明亮的灯笼议论文
2022-11-13阅读(623)

问:应为我的灯笼即为了别人照了路
- 答:无 这是一道极富文学特质的形象性创意作文题。“灯”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实指”,而是字面意义背后的“虚指”。“虚指”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其实材料中已有揭示,如“在心中点亮一盏爱之灯,既照亮了别人精神家园的暗夜,又给自己的人生驿站带来成就与愉悦”,这便是命题的意义指向。因此只要你用哲学的见解或文学的眼光,弄清楚话题本身是一个比喻的说法,“灯”是喻体,“人们心灵上的某些精神特质”是本体,如真诚、宽容、关爱、谦让、自省等美好人性,然后诠释或描写出人们心灵上所需要的某种精神特质依靠,从而点出它的意蕴。至于文体的选择,因人而异。若你擅长记叙、描绘,可以写成记叙文,叙述一个有关心灵之灯的故事,从而让情感震撼人们;若你擅长议论说理,可以写成议论文,从理性的角度辩证分析心灵上缺乏某类(如关爱之灯)美好人性之灯所受到的种种伤害,告诉人们应该搬掉心灵的石头,清除心灵的障碍物,点亮心灵之灯,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问:《灯笼》随感
- 答:多方面选材,突出中心。作者围绕灯笼,从不同方面叙述了灯笼的重要意义,如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接回祖父,长幼情笃;上下灯学,悉心照顾,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了半夜,伴着小灯笼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寄寓着作者赤诚的情感。
以散文笔法行文,自由随意。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意绪纷繁。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国志愿。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
赏析
《灯笼》是吴伯箫写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其作品《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并入选部编版(人教新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第4课(朗读人是卫东)。
文章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 答: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