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桥梁结构试验的研究方法

浅谈桥梁结构试验的研究方法

一、浅谈桥梁结构试验研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吴斌,王贞,许国山,杨格,王涛,潘天林,宁西占,周惠蒙,王尚长[1](2022)在《工程结构混合试验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认为工程结构混合试验,将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在线地联系在一起,可充分发挥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各自的优势,在土木、汽车、航天、通信等工程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混合试验方法与应用的主要进展,梳理了关键科学与应用问题。关键科学问题包括逐步积分算法的非线性稳定性问题、加载系统的控制问题、非完整边界条件问题,应用瓶颈主要体现在混合试验通用软件还不够完善。对混合试验研究和现状的分析表明:高效稳定的数值分析方法、在线模型更新技术、加载系统与试件相互作用与控制等科学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不同领域中的工程应用是推动混合试验技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加强混合试验软件的通用性和容错性是降低应用门槛的关键。

蒲黔辉,徐希堃,吴怡宁,黄胜前,洪彧[2](2021)在《桥梁结构试验技术2020年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桥梁结构试验主要是通过对桥梁结构本身或模型施加静力或动力作用,利用测试技术采集精确可靠的试验数据,获取桥梁结构真实行为,以解决桥梁工程领域科研与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桥梁结构试验作为推动桥梁工程领域发展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桥梁结构试验技术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指导先进测试技术在桥梁结构试验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对桥梁模型试验、桥梁现场试验、桥梁测试技术三个关键方面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并对2020年度内较有启发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与总结,发现桥梁结构试验技术正进一步朝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方向发展。

夏峻嵩[3](2020)在《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技术层面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对象进行关注和探讨,是当前建筑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学未来实践发展的迫切需要。本论文在系统梳理相关技术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以工程哲学作为理论指引,勾勒并还原技术背景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和演绎路径和轨迹,深入探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反传统、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现象,并且归纳和总结这些现象背后的技术规律和建筑特性。论文研究的主线和脉络: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概念缘起、演化发展和异化拓展等概念和内容进行了论述,并围绕工程哲学的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对目前的小型试验性建筑展开深入分析和研讨,最终回归到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本体结构技术的解析。论文建立了依托工程哲学理论作为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基本框架,从崭新的结构技术视角对小型试验性建筑现象加以重新解读和诠释,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技术创新、技术演化和以及基于技术的形态异化的深度解构分析,推演了小型试验型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论文同时论证及强化了结构主导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创新的意义和价值,探索了以结构技术驱动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设计实践发展若干可行的途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系统梳理了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技术背景理论及相关工程哲学理论,并提取了核心要素作为论文研究的支撑;分析了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概念缘起及本质形态,从结构的基本构成分析、建构以及重构等角度明晰了小型试验性建筑演进的基本逻辑;从工程哲学的价值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对应的历史观、自然观和实践观的角度,剖析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现象,提出了一种以结构整合作为设计主导的小型建筑的试验性方向;从工程哲学的本体论角度,用结构构件的还原分析方法来进一步深入探讨小型试验性建筑的体系整合技术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工程哲学背景下清晰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体系,并为小型试验型建筑的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引及具体技术实现策略。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通过从工程哲学的视角以结构整合的设计方法对小型试验性建筑进行深入的剖析,建立结构为先导的建筑设计方法,强化结构作为建筑形态、空间的主体控制要素,对国内建筑设计的方法提出较明确的方向建议,促进国内设计方法研究的逐步更新,最终实现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的社会实践价值。全文约29.57万字,其中正文部分26.07万字,引用和注释部分3.5万字,图219幅,表格5张

顾万[4](2020)在《混凝土空心板梁桥铰缝损伤演变规律及评估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桥作为典型的中小跨径桥梁,具有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桥梁建设中。但受结构设计、施工工艺、服役环境等因素影响,早期建成的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损伤,铰缝作为板梁结构横向传力的关键构件,其性能的劣化会加剧板梁结构的不稳定性,研究铰缝损伤的劣化规律并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损伤评估体系,对于维系板梁结构尤其是铰缝的安全性、耐久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江苏省内部分高速公路混凝土空心板梁桥的病害进行调研,着重梳理了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典型病害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机理,认为不同类型病害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联性,铰缝作为关键构件直接影响板梁桥的承载能力和横向传力效果。通过铰接板理论计算与实桥静载试验获取的板梁挠度变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铰缝混凝土作为传力构件不单是简单的“铰”,更承受复杂的拉压剪多重影响。采用车辆超载、铰缝受损、钢筋锈蚀、支座脱空等劣化因素进行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多因素耦合劣化规律影响分析,主要考察了铰缝裂缝开展过程、铰缝底部沿纵向方向及截面轮廓应力分布、板梁挠度变形、相邻板梁间错台、开合等指标。认为铰缝的损伤主要是跨中处先产生开裂破坏,随着施加荷载的增大,裂缝逐渐向1/4跨和3/4跨对称延伸,直至形成铰缝贯通及板梁单板受力现象。相较于钢筋锈蚀和支座脱空,车辆超载和铰缝受损对于板梁结构尤其是铰缝性能的劣化影响更大,铰缝相邻两侧支座脱空对于梁端处铰缝受力影响最大。通过对比和分析缩尺梁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时的破坏模式,设计并浇筑了 8米缩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分别进行了单梁及梁铰体系静力加载结构试验。从梁体破坏模式、裂缝开展过程、挠度变形、错台、开合、应变等指标进行归纳,总结混凝土空心板梁及铰缝结构在不同损伤阶段的劣化过程。在模拟和分析不同铰缝受损位置及长度下板梁结构横向分布影响线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铰缝协同工作系数来表征铰缝受损等级(完好、轻微损伤、中等损伤、严重损伤、完全失效),采用铰缝损伤度、错台、开合、挠度比作为检测指标,建立铰缝损伤评估体系并应用于实桥验证。以铰缝混凝土损伤劣化模型为基础,对铰缝不同损伤程度下对应的年限进行了预估分析。本文研究成果可为高速公路混凝土空心板梁桥铰缝损伤检测、评估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刘志鹏[5](2020)在《车桥振动系统的实时混合试验方法及混合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车辆的行驶速度和载重有了大幅提升,使得车桥振动问题出现复杂化、多样化的趋势。对于车桥振动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为车辆的研发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建设,提升舒适性和安全性。早期采用实桥试验进行车桥系统的研究,但存在成本太高、工况单一的缺点。后来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但对于动力特性复杂的结构精确度不高,有明显的局限性。而传统试验方法采用慢速加载,与车桥系统的实际情况不符,无法反映时间相关性的参数影响。综合上述现状,本文基于车桥振动系统的基本理论,提出采用实时混合试验的方法对车桥振动系统进行混合模拟,根据试验结果对该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车桥振动系统的实时混合试验方法。本文将整体划分成数值和试验两个部分,其中桥梁系统作为数值子结构,车辆系统作为试验子结构。针对车辆、桥梁系统建立振动微分方程,通过两个系统的边界条件进行耦合。编写模拟程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数值模拟与理论解拟合度较好的结果。研究表明:建立的模拟程序方式方法合理,并且单自由度车辆模型精度可靠。(2)对典型的车桥耦合系统进行混合模拟分析。为了考虑硬件系统的影响,完成系统搭接,得到模拟作动器的传递函数。在此基础上进行混合模拟,得到混合模拟与数值模拟误差较小的结果。研究表明:实时混合试验方法在车桥耦合系统上应用可行,但对作动器加载速度要求较高。(3)进行车桥振动系统在考虑跳车冲击下的混合模拟研究。选取典型的跳车模型,针对跳车位置、跳车高度、行车速度等影响参数进行混合模拟分析。模拟结果满足跳车基本规律,得到混合模拟响应精度较好的结果,以及试验设备应满足的条件。研究表明:实时混合试验方法在跳车冲击过程上应用可行,并得到不同跳车工况下对试验加载设备的要求。

董鹏程[6](2020)在《GFRP筋增强自密实混凝土桥面板受弯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恶劣外部环境下易使钢筋锈蚀导致结构服役年限缩短。桥梁结构中由钢筋锈蚀引起的混凝土开裂、剥离等现象,使结构在服役期内存在安全隐患。纤维增强复合筋(FRP筋)因耐腐蚀、抗拉强度高,质量轻等优点而被倡导应用于新建结构中。普通水泥基混凝土材料具有高能耗、高成本、振捣困难等问题。而高粉煤灰掺量自密实混凝土(High-Volume Fly Ash Self-Compacting Concrete,简称HVFA-SCC)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为发展可持续建造提供新方向。结合玻璃纤维复合筋(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GFRP)与HVFA-SCC建造桥面板具有低耗能、环保和高耐久性等特点。然而,国内外关于FRP筋增强HVFA-SCC桥面板构件的研究不足,从而制约了新型材料HVFA-SCC和FRP筋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为此,本文重点研究GFRP筋HVFA-SCC桥面板受弯性能。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探究粉煤灰替代率、早期养护温度对HVFA-SCC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对不同龄期下的HVFA-SCC进行微观测试,包括扫描电镜(SEM)及能谱仪(EDS)测试,探讨微观形貌及能谱分析结果与HVFA-SCC的宏观工作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a)早期高温养护能显着提高HVFA-SCC材料的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及弹性模量等性能;(b)扫描电镜及能谱测试印证了高温养护条件下HVFA-SCC材料的早强、后期强度不易折减的原理。(2)进行11块桥面板四点弯曲加载试验,主要分析多种控制因素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GFRP筋增强HVFA-SCC受弯构件的影响。讨论混凝土基体材料类型、筋材直径、筋材类型、纵向配筋率和剪跨比对GFRP筋增强HVFA-SCC桥面板的工作性能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a)FRP筋增强混凝土桥面板开裂初始裂缝宽度和发展高度较大,开裂后挠度变化显着;(b)增大板配筋率或采用CFRP筋材类型能显着提升构件前期刚度,但会使得后期裂缝数目有所增加。(c)筋材表面处理形式会对筋材跨中应变产生影响,当摩擦系数越大时,应变会减小。配筋率大小也与跨中应变呈负相关关系。(3)将试验结果与现有理论对比分析FRP筋增强HVFA-SCC受弯构件的适用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a)现有的的FRP筋混凝土梁式构件抗剪承载力公式大多低估了桥面板的极限承载力,学者Alam和Hussein所建议公式则拥有较好的预测精度,误差和离散性均较小;(b)Farra B所建议的平均裂缝间距预测公式能预测本文所有桥面板的裂缝间距,而ACI 440.1R-0.6规范和学者EHE所建议的最大裂缝宽度公式,能预测本文大多数桥面板的最大裂缝宽度。(4)GFRP筋增强HVFA-SCC桥面板进行有限元模拟研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所建立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与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开展的GFRP筋增强自密实混凝土桥面板有限元分析拥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吴镇铎[7](2019)在《FRP筋增强ECC桥面连接板工作机理及受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跨简支桥梁中通常设置伸缩缝以满足结构变形需要。桥梁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温湿度变化、酸盐侵蚀、行车荷载作用等影响,伸缩缝极易受损破坏,恶化行车状况,导致伸缩缝两侧桥面受车辆冲击受损;雨水渗漏侵蚀内部钢筋及下部结构,影响结构安全。伸缩缝频繁受损严重影响桥梁寿命,极大增加桥梁维护成本。研究人员提出一种无缝化桥梁设计,建立桥面连接板代替传统伸缩缝,以解决伸缩缝病害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传统钢筋混凝土连接板存在钢筋锈蚀和连接板刚度过大影响相邻结构变形等问题。已有研究表明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简称ECC)具备拉伸应变硬化特性和多裂缝开展能力,可有效解决钢筋混凝土桥面连接板中混凝土受拉脆性和裂缝宽度大等缺陷。但钢筋本身刚度较大,且目前连接板设计方法中钢筋配筋率较高,导致连接板区域刚度过大,对连接板变形和主体结构受力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钢筋的存在不可避免出现锈蚀现象,影响构件耐久性。纤维增强复合筋(FiberReinforced Polymer Bars,简称FRP筋)相比钢筋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较低的弹模和耐腐蚀性,应用于桥面连接板中有助于解决连接板区域刚度过大和筋材锈蚀问题。本文将通过结构模型试验,研究配筋ECC连接板工作机理,对比分析钢筋增强ECC连接板和FRP筋增强ECC连接板受力特性差异,并借助数值模拟对结构试验中未能涉及到的变量进行参数化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桥面连接板性能要求,进行ECC配合比试验,对比拌合物流动性、抗压强度、薄板弯曲性能和拉伸性能,从中选取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满足桥面连接板性能要求的配合比方案。试验结果显示,制备得到的ECC材料具有稳定的应变硬化特性、较高的弯曲韧性和裂缝宽度控制能力。(2)对4个桥面连接板结构模型进行四点弯曲单向循环加载试验,研究桥面连接板工作机理,对比分析循环荷载作用下筋材类型(钢筋、玻璃纤维筋、玄武岩纤维筋)和配筋率(1.44%、0.72%)对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RP筋替代钢筋能有效减小连接板刚度,降低连接板对主体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FRP筋和ECC材料协同变形能力更好,连接板裂缝分布均匀,裂缝宽度小,抗渗能力更好;大变形下钢筋连接板较高的残余变形量使其变形无法恢复,而FRP筋连接板变形能力始终表现良好。(3)对预留试件和筋材进行试验,获取相应材料物理参数,借助理论模型对材料参数进行简化,并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连接板结构进行模拟分析。对比电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有限元计算能够反映连接板受力和变形状态。GFRP筋连接板参数化分析结果显示,连接板高跨比增大显着提高连接板刚度,提高结构应力水平并降低连接板变形能力,对主体结构受力和变形不利;设置脱粘带有助于连接板跨中应力和变形传递,但过长的脱粘带将导致连接板脱空区域显着增大,对实际工程车辆荷载作用下连接板受力不利;配筋率提高增大连接板刚度,截面应力提升使连接板受压区压应力较大,材料受压破坏提前,但较小的配筋间距有助于将跨中应力和变形向两侧传递,反弯点外移同时降低ECC材料最大拉应变值。

罗远彬[8](2017)在《BFRP筋自密实纤维混凝土桥面板抗冲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梁板式钢筋混凝土桥梁是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中国等国家的高速公路桥梁建设中被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之一。结合BFRP筋自密实混凝土结构将能在有效解决钢筋锈蚀,提高工程使用寿命基础上降低水泥基制品高碳排放问题,符合国家倡导的可持续性和绿色节能发展战略。前期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了该新型结构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但是目前欠缺完整的设计理论,因此有必要对其极限状态进行深入研究。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冲切破坏是桥面板在轮压荷载作用下的极限破坏形式之一,本文重点研究桥面板在轮载作用下的冲切破坏性能。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结构试验研究以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结构试验主要研究了不同配筋率、不同筋材种类以及不同混凝土种类下,具有边界约束混凝土桥面板在轮压荷载静力加载下的结构性能和破坏机制,分析了混凝土应变,筋材在混凝土桥面板中的贡献情况以及横隔梁上的变形情况。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主要利用ABAQUS建立与结构试验相同的桥面板模型,对比结构试验结果,分析所建立的桥面板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并选取了混凝土强度、配筋率、桥面板板厚和支撑梁的刚度作为结构参数进行参数化分析,通过改变这些不同的结构参数变量,进一步分析不同的结构参数对桥面板结构的应力、挠度、破坏形态以及极限承载力等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构试验以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表明,BFRP筋自密实纤维混凝土在正常使用荷载下的挠度满足规范要求,BFRP筋应用于桥面板建设中是安全可行的;混凝土的种类对桥面板抗冲切极限承载力无影响;桥面板板厚提高能显着提高桥面板极限承载力;桥面板的边界约束条件对桥面板的极限承载力以及破坏形态均有显着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各种理论计算模型,由于忽略了桥面板中的压缩薄膜效应,现行关于FRP筋混凝土桥面板抗冲切极限承载力理论模型计算偏于保守。BFRP筋与自密实纤维混凝土相结合将能在保证桥面结构良好工作性能的基础上,提高结构耐久性能和降低碳排放,对建立可持续性和“绿色”桥梁结构具有显着科学意义。

郭珺,唐贞云,李易,李振宝[9](2017)在《基于子结构试验的土-结相互作用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土-结相互作用试验由于加载系统的出力和尺寸限制,目前只能进行大比例缩尺试验,且对于大跨空间结构、桥梁等长大型结构考虑土-结相互作用的地震作用性能,目前的试验设备也存在局限。而实时动力子结构试验方法将试验对象不可建模部分在实验室进行物理试验,剩余部分作为数值模型进行建模,二者保证同步可对整体试验对象性能进行模拟,克服了传统土-结相互作用试验研究的不足。该文应用动力子结构试验方法,对土-结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整体试验模型及混合动力子结构试验模型,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利用该文发展的子结构试验技术,分别对多跨连续刚构桥梁和钢筋混凝土高墩大跨度刚构桥梁考虑土-结相互作用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存在一定应用价值。

魏威[10](2017)在《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力学模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隔震技术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减震手段,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以及2013年芦山地震已经证明了隔震技术能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各类隔震装置中,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应用数量最多。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主要包括两类,即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和铅芯橡胶隔震支座,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这种支座在橡胶中加入了高阻尼添加剂,从而使支座具有良好的耗能性能,能显着增加结构阻尼和延长结构周期,在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同时避免了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在国内外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和速度相关性,传统的本构模型很难准确模拟这种力学特性。本文从材料层次的高阻尼橡胶特性出发,通过理论分析、试验验证和数值模拟,逐渐上升到构件和结构层次,提出了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定量分析了支座的速度相关性对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论文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从高阻尼橡胶的材料特性着手,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超弹性和粘弹性理论,提出了考虑速度相关性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本构模型RDCM(Rate-Dependent Constitutive Model)。该模型有两个超弹性弹簧单元和一个非线性变阻尼单元,将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总应力分为速度相关和速度无关两部分,能够准确模拟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速度相关性力学行为。(2)以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RDCM)为基础,以橡胶材料为纽带,完成了天然橡胶和超高阻尼橡胶的多步松弛试验和循环剪切试验,建立了天然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和超高阻尼橡胶支座这三种橡胶隔震支座统一的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 GRDCM(Generalized Rate-Dependent Constitutive Model)。(3)从硬件和控制方法两个角度对传统的实时子结构试验系统进行改进,借助基于速度控制的实时子结构试验系统,定量分析了三种橡胶隔震支座的速度相关性对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4)基于本文提出的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和传统的速度无关性模型,采用数值方法模拟了隔震桥梁的实时子结构试验结果,揭示了考虑速度相关性的支座力学模型在隔震结构动力时程分析中的必要性,同时验证了本文模型的准确性。(5)在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竖向压力对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的影响,建立了适用于隔震建筑的且综合考虑竖向压力和速度相关性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模型。借助ANSYS有限元分析和软件的二次开发平台,初步对比了采用不同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模型的隔震建筑在远场和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下的响应特点。

二、浅谈桥梁结构试验研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桥梁结构试验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桥梁结构试验技术2020年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桥梁模型试验
    1.1 静力模型试验
    1.2 动力模型试验
    1.3 疲劳试验
    1.4 其他模型试验
    1.5 小结
2 桥梁现场试验
3 桥梁检测技术
4 总结与展望
    1)智能化试验
    2)全场试验
    3)试验模型精确制造
    4)多场耦合复杂试验
    5)集成试验测控系统

(3)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及文献综述
    1.1 绪论
        1.1.1 技术概念的缘起
        1.1.2 哲学、技术哲学概念辨析及工程哲学概念的出现
        1.1.3 工程哲学的概念背景
        1.1.4 建筑技术的历史演化
        1.1.5 试验性建筑的概念源起
        1.1.6 小型化的试验性建筑——“小”+“试验性”的特征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的现状动态
        1.2.2 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2.3 研究的方法
        1.2.4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试验性建筑的背景技术理论回顾与辨析
    2.1 工程哲学及工程哲学的“技术思维”
        2.1.1 工程哲学与建筑哲学的辨析
        2.1.2 工程哲学的理论逻辑基础——“技术思维”
    2.2 从工程哲学的角度回顾试验性建筑的发展
        2.2.1 工程哲学对试验性建筑基本特征的影响
        2.2.2 试验性建筑对工程哲学理论的反馈
        2.2.3 试验性建筑的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2.2.4 试验性建筑的最终技术选择
    2.3 小结
第三章 试验性建筑的基本建造方法分析
    3.1 工程哲学范畴下的建筑结构设计关系概述
    3.2 试验性建筑的微观建构分析——基于建造的形态演化
        3.2.1 建造原型解析——“结”的概念
        3.2.2 支撑单元“结”的空间转换
        3.2.3 “编织”形态的结构支撑空间试验
    3.3 试验性建筑结构体系的重构——基于材料受力的建造表达
        3.3.1 “互承式”试验性木构的建造重构
        3.3.2 精确控制支撑节点的钢结构建造重构
        3.3.3 基于效能优化的混凝土建造重构试验
        3.3.4 基于材料衍生更新的建造试验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工程哲学的试验性表现及技术逻辑演绎
    4.1 小型试验性建筑演绎的价值论分析
        4.1.1 聚焦结构维度的建筑师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演绎
        4.1.2 基于结构逻辑思维的工程师的试验性建筑演变
        4.1.3 基于结构+建筑的复合逻辑思维的试验性建筑演变
    4.2 工程哲学认识论对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的影响
        4.2.1 模拟自然形态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拓展
        4.2.2 结合时代技术的“可变”人工自然试验
    4.3 工程哲学方法论对小型试验性建筑发展的影响
        4.3.1 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方式的结构逻辑演绎
        4.3.2 小型试验性建筑表皮重构的结构拓展转换
        4.3.3 一体化结构整合形态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的拓展演变
    4.4 小结
第五章 工程哲学范畴下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本体还原
    5.1 基于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
        5.1.1 基于梁元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还原
        5.1.2 基于柱元构件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支撑还原
        5.1.3 基于柱板构件结合效能优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支撑还原
    5.2 基于构件材料重构的小型试验性建筑
        5.2.1 基于木构构件的小型试验性还原重构
        5.2.2 基于钢构件重构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重构
        5.2.3 基于混凝土构件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重构
    5.3 基于结构本体的自由异化表现还原
        5.3.1 基于材料的试验性再生形态拓展还原
        5.3.2 追求连接异化的小型试验性建筑还原
        5.3.3 支撑“消解”的小型试验性极简还原
        5.3.4 “弱建筑”思维模式下的模数化的结构空间试验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论文回顾总结
    6.2 小型试验性建筑对于中国建筑发展的实践意义
    6.3 存在问题与后继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致谢

(4)混凝土空心板梁桥铰缝损伤演变规律及评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板梁构件劣化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1.2.2 混凝土空心板梁构件结构试验研究
        1.2.3 铰缝损伤检测及损伤程度判定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典型病害及结构计算理论
    2.1 混凝土空心板梁桥典型病害
        2.1.1 板梁横向裂缝
        2.1.2 板梁纵向裂缝
        2.1.3 腹板斜裂缝
        2.1.4 支座脱空与变形
        2.1.5 铰缝受损
        2.1.6 典型病害内在关联分析
    2.2 铰接板理论
        2.2.1 铰接板理论的基本假定
        2.2.2 铰接板的荷载横向分布计算
    2.3 铰缝板理论在实桥中的检验
        2.3.1 现场荷载试验概况
        2.3.2 现场荷载试验结果分析
        2.3.3 基于现场试验的铰缝受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凝土空心板梁桥结构损伤有限元数值模拟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1.1 梁铰体系模型
        3.1.2 本构关系
        3.1.3 界面接触参数
    3.2 车辆超载对空心板梁桥结构性能劣化影响分析
        3.2.1 铰缝开裂变化
        3.2.2 铰缝内力变化
        3.2.3 挠度-错台-开合指标变化
    3.3 铰缝受损与车辆超载耦合对空心板梁桥结构性能劣化影响分析
        3.3.1 铰缝开裂变化
        3.3.2 铰缝内力变化
        3.3.3 挠度-错台-开合指标变化
    3.4 钢筋锈蚀与车辆超载耦合对空心板梁桥结构性能劣化影响分析
        3.4.1 铰缝开裂变化
        3.4.2 铰缝内力变化
        3.4.3 挠度-错台-开合指标变化
    3.5 支座脱空与车辆超载耦合对空心板梁桥结构性能劣化影响分析
        3.5.1 铰缝开裂变化
        3.5.2 铰缝内力变化
        3.5.3 支座内力变化
        3.5.4 挠度-错台-开合指标变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结构试验
    4.1 混凝土板梁结构参数及试验方案设计
        4.1.1 板梁结构参数设计
        4.1.2 缩尺梁与原型梁有限元模拟校验
        4.1.3 板梁结构试验方案
    4.2 单梁静载试验
        4.2.1 裂缝开展情况
        4.2.2 荷载-位移曲线
        4.2.3 荷载-应变曲线
    4.3 板梁-铰缝-支座体系静载试验
        4.3.1 裂缝开展情况
        4.3.2 荷载-位移曲线
        4.3.3 荷载-错台曲线
        4.3.4 荷载-开合曲线
        4.3.5 荷载-应变曲线
    4.4 基于室内试验的板梁及铰缝损伤劣化研究
        4.4.1 板梁损伤劣化规律
        4.4.2 铰缝损伤劣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心板梁桥结构损伤规律及评估技术研究
    5.1 铰缝受损有限元模型建立
    5.2 铰缝受损横向分布影响线变化规律
        5.2.1 板梁横向分布影响线分析
        5.2.2 铰缝协同工作系数定义
        5.2.3 铰缝损伤等级划分
    5.3 铰缝性能劣化评估技术分析
        5.3.1 评估指标的确定
        5.3.2 评估体系的建立
        5.3.3 铰缝检测方案的应用
    5.4 铰缝受损全生命周期劣化模型研究
        5.4.1 混凝土结构劣化模型
        5.4.2 铰缝混凝土劣化模型
        5.4.3 铰缝服役年限预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车桥振动系统的实时混合试验方法及混合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车桥耦合振动问题的产生
        1.2.2 车桥耦合振动问题的研究意义
    1.3 车桥耦合作用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实时混合试验方法
        1.4.1 实时混合试验方法的基本原理
        1.4.2 实时混合试验方法的发展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车桥系统实时混合试验方法基本原理
    2.1 传统试验方法
        2.1.1 路谱法
        2.1.2 数值模拟方法
        2.1.3 整车试验方法
    2.2 车桥系统的实时混合试验方法
        2.2.1 车桥系统的实时混合试验原理
        2.2.2 车桥系统的实时混合试验流程
    2.3 实时混合试验数值模型的建立
        2.3.1 车辆简化模型
        2.3.2 桥梁简化模型
        2.3.3 路面不平整度模拟方法
        2.3.4 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
        2.3.5 车桥耦合系统的数值解法
        2.3.6 车桥耦合系统微分方程求解
    2.4 数值模拟算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桥系统的实时混合试验混合模拟
    3.1 实时混合试验的系统搭接
    3.2 DSPACE硬件
        3.2.1 智能化的单板系统
        3.2.2 标准组件系统
    3.3 DSPACE软件
        3.3.1 代码生成及下载软件
        3.3.2 d SPACE系统试验工具软件
        3.3.3 自动试验及参数调整
        3.3.4 数据接口通讯及试验数据的实时传递
    3.4 车桥系统的混合模拟
        3.4.1 传递函数
        3.4.2 混合模拟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跳车冲击过程的桥梁动态位移响应研究
    4.1 桥头、桥面破坏原因分析
        4.1.1 桥头破坏主要原因
        4.1.2 桥面破坏主要原因
    4.2 桥头、桥面跳车危害性概述
    4.3 跳车冲击过程的理论研究
        4.3.1 跳车状态下的车辆方程
        4.3.2 跳车状态下的桥梁方程
    4.4 跳车冲击过程的混合模拟
        4.4.1 跳车位置
        4.4.2 跳车高度
        4.4.3 行车速度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GFRP筋增强自密实混凝土桥面板受弯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自密实混凝土
        1.2.2 高温养护HVFA-SCC
    1.3 FRP筋材料简介
        1.3.1 FRP筋类型与生产工艺
        1.3.2 FRP筋的基本力学性能
        1.3.3 FRP筋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1.4 国内外FRP筋混凝土构件研究现状
        1.4.1 FRP筋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研究现状与问题
        1.4.2 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1.4.3 短期刚度计算方法
        1.4.4 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1.4.5 FRP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常使用性能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HVFA-SCC配制与其基本性能
    2.1 引言
    2.2 自密实混凝土配制
        2.2.1 材料属性
        2.2.2 自密实混凝土搅拌工艺
        2.2.3 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初步设计
        2.2.4 高温养护方案
    2.3 HVFA-SCC性能影响分析
        2.3.1 配合比设计及试验过程
        2.3.2 粉煤灰与混凝土性能机理分析
        2.3.3 蒸养与混凝土性能机理分析
        2.3.4 试验结果及其工作性能分析
        2.3.5 试验结果及其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2.3.6 试验结果及其细观机理(SEM/EDS)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FRP筋增强自密实混凝土桥面板四点弯曲试验
    3.1 引言
    3.2 桥面板结构试验方案设计
        3.2.1 桥面板试件参数设计
        3.2.2 桥面板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3 支座及加载装置设计
    3.3 测点布置
        3.3.1 筋材应变片布置
        3.3.2 混凝土应变片布置
        3.3.3 位移计布置
    3.4 桥面板制作及材料性能测定
        3.4.1 桥面板试件制作
        3.4.2 自密实混凝土材料性能测试
        3.4.3 筋材力学性能测试
    3.5 桥面板试验加载
        3.5.1 桥面板试验加载前准备
        3.5.2 试验加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面板结构抗弯行为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引言
    4.2 开裂荷载和极限状态试验结果
    4.3 桥面板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4.3.1 试验现象
        4.3.2 破坏形态
    4.4 荷载-位移分析
        4.4.1 桥面板跨中挠度
        4.4.2 桥面板整体挠度
        4.4.3 桥面板跨中挠度参数化分析
    4.5 桥面板跨中荷载-应变分析
        4.5.1 混凝土应变分析
        4.5.2 筋材应变分析
    4.6 裂缝发展状态分析
        4.6.1 裂缝形态
        4.6.2 裂缝宽度
        4.6.3 裂缝间距
    4.7 正常使用阶段参数控制分析
        4.7.1 混凝土应力控制
        4.7.2 裂缝宽度控制
        4.7.3 整体变形控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FRP筋增强自密实混凝土桥面板受弯性能理论分析
    5.1 引言
    5.2 开裂荷载及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
        5.2.1 开裂荷载理论计算
        5.2.2 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
    5.3 跨中挠度理论计算
    5.4 裂缝间距及裂缝宽度
        5.4.1 裂缝间距
        5.4.2 裂缝宽度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GFRP筋增强自密实混凝土桥面板受弯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6.1 引言
    6.2 有限元建模
        6.2.1 混凝土压缩本构
        6.2.2 混凝土拉伸本构
        6.2.3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参数的选取
        6.2.4 筋材本构模型
        6.2.5 分析方法的选择
        6.2.6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3 有限元结果分析
        6.3.1 结构极限承载力对比
        6.3.2 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6.3.3 裂缝形态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7)FRP筋增强ECC桥面连接板工作机理及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工程应用
        1.2.1 概述
        1.2.2 研究现状
        1.2.3 工程应用
    1.3 桥面连接板研究现状
    1.4 纤维复合筋材工程应用
    1.5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ECC制备及基本力学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准备
        2.2.1 配合比方案
        2.2.2 原材料
        2.2.3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工作性能
        2.3.2 抗压强度
        2.3.3 单轴拉伸性能
        2.3.4 薄板弯曲韧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CC桥面连接板结构试验
    3.1 引言
    3.2 ECC桥面连接板试验模型
        3.2.1 连接板结构模型
        3.2.2 筋材布置
        3.2.3 加载装置与支座
    3.3 测点布置
        3.3.1 筋材应变片布置
        3.3.2 连接板表面应变片布置
        3.3.3 位移计布置
    3.4 试验准备
        3.4.1 结构试件制作及养护
        3.4.2 试件安装
        3.4.3 加载方案
    3.5 材性试验
        3.5.1 筋材力学性能试验
        3.5.2 预留试件力学性能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构试验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现象
        4.2.1 试件整体变形形态
        4.2.2 连接板变形形态
    4.3 荷载-位移曲线
    4.4 试件裂缝发展
        4.4.1 侧面裂缝发展形态
        4.4.2 侧面裂缝统计
    4.5 连接板应变变化规律
        4.5.1 侧面应变变化规律
        4.5.2 底面应变变化规律
    4.6 桥面板筋材应变
        4.6.1 桥面板底层钢筋应变
        4.6.2 桥面板顶层钢筋应变
    4.7 连接板筋材应变
        4.7.1 试件A连接板钢筋应变
        4.7.2 试件B连接板BFRP筋应变
        4.7.3 试件C连接板GFRP筋应变
        4.7.4 试件D连接板GFRP筋应变
        4.7.5 连接板筋材应变对比
        4.7.6 连接板安全系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5.1 引言
    5.2 材料本构
        5.2.1 ECC材料参数
        5.2.2 混凝土材料参数
        5.2.3 筋材材料参数
        5.2.4 钢梁材料参数
    5.3 模型建立
    5.4 试验模型模拟计算结果
        5.4.1 承载力和挠度对比
        5.4.2 连接板筋材应变对比
        5.4.3 桥面板钢筋应变对比
        5.4.4 结构应力和应变云图
    5.5 参数化分析
        5.5.1 连接板高跨比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5.5.2 脱粘带长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5.5.3 配筋率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BFRP筋自密实纤维混凝土桥面板抗冲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纤维自密实混凝土研究现状
    1.4 FRP筋介绍
        1.4.1 FRP筋材料类型及特点
        1.4.2 玄武岩纤维筋的研究现状
    1.5 FRP筋混凝土桥面板抗冲切性能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线路图
第2章 桥面板抗冲切结构试验方案
    2.1 引言
    2.2 材料特性
        2.2.1 混凝土材料
        2.2.2 筋材材料
    2.3 高掺量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配制及其力学性能试验
        2.3.1 桥面板配合比设计
        2.3.2 高掺量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配制工序
        2.3.3 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2.4 桥面板结构模型设计
        2.4.1 概述
        2.4.2 结构模型试验
    2.5 桥面板建造
        2.5.1 模板
        2.5.2 筋材及混凝土准备
    2.6 桥面板定位与安装
    2.7 试验测量内容和方法
        2.7.1 概述
        2.7.2 混凝土及筋材应变测量方案
        2.7.3 桥面板挠度测量方案
        2.7.4 试验加载过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桥面板抗冲切结构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引言
    3.2 极限状态试验结果
    3.3 裂缝和破坏形态分析
    3.4 位移分析
    3.5 应变分析
        3.5.1 桥面板混凝土应变分析
        3.5.2 筋材应变分析
        3.5.3 横隔梁应变分析
    3.6 承载力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桥面板抗冲切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混凝土本构
        4.2.1 压缩本构
        4.2.2 拉伸本构
        4.2.3 损伤因子
    4.3 筋材本构
    4.4 桥面板有限元模型
        4.4.1 建立几何模型
        4.4.2 设置材料模型
        4.4.3 划分网格
        4.4.4 定义破坏准则
        4.4.5 边界条件
    4.5 有限元结果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4.5.1 结构极限承载力对比
        4.5.2 挠度分析
        4.5.3 应变分析
        4.5.4 破坏形态分析
    4.6 桥面板抗冲切非线性有限元参数分析
        4.6.1 桥面板结构应力分析
        4.6.2 混凝土强度对结构性能影响
        4.6.3 配筋率对结构性能影响
        4.6.4 桥面板的板厚对结构性能影响
        4.6.5 支撑梁刚度对结构性能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桥面板抗冲切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模型
    5.1 引言
    5.2 钢筋混凝土板抗冲切理论计算模型
        5.2.1 中国规范
        5.2.2美国规范ACI318
        5.2.3英国规范BS8110
        5.2.4 钢筋混凝土板抗冲切极限承载力理论计算模型对比
    5.3 FRP筋混凝土板抗冲切理论计算模型
        5.3.1美国规范ACI440
        5.3.2 日本规范JSCE
        5.3.3 EI-Ghandour等提出的理论模型
        5.3.4 Matthys等提出的理论模型
        5.3.5 Ospina等提出的理论模型
        5.3.6 EI-Gamal等提出的理论模型
        5.3.7 FRP筋混凝土板抗冲切极限承载力理论模型对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子结构试验的土-结相互作用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土-结相互作用子结构试验需求
2 动力子结构试验方法建模
    2.1 实时动力子结构试验方法
    2.2 混合动力子结构试验方法
3 验证试验
    3.1 整体试验
    3.2 实时动力子结构试验
    3.3 混合动力子结构试验
4 土-结相互作用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建议

(10)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力学模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隔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实时子结构试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
    2.1 引言
    2.2 橡胶超弹性体本构模型基本理论
    2.3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
    2.4 高阻尼橡胶材料试验
    2.5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
    2.6 本章小结
3 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试验验证
    3.1 引言
    3.2 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在材料试验中的验证
    3.3 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在支座试验中的验证
    3.4 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在实时子结构试验中的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三种橡胶隔震支座统一的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的理论研究与试验验证
    4.1 引言
    4.2 天然橡胶和超高阻尼橡胶材料试验
    4.3 三种橡胶隔震支座统一的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
    4.4 统一的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参数识别
    4.5 统一的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试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5 考虑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的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研究
    5.1 引言
    5.2 隔震桥梁及分析模型说明
    5.3 三种橡胶支座及地震波说明
    5.4 隔震桥梁实时子结构试验及结果分析
    5.5 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在隔震桥梁中的应用与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考虑竖向压力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及隔震建筑地震响应初探
    6.1 引言
    6.2 高阻尼橡胶材料压剪试验
    6.3 考虑竖向压力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
    6.4 考虑竖向压力的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参数识别
    6.5 考虑竖向压力的速度相关性本构模型试验验证
    6.6 考虑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竖向压力和速度相关性的隔震建筑地震响应初探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四、浅谈桥梁结构试验研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结构混合试验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 吴斌,王贞,许国山,杨格,王涛,潘天林,宁西占,周惠蒙,王尚长. 工程力学, 2022
  • [2]桥梁结构试验技术2020年度研究进展[J]. 蒲黔辉,徐希堃,吴怡宁,黄胜前,洪彧.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2021
  • [3]基于技术理论范畴的小型试验性建筑研究[D]. 夏峻嵩. 东南大学, 2020(02)
  • [4]混凝土空心板梁桥铰缝损伤演变规律及评估技术研究[D]. 顾万. 扬州大学, 2020(04)
  • [5]车桥振动系统的实时混合试验方法及混合模拟研究[D]. 刘志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6]GFRP筋增强自密实混凝土桥面板受弯性能研究[D]. 董鹏程.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FRP筋增强ECC桥面连接板工作机理及受力特性研究[D]. 吴镇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BFRP筋自密实纤维混凝土桥面板抗冲切性能研究[D]. 罗远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9]基于子结构试验的土-结相互作用实现研究[J]. 郭珺,唐贞云,李易,李振宝. 工程力学, 2017(S1)
  • [10]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速度相关性力学模型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 魏威. 华中科技大学, 2017(10)

标签:;  ;  ;  ;  ;  

浅谈桥梁结构试验的研究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