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娱乐为名的王长天

以娱乐为名的王长天

一、王长田 以娱乐的名义(论文文献综述)

周阳[1](2021)在《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以北京光线传媒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杜子栋[2](2017)在《2010-2016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文中指出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整体时代变迁,以及所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构成了互为建构的关系。本文旨在电影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从电影社会学的视角着眼于2010-2016年的中国电影,通过对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和转型时期的社会泛文本间关系的分析,对该时期的中国电影进行一种较为系统性的梳理、分析和研究。从经济结构层面,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带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中国电影的基础规模得以扩大,在跨界资本、互联网等资金与技术推动下加快了影视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了现代电影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消费社会下,分化性社会导致社会阶层更加分化,粉丝经济、综艺电影、IP的泛娱乐生产等现象,在大众文化,甚至是亚文化形态下表现出娱乐至死的文化浮躁,而电影在主导意识形态的统摄下努力调适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在社会结构层面,本文试图以电影文本为出发点,试图厘清和分析电影与社会文本、历史文本之间的存在关系与内在联系。通过电影银幕呈现的影像话语,去分析和阐释现阶段社会主体的生存状态以及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本文既关注电影文本内的思想结构和表意过程,同时也会涉及到转型时期的社会与文化现象和特征。

文颖[3](2017)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我国电视受众的审美的改变,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势呈现多元化多栖化发展,势头突飞猛进,每年都有口碑与收益并入的节目脱颖而出。而明星秀更是近几年来独占鳌头的综艺节目类型。根据本文的研究范围,这类节目即以明星作为直接参与者以各种形式进行演绎、演出,并参与时长占节目时长比三分之二的节目的综艺节目,可称为明星秀。明星名人的参与,不仅仅局限于作为综艺节目的嘉宾出现,更多的是综艺节目选择为明星名人服务,甚至有的综艺节目出现为明星名人量身打造等现象。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如今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局面,越来越多的明星秀节目成为电视台竞争、电视观众追捧、以及广告商抢夺的香饽饽。而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商业与综艺娱乐的互动文本,通过明星名人的加盟参与,甚至制作,产业化的运作模式也更好地促进了电视综艺节目实现成功的商业营销。目前,我国对于明星秀节目并没有完全准确的定义,因此笔者通过数据整理法统计了2015年至2016年我国省级以上卫视综艺节目,以小见大,运用理论分析法、数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法对我国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进行界定及研究。通过梳理并对比近几年中国综艺节目明星秀综艺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综艺节目的变迁史,这不仅是体现出了我国综艺节目内容格局的转变,也体现出了受众心理需求的变化对电视综艺节目创作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一发展变化进行系列探索研究,探究如今火热的综艺节目明星秀会给当下带来怎样的传播效果,存在哪些问题,从而得出综艺节目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使得综艺节目在未来的道路上真正做到内容至上,品质至上,并且给观众带来寓教于乐的综艺效果。同时,笔者也在本文中提出了对于现代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的价值与责任的思考,为规范一些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中的明星名人参与者提出良好的建议,鼓励参与者更好地服务于电视节目以及广大观众。

陈铭[4](2014)在《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 ——一种生产者视角》文中提出大陆综艺娱乐节目自1958年电视首播开始,就在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如今综艺娱乐节目呈现出了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内容多、播出时间长、覆盖面广、收视率高、在受众中影响力大;二则是在这份火爆背后,创新能力匮乏、盲目跟风从众、缺乏自主意识的困局越来越深的困扰着从业者们进行综艺娱乐节目的创作。从一个生产者视角展开的问题由此提出:如何引领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突围?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经济学中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研究框架,以传播学赖利夫妇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工具,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理论、心理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经济学菲利普·科特勒的STP战略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归纳出现今制约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外部与内部的制约因素,在媒介融合生态下和互联网思维下的综艺娱乐创新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从这一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入手,对研究视角、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展开清晰界定,汲取前人已经研究过的的养分,寻找理论与实践中的空白场域,通过对“综艺娱乐节目”、“节目创新”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全新界定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作为整个研究的起点。然后通过对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历史发展轨迹的梳理,对其诞生以来的四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寻觅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背后的历史轨迹和现状。而后对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进行剖析,总结出大陆综艺娱乐节目中节目形态、节目内容和节目制作方式在创新上陷入困局的的具体表现形式。接下来,笔者从现象入手,分析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制约因素。本章以赖利夫妇的“系统理论”为研究工具,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中获得的大量第一手信息为研究资料,从生产者视角出发,立足于一线的客观实际,将其与理论工具相结合,从外部、内部两大系统入手、从中归纳出在外部系统中,行政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三大外部要素对创新的制约现状,以及在内部系统中,观念陈旧、人才匮乏、技术落伍三大内部要素对创新的制约;然后笔者即开始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突围的具体策略展开研究。在准确找寻到现实的制约因素之后,则需要找准病根对症下药。笔者从四个方面入手,试图寻找困局突围之道。第一方面为优化外部环境。通过对制作机构“制播分离,转企改制”、市场体制即节目市场的铺开和完善以及法律规制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三管齐下,为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突围营造好良性大环境,为创新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法律保障:第二方面为转变制作观念。从内容生产者自己的观念转变入手,结合全新的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完成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互动”的转变,从“我做你看”模式进化为“共同制作、共同传播、共同成长”的拓扑模式;完成从“内容为王”到“用户至上”的最终转变,尊重用户需求,增进用户沟通,强调用户体验,以做互联网产品的心态来做节目;第三方面为强化内容创新。在策划环节中,结合菲利普·科特勒“STP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视角切入,通过目标定位和细分市场的方式,打造差异化战略和聚焦化战略,到达创新的最终目的;而在制作环节中,结合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与心理学中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理论”,深入探究受众在观看节目是的心理诉求点,依此探寻文艺晚会类、游戏竞技类、婚恋交友类、脱口秀类和真人秀类这当今最为主流的五大综艺娱乐节目类型进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创新方向;最后一方面为融入技术时代。本节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理论”入手,立足于现代的技术发展水平,提出“全面延伸”的全新观点,认为即将到来的时代,将是一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和中枢意识层面的所有官能全面同步延伸、所有官能脱离了“躯体”的时空樊笼束缚和禁锢的全新的时代。这一全新的理论观点发展和延伸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延伸理论”,赋予了这一上世纪的理论全新的时代意涵,并在这一理论方向的指引下,在“媒介融合”、“自媒体”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中,提出了综艺娱乐节目从“公共狂欢”到“私人定制”的颠覆式变革的可能,描绘了未来的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全新图景,并提供了在这一全新时代中综艺娱乐节目可能的存在形态,并希望生产者能在这一时代到来前做好充足的应对创新全新挑战的准备。

于洋[5](2013)在《我国民营媒介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1994年我国出现民营媒介企业以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既体现了媒体管制政策的不断变化,又体现出传媒产业化、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民营媒介的发展史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媒介产业发展的变革史。如今,民营媒介企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传媒力量,活跃至今。营销3.0的时代,品牌成为制胜的法宝,提升品牌竞争力成为企业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以民营媒介企业中的佼佼者—光线传媒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品牌竞争力方面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对民营媒介品牌竞争力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并构建一个基于媒介产业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及品牌因素为主的分析模式。以上述分析为基础,探析民营媒介品牌竞争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政府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缺乏独立播出渠道、人员素质高,但流动性强、节目内容单一化、品牌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策略,首先,优化民营媒介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构建战略联盟、整合企业资源;其次,建构共享体系、培养媒体人才、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打造内容为王;最后,确立明确的品牌定位及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等。

张影[6](2013)在《电视娱乐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媒体日渐跻居人们生活主角的当今社会,电视的地位貌似不如以往那般受人重视,这一趋势在学术研究领域也表现比较明显,更多的学者将视域锁定在微博、网络论坛、手机微信等新兴事物上,关于电视尤其是电视娱乐文化的研究大有颓圮之势。然而,毋庸置疑的是,电视作为普及率广,影响力大的大众媒介,在当代人们的娱乐生活中仍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生活。虽然电视娱乐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引领时尚和潮流,但是“誉之所至,谤亦随之”,对于娱乐文化的非议也不在少数。具体说来,有不少学者认为电视娱乐文化是大众文化中的另类,是“精神内容匮乏”、“商业快餐式消费”的典型,这严重影响了它在学界的地位,且“低俗、媚俗、庸俗”如是标签被牢牢定义,使电视娱乐文化成为“文化水平低”、“品味级别差”的代名词。文化立场上的这种观点反映到学术研究领域,便表现为电视娱乐文化很难被视作严肃的学术命题进行研讨,而是以一种浮皮潦草式的戏说甚至嘲笑为体征的言语呈现出来。在这种态度的作用下,对于电视娱乐文化的研究往往表现出以下特点:其一,研究方法偏重于揭露最终后果,却未对受众得到快乐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二,未将快乐或兴致视作某种能带给受众“正能量”的积极因子,而非损害大众社会或经济利益的消极东西。一言以蔽之,研究者们仍停留在以旧有的思维和视阈来观察对待不断创新和变幻的电视娱乐文化,忽视其娱乐传播活动和行为的文化价值、意义和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以相对客观的态度对电视娱乐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电视娱乐文化在影响当代社会生活各方面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无法逃脱商业经济利益和“娱乐无上限”的魔窟,在某些利益和所谓原则的驱使之下,出现了很多不良倾向。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叙述国内外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的变化,介绍电视娱乐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并厘清电视娱乐文化定义及与电视文化等相关概念的关系。第二部分介绍电视娱乐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主要从对政治、经济、文化及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等方面作出阐释。第三部分通过对电视娱乐文化的传播内容进行分析,对在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电视娱乐文化承载方式加以深刻解读和细致解剖。第四部分对电视娱乐文化存在的弊病进行揭露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王富鹏[7](2013)在《民营电视公司“光线传媒”的电视节目联供网研究》文中认为民营电视是我国电视实践中的一个独特现象,早在2003年就被赋予了合法身份。我国电视业相关政策明确规定,民营资本至多参与到电视台等播出机构的股份制改革中,而不能设立或者控股电视频道。这意味着两件事:第一,电视行业的播出渠道属于行政垄断经营,电视台强势不可避免;第二,渠道是民营电视的短板,发行必须成为内容生产之外的另一个业务中心。因此,民营电视比其它任何电视机构都有寻求建构稳定播出平台的动力。2009年10月19日,光线传媒的一次高层研讨会上,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首次推出并全面解析了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发行模式,这种模式被称之为电视节目联供网。电视节目联供网指的是光线传媒以电视节目包括电视栏目、演艺活动以及电视剧等为纽带,建立的以全国307个地面频道为核心的渠道网络,包括时段联供网、频道联供网和新媒体联供网,是公司节目发行、广告运营和收入实现的主要渠道。电视节目联供网涉及到两个建构主体,即民营电视和地面频道。其中,民营电视是发起者,地面频道是被发起者。地面频道的现实需求和民营电视的渠道压力构成电视节目联供网形成的两个基本背景。具体推动地面频道联合起来进行网络化运营并建构电视节目联供网的第三方机构是光线传媒。并不是所有电视节目制作机构都可以建立并拥有电视节目联供网,因为电视节目联供网的运作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光线传媒之所以做到了,正是因为它具备这些特殊性,即娱乐内容定位、资源共享体系和工业化运营体系。

沈慧[8](2012)在《《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现象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10年的相亲大潮中,江苏卫视重磅打造的大型电视婚恋节目《非诚勿扰》一举超过综艺老大哥《快乐大本营》,稳坐综艺节目的头把交椅。但在“风光无限”的同时,也因为富有争议性的话题,嘉宾身份造假,节目格调不高等问题广受诟病。本文试图以《非诚勿扰》为研究对象,对其“泛娱乐化”现象进行探讨。本文首先对娱乐和泛娱乐化的概念进行梳理,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从目的、娱乐元素和内容三个方面对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标准进行界定。以《非诚勿扰》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其“泛娱乐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揭示这一现象的深层本质。其次,探讨《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对《非诚勿扰》“泛娱乐化”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行批判,思考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针对政府行政管理存在的滞后性、短暂性和简单粗暴的弊端,笔者认为《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的有效根治,还需从树立人文理念、增强传媒责任、提高受众素养、完善法律建设,健全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易旭明[9](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提出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李筱悠[10](2007)在《当前中国内地民营电视公司的生存困境与发展前景》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内地目前的传媒环境下,中国内地民营电视公司面临着独特的生存困境。本文重点描述了中国内地民营电视公司生存现状之艰难,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政府的媒介管制和民营电视公司自身经营管理上的问题是造成困境的两大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中国内地民营电视公司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指出在存在一定市场机遇的同时,中国内地民营电视业发展的形势总体上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政策的掣肘在可见的未来将依然严峻,因此外部资本不宜盲目进入该领域。

二、王长田 以娱乐的名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长田 以娱乐的名义(论文提纲范文)

(2)2010-2016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社会变迁与电影产业化发展(2010-2016)
        1、经济转型与电影产业的飞跃式发展
        2、社会发展的转型变革
        3、电影作为社会机构的导向化功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外研究资料与文献
        2、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研究资料与文献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第一章 文化格局与资本逻辑的市场建构
    第一节 持续增长的本土市场规模及其政策驱动
        一 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
        二 逐步完善的电影产业链及其构型
        三 大众日渐旺盛的消费能力与文化驱动
    第二节 市场竞争中的资本角逐
        一 互联网助推跨界资本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二 资本逐利滋生泡沫经济
    第三节 民营电影产业续写辉煌
第二章 社会转型时期的文本叙事策略
    第一节 魔幻现实的世俗化呈现
        一 魔幻影片的市场类型增补
        二 西游改编的现实化演绎
    第二节 新都市景观的文化“派对”
        一 新都市电影的兴起
        二 新都市影片的情感抚慰及其认同
        三 基于女性视点的角色建构与价值表达
    第三节 主旋律电影的式微及其模式转换
        一 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尝试
        二 主旋律电影转向对个体存在价值的叙事关照
    第四节 本土化的“超级英雄”及其平民化意识
        一 植根于残酷环境的底层叙事
        二 后致性因素铸就底层人物的成功
第三章 亚文化的银幕泛化
    第一节 逆时空幻象与现实性的距离表征
        一 建构理想自我的生存状态
        二 象征界的他者认同
    第二节 “拒绝成长”:另类身份的个性化表达及其银幕构建
        一 缅怀青春的记忆回溯
        二 伴随着性意识觉醒的文化反叛
        三 与传统道德文化抵牾的后青春式表达
    第三节 平面化与深度消解企图:阶层弥合的文本显现
        一 不平等分配的阶层裂变
        二 阶层弥合的文本想象
    第四节 社会两性关系的错位与倒置
        一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
        二 “女汉子”与“娘娘腔”的性别错位与倒置
        三 多元性别的影像呈现
第四章 消费文化时代下的影像话语表征
    第一节 大众娱乐话语下的“对话”与“狂欢”
    第二节 明星与粉丝经济驱动下的流行文化
        一 明星在粉丝群体中担任意见领袖
        二 粉丝群体的狂热行为
    第三节 “小镇青年”:一个被消费的文化符号
        一 “小镇青年”的概念所指
        二 “小镇青年”观影行为的群像
        三 “小镇青年”消费水平的持续动力
    第四节 直面欲望的影像书写
        一 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愈渐模糊的身份认同
        二 下岗工人的尴尬处境
        三 欲望释放与精神癫狂
    第五节 杂糅与拼贴:艺术边界的持守与商业化市场博弈
        一 内容与形式的艺术性提升
        二 “作者电影”持守的艺术风格
        三 艺术片难以抵抗商业市场的侵占
第五章 受众分层与审美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渐趋分流的主流消费群体
        一 区域与年龄横向划分电影受众
        二 商业与艺术纵向区分主流受众
    第二节 文本的价值预设及其受众反应
        一 充满悬念的文本结构预设
        二 充满物欲的精神文化消费
    第三节 文化惯例系统对受众接受的影响
        一 文化符码的建构
        二 社会规约的道德约束
    第四节 “受众即市场”的文本实践与认知偏倚
        一 “受众本位”的认知主体
        二 类型电影的期待视野
第六章 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文化空间表述
    第一节 互联网观念下的电影运作模式及其双刃效应
    第二节 从创作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换
        一 以受众为主体的文化生产
        二 大数据的经济生产力
    第三节 电影“新势力”现象及其“新增长点”的思考
        一 跨界导演推动代际交替
        二 戏仿电影、弹幕放映在互联网下的盛行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外研究综述
    1.2 国内研究综述
    1.3 选题的理论意义
    1.4 选题的实际意义
    1.5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6 研究途径与方法(预期思路或技术路线)
第2章 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分析
    2.1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的定义
    2.2 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的发展历程
        2.2.1 开端阶段:室内游戏类明星秀——1997年《快乐大本营》
        2.2.2 发展阶段:平民造星工厂以及“秀”化的催化剂——2005年《超级女声》
        2.2.3 爆红阶段:2013年《爸爸去哪儿》等“全明星综艺”成为“全民综艺”
        2.2.4 主流阶段:综艺节目明星秀遍地开花
    2.3 电视综艺明星秀的现状研究
        2.3.1 回潮热:明星秀节目的“回潮”现象
        2.3.2 分级化:明星秀节目的马太效应
        2.3.3 产业化:明星秀节目发展模式趋向成熟
    2.4 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的基本特征
        2.4.1 明星效应
        2.4.2 掌握优秀的平台资源
第3章 电视综艺节目形成明星秀的原因分析
    3.1 受众需求的转变及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体现
    3.2 粉丝经济的市场化对明星秀的促进
    3.3 明星群体对于“曝光率”和多元化发展平台的需求
    3.4 大媒体环境下,电视台的学习与跟风
第4章 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带来的问题
    4.1 明星秀节目大批同质化,缺少差异化的现象
    4.2 缺乏节目内涵:明星秀“娱乐至死”
    4.3 表演秀变成作秀误导社会价值观
    4.4 行业畸形:明星高酬低能的思考
第5章 思考现代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的价值与责任
    5.1 明星秀节目的社会价值
    5.2 明星秀节目的社会责任
第6章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未来的发展策略分析
    6.1 合理利用明星效应构建节目话语权
    6.2 充分完善节目内容实现格局形式创新
第7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 ——一种生产者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综艺娱乐节目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创新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概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综艺娱乐节目
    2.1.2 节目创新
2.2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探究
2.3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历程与现状
    2.3.1 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源起(1958年——1978年)
    2.3.2 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觉醒(1978年——1990年)
    2.3.3 “突破型创新”密集诞生阶段(1990年——1998年)
    2.3.4 创新现状——“模式引进”风潮下的“渐进型创新”时期(1998年——今) 3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剖析
3.1 节目形态类型化严重
    3.1.1 文艺晚会类节目形态
    3.1.2 谈话类脱口秀节目形态
    3.1.3 真人秀类节目形态
3.2 节目内容同质化严重
3.3 节目制作方式——“模式引进”依赖症 4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的制约因素分析
4.1 外部制约因素
    4.1.1 行政体制缺乏活力
    4.1.2 市场环境尚未完善
    4.1.3 法律保护创新乏力
4.2 内部制约因素
    4.2.1 思想观念模式僵化
    4.2.2 创新人才严重缺失
    4.2.3 技术未能与时俱进 5 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困局突围策略研究
5.1 优化外部环境
    5.1.1 “制播分离,转企改制”——充满活力的制播体制构建
    5.1.2 “公平竞争,自由流动”——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营造
    5.1.3 “法规健全,执法严明”——严谨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
5.2 转变制作观念
    5.2.1 从“单向传播”到“多元互动”
    5.2.2 从“内容为王”到“用户至上”
5.3 强化内容创新
    5.3.1 内容策划之“定位”策略研究
    5.3.2 内容制作之“需求”策略研究
5.4 融入技术时代——“私人订制”娱乐全息时代的颠覆式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的深度访谈》大纲 附录二:深度访谈样本(一)——与魏文彬深度访谈 附录三:深度访谈样本(二)——与张一蓓深度访谈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我国民营媒介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回顾
        1.2.1 国外研究回顾
        1.2.2 国内研究回顾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2 品牌与品牌竞争力
    2.1 品牌与媒介品牌
        2.1.1 品牌
        2.1.2 媒介品牌
    2.2 品牌竞争力
        2.2.1 品牌竞争力的内涵
        2.2.2 品牌竞争力的作用
3 民营媒介品牌竞争力分析
    3.1 民营媒介整体状况
        3.1.1 民营媒介概念界定
        3.1.2 民营媒介发展历程
        3.1.3 民营媒介行业分析
    3.2 民营媒介品牌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3.2.1 外部产业要素
        3.2.2 媒体企业内部要素
        3.2.3 品牌要素
    3.3 建构民营媒介品牌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模型
4 民营媒介品牌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民营媒介企业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政策缺乏连贯性和稳定性
        4.1.2 缺乏独立播出渠道
        4.1.3 境外媒介集团抢占生存空间
    4.2 民营媒介企业内部存在问题
        4.2.1 人员素质高,但流动性强
        4.2.2 节目内容单一化、同质化
    4.3 民营媒介品牌打造方面存在问题
        4.3.1 品牌定位不明确
        4.3.2 品牌缺乏创新
5 民营媒介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
    5.1 优化民营媒介外部产业环境
        5.1.1 优化民营媒介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
        5.1.2 构建民营媒介战略联盟
    5.2 优化民营媒介企业内部环境
        5.2.1 加强民营媒介企业管理,建构共享体系
        5.2.2 培养民营媒介媒体人才
        5.2.3 塑造民营媒介优秀的企业文化
        5.2.4 打造内容为王
    5.3 提高民营媒介品牌管理能力
        5.3.1 确立民营媒介明确的品牌定位
        5.3.2 塑造民营媒介良好的品牌形象
        5.3.3 实施整合营销策略,拓展民营媒介传播渠道
        5.3.4 正确进行民营媒介品牌延伸
        5.3.5 注重民营媒介品牌维护与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电视娱乐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电视娱乐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与盛行
    1.1 电视娱乐文化的定义
    1.2 电视娱乐文化的源起
    1.3 电视娱乐文化在我国的兴起和盛行
    1.4 电视娱乐文化盛行的原因
第二章 电视娱乐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1 电视娱乐文化影响政治生活
        2.1.1 增强国家软实力
        2.1.2 全方位感受政治生活
    2.2 电视娱乐文化助推国民经济增长
        2.2.1 直接创造产业利润
        2.2.2 潜在引导社会消费
    2.3 电视娱乐文化提升国民幸福指数
        2.3.1 强化娱乐精神
        2.3.2 引发百姓狂欢
    2.4 电视娱乐文化影响社会生活
        2.4.1 延伸家庭的生活空间
        2.4.2 无形中影响孩子的成长
第三章 电视娱乐文化的传播内容分析
    3.1 电视的传播特点
        3.1.1 展现生动多姿的世界
        3.1.2 穿越时间空间的界限
        3.1.3 拥有广泛的受众市场
    3.2 电视娱乐文化的承载内容分析
        3.2.1 新闻类节目与娱乐边界消弭
        3.2.2 音乐类节目掀起音乐风暴
        3.2.3 影视剧节目更趋故事性审美
        3.2.4 选秀类节目缔造平民舞台
        3.2.5 访谈类节目演绎脱口秀表演
        3.2.6 交友类节目搭建婚恋平台
第四章 电视娱乐文化的不良“症状”及对策
    4.1 当前电视娱乐文化存在的问题
        4.1.1 电视娱乐文化的低俗化
        4.1.2 电视娱乐文化的功利化
        4.1.3 电视娱乐文化的乏味性
    4.2 电视娱乐文化“病症”的解决对策
        4.2.1 把握定位倡导绿色文化
        4.2.2 坚守品味提高审美情趣
        4.2.3 塑造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民营电视公司“光线传媒”的电视节目联供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
2. 电视节目联供网的主体分析
    2.1 电视节目联供网的内涵界定
    2.2 电视节目联供网的结构分析
3. 电视节目联供网的运作分析
    3.1 电视节目联供网的运作原理分析
    3.2 电视节目联供网的运作特性分析
    3.3 电视节目联供网的运作机制分析
4. 电视节目联供网的建构背景分析
    4.1 地面频道的现实需求构成联合基础
    4.2 民营电视的渠道压力构成联合动力
5. 电视节目联供网的运作条件分析
    5.1 明确娱乐内容定位
    5.2 构建资源共享体系
    5.3 打造工业化运营体系
6. 电视节目联供网的发展思考
    6.1 丰富节目类型和节目形态
    6.2 完善网络布局和频道结构
    6.3 统一节目编排以加强频道运营
    6.4 拓展新媒体联供以降低新媒体冲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现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对“泛娱乐化”的解读
    第一节 “泛娱乐化”的内涵
        一、娱乐的定义
        二、“泛娱乐化”的涵义
        三、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界定标准
    第二节 电视“泛娱乐化”的危害
        一、电视——“泛娱乐化”的最佳载体
        二、电视“泛娱乐化”的危害
第二章 “泛娱乐化”传播中的《非诚勿扰》
    第一节 《非诚勿扰》的第一要义——眼球经济
        一、“美色效应”的盛行
        二、颠覆传统,标新立异
    第二节 《非诚勿扰》的核心卖点——娱乐元素
        一、两性凶狠“搏杀”,制造话题、悬念
        二、选择有“卖点”的嘉宾
        三、利用游戏元素制造娱乐效果
        四、刻意挖掘和渲染嘉宾的隐私
    第三节 《非诚勿扰》的深层本质——狂欢文化
第三章 《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的原因
    第一节 受众对娱乐的需求——诱因
        一、“减压阀”作用下,受众对娱乐的强烈需求
        二、观众收视期待的不断落空
    第二节 消费主义的影响
        一、消费主义的概念、及特点
        二、消费主义在中国的畸变
        三、消费主义的盛行将电视“泛娱乐化”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三节 媒介生存环境的变化
        一、媒体转企和高度竞争的结果
        二、政治上的“默许”
        三、电视媒体从业者社会责任意识的下降
第四章 《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的影响
    第一节 《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一、价值观错位,混淆公众认知
        二、真实性扭曲,阻碍节目发展
        三、内容低俗化,影响社会和谐
    第二节 《非诚勿扰》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以真实、情感取胜
        二、集服务性和娱乐性于一体
第五章 《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的规制路径
    第一节 政府行政管理的弊端
        一、滞后性
        二、短暂性
        三、简单粗暴
    第二节 《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的规制路径
        一、理念:注重人文精神,展示人文关怀
        二、传媒: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行业规范
        三、受众:提升传媒素养,鼓励公众监督
        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内部监督
        五、机制:提倡“绿色收视率”,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八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一 中国电视诞生
        二 曲折发展之路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一 制度环境剧变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三 电视建设进展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一 制度环境变革
        二 电视任务、内容
        三 观众需求扩张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一 制度环境基础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三 需求均衡评析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二 广告产生过程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一 需求扩张加速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四 政策与对策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一 市场需求升级
        二 有线电视兴建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三 制度均衡分析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一 制度环境变更
        二 制度均衡分析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一 生产能力提升
        二 消费模式拓展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当前中国内地民营电视公司的生存困境与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的概念和历史沿革
    一、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的概念
    二 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的诞生和初步发展
    三、中国民营电视公司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三章 目前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的主要类型与生存现状
    一、主要类型
    二、生存现状
第四章 中国民营电视公司的弱势地位:现状与成因
    一、中国民营电视公司弱势地位的现状
        (一) 中国民营电视公司弱势地位的实例——不平等条约
        (二) 中国民营电视公司弱势地位的现状
    二、中国民营电视公司弱势地位的成因
第五章 中国民营电视公司所处的政策环境
    一、电视管制的制度体系构成及其问题
    二、现行机构设置及其问题
    三、电视管制的制度设计
    四、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第六章 中国民营电视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问题
    一、中国民营电视公司在管理上的问题
    二、中国民营电视公司在经营上的问题
第七章 中国民营电视公司发展前景展望
    一、机遇不可否认
    二、形势不容乐观
    三、资本不宜冒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王长田 以娱乐的名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传媒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以北京光线传媒有限公司为例[D]. 周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2]2010-2016年中国电影的话语生产与文化表征[D]. 杜子栋.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03)
  • [3]中国电视综艺节目明星秀的研究[D]. 文颖. 南昌大学, 2017(02)
  • [4]大陆综艺娱乐节目创新研究 ——一种生产者视角[D]. 陈铭. 武汉大学, 2014(07)
  • [5]我国民营媒介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于洋.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5)
  • [6]电视娱乐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研究[D]. 张影. 山西大学, 2013(S2)
  • [7]民营电视公司“光线传媒”的电视节目联供网研究[D]. 王富鹏. 江西财经大学, 2013(S2)
  • [8]《非诚勿扰》“泛娱乐化”现象探析[D]. 沈慧. 南京大学, 2012(11)
  • [9]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10]当前中国内地民营电视公司的生存困境与发展前景[D]. 李筱悠. 北京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以娱乐为名的王长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