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论文文献综述)

郭尊莉[1](2021)在《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以八髎穴为主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与常规选穴和针法的差异,总结归纳出在海外临床治疗中,八髎穴的精确及简便定位方法,针刺方向、角度及深度,以及在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方面,期望研究常规穴位配合八髎穴是否疗效显着,优于单纯常规穴位,是否更加适合海外中医治疗痛经。方法:1、理论研究:查阅《黄帝内经》等古代文献;以“知网”“Google Scholar”“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查阅中文和英文相关文献,关键词包括: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骶骨、骶后孔、骶神经;气滞血瘀、痛经、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针灸治疗,以及Baliao,Ciliao,BL32,Acupuncture,sacrum,Posterior foramen,dysmenorrhea,primary,secondary,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等。2、认知调查:结合课题研究的需要设计了《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首先约请几位不同教育和海外中医背景的中医针灸大夫进行了预测试,并邀请多位英国本土针灸医师和在国外从事针灸行业的华人中医进行讨论指导,最后形成了共有12个问题的调查表,之后通过在英国举办的多个中医针灸国际会议和培训班等途径进行调查。3、临床研究:在自己的诊所选择符合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患者一共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最后完成研究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位关元,三阴交,地机,气海,血海,肝俞,肾俞;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穴位基础之上,再选取次髎穴、中髎穴和下髎穴(双侧),每次治疗时间为60分钟(仰卧位和俯卧位各30分钟),一周一次,15次治疗及三个月经周期后评定疗效。两组患者均以中医证候积分、疼痛VAS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疗效为主要观察指标,并使用了在海外中医界普遍采用的医疗结果自我评价表(MYMOP),调研病人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及疾病的康复程度。结果:1、理论研究: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症包括痛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八髎穴的定位和针法越来越明确和精准。痛经是海外中医临床的常见病症之一,其中气滞血瘀型最多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目前没有发现海外运用八髎穴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报道。2、认知调查: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显示,从事临床针灸年份0-3年的海外中医师治疗妇科疾病的较少:从事临床针灸年份4-10年的海外中医师八髎穴使用率较低,对于八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没有充分的了解;从事临床针灸年份11-20年的海外中医对于八髎穴是否可以用于治疗妇科疾病有分歧,且八髎穴的进针深度普遍较浅;从事临床针灸年份20年以上的海外中医大部分有自己的独立诊所,在平时治疗的疾病种类中,妇科病占24%-30%,但运用八髎穴治疗其他疾病的频率较低、普遍进针较浅,多数进针角度正确,且进针方向较其它组正确率更高,在针感方面更着重于局部针感,电针使用频率较高。3、临床研究: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各自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比较P值均<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VAS评分变化:对照组、治疗组内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在治疗后VAS的评分比较P<0.05,治疗组起效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疗效:15次治疗及三个月经周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评价表调查表(MYMOP),经过15次的治疗之后,患者的身体状况总体是趋于好转,尤其是治疗组病人自我选择的第二症状好转率最高。结论: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显示,海外中医对八髎穴以及八髎穴治疗妇科疾病的认知总体上偏低,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本研究运用八髎穴为主治疗痛经,参照西方妇女的体型选择适当的定位法和针法,与传统取穴比较,在改善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气滞血瘀证候、病人对治疗的满意程度及疾病的恢复程度等方面,都有显着差异,值得在海外中医推广,也丰富了八髎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张传协[2](2021)在《朱琏抑制Ⅰ型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朱琏抑制Ⅰ型针法对于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探讨朱琏抑制Ⅰ型针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朱琏抑制Ⅰ型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针灸科门诊、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纳入60例符合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30例使用朱琏抑制Ⅰ型针法治疗,治疗开始于月经周期结束后第14天,每天1次,每次留针30min,接着10天继续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30例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用法:月经周期开始前2天,如下腹疼痛开始出现时,每天服用2次(早晚饭后),每次1片,服用至疼痛缓解,但服用总时间不超过5天,同样治疗持续3个月经周期。记录患者下腹部疼痛情况及伴随症状,如冷汗淋漓、恶心呕吐、坐卧不宁、腰酸、四肢厥冷等临床表现的变化情况。采用中医证候评分、痛经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疗效评价。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统计学分析,对两组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3个月经周期后临床疗效结果为:两组经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痛经症状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中医证候、痛经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此外其中,经治疗后试验组(朱琏抑制Ⅰ型针法)与对照组(布洛芬缓释胶囊)的中医证候积分为:3.07±1.31VS4.20±1.19;痛经症状积分分别为:5.62±1.45 VS 6.72±1.8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2.27±0.61VS 2.68±0.83。中医证候积分:3.07±1.31 VS 4.20±1.19,可见试验组的数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试验组(朱琏抑制Ⅰ型针法)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2例,有效17例,显效11例,无效0例,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0例,有效24例,显效4例,无效2例,(布洛芬缓释胶囊)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3.33%,治愈0例,有效24例,显效4例,无效2例。中医证候两组间疗效两组间分布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疗效分布存在差异,试验组显效率与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间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朱琏抑制Ⅰ型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缓解痛经的疼痛程度和症状的作用,是临床有效的疗法。朱琏抑制Ⅰ型针法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缓解痛经症状、减轻疼痛方面优于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朱琏抑制Ⅰ型针法未发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是绿色安全疗法。

沈思宏[3](2021)在《基于血流动力学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小样本的试验,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为PD的中医药物治疗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20年2月14日-2020年12月10日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共60例,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口服,服药方法为每天3次,每次2支,每个月经周期经前2周空腹服用,从服药起到月经来潮为1个观察周期,共观察3个周期。观察指标包括中医临床疗效、中医证候变化情况、疼痛情况、痛经相关症状和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治疗前和治疗1个周期、2个周期、3个周期后分别记录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及研究期间患者出现的所有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25.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1.中医临床疗效:治疗3个周期后,试验组治愈者18例,占比60%;显效者7例,占比23.3%;有效者5例,占比16.7%;无效者0例。对照组治愈者0例;显效者2例,占比6.7%;有效者2例,占比6.7%;无效者26例,占比86.7%。两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2.VAS评分及CMSS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7),而在治疗1周期后、治疗2周期后、治疗3周期后,试验组VAS评分显着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的VAS评分在治疗前、治疗1周期后、治疗2周期后、治疗3周期后4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对照组的VAS评分在治疗前、治疗1周期后、治疗2周期后、治疗3周期后4个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MSS评分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6),治疗2周期后和治疗3周期后两组的CMSS评分差异均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的CMSS评分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对照组则表现为有所上升。3.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治疗前,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Vm)、血液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PSV、EDV、Vm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PI、RI、S/D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4.安全指标:试验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试验安全可靠。结论:1.针对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应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具有显着的疗效。2.采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可显着改善患者VAS评分及CMSS评分,减轻患者经期腹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采用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可显着改变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和平均血流速度(Vm),降低血液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S/D),通过改变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达到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目的。

刘依雯[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文中指出[目的]利用数据挖掘系统,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王必勤教授临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临床经验,促进其经验的传承。[方法]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王必勤教授门诊保存纸质医案,按纳排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内异症患者医案84例,共计322诊次。利用Microsoft Excel及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系统,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患者一般信息、四诊资料、中医诊断及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年龄分布集中在28-41岁年龄段,其中以28-34岁最多见(51.19%)。2.患者平素症状以畏寒、眠差、下腹痛、大便溏薄、腰酸为多见,累计占比41.13%;月经情况以夹血块、腹痛、经色暗、腰酸、乳胀为多见,累计占比73.41%;中医诊断以不孕、症瘕、痛经、经期延长、腹痛、月经过少为多见,累计占比84.16%;舌象以舌红(65.17%)、苔薄白(82.43%)为主,脉象以脉细(42.28%)为主。3.纳入医案共用573则处方,165味中药,基础方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两固汤(40.85%),使用频率>4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党参、益母草、续断、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怀牛膝、红藤、川芎、炙黄芪、山药、炒白术,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肾、脾为主,功效以补肝肾、清热解毒、补肾阳、活血调经为主。4.基于关联规则,得出常用药对包括熟地黄—当归、党参—当归、川芎—益母草、川芎—熟地黄、川芎—当归、菟丝子—当归、枸杞子—当归、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菟丝子、淫羊藿—当归。基于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四类,分别为养血活血类、活血消症类、补肾健脾类、滋补肝肾类。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处方药物12味,包括熟地黄、当归、益母草、菟丝子、枸杞子、续断、炙黄芪、红藤、党参、淫羊藿、怀牛膝、川芎。5.行经期使用频率>75%的15味药物依次为益母草、红藤、泽兰、丹参、赤芍、红花、熟地黄、桃仁、川芎、川牛膝、当归、三棱、莪术、水蛭、党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肝、脾为主,功效以清热解毒、活血调经、散瘀止痛为主。6.卵泡期使用频率>80%的12味药物依次为菟丝子、淫羊藿、当归、续断、益母草、女贞子、熟地黄、川芎、枸杞子、黄精、党参、怀牛膝,性以平、温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滋补肝肾为主。7.排卵期使用频率>90%的15味药物依次为三棱、菟丝子、当归、怀牛膝、丹参、羌活、党参、益母草、续断、枸杞子、泽兰、皂角刺、紫石英、水蛭、细辛,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肝肾、活血调经为主。8.黄体期使用频率>50%的14味药物依次为当归、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淫羊藿、续断、巴戟天、枸杞子、锁阳、怀牛膝、山药、炙黄芪、党参、补骨脂,性以温、平为主,味以甘、辛为主,归经以肾、肝为主,功效以强筋骨、补肾阳、补肝肾为主。9.基于聚类分析,将各期药物分为三类:行经期为养血活血类、行气止痛类、活血调经类;卵泡期为补益肝肾类、活血通经类、补气健脾类;排卵期为滋阴温阳类、破血消症类、补气行气类;黄体期为补肾健脾类、活血散寒类、温阳滋阴类。[结论]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明确王教授对于内异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阳虚血瘀为主,其中以脾肾阳虚为本,瘀血阻滞为标,兼具寒凝、痰饮、气滞、湿热。总结王教授治疗内异症以温补脾肾为总则,兼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消症,重视攻补兼施,标本兼治。发现王教授在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月经周期的特点,采用分期施治,行经期以活血消症、逐瘀止痛为主;卵泡期以滋养肾精、温肾助阳为主;排卵期以滋阴温阳、活血通经为主;黄体期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为主。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总结了王教授治疗内异症的用药规律。

孙炼[5](2020)在《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试验,评价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安全性,以PGF2α为观察指标,探究其发病机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临床的治疗提供更为优化合理的方案,提高临床治愈率。研究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寒凝血瘀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36例。(2)治疗组给予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少腹逐瘀汤治疗,两组均于月经来潮前10天口腹少腹逐瘀汤颗粒剂,每日一剂,经来则止。艾灸亦于经前10天开始,灸神阙穴及双侧子宫穴,经来则止。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3)以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症状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为主观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月经期48小时内血清PGF2α水平为客观机理指标,以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作为疗效判定指标。(4)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通过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和组间对照的方式,经统计学方法处理后综合判定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的临床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结果(1)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治疗前的症状评分、证候评分、VAS评分、疼痛程度、血清PGF2α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痛经疾病疗效: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4.44%,少腹逐瘀汤组的总有效率为80.56%,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疾病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进行疾病疗效的比较,经分析,P<0.05,因此,两组的治疗虽均有疗效,但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改善疾病疗效较单纯用少腹逐瘀汤疗效更佳。(3)痛经证候疗效: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少腹逐瘀汤组的总治疗率为83.33%。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证候疗效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进行证候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均可以起到治疗作用,但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组在改善证候上优于少腹逐瘀汤组。(4)指标变化:在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疼痛程度分级、VAS疼痛评分以及血清PGF2α水平等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在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上均有疗效。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统计分析(P<0.05),也就是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组的疗效优于少腹逐瘀汤组。(5)远期疗效:通过对治疗后3个月随访的VAS评分统计,治疗组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随访VAS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灸联合少腹逐瘀汤组在维持长期效果方面更优。(6)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两组药物具有安全性。结论(1)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着。且疾病疗效和证候疗效的有效率均优于少腹逐瘀汤组。(2)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组在维持疗效稳定上更优。(3)灸药联合应用,治疗过程无不适反应,安全性较好,且艾灸取穴少而精,操作简单,成本低,有效率高,宜在临床推广。

许佳玲(Hui Kai Ling)[6](2020)在《隔姜灸八髎穴联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隔姜灸八髎穴联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陈映山中医诊所选取60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病例,采取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隔姜灸+方药组治疗,隔姜灸作用于上髎、次髎、中髎和下髎即八髎穴,联合中药温经汤内服;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方药治疗,普通针刺采用三阴交、地机、关元为主穴,方药同样选择温经汤内服。治疗疗程:月经来潮前5天开始治疗,连续治疗7天为一个周期,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痛经症状评分行综合积分评测及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强度测定。结果:60例病人中56例完成整个试验过程,脱失病例4例。治疗组29例中总有效率达到93.10%,分别治愈4例,治愈率达13.79%,临床显效病例为13例,比例占44.83%,临床有效病例为10例,占比34.48%,另有2例患者无效,无效率为6.90%。对照组收治患者27例,总有效率为85.19%,其中治愈1例,占比3.70%,临床显效8例,有效率29.63%,有效患者14例,比例为51.86%,无效4例,无效率为14.81%。经秩和检验,P<0.05,显示对照组和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显示治疗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对比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经t检验,治疗组痛经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痛经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痛经症状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均可降低痛经症状积分,但治疗组在改善痛经症状积分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好。故可认为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疗效,其中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经t检验,治疗组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痛VA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均可降低VAS评分,但治疗组在改善VAS评分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更好。结论:隔姜灸八髎穴联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有明显疗效,无不良反应。

张玉[7](2020)在《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时效性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不同治疗时间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法。材料与方法:选取72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将72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36例,每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A组每日灸4壮,共3天;B组每日灸4壮,共7天。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血清中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人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检测,对不同治疗天数隔药灸的疗效规律进行记录,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隔药灸对于改善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积分,4壮3天组与4壮7天组组内比较:疗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2.隔药灸对于改善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的CMSS评分以及VAS评分,4壮3天组与4壮7天组组内比较:疗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3.隔药灸对于改善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的TNF-α、IL-10两项指标,4壮3天组与4壮7天组组内比较:疗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隔药灸可以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疼痛及伴随症状。2.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3个月经周期,4壮3天组和4壮7天组对于降低中医证候积分、CMSS评分、VAS评分、TNF-α水平,以及提高IL-10水平,均有明显效果;且改善的程度可以看作相当,没有明显差别。3.4壮3天比4壮7天隔药灸的治疗方案更经济实惠,3天为更优施灸时间,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可省时省力省药物成本,更加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张烨(CHAYANEE SRISUANTAENG)[8](2019)在《电针配泰草药按摩球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取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常规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对照Ⅰ组(单纯针刺治疗)与对照Ⅱ组(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每组各30例。以缓解月经期痛经患者的疼痛状态,减少对其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2017年12月到2018年12月在泰国博他仑府针灸科医院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对照Ⅰ组(单纯针刺治疗)与对照Ⅱ组(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每组各30例。针刺肾俞,次髎穴得气后连接电针(肾俞肾脏是先天的基础,活力的根源,主要的精华,化生血液,直接为子宫的诞生提供物质基础。此外,肾脏主要主生殖,而胞宫的全部功能就是生殖功能,可见两者在功能上是一致的。痛经的产生不外乎“胞脉失养”,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而胞宫通过胞络系于肾,肾经通过冲、任、督脉联于胞宫,故而可行“补肾通经”之法来治疗痛经。)(次髎次髎穴位于腰骶部,与病位相近,且膀肮经与肾经互为表里,针刺膀胱经穴,调节膀胱经气血,从而补益先天之肾气,然后通过“肾…天癸…冲任…胞宫”中医生殖轴,使冲任气血调和,胞宫血脉通畅,改善痛经。),采用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1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一个疗程结束后进行随访。起针后将温度加热到达35~40℃的泰式按摩球,直接敷患者下腹部和腰骶部热敷,反复多次,每次治疗时间约30分钟。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痛经腹痛程度评分、痛经中医症状评分、COX痛经症状和VAS疼痛评分等各项指标结果。结果:1.本研究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对照组Ⅰ(单纯针刺治疗法)和对照组Ⅱ(泰式草药按摩球)在年龄、病程、痛经程度、痛经中医证候评分、COX痛经症状和VAS疼痛评分等方面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0)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痛经中医症候比较分析:治疗组(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的痛经中医证候在第一个疗程治疗后在改善除外需卧床休息,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0)。治疗组在3疗程后及随访3个月后痛经中医证候改善,均有显着差异(P<0.050)。对照组Ⅰ(单纯针刺治疗法)治疗前后痛经证候评分,在一疗程后改善,除外腹痛明显,面色苍白及需卧床休息外,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P<0.050,P<0.010)。在三个疗程后及随访三个月,痛经证候评分比较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P<0.050,P<0.010)。对照组Ⅱ(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治疗前后的痛经证候评分,在一疗程后改善,除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及需卧床休息外,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P<0.050,P<0.010)在三个疗程后痛经中医证候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P<0.050,P<0.010)停止治疗3个月后随访痛经中医证候除外面色苍白均具有显着或极显着性差异(P<0.050,P<0.010)。3.治疗前后Cox痛和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Cox痛经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别有差异(P<0.001),两组比较得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与单纯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可认为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优于单纯针刺组。VAS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得,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效果第一,单纯针刺组第二,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第三;除治疗后和6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各症状和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得,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效果第一,单纯针刺组第二,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组第三;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严重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为治疗前、1疗程后、3疗程后,随访3个月。痛经程度不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组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得,按摩组与按摩+针刺组(P<0.001)、针刺组(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治疗3疗程和6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5.一般资料情况分析: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实际完成81例(90.0%),脱落率为10%,其中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治疗组)脱落2例(93.3%)(因自觉小腹痛难受,自服用止痛药,外出旅游),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Ⅰ)脱落3例(90.0%)(因自觉小腹痛难受,自服用止痛药,因工作原因不能按时接受治疗,因搬迁至外地,退出研究),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对照组Ⅱ)脱落4例(86.7%)(因为离医院较远和症状反复,因自觉小腹痛难受,自服用止痛药,因工作原因不能按时接受治疗,症状未缓解)。结论:(1)电针配合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对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具有确切疗效,能改善经行腹痛程度、中医证候及痛经症状平均严重程度,能缩短腹痛持续时间及痛经症状发作总时间。(2)针刺、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疗效显着,且尚未发现不良反应,具有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特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杨雨竹[9](2014)在《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综述》文中认为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该文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方法等不同方面,总结了近5年来临床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及研究情况,极大地肯定了中医药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但由于原发性痛经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临床辨证和用药尚未形成规范等,这些问题仍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韩兴军[10](2010)在《不同介入时机针刺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的介入时机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差异,为单穴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介入时机的选择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最终确立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最佳介入时机。方法:在针刺穴位、手法相同的前提下,将12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为经前针刺组,在月经前3-7天进行针刺;第二组为疼痛即刻针刺组,在经期疼痛时进行针刺;第三组为空白对照组。观察三组之间三个月经周期COX痛经症状评分量表(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的变化,并比较三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针刺后经前针刺组与疼痛即刻针刺组三个月经周期比较,CM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显着地改善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不适症状。但在总体趋势上,经前针刺组优于疼痛即刻针刺组。针刺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三个月经周期比较,CM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与疼痛即刻时针刺十七椎均能明显减轻原发性痛经的症状,可见不同介入时机对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无显着性影响。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古代医家对八髎穴的认识
        1.1 八髎穴的命名
        1.2 八髎穴的定位
        1.3 八髎穴的刺灸方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2、现代中医学对八髎穴的认识
        2.1 八髎穴的定位
        2.2 八髎穴的取穴方法
        2.2.1 简易定位取穴法
        2.2.2 髂后上棘与骶角取穴法
        2.2.3 骶正中脊取穴法
        2.2.4 简易模具取穴法
        2.2.5 骶骨变异类取穴法
        2.3 八髎穴的进针深度、角度及方向
        2.4 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3、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现状
        3.1 气血与妇科病的关系
        3.2 情志与妇科病的关系
        3.3 运用八髎穴治疗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现状
        3.3.1 针灸法
        3.3.2 推拿法
        3.3.3 埋线法
    4、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与临床研究现状
        4.1 原发性痛经
        4.1.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
        4.1.2 原发性痛经的病理
        4.1.3 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4.2 继发性痛经
        4.2.1 继发性痛经的定义
        4.2.2 继发性痛经的病理
        4.2.3 继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
        4.3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4.4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症的认识与临床治疗
第二部分 海外中医使用八髎穴认知调查
    1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的年份
    2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的地点
    3 临床治疗妇科疾病的比例
    4 海外中医使用八髎穴治疗疾病的比例
    5 八髎穴是否可以治疗妇科疾病
    6 八髎穴的进针深度
    7 八髎穴的进针角度
    8 八髎穴的进针方向
    9 常用的八髎穴比例
    10 八髎穴主要治疗疾病的比例
    11 八髎穴针感
    12 八髎穴配合其他疗法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病例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脱落标准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
        1.4.1 分组
        1.4.2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5.1 一般观察指标
        1.5.2 疗效性评价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治疗前一般情况
        2.1.1 年龄、身高、体重的比较
        2.1.2 婚姻史、妊娠史、病程的比较
        2.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气滞血瘀证)评分比较
        2.3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气滞血瘀证)评分比较
        2.4.1 两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2.4.2 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
        2.5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5.1 各组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2.5.2 两组治疗评分比较
        2.6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2.7 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缓解人数及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8 MYMOP量表前后比较
        2.9 安全性评价结果
第四部分 讨论
    1、八髎穴是治疗痛经的特色要穴
        1.1 八髎穴的操作要点
        1.1.1 八髎穴的定位与取穴要点
        1.1.2 八髎穴的针刺深度与角度
        1.1.3 针刺手法
        1.2 气滞血瘀证在妇科疾病中的地位与意义
        1.3 中西医治疗痛经方面的特点
        1.3.1 中医治疗痛经
        1.3.2 西医治疗
        1.3.3 小结
    2、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认知调查表分析
        2.1 海外中医调查表分析
        2.1.1 海外中医从事针灸临床年份与地点
        2.1.2 临床治疗妇科病比例
        2.1.3 海外中医对八髎穴的整体认知
    3 临床研究的讨论
        3.1 气滞血瘀瘀症量表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3.1.1 气滞血瘀瘀症调查表的特色及优势
        3.1.2 气滞血瘀瘀症调查表的结果分析及讨论
        3.2 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着
        3.2.1 传统针灸治疗痛经的选穴依据
        3.2.2 八髎穴治疗痛经的临床操作
        3.2.3 疼痛量表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3.2.4 MYMOP的运用及结果分析
        3.3 西方女性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3.3.1 西方女性骶骨及髋部的体型特点
        3.3.2 使用八髎穴治疗西方女性的体会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记分方法
    2.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可精确到毫米)
    3.Measure Your Medical Outcome Profile(MYMOP)
    4.海外中医运用八髎穴治疗妇科病的问卷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致谢

(2)朱琏抑制Ⅰ型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标准
    3 分组方法
    4 一般资料
    5 治疗方法
    6 器械准备
    7 详细操作步骤
    8 疗程
    9 治疗要求
    10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
    11 不良事件反馈
    12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比较
    3 两组患者痛经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患者治疗前痛经分级比较
    5 两组患者治疗后痛经分级比较
    6 中医征候疗效比较
    7 不良反应分析
    8 安全性观察分析
    9 受试者状况
第四部分 讨论与结论
    1 选题依据
    2 朱琏抑制I型针法的理论基础
    3 朱琏抑制I型针法的具体操作
    4 朱琏抑制I型针法的作用机理
    5 选穴分析
    6 试验数据结果讨论
    7 研究的创新性
    8 存在的问题
    9 展望
    10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在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血流动力学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诊断方式
        3. 西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三、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 定义
        2. 方法
        3. 数据挖掘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运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
    1. 研究对象
        1.1 医案来源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收集
        2.2 数据采集
        2.3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医案情况
        3.2 年龄统计
        3.3 临床症状统计
        3.4 月经情况统计
        3.5 中医诊断统计
        3.6 舌脉统计
        3.7 总体方药信息统计
        3.8 分期用药统计
    4. 分析与讨论
        4.1 临床基本情况分析结果讨论
        4.2 方药分析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5)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判断
    5 质量控制办法
    6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7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隔姜灸八髎穴联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病因病机
        1.1.1 西医病因病机
        1.1.2 中医病因病机
    1.2 治疗
        1.2.1 西医治疗
        1.2.2 中医治疗
        1.2.3 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2.4 八髎穴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2.5 温经汤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脱落和中止试验标准
        2.1.6 意外情况的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化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主要指标观察
    2.3 结果及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患者治疗前基础指标分析比较
        3.2.1 基础生命体征
        3.2.2 患者痛经程度比较
        3.2.3 患者痛经症状积分比较
        3.2.4 治疗前痛经强度测定
    3.3 治疗后疗效评价
        3.3.1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比较
        3.3.2 痛经强度测定
        3.3.3 疗效判定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隔姜灸治疗痛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4.2 八髎穴治疗痛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4.3 温经汤治疗痛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一般资料比较
        4.4.2 痛经症状积分比较
        4.4.3 疼痛VAS评分比较
        4.4.4 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疗效比较
    4.5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7)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时效性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原发性痛经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电针配泰草药按摩球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1.1.1 古代中医对痛经的治疗
        1.1.2 现代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1.3 中医治疗方法
    1.2 现代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2.1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
        1.2.2 原发性痛经的诊断
        1.2.3 痛经的西医治疗研究
        1.2.4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2.5 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1.3 泰草药热敷及泰式按摩
    1.4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中医研究概况
        2.1.1 病例来源
        2.1.2 西医诊断标准
        2.1.3 中医诊断标准
        2.1.4 纳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2.1.7 针灸意外及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安全性指标
        2.3.3 痛经腹痛程度评分标准VisualAnalogueScale(VAS)
        2.3.4 COX痛经症状总频率
        2.3.5 痛经中医症状评分表
        2.3.6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判定
        2.3.7 不良反应记录及处理
        2.3.8 随访
        2.3.9 统计处理
    2.4 研究结果
        2.4.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2.5 讨论
        2.5.1 痛经的基本认识
        2.5.2 寒凝血瘀型是最常见证型
        2.5.3 选穴依据
        2.5.4 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2.5.5 电针治疗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2.5.6 针灸治疗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2.5.7 针灸治疗对原发性痛经血流动力学影响
        2.5.8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其他相关机制
        2.5.9 泰式草药热敷按摩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9)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临床治疗方法
    2.1 内治法
        2.1.1 辨证论治
        2.1.2 成药治疗
        2.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2.2 外治法
        2.2.1 中药外治
        2.2.2 针灸治疗
        2.2.3 推拿治疗
    2.3 内外合治法
3 结语

(10)不同介入时机针刺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痛经症状评分标准
        1.4 痛经腹痛程度评分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中止和撤出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对照组
        2.3 疗效判定标准
        2.4 统计分析
    3 治疗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痛经症状评分
    4 典型病例
讨论
    1 原发性痛经发病机理
        1.1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 疗效机理探讨
        2.1 穴位选择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依据
        2.2 结果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深刺八髎穴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D]. 郭尊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朱琏抑制Ⅰ型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张传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血流动力学观察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气滞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D]. 沈思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数据挖掘总结王必勤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用药规律[D]. 刘依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少腹逐瘀汤联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D]. 孙炼.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隔姜灸八髎穴联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D]. 许佳玲(Hui Kai L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时效性疗效观察[D]. 张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
  • [8]电针配泰草药按摩球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D]. 张烨(CHAYANEE SRISUANTA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综述[J]. 杨雨竹.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10)
  • [10]不同介入时机针刺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韩兴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4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