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 DSM 模型

分层 DSM 模型

一、一个基于层次结构的DSM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余乐陶[1](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模型及算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时代逐渐过渡到数据技术时代,数据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无所不在的数据,如何从当中获取到所需的信息变得十分困难了,这就是所谓的“信息超载”问题。传统的推荐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从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出用户的偏好,并把具有用户偏好的物品推荐给用户。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数据稀疏、冷启动等问题,它会导致推荐系统准确率低、推荐单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做出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Skip-gram和加权损失函数的深度神经网络推荐模型DSM。DSM模型采用了包含三层ReLU层的结构来构造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结合Skip-gram进行项目嵌入得到稠密的表示向量,使用加权损失函数训练深度神经网络的参数,在未使用附加信息的前提下提高了推荐精度,平衡了推荐物品的受欢迎程度,保证了新颖性。其次,DSM模型仅使用了评分矩阵,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评论文本和评分矩阵交互的深度模型ELM。该模型能够提取评论文本和评分矩阵的深层次特征,并结合它们进行评分预测;通过使用预训练的Electra模型得到每条评论的隐表达,结合深度情感分析及注意力机制实现从上下文语义层面对评论文本的分析,解决了短文本的语义难以分析的问题;在融合层模块中,用户(物品)评论和评分矩阵进行交互,最终预测出用户对商品的评分。最后,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实验。在APP数据集和Last.fm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DSM模型在推荐应用程序和歌曲时,准确性和多样性方面相比现有方法具有一定的提高。ELM模型在6组数据集上进行性能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性能优于其他系统,且平均预测误差最大降低了12.821%。通过以上实验,本文提出的两种模型均适用于向用户推荐精确的物品。

赵航[2](2021)在《热点案件舆情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普及,社会中各类资讯信息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密切。借助互联网,信息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分发给大量网民。以网络作为媒介,社会舆情可以更迅速、更具体地表现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新时代的产物,它的表达方式在具备自由性和互动性的同时也存在误导性和突发性。正确地利用网络舆情信息,充分地发挥其正面影响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舆情氛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在新时代,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表达社会情绪、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其中,热点案件舆情与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合理利用热点案件的舆情信息可以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协助政府做好舆情管控、促进法院审判公正合理。基于此,本文对热点案件舆情的分析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热点案件舆情分析的模型以及实现了一个热点案件舆情分析平台。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了充分表达文本语义以及提升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质量,本文提出了语义依存词向量,通过融合语义依存信息,其在传统词向量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地挖掘和融合文本语义信息。语义依存词向量是本文后续研究的基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的下游任务中,从而达到提升任务质量的目的。(2)为了完备充分地提取文本隐藏的语义特征以及减少文本长度对语义准确性的影响,本文提出了融合特征提取网络,用于提取舆情文本内部细节特征。该网络从多视角、多方面抽象文本语义,在进一步提升语义表达的准确性和完备性的同时,尽可能地保证了舆情文本的极性分析准确无误。(3)针对相似文本匹配问题,本文基于matching-aggregation架构,结合语义依存词向量、融合特征提取网络、双向多视角Attention等组件,提出了深度语义匹配模型。该模型从更细粒度的视角匹配两个句子,判断其相似性,从而提升了匹配结果的准确性。(4)通过Java SSM框架、Mysql、Tensor Flow框架等技术,本文实现了舆情分析平台。针对微博舆情评论文本的重要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该平台使用数据获取模块从微博平台获取部分评论信息,使用情感分析模块分析舆情文本的极性以及热点话题,使用相似度匹配模块检索相似的法律文书,此外,用户管理模块被用于管理账户信息、授权信息等。

沈楷程[3](2020)在《装配式建造过程返工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式建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环节多,系统中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以现场为重心的建造管理已经不适用于装配式建造,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装配式建造的发展,装配式建造还缺乏完善的计划控制体系,存在大量返工风险。因此,从装配式建造全过程的角度出发,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造的过程优化方法与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论文界定了返工风险,并从供应链、利益相关者和工艺流程的角度全面梳理了装配式建造过程的范围。基于文献调研、访谈调研和项目资料,从设计、生产和施工装配三个阶段识别返工风险因素,从人工、材料设备、工艺、环境四个方面得到41类返工因素,作为返工风险分类结果。论文从返工频率、返工成本和返工工期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了返工影响,其中,设计是建造过程中返工影响最大的阶段,生产阶段的返工对成本有显着的影响。通过构建期望影响函数识别了返工影响较大的13个核心工作,包括设计阶段的所有过程,生产阶段20%的过程和施工阶段23.1%的过程,为后续过程优化和构建管理体系奠定基础。论文基于并行工程理论,从装配式建造过程的特点出发,构建了DSM模型来分析装配式建造过程中的依赖关系,结合图论识别并优化了耦合任务,减少任务之间的耦合迭代。针对返工风险传播方式,建立了以最小化成本和工期为目标的过程优化模型,将DSM模型与自适应遗传算法相结合,对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进行了优化分析。通过改进精益项目交付体系构建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了管理目标、内外环境和主体,评估了返工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自留、降低、转移等应对策略和监控措施,以指导装配式建造全过程的规范管理。论文将上述成果应用于装配式建造项目中,梳理了案例的基本情况和返工问题,改进了建造过程,从优化结果看出模型减少了返工对成本和工期的影响。评估项目返工风险并分析其监控措施,提出了应对策略和管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返工风险过程优化模型和返工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论文所确定的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和构建的返工风险过程优化模型,深化了智能优化方法在建造过程中的应用,拓展了工程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所提出的返工风险管理体系,对科学指导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预测,提升项目建造的管理效率,丰富装配式建造的管理体系具有应用价值。

张振琛[4](2020)在《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弓网燃弧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速列车不断发展,人们时刻关注着列车运行中乘客的安全保障问题。而对于向机车提供动力的受电弓与接触网的检测与维护,一直是当今高速铁路的一个难题,弓网燃弧作为损坏弓网的主要故障,严重威胁着列车的运行安全和乘客的生命安全。作为铁路检测系统中的不可或缺的一环,燃弧的检测识别十分重要。针对动车组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燃弧检测误报警率高、耗费人力多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弓网燃弧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燃弧的各种特征,利用DSmT理论综合分析识别燃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实验要求搭建了燃弧模拟发生器,并选取符合本文研究需要的红外相机、高清相机和电流互感器等系统硬件设备,同时介绍了燃弧的检测流程。其次,采集并分析受电弓与接触网接触点的超限温度,记录超限温度时间,判断燃弧的温度特性;利用图像的二值化来区分弧光和背景颜色,针对传统Canny算子在边缘检测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的Canny算子来检测弧光边缘。在梯度计算中,加入45°和135°方向的梯度幅值计算,有效避免漏检部分像素点。同时记录边缘内的像素点总数和每个像素点的相对位置坐标。计算燃弧重心的横坐标,根据横坐标值是否位于接触线在相机的成像范围内来判断圆燃弧的可见光图像。根据燃弧发生时回路电流发生畸变的特点,采用改进的F-score法选取电流特征向量,改进的F-score算法克服了传统F-score算法只适用于两类样本之间特征选择的局限性,使得选取的特征向量更加简洁、更具有代表性。最后将选取的特征向量输入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实现燃弧弧故障电流的识别。最后,以弓网运行状态结果搭建目标识别框架,根据燃弧各项特征的判决结果和燃弧时长对弓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基本概率赋值,在自由的DSmT模型上引入完整性约束条件,构造混合DSmT模型,在混合DSmT模型中利用混合DSmT融合算法,融合计算分析,并将计算后的结果转化为信度函数,根据信度函数值判断弓网运行状态,检测燃弧。案例分析及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燃弧检测系统能够正确识别燃弧故障,有效提高了燃弧检测准确率,能够得到更符合实际的诊断结果,为弓网巡检工人提供可靠的依据。

顾丹州[5](2020)在《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YF公司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流程优化是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效率、自我改革创新、适应时代环境变化的必需活动。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设计活动的返工迭代,提高设计活动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实际分析和找出符合开发实际的、最具效率的工作模式。YF公司作为业内领先的企业,具备完善的产品开发流程,但在近几年却不断遇到流程相关的挑战,产品开发周期长,开发效率不高等是主要被抱怨的问题。为改善企业开发流程的灵活性,提升企业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对现有的产品开发流程进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趋势。基于对背景企业产品开发流程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本文运用设计结构矩阵(DSM)理论和相关分析方法,对YF公司的产品开发流程进行了分析和优化。首先基于布尔矩阵的特性,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开发流程中的诸多现状问题进行甄别和排序,找出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各问题的重要程度。其次,通过矩阵的合并、拆分以及运算对产品开发流程过程进行初步优化。然后,重点采用DSM方法对开发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运算,得出优化后的开发流程。最后从信息的正向-反馈分析、任务等候时间分析和基于时间因子的总体开发周期分析三个方面验证了论文所提示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并结合流程优化结果,对YF公司的流程管理和控制提出了相应辅助措施。经过理论验证和实际结果分析,优化后的产品开发流程,有效减少了YF公司的设计迭代过程,减少了设计任务之间的耦合,从而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合理规划了各零部件设计之间的设计活动,提高了产品开效率。本文所述的研究内容为YF公司提升产品研发管理提供了详实的依据,同时该流程优化方法可为其他类型的流程改善引为参考。

宋文妍[6](2020)在《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优化与仿真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中美贸易战加持,周边区域竞争压力增大,导致郑州机场货运增速放缓。为改善货运增长乏力的现状,郑州机场创新货运发展模式,将货运空空中转业务作为新的突破点。货运空空中转流程决定着中转衔接效率,从流程优化的角度推动货运空空中转改革,对促进机场转型升级,建设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论文以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货运空空中转进行概念界定,介绍了货运空空中转的分类及主要特点。其次对郑州机场货运发展现状及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发现流程中存在缺少规范的操作体系、部分操作环节人员保障不足、信息平台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随后以国内转国际货运空空中转业务流程为例,建立DSM矩阵模型,通过排序、耦合识别、带的识别对流程的主体结构进行优化,得到一种标准的货运空空中转流程;在此基础上,采用ESIA分析法,通过清除两个货站之间的短驳过程,简化单据传递过程,整合支撑要素,自动化数据录入提升业务流程效率,在这四个步骤的实施过程中,设施布局、人员组织、信息系统等关键支撑要素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提高了优化后方案的可行性,形成了联合优化方案。最后利用Flexsim软件对优化前后的流程进行仿真建模,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联合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李龙[7](2020)在《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住宅可持续建设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护自然与生活环境,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实现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进程中的住宅短寿、维修困难、大拆大建和建造方式粗放落后等问题给我国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从发展可持续性住宅和运用可持续性建造方法两个维度来探索新的住宅建设与发展方式。为完成上述历史使命,我国引入SI住宅(Skeleton-Infill Building,SIBuilding),并在新型建筑工业化进程中将SI住宅与工业化建造方法相结合,以期实现住宅功能可持续性与建造方法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由于SI住宅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研究的初级阶段,工业化建造方法与SI住宅体系划分及功能之间的支撑关系尚不明确,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协调程度及建造过程集成程度较低,严重制约了可持续性目标的实现。在此情况下,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厘清可持续性实现机理,本研究从可持续性系统分析、网络化协同和过程集成优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综述现有相关研究文献,梳理了 SI住宅理论思想源流及其在欧美、日本和中国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 SI住宅的技术方法、建设管理模式及可持续性作用,借助文献计量分析系统综述了工业化建造管理研究的整体现状、研究主题及发展趋势;在文献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将SI住宅可持续性与工业化建造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界定了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明确了研究目标,论述了研究意义。(2)在SI住宅体系划分及工业化建造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可持续性概念发展脉络出发,辨析了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建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界定了住宅建设可持续性的概念;分析了 SI住宅可持续性表现及其与不同可持续性住宅的对比,论述了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的内涵;概述了本研究相关研究理论基础,分析了整体研究方案、研究框架以及研究方法对研究内容的支撑作用。(3)根据可持续性的三重基线,通过文献研究和因素过滤确定了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的可持续性系统构成要素,界定了各可持续性要素的内容;运用名义小组法确定各可持续性要素间的作用关系,用解释结构模型研究了可持续性系统层次结构和各可持续性维度之间的交互关系,运用矩阵实验室法对各可持续性要素分类,分析了各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从整体系统层次、基线维度层次和可持续性要素层次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系统分析。(4)根据协同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可持续性目标、工业化建造方法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同关系及网络化特征,运用元网络分析模型构建了可持续性-工业化建造-利益相关方元网络协同模型;根据元网络模型确定了多类型工业化建造方法及其对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的支撑作用,分析了各利益相关方及其对工业化建造方法集成的推动作用;运用二模网分析模型进行中心性分析和核心-边缘结构分析,识别了核心工业化方法和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了核心块之间及核心块与边缘块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元网络协同关系进行二模转一模,确定了集成程度较高的工业化建造方法和利益相关者;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性网络协同机理,提出了面向可持续性的SI建造模式。(5)根据精益建造理论和并行工程理论分析了 SI住宅建造更新过程的离散性过程属性,提出了基于精益和并行的过程集成优化框架;运用IDEFO功能模型分析了建造与更新系统过程内的核心工作流程及工作间逻辑关系,结合设计结构矩阵模型进行过程集成,构建了过程集成优化模型,优化了系统过程中的迭代、并行与耦合工作关系;分析了过程集成的具体实施方案,结合住宅产业化理论提出了宏观过程集成的全产业链模式,结合精益建造与并行工程理论提出了支撑体与填充体并行建造方案;选取具体的SI住宅建设案例,通过工业化建造方案分析和过程优化效果分析,验证了过程集成模型,探讨了过程集成对实现可持续性目标的支撑作用。本研究从中国住宅建设的可持续性问题出发,结合SI住宅功能可持续性与工业化建造方法可持续性,从可持续性系统分析、网络协同机理和过程集成机理三个部分系统研究了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工作对拓展SI住宅与工业化建造管理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贡献,同时为中国SI住宅的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实践提供了可实施操作的依据。

邓亮宏[8](2019)在《基于模块化理论的轨道交通设备统型研究 ——以电客车设备系统改造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不断聚集,城市交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设轨道交通已然成为了政府有效缓解交通压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最昂贵的一种方式。基于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线网密度越来越大,设备数量持续增加,运能不断提升。为保证服务质量,运营单位加大了库存和人力成本的投入。其中库存成本的投入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故障恢复都需要足够的安全储备,安全储备成本上升过快,周转率低,这直接降低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本文经过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分析、实地走访,发现安全储备成本上升过快的原因之一是不同型号设备的零部件通用性差。运营单位已有对设备统型的考虑,但受限于自身能力,暂无法开始对设备进行统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线网的互联互通,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据对深圳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的调研,选择维护成本最大、设备结构复杂,符合模块化统型要求的系统——电客车牵引和制动系统作为本文的案例研究材料。本文依据设备模块化统型的理论以及调研采集相关的技术资料,运用矩阵行列变换的数学模型将复杂系统拆分为独立的模块单元,拆分后量化评估,设备内部信息总量减少,达到了化繁为简。在该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为运营单位制定了一个理论上可行的设备统型方案。

沈君伟[9](2019)在《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风力发电机开发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在目前全球能源结构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相继推出新能源发展政策,风力发电机整机的全球装机量也随之急速增长。风力发电机产品平台也随着整机市场的高速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无疑成为了生产企业追求的目标。如何优化流程,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设计结构矩阵(DSM)作为一种基于信息的有效流程建模优化工具,已经在解决流程优化的实际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即基于设计结构矩阵来研究S公司风力发电机新产品的开发流程优化问题。本文首先对风力发电机行业以及风力发电机产品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概述和分析了S公司目前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及其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产品开发流程的有向图来构建邻接矩阵,并对邻接矩阵的空行空列重新排序来实现DSM的初步分解。利用基于ISM的简化算法计算邻接矩阵的可达矩阵、强连通判断矩阵来实现对耦合任务集的识别。一方面通过可达矩阵的缩减矩阵对DSM整体进行主要层次划分,另一方面采用基于敏感度和可变度的双指标解耦方法对耦合任务集内的任务解耦,实现DSM耦合任务集的内部任务排序优化。最后采用模型信息反馈数量和流程信息总等待时间这两个评价指标对优化后的DSM进行效果评价。本文旨在通过产品开发流程DSM的构建及分析,识别设计开发流程中的信息依赖关系,消除或降低耦合任务的影响范围,促使开发过程更加顺畅,进而缩短整个产品开发上市时间,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地位。

高辉辉[10](2019)在《实时响应客户变更指令的智能配送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凭借着点到点的便捷服务赢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物流作为一个服务型行业,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客户体验度。虽然目前物流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在物流配送领域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现阶段的配送模式主要是物流企业发货后,客户只能被动地等待签收。但是随着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发展,人的物理地理位置是随时变动的,而目前的物流配送方式并不能满足客户签收的需求。本文针对物流配送服务中的这一现实问题,提出“实时响应客户变更指令的配送方式”,探究客户实时在线变更配送参数信息,实现客户全程参与并主导配送活动。首先,搭建实时响应客户变更指令的智能配送系统总体框架结构。阐述智能配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特征,设定“实时响应客户柔性化变更指令”的目标。在此客户目标的需求指引下,通过引用结构设计矩阵(DSM)模型进行业务建模及服务活动定义,客观地进行功能模块划分。另外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信息系统结构设计模式,将本系统整体框架分为三大层级,从整体上把握系统设计思路。其次,系统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为了更好地实现智能配送系统的业务功能,本文在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智能配送系统框架结构并运用各类创新方法设计了“客户变更指令发送、运费变更实时结算、配送路径规划、变更指令执行”四大核心业务功能模块。最后,示范应用系统开发与展示。以Sublime Text 3(增强版)为编译工具,通过Python、JavaScript、HTML5、CSS3四种计算机语言开发本示范系统,详细阐述了用户登录模块、货物信息查询模块、客户变更指令发送模块、快件运费结算模块、配送路径规划模块、快件物流信息管理模块等功能的实现与详细展示,然后对相关应用功能进行测试,从而验证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二、一个基于层次结构的DSM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基于层次结构的DSM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模型及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推荐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推荐系统研究概述
    2.1 推荐系统概述
    2.2 传统的推荐系统方法
        2.2.1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方法
        2.2.2 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
        2.2.3 混合推荐方法
    2.3 深度学习相关技术概述
        2.3.1 Word2Vec
        2.3.2 循环神经网络
        2.3.3 Electra
    2.4 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Skip-gram和加权损失函数的深度神经网络推荐模型
    3.1 引言
    3.2 DSM模型架构
    3.3 Skip-gram项目嵌入
    3.4 模型的加权损失函数
    3.5 DSM网络训练
    3.6 实验数据集及参数设置
        3.6.1 数据集
        3.6.2 实验的设置
        3.6.3 评价方法
    3.7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1 调优参数e
        3.7.2 方案一结果分析
        3.7.3 方案二结果分析
    3.8 DSM模型的复杂度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深度情感分析和评分矩阵的推荐模型
    4.1 引言
    4.2 ELM模型结构
    4.3 评论情感建模
    4.4 融合近邻用户影响力的矩阵分解
        4.4.1 近邻用户相似度
        4.4.2 矩阵分解
    4.5 评论文本和评分矩阵的融合层模块
    4.6 评分预测
    4.7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1 数据集
        4.7.2 稀疏性分析
        4.7.3 实验设计
        4.7.4 模型性能对比
        4.7.5 参数灵敏度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热点案件舆情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与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特征提取技术
        2.1.1 RNN
        2.1.2 CNN
        2.1.3 Transformer
    2.2 Attention机制
        2.2.1 Attention
        2.2.2 Self-Attention
    2.3 LDA模型
    2.4 语义依存分析模型
    2.5 模型评价指标
        2.5.1 精确率和召回率
        2.5.2 准确率和错误率
        2.5.3 F函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舆情词向量生成算法
    3.1 问题描述
    3.2 词向量基础
    3.3 语义依存词向量SDE
    3.4 数据集
    3.5 实验环境
    3.6 实验过程
        3.6.1 预处理
        3.6.2 模型搭建
        3.6.3 模型训练和预测
    3.7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1 准确率
        3.7.2 精准率、召回率、F1
        3.7.3 准确率和损失变化
        3.7.4 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舆情极性分析算法
    4.1 问题描述
    4.2 情感分析基础
    4.3 基于Transformer的融合特征提取网络FFEN
    4.4 数据集
    4.5 实验环境
    4.6 实验过程
        4.6.1 预处理
        4.6.2 模型搭建
        4.6.3 模型的预测和训练
    4.7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1 准确率
        4.7.2 精准率、召回率、F1
        4.7.3 准确率和损失变化
        4.7.4 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舆情语义相似度匹配算法
    5.1 问题描述
    5.2 语义相似度基础
    5.3 深度语义匹配模型DSM
    5.4 数据集
    5.5 实验环境
    5.6 实验过程
        5.6.1 预处理
        5.6.2 模型搭建
    5.7 实验结果与分析
        5.7.1 准确率
        5.7.2 精准率、召回率、F1
        5.7.3 准确率和损失变化
        5.7.4 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舆情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6.1 舆情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6.1.1 功能需求
        6.1.2 数据需求
    6.2 舆情分析系统设计
        6.2.1 体系结构设计
        6.2.2 爬虫模块设计
        6.2.3 其他功能模块设计
        6.2.4 数据库设计
    6.3 舆情分析系统实现
        6.3.1 技术选型
        6.3.2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6.3.3 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6.3.4 情感分析模块实现
        6.3.5 文书匹配模块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装配式建造过程返工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装配式建造研究现状
        1.2.2 返工风险研究现状
        1.2.3 并行工程和精益建造理论研究现状
        1.2.4 过程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5 文献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返工风险识别
    2.1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返工风险研究的界定
        2.1.1 返工风险的定义
        2.1.2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的范围
        2.1.3 返工风险研究框架
    2.2 返工风险识别的方法和过程
        2.2.1 返工风险识别的方法与依据
        2.2.2 访谈调研
        2.2.3 项目资料分析
    2.3 返工风险分类
        2.3.1 返工风险分类原则
        2.3.2 返工风险分类过程
        2.3.3 返工风险分类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返工风险影响分析
    3.1 返工风险影响分析维度和调研过程
        3.1.1 影响分析维度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过程
    3.2 访谈设计及调研
        3.2.1 访谈设计
        3.2.2 正式调研及数据统计
    3.3 返工影响分析
        3.3.1 返工频率
        3.3.2 返工成本
        3.3.3 返工工期
        3.3.4 期望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建造过程优化
    4.1 过程优化对象及方法
        4.1.1 过程优化对象
        4.1.2 过程优化方法
    4.2 耦合任务优化
        4.2.1 依赖关系识别
        4.2.2 耦合任务集识别
        4.2.3 耦合任务集优化模型
        4.2.4 应用验证1
    4.3 基于返工风险影响的过程优化模型构建
        4.3.1 返工风险传播关系
        4.3.2 返工矩阵的定义
        4.3.3 模型参数
    4.4 优化算法及求解过程
        4.4.1 遗传算法在DSM中的应用
        4.4.2 目标函数及适应度函数
        4.4.3 遗传编码及种群
        4.4.4 遗传算子
        4.4.5 终止条件
        4.4.6 算法流程
        4.4.7 应用验证2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管理体系
    5.1 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5.1.1 构建返工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5.1.2 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维度
        5.1.3 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5.2 返工风险评估和应对
        5.2.1 风险评估要素
        5.2.2 返工风险评估方法
        5.2.3 返工风险应对
    5.3 返工风险监控与学习
        5.3.1 返工风险监控
        5.3.2 返工风险学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基本信息
        6.1.2 项目主要进度安排
        6.1.3 责任主体
        6.1.4 项目返工问题
    6.2 耦合任务优化模型应用
        6.2.1 项目建造过程依赖关系识别
        6.2.2 项目耦合任务集识别
        6.2.3 项目耦合任务优化
    6.3 返工风险过程优化模型应用
        6.3.1 初始参数
        6.3.2 模型仿真
    6.4 项目返工风险管理体系应用
        6.4.1 项目返工风险评估
        6.4.2 项目返工风险应对
        6.4.3 项目返工风险监控和学习
        6.4.4 项目返工风险管理方案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访谈专家信息
附录 B 装配式建筑项目返工影响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弓网燃弧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弓网燃弧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弓网燃弧检测系统组成
    2.1 系统的硬件选择
        2.1.1 红外相机的选取
        2.1.2 高清摄像机的选取
        2.1.3 电流互感器的选取
        2.1.4 软件平台
    2.2 弓网燃弧检测系统算法流程
    2.3 本章小结
3 燃弧特征识别
    3.1 燃弧温度识别
    3.2 燃弧可见光图像识别
        3.2.1 图像二值化与仿真
        3.2.2 改进的Canny算子边缘检测与仿真
        3.2.3 燃弧弧光目标重心计算
    3.3 燃弧电流识别
        3.3.1 燃弧电流特征向量选取
        3.3.2 改进的F-score算法选取特征向量
        3.3.3 SVM 识别分类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DSmT的弓网燃弧检测融合算法
    4.1 DSmT理论基础
        4.1.1 DSmT简介
        4.1.2 超幂集概念及广义信度函数
        4.1.3 自由DSmT组合规则
        4.1.4 混合DSmT组合规则
    4.2 基于混合DSmT的弓网燃弧识别融合算法
        4.2.1 燃弧识别数据融合流程
        4.2.2 基于DSmT燃弧识别融合的具体算法
    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YF公司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相关理论
    2.2 DSM设计结构矩阵理论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F公司产品开发流程问题分析
    3.1 YF公司简介
    3.2 YF公司产品开发流程现有问题分析
    3.3 YF公司产品开发流程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SM的开发流程优化
    4.1 DSM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4.2 耦合任务优化
    4.3 优化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优化流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
    5.1 流程优化的实施
    5.2 流程优化管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优化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郑州机场货运业务相关研究
        1.2.2 航空货运中转相关研究
        1.2.3 业务流程优化相关研究
        1.2.4 业务流程仿真相关研究
        1.2.5 研究现状总结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2.1 货运空空中转
        2.1.1 货运中转理论
        2.1.2 货运空空中转概念界定及分类
        2.1.3 货运空空中转特点
    2.2 设计结构矩阵(DSM)
        2.2.1 DSM的定义
        2.2.2 DSM的表达及特点
        2.2.3 DSM建模及求解
    2.3 ESIA分析法
    2.4 Flexsim仿真
        2.4.1 Flexsim仿真软件简介
        2.4.2 Flexsim仿真软件建模基本步骤
第三章 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业务流程现状分析
    3.1 郑州机场货运发展概述
        3.1.1 郑州机场货运发展现状
        3.1.2 郑州机场货运设施设备概况
        3.1.3 郑州机场货运业务参与主体概况
    3.2 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业务流程现状
        3.2.1 国内转国内业务流程现状
        3.2.2 国际转国际业务流程现状
        3.2.3 国内转国际业务流程现状
    3.3 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优化
    4.1 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优化目标与原则
    4.2 设计结构矩阵(DSM)与ESIA联合优化法
    4.3 基于DSM的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优化
        4.3.1 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DSM模型的建立
        4.3.2 基于DSM的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优化求解
        4.3.3 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优化后的业务流程描述
    4.4 基于ESIA分析法的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效率提升
    4.5 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业务流程联合优化方案
第五章 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仿真验证
    5.1 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仿真模型建立
        5.1.1 仿真环境的确立
        5.1.2 仿真流程与实体设置
        5.1.3 仿真实体布局与流程连接
    5.2 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仿真模型运行
        5.2.1 实体参数设定
        5.2.2 仿真运行
    5.3 仿真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调查问卷
    附录 B 调研数据
作者简介

(7)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住宅建设可持续面临的挑战
        1.1.2 SI住宅和工业化建造的结合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SI住宅研究发展现状
        1.2.2 工业化建造管理研究发展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课题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课题来源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基础概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SI住宅建设与更新概述
        2.1.1 SI住宅的概念与体系划分
        2.1.2 工业化建造的内涵分析
        2.1.3 SI住宅的工业化建造及更新改造
    2.2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概述
        2.2.1 住宅建设可持续性概述
        2.2.2 SI住宅建设更新可持续性的内涵
        2.2.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的界定
    2.3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3.1 住宅产业化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3 协同理论
        2.3.4 精益建设理论
        2.3.5 并行工程理论
    2.4 研究框架构建
        2.4.1 研究方案设计
        2.4.2 研究框架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系统分析
    3.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可持续性的构成要素
        3.1.1 可持续性要素识别方法设计
        3.1.2 可持续性构成要素的界定
    3.2 解释结构模型与决策实验室分析集成设计
        3.2.1 解释结构模型与决策实验室分析理论概述
        3.2.2 集成解释结构模型与决策实验室分析的基本步骤
    3.3 基于ISM-DEMATEL的可持续性系统构成分析
        3.3.1 可持续性要素关系判断
        3.3.2 基于ISM的可持续系统层次结构分析
        3.3.3 基于DEMATEL的可持续性元素分析
        3.3.4 可持续性系统构成与关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网络协同机理
    4.1 可持续性网络协同机理的界定
        4.1.1 可持续性协同机理
        4.1.2 可持续性协同机理的网络化特征
    4.2 元网络与二模网模型概述
        4.2.1 元网络模型理论概述
        4.2.2 二模网络模型理论概述
        4.2.3 二模网模型的分析内容
    4.3 可持续性元网络与二模网模型构建与分析
        4.3.1 可持续性元网络模型构建
        4.3.2 可持续性-工业化建造二模网模型构建
        4.3.3 利益相关方-工业化建造二模网模型构建
    4.4 可持续性的网络协同分析
        4.4.1 可持续性二模网的中心性分析
        4.4.2 可持续性二模网的核心-边缘结构分析
        4.4.3 可持续性元网络协同机理分析
        4.4.4 面向可持续性的SI建造模式
    4.5 本章小结
5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过程集成机理
    5.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过程集成的内涵
        5.1.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过程属性
        5.1.2 基于精益建造和并行工程的过程集成实施框架
    5.2 IDEF0与DSM模型概述
        5.2.1 IDEF0模型概述
        5.2.2 DSM模型概述
    5.3 基于IDEF0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过程建模
        5.3.1 IDEF0整体过程系统功能模型
        5.3.2 基于ICOM子图的过程系统分解建模
    5.4 基于DSM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过程集成优化
        5.4.1 过程逻辑关系的DSM界定
        5.4.2 DSM的回路识别算法
        5.4.3 基于路径搜索法的过程优化算法
        5.4.4 基于DSM的过程优化模型
    5.5 SI住宅建造过程集成机理分析
        5.5.1 SI住宅建造与更新过程优化的实施
        5.5.2 面向过程集成的建设组织管理模式分析
        5.5.3 面向过程集成的现场建造策略分析
    5.6 SI住宅建造过程优化案例分析
        5.6.1 工业化集成建造方案分析
        5.6.2 过程优化效果分析
        5.6.3 过程集成对可持续性的支撑作用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SI住宅建设及更新可持续性要素关系判断
附录B SI住宅建设及更新可持续性目标与工业化建造方法对应关系判断
附录C SI住宅利益相关方与工业化建造及更新方法对应关系判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模块化理论的轨道交通设备统型研究 ——以电客车设备系统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统型研究的重要性
        1.2.2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统型研究的必要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模块化统型理论相关概念
    2.1 模块化统型方法的概念
        2.1.1 模块化统型
    2.2 产品设计和制造模块化理论的引入
        2.2.1 模块化理论的诞生
        2.2.2 模块化理论的引入
    2.3 产品设计和制造模块化理论的运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代模块化理论在复杂系统的产品设计的应用
    3.1 模块化理论下的复杂系统的产品设计方法
        3.1.1 选择现代模块化理论的原因
        3.1.2 现代模块化理论的组成要素和微观过程
    3.2 现代模块化的实例
        3.2.1 基于物理DSM变换的涡轮增压器产品结构聚类划分
        3.2.2 起重机车轮组模参数化产品族设计方法
        3.2.3 复杂产品柔性平台模块化再设计集成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客车设备系统模块化统型改造的研究
    4.1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统型概况
        4.1.1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运营现状
        4.1.2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统型的必要性研究
        4.1.3 深圳市某地铁运营单位设备系统统型的状况
    4.2 电客车牵引和制动系统DSM模型建模可行性分析
    4.3 基于DSM模型的电客车牵引和制动功能设备系统模块化
        4.3.1 电客车牵引和制动功能DSM模型建模
        4.3.2 DSM模型的聚类划分
        4.3.3 模块化结构的评估和择优
    4.4 电客车牵引和制动系统DSM矩阵聚类划分方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风力发电机开发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目的
        1.3.2 论文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风力发电机产品开发流程概述及现状分析
    2.1 风力发电机简介及开发流程概述
        2.1.1 风力发电机简介
        2.1.2 行业概况
        2.1.3 S公司简介
        2.1.4 S公司开发流程概述
    2.2 开发流程现状总结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风力发电机开发流程建模
    3.1 设计结构矩阵(DSM)的概念及其建模优化
        3.1.1 DSM的概念
        3.1.2 DSM的建模步骤
        3.1.3 DSM的优化方法
    3.2 风力发电机开发流程DSM建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风力发电机开发流程优化
    4.1 风力发电机DSM模型排序
    4.2 风力发电机DSM模型的可达矩阵
    4.3 风力发电机DSM模型解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流程优化评价
    5.1 流程优化评价指标
        5.1.1 基于模型信息反馈数量评价
        5.1.2 基于模型信息等待时间评价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实时响应客户变更指令的智能配送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主要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
        1.2.3 可能的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智能配送相关研究
        2.1.1 智能配送的概念
        2.1.2 智能配送的特征
    2.2 智能配送系统相关研究
        2.2.1 智能配送系统总体框架相关研究
        2.2.2 智能配送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2.2.3 物流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相关研究
    2.3 现有文献不足与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总体框架搭建
    3.1 系统基本概念
    3.2 智能配送系统设计流程
    3.3 系统需求分析
        3.3.1 用户需求调查
        3.3.2 用户支付意愿调查
    3.4 系统设计思路及原则
        3.4.1 设计思路
        3.4.2 设计原则
    3.5 智能配送系统框架设计
        3.5.1 系统架构模式的选择
        3.5.2 基于B/S模式的系统架构设计
        3.5.3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3.6 基于结构设计矩阵(DSM)模型的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3.6.1 系统业务建模及相关服务活动定义
        3.6.2 智能配送系统功能结构DSM模型建模
        3.6.3 系统功能模块聚类划分步骤
        3.6.4 联系信息流量评价方法
        3.6.5 模块方案评估与功能模块划分
        3.6.6 核心功能模块确定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4.1 客户变更指令发送模块设计
        4.1.1 智能语音交互服务的框架结构
        4.1.2 智能配送系统控制指令体系设计及语料库构建
        4.1.3 客户变更指令自然语言理解框架流程
    4.2 运费变更实时结算模块设计
        4.2.1 模块概述
        4.2.2 结算流程
        4.2.3 结算顺序图
    4.3 配送路径规划模块设计
        4.3.1 模块概述
        4.3.2 路径规划算法
        4.3.3 路径规划流程
        4.3.4 路径规划顺序图
    4.4 客户变更指令执行模块设计
        4.4.1 模块概述
        4.4.2 变更指令执行流程
        4.4.3 变更指令执行顺序图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的选择
        4.5.2 数据库实体E-R设计
        4.5.3 数据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示范系统开发及客户端运行展示
    5.1 示范系统开发环境
    5.2 示范系统开发模式
    5.3 示范系统开发过程
    5.4 示范系统运行效果测试
        5.4.1 功能实现测试
        5.4.2 系统性能测试
    5.5 示范系统客户端运行展示
        5.5.1 用户登录界面运行展示
        5.5.2 货物信息查询界面运行展示
        5.5.3 客户变更指令发送界面运行展示
        5.5.4 快件运费结算界面运行展示
        5.5.5 配送路径规划界面运行展示
        5.5.6 快件物流信息管理界面运行展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客户使用及支付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 B 系统服务活动两两之间联系强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示范系统实现的部分代码列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四、一个基于层次结构的DSM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模型及算法研究[D]. 余乐陶.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热点案件舆情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D]. 赵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装配式建造过程返工风险研究[D]. 沈楷程. 清华大学, 2020(01)
  • [4]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弓网燃弧检测方法研究[D]. 张振琛.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YF公司产品开发流程优化研究[D]. 顾丹州. 东华大学, 2020(01)
  • [6]郑州机场货运空空中转流程优化与仿真研究[D]. 宋文妍.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7]SI住宅工业化建造及更新的可持续性实现机理研究[D]. 李龙.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8]基于模块化理论的轨道交通设备统型研究 ——以电客车设备系统改造为例[D]. 邓亮宏. 深圳大学, 2019(10)
  • [9]基于设计结构矩阵的风力发电机开发流程优化研究[D]. 沈君伟. 天津大学, 2019(01)
  • [10]实时响应客户变更指令的智能配送系统设计研究[D]. 高辉辉.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分层 DSM 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