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自律与阿Q逻辑

廉洁自律与阿Q逻辑

一、廉洁自律与阿Q逻辑(论文文献综述)

成小方[1](2020)在《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思维导图通过简洁的方式将复杂的知识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能够以最为直观、形象、简洁的方式表征知识,拓展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已有研究能够证实思维导图在阅读、写作、文言文等新授课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但思维导图其实也可以拓展到高三语文复习中来。考虑到高三语文的知识结构较为复杂,复习需要查漏补缺等问题,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从安排时间整体规划,到设定具体复习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复习效率,到减轻教师教学的工作量。论文根据时间进度、知识目标、教学方式等,结合高三语文复习具体教学案例及其对比,探讨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复习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论文由四部分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讨论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规划并合理利用复习时间。高三语文复习时间的规划是利用思维导图的形象性、直观性,按年、月、周的形式分层次对高三语文的复习时间做了详细的安排,以期为学生每一阶段的复习时间做好定位。第二章讨论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明确语文复习的具体目标。在综合分析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和考查建议的基础上,结合考试大纲对语文各部分的考查要求,论文利用思维导图拟定详细、具体、可量化的复习目标,指导学生有序安排阅读、写作、基础知识三个部分复习内容。第三章比较传统形式与思维导图形式的语文复习案例。从复习目标、复习过程、复习效果等方面比较传统形式与思维导图形式的语文复习案例的异同,旨在优化高三语文复习的具体教学模式。第四章针对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思维导图应用进行反思。本章从从学生的个性化复习方案和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提升两个方面,对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思维导图应用提供具体的建议。论文认为,思维导图复习教学有其自身优势和创新性,能够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思维导图在语文复习中的教学应用依赖于学生和教师对思维导图的接受与熟悉程度;推广思维导图复习教学也并不意味排斥传统复习模式,教师应该立足于语文复习教学实践,灵活地选择最有效率的语文复习方法。

赵志慧[2](2020)在《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把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作为党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家风和党风之间存在逻辑互动关系,良好家风是涵养作风优良、政风和畅、党风清廉的源头活水。研究以良好家风助推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具体实践,也是新时代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益探索。青海省海东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当地人民在共同开发河湟土地的历史过程中,以各民族独特的格言史诗、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等传承方式,孕育了富含哲理的德育资源和优秀家风家训内容,随着社会转型、家庭结构变迁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影响,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治理中逐渐弱化,本研究旨在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红色家风和各民族传统家风家训挖掘其优秀内涵,进行延续性的转化,找到与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家风建设的契合点,实现家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良性互动。本文以青海省海东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以良好家风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渊源,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海东地区家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现状,以及家风和党风良性互动的实际情况,并通过访谈法和历史分析法整理海东地区各民族传统优秀家风家训资源,在此基础上探析以良好家风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困境及原因,研究旨在从强化家风建设的主体力量、传承创新优秀的家风资源、重视家风的基层治理功能、健全良好家风培育的保障机制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和对策,通过家风视角为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党风廉政建设机制提供新的切入点,探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径、新模式。

钟立华[3](201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属于谁、为了谁、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涉及政府的公共性问题。政府是特定国家中最大的公共组织,政府的公共性是一个纷争不断的重要理论问题,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存在着某种差异甚至根本不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既与非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存在根本区别,又与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新时代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公共领域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政府组建的公共性、政府职能的公共性、政府理性的公共性和政府行为的公共性等方面,其根本内容就是政府属于并为了我国所有成员。由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是事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结合,因此,它对于政府的存在和行为具有定性、定位、定向和评价等功能,并且能够起着提高政府公信力、实现人民利益、增强国家实力等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应该具有公共性,更为重要的是将其全面而又充分地予以实现。为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应该以公共政策和政府行为为主要实现路径,并创造相应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在具体时空的实现是存在某种限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具有超越追求自身利益的价值属性,它为全体人民谋福利,是全面而又充分的公共性。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为实现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重要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实现关键要牢牢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下的政府区别于其他类型政府,在于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其内在要求是发扬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一贯拥有的优良传统——廉洁自律,党的纯洁性促进政府公共性的实现;其外在表现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公共性必然内含人民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要以公共性为“元价值”,增进全体人民的共同福利,为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创造良好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有利于破解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实现。

范振强,袁梦田[4](2019)在《最佳新奇假说视域下双关语的认知语用机制与神经表征》文中认为双关语是语言学、文学、逻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但以往研究多从本学科角度对双关语的某一侧面进行描述或解释,而结合交际双方的认知语用因素进行系统阐释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心理语言学的最佳新奇假说为理论框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解释双关语生成的认知机制和理解的语用效果。研究发现:双关语的语用效果是使受众产生愉悦感,其背后的深层认知机制是双关语高凸显意义和低凸显意义的同时涌现;双关语的最佳新奇机制是多个脑区协同运作的结果,跟主体的意识性密切相关。研究旨在将双关语的理论研究朝着具有解释充分性和心理现实性方向上向前推进。

吴健[5](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本论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核心概念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内涵、类型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及其创新进行深入探讨,不仅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活动过程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教育引导人们提高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方式和方法。这种方式方法是广义的方式方法,它既包括具体的方式方法,也包括指导这些方式方法的理论,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运用形象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忽视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是片面的。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受到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形象本身或形象化的方法提升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形象”的属性不同,并充分考虑各种“形象”之间的重合与差异,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划分为艺术形象教育、情境形象教育、人格形象教育和数字形象教育。相较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主要具有阶级性、直观性、情感性、潜隐性、审美性五大特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间性”,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向交往互动的过程。可以分别从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和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出发,考察教育对象和教育者是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的。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如何在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的最终目标。至此整个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教育对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者,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自我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过程不是教育对象单方面的事情,它既是教育者选取、打磨、传导形象教育载体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吸收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是与教育者地位相适应的独立的主体,只有全面掌握其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才能为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几对主要矛盾进行辩证分析,为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提供理论指导。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观意愿和教育对象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教育内容丰富性与教育形式多维性之间的矛盾、教育目标的设定与教育效果的取得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关系的解决直指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何以“生效”?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施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需要在综合把握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能力素质。中国共产党在九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不仅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科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团结教育广大无产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最终目的、大众化的教育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教育路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形象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根本方法、善于利用典型形象开展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基本方法、宣传思想工作的柔性转向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淡化意识形态导向、教育方法上群众性不强、教育载体上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者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只有深入分析研究这些突出问题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呼唤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新时代召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革命和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既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回应,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内在要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优质资源、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传播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五条基本路径。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使之落到实处,才能够取得实效。本论文还特别关注了如何根据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年龄特点、价值取向、兴趣偏好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重中之重。

孙琳[6](2019)在《水浒忠义观的建构与解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浒”特有的绿林题材形成与传播于特定历史时期,对题材及社会价值的不同评判令其主题阐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水浒”接受过程中,绿林题材与各不同时代的价值判断紧密融合,其“意义”虽不离“含意”,但往往产生截然不同的主题阐释结果。“诲盗”与“忠义”是“水浒”两种基本的主题归纳,表面上水火不容,实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从题材角度而言,“水浒”叙述的是绿林故事,“以暴易恶”的“法外”情节与人物屡见不鲜,虽有招安“归正”、清庙传名的结局,但“法外之行”是题材的重要部分,“诲盗”是对特殊题材社会效果的担忧;从主导意旨而言,特定时代的编创者、接受者对“水浒”大多持宽容态度,认为绿林人士本属“乱民”而非“贼民”,“为乱”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忠义”是对“水浒”本身存在价值的肯定。“水浒”主题阐释虽有多种,但“忠义”在不同时代的内涵变化更为明显和关键,而像“诲盗”“伪忠义”等论点实则亦可视作为“忠义”内涵的不同表现,“农民起义说”“为市民写心说”“忠奸斗争说”“游民说”等亦可视作“忠”之对象由“君”转向于“民”或“国家”的某种变形,相对其他主题论而言“忠义观”的包容性更强一些。水浒“忠义观”有一个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建构”指的是宋元时期的“忠义”价值观念经李若水、龚开、陆友仁、元代水浒戏等由外而内与水浒绿林题材逐渐结合的过程,水浒忠义观在明代百回本《忠义水浒传》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然而绿林题材与“忠义”之间的裂痕始终难以弥合,故而建构渐趋完成的同时解构亦已开始,此种解构指的是传统“水浒忠义观”中“忠义”与“非忠义”矛盾的凸显,经由金圣叹、清初水浒戏、清代水浒续书等不断放大和批判此种矛盾,传统“水浒忠义观”被质疑;清末民初在君主专制崩解的背景下,“水浒忠义观”渐成为新式的“忠”与“义”组合,“忠”之对象由君而民、而国、而民族,“义”之平等性渐而提升,新式“忠义观”得以重构。值得注意的是,建构与解构的发生是共时而非先后,一方面是创作者的情感寄托,另一方面又取决于读者和评者的价值立场,“忠义”作为一种悖论始终伴随水浒的产生与传播,即使“非忠义”“反忠义”亦是“忠义观”的某种变体。鉴于精力和学力有限,水浒“忠义观”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限定在自宋至清的古代阶段,其中有少部分延伸到近、现代阶段。一、主题内涵与“水浒”的经典化文学作品的主题研究向来是我国文学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小说”一词和相关作品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经魏晋、唐、宋的创作实践,明、清时期“小说”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无论是篇幅,还是内容含量及社会价值,均由“不经之作”而逐渐成为新的“经典”。在小说地位提升的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念亦添加于具体作品之上,令小说的“意义”更趋近于“道”,这一点在主题阐释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水浒传》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小说观念现代化的结果,这也是最深层的原因;直接原因则有明代中后期文化专制统治的放松,统治者对小说的倡导与宽容,士大夫的推崇与评点,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化的普及,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等。与其他小说不同,“水浒”有其特殊的绿林题材,在经典化过程中“水浒”与“忠义”这一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融合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二、水浒“忠义观”的建构历史上的宋江事迹发生和传播于宋朝,在靖康之难、南宋偏安、文强武弱的时代背景下,类似对宋江等“匪寇”招安并赐予官爵以期其为国出力的事在南宋大量发生,“忠义”是当时社会自上而下公认的主流价值观念。李若水作诗《捕盗偶成》,提出“招安非良策”,对接受招安的“匪寇”是否“忠义”表示质疑。只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南宋朝廷自顾尚且不暇,招安是朝堂无奈的选择;乱世之中落草绿林的“匪寇”各有各的无奈,招安是他们真心的期望,而“为国立功”则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忠义军、忠义民、忠义人等在特定时代受社会普遍认同,这是水浒“忠义观”建构的时代基础。龚开出于宋遗民心态作《宋江三十六赞》,在序言中称宋江一类的“盗中之圣”尚具“义勇”,借对绿林的“赞”批判祸乱天下的“乱臣贼子”。元代陆友仁曾舟过梁山泺,结合龚开“画赞”作诗对历史进行反思,提及宋江征方腊取得战功一事,并隐讳地指出“乱自上作”。早期“水浒戏”推崇梁山“替天行道”的“公正”,实是元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这也成为水浒“忠义”中偏“义”的一方面表达。李若水、龚开、陆友仁及早期水浒戏对“水浒忠义”的态度并不相同,但均在有意无意地营造一种“水浒”与“忠义”之间的联系,实是时代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三、《忠义水浒传》的“忠义”表现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是“水浒”故事的凝练与集中,明代现存大多数小说版本中均将“忠义”置于明显的位置,文本中“忠义”亦多次重复呈现,这既是小说编创时的意旨表达,也是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文学体现。只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忠义”本来有“对等”“适宜”之意,“水浒忠义观”本身内涵强调的则是单向度“臣”对“君”的服从,“忠义”实则为“忠”。小说以文学叙事手段创建了朝堂“无忠义”的特殊语境,其中君主昏聩、奸佞擅权、胥吏腐败,致令有能者无法安居于庙堂和“法内”社会,只得“被逼上梁山”。“忠义”的代表人物宋江历经曲折,虽竭力数次避免“落草”,但最终还是上了梁山。成为“匪盗”的宋江在山寨营造“忠义”氛围,极力谋求招安,重新回归“法内”社会之后,借征辽、征方腊行“忠义”之行,被鸩死之时仍不舍“忠义”,终得清庙留名。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塑造的宋江是文学中的“忠义”形象,是水浒“忠义观”的坚实文本基础。四、“水浒忠义观”的倡导与质疑伴随小说的广泛传播,“忠义”己成为“水浒”得以存在的独特价值标签。“水浒戏”虽多截取“水浒”之一段或一人物而演绎,明代中后期的林冲、武松、宋江等戏曲故事中虽有偏重的不同但均体现了“忠义”主旨,可见水浒“忠义观”之深入人心。序跋和评点是明清之际小说研究的重要形式,对“水浒”主题的阐释更为直接,且大多不离“忠义”左右,只是称扬者以“忠义”赞之,质疑者以“伪忠义”贬之。倡导“水浒忠义”者亦有不同表现,如天都外臣将“水浒”誉为“国医”,李贽称赏着书者用心之“发愤”,容与堂等版本评点中多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忠义”的归纳,是“忠义”的不同变体。金圣叹在明末起义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质疑“招安”者忠义与否的问题,指出小说《水浒传》中“忠义”的内在矛盾。金圣叹作五篇序言从各个角度阐述“水浒”作者并无“忠义”的意旨表达,小说只是出于才子“锦心绣口”的“闲暇之作”,试图将小说从“载道”的重负下摆脱出来,彰显文学性的同时亦在隔离“忠义”与“水浒”之间的关系;同时金圣叹腰斩“水浒”,将宋江等人招安、征辽、征方腊等“忠义”事迹完全舍弃,另改编文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突出宋江之“伪忠义”。“迸忠义于水浒之外”,是金圣叹解决水浒内在忠义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他喜新炫才文学观念的表达,亦是他时事之感的体现,背后则是时代价值观念变迁的外在表征。五、水浒传统“忠义观”的解构清代“水浒戏”虽受《水浒传》整体框架的制约,但在内容、人物选择上与明中后期不离“忠义”相比,“非忠义”性更为明显。清初戏曲《宣和谱》从其名称来看不离“宣和”左右,实隐寓对“乱自上作”宣和之政的针砭。《宣和谱》戏文对宋江等水浒人物持否定态度,多处讥讽宋江的伪忠伪孝、王矮虎的好色无能、扈三娘的贪生变节,而以王进、栾廷玉、扈文姬、扈成等的真忠、真孝、真节、真义作为对比,将“忠义”从水浒人物身上剥离开来。清宫大戏《忠义璇图》是整个水浒故事的戏曲演绎,在水浒的整体框架下,刻意减少了表现水浒“忠义”的情节和对话,而添加了李若水、张叔夜等真忠真义以反衬水浒众人的“伪忠伪义”,并用近十分之一的篇幅以“冥谴”的形式对宋江等人展开批判,是对“水浒忠义观”的强烈反拨。另《虎囊弹》《闹江州》《偷甲记》等“水浒戏”虽内容与水浒故事相关,但均刻意远离了“忠义”主题,这亦可视作官方和民间视野对时代价值观念的某种反映。陈忱《水浒后传》突出了对“愚忠”的某种批评,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亦表现出对轻易放弃起义果实一味“忠义”的谴责。俞万春的《结水浒传》不但以“荡寇”的形式令水浒人物灰飞烟灭,更从多方面对“水浒忠义观”进行全面解构。六、“水浒忠义观”的消解与重构清末民初,民主、科学、法制等现代观念大量涌进,不但与明清时期的“忠义”价值观念产生冲突,亦对传统的小说主题阐释产生冲击。尤其是君主制崩解之后,传统“忠义”价值观的基础随之瓦解,而“水浒”深具反抗色彩的绿林题材在主题阐释中所占分量愈来愈重。“平等”“民主”“乌托邦”“社会主义”等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添加在“水浒”主题阐释之上,同时“农民”“市民”“游民”“流民”等水浒人物出身的不同归纳体现了从“民”到“人民”的内涵演化,传统水浒“忠义观”的消解体现了时代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与转移。“忠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对表现传统“忠义”最为突出的招安、征方腊的评价亦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最明显的“投降主义教材说”,这实是当代视角下对招安问题的新评价。另外,“忠义”指向的对象从君主转向于民族、国家、人民,同时对“义”的阐释亦添加进“平待”“相互”的时代新意,“忠义”观实现了某种重构。“水浒忠义观”的建构与解构、重构既是小说主题理解与阐释内涵的变迁,更是不同时代价值观念的体现。

郑晓明[7](2019)在《文学活动的伦理之维》文中认为当今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人的现实生存中许多问题可以归结为伦理道德问题。文学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伦理问题的反思和未来社会伦理结构的想象性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文学活动关系体具有伦理属性,文学价值是在围绕着文学作品展开的整体性活动中生成的,文学价值是综合性的价值体系,文学伦理学研究的是文学的伦理价值在文学活动场域中的生成过程。价值是在关系结构中产生的,伦理价值在伦理关系体中形成,成为关系主体作出价值判断和规范行为的决策系统。文学活动主体在社会综合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前在伦理结构中对自身的文学活动进行伦理价值判断,同时伦理价值理念规范着活动主体的文学行为,进而融入社会价值体系的整体建构。文学活动中伦理始终在场并进行理想性、超越性的伦理预设。文学活动在社会关系结构中通过功能性影响发挥建构作用。文学伦理价值的生成源是文学创作主体的赋予,创作主体的伦理意识在历史文化规定中现实选择地形成,通过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性艺术传达,创作主体的伦理意识对文学作品的价值生成形成构成性影响。创作主体的伦理前在限定中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因素在文学作品中艺术呈现。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受时代影响现实地选择对主流伦理理念的归依与悖离,在虚构的文学作品伦理结构中,通过人物行为、情感表达、观点阐明等方式,表现对社会伦理结构发展动态的认知判断,从而实现自身的文学伦理价值诉求。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的伦理意识审美转化形成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各不相同,创作主体借助形象、意境、主题等方式生成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同时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是复杂的系统性生成,任何类型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生成都不是以单一的艺术方式达成的,形象、意境、主题等生成方式在具体作品中发挥伦理形态的规定作用。文学作品中既有对传统伦理的艺术表达实现其当下性建构意义,同时任何伦理观念都要适应当下社会伦理关系的合理发展,在当下现实规定性中发生时代新变,进入社会伦理结构建构的伦理反思系统。文学批评主体在进入批评活动时已经完成自身价值体系建构,进行文学批评方法选择、文学批评价值目的确立、批评过程中的价值合成,不只是文学伦理批评方法中伦理主义是基本批评方法,而是伦理价值是所有批评展开的基础。当下中国文学伦理批评相当活跃,但社会转型带来文学活动伦理秩序的混乱,有些文学批评不切实际,文学传播的商品化现象严重,进而导致文学伦理功能的衰弱。文学伦理批评的批评依据在于文学批评活动和伦理活动具有同质性,伦理生成中的经验性、观念性、情境性恰是文学伦理批评活动展开的批评依据。任何文学批评活动都是依照一定的批评标准进行的,文学伦理批评的批评标准既有文学批评的共性标准,同时由于伦理批评的特质形成自身独具的标准特性,文学伦理批评标准包括历史标准、时代标准、审美标准、个性标准,这些批评标准综合地在文学伦理批评活动中被批评主体操持。文学伦理批评作为文学活动社会性价值和意义的批判与阐释的批评活动,在批评行为中呈现为不同的批评形态,文学伦理批评的批评形态主要有经验形态、感悟形态、倾向形态和评价形态。文学活动中的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在文学传播与接受活动中有着伦理诉求。文学传播活动中的文化审查、出版发行、评奖活动和文学教育都是在主流社会意识的制度性和资源性控制下进行的,同样包含着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建构的要求,文学作品伦理价值和伦理倾向成为文学传播的重要标准。大众文学接受主体在文学阅读中的接受动机是多样性的,其中伦理情感的文学体验是主要接受动机,无论是经典阅读的自我认知、猎奇阅读的消遣娱乐、瞬息阅读的互动诉求,接受主体在文学阅读活动中获得情感的交流与满足。社会关系体是在社会责任伦理和程序伦理的推动下不断建构完善的,社会伦理结构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调整,文学以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的艺术想象方式在和谐共同体的建构中发挥作用。文学伦理学通过对文学活动中伦理价值生成过程的解读,推动文学活动在伦理之维实现其社会建构意义。

胡娟娟[8](2018)在《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日益明显的“制度依赖”,造成道德责任缺失问题日益严重。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关注企业会计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由此引发会计信息失真或者会计信息非系统化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了不良影响,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经济新常态下整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国家相关部门关注到这一问题,2017年11月5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这次修订是自1993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修订。新修订的《会计法》里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相应修改了关于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要求,新修订的《会计法》里强调了企业会计工作中职业道德要求。本论文对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探析。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第二章主要是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归因分析。第三章写了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及现实意义。第四章主要写了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为本论文的重要部分,本章分五节内容,第一节是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第二节是将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第三节是建立有效的职业道德内控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第四节是运用多元化企业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评价机制;第五节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企业会计自身修养。

邓梦鹤[9](2018)在《姚金成对新时期河南戏曲发展的贡献研究》文中提出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变革社会转型的激变深化期,社会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倡导影响了整个河南戏剧界的创作导向。尤其是剧作家姚金成最具代表性的豫剧现代戏《香魂女》的成功问世,标志着剧作家开始从局部问题的研究转入对个体生命的关照,其作品中多元化的题材类型也促使河南戏曲作家创作视角的扩展与延伸,逐渐摆脱了单一模式化的叙事框架,注重对现代意识的反思与取舍,并影响了九十年代至新世纪以来的创作倾向。因此,本篇论文围绕姚金成其创作对新时期河南戏曲发展的贡献展开研究,以历时性与共时性交错的研究方法将文章设置四个部分:第一章:采用归纳分类法将姚金成的戏剧创作按照题材的不同进行归类,并从其现代戏、历史戏和经典改编戏三个方向及每个方向上的不同角度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行总结,力图呈现姚金成创作角度与人物类型的多元化特点,以及从人性角度所揭示出的普世性问题。第二章:从艺术功能论的角度出发,按照认识功能、审美娱乐功能与教育功能三个维度入手,以姚金成戏剧创作与舞台呈现为研究对象,探讨新时期时代环境下姚氏戏剧对戏曲艺术功能的深化,抽析出其迥异于以往河南戏剧创作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提炼出姚金成戏剧创作所蕴藏的社会价值。第三章:采用横向对比的方法将姚金成的戏曲创作放置于同时期的题材类型中,选取作品创作倾向较为集中的三大类型:爱情婚恋戏、社会定向戏、传统改编戏。从中挑选出题材相近又具有代表性的剧本进行对比分析,从差异性着眼,探究引起差异的原因,以期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九十年代左右河南戏曲的创作情况,更加立体地理解和把握姚金成戏曲创作风格与得失之处。第四章:秉着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目的,以数据分析法为主要手段,分析出当前河南戏曲创作的现状与问题,并对此进行原因的分析与总结,借此归纳姚金成的创作观念,以及对今后河南戏曲创作启示。

梅学兵[10](2017)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性建构》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建构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历史。二者的实践主题吻合、发展道路吻合、发展方向基本一致。离开了现代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丧失了对最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沦为纯粹的思辨活动;离开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就会迷失方向。现代性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而言,现代性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是一场科学化和机器化的工业化运动、是一场商品化的市场化运动、是一场市民化的城市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政治运动。现代性与现代化密不可分,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展开和实现,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指向。马克思生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现代性便成了马克思批判、检讨的“此岸世界”,他的思想经历从现代性的追随者到批判者再到重建者的转变。从“资本”来透视现代性、从“异化”来诊断现代性是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重要维度。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技术理性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大众文化批判、异化消费批判和生态危机批判等角度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后现代主义则对现代性进行了极端的解构性批判。当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时候,中华民族恰好在西方现代化国家的入侵下被带入到世界现代性的浪潮之中。近代中国的现代性诉求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便遭遇到一起,实现现代化是民族救亡图存的必经道路,而民族救亡图存又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而,近代中国对现代性的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便是历史的契合。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获得了现代性的资格和前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现代性建构的历史探索:“四个现代化”是现代性建构的目标、“一大二公”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现代性建构的模式、“以阶级斗争为纲”是现代性建构的手段和动力。党对现代性建构的历史探索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确保了中国现代性的社会主义性质,确立了“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明确了全面发展的方向。但同时也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在于: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时间不长,对于如何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和经验。以往革命战争时期行之有效的那种依靠群众的极大政治热情、依靠群众大搞突击运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建设并被认为是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过去的成功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教条化、绝对化;另外,党是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来自外部的巨大压力,对国际形势的过于严重的估计和过度的反应,使得党内容易接受当前国内阶级斗争日益尖锐的错误论点,容易接受国内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是同国际阶级斗争紧密联系的错误论点;同时,党和国家体制存在弊端。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探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必须正确认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而不能实行“大民主”和“造反有理”;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而不能把阶级斗争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在历史的十字关口,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总结经验教训,拨乱反正,开始了中国现代性的当代建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中国模式的现代性。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党的领导论是中国模式现代性的五个维度。中国模式的现代性建构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建构过程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关联。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开启了中国现代性构建的新篇章。其中,民族复兴是现代性建构的宏伟蓝图;“四个自信”是现代性建构根本前提:道路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理论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力量、制度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力量、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四个全面”是现代性建构的重要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新篇章、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制度现代化的新篇章、全面依法治国开启了法治现代化的新篇章、全面从严治党开启了领导力量现代化的新篇章;全球治理是现代性建构的国际视野。

二、廉洁自律与阿Q逻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廉洁自律与阿Q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1)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界定
    二、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对象与研究目的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维导图规划高三语文复习时间
    第一节 按年计划的高三语文复习时间
    第二节 按月计划的高三语文复习时间
    第三节 按周计划的高三语文复习时间
第二章 思维导图细化高三语文复习目标
    第一节 思维导图细化阅读复习目标
    第二节 思维导图细化写作复习目标
    第三节 思维导图细化基础知识复习目标
第三章 高三传统语文复习与思维导图语文复习教学案例比较
    第一节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案例概述
    第二节 从几个维度来比较两种形式复习教学的不同
    第三节 两种案例比较对高三语文复习教学的启示
第四章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三语文复习的反思
    第一节 思维应用于高三语文复习中学生的个性化问题
    第二节 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三语文复习中教师的素养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思维导图复习:“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案例
附录2:传统模式复习:“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教学案例
致谢

(2)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重难点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家风党风内涵界定及其良性互动基础
        2.1.1 家风的内涵
        2.1.2 党风的内涵
        2.1.3 家风党风良性互动的基础
    2.2 以良好家风助推党风廉政建设的理论概述
        2.2.1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是理论基石
        2.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基因
        2.2.3 共产党人红色家风是优良传统
第三章 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
    3.1 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青海省海东市的家风建设现状
        3.2.1 家风传承意识随家庭结构变迁发生变化
        3.2.2 各民族传统优秀家风亟需现代性转化
    3.3 青海省海东市的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状
        3.3.1 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效果评估
        3.3.2 海东市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需持续深入
    3.4 以良好家风助推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现实依据
        3.4.1 优良家风蕴含廉洁基因
        3.4.2 家风党风存在良性互动
第四章 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困境及原因
    4.1 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践困境
        4.1.1 家风建设主体缺位
        4.1.2 微腐败破坏基层政治生态
        4.1.3 优秀家风资源有效转化不足
        4.1.4 家风与党风廉政建设共振不够
    4.2 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践困境的原因
        4.2.1 社会转型的深刻影响
        4.2.2 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4.2.3 党员干部思想建设问题
        4.2.4 长效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第五章 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路径探析
    5.1 以“家”防腐:强化家风建设的主体力量
        5.1.1 增强党员干部示范引领
        5.1.2 发挥家庭成员的践行作用
        5.1.3 多元主体合力形成联动机制
    5.2 以“家”促廉:传承创新优秀的家风资源
        5.2.1 坚持正确的思想引领方向
        5.2.2 创新家风传承的方式和载体
        5.2.3 实现优良家风的创造性转化
    5.3 以“家”兴政:促进政治生态的自我净化
        5.3.1 以古人廉政智慧丰富党风建设
        5.3.2 加强家风党风良性互动
        5.3.3 发挥家风的基层治理功能
    5.4 以“家”立制:实现优良家风建设制度化
        5.4.1 以上层制度设计为根本遵循
        5.4.2 完善领导干部家风考核机制
        5.4.3 健全优良家风培育的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政府公共性的涵义
        一、公共性的涵义
        二、关于政府公共性思想的主要观点
        三、政府公共性的定义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特点
        一、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公共性的根本区别
        二、与以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不同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功能
        一、定性功能
        二、定位功能
        三、定向功能
        四、评价功能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作用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实现人民利益
        三、增强国家实力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生成
    第一节 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政府公共性思想
        二、毛泽东的政府公共性思想
        三、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政府公共性思想
        四、习近平治国理政中的政府公共性思想
    第二节 时代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第三节 产生领域
        一、政府公共性植根于公共领域
        二、政府公共性是对政府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把握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构成
    第一节 政府组建的公共性
        一、政府基于人民公共意志创立
        二、政府机构依据公共需要成立
        三、政府职位向社会开放设立
    第二节 政府职能的公共性
        一、政府与社会主义市场有效结合
        二、政府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强根固本
        三、政府为社会主义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四、政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本清源
    第三节 政府理性的公共性
        一、政府理性的本质与价值
        二、政府理性追求公共的善
        三、政府理性以公共利益为导向
    第四节 政府行为的公共性
        一、政府行为制度化
        二、政府行为法治化
        三、政府行为公利性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的实现
    第一节 政府公共性弱化的原因
        一、政府公共性弱化的主要情形
        二、政府公共性弱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政府公共性实现的条件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三、政府公共性实现的限度
    第三节 政府公共性实现的两种路径
        一、公共政策
        二、政府行为
        三、合理对待两种路径之间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最佳新奇假说视域下双关语的认知语用机制与神经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框架:最佳新奇假说
    (一)最佳新奇性生成的认知基础:意义的等级凸显
    (二)最佳新奇性理解的语用效果:愉悦感的获取
三、最佳新奇假说视域下双关语的认知语用解读
    (一)同音双关
    (二)近音双关
    (三)同词异义双关
    (四)一词多义双关
    (五)歧解双关
四、双关语最佳新奇性生成的愉悦效果及脑神经表征
    (一)双关语最佳新奇性及愉悦效果生成的左、右脑协同
    (二)双关语最佳新奇性及愉悦效果的具体神经表征
    (三)双关语的最佳新奇性和愉悦效果的意识性
五、结语

(5)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创新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文艺意识形态理论
        二、精神生产理论
        三、先进典型教育理论
    第二节 本土资源:中国古代相关理论
        一、文以载道论
        二、风习教化论
        三、文如其人论
    第三节 重要借鉴:西方相关理论
        一、文艺社会认识理论
        二、认知心理学理论
        三、文化软实力理论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内涵、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概念
        一、形象
        二、形象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类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形象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形象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形象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形象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特点
        一、阶级性
        二、直观性
        三、情感性
        四、潜隐性
        五、审美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过程
        一、形象思维的参与
        二、典型化
        三、在使用中修正
        四、感同身受(内化于心)
        五、积极践行(外化于行)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机制
        一、生理机制:人的情感体验
        二、心理机制:历史文化心理积淀
        三、解释机制:人的“前理解”结构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过程中的矛盾把握
        一、教育者主观意愿与教育对象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
        二、教育内容丰富性与教育形式多维性之间的矛盾
        三、教育目标的设定与教育效果的取得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的基本要求
        一、提升教育者开展形象教育的能力素质
        二、了解教育对象
        三、综合把握环境因素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的经验
        一、团结教育广大无产阶级
        二、大众化的教育导向
        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形象教育
        四、善于利用典型形象开展教育活动
        五、宣传思想工作的柔性转向
    第三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教育内容:淡化意识形态导向
        二、教育方法:群众性不强
        三、教育载体: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四、教育者: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一、新时代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新时代高新技术变革的需要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路径
        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政治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
        三、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优质资源
        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讲好中国故事
        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传播渠道
    第三节 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
        一、与新媒体相结合
        二、从语言切入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水浒忠义观的建构与解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和价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水浒”主题研究综述
    第一节 “水浒”的传播与主题评价
        一、由“非经典”而“经典”的小说
        二、明代小说社会功能的阐发
        三、《水浒传》的“经典化”路径
    第二节 “水浒”的主题与题材
        一、小说主题的内涵
        二、“水浒”主题的多义性
        三、独特的绿林题材
第二章 水浒“忠义观”的建构
    第一节 悖离于“忠义”的水浒本事
        一、历史中的“南朝忠义”
        二、对宋江招安“忠义”的怀疑
        三、朝野对招安的不同态度
    第二节 宋江“忠义”的虚指与期望
        一、龚开对宋江事迹的采择
        二、表面上的赞与实质上的箴
        三、“盗中之圣”与乱臣贼子
        四、《宋江三十六赞》中的“忠”与“义”
    第三节 宋江报国的“忠义”所指
        一、身具历史反思观念的陆友仁
        二、“宋江题赞”寓指的“乱自上作”
        三、宋江征方腊以“报国收战功”
        四、宋江故事的绿林特质
    第四节 早期水浒戏的“忠义”偏指
        一、替天行道之“忠义”背景
        二、“替天行道”中的“义”
        三、明初水浒戏中的“忠义”体现
第三章 《忠义水浒传》的“忠义”表现
    第一节 《忠义水浒传》的“忠义”内涵
        一、“忠义”的词源意义
        二、《忠义水浒传》中的“忠义”所指
    第二节 小说中朝堂“无忠义”的叙事语境
        一、昏聩的君王宋徽宗
        二、擅权的奸佞
        三、滥权的胥吏
        四、无法尽忠于朝堂的水浒武将
        五、忠义所归的梁山世界
    第三节 水浒故事中宋江之“忠义”
        一、上梁山的曲折叙事
        二、宋江所题“反诗”与“忠义”矛盾的解决
        三、借天意言人事的“忠义”叙事
        四、宋江“忠义”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 “水浒忠义观”的倡导与质疑
    第一节 明代水浒戏的“忠义”表现
        一、忠奸对立的林冲故事演绎
        二、以义寓忠的武松故事演绎
        三、细节蕴忠义的宋江故事演绎
    第二节 “水浒忠义观”的倡导
        一、天都外臣的“国医”之论
        二、李贽的“发愤着书说”
        三、容与堂本评点的“忠义”阐释
        四、“水浒忠义观”的多方响应
    第三节 金圣叹对水浒“忠义观”的质疑
        一、代作者立言以非“忠义”
        二、截尾祛报国战功以消解“水浒忠义”
        三、改编小说文本以证宋江“伪”忠义
    第四节 “迸忠义于水浒之外”的原因
        一、《水浒传》内在的“忠义”矛盾
        二、特立独行之才子观
        三、深文曲笔之文学观
        四、非忠义寓褒贬之时事观
第五章 水浒传统“忠义观”的解构
    第一节 清初《宣和谱》对水浒“忠义”的“翻案”
        一、《宣和谱》命名的针砭之意
        二、《宣和谱》春秋笔法的创作主旨
        三、《宣和谱》对传统水浒“忠义观”的消解
        四、“忠义”游移于水浒之外
    第二节 《忠义璇图》对水浒“伪忠伪义”的批判
        一、创作过程中的“忠义”思考
        二、删增情节以消解“水浒忠义”
        三、《忠义璇图》对宋江“假忠假义”的批判
    第三节 《虎囊弹》的主题变换
        一、《虎囊弹》的大体情节
        二、现存的《虎囊弹》残出
        三、无涉水浒忠义的内容与主旨
第六章 “水浒忠义观”的消解与重构
    第一节 帝制消亡后的水浒主题新变
        一、君主制消亡引发“忠义”内涵变化
        二、从“民”到“人民”的演化
        三、传统水浒“忠义观”的解构
    第二节 水浒“忠义观”的新内涵
        一、对民族、国家的忠诚
        二、招安问题的重新认识
        三、“忠义观”的讨论
小结
    一、“水浒”主题研究的反思
    二、“水浒”主题研究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一、原典文献类
    二、研究着作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文学活动的伦理之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学伦理学的学理说明
        1.1.1 “伦理”与“道德”
        1.1.2 文学伦理维度界说
        1.1.3 文学伦理维度探讨的主要命题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文学伦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1.2.2 国外文学伦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1.3 从文学伦理维度进行文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1.3.1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论文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及预期达到的学术水平
第2章 文学的伦理在场
    2.1 人的现实生存的伦理常在
    2.2 文学活动关系体中的伦理属性
    2.3 文学行为发生的伦理反思
    2.4 文学的伦理在场及其预设
第3章 文学创作主体的伦理意识
    3.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形成及文学对应
        3.1.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形成
        3.1.2 文学伦理的文学对应
    3.2 文学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前在限定
        3.2.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民族性因素的呈现
        3.2.2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时代性因素的映现
        3.2.3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地域性因素的隐现
    3.3 文学活动中创作主体的伦理价值取向
        3.3.1 创作主体的伦理归依
        3.3.2 创作主体的伦理悖离
第4章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的文学作品体现
    4.1 创作主体伦理意识对文学作品价值生成的影响
        4.1.1 创作主体见于文学作品的儿童伦理体验
        4.1.2 创作主体见于文学作品的家庭伦理经验
        4.1.3 创作主体社会责任伦理意识对作品价值生成的影响
        4.1.4 创作主体生态伦理认知对作品价值生成的影响
    4.2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生成方式
        4.2.1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形象生成
        4.2.2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意境生成
        4.2.3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主题生成
    4.3 作品伦理价值的经典持存与时代新变
        4.3.1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经典持存
        4.3.2 文学作品伦理价值的时代新变
第5章 文学伦理批评的依据、标准及形态
    5.1 文学伦理批评的依据
        5.1.1 伦理批评的经验性
        5.1.2 伦理批评的观念性
        5.1.3 伦理批评的情境性
    5.2 文学伦理批评的标准
        5.2.1 历史标准
        5.2.2 时代标准
        5.2.3 审美标准
        5.2.4 个性标准
    5.3 文学伦理批评的形态
        5.3.1 经验形态
        5.3.2 感悟形态
        5.3.3 倾向形态
        5.3.4 评价形态
第6章 文学传播与接受活动中的伦理价值生成
    6.1 文学传播活动中的伦理因素
        6.1.1 文学作品传播的时代性伦理价值诉求
        6.1.2 文学作品传播的伦理意识倾向性引导
    6.2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伦理诉求
        6.2.1 经典阅读的自我认知追求
        6.2.2 猎奇阅读的消遣娱乐追求
        6.2.3 碎片化阅读的互动渴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8)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企业会计的含义
    第二节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一、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二、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
        三、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
        一、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产生
        二、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和要求
        三、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含义
第二章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及现实意义
    第一节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一、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二、社会环境对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提升企业会计的职业自律
        二、有助于提升企业会计的职业判断力
        三、有助于提升企业会计的综合文化素质
        四、有助于加强企业会计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五、有助于拓展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方法
第三章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及归因分析
    第一节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企业会计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工作主动性差
        二、企业会计缺乏独立性,财务报告舞弊
        三、企业领导任人唯亲,缺乏岗位制约
        四、有法不依,伪造、篡改财务数据,会计信息失真
        五、缺乏企业会计原则和职业自律
    第二节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不高的归因分析
        一、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二、企业会计对外部环境适应性差,缺乏职业自律
        三、企业会计综合素质不高,继续教育主动性差
        四、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五、内控及监督机制不完善
第四章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基本原则
        二、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培养的具体内容
    第二节 将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
        一、职业文化方面:增强职业道德感,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职业规划方面:提升职业道德能力,完善职工后续个性化培训机制
        三、企业规范方面:内化于企业会计道德行为中,外化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四、团队文化方面:通过职业道德素质培训,融入团队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节 建立有效的职业道德内控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
        一、建立健全多元化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不断优化相互制衡的链接关系
        二、健全和完善内外部会计监督机制,外部引入第三方责任审计
        三、转变思维模式,强化法律法规管理,坚持依法育人
    第四节 企业职业道德教育引用多元教育方式、方法和评价机制
        一、细化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坚持从细节培养行为习惯
        二、运用多元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升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品质
        三、引入多元评价机制,建立良好的企业会计职业道德观
    第五节 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企业职业道德教育
        一、强化以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指导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融入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中
        三、全方位、多层次深化企业会计传统文化职业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姚金成对新时期河南戏曲发展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意义
    国内研究状况
第一章 以丰富的舞台形象架构起多元化的题材类型
    第一节 引领风尚的现代戏创作
        一、《香魂女》:时代变革中女性观念的窑变
        二、《悠悠我心》: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意识
        三、《焦裕禄》:揉进历史中的人性温度
    第二节 底蕴沉厚的历史剧创作
        一、《轩辕黄帝》:华夏文明的深度书写
        二、《斗笠县令》:引古绳今的现实写照
        三、《韩非子》:理想与生存的变奏
    第三节 化古鉴今的经典剧目改编
        一、《浣纱记》:对男权政治的解构与反思
        二、《梨园风流》:对纯真爱情的演绎和赞颂
        三、《琵琶记》:对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肯定与张扬
第二章 戏曲艺术功能的深化拓展
    第一节 认识功能——摹写时代,求同存异
        一、新时期的文化语境
        二、正面精神价值的肯定与弘扬
    第二节 审美娱乐功能——固本求新,引俗入雅
        一、剧本创作紧扣生活
        二、舞台呈现勇于创新
    第三节 教育功能——紧贴时代,以情感人
        一、理解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矛盾
        二、回归人性的高台教化
第三章 与同时期同类题材剧作的比较
    第一节 探讨女性命运的爱情婚恋戏:以《香魂女》和《试用丈夫》为例
        一、叙述手法:正叙演绎与倒叙开场对剧情高潮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二、人物形象:双人对比与单人塑造对性格刻画造成强弱反差
        三、主题开掘:追求自由与回归家庭对女性婚姻的不同解读
        四、分析总结:戏剧张力的舞台把握与人性角度的感性捕捉
    第二节 政治引导为核心的社会定向戏:以《银河湾》和《蚂蜂庄的姑爷》为例
        一、戏剧结构:双线交织与三线并行对剧本逻辑的处理
        二、人物形象:回归生活与强化矛盾对典型形象的塑造
        三、主题意蕴:宣传政治与反思人性对主题深度的挖掘
        四、分析总结:剧本创作艺术规律的遵循与主旨的提升
    第三节 注入当代价值观的传统改编戏:以《琵琶记》和《李香君》为例
        一、主题思想:弱化时代背景与强化问题意识对经典的不同诠释
        二、人物形象:合理塑造与大胆颠覆对人格力量的不同彰显
        三、分析总结:现代思考下的回望与前瞻
第四章 姚金成的创作观对河南戏曲创作的借鉴意义
    第一节 评奖机制操控下剧本创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实际编演不吻合的创作现状
        二、戏曲评奖机制僵化
        三、剧本创作脱离本质
        四、缺乏专业的编剧
    第二节 姚金成的剧作观对今后戏曲创作的启示
        一、归正原创与移植间的关系,重视经典作品移植
        二、打破戏剧常规结构模式
        三、提倡“叫座戏”,平衡观众的审美需求
        四、搭起薪火相传的桥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现代性的丰富内涵及其辩证批判
    第一节 现代性的涵义
        一 现代性的涵义
        二 现代性的内容
        三 现代性和现代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
        一 从现代性的追随者到批判者和重建者
        二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两个基本维度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辩证批判
        一 技术理性批判
        二 意识形态批判
        三 大众文化批判
        四 异化消费和生态危机批判
        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基本特点:辩证性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解构批判
        一 对现代性合法性基础的颠覆
        二 对现代性基础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
        三 对启蒙理念的批判
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现代性诉求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契合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现代性历史境遇
        一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二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初期传播与中国现代性启蒙
        一 弘扬理性精神
        二 追求思想解放
        三 突显爱国主义
        四 宣扬进步观念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启蒙运动”
        一 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意义
        二 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历史探索
    第一节 “四个现代化”:现代性建构的目标
        一 “工业化”道路的确立
        二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
    第二节 “一大二公”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现代性构建的模式
        一 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确立
        二 “一大二公”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的现实原因和不足
    第三节 “以阶级斗争为纲”:现代性建构的手段
        一 八届十中全会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
        二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确立
    第四节 探索时期党的现代性构建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一 毛泽东现代性建构思想的两个重要特点
        二 毛泽东现代性建构思想的积极意义
    第五节 探索时期现代性建构严重“左”倾错误的原因
        一 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
        二 国际紧张环境的影响
        三 党和国家体制存在弊病
    第六节 探索时期现代性建构的深刻经验教训
        一 必须正确认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
        二 必须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则
        三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四 必须制定正确的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执政党党的建设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现代性的初步形成
    第一节 中国化现代性的五个维度
        一 改革开放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动力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基本国情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特征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要手段
        五 党的领导论: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关键力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内在关系
        一 中国政治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 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 中国社会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五 中国生态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五章 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与中国现代性构建新篇章的开启
    第一节 民族复兴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宏伟蓝图
        一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夯实群众基础
        二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激发持续动力
        三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提供凝聚力
        四 中国梦为中国现代性建构提升主体素质
    第二节 “四个自信”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根本前提
        一 道路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
        二 理论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力量
        三 制度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力量
        四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第三节 “四个全面”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重要抓手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现代化是基础
        二 全面深化改革:制度现代化是核心
        三 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现代化是基础
        四 全面从严治党:领导力量现代化是关键
    第四节 全球治理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国际视野
        一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二 提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新理念
        三 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力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四、廉洁自律与阿Q逻辑(论文参考文献)

  • [1]思维导图在高三语文复习中的应用研究[D]. 成小方.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2]以良好家风助推青海省海东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研究[D]. 赵志慧. 青海大学, 2020(02)
  •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公共性研究[D]. 钟立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4]最佳新奇假说视域下双关语的认知语用机制与神经表征[J]. 范振强,袁梦田.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19(05)
  • [5]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D]. 吴健. 湖北大学, 2019(05)
  • [6]水浒忠义观的建构与解构[D]. 孙琳. 山东大学, 2019(02)
  • [7]文学活动的伦理之维[D]. 郑晓明. 辽宁大学, 2019(12)
  • [8]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教育[D]. 胡娟娟. 太原科技大学, 2018(05)
  • [9]姚金成对新时期河南戏曲发展的贡献研究[D]. 邓梦鹤. 河南大学, 2018(01)
  •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现代性建构[D]. 梅学兵. 南京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廉洁自律与阿Q逻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