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笔人物画的用色问题

浅谈一笔人物画的用色问题

一、浅谈意笔人物画的设色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闫智开[1](2021)在《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实主义在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领域占据主要位置,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典型性逼真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实践生活与现实景观,由此产生诸多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风貌的艺术作品。而在20世纪中国画史中,现实主义无疑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过程中的重要课题。它一方面要求将受传统文人画影响下的注重自我、远离现实的情感表现,转换为一种关注现实生活、面对大众的入世心态;另一方面,即在绘画语言的表现上,由关注“神”和“韵”的意象造型理念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写实手法,借此发展、提高了中国画表现现实、塑造型体的能力。王盛烈作为当代着名现实主义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活动家,他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参与并推动新时期现实主义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与发展,并以实际行动引领、壮大了建国以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以现实主义为旗帜的关东画派,改变了东北地域性画派在美术史上的新格局。王盛烈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出众多来源于生活,高度真实的典型形象,在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论文以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尤其针对其中国画人物画艺术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相关作品进行客观分析、研究,结合其创作时期所身处的社会背景、地域环境、个人经历等,形成对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解,并通过研究,阐述现实主义在当今艺术语境中的新意义。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作为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对象、研究意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从客观历史轨迹出发,即王盛烈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结合其主观动因,考察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平史实。第三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围绕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开研究,以其代表作《八女投江》为研究切入点,全面梳理、归纳其现实主义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的题材类型,阐述其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因,进而深入到对其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第四部分为第四章,廓清王盛烈各个时期所参与的美术实践活动,探析他作为美术教育家和美术活动家对现实主义中国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影响。第五部分为第五章,结合以上四部分的分析研究,对王盛烈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创作形成客观、系统的认知,阐释其艺术主张并从中获得有益于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明确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对当今的美术创作仍具有切实的借鉴意义。

赵轩[2](2020)在《浅析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造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辰[3](2020)在《李震坚人物画艺术探究》文中指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绘画在五四运动及新时期文艺方针影响下,人物画创作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人物画创作面貌。“浙派人物画”便是其中之一。以浙江美术学院一批志在振兴中国人物画的画家为主体的浙派人物画风格,在继承传统水墨人物画表现手法上,筑基于坚实的素描速写功底,将中国绘画传统与西方写实艺术相融合,以精准的人物造型,运用传统写意花鸟画和书法的笔墨韵味,为对象的写实造型注入写意精神和笔墨美感。“浙派人物画”立足于民族传统,在笔墨与造型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了当时影响中国画坛的人物画创作风貌。李震坚作为“浙派人物画”领军人物,对于其整体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不可忽视的作用。上世纪50年代起,李震坚开始致力于现AI写作意人物画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受潘天寿、黄宾虹等传统名师指导的李震坚,在其探索中国人物画现代转型之路的过程中,保留了中国传统写意意趣,继承民族性笔墨语言,又结合西方造型艺术的长处,大胆将结构素描语言渗入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独树一帜别具新意。同时,画面亦表现出“神形兼备,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扩张了传统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力,增强了画面现实主义的元素,造型准确,用笔果敢,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李震坚作为浙派人物画奠基人之一,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与影响。本论文根据李震坚笔墨酣畅、凝练老辣、传神毕现、造理入神的艺术特点,逐步介绍了李震坚的艺术创作历程以及李震坚艺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其作品的题材类型和创作主旨,从多角度、多方面展示李震坚绘画的艺术风格,进而总结出李震坚对于中国人物画的突出贡献,以及他作为开山祖的“浙派人物画”在中国画坛所取得的成就,并明确李震坚及“浙派人物画”所倡导的艺术理念。

范达明[4](2020)在《任伯年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文中指出任伯年(1840-1895)作为清末"海上画派"的重要画家,在人物、花鸟诸传统绘画领域都有建树。就其个人的艺术成就看,他的花鸟画可能并不亚于人物画,但就"海上画派"而言,在其前后的虚谷(1823-1896)、蒲华(1832-1911)乃至吴昌硕(1844-1927)诸辈,都主要以花鸟画享名,与这些同人相比,任伯

孙晓娟[5](2020)在《以《苏武牧羊图》为例论任伯年盛期人物画风格》文中认为晚清时期,任伯年以他鲜明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传统画坛中脱颖而出,也是“海上画派”重要的代表领军人物。他笔下的人物、山水、花鸟栩栩如生,绘画题材广泛,尤其以人物画赞誉晚清画坛。《苏武牧羊图》是任伯年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任伯年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人物画达到巅峰,可以代表任伯年人物画真正的精髓之处。笔者通过搜集大量有关任伯年人物画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及国内开展有关的学术讨论作为第一手资料,结合图像对比、文献研究、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展开任伯年盛期人物画艺术风格、绘画表现语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及艺术成就和影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此图来对比他同时期创作的其他作品,能更准确把握任伯年盛期时的人物画风格,再对文中各部分逐级引证参考文献,得出任伯年盛期人物画的艺术风格,这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本文首先鉴赏任伯年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苏武牧羊图》,从其创作背景、画面构成的表现语言来进行分析,以《苏武牧羊图》作为一个点,为后文任伯年艺术风格如何形成展开详细研究,以便准确把握任伯年盛期人物画艺术风格。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任伯年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艺术渊源是如何形成的,概括任伯年在前期艺术风格实践的历程,为下文重点章节提供理论依据。再次通过题材、构图、线条、设色这四方面对任伯年盛期人物画风格的表现语言进行梳理,分析任伯年盛期人物画的实例作品,总结任伯年盛期人物画风格的特点。通过探究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成就意义所在,总结出任伯年人物画对后世有何影响。最后从客观的角度来概述任伯年在二十世纪画坛中的影响以及任伯年当今人物画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简要阐述了任伯年人物画创作中的理念,启示着我们后辈在创作时应不断地学习与创新。

韩晓丽[6](2019)在《试析构成法则在意笔人物画创作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画从它的诞生时起就有一种强烈的构成意识,意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鲜明的构成特征。随着“中体西用”的思想逐渐渗透,传统中国画中的“经营位置”和“置陈布势”的构成理论其内容也在不断地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国画家不断汲取西方绘画中的构成法则,使得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要求。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本人从素材的收集与构图立意都借鉴了西方构成语言的形式美。在画面的整体布局上先从点、线、面和黑、白、灰两个方面来确立画面的基本疏密以及黑白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离开黑白灰去谈点线面则画面比较单薄,反之离开点线面去谈黑白灰画面则失去连贯性,实则两者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了画面整体的大基调。其次画面中又加入了平面构成中的对比元素,分别从疏密对比、主次对比、方向对比来讲述了画面中人物与背景之间的构成关系。再次,为了丰富画面语言也吸收了构成语言中的色彩要素,一方面为了点亮画面,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画面看着比较整齐有序而不乱。最后分别从背景中的构成元素,例如肌理的运用;人物中的构成元素,例如人物间的组合形式衣褶的疏密等等;局部中的构成分割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了局部画面中构成元素的具体运用。通过在《衣香人物太匆匆》系列作品创作过程中不断尝试,本人对“构成理论”有了新的理解。画面之所以吸收构成中的某些元素是为了丰富画面语言的需要,但是过多随便的加入则会使画面显得乱、不伦不类,因此在引用这些元素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加斟酌。构成主要强调的是画面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而中国画的精髓在于笔墨语言。构成语言需要突出画面的虚实、主次等关系,就要通过笔墨的灵活运用来表现。因此,构成意识与中国画相结合,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开拓当代意笔人物画家的创作思路,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语言,进而促进中国画的改革和创新。

王芳[7](2019)在《论意笔人物画创作中的秩序感》文中研究说明意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传世的意笔人物画作品背后必定隐藏着美的规律和高度的秩序感。秩序感让画面更加的和谐,平衡,理性,条理规范。论文以个人创作尝试为基础,以意笔人物作品中富有秩序感的作品为例,研究形成画面中的秩序感的原因。通过分析意笔中的秩序性,意象中的秩序性,以及意笔意象排列组合所形成的意笔人物画中的秩序——“气韵生动”。研究了形成意笔人物画作品中秩序感的条件,其条件是绘画要素与要素之间有机,规律的联系,是对比,节奏,平衡之间的辩证统一。最后通过在笔者自身的学习与创作中对秩序感的尝试,来深刻的认识意笔人物画创作中的秩序感,从构图,表现技法等方面通过对比,节奏,平衡之间有机结合来营造作品中的秩序感。

孟瑞智[8](2018)在《中国意笔人物画小议》文中提出本文追述意笔人物画艺术形式在历史上的发展与演变,分析意笔人物画的笔墨与造型的关系,探究学院派意笔人物结构与抽象的"笔墨结构"关系在意笔人物画的内在规律,思考笔墨形态与创作的意义。

丁阳[9](2018)在《清末民初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的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处于中国美术史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过渡期,其在继承明清以来江浙地区文人画传统图式的基础上,以上海这座近现代崛起的城市为平台,在特殊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内部形成了延续吴门之风的“改琦、费丹旭派”,传承陈洪绶、华新罗的“任派”以及上海城隍庙画派等三种画风。论文旨在梳理三种画风的创作发展脉络,分析其客观社会因素,进行画风溯源,论述与解析不同画风的形成、画家群体的构成及其风格特征与精神内核,揭示它们在传统中国人物画发展乃至中国美术转型过程中所扮演的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并对20世纪中后期现代中国人物画勃兴的启示作用。具体而言,本文以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即清末民初为时间段的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第一章始,对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时代背景与画风构成与溯源进行阐述,论述影响其发展的外部客观因素与时代背景,并从画风溯源的角度,提出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的概况,并结合史实对影响其形成的溯源传统进行分析与论述,构建本文研究内容的整体框架;其次,以三种画风的创作研究为内容分别设立二、三、四章节,以史实资料为基础,传统中国人物画作品为依据,系统性按章节分别论述在清末民初这一阶段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各自的艺术实践。分析与论述三种画风各自开派画家风格鲜明的艺术创作,并对各画风的艺术特征及其延续与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梳理三种画风各自画家群体的构成及其中骨干画家的艺术实践与发展脉络,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第五章结合本文第二、三、四章三种画风创作与发展的研究成果,对其构成关系中的联系与差异进行归纳与总结,并就其历史地位与流弊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思考。通过以上三种画风的梳理与解析,不仅可进一步完善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整体性研究,更对掌握中国人物画创作发展乃至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罗娜[10](2015)在《中国现代意笔人物画的色彩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绘画色彩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色彩特点亦不同,与传统意笔人物画色彩相比,中国现代意笔画的色彩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面貌,同时展现出鲜活的现代生活气息、时代特点和人文精神内涵。本文介绍了现代语境下的中国意笔人物画的色彩现状,梳理意笔人物画的发展脉络,研究了清朝绘画对西方绘画表现的汲取,并展示了现代意笔人物画所处的社会背景,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中国现代意笔人物画的画面风格特点的形成。其次,现代意笔人物画的画面风格具有多样化,画面对色彩的探索亦多样,在本文中论述两个主要趋势:一是对传统色彩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对西方绘画色彩表现的借鉴,并运用案例来进行具体的阐述。鉴于对色彩探索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作品中呈现出的色彩特点也不同:它们有的朴素淡雅,有的鲜活真实,有的主观构成;最后思考并展望现代意笔人物画的未来发展。色彩随当今时代进步得到了丰富运用的机会,它会大力促进了中国现代意笔人物画的发展,使意笔人物画更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并时刻影响着当代画坛。

二、浅谈意笔人物画的设色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意笔人物画的设色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现实主义美术研究文献
        (二)生平研究文献
        (三)艺术作品研究文献
        (四)教育教学与社会活动相关文献
    三、研究创新点
        (一)发掘新史料补充现有研究文献
        (二)提出新观点、新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方法
        (二)文献研究法
        (三)访问与调查
        (四)图像分析
第一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生成背景
    一、王盛烈的艺术生涯
        (一)绘画自修与日本留学时期
        (二)由“西”转“中”的创作衍变
        (三)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坚守
    二、建国17 年现实主义中国画形成的历史铺垫
        (一)政治需求与美术创作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两结合”
        (三)改良中国画
第二章 王盛烈的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题材
    一、历史的再现:爱国主义历史题材
        (一)《八女投江》的创作
        (二)对战争的哲思
    二、朴素的乡土情结:“大众美术”题材作品
        (一)为民写真:劳动者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二)“写照”与“传神”: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第三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特征
    一、造型与笔墨的兼容
    二、“明暗”与“线”的契合
    三、速写习作的积累
    四、中西绘画透视的自由运用
第四章 王盛烈推进现实主义美术的社会活动
    一、美术教育活动
        (一)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建立
        (二)美术执教
    二、画派活动
        (一)关东画派领军人
        (二)筹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
        (三)创办“同泽书画研究院”
    三、艺术活动
        (一)美术展览
        (二)学术活动
第五章 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观与启示
    一、王盛烈现实主义艺术观
        (一)艺术创作与社会责任紧密相连
        (二)对现实的关照,艺术为人民服务
        (三)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对发展当今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启示
        (一)造型观的解放与笔墨语言的拓展
        (二)现实主义的回归与再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王盛烈年表
附录二 八女投江相关史实考证
附录三 王盛烈绘画展览情况
附录四 王盛烈作品收藏情况
附录五 王盛烈绘画作品出版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李震坚人物画艺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李震坚艺术风格形成背景
    (一)二十世纪前期水墨人物画的发展
    (二)李震坚从艺历程
        1.名师启蒙,自学传统
        2.兼学并蓄,凝练笔墨
        3.继承与革新
第二章 李震坚人物画形式语言解析
    (一)笔墨解析
        1.融素描语言,合花鸟技法
        2.色墨和谐,浪漫绚丽
        3.湿笔赋色,尽显朦胧
    (二)造型解析
        1.以线造型,刚劲柔韧
        2.浓淡对比,追求立体
    (三)构图解析
        1.动静结合,虚实相交
        2.善用留白,引人深思
第三章 李震坚人物画创作类型分析
    (一)主题绘画创作
        1.《井冈山的斗争》
        2.《妈妈的新课题》
        3.《在风浪里成长》
    (二)水墨人体画
        1.人体造型与笔墨融合
        2.女人体作品
        3.男人体作品
第四章 李震坚人物画创作的当代意义
    (一)李震坚与浙派人物画
    (二)李震坚人物画创作的贡献及影响
    (三)李震坚艺术实践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任伯年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重性或兼容性:过渡时期人物的过渡性特征
二、任伯年的画工性与文人性品格及其花鸟画的成就
三、画工性与文人性的兼容性或二重性:任伯年人物画的过渡性特点
四.任伯年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

(5)以《苏武牧羊图》为例论任伯年盛期人物画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难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2 任伯年与《苏武牧羊图》
    2.1 任伯年《苏武牧羊图》背景介绍
    2.2 构图和题材分析
    2.3 技法表现分析
    2.4 款识分析
3 任伯年人物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3.1 任伯年的生平及生活经历
    3.2 任伯年的艺术渊源
        3.2.1 师承关系的影响
        3.2.2 对民间艺术的汲取
        3.2.3 对西方绘画的学习借鉴
4 任伯年盛期人物画风格的表现语言探析
    4.1 任伯年盛期人物画技法表现
        4.1.1 寓意深刻的题材
        4.1.2 独具匠心的构图
        4.1.3 苍劲多姿的线条
        4.1.4 精妙绝伦的设色
5 任伯年人物画的主要成就与影响
    5.1 任伯年人物画的艺术成就
    5.2 任伯年人物画对后世的影响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试析构成法则在意笔人物画创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构成理论与中国画语言
    一、传统中国画构图中的构成意识
    二、近现代画家对中国画中构成语言的探索
    三、当代意笔人物画对西方构成语言的借鉴
第二章 构成语言在本人创作中的应用
    一、构图立意与素材的收集
    二、整体布局中的构成理念之运用
        (一)点、线、面构成
        (二)黑、白、灰构成
        (三)对比构成
        (四)色彩构成
    三、局部安排中的构成元素
        (一)背景中的构成元素
        (二)人物中的构成元素
        (三)局部中的构成分割
第三章 结合本人创作过程对构成的再认识
    一、构成对意笔人物画面关系的整体作用及意义
    二、在今后的创作中如何继续发展构成的形式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论意笔人物画创作中的秩序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秩序的存在
    (一)意笔中的秩序存在
    (二)意象中的秩序存在
    (三)意笔人物画中的秩序存在
第二章 意笔人物画创作中秩序感的体现
    (一)对比与呼应的秩序性
    (二)节奏与韵律的秩序性
    (三)平衡与对称的秩序性
第三章 我创作中秩序感的实践认识
    (一)《慢慢》创作中秩序感的体现
    (二)对意笔人物画创作中秩序感的再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意笔人物画小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笔人物画的发展演变
二、意笔人物画笔墨与造型的关系

(9)清末民初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关于“海派”研究的几个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内容与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的确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第一章 、清末民初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时代背景与画风溯源
    第一节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形成的时代氛围与背景
        一、时代背景下画家生存境况的改变
        二、特殊社会与经济背景下的商业化氛围
        三、上海特殊环境下中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四、城市化进程中移民文化与市民阶层的兴起
        小结
    第二节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的画风类别与溯源
        一、以吴门画派唐、仇人物画为传统的改琦、费丹旭派
        (一)、改费派的整体概述
        (二)、改费派画风溯源之吴门画派唐寅、仇英的传统人物画
        二、以陈洪绶、华喦人物画之风为传统的任派
        (一)、任派的整体概述
        (二)、任派画风溯源之陈洪绶与华喦
        三、通俗之风的上海城隍庙画派
        (一)、上海城隍庙画派的概述
        (二)、上海城隍庙画派画风典范之黄慎传统人物画
        小结
第二章 、婉约与柔美——延续吴门之风的“改琦、费丹旭派”
    第一节 、改琦、费丹旭的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风格特征与异同
        一、改琦、费丹旭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风格特征
        (一)、改琦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风格特征
        (二)、费丹旭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风格特征
        二、改琦与费丹旭传统中国人物画风格特征的联系与差异
        (一)、改琦与费丹旭传统中国人物画风格特征的联系性
        (二)、改琦与费丹旭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风格的差异性
    第二节 、改琦、费丹旭派的画家构成与创作及其延续与发展
        一、改费派的画家构成及骨干画家的艺术实践
        (一)、改费派的画家构成与创作
        (二)、改费派骨干画家的艺术实践
        二、改费派传统中国人物画样式风格的影响与延续
        (一)、对清末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样式的影响
        (二)、改费派在民国初期的延续——月份牌的流行
第三章 、古拙与新奇——传承陈洪绶、华新罗的“任派”
    第一节 、任派之海上三任的艺术实践
        一、海上三任之任熊与任熏的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
        (一)、任熊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
        (二)、任薰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
        二、任伯年传统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及对“二任”的继承与发展
        (一)、任伯年传统中国人物画的艺术实践
        (二)、任伯年与任熊、任熏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联系与差异
        小结
    第二节 、任派画家构成及风格特征
        一、任派的画家构成与创作及骨干画家的艺术实践
        (一)、任派的画家构成与创作
        (二)、任派骨干画家的艺术实践
        二、任派传统中国人物画的风格特征与精神内涵
        (一)、任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作品的风格特征
        (二)、任派传统中国人物画的艺术精神与内涵
        小结
第四章 、通俗与民间——上海城隍庙画派
    第一节 、通俗之风——上海城隍庙画派的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
        一、上海城隍庙画派的开派画家——钱慧安
        (一)、钱慧安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形成
        (二)、钱慧安传统中国人物画的创作经历
        二、上海城隍庙画派的画家构成与风格特征
    第二节 、上海城隍庙画派传统人物画风的影响及现代书画结社的兴起
        一、通俗之风的传播——上海城隍庙画派的对外影响
        (一)、钱慧安与天津杨柳青年画
        (二)、通俗之风北上——海派绘画通俗题材的传播与辐射
        二、海派现代书画团体结社的兴起与影响
        (一)、上海城隍庙画派与豫园书画善会
        (二)、海派现代书画团体结社的组成
        (三)、现代书画社团建立的意义
第五章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风的构成关系及历史地位与流弊
    第一节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三种画风的构成关系
        一、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的联系性
        (一)、三种画风画家群体与师承关系的联系性
        (二)、三种画风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艺术特征的联系性
        (三)、三种画风艺术传播与活动的联系性
        二、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的差异性
        (一)、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艺术特征的差异性
        (二)、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三种画风延续与影响的差异性
    第二节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历史地位与流弊
        一、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历史地位
        (一)、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精神中的“雅”与“俗”
        (二)、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方式的继承与变通
        (三)、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发展中的现代意识
        二、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中的流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与画家艺术活动年表(1840-1927)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中国现代意笔人物画的色彩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综述
2 中国现代意笔人物画的发展现状
    2.1 中国意笔人物画的历史发展脉络
    2.2 清代意笔人物画汲取西方绘画表现
    2.3 中国现代意笔人物画的画面特点
        2.3.1 现代意笔人物画的社会背景
        2.3.2 现代意笔人物画的画面特点
3 现代意笔人物画对色彩探索的趋势
    3.1 对传统色彩的继承和发展
        3.1.1 色彩的“气韵生动”
        3.1.2 随类赋彩
        3.1.3 墨分五色
        3.1.4 以色当墨
        3.1.5 民间色彩的引用
    3.2 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
        3.2.1 西方古典主义的色彩
        3.2.2 西方印象主义的色彩
        3.2.3 西方现代美术的色彩
4 现代意笔人物画的色彩特点
    4.1 朴素淡雅
    4.2 鲜活真实
    4.3 主观构成
5 对现代意笔人物画未来发展的思考及展望
    5.1 立足传统,创新超越
    5.2 展望现代意笔人物画的未来发展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 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 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浅谈意笔人物画的设色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盛烈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研究[D]. 闫智开.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浅析中国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造型[D]. 赵轩. 天津大学, 2020
  • [3]李震坚人物画艺术探究[D]. 张辰. 鲁东大学, 2020(01)
  • [4]任伯年的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J]. 范达明. 中华书画家, 2020(04)
  • [5]以《苏武牧羊图》为例论任伯年盛期人物画风格[D]. 孙晓娟.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6]试析构成法则在意笔人物画创作中的应用[D]. 韩晓丽. 河南大学, 2019(07)
  • [7]论意笔人物画创作中的秩序感[D]. 王芳. 河南大学, 2019(01)
  • [8]中国意笔人物画小议[J]. 孟瑞智. 艺术品鉴, 2018(24)
  • [9]清末民初海派传统中国人物画创作研究[D]. 丁阳.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10]中国现代意笔人物画的色彩特点[D]. 罗娜. 重庆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浅谈一笔人物画的用色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