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矫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低自尊行为

综合训练矫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低自尊行为

一、综合性培养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低自尊行为的矫正(论文文献综述)

孙岩[1](2020)在《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究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在社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总数8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给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接受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社区常规照护康复。干预措施包括工作康复训练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两组在入组时(即基线)、康复干预6个月后,分别应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家庭负担量表(FBS)、社交技能评定量表(SSC)、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来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社交技能、家庭负担、精神症状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样本在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构成比统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主要疗效指标--各量表改善/减分率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进行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时间交互作用,同组前后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结果1、本研究共有80例患者纳入,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基线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未达到统计学的意义。2、研究期间,干预组脱失4例(脱落率为10%),社区常规治疗组脱失3例(脱落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6个月治疗,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改善率分别是12.5%vs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改善率分别是12.0%vs 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交技能评定目录减分率分别是22.6%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负担量表减分率分别是11.1%vs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PANSS量表减分率分别是4.20%vs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社区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组在生活质量量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社交技能量表、家庭负担量表、PANSS量表减分率上差异存在推广及学习意义(p<0.001)。4、干预后生活质量最终纳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SSC、组别、FBS、WHOQOL,该模型的R2=0.963,校正R2=0.96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常规社区康复管理结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明显改善社区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和社会功能、精神病性症状、家庭负担。社交技能以及家庭负担能够预测患者生活质量。

樊香麟[2](2020)在《ACT联合绘画疗法对高自我污名孤儿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污名是在内化公众污名时,被污名者对自我做出的反应。自我污名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在自我污名的受众群体中,孤儿群体常常被忽视,因此有必要选择正确的干预技术对孤儿自我污名进行及时干预,以避免自我污名阻碍孤儿身心健康发展。在自我污名干预技术中,ACT对自我污名的干预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而绘画疗法以其良好的干预效果及趣味的干预过程,更加容易被儿童接纳。基于此,研究选择ACT联合绘画疗法设计《ACT联合绘画疗法团体干预方案》,通过分析量化指标及儿童绘画作品等质化指标,深入研究团体干预方案对高自我污名孤儿的干预效果。2019年6月,对B市福利院孤儿进行自我污名筛查,选取高自我污名指数的孤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对实验组10名高自我污名孤儿进行团体干预15周,每周四次,每次120min,对照组10名高自我污名不进行干预。研究期间保证两组儿童不接受除团体干预方案以外的干预措施。在量化评估方面,使用《孤儿学校学生自我污名调查问卷》、《经验性回避问卷》、《认知融合问卷》来测量孤儿自我污名指数、经验性回避及认知融合情况。在质化评估方面,通过收集干预期间实验组儿童干预前后的绘画投射测验来评估儿童心理变化。作为实验辅助性参考指标。实验结果在在量化评估中,实验组孤儿自我污名、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三项测量评分经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12周后的追踪测量结果显示,上述三项评分较对照组前测有显着差异。说明《ACT联合绘画疗法团体干预方案》对孤儿自我污名改善效果显着,且干预疗效稳定性最少能够维持12周。

张雪莹[3](2020)在《辩证行为疗法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患者的社会功能现状,探究辩证行为疗法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干预效果及可行性。旨在丰富国内有关辩证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在实践方面,使康复工作更有针对性,为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心理治疗方面积累实践经验。方法:选取60例山西省某精神专科医院的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和工娱治疗。实验组30例,在药物和工娱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辩证行为疗法干预。以《辩证行为疗法》一书为基础,设计DBT干预方案,采用活动和练习、正式与非正式干预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干预分三轮进行,每周两次,每次60分钟,共8次。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一般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性别(t=0.769,P=0.445)、婚姻状况(t=-0.786,P=0.435)、有无子女(t=-0.254,P=0.800)、是否在工作(t=0.00,P=1.00)、受教育年限(t=1.140,P=0.259)、年收入(t=0.622,P=0.536)、家庭所在地(t=0.413,P=0.681)、职业(t=-1.628,P=0.1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PANSS、SQLS、SSSI、病耻感量表上得分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2)干预后两组患者在PANSS量表(P<0.05)、SQLS(P<0.01)、SSSI(P<0.01)、病耻感量表(P<0.05)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3)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SSI、SQLS及病耻感前后测得分的差值上存在显着差异(t=-9.526,P<0.01;t=-13.196,P<0.01;t=-7.156,P<0.01)。两组在精神症状上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辩证行为疗法可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增强社交能力及调节情绪。(2)辩证行为疗法可能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水平。(3)辩证行为疗法可能显着提升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

陆沈艳,磨丽莉,廖海岑,杨带兰[4](2020)在《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联合音乐疗法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学中一种较为严重的慢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重性精神病,目前临床上主要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不能根治,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本文通过介绍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和音乐疗法的相关概念、开展的重要性、国内外研究现状、实施的内容和方法、干预的主要对象和时间,对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和音乐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和干预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提高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程诚,王毅[5](2020)在《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非药物干预方式》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病情迁延难愈的特点,常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可伴有认知障碍、社会功能受损。随着现代医学服务模式的转换,很多精神卫生工作者将社会功能纳入康复治疗的评价和指导中,并作为它们的综合性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在综合近几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了解了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非药物干预方式主要有心理治疗、技能训练及物理治疗等方式。单一的治疗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改善社会功能,需要将多种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孙丹阳[6](2019)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文中指出本文从心理治疗的视角出发,以信念修正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信念修正思想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领域内演变路径的梳理,结合对个体信念与信念系统特征的探究,反思心理治疗领域内信念修正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出路,进而为心理异常个体的信念修正进行理论建构与操作设计。研究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研究,意在为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可行性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在具体心理治疗理论下对信念修正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定位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角色,为信念修正的理论建构和操作设计提供策略导向。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厘清三大心理治疗流派中信念修正思想的孕育、发展过程;2.澄清信念在个体心理异常状态中所承担的角色;3.探讨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整合趋向下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模式;4.建构新的理论模型以完善信念修正的具体实践模式。利用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按照时间逻辑对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性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信念修正在精神分析的治疗实践当中尚未被明确提出,一直作为一项改变指标隐含其中;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存在状态决定个体的经验累积,信念是经验的析出,依据这一关系,信念修正的系统特征和核心信念被勾勒出来,但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认知行为治疗将信念作为心理治疗核心的致病因素,并明确提出了信念修正的主张,在实践中将信念修正作为一个治疗环节。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路径可概括为:理念广为应用,概念不断凸显,理论并未成型。个体的信念以信念系统的形式存在,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层级性、稳固性等特征,对行为具有预测和指导功能,其确信度受证据影响。当前心理治疗领域实证研究泛滥,理论建设萧索;对信念修正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未能向心理治疗领域进行有效注入。在精神分析对潜意识信念的处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信念系统的塑造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提供的具体干预手段之上,以信念修正作为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建构专属理论与操作模型,实现基于个体信念的理论构建与应用评估。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将个体信念的多元特征与各心理治疗理念进行融合,既符合整体论哲学的要求,也遵从了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处理个体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或消除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操作性上,覆盖心理干预的全程,并能够以短期治疗的形式进行临床实践,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和时间投入;从技术伦理学看,能够有效规避对个体主体性和同一性的损伤。

吕豪[7](2019)在《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自我污名的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极容易形成自我污名。当个体产生自我污名后,其正常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如出现各种负性情绪,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持续下降,回避社交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自我污名的干预效果,以期减少自我污名带来的负面影响。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就诊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为研究对象,拟选取符合标准人数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进行一般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疗法。两组的干预时间相同,均为8周。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内化污名量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对所有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测试,时间分别是在干预前、干预后及干预结束三个月后。采用SPSS 21.0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组内比较干预组在自我污名总分及其五个因子、自尊、自我效能感、抑郁及焦虑得分方面,前测与干预后测,前测与干预三个月后追踪测之间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三个月后,效果仍能保持。对照组在自我污名总分及其五个因子、自尊、自我效能感、抑郁及焦虑得分方面,干预后测与前测间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我污名总分及其中四个因子(疏远、刻板、歧视、污名抵抗)、抑郁得分方面,干预三个月后追踪测与前测间的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社会退缩因子、自尊、自我效能感及焦虑得分方面,干预三个月后追踪测与前测间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效果无法有效保持。(2)组间比较在干预后测时发现,干预组在自我污名总分及其中四个因子(疏远、刻板、污名抵抗及社会退缩)、抑郁及焦虑的分数均低于对照组,自尊及自我效能感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歧视因子得分方面,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三个月后追踪测时发现,干预组在自我污名总分及五个因子、抑郁及焦虑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降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自我污名水平。(2)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提升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自尊、自我效能感水平。(3)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降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抑郁、焦虑水平,缓解其不良情绪。(4)认知行为疗法在改善以上指标的效果方面具有良好的持续性,可为日后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张沥支[8](2019)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编制适合用于精神科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了解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根据患者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并对患者进行干预效果评价,为护理人员更好的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护理人文关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华生的人性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和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形成问卷初稿。选取2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进行了预实验,修改了部分调查条目的语言表述,形成预试版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发放235份预试版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采用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离散趋势法、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7种方法对问卷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问卷。第二部分: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四所精神病医院的308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采用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自行编制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进行现状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显着性水准α=0.05,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描述;(2)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各维度得分及条目得分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3)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进行两两比较;(4)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名精神分裂症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试验组(n=55)。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接受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措施。评价指标包括4个方面:(1)护理满意度;(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3)康复疗效,包括5个指标: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4)负性情绪,包括2个指标:焦虑和抑郁症状。应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采用c(17)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的差异;(2)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的方法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的变化;(3)采用独立两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护理人文关怀干预前后患者在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康复疗效、负性情绪得分的变化,分析护理人文关怀干预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根据文献回顾、患者访谈、小组讨论的结果初步形成5个维度和65个条目的备选条目池。经3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后,初步确定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5个维度,共有42个条目。进行预实验后修改了1个条目的语言表述。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后,删除了4条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742%,删除了3个不符合标准的条目,最终形成了5个维度,35个条目的正式版调查问卷。经信效度检验得出问卷总的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α系数)为0.932,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16,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11。第二部分: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得分各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爱与归属的需求(28.07±6.24)、自我实现的需求(27.32±4.97)、自尊的需求(26.98±4.62)、安全的需求(25.94±4.83)、生理需求(25.39±5.76),需求总分(133.7±15.69)。单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住院次数、患病年限、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病年限、住院次数、家庭关注度、护理满意度是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1)护理满意度: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由84.6%提高到96.2%,有显着性差异(U=857.0,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满意度为96.2%高于对照组的86.5%,有显着性差异(U=839.5,P<0.05)。(2)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试验组的ITAQ得分由干预前的8.74±2.69分提高到干预后的13.38±2.07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ITAQ得分13.38±2.0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得分9.37±2.01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3)康复疗效:试验组的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由干预前的12.36±2.18分、9.87±2.65分、8.04±1.96分、6.12±1.77分、9.25±1.69分降低至干预后的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工作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得分分别为8.02±1.94分、6.51±1.73分、5.15±1.06分、3.08±0.57分、6.11±1.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11.86±2.54分、9.56±1.68分、7.63±1.04分、5.88±0.49分、8.73±1.42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4)负性情绪:试验组的SDS、SAS得分分别由干预前的55.24±5.91分、51.42±5.46分降低到干预后的42.53±4.82分、38.45±4.38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SDS得分42.53±4.8分、SAS得分38.45±4.3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DS得分53.64±5.52分、SAS得分48.29±5.37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了解封闭式管理病房的精神分裂康复期患者的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较高并呈现多样化,应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以达到优质护理的效果。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护理人文关怀观念,把关怀真正渗透到日常工作中,注重护理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培养,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3)基于护理人文关怀需求基础上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自知力和治疗态度,能增强患者的康复疗效,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黄金茹[9](2011)在《自信心综合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自信心综合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由专人负责,进行自信心综合训练,对照组除不实施综合训练外,余均同研究组。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入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12周后进行评定。结果:通过训练,研究组患者的SD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着性(P<0.01)。结论:自信心综合训练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杜瑶[10](2011)在《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康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 SP)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严重精神疾病,常起病于青壮年,以思维、情感、意志和行为障碍及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患者常表现出认知活动失调,人格内在统一性脱节,社会功能严重缺陷等心理与行为的多方面障碍。在该疾病的治疗上,尽管抗精神病药物可以使疾病症状得到改善,但多数病人却难以恢复社会功能,表现出自我评价降低和社会功能低下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生活,呈现出严重的预后不良状况。如何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预后结局,是成功治疗该疾病的重点和难点,而将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有效结合则成为治疗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等心理社会因素的特点及其对患者疾病康复的影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一对60名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编调查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90项症状清单(SCL-90)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了测量,考察了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及其对疾病康复的影响。研究二将研究一的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名,对干预组进行了为时一月的个体与团体心理干预,干预后,对两组被试以自编调查问卷、SES、GSES、SSRS进行测量,考察了心理干预对提高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的作用。出院一月后,对两组被试以BPRS、SCL-90及SDSS进行测量,考察自尊、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的提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康复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从研究一得出:(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显着低于正常人。(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存在显着正相关。(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受文化程度、个人收入、病程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受文化程度、个人收入的影响;社会支持受婚姻、病程的影响。同时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都受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态度的影响。(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水平对其疾病康复程度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从研究二得出:(1)个体与团体心理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2)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提高,可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康复。本研究结论为:作为重要的心理社会因素,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康复产生影响;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可促进其疾病康复。根据上述结论,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提出了提高自尊,克服自卑感;提高自我效能感,克服无力感;提高社会支持,克服无助感等建议,以期为未来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综合性培养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低自尊行为的矫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性培养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低自尊行为的矫正(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1 绪论
    1.1 精神分裂症及其功能损害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以及对患病人群的重要性
    1.3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5 研究问题、假设及意义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流程图
    3.2 失访及可行性分析
    3.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4 两组在基线、治疗结束时的比较
    3.5 有效性分析
    3.6 相关及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2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4.3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家庭负担的影响
    4.4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4.5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的可行性讨论
    4.6 本干预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5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5.4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手册
致谢信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2)ACT联合绘画疗法对高自我污名孤儿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绘画疗法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绘画疗法的起源、发展与现状
        (二)绘画疗法的理论构建
        (三)绘画疗法的治疗取向
    二、自我污名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自我污名概念阐释
        (二)自我污名的形成机制
    三、ACT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构建
        (一)ACT的哲学背景
        (二)ACT的理论构建
        (三)ACT心理病理模型
        (四)ACT心理治疗模型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ACT联合绘画疗法对孤儿自我污名干预可行性阐释
    一、ACT心理病理模型对孤儿自我污名产生机制分析
        (一)孤儿自我身份敏感的产生机制
        (二)孤儿自我懈怠的产生机制
        (三)孤儿自我疏离的产生机制
        (四)孤儿自我狭隘的产生机制
    二、ACT心理治疗模型与绘画疗法多样性的结合
        (一)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身份敏感的干预
        (二)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懈怠的干预
        (三)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疏离的干预
        (四)ACT联合绘画疗法对自我狭隘的干预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ACT联合绘画疗法对孤儿干预的实验研究设计
    一、实验对象筛选
    二、测量工具
        (一)孤儿学校学生自我污名自陈问卷
        (二)接纳行动问卷第二版(中文版)(Acceptance and Action QuestionnaireSecond Edition,AAQ-Ⅱ)
        (三)认知融合问卷(中文版)(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
        (四)绘画投射测验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一)实验设计
        (二)前测
        (三)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干预
        (四)后测
        (五)延时后测
        (六)无关变量控制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五、ACT联合绘画疗法团体干预方案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自我污名指数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自我污名同质性检验
        (二)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自我污名即时后测差异性检验
        (三)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自我污名追踪后测差异性检验
        (四)自我污名特质在前测、后测、追踪后测三个时间点的变化统计
    二、团体干预效果AAQ-II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AAQ-II同质性检验
        (二)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AAQ-II即时后测差异性检验
        (三)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AAQ-II追踪后测差异性检验
        (四)AAQ-II在前测、后测、追踪后测三个时间点上的变化统计
    三、团体干预效果认知融合量化分析
        (一)团体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认知融合同质性检验
        (二)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认知融合差异性检验
        (三)团体干预后实验组对照组认知融合追踪后测差异性检验
        (四)认知融合指数在前测、后测、追踪后测三个时间点上的变化统计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组绘画作品质性分析
    一、测验主题
        (一)树木画
        (二)房屋画
        (三)人物画
    二、诊断标准
        (一)画面大小及位置
        (二)画面的线条及笔触
        (三)房树人整体解读
    三、绘画作品分析
        (一)案例一
        (二)案例二
        (三)案例三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孤儿学校学生自我污名问卷
    附录二 经验性回避问卷(AAQ-II)
    附录三 实验具体实施内容

(3)辩证行为疗法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精神分裂症的概述
        1.2.2 社会功能
        1.2.3 辩证行为疗法的概述
        1.2.4 辩证行为疗法的应用
        1.2.5 辩证行为疗法对社会功能的干预研究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对象
    2.4 干预方案
    2.5 研究工具
    2.6 数据来源与处理
    2.7 论文框架
    2.8 论文的创新点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各量表得分比较
    3.3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各量表得分比较
    3.4 实验组各量表干预前后比较和对照组各量表干预前后比较
    3.5 实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各量表前后测得分差值比较
    3.6 实验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4 讨论
    4.1 DB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4.2 DB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
    4.3 DB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4.4 DB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结论
6 建议
7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联合音乐疗法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和音乐疗法的相关概念和重要性
    1.1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
    1.2 音乐疗法
    1.3 开展的重要性
2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和音乐疗法的研究现状
3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的实施过程及干预效果
    3.1 实施的内容和方法
    3.2 干预的对象
    3.3 干预的时间及频率
    3.4 干预的效果
4 音乐疗法的实施过程及治疗效果
    4.1 音乐疗法的种类
    4.2 治疗的对象
    4.3 治疗的时间及频率
    4.4 音乐疗法的康复效果
5 自我管理技能训练结合音乐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的可行性
6 小结

(5)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非药物干预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心理治疗
    1.1 支持性心理治疗
    1.2 认知行为疗法(CBT)
    1.3 行为治疗
    1.4 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
    1.5 森田治疗
    1.6 工娱体疗法
    1.7 家庭干预
2 技能训练
    2.1 利伯曼康复训练
    2.2 现实导向训练
3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
4 物理治疗
5 总 结

(6)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心理健康是个体、家庭、社会的共同追求
        1.1.2 心理异常应对的范式转化拓宽心理治疗技术的作用领域
        1.1.3 心理治疗技术的范式整合趋向
        1.1.4 哲学咨询的方法论困境推动信念修正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取向
        1.1.5 心理治疗技术中的“信念修正”具有研究空间
    1.2 研究现状
        1.2.1 当前心理治疗领域研究内容概述
        1.2.2 “信念修正”研究现状
    1.3 研究视角、方法与目标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2 文章架构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信念与信念修正
    2.1 信念的本质
        2.1.1 信念的解释
        2.1.2 信念的来源
        2.1.3 信念形成的途径
        2.1.4 信念的特性
        2.1.5 信念的功能
    2.2 信念系统的基本问题
        2.2.1 内隐信念与外显信念
        2.2.2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中心-外周”模型
        2.2.3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真-善-美”模型
        2.2.4 信念在系统中的存在形式
    2.3 信念修正的科学基础
        2.3.1 “4E+S”理论模型
        2.3.2 神经可塑性
        2.3.3 镜像神经元
    2.4 信念修正的原则与策略
        2.4.1 一致性维护
        2.4.2 信息经济原则
        2.4.3 置信度消减
        2.4.4 稀释与降低权重
    2.5 小结
第三章 信念修正的精神分析进路(1900-1950 年)
    3.1 精神分析的思想内核
        3.1.1 心理地形学说
        3.1.2 人格结构理论
        3.1.3 防御机制
        3.1.4 心理动力
    3.2 精神分析对“信念”的关涉
        3.2.1 早期经验与信念塑造
        3.2.2 记忆缺失与潜意识信念
        3.2.3 病理性观念与不合理信念
        3.2.4 情感负载与情绪性信念
        3.2.5 过度联想与信念的衍生
    3.3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对信念修正的启示
        3.3.1 破除象征与转换:不合理信念的识别
        3.3.2 宣泄:信念的情感卸载
        3.3.3 移情:信念传递的基础
        3.3.4 暗示:信念修正的方式
    3.4 案例分析:精神分析对强迫症的信念修正
        3.4.1 强迫症的界定及其特征
        3.4.2 强迫症的潜意识内容解析
        3.4.3 基于信念修正对强迫症的治疗
    3.5 小结
第四章 信念修正的存在主义进路(1940-1980 年)
    4.1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
    4.2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4.2.1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治疗
        4.2.2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
        4.2.3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
    4.3 存在主义对个体信念系统的构建
        4.3.1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的基本特征
        4.3.2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在实践中的价值
    4.4 案例分析:信念系统重塑对厌倦的应对
        4.4.1 厌倦的产生与界定
        4.4.2 存在主义哲学对厌倦的研究
        4.4.3 异化实存下的信念系统特征
        4.4.4 存在主义进路下对厌倦患者的信念修正
    4.5 小结
第五章 信念修正的认知行为进路(1960-2000 年)
    5.1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应用
        5.1.1 核心预设与特征
        5.1.2 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主义基础
        5.1.3 认知行为治疗的认知理论支撑
        5.1.4 临床适用性及其应用
    5.2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信念修正”研究
        5.2.1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5.2.2 贝克的标准认知治疗
        5.2.3 认知行为治疗下的信念加工与表征
    5.3 案例分析:信念修正与抑郁症治疗
        5.3.1 抑郁症的产生、界定与治疗实践
        5.3.2 基于信念修正AGM理论对抑郁症的治疗
        5.3.3 抑郁症的行为激活与反向信念修正
    5.4 案例分析:从幻觉干预看信念修正
        5.4.1 幻觉的界定及其特征
        5.4.2 幻觉的解释与表征问题
        5.4.3 信念修正对幻觉的干预要点
    5.5 小结
第六章 整合范式下的信念修正模型构建
    6.1 心理障碍应对的整合趋势
    6.2 心理治疗的整合取向
        6.2.1 治疗理论的整合
        6.2.2 技术折衷主义
        6.2.3 共同因素研究
    6.3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
        6.3.1 MBIRM的核心理念
        6.3.2 MBIRM的基本要件
        6.3.3 MBIRM的操作流程
    6.4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的可行性评估
        6.4.1 心理治疗技术的评估要点
        6.4.2 MBIRM的技术可操作性
        6.4.3 MBIRM的经济可行性
        6.4.4 MBIRM的伦理可行性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思想到技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发展路径
    7.2 对立向整合:信念修正作为共同因素的角色定位
    7.3 技术与心灵:信念修正的效用价值
    7.4 科学与社会:心理治疗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7)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自我污名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自我污名的研究综述
        2.1.1 污名的概念
        2.1.2 自我污名的含义及形成机制
        2.1.3 自我污名的测量工具
        2.1.4 自我污名的影响
        2.1.5 自我污名的干预策略
    2.2 认知行为疗法
        2.2.1 认知行为疗法含义
        2.2.2 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
        2.2.3 认知行为疗法的治疗模式
        2.2.4 认知行为疗法的研究现状
    2.3 认知行为疗法对自我污名的干预研究
第3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设计
        3.2.2 干预方法
        3.2.3 研究工具
        3.2.4 数据分析
    3.3 认知行为疗法个案报告
        3.3.1 个案基本情况
        3.3.2 治疗过程
        3.3.3 总结与反思
    3.4 质量控制
    3.5 技术路线图
第4章 结果
    4.1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临床特征
        4.1.1 一般人口学资料特点
        4.1.2 心理内化污名特点
        4.1.3 自尊及自我效能感特点
        4.1.4 抑郁及焦虑情绪特点
        4.1.5 相关性评定
    4.2 两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对照性研究
        4.2.1 一般资料对比
        4.2.2 干预前后自我污名水平的比较分析
        4.2.3 干预前后自尊、自我效能感水平的比较分析
        4.2.4 干预前后抑郁、焦虑情绪的比较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临床特征分析
        5.1.1 一般人口学资料特征分析
        5.1.2 自我污名水平状况
        5.1.3 自尊、自我效能感状况
        5.1.4 抑郁、焦虑状况
        5.1.5 相关性分析
    5.2 干预效果分析
        5.2.1 自我污名水平的干预效果
        5.2.2 自尊、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干预效果
        5.2.3 抑郁、焦虑情绪的干预效果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研究理论基础与方法
        1 理论基础
        2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4 预实验
        研究结果
        1 文献分析结果
        2 患者访谈结果
        3 小组讨论结果
        4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5 预实验结果
    第二节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研究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
        2 项目分析结果
        3 效度分析结果
        4 信度分析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3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4 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第三部分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措施干预效果评价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学原则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剔除与脱落情况
        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评价指标比较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综述
    1.1 精神分裂症
        1.1.1 定义
        1.1.2 病因与发病率
        1.1.3 治疗
    1.2 自尊研究
        1.2.1 定义
        1.2.2 自尊的测量
    1.3 自我效能感研究
        1.3.1 定义
        1.3.2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1.4 社会支持研究
        1.4.1 定义
        1.4.2 社会支持测量
    1.5 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康复研究
        1.5.1 定义
        1.5.2 康复效果的测量
第2章 研究构想
    2.1 已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2.2 本研究的目的
    2.3 本研究的意义
    2.4 本研究的研究假设
第3章 研究一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工具
        3.2.2 研究程序
        3.2.3 统计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状况
        3.3.2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3.3.3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状况与影响因素
    3.4 分讨论
        3.4.1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状况分析
        3.4.2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3.4.3 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
        3.4.4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状况与影响因素
第4章 研究二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工具
        4.2.2 研究程序
        4.2.3 心理干预方法
        4.2.4 统计处理
    4.3 结果
        4.3.1 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与态度状况比较
        4.3.2 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ES、GSES、SSRS分数比较
        4.3.3 出院一月后两组患者康复状况差异
    4.4 分讨论
        4.4.1 心理干预对患者对疾病认知与态度的影响
        4.4.2 心理干预对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影响
        4.4.3 心理干预对患者疾病康复状况的影响
第5章 总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综合性培养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低自尊行为的矫正(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D]. 孙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ACT联合绘画疗法对高自我污名孤儿干预研究[D]. 樊香麟.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3]辩证行为疗法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D]. 张雪莹.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4]自我管理技能训练联合音乐疗法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研究进展[J]. 陆沈艳,磨丽莉,廖海岑,杨带兰. 中国当代医药, 2020(08)
  • [5]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的非药物干预方式[J]. 程诚,王毅.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0(02)
  • [6]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D]. 孙丹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认知行为疗法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自我污名的干预研究[D]. 吕豪. 南昌大学, 2019(02)
  • [8]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护理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评价[D]. 张沥支. 青岛大学, 2019(02)
  • [9]自信心综合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A]. 黄金茹. 全国第十一次精神卫生高级论坛论文汇编, 2011
  • [10]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康复的影响[D]. 杜瑶.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综合训练矫正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低自尊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