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香港农历新年嘉年华

2001年香港农历新年嘉年华

一、2001香港新春嘉年华(论文文献综述)

吴维[1](2021)在《海外华人流散地的音乐文化与族群身份认同 ——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唐人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据不完全统计,广义海外华人的数量大约有4000万到6000万之多,生活的区域除东南亚之外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地区。本论文将聚焦北美地区加拿大城市卡尔加里的唐人街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阅读和田野调查为手段,以梳理加拿大卡尔加里市这一海外流散地的华人音乐文化历史形成、变迁过程与发展现状;同时,笔者将尝试从族群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角度审视该地华人流散音乐文化现象,以此阐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海外流散地文化特色和身份认同功能。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中国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作为曾经生活在中西两种文化环境中的一个个体而言,笔者试图以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角度开展本课题研究,在本论文中对中国音乐文化在未来国际化发展方向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论文将通过对流散概念、流散地音乐文化的形成、流散音乐文化的学科研究发展史、加拿大流散地--唐人街的功能等方面的介绍,结合对振华声粤曲社、卡尔加里民乐推广社、中乐团和杰诺音乐文化传媒公司的田野调查,详细阐述华人流散地音乐文化的过去与现在,以达到研究和理解海外流散地音乐文化特点、族群身份认同的目的。

孟亮亮[2](2021)在《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文中研究指明

杨孟锋[3](2020)在《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澳门的非遗》文中研究指明一、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制定澳门《文化遗产保护法》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为保护对象。根据《文化遗产保护法》,拟订清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澳门文化局拟订有关清单,以识别、确认和保护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的项目共有15个,包括粤剧、凉茶配制、木雕-神像雕刻、道教科仪音乐、南音说唱、鱼行醉龙节、妈祖信俗、哪吒信俗、

马仁锋,方茹茹,徐美林[4](2020)在《上市邮轮企业品牌运营与扩散的时空秩序研究——以美国嘉年华邮轮集团为例》文中提出微观审视世界邮轮运营企业的时空格局,既能揭示邮轮旅游空间组织市场机制,又能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的邮轮旅游业产业政策提供借鉴。以美国嘉年华邮轮集团为例,文章运用相关指标统计与计量,探讨了其品牌运营与扩散的时空秩序。研究发现,嘉年华邮轮集团收购船队数量多、速度快,且所收购的船队具有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空间集聚性强的特点;购进的邮轮船龄年轻、规模扩展快,但吨位和空间占比稍差,主要集中在欧洲;20世纪90年代前,各大邮轮品牌经营的重心在欧洲与地中海航区,空间集聚性较强,随后对不同邮轮品牌的收购使得集团业务覆盖全球;21世纪初开始,集团旗下邮轮品牌的市场定位与空间布局逐渐稳定。嘉年华邮轮集团的成功在于市场定位精准与品牌特色鲜明,注重潜在市场培育和邮轮文化普及,为我国邮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谢真真[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文中指出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之一,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脉。汉字是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系统性、分析性和表意性的特征。作为表意体系的汉字,它的超时空性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识字教学活动是使汉字一代代流传下去的重要途径之一,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智力、语言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能力。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育从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群体以及汉字识字教材方面进行研究,并详细阐述研究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的意义,最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和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简述研究内容与汉字识字教育的现状,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汉字识字教育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在汉字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方法层面上,介绍了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和汉字识字教学方法。对识字运动中的儿童识字和成人识字(包括妇女识字和青壮年识字)进行了描述。详细叙述了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字理识字、部件识字等其他各种识字教学方法,简要介绍了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优点与缺点。指出“六书”理论对汉字识字教学方法的指导意义。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汉字识字教材的研究上,选取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课本与《发展汉语(第二版)》《国语》《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这六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六套汉字识字教材生字表中的汉字进行字种与字量的统计分析。把六套教材的汉字字量与字种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六套教材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进行对比分析。在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与汉字识字教材研究方面,研制出三个新的字表,筛选出汉字识字教材中出现的一些生僻字。提出适应新时代的汉字识字教育方法。在汉字学习与汉字识字教材编写、汉字识字教学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学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从识字教材、识字方法和教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写出取得的成就对现行识字教育的借鉴意义,提出改进识字教学不足之处的方法。

王一博[6](2019)在《Y购物中心重大节庆日营销活动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商业发展迅速,全国各地纷纷进行商业开发,购物中心在国内各大城市快速出现并迅猛发展,这一新型商业业态集零售、餐饮、娱乐、服务于一体,极大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变化的多元化需求。良好的市场反应和效益回馈引来过多的购物中心争相登市亮相,使得这一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部分购物中心于是开始复制运营比较成功的购物中心的营销活动,结果是投入成本大,效果却很不显着。而且,近些年来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消费项目越来越丰富多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直接在网购平台上完成交易满足自身需求,使得购物中心的市场空间疾速萎缩,许多购物中心陷入运营困境。要想在当前这种严酷的市场环境内长远发展,购物中心必须扬长避短,利用网购平台所不具备的自身优势,根据目标客群定位、市场定位,开展满足市场诉求的营销活动,才能突出重围求得发展。尤其是在各大节庆期间,市场的消费需求较常日活跃、旺盛许多,如何开展营销活动吸引顾客、留住顾客就成为购物中心能否成功运营的关键一环,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也就成为一个必要且重要的课题。Y购物中心位于山东省省会济南,是由当地某知名大型国企投资建成的商业项目,从开业至今在典型节庆日期间推出多种节庆日主题营销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随着Y购物中心所在商圈的环境的不断变化,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不断转变,需要Y购物中心典型节庆日营销活动也随之不断优化、调整,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消费需求,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运用和借鉴国内外营销活动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结合对Y购物中心推出的多个主题营销活动相关资料的分析,对Y购物中心圣诞节、周年庆、寒暑假、春节等典型节庆日营销活动进行评价及优化研究,探析Y购物中心典型节庆日营销活动效果,分析各类活动成功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营销活动优化建议,包括:“走进”消费者心里,针对目标客群强化互动体验营销活动;去“同质化”,实现IP(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缩写)主题版权多元化营销活动;浓厚活动氛围,打造特色主题场景式营销活动。本研究可为Y购物中心及其他购物中心典型节庆日营销活动提供可行的参考建议。

贾超芝杉[7](2018)在《南亚东南亚在昆商人的商业实践与文化互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类世界步入了一个需要以文化价值互信互鉴作为合作基础,而不仅仅是依靠功能性需求来进行合作的阶段。求同存异是人们谋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策略,同质性被视为合作的重要基础,而文化的异质性往往被悬置一边。事实上,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所累积的不同经验形成了不同文化群体各自进行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这种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促成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合作。作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昆明吸引了众多南亚东南亚的跨国商人前来此地进行跨文化贸易。人们为了追求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而选择流动,来昆经商的南亚东南亚跨国商人亦不例外。自古以来,多条国际商路将昆明与世界各地相连,异域商品源源不断地由跨国商人携带至此地。跨国商人采取各种交通方式来到昆明,而作为当下较为常见的跨界流动方式,航空路线的采用给该群体的异域商业实践带来多样的影响。当他们流动至昆明后,其居住空间的选择从实质上讲是跨国商人对自身与异质性社会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的空间表征。同时,跨国商人根据不同的商品特质在多元的商业节点也展开了多样的贸易实践。南亚东南亚区域内各国的社会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各国商人携带至昆明出售的商品也具有较强的文化异质性。为了克服昆明市消费者对这些异域事物及其文化背景的陌生感,伴随文化展示的国际博览交易会便成为了初来昆明的跨国商人进行商品贸易的空间首选。在场与缺场的异文化因素同时作用于该交易空间,加之跨国商人的跨文化售卖策略,使得博览交易会成为了跨国商人与消费者可以相互体验彼此文化经验世界的综合化现象场。类似的现象场还有专业化的实体店铺空间以及开放化的虚拟网络空间。在跨文化贸易所依赖的多种现象场中,来自不同社会与文化的人群对彼此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随着跨国商人与异质性社会的接触逐步加深,他们遇到了因多种原因而导致的风险与冲突。针对来自异域陌生的跨国商人群体进行适当的管理是必要的,然而由于中方管理者对跨国商人的文化背景认知得不够全面和深入,使得后者在面对异域社会的管理制度时也遇到了一些不利于商业实践的风险。除此之外,跨国商人在昆明经商时需要与中间人、商业同行和消费者进行必要的交往,由于信息差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往往会导致货物丢失、钱财损失等情况。有基于此,南亚东南亚跨国商人会通过对时间、货币以及技术的充分运用,调整商品的售卖结构,寻求多元且适合自身的社会网络支持,以此来应对风险,并在风险中寻求新的商业机遇。在与异域他者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南亚东南亚跨国商人也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交换作为根本特征的共同体。虽然该群体由于进入异域社会而与自身所属社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断裂,在语言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碎片化的表达特征,然而,原有的文化传统依旧固着在他们身上,并在特定的时间得以呈现和表达。与此同时,南亚东南亚诸国驻昆明总领事馆成为跨国商人在异域重新整合自身的社会与文化身份的平台。同时,跨国商人通过与异域他者缔结跨国婚姻、组建跨国家庭等方式与异域文化形成了更深层次的异质性融合。这群异乡人通过商品贸易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进行链接,也正是依靠着跨文化商业实践,他们在群体内部与群体外部共同形成了一个以相互交换并共享异质性作为重要特征的共同体。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的拓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离不开跨国商人的商业实践与文化互鉴。跨国商人在世界经济的微观之处创造了新的链接,同时影响了异文化群体间的认知与互动。在互联互通的世界中,作为联结异质性事物的中介者,跨国商人对自我有了一定程度的新认知,并且也在其他社会群体中留下了多元印象。基于此,异质性交换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异质性共享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而异质性的真正价值在于不断推进着人类的自由发展。从南亚东南亚跨国商人在昆明的商业实践及文化互鉴可以看出,以异质性作为人类群体相互合作的基础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通过流动来不断推动异质性接触,在多元的现象场中进入彼此的经验世界,在多种风险冲突中逐步交融成具有复杂异质性的共同体,进而达到对于彼此文化价值的尊重与确信,以此来推动不同群体间的进一步合作。人类最终能达到何种文明水平,这依赖于不同的文化群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相互包容并理解彼此的差异,通过运用异质性来进行合作。若能在共享部分价值观的同时依旧不断发掘异质性所包含的潜在价值,那么不同的个体、社会、国家和文化将在丰富自身的同时促进彼此的共同发展。

苏王飞[8](2018)在《《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文中提出中国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问题日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武术的报道也不尽相同。因此,对武术报道的历时研究,就具有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报纸的武术报道现场表现力不如电视,速度快不过网络,但也拥有自身独特的报道优势和特色,报纸内容繁多丰富,选择性和针对性较强,能将武术报道做深、做全、做透,有利于受众深度了解武术事件本身。在众多大众媒体中,根据办报历史、综合全面、权威主流的筛查标准。《中国体育报》(原名为《体育报》)作为我国第一份专业体育类报纸,也是第一份体育类党报。它信息量大,权威性强,无论从体育界还是报纸业或是体育的大众传播领域,都是首屈一指的。更为重要的是,它见证了中国体育报纸发展的所有阶段,能够提供完整详实的文本资料,并具有代表性,而且其内容安排除了在竞技体育新闻报道上大做文章之外,更重视体育报纸的宣传功能,传统体育也被囊括其中,而武术报道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文选择《中国体育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对武术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本文选定1958年至2017年作为研究时间区域。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体育报》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我国武术的发展情况,对《中国体育报》创刊60年武术报道的发展历程以及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1958-1966年);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1973-1987年);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1988-2007年);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2008-2017年)。本论文还从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特征等几个方面分别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与归纳,以探讨《中国体育报》历年来武术报道的变化趋势、呈现出的特点及其报道的整体特征。《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在其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其内容与形式可以说一直都在发生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还有来自体育事业和新闻事业本身的影响。从武术报道的规模上来看,《中国体育报》成立之初,其对武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武术报道一直是时而增加时而减少,并未形成稳定、成熟的报道模式。从恢复发展阶段到繁荣发展阶段,其武术报道量虽有所起伏,但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深化改革阶段,报道量更是大幅度上升;从武术报道的内容上来看,由最初的国内武术新闻报道逐渐拓展到国际武术新闻报道比重不断增大,成为该报的报道重点;从武术报道的体裁上来看,由起步阶段以数量较小字数较少的消息类为主发展到通讯类、评论类等各体裁相辅相成;从武术报道的手段来看,由最初单纯的黑白版面和文字类新闻到色彩和图片不断地运用到武术报道中,版面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武术报道在体裁上主要是消息和通讯,还有一部分单纯的图片报道和少量的评论。初期其稿件多来自本报记者和新华社,随着报道团队不断发展壮大,派出记者釆访各种国际武术赛事,逐渐形成了以本报作者自釆稿件为主。研究60年《中国体育报》的武术报道,不仅仅是为了描述和概括武术报道的特征和内容变化等,还是为了寻找《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对于当今武术新闻传播的现实意义。作为我国第一份专业体育类报纸,《中国体育报》的武术报道无论是报道理念还是报道业务,对于当今的武术报道、传播和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凌音[9](2018)在《香港春节欢乐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普天同庆的新春佳节,东方之珠香港以最原汁原味的传统习俗,谱写出一曲阖家团圆、共贺新春的欢乐颂。春节花车巡游大年初一的夜晚,以开年、开运、开心为主题的春节花车巡游,与香港市民共同演绎了一场开心街头大派对!夜色下,五彩缤纷光影流转,锣鼓喧天声声入耳,喝彩欢呼声此起彼伏。舞龙舞狮热闹恢宏,中国功夫技压全场,现代热舞与卡通表演交相辉映,还有热情似火的国际啦啦

王万尧[10](2015)在《基督教与香港电影(1950-2014)》文中提出香港在鸦片战争之后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随英国而来的基督教开始进入香港的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数量众多的基督教信徒、大陆难民以及专业人士等撤入香港,短时间内涌入香港的难民人数之庞大,使得香港一时成为名副其实的“难民社会”,港英政府并不愿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救助难民。在此情景下,从大陆撤退至此的基督教各宗派和众信徒发扬宗教的慈善精神,致力于在物质生活、孩童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帮助流落异乡的难民们重整生活秩序,这其中就包括1951年来港的吴宇森一家。由于基督教的无私奉献,因此自1950年代开始,基督教在香港的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也成为香港电影无法回避的时代大背景,基督教与香港电影在时代创造的机遇下产生了遇合。这种遇合首先由基督徒电影人发起。1949年由内地来港定居的“联华之父”罗明佑是一个基督徒,他将香港基督教搬上银幕,拍摄了《重生》(1950)和《人道》(1955),影片以基督教精神作为叙事的核心,着力于宣扬基督教的仁爱和福音。由此之后,随着香港电影日益摆脱大陆电影的影响,逐渐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并最终发展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港产片”,基督教也随之在香港多种题材、类型的电影中生根发芽,展现出多姿多彩的丰富形态,对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因此,基督教与香港电影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梳理的研究课题。本文具体章节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论述基督教与香港电影遇合的时代背景。这一章将阐述现代香港的社会进程,以及现代香港进程中的基督教和香港电影的具体情况,从宏观层面介绍基督教与香港电影的历史语境,以便更好地进入具体文本。第二章从历史层面论述香港电影如何表现基督教文化的。这一章将以香港历史进程为背景,以香港电影的阶段性发展为分期,梳理三个历史时期中的香港电影在不同题材、类型中呈现基督教的差异性,并总结每一时期的共同性。第三章考察香港主流电影中的两位基督徒导演龙刚与吴宇森,是如何在他们的电影中建构基督教论述的。龙刚和吴宇森作为香港不同时期的重要导演,在电影中常常表现基督教,因此本章将仔细分析两位导演作品中的基督教谱系。第四章以近年来香港基督教机构影音使团为分析对象,考察其生产的数十部福音电影在制作、发行、放映等模式上有哪些不同于主流商业电影的特点,并且分析这些特点与福音电影的风格是如何影响的。综上所述,本论文希望以基督教为观察的视角,对香港电影中的基督教文化做一番历史与现状的全面梳理,同时对一些深受基督教影响的香港电影人和电影类型也作重要的分析,这样将有助于全面认识香港电影。

二、2001香港新春嘉年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香港新春嘉年华(论文提纲范文)

(1)海外华人流散地的音乐文化与族群身份认同 ——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唐人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有关流散研究
    四、关于海外民族志研究
    五、有关文化认同研究
    六、有关海外流散地唐人街研究
    七、研究的理论视角与方法
第一章 流散地及华人流散地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海外流散地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加拿大华人流散地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卡尔加里华人流散地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卡尔加里海外华人音乐文化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早期华人移民的“心曲”(粤曲、粤剧)--卡城洪门音乐艺术研究社
    第二节 两个华人器乐社团-卡城民乐推广社和卡城中乐团
    第三节 华人二代新音乐文化:杰诺音乐文化传媒公司
第三章 流散地--唐人街的华人族群音乐文化
    第一节 唐人街华人音乐社团的活动特色和功能
    第二节 流散地华人文化与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和共存
    第三节 海外华人视角看唐人街华人音乐文化
第四章 变迁中的华人流散族群音乐文化与认同研究
    第一节 族群身份认同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
    第二节 身份认同,多重身份认同与音乐身份认同
    第三节 流散地音乐文化与族群身份认同的调查问卷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澳门的非遗(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1. 粤剧:
    2. 凉茶配制:
    3. 木雕—神像雕刻:
    4. 南音说唱:
    5. 道教科仪音乐:
    6. 妈祖信俗:
    7. 哪吒信俗:
    8. 花地玛圣母圣像出游:
    9. 鱼行醉龙节:
    1 0. 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
    1 1. 土地信俗:
    1 2. 土生土语话剧:
    1 3. 朱大仙信俗:
    1 4. 搭棚工艺:
    1 5. 苦难善耶稣圣像出游:
二、澳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三、非遗传承人:叶达

(4)上市邮轮企业品牌运营与扩散的时空秩序研究——以美国嘉年华邮轮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球邮轮品牌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全球知名邮轮品牌及其市场份额
    (二)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嘉年华邮轮集团品牌运营的时空秩序
    (一)船队收购的时空秩序
        1. 较早参与邮轮运营且实力雄厚。
        2. 品牌定位明确,特色鲜明。
        3. 空间集聚性较强,区域分布不均衡。
    (二)邮轮购进的时空秩序
    (三)嘉年华邮轮集团品牌扩散的时空秩序
三、相关结论与启示
    (一)相关结论
    (二)发展启示

(5)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
    三、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历程探索
第二节 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与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识字运动中的识字群体
        (一) 成人识字
        (二) 儿童识字
    二、汉字识字教育方法
        (一) 集中识字法
        (二) 分散识字法
        (三) 集中法与分散法相结合
        (四) 其他识字方法
        (五) “六书”理论对识字教学法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统计分析
        (一) 小学语文人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 小学语文苏教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三)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四) 《发展汉语(第二版) 》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五) 《国语》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六) 《21世纪现代中国语文》生字表字量、字种统计分析
    二、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汉字识字教材对比分析
        (一) 识字教材识字量的对比分析
        (二) 识字教材识字字种的对比分析
        (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字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常用字表》对比分析
        (四) 各汉字识字教材字种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
第四节 识字教材研究分析的意义
    一、对汉字识字教材编写的意义
        (一) 为教材编写识字量的多少提供参考
        (二) 为教材编写识字字种、字序的选择提供参考
        (三) 使汉字教材的编写在字种选择上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二、对汉字识字方法的借鉴意义
    三、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成就与影响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成就
        (二) 识字教学方法方面的成就
        (三) 师资的进步
        (四) 成就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二、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一) 识字教材方面的不足
        (二) 识字方法方面的不足
        (三) 师资方面的不足
        (四) 不足的原因及改进方法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
    三、硕士论文
    四、研讨会和科研成果汇编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Y购物中心重大节庆日营销活动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购物中心概述
        2.1.1 购物中心概念
        2.1.2 购物中心分类
    2.2 营销活动概述
        2.2.1 营销活动的定义
        2.2.2 营销活动的意义
        2.2.3 营销活动的种类
    2.3 购物中心营销活动概述
        2.3.1 促销活动
        2.3.2 媒体宣传活动
        2.3.3 公共关系活动
    2.4 购物中心消费者类型及营销活动偏好
    2.5 营销理论
        2.5.1 4P理论及其延伸理论
        2.5.2 STP理论
        2.5.3 体验营销理论
    2.6 消费者行为理论
        2.6.1 科特勒模型
        2.6.2 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
3 Y购物中心营销环境和营销现状
    3.1 Y购物中心基本概况
    3.2 Y购物中心营销环境
        3.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3.2.2 主要消费者群体情况
        3.2.3 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3.2.4 业态品牌情况
        3.2.5 运营管理情况
        3.2.6 宏观营销环境概况
    3.3 Y购物中心营销现状
        3.3.1 市场定位
        3.3.2 营销策略与主要营销活动
4 Y购物中心典型节庆日营销活动评价
    4.1 Y购物中心典型节庆日营销活动评价指标的确定
        4.1.1 评价指标的确定依据
        4.1.2 营销活动评价指标
    4.2 Y购物中心典型节庆日营销活动评价
        4.2.1 圣诞节营销活动评价
        4.2.2 暑期、寒假营销活动评价
        4.2.3 周年庆、国庆节营销活动评价
        4.2.4 元旦、春节、情人节营销活动评价
        4.2.5 清明节、端午节营销活动评价
    4.3 总结
        4.3.1 Y购物中心典型节庆日营销活动成功经验
        4.3.2 Y购物中心典型节庆日营销活动存在的不足
5 Y购物中心典型节庆日营销活动优化建议
    5.1 Y购物中心营销活动优化的必要性
        5.1.1 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5.1.2 营销活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5.1.3 传统节日越来越被重视
    5.2 优化建议
        5.2.1 “走进”消费者心里,针对目标客群强化互动体验营销活动
        5.2.2 去“同质化”,实现IP主题版权多元化营销活动
        5.2.3 浓厚活动氛围,全方位打造特色主题场景式营销活动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南亚东南亚在昆商人的商业实践与文化互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田野点简介
    五、研究方法
    六、中心论点
第一章 流动:异质性接触
    第一节 跨文化贸易城市的选择
        一、世界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城市——昆明
        二、流动性与来昆贸易
    第二节 流动的路线与方式
        一、古代经昆明的国际商路
        二、21世纪以来经昆明的国际商路
        三、跨越边界的多元流动方式
    第三节 异域社会的多点接触
        一、多样性的居住空间
        二、多层次的商业节点
第二章 中介:现象场的形成
    第一节 作为中介的现象场
    第二节 综合化:博览交易会
        一、昆明的国际博览交易会
        二、异文化的在场与缺场
        三、商品的跨文化售卖策略
    第三节 专业化:实体的店铺
    第四节 开放化:虚拟的网络
第三章 风险:异质性冲突
    第一节 制度化风险的感知
        一、跨境的管制
        二、交易的约束
    第二节 异域陌生人的摩擦
        一、信息差与中间人
        二、不确定的同行信任
        三、未知的消费他者
    第三节 风险中机遇的寻求
        一、时间、货币与技术
        二、商品的结构性调整
        三、社会网络的自反性支持
第四章 交换共同体:异质性交融
    第一节 碎片化的商人个体
        一、多种语言的使用
        二、多元自我的表达
        三、传统文化的固着
    第二节 再整合的文化身份
        一、驻昆明总领事馆
        二、跨国婚姻与家庭
    第三节 异乡人的共同体
        一、异域同乡的内聚
        二、交换他者的耦合
第五章 互联互通:人类之网的新拓展
    第一节 跨国商人的商业实践与文化互鉴
        一、世界经济的创新链接
        二、异文化间的认知互动
    第二节 跨国交往与身份认知
        一、跨国商人的自我认知
        二、跨国商人的他者定位
        三、跨国商人的中介性
    第三节 人类之网的异质性交换与共享
        一、异质性交换与全球化
        二、异质性共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异质性的价值与人类自由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体育报道的相关研究
        1.2.2 有关武术报道的相关研究
        1.2.3 有关《中国体育报》的相关研究
2 研究方法与对象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2.1.2 内容分析法
        2.1.3 数理统计法
        2.1.4 逻辑分析法
    2.2 研究对象
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发展历程
    3.1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
    3.2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
    3.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
    3.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
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阶段分析
    4.1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探索起步阶段
        4.1.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1.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1.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4.2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恢复发展阶段
        4.2.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2.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2.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4.3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繁荣发展阶段
        4.3.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3.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3.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4.4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深化改革阶段
        4.4.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4.4.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4.4.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5 《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总体分析
    5.1 武术报道内容分析
    5.2 武术报道形式分析
        5.2.1 报道数量
        5.2.2 报道版面
        5.2.3 报道来源
        5.2.4 报道体裁
    5.3 武术报道特征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增多报道形式、加强深度报道
        6.2.2 采取独家报道
        6.2.3 推崇大众武术报道
        6.2.4 加强媒介融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1958-1966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附表2:1973-198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附表3:1988-200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附表4:2008-2017年《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标题
致谢

(10)基督教与香港电影(1950-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基督教作为考察香港电影的一种进路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基督教与香港电影的历史遇合
    第一节 现代香港的社会进程
    第二节 现代香港社会中的基督教形态
    第三节 现代社会进程中的香港电影
第二章 香港电影中的基督教文化演变
    第一节 价值话语主导的基督教文化(1950-1972)
    第二节 娱乐话语主导的基督教文化(1973-2002)
    第三节 双重机制呈现的基督教形象(2003-2014)
第三章 香港主流电影中的基督教建构:以龙刚与吴宇森电影为例
    第一节 “爱人如己”:龙刚电影与基督教
        一、创作历程
        二、“爱人如己”:龙刚电影中的“基督教论述”
    第二节 “我就是神”:吴宇森电影与基督教
        一、创作历程
        二、“我就是神”:吴宇森电影中的教堂空间建构
第四章 香港福音电影研究:以影音使团作品为例
    第一节 香港福音电影简史
    第二节 影音使团作品风格
        一、建构真实
        二、类型嫁接
        三、圣经叙事
    第三节 影音使团运作模式
        一、制作模式
        二、发行模式
        三、放映模式
结语 神圣与世俗的碰撞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2001香港新春嘉年华(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外华人流散地的音乐文化与族群身份认同 ——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唐人街为例[D]. 吴维.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D]. 孟亮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澳门的非遗[J]. 杨孟锋. 侨园, 2020(12)
  • [4]上市邮轮企业品牌运营与扩散的时空秩序研究——以美国嘉年华邮轮集团为例[J]. 马仁锋,方茹茹,徐美林.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20(04)
  • [5]改革开放以来汉字识字教育研究[D]. 谢真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6]Y购物中心重大节庆日营销活动评价及优化研究[D]. 王一博.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7]南亚东南亚在昆商人的商业实践与文化互鉴[D]. 贾超芝杉. 云南大学, 2018(01)
  • [8]《中国体育报》武术报道研究(1958-2017年)[D]. 苏王飞.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9]香港春节欢乐颂[J]. 凌音. 旅游纵览, 2018(03)
  • [10]基督教与香港电影(1950-2014)[D]. 王万尧. 南京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2001年香港农历新年嘉年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