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形而上学倾向

199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形而上学倾向

一、九十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玄学化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杨丹丹[1](2020)在《在学术和思想之间——论袁盛勇的现代文学研究》文中认为袁盛勇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在文学和历史之间,在学术和思想之间,袁盛勇的鲁迅研究和延安文学研究其实体现了他对理想人性和社会的期待,内含了一种人文信仰的存在。

张昆,陈薇[2](2020)在《关于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在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联系新闻传播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中介,在教学内容上承担了与新闻传播专业相关的人文教育,其教学特色决定了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底色。但在新闻教育改革背景下,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的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严重滞后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需求。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厘清课程目标定位,更新课程内容,完善教学手段,统筹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的综合改革。

卓光平[3](2018)在《“池田鲁迅”研究的当代价值与启示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日本鲁迅"中一种新的"鲁迅像","池田鲁迅"以其深刻内涵和突出成就使得鲁迅的域外传播显示出强劲的活力。深入探究"池田鲁迅"的价值内涵不仅对域外鲁迅研究与传播的空间具有拓展意义,也对深化中日文化交流和促进当前中日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鲁迅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王瑶[4](2017)在《从“反抗绝望”到“向下超越”——汪晖鲁迅研究述略》文中指出在汪晖的学术脉络中,"鲁迅问题"与"中国问题"之间始终存在深刻的互文关系。鲁迅是汪晖思考"中国问题"的一个坐标,与此同时,通过在当代中国思想领域中建立的批判坐标,汪晖亦不断展开鲁迅所携带的历史丰富性。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及其文化批判实践都是高度政治性和历史性的。伴随思想史研究的深入,汪晖对于鲁迅思想及其文学世界的阐释也不断向历史纵深处沉潜,并愈发深刻地与20世纪中国的思想与社会文化变迁联系在一起。

张清芳,陈爱强[5](2017)在《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鲁迅研究中的“台湾学术传统”因素》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兴盛,诸多华人学者崛起。王培元曾在《远来和尚的"鲁迅经"》一文中指出:"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夏济安、李欧梵、林毓生、余英时、王德威等诸位先生","他们肯定鲁迅的前期,否定鲁迅的后期;肯定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否定鲁迅的杂文;肯定鲁迅的才能,否定鲁迅的道德",显然是"对鲁迅思想文化巨人地位和文学成就的怀疑、挑剔与排拒"1。并指出其原因在于他们处于海外,与大陆文化隔绝,对

王卫平,穆莹[6](2016)在《如何正确认识、估价和研究“文革文学”》文中研究说明"文革文学"由于产生于非正常的时代,因此,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悲剧时代,这是毫无疑义的。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是"开采的富矿"。但"文革"是有文学的,尽管它的文学价值不高,但仍有研究必要。在中国文学史的链条上,"文革文学"这个环节是不能缺少的,否则,文学的历史就出现了"断裂"、"断代",就是不完整的。研究"文革文学",要注意克服三种倾向。应该设身处地,还原历史,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整理和发掘"文革文学",不能过度阐释、强制阐释。对于样板戏、《金光大道》、"地下写作"等都要辩证地分析,对于"文革"时期的"文学生活"资料也应进一步挖掘。

高兴[7](2016)在《平民教育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学术人格——以程致中的鲁迅研究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中国学术的当代转型曾出现"思想"和"学术"彼此分离之倾向,作为当代学术重镇的"鲁迅学"并非完全"自治"的学科,当代鲁迅研究渐现"学术性"与"现实性"、"学院化"与"大众化"的二元分裂之缺失,乃肇端于研究者游移于"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角色之间。在当代鲁迅研究的学术生态系统中,平民教育知识分子表现出鲜明的岗位意识和高尚的学术人格,他们的鲁迅研究对于中国当代学术的健康发展而言颇有价值。以程致中的鲁迅研究为例,可以洞察平民教育知识分子的鲁迅研究的学术特质及研究价值。

李有智[8](2015)在《王彬彬的“鲁迅研究”》文中指出在现代文学诸专题研究中,鲁迅研究是一门高度发达、成熟的学科,不论从文献的辑录、研究的深广度还是影响的广泛性上来说,迄今似乎还没有哪种学科能与之匹敌;后来的研究者想要在此领域一试身手、略有建树,似乎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和余地了,只能在一些"边角料"上下工夫、做文章。不过,从另一方面说,鲁迅研究又从来不是一门纯学术研究,而是更多与革命、政治、文化等纠缠在一起,每一代的研究者皆从自身诉求出发,或

孙海军[9](2014)在《“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辨析》文中研究指明自1980年代末期以来,以存在主义哲学解读鲁迅思想渐趋流行,从汪晖《反抗绝望》到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再到彭小燕《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不仅肯认了鲁迅思想家乃至哲学家的维度,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存在主义语汇为中心的解读模式,存在主义俨然已经成为切入鲁迅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视角。但与此同时,这种阐释模式也逐渐引发学界担忧,并开始质疑此类研究的学理性与有效性,甚至认为鲁迅之为鲁迅的思想特质在大量存在主义哲学话语的充斥下已然面目全非。

古大勇[10](2013)在《中学“闽派语文”理念对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创新的启示》文中提出中学"闽派语文"的"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的理论精髓对高校中文教学不无启发意义。文章以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鲁迅研究》选修课为考察个案,具体阐析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如何对"闽派语文"的教学理念创新性运用。

二、九十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玄学化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十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玄学化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1)在学术和思想之间——论袁盛勇的现代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袁盛勇的鲁迅研究
二、袁盛勇的延安文学研究
三、在学术和思想之间

(2)关于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程?课程群?课程体系
二、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存在的问题
    1.单一课程自我封闭,课程间缺乏关联度
    2.历史与现实的脱节
    3.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4.国外与本土的割裂
    5.玄学化与政治化两个极端
三、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的路向

(4)从“反抗绝望”到“向下超越”——汪晖鲁迅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中间物”, 或“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
二、“鬼世界”与“向下超越”
三、结语

(5)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鲁迅研究中的“台湾学术传统”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6)如何正确认识、估价和研究“文革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7)平民教育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学术人格——以程致中的鲁迅研究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术与思想的交融: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二、聚焦精神文明建设:“教育者”的岗位意识
三、平民的立场和情怀:树立学术人格典范
四、结语:鲁迅精神与平民教育知识分子的文化空间

(8)王彬彬的“鲁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必须有一种整体的鲁迅观”
二、史料辨伪与还原历史真相
三、反对简单庸俗的“实证研究”
四、探寻鲁迅心态并将鲁迅定位成“文化自由主义者”
五、对《野草》修辞艺术的理论性解释

(10)中学“闽派语文”理念对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创新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求实
二、去蔽
三、创新
四、兼容

四、九十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玄学化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在学术和思想之间——论袁盛勇的现代文学研究[J]. 杨丹丹. 关东学刊, 2020(06)
  • [2]关于新闻传播史论课程群教学改革的思考[J]. 张昆,陈薇. 中国大学教学, 2020(09)
  • [3]“池田鲁迅”研究的当代价值与启示意义[J]. 卓光平. 名作欣赏, 2018(08)
  • [4]从“反抗绝望”到“向下超越”——汪晖鲁迅研究述略[J]. 王瑶.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2)
  • [5]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鲁迅研究中的“台湾学术传统”因素[J]. 张清芳,陈爱强. 鲁迅研究月刊, 2017(02)
  • [6]如何正确认识、估价和研究“文革文学”[J]. 王卫平,穆莹. 中国文学研究, 2016(03)
  • [7]平民教育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与学术人格——以程致中的鲁迅研究为中心的考察[J]. 高兴. 广西社会科学, 2016(01)
  • [8]王彬彬的“鲁迅研究”[J]. 李有智. 当代作家评论, 2015(05)
  • [9]“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辨析[J]. 孙海军.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2)
  • [10]中学“闽派语文”理念对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创新的启示[J]. 古大勇.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08)

标签:;  ;  ;  ;  ;  

199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形而上学倾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