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尽快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一、尽快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方重[1](2021)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吗?懂事否?》文中认为独立董事机制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履职在独立性、专业性、有效性等方面都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介绍独立董事的概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美国独立董事制度的特点,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的思考。

周勤业[2](2021)在《一个上市公司监管老兵眼中的独董制度》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自2001年建立至今,已有二十周年的历史。在这20年中,独立董事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独立董事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截至2021年6月30日,我国4 391家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人数为13751名,平均每家有超过3名独立董事,参与规模和人数得到了大幅增长。但独立董事制度发展至今仍争议不断,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一制度对上市公司治理发挥了作用,有人则认为这一制度形同虚设,独立董事是"花瓶董事""人情董事",妆点门面而已,不起任何作用。本人作为一名上市公司监管的老兵,当年曾参与了独立董事制度从孕育到推出的过程,并亲眼目睹了这20年间独立董事行业的规模发展,在此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曾洋[3](2021)在《重构上市公司独董制度》文中研究指明独立董事作为公司外部监督机制介入上市公司治理活动。从公司治理的一般逻辑以及独董履职的主客观条件看,独董不应被赋予公司内部董事之职责。不论公司股权是分散还是集中,通常公司控制权都实际存在。控制权的行使将显性化为公司利益,公司利益可区分为公共利益和控制权私人利益,公司公共利益不需要外部监督机制介入,独董的制度目标是监督和限制控制权私人利益。独董针对可能产生控制权私人利益的特定事项之履职范围,包括向上市公司提出整改建议并以独立意见书的方式披露信息,既帮助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也符合证券市场监管的公开原则。

张译匀[4](2021)在《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文婷[5](2021)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为了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驱动下风险投资业获得较大的鼓舞,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7630.94亿元,风险投资案例数为8234起。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提升新三板、设立科创板、完善创业板。其中,提升新三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双创战略”实施有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新三板是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孵化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自身又具有融资需求和发展愿望。这部分企业的数量较大,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时候为2017年末达到11630家。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双创战略”框架中的重要支撑内容。它们具备共同的政策目标,即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然而,学界对“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主题并未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前期学者较多地关注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而对风险投资与场外市场企业的探讨较少。前期学者较多的关注风险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宏观溢出效果。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研究不足,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受资企业,它可能对整个产业或区域都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和溢出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政策启示,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充分释放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提供有益的借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时期。中国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否在更大范围普及和更高层次推进。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平台作为纽带将资本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毋庸置疑,新三板便是这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因此,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探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数理模型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该主题。全文的逻辑思路为“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就具体章节而言,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共分4个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第2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章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第4章描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包括3个章。其中,第5章为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第6章从微观视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7章从宏观视角验证了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和溢出效应。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解决问题”。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提出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机制分析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治理作用机制、认证作用机制、支持作用机制对被投新三板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创业企业有信任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人的声誉资本昂贵且失难复得,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2)风险资本投于新三板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其中,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协作链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当前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投入金额较小。因此,风险投资通过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的效果可能会被削弱。风险投资溢出机制有效运作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政府有适当的引导政策,市场环境存在适度的竞争,中小微企业具备吸收能力,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完善。(2)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正向作用并非风险投资自选择效应的结果。(2)风险投资通过改善新三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股票流动性、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即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存在治理作用、认证作用和支持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中介效应中,股票流动性(认证作用)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说明信息效率的改善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3)进一步,还发现风险资本投资于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收入增长能力、无形资产占比、治理规范性、股票流动性、股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债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负向影响。(3)宏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微观企业主体将影响放大到宏观层面而产生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是存在的(竞争合作机制存在)。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也是存在的(协作链接机制存在)。(2)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不显着。(3)考虑空间因素也获得相同的结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4)以上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支持,确实促进了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主导产业的演变,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但对产业整合方面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投入金额较小。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实现。因此,风险投资较难引导产业进行整合、关联、聚集,即现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风险投资事业及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具备质量,使风险投资支持新三板企业的同时,不仅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还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释放出来。使风险投资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以上结论获得如下政策启示:(1)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2)风险投资机构要提升专业运作水平,积极参与被投新三板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新三板企业要摒弃只想获得资金支持,不愿接受风险投资人管理的家族企业文化观念。(3)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4)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新三板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竞争力的培养。(5)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拓展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边界。首先,以往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风险资本的异质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则探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异质性对风险投资作用效果的影响。此外,风险投资的影响可能不局限于接受投资的公司,基于风险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并尝试性地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补充和拓展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2)丰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中介效应模型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把治理作用、认证作用、支持作用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从定量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新三板市场的独特情景,分析了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3)揭示了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工作原理。溢出机制好似一个“黑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驱动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力量或规则。现有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探讨较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组成产业的细胞。从企业角度切入,探讨风险投资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的溢出机制。并借鉴经典生物数学Lotka-Volterra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进行刻画。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

刘雨珠[6](2021)在《ST科迪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是国内资本市场频繁发生的现象。尽管为了规范资本市场运行,我国监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政策来约束此类行为的发生,但是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仍然存在大量股权集中的家族企业集团,控制股东利用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信息披露不完善、法律监管不完备的漏洞,采取关联交易、盈余操纵、股利政策等多种手段实现自己的私利,侵占公司资金、危害利益相关者权益。控股股东占用发生频繁、形式多样、过程隐蔽。因此,对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其发生的内外部原因,分析其造成的经济影响,提出相关的具有启发性的政策建议和防范措施,对于抑制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保护中小股东等的权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相关理论,以ST科迪控股股东隧道挖掘事件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从科迪乳业披露年报数据揭示公司存在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出发,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详细介绍说明科迪乳业控股股东非法资金占用和违规担保的始末,梳理隧道挖掘的过程。本文的侧重点在于分析控股股东科迪集团实施隧道挖掘行为的内在动机和外在便利,调查发现控股股东科迪集团因持股高比例质押,卷入多起民间借贷纠纷,定增兜底协议下差额补足的义务,并购扩张追求多元化,补充关联方资金需求而产生违规隧道挖掘行为的动机。其次外部环境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失效、内控制度缺陷、公司信息披露存在漏洞、外部监督力度不足、缺少对中小股东保护机制则为该家族系集团企业实现隧道挖掘顺利进行提供了便利。通过对公司年报数据、Choice金融数据、国泰安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运用财务核?指标、杜邦分析法、托宾Q值、事件研究法,深刻揭示了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会给公司和行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首先在公司方面,隧道挖掘期间,财务表现上控股股东隧道挖掘使得公司资金占用期内存贷双高,高额利息费用蚕食利润;公司生产经营能力下降,业绩下滑,盈利能力受损;债务逾期、资金流动性下降,偿债能力受损。在隧道挖掘事件披露后,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公司融资出现困难,公司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且面临退市风险。杜邦分析法、托宾Q值、事件研究法研究的结果也一一证实控股股东隧道挖掘在事件发生期间给企业在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上带来严重负面效应,投资者的信?受挫,科迪乳业自身市值遭到亏损,披露事件后的科迪乳业对于投资者来说不再具备投资价值。其次中小股东和资本市场方面,隧道挖掘行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危害资本市场公平性,浇灭投资者投资热情,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合理配置流动的资金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外部环境和公司内部两个大方面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防范措施:首先外部环境上,应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提高处罚力度;完善投资者保护机制,提高投资者保护意识;引入外部监督,发挥好媒体和第三方独立监督管理机构的作用。其次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中,需要转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引进股权制衡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公司内部控制。希望本文通过ST科迪案例研究可以为我国资本市场遏制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提供借鉴和帮助。

万静茹[7](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并购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四维图新为例》文中提出在现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去杠杆政策等环境的压力下,国有企业固有弊端日益凸显,因此急需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利润增长点,以更好地利用国有企业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2017年在十九大的会议上,继续加大力度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状态下的重要变革方向;2018年国家决定实施“双百行动”,积极为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在十九大的背景下,当前国家政策的扶持将国有企业改革推向了高潮。实施混改是国企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利于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是各大国有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创效增收的有效方式。当前,重点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学术界的研究也在随之跟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案例企业进行剖析,选取了具有国企性质和上市公司双重背景的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拟研究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情况,并以国企并购为切入口探索混改对国企并购绩效产生的影响。首先,本文从经营状况、股权结构、治理状况等三个方面对四维图新公司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四维图新引入腾讯作为战略投资者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以及四维图新并购杰发科技的过程进行了回顾,通过对案例的梳理,为进一步的案例分析打好基础。通过对本文选取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四维图新实施混改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国企“一股独大”的“老毛病”,利用腾讯的优势优化产业链,强强联合以应对高德的竞争等,腾讯的优质资源给四维图新带来了发展契机,混合所有制改革也产生了预期的正向影响。随后,本文进一步探索四维图新在并购杰发科技公司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并购绩效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并购的绩效带来了积极影响:短期绩效明显,股东财富上升;盈利能力增强,公司业绩改善;发展能力增强,成长潜力较大。最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结论和建议,以期为学者的研究提供帮助。本文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关于国企混改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们主要侧重于以“动因—路径—影响”的思路对混改进行研究,较少探究国企混改对进一步的企业并购活动的绩效带来的影响,而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考量,增添了探究国企混改的新视角,对国企混改影响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严利[8](2021)在《信托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与治理研究 ——基于安信信托案例分析》文中指出由信托、银行、保险、证券构成我国的四大金融机构。而且信托与其它三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则是唯一一个能够通过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业投资等方式进行运作的金融机构。截止2020年末,全国68家商业信托公司总计管理信托资产20.13万亿元,仅次于商业银行理财的规模。可以说,信托行业作为我国仅次于银行业的综合性金融机构,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中具备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信托业自出现到发展至今已历时四十余年并取得了不俗的进展,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现象的发生,尤其是大股东侵占公司资产掏空公司事件接二连三的出现。在我国上市信托公司股权相对来说普遍比较集中,因此大股东在参与上市信托公司的经营与决策方面有着压倒性的话语权。这让公司大股东借助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方式侵占其公司的资产提供了可乘之机。大股东掏空信托公司的这一行为不仅威胁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给我国资本市场良性经营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如何有效杜绝企业的大股东和高管合谋掏空的行为,提升上市信托公司的治理水平,成为了一个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下,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及事件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信托公司安信信托掏空案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一是中小股东没有话语权,而大股东处于绝对地控股地位;二是由于公司董事会、监事委员会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安信信托公司大股东凌驾在公司内部控制之上;三是第三方中介金融机构没有尽到监督义务;四是目前我国信托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是存在些许不足之处,对于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合谋掏空的行为并没有能够起到有效地遏制作用。本文基于上市公司安信信托案例分析的结果提出了防止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上市信托公司的建议,分别从上市信托公司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监督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做到杜绝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上市信托公司的行为发生。该建议对于保护上市信托公司整体利益以及防止中小股东利益受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景源[9](2021)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企业并购决策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上市公司并购事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深圳地铁并购万科集团,终结了中国A股市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并购与反并购攻防战,至今为人津津乐道。通常而言,企业并购决策不仅会受到企业自身业绩、资本市场状况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也会对企业并购决策产生影响。独立董事制度作为重要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理论上能够对企业重大事件决策包括并购决策产生积极影响,对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起到监督作用。但由于内生性等问题的存在,当前文献对于独立董事在公司并购重组中扮演的角色尚未产生广泛共识。证监会强制要求上市公司独董比例在2003年6月30日之前强制达到至少1/3的达标,1/3为达标水平。这一项独立董事制度改革政策,体现了监管部门希望发挥独立董事作用、提升公司治理质量的决心。本文利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引起的独立董事比例设置了一个准自然实验。本文首先选取1999-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运用证监会强制要求上市公司独董比例在2003年6月30日之前至少达到1/3的政策性外生冲击设置一个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来识别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其次,独立董事改革对公司并购的影响可能还依赖于公司特征。融资约束可能就是影响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融资约束会抑制大股东过度投资行为。大股东在公司处于高融资约束情形时,由于投资项目筹资困难,使得大股东进行掏空性投资行为的意愿降低。因此,本文研究了当公司本身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不同时,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对并购活动的代理行为是否产生了不同的效应。然后,为了进一步探究独立董事制度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独立董事对董事会议案发表意见和进行投票的强制披露数据,并用Heckman两步法控制了样本自选择偏差之后,考察独立董事相对于管理层的独立性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本文的研究证实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事件后,对于治理环境较差、大股东掏空程度更为严重的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对其并购行为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并购频率显着降低,有效的降低了掏空性并购风险。其次,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对公司并购决策的影响在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的公司更显着,当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较低时,治理环境差、大股东掏空现象严重的公司并购频率在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后显着降低,企业融资约束较低时,大股东价值毁损型的并购投资项目筹资较为简单,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董事改革则更可能产生较强的抑制效应。最后,本文研究表明当企业出现公开质疑的独立董事时,企业的并购行为明显受到抑制,并购频率显着降低。本文从企业并购的角度研究分析当前独立董事改革机制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本文发现推进独立董事机制的改革建设、提升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立性有助于抑制大股东掏空性并购活动,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本文的结果从一个全新角度的来分析独立董事制度改革成效。最后,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制定与企业发展两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优化上市公司决策层并购决策、提升企业并购质量提供有效方法。

熊浩君[10](2021)在《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监督还是咨询?》文中认为董事会和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关于独立董事聘用目的的争论,即监督职能还是咨询职能,是困扰学界的重大问题。本文认为独立董事两大职能的争论很可能与公司控制权结构有关。独立董事的聘用决策来自于管理层,管理层受谁控制,导致了独立董事作用的不同。存在控股股东时,管理层决策体现的是控股股东意志,因此独立董事聘用决策也是体现了控股股东意志。不存在控股股东时,管理层决策不受控股股东影响,从而独立董事聘用决策体现的是管理层自身想法。如果公司受股东或大股东控制,则独立董事聘用可能更多地表现为监督管理层、降低管理层私利行为、确保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反之,当公司受管理层控制时,管理层聘用独立董事的意图当然不会是发挥其监督作用,更多的是发挥独立董事咨询作用,利用其知识、能力和社会资本,协助管理层。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长期处于集中状态并且存在控股股东,无法识别独立董事聘用的需求是来源于股东还是来源于管理层。所以,此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存在疑问。2015年的“宝万之争”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股权分散”时代,更有众多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自身为无控股股东公司。万众瞩目的“血洗南玻董事会”与“宝万之争”等案例就是在该背景下发生的。这种无控股股东现象的出现,给本文提供了一个绝好的研究机会:无控股股东意味着公司控制权落于管理层之手,形成了一个干净的管理层控制下公司独立董事聘用行为的研究样本。基于此,本文通过上市公司报告手工收集了无控股股东公司数据,并以我国2007年到2019年沪深上市公司的35,179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聘用行为,发现无控股股东会导致公司聘用更多独立董事。在追溯独立董事聘用原因,本文发现无控股股东公司更倾向于聘用北京独立董事、行业专长独立董事;而对于聘用会计背景独立董事、监督委员会独立董事等没有显着变化。这一结果表明,无控股股东公司聘用独立董事的目的是为了发挥独立董事咨询职能。为了加强印证该结论,本文也从监督功能的相关经济后果——管理层薪酬业绩敏感性和代理成本,分析了无控股股东公司中聘用的独立董事是否发挥了监督功能。结果发现无控股股东公司的独立董事聘用并没有增加薪酬业绩敏感性,也没有减少代理成本,表明无控股股东公司聘用的独立董事并没有起到监督功能。在进一步分析中,本文从金融发展程度、创新战略、公司并购三个角度分析了无控股股东对独立董事聘用影响的差异,发现处于金融发展程度差地区、实施创新战略、进行更多公司并购的上市公司会聘用数量更多的独立董事。本文研究既丰富了独立董事有关研究,也为了解无控股股东情形下公司行为特征提供新的经验证据。整篇文章主要按照以下六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引言,该部分的重点在于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阐述论文研究采用的思路与方法。此外,该部分着重强调了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相关文献回顾,该部分就控股股东相关文献、无控股股东相关文献和独立董事相关文献分别进行阐述,并针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整体地归纳总结。第三部分为涉及的理论基础,该部分介绍了独立董事、控股股东、无控股股东的相关概念,并进一步论述和阐释了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高阶梯队理论以及资源依赖理论等相关理论。第四部分为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该部分基于相关理论分析了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组对立假设。然后剖析了无控股股东公司聘用独立董事的目的,是为了监督还是咨询?第五部分为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实证分析,该部分主要包括样本的选取、模型的设计、主要变量的定义与控制变量的选择、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单变量分析、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从金融发展程度、创新战略和公司并购三个角度分析了不同情境下无控股股东对独立董事聘用的影响,并包括了无控股股东对独立董事聘用的经济后果分析。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尽快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尽快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吗?懂事否?(论文提纲范文)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的发展概况
    独立董事队伍日益壮大
    独立董事学历逐渐提高
    独立董事专业日趋优化
    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占比较低且稳定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面临的困境
    导致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困境的原因
美国资本市场独立董事机制的特点
    独立董事制度健全
    独立董事职权清晰
    独立董事独立性较强
    独立董事专业性较高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机制的思考
    完善独立董事规章制度,强化独立董事履职规范
    优化独立董事管理体系,消除独立董事履职顾虑
    聚焦独立董事履职内容,明确独立董事法律责任
    设置独立董事评估机制,督促独立董事自我约束

(2)一个上市公司监管老兵眼中的独董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寄予厚望的“舶来品”
作用很大但期望过高
五大问题制约独董效用
我的几点建议

(3)重构上市公司独董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以独董“责任焦虑”为背景
二、制度层面的反思:独董不应设计成全能型内部董事
    (一)独董制度目标失位不恰当地催生了“全能型内部独董”
    (二)独董作为内部化的全能董事不符合公司治理的一般逻辑
        第一,独董不应也无法全面介入公司治理的正常活动。
        第二,独董的监督功能并未如愿实现。
        第三,严苛的责任无法起到逼迫独董全能甚至超能地履职的作用。
    (三)独董不具备成为全能型公司内部董事的主客观条件
        第一,主观上独董较少认为自己属于公司内部非执行董事。
        第二,客观上独董不具备履行公司内部董事全部职责的条件。
        第三,独董履职无法实现“全能型内部董事”之制度功效。
三、监督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是重构独董制度的逻辑起点
    (一)股权分散或股权集中的公司都存在管理层控制
    (二)控制权私人利益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引入外部监督机制的内控盲点
    (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的主要攫取方式
        1.隧道效应
        2.关联交易
        3.篡夺公司交易机会。
        4.过度薪酬和在职消费等
四、完善“强化独立性并弱化董事性”的独董制度供给
    (一)独董制度供给的基本理论框架
        1.独董的制度目标
        2.独董的制度功能
        3.重新设定独董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二)以“弱董事性和强独立性”为原则构建独董规范体系
        1.独董选聘包括独董的任职要件、选聘程序及薪酬支付
        (1)独董的任职要件,包括具备董事资格、独立性条件及专业性条件等三个方面:
        (2)独董的选聘程序及薪酬支付。
        2.独董的职责,包括独董的职权范围、履职方式、履职要求等
        (1)独董的职责范围。
        (2)独董的履职方式。
        (3)独董的履职要求。
五、结 论

(5)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2.1.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
        2.1.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
        2.1.3 风险投资与信息认证
        2.1.4 风险投资与网络支持
    2.2 风险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2.2.1 风险投资影响战略新兴产业
        2.2.2 风险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2.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制度
    2.3 风险投资与溢出
        2.3.1 关于溢出效应的综述
        2.3.2 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2.3.3 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
        2.3.4 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溢出效应
    2.4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
        2.4.1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
        2.4.2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
        2.4.3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信息认证作用的影响
        2.4.4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网络支持作用的影响
    2.5 简要评述
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风险投资
        3.1.2 新三板
        3.1.3 企业价值
        3.1.4 机制
        3.1.5 溢出效应
    3.2 相关基础理论
        3.2.1 风险投资理论
        3.2.2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3.2.3 企业创新成长理论
        3.2.4 溢出效应理论
        3.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
        4.1.1 萌芽期(1986-1997):政策鼓励下风险投资起步且发展缓慢
        4.1.2 探索期(1998-2008):外部环境不确定下风险投资曲折前行
        4.1.3 成长期(2009-2014):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复苏与成长
        4.1.4 发展期(2015 至今):第四次创业浪潮给风险投资新的机会
    4.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4.2.1 募资层面:强监管下募资缩减,早期风投基金募集堪忧
        4.2.2 投资层面:风险投资避险情绪强烈,偏向后期成熟市场
        4.2.3 退出层面:退出案例增加且IPO为主,境外上市减少
    4.3 新三板市场的演变进程
        4.3.1 “两网系统”盛衰更迭,整顿之后被取缔(1992-2000)
        4.3.2 三板市场应时而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2001-2005)
        4.3.3 新三板试点开启,市场逐渐扩大(2006-2012)
        4.3.4 股转系统成立,市场活力显现(2013-今)
    4.4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4.4.1 新三板发展趋势放缓,市场强调质量且回归理性
        4.4.2 分层制度改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监管逐渐提升
        4.4.3 新三板市场交易低迷,多重因素导致流动性不足
        4.4.4 挂牌企业定位“双创一成长”,市场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4.5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互动关系
        4.5.1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契合之处
        4.5.2 新三板为风险资本筛选优质项目提供平台与便利
        4.5.3 新三板增加了风险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渠道
        4.5.4 风险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利于新三板市场成熟发展
    4.6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4.6.1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
        4.6.2 风险投资以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案例数量较少
    4.7 本章小结
5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
    5.1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理论分析
        5.1.1 基于监督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5.1.2 基于信息认证理论视角的分析
        5.1.3 基于增值服务理论视角的分析
    5.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5.2.1 基于风险投资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2 基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3 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4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3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分析
        5.3.1 治理作用机制
        5.3.2 认证作用机制
        5.3.3 支持作用机制
        5.3.4 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5.4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分析
        5.4.1 资源配置机制
        5.4.2 竞争合作机制
        5.4.3 协作链接机制
        5.4.4 溢出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5.4.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溢出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分析
        6.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6.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6.2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设定
        6.2.1 研究假设回顾
        6.2.2 计量模型设定
    6.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3.1 治理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3.2 认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3.3 支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4 内生性分析
        6.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6.4.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6.5 稳健性检验
        6.5.1 稳健性检验Ⅰ:每股净资产(BPS)
        6.5.2 稳健性检验Ⅱ:总市值(Mvalue)
        6.5.3 稳健性检验Ⅲ:每股价值(p_value)
        6.5.4 稳健性检验Ⅳ:东部地区
    6.6 进一步探讨:考虑异质性因素
    6.7 本章小结
7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变量与研究假设
        7.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7.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7.1.3 研究假设回顾
    7.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机制的验证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
        7.2.3 稳健性检验
    7.3 基于面板模型: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7.3.2 实证分析与结果
        7.3.3 稳健性检验
        7.3.4 内生性分析
    7.4 考虑空间因素: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7.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7.4.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效应的测算
        7.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4.5 稳健性检验
        7.4.6 内生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
        8.2.2 风险投资方提升自身实力,新三板企业接纳风险投资介入
        8.2.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8.2.4 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8.2.5 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ST科迪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内容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可能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控股股东
        2.1.2 隧道挖掘
        2.1.3 控股股东资金占用
        2.1.4 控股股东违规担保
    2.2 相关理论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内部控制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信号传递理论
        2.2.5 相关理论在本文的运用
    2.3 文献综述
        2.3.1 控股股东隧道挖掘成因
        2.3.2 控股股东隧道挖掘方式
        2.3.3 控股股东隧道挖掘的影响
        2.3.4 抑制隧道挖掘行为的措施
        2.3.5 文献述评
3 科迪乳业案例介绍
    3.1 行业背景
    3.2 科迪乳业公司简介
        3.2.1 科迪乳业公司介绍
        3.2.2 科迪乳业公司治理结构
        3.2.3 科迪乳业公司股权结构
        3.2.4 科迪乳业公司关联方情况
    3.3 暴雷事件与控股股东隧道挖掘始末
4 科迪乳业案例分析
    4.1 科迪乳业控股股东隧道挖掘的方式
        4.1.1 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4.1.2 向关联方提供违规担保
        4.1.3 通过关联交易进行隧道挖掘
    4.2 科迪乳业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动机分析
        4.2.1 科迪集团持有公司股份高比例质押
        4.2.2 卷入多起民间借贷纠纷
        4.2.3 定增兜底协议下差额补足的义务
        4.2.4 科迪集团系产业多元大布局
        4.2.5 补充关联方资金需求
    4.3 隧道挖掘行为外在便利原因分析
        4.3.1 股权结构不合理
        4.3.2 公司治理机制失效
        4.3.3 公司内控制度存在缺陷
        4.3.4 公司信息披露存在漏洞
        4.3.5 外部监督力度不足
        4.3.6 缺少对中小股东保护机制
    4.4 科迪乳业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4.4.1 公司生产经营能力下降,盈利能力受损
        4.4.2 公司债务逾期,偿债能力受损
        4.4.3 公司融资出现困难
        4.4.4 影响上市公司声誉,公司形象受损
        4.4.5 公司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4.4.6 面临退市风险
        4.4.7 杜邦财务分析指标下的影响分析
        4.4.8 市场指标托宾Q值下的影响分析
        4.4.9 事件研究法下的影响分析
    4.5 科迪乳业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对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影响
    4.6 科迪乳业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改变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5.2.2 引入股权制衡机制
        5.2.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2.4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
        5.2.5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5.2.6 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
        5.2.7 引入媒体和第三方独立监督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7)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并购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四维图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影响的研究
        1.2.2 关于国有企业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并购绩效影响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并购绩效影响的理论概述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企并购的涵义及特点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特点
        2.1.3 并购的概念
        2.1.4 国企并购的特点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企业并购的法律规定
        2.2.1 关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规定
        2.2.2 关于国有企业企兼并重组的规定
    2.3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
        2.3.1 引入非国有资本,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2.3.2 缩短委托代理链条,抑制内部人控制
        2.3.3 做大国有资产规模,达成去杠杆的最终目的
    2.4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并购绩效的影响
        2.4.1 减少政府干预,提升并购绩效
        2.4.2 抑制内部人控制,提升并购绩效
        2.4.3 增强并购整合能力,提升并购绩效
    2.5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并购绩效影响的理论基础
        2.5.1 委托代理理论
        2.5.2 权力制衡理论
        2.5.3 协同效应理论
3 混改后四维图新并购杰发科技的案例介绍
    3.1 四维图新概况
        3.1.1 四维图新公司简介
        3.1.2 四维图新公司的经营情况
        3.1.3 四维图新公司的股权结构情况
        3.1.4 四维图新公司的治理情况
    3.2 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回顾
        3.2.1 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
        3.2.2 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及过程
    3.3 四维图新并购杰发科技的基本情况
        3.3.1 杰发科技公司概况
        3.3.2 四维图新并购的目的及意义
        3.3.3 四维图新并购杰发科技的情况介绍
4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四维图新并购绩效影响的分析
    4.1 四维图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
        4.1.1 改变一股独大局面,强化监督制衡作用
        4.1.2 利用腾讯大数据优势,完善产业链布局
        4.1.3 对抗高德与阿里的牵手合作,提升行业竞争力
    4.2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四维图新的影响
        4.2.1 利用非公有资本丰富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
        4.2.2 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并购整合能力增强
        4.2.3 吸引优质战略投资者,公司战略布局优化
    4.3 四维图新并购杰发科技绩效分析
        4.3.1 股票价格提升,股东短期财富增长
        4.3.2 盈利能力增强,公司业绩改善
        4.3.3 发展能力提高,成长潜力较大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混改加大非国有资本的决策参与度,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5.1.2 混改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优化企业战略
        5.1.3 混改提高企业并购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并购绩效
    5.2 研究建议
        5.2.1 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发挥监督制衡功能
        5.2.2 积极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5.2.3 重视并购后的资源整合,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致谢

(8)信托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与治理研究 ——基于安信信托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2.3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3.1 本文的创新点
        1.3.2 本文的不足点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行为原因的研究
        2.1.2 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行为影响的研究
        2.1.3 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行为手段的研究
        2.1.4 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行为后果的研究
        2.1.5 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行为治理的研究
        2.1.6 文献评述
    2.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3章 安信信托案例背景介绍
    3.1 行业状况
    3.2 安信信托的基本情况介绍
        3.2.1 公司简介
        3.2.2 大股东和高管各方简介
        3.2.3 董事会席位设置
    3.3 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公司概况
    3.4 安信信托将面临退市或重组
第4章 安信信托案例分析
    4.1 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公司的原因分析
        4.1.1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4.1.2 公司治理结构形同摆设
        4.1.3 公司内部控制失效
        4.1.4 公司管理层管理不当
        4.1.5 监管机构监管缺失
    4.2 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公司的手段分析
        4.2.1 违规提供担保
        4.2.2 信托财产挪用
        4.2.3 高现金股利分红掏空公司
        4.2.4 增加在职消费和高管薪酬
    4.3 安信信托掏空事件对公司财务的影响
        4.3.1 基于Z-score模型的财务风险分析
        4.3.2 一般财务分析
    4.4 大股东与高管合谋掏空公司的经济后果
        4.4.1 降低了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4.4.2 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
        4.4.3 妨碍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第5章 案例启示与政策建议
    5.1 案例启示
        5.1.1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为大股东掏空公司提供渠道
        5.1.2 董事席位分配不合理使大股东有机可乘
        5.1.3 大股东采取多种方式掏空安信信托
        5.1.4 给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5.2 政策建议
        5.2.1 优化股权结构
        5.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2.3 加强外部监管力度
        5.2.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9)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企业并购决策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文章结构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企业并购决策文献综述
        1.4.2 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及独立性的相关文献回顾
        1.4.3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并购决策相关文献回顾
        1.4.4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并购决策相关理论基础
    2.2 独立董事制度改革及独立性的理论基础
        2.2.1 独立董事制度及独立性的界定
        2.2.2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评价体系
    2.3 独立董事制度对企业并购决策影响的理论基础
        2.3.1 委托代理理论
        2.3.2 资源依赖理论
3 独立董事制度及独立性和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3.1 我国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3.2 独董制度的改革和独立性现状分析
    3.3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对企业并购决策的影响现状分析
4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4.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4.2 数据选取与处理
        4.2.1 上市公司数据来源
        4.2.2 并购样本筛选
    4.3 变量定义
        4.3.1 因变量
        4.3.2 自变量
        4.3.3 调节变量
        4.3.4 控制变量
    4.4 模型构建
    4.5 双重差分法研究设计平行趋势检验
    4.6 本章小结
5 实证结果分析和政策建议
    5.1 描述性统计
    5.2 实证结果分析
        5.2.1 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与企业并购决策
        5.2.2 不同融资约束下,独立董事制度改革与企业并购决策
        5.2.3 独立董事独立性与企业并购决策
    5.3 稳健性检验
        5.3.1 PSM-DID
        5.3.2 考虑不同的事件时间窗口和控制2002年改革的影响
        5.3.3 安慰剂对照检验
    5.4 政策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监督还是咨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文献回顾
    2.1 控股股东相关文献
    2.2 无控股股东相关文献
    2.3 独立董事相关文献
    2.4 评述
3 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的理论概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独立董事概念界定
        3.1.2 控股股东概念界定
        3.1.3 无控股股东概念界定
    3.2 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的理论基础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高阶梯队理论
        3.2.4 资源依赖理论
4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 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假设分析
    4.2 无控股股东公司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与咨询职能假设分析
5 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实证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研究模型与变量定义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5.3.3 多元回归分析
    5.4 进一步分析
        5.4.1 横截面分析
        5.4.2 无控股股东对独立董事聘用的经济后果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6 结论和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尽快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独立吗?懂事否?[J]. 方重. 清华金融评论, 2021(09)
  • [2]一个上市公司监管老兵眼中的独董制度[J]. 周勤业. 董事会, 2021(08)
  • [3]重构上市公司独董制度[J]. 曾洋. 清华法学, 2021(04)
  • [4]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法律问题研究[D]. 张译匀. 辽宁大学, 2021
  • [5]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D]. 曹文婷. 四川大学, 2021(12)
  • [6]ST科迪控股股东隧道挖掘行为案例研究[D]. 刘雨珠.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7]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企并购绩效影响的研究 ——以四维图新为例[D]. 万静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8]信托公司大股东掏空行为与治理研究 ——基于安信信托案例分析[D]. 严利.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企业并购决策 ——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D]. 张景源.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10]无控股股东与独立董事聘用:监督还是咨询?[D]. 熊浩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标签:;  ;  ;  ;  ;  

尽快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