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一、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石聪聪,王小稳,刘炜[1](2022)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Kank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Kank1基因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RT-PCR技术检测38例神经母细胞瘤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瘤旁组织Kank1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检测组织中Kank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神经母细胞瘤肿瘤组织Kank1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显着降低,神经母细胞瘤中kank1基因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病理亚分型、INSS分期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Kank1基因mRNA及蛋白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表达水平降低,提示可能是促进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张丹,童婷婷,蔡圆圆[2](2021)在《婴幼儿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影响婴幼儿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患儿生存率的列线图。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9年12月台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83例婴幼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为研究对象,共有19例患儿失访,失访率为10.38%,26例患儿临床资料不完善,均从研究样本中剔除,共138例患儿资料符合进一步研究。通过单因素COX分析和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影响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拟合优化,建立预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1年、2年及3年生存率的列线图。计算所有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评分,根据评分阈值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对预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生存率列线图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38例患儿中,男93例(67.39%),女45例(32.61%);确诊时年龄15 d~163个月,中位年龄45个月;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分期:Ⅰ期49例(35.51%),Ⅱ期32例(23.19%),Ⅲ期39例(28.26%),Ⅳ期18例(13.04%),Ⅳs期0例(0.00%);有丝分裂指数(MKI)低级别61例(44.20%),中级别29例(21.01%),高级别48例(34.78%);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00 ng/ml的患儿62例(44.93%),NSE≤100ng/ml的患儿76例(55.07%);发生远处转移患儿18例(13.04%),未发生远处转移患儿120例(86.96%)。在随访过程中,共64例(46.38%)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死亡。神经母细胞瘤患儿1年生存率为94.96%,2年生存率为76.52%,3年生存率为59.71%。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预后危险因素单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年龄(HR=1.455,95%CI为1.014~1.765)、分期(HR=2.481,95%CI为2.052~2.846)、转移(HR=1.442,95%CI为1.001~2.774)及MKI(HR=1.232,95%CI为1.131~1.516)与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相关,且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HR>1)。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年龄(HR=1.671,95%CI为1.321~1.946)、分期(HR=2.564,95%CI为1.934~2.863)、NSE(HR=1.783,95%CI为0.963~1.984)、转移(HR=1.571,95%CI为1.231~2.695)及MKI(HR=1.456,95%CI为1.027~1.864)均是影响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HR>1)。预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生存率列线图的AUC为0.738。结论年龄、临床病理分期、NSE、转移及MKI是影响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生存率的列线图效能良好。

陈干[3](2021)在《上皮间质转化标记物(E-cadherin、N-cadherin)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一种儿童较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占儿童恶性肿瘤的比例高达10%,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预后差异大。NB占所有儿童癌症死亡的12%~15%。NB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17~18个月,约40%的患者确诊时小于1岁,而不到5%的患者大于10岁。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恶性肿瘤侵袭与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可使移动性的细胞向远处迁移扩散。90%以上恶性上皮肿瘤的转移,如肺癌、肝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胰腺癌,都有EMT的参与。目前这一机制与神经母细胞瘤的关系研究较少。EMT过程相当复杂,其过程有众多相关信号分子参与,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下降,N-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上调,其中E-cadherin表达下降是EMT发生的主要标志因素。N-MYC基因是MYC原癌基因家族的一员,其异常表达导致了许多人类癌症的发生。单是N-MYC基因扩增占NB病例的25%,是NB中生存不良的最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明确的临床危险度和分期对于制定治疗和预后评估很重要。年龄、肿瘤分化程度、N-MYC基因扩增和组织学类型等是评估预后相关的重要指标,但这些指标不能完全反应出肿瘤侵袭转移生长的本质。本实验探讨EMT标记物E-cadherin和N-cadherin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实验设计:(1)收集江西省儿童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存档的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94例,参考《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病理诊断共识》确定诊断标准,共46例临床资料完整病例纳入研究。(2)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蛋白(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kinase,ALK)蛋白的表达。(3)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MYC基因扩增情况。结果:(1)46例NB中男孩24例、女孩22例;平均就诊年龄24个月(年龄范围0.3~144月),其中≤18个月28例(新生儿NB 15例),>18月18例;送检部位肾上腺12例、肾上腺外(包括颈部、纵隔、盆腹腔、骶尾部、腰部和大腿)34例;临床分期:I~II期和III~IV期各23例。(2)46例病例中神经母细胞瘤(NB)40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GNB)6例。40例NB中95%(38例)分化差型(表1)、2.5%(1例)未分化型和2.5%(1例)分化型,其中预后良好型(FH型,27例)、预后差型(UH型,13例)。6例GNB中结节型1例(UH型),混杂型5例(均为FH型)。(3)65%的III~IV期NB阳性表达ALK蛋白,与I~II期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81%的N-MYC基因扩增阳性病例表达ALK蛋白,与N-MYC基因扩增阴性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40例NB中ALK蛋白阳性率55%,与GNB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4)46例NB中E-cadherin阴性表达31例(67.4%)、阳性表达15例(32.6%);UH型NB中E-cadherin阴性表达率为92.9%,与FH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87%的III~IV期NB阴性表达E-cadherin,与I~II期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E-cadherin的表达与性别、年龄、ALK蛋白和N-MYC基因异常无关(P=0.174、0.334、0.46、1.000)。>12月龄的NB中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31)。与组织学分型(FH/UH)、ALK蛋白和N-MYC基因异常无关(P=0.127、0.303、0.266)。≤12m月龄的NB中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FH/UH)、ALK蛋白和N-MYC基因异常均无关(P=0.218、0.262、1.000、0.163)。(5)46例NB中N-cadherin阳性22例,N-cadherin阴性24例;UH型NB中N-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71.4%,与FH型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69.6%的III~IV期NB阳性表达N-cadherin,与I~II期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ALK阳性NB中N-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为68.2%,与ALK阴性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N-cadherin的表达与性别和年龄无关(P=0.143、0.979);>12月龄的NB中80%病例表达ALK蛋白(P=0.023),N-cadherin的表达与组织学分型和N-MYC基因异常均无关(P=0.370、0.303);≤12m月龄的NB中N-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ALK蛋白和N-MYC基因异常均无关(P=0.105、0.085、0.431、0.190)。结论:(1)神经母细胞瘤存在上皮-间质转化现象。(2)>12月龄和≤12月龄的神经母细胞瘤中上皮间质转化的临床意义及机制可能不同。(3)>12月龄的神经母细胞瘤预后不良的原因可能是与存在上皮间质转化现象有关。

邵峰凌[4](2021)在《神经母细胞瘤预后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及预后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N-myc相关的神经母细胞瘤预后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及预后模型构建方法:从UCSC Xena肿瘤数据库和四个GEO数据集中下载900个神经母细胞瘤样品的基因表达谱,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潜在的分子标志物并构建预后模型。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神经母细胞瘤组织样本,使用RT-PCR检测N-myc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最终鉴定出四个潜在的预后基因(AKR1C1,CHD5,PDE4DIP和PRKACB),并制作了风险评分公式。在UCSC Xena数据集的验证中,风险评分能有效的区分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此外,还绘制了包括风险评分和临床因素在内的诺谟图。最后通过RT-PCR在临床组织中验证了模型中四个基因的差异表达。结论:这些N-myc相关的预后基因制作的风险评分和诺谟图为神经母细胞瘤提供了一种新的预后模型。第二部分探索与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相关的预后基因及预后模型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免疫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进行了COX回归和LASSO分析,以鉴定与免疫和总生存(OS)相关的mRNA。风险评分的准确性通过K-M分析和ROC曲线分析进行评估,该分析用于结合其他临床特征构建诺谟图。RT-PCR检测我们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在两个数据集的高风险组和非高风险组之间共发现了127个共同的差异表达免疫基因。确定了四个与预后相关的免疫相关基因(IRG),并建立了风险评分公式。K-M生存分析和ROC曲线表明,4-IRG风险评分具有令人满意的预测潜力,并且在外部数据集的验证中表现出一致性。随后,将风险评分与临床特征结合起来绘制诺模图。通过RT-PCR在29例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结论:这部分研究开发了一种多基因的风险评分方法,可以有效地将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分为预后较差或较好的高危和低危人群,并为高危人群绘制了诺谟图。此功能可以帮助选择需要更积极的辅助目标疗法或免疫疗法的高危患者。第三部分鉴定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潜在的miRNA-mRNA调控网络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了GSE49710,GSE73517和GSE121513数据集。生物信息学鉴定高危患者和非高危患者之间的DEG和DEM,然后,将GO和KEGG分析应用于选定的DEG。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并对DEG进行模块化分析。TARGET数据集包含有关总生存期的信息,用于中心基因的预后分析。结果:从GSE49710和GSE73517中总共鉴定出了255个DEG,从GSE121513中鉴定出193个DEM。我们从PPI网络中鉴定了5个最重要的中心基因,在TARGET数据集中进行了预后分析,并且确定ADRB2可能会影响高危患者的生存状态。综合ADRB2在miRDB和miRSystem数据库的靶向预测、GSE121513数据集的差异分析以及预后分析,miR-30a-5p最终被确定为ADRB2的靶向miRNA。最后,使用RT-PCR验证了ADRB2和miR-30a-5p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中的差异表达。结论:总的来说,这部分研究整合了公共数据库和临床样本,以鉴定ADRB2是良好的预后因素。ADRB2可能受miR-30a-5p调节,从而影响高危NB的生存时间。我们的研究可能成为改善高危NB诊断,优化化疗和预测预后的潜在点,也可能为高危NB的治疗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

龚宝成[5](2021)在《ATXN3影响神经母细胞瘤对AKT抑制剂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恶性实体肿瘤,起源于神经嵴,发病率仅有15/百万,却占据儿童肿瘤相关死亡的15%。神经嵴细胞大致可分为四种功能类型:迷走神经和骶骨细胞、颅骨细胞、心脏细胞和躯干细胞。躯干神经嵴的细胞通过上皮间质转化从神经管迁移到背主动脉,分化形成交感-肾上腺前体细胞,最终形成周围神经系统的细胞,包括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是NB发生的主要部位。理论上,NB可以发生在任何交感神经系统,大约一半以上的NB发生在肾上腺,其他常见的部位主要包括颈部,胸部,以及盆腔。临床上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原发肿瘤的位置,以及是否出现转移或者副肿瘤综合征。根据NB的肿瘤分期与其他预后因素,包括诊断时的年龄、病理和基因组特征(包括MYCN扩增、11号染色体的状态等),国际神经母细胞瘤风险分组系统将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其中,低危组和中危组的患者经过常规的抗肿瘤治疗和对症治疗预后很好,5年总体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然而对于高危组患者而言即使综合化疗、手术切除、放疗、自体干细胞移植以及免疫治疗等,预后依然很差,五年生存率低于40%。化疗耐药是高危组NB治疗的难点,也是临床上最终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新的治疗药物作用靶点,提高NB患者的的化疗敏感性,改善NB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AKT活化与NB患者差的的预后密切相关,Perifosine作为一种新型AKT抑制剂,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erifosine在体外实验能够明显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存活、迁移和侵袭,而在小鼠荷瘤实验中发现Perifosine作为单药就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期。另外,在Perifosine对复发难治性的神经母细胞瘤的I期临床实验中发现,不仅毒性低而且耐受性好,并且作为单药就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综合凯特琳癌症中心的I期临床实验和课题组的一系列的体内外研究,Pperifosine对于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治疗具有重大的潜力。另外,多项研究发现Perifosine还能够通过抑制MAPK、WNT等信号通路,对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以及多发骨髓瘤等都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究Perifosine在NB中的抗肿瘤的机制,我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Perifosine处理后的NB细胞进行蛋白质组学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分析发现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蛋白(ATXN3)作为研究的靶分子。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型蛋白(ATXN3,也被称为Ataxin-3,ATX3,或者MJD)蛋白分子量约为42 k Da,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和线粒体。ATXN3属于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蛋白家族的成员,它是半胱氨酸去泛素化酶的五个主要家族成员之一,主要参与蛋白质稳态维持、基因转录、细胞骨架稳定调节、细胞发生和异常折叠蛋白的伴侣底物的降解。ATXN3是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核心基因,另外研究发现在肺癌和乳腺癌中ATXN3能够直接调控P53和PTEN的稳定性,并且能够调节自噬核心基因Beclin 1的表达影响细胞的自噬过程,然而ATXN3在NB中的作用以及是否影响NB对药物的敏感性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探究ATXN3不同表达水平影响NB细胞对小分子AKT抑制剂(Perifosine和MK-2206)以及化疗药物(依托泊苷和顺铂)的敏感性及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NB患者的药物选择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使用SK-N-AS和SK-N-BE2两种细胞系。通过NCBI-GEO、TCGA、GTEx和R2数据库分析ATXN3的表达与NB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TXN3、BCL-2家族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转染小干扰RNA(si RNA)或者过表达质粒来上调或者下调ATXN3的表达水平,研究ATXN3不同表达水平影响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对小分子AKT抑制剂(Perifosine和MK-2206)和化疗药物(依托泊苷和顺铂)的敏感性。转染ATXN3si RNA后,给予小分子AKT抑制剂(Perifosine和MK-2206)和化疗药物(依托泊苷和顺铂)处理,通过Incucyte Zoom活细胞动态成像系统,分析各组的不同时间点细胞的融合率曲线,间接反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增殖情况。利用CCK8技术检测各组的细胞的吸光度,观察细胞活力,反映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Annexin V/PI双染色,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通过Graph Pad Prism 8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TXN3的表达水平与NB患者的MYCN扩增的状态、风险分组以及肿瘤分期显着负相关,而且ATXN3是NB患者的一个独立预后影响因素(风险比为0.74,95%置信区间为0.57-0.86,P值为0.0383)。2.下调ATXN3表达水平增强NB细胞对AKT抑制剂(Perifosine和MK-2206)的敏感性。通过在NB细胞中转染ATXN3 si RNA片段(AS:ATXN3 si RNA#1和#2;BE2:ATXN3 si RNA#2,标记为ATXN3 si RNA)以下调ATXN3的表达水平,然后给予AKT抑制剂(Perifosine或者MK-2206)处理48小时后,进行相关检测,如下结果:(1)利用Incucyte Zoom活细胞动态成像系统分析细胞融合率曲线发现:在Perifosine或者MK-2206处理的条件下,下调ATXN3组细胞融合率曲线明显低于对照组。对AKT抑制剂处理48小时的各组细胞融合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Perifosine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1和ATXN3si RNA#2组vs对照组细胞融合率:51.6%和30.6%vs 77.5%,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组vs对照组的细胞融合率:38.1%vs 60.8%,P值<0.01。在MK-2206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1和ATXN3si RNA#2组vs对照组的细胞融合率:48.9%和42.6%vs 65.3%,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组vs对照组细胞融合率:46.9%vs 75.2%,P值<0.01。(2)利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活性发现:在Perifosine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1和ATXN3 si RNA#2组vs对照组细胞存活率:46.3%和39.9%vs 68.9%,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组vs对照组细胞存活率:33.6%vs 59.2%,P值<0.01;在MK-2206处理的条件下: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1,ATXN3 si RNA#2组vs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51.2%和41.5%vs 69.5%,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组vs对照组细胞存活率:44.5%vs 69.3%,P值<0.01。(3)利用流式细胞仪对Annexin V/PI双染细胞进行凋亡细胞检测发现:在Perifosine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1和ATXN3 si RNA#2组vs对照组细胞凋亡率:24.7%和29.8%vs 16.8%,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组vs对照组细胞凋亡率:27.7%vs 15.9%,P值<0.01;在MK-2206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1和ATXN3 si RNA#2组vs对照组细胞凋亡率:31.4%和37.0%vs 16.1%,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si RNA组vs对照组细胞凋亡率:23.0%vs 16.3%,P值<0.01。3.BIM部分介导了ATXN3影响NB细胞对AKT抑制剂(Perifosine和MK-2206)的敏感性。(1)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相对于单独沉默ATXN3或者单独给予Perifosine或者MK-2206处理,下调ATXN3的表达联合Perifosine或者MK-2206处理后,能够显着促进BIM的表达。(2)NB细胞中同时转染ATXN3 si RNA及BIM si RNA以下调ATXN3和BIM的表达水平,给予AKT抑制剂(Perifosine或者MK-2206)处理48小时后发现:(2.1)细胞融合率曲线分析显示:在AKT抑制剂(Perifosine或者MK-2206)处理的条件下,联合下调ATXN3和BIM组的细胞融合率曲线明显高于单独下调ATXN3组的细胞融合率曲线。对各组细胞在AKT抑制剂处理48h时间点的融合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Perifosine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联合BIM si RNA组vs ATXN3 si RNA组细胞融合率:75.5%vs 51.9%,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联合BIM si RNA组vs ATXN3 si RNA组细胞融合率:56.6%vs 38.1%,P值<0.01。在MK-2206处理的条件下: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联合BIM si RNA组vs ATXN3 si RNA#2组细胞融合率:55.5%vs41.0%,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联合BIM si RNA组vs ATXN3 si RNA组细胞融合率:64.8%%vs 52.6%,P值<0.01。(2.2)利用CCK8对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在小分子AKT抑制剂(Perifosine或者MK-2206)处理的条件下,与单独下调ATXN3组相比较,下调ATXN3的同时沉默BIM组的细胞存活率显着升高。在Perifosine处理的条件下: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联合BIM si RNA组vs ATXN3 si RNA组细胞融合率:66.2%vs48.8%,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联合BIM si RNA组vs ATXN3si RNA组细胞融合率:60.8%vs 33.6%,P值<0.01。在MK-2206处理的条件下: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联合BIM si RNA组vs ATXN3 si RNA组细胞融合率:60.3%vs 45.5%,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联合BIM si RNA组vs ATXN3 si RNA组细胞融合率:62.7%vs 44.5%,P值<0.01。4.下调ATXN3的表达水平降低NB细胞对化疗药物(依托泊苷和顺铂)的敏感性。将ATXN3 si RNA#1和#2转染到AS细胞中,将ATXN3 si RAN#2转染到BE2细胞中(标记为ATXN3 si RNA),然后给予化疗药物(依托泊苷和顺铂)处理48小时后,进行相关检测,结果显示:(1)利用Incucyte Zoom活细胞动态成像系统分析细胞融合率曲线发现:在依托泊苷或者顺铂处理的条件下,下调ATXN3组细胞的融合率曲线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依托泊苷和顺铂处理48小时后各组细胞融合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依托泊苷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1和ATXN3 si RNA#2组vs对照组细胞融合率:83.3%和74.5%vs 46.2%,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si RNA组vs对照组细胞融合率:80.1%vs 58.3%,P值<0.01。在顺铂处理的条件下: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1和ATXN3 si RNA#2组vs对照组细胞融合率:53.6%和60.3%vs 29.4%,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组vs对照组细胞融合率:63.3%vs 35.2%,P值<0.01。(2)利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活性发现:在依托泊苷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1和ATXN3 si RNA#2组vs对照组细胞存活率:48.0%和55.1%vs 22.5%,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组vs对照组细胞存活率:75.7%vs 56.3%,P值<0.01;在顺铂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ATXN3si RNA#1和ATXN3 si RNA#2组vs对照组细胞存活率:41.2%和36.8%vs 18.7%,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组vs对照组细胞存活率:51.1%vs30.0%,P值<0.01。(3)利用流式细胞仪对Annexin V/PI双染细胞进行凋亡细胞检测发现:在依托泊苷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1和ATXN3 si RNA#2组vs对照组细胞凋亡率:24.1%和27.7%vs 38.4%,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 si RNA组vs对照组细胞凋亡率:19.1%vs 28.8%,P值<0.01;在顺铂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ATXN3 si RNA#1和ATXN3 si RNA#2组vs对照组细胞凋亡率:27.4%和23.3%vs 46.1%,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ATXN3si RNA组vs对照组细胞凋亡率:22.8%vs 34.2%,P值<0.01。5.Bcl-xl部分介导了ATXN3影响NB细胞对依托泊苷和顺铂的敏感性。在SK-N-AS和SK-N-BE2细胞,同时转染ATXN3 si RNA及Bcl-xl si RNA以下调ATXN3和Bcl-xl的表达水平,给予化疗药物(依托泊苷或者顺铂)处理48小时后发现:(1)下调ATXN3表达的同时沉默Bcl-xl,并分别给予依托泊苷和顺铂处理48小时后,结合细胞融合率曲线分析发现:依托泊苷和顺铂处理的条件下,联合下调ATXN3和Bcl-xl组的细胞融合率曲线显着低于单独下调ATXN3组的细胞融合率曲线。对药物处理48小时后各组细胞融合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依托泊苷处理的条件下:ATXN3 si RNA联合Bcl-xl si RNA组vs ATXN3 si RNA组细胞融合率如下,在SK-N-AS细胞中,45.4%vs 71.8%,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38.2%vs61.8%,P值<0.01;在顺铂处理的条件下:ATXN3 si RNA联合Bcl-xl si RNA组细胞融合率vs ATXN3 si RNA组细胞融合率如下,在SK-N-AS细胞中,38.9%vs 57.7%,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40.9%vs 61.0%,P值<0.01。(2)利用CCK8对细胞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依托泊苷和顺铂处理的条件下,与单独下调ATXN3组相比较,联合下调ATXN3和Bcl-xl的表达组的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ATXN3 si RNA联合Bcl-xl si RNA组vs ATXN3 si RNA组细胞存活率如下:在依托泊苷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51.5%vs 68.0%,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50.6%vs 65.3%,P值<0.01;在顺铂处理的条件下:在SK-N-AS细胞中,45.6%vs 60.7%,P值<0.01;在SK-N-BE2细胞中,51.2%vs 71.7%,P值<0.01。结论:1.ATXN3是NB患者一个独立预后影响因素。2.下调ATXN3的表达水平增强NB细胞对AKT抑制剂(Perifosine和MK-2206)的敏感性。3.BIM部分介导了因ATXN3表达水平降低引起的NB细胞对AKT抑制剂敏感性增加的过程。4.与AKT抑制剂作用不同,下调ATXN3的表达水平不但没有增强,反而降低NB细胞对依托泊苷和顺铂的敏感性,抑制了依托泊苷和顺铂引起NB细胞的死亡。5.Bcl-xl部分介导了因ATXN3表达水平降低引起的NB细胞对化疗药物(依托泊苷和顺铂的)敏感性减弱的过程。本研究为临床上NB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精准用药,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徐阳[6](2020)在《阳离子PCL-b-P(GMA-EA)载体递送pGRIM-19抗神经母细胞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年来,采用微生物载体递送靶向炎症通路的基因在肿瘤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微生物载体主要包括病毒与细菌。病毒类载体可以分成两类:整合型和非整合型病毒载体,细菌主要包括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尽管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应用减毒沙门菌体内递送基因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生物载体的安全性问题,限制了其临床转化过程。近期,人工合成载体递送基因抗肿瘤成为研究热点。人工合成载体包括脂质体和阳离子聚合物。聚醚酰亚胺(Polyetherimide,PEI)是经典的阳离子聚合物,并作为阳离子基因载体研究的金标准被广泛应用。但是PEI毒性较高,体内转染效率不高,这使得开发新型阳离子基因载体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现阶段国内已开发出一系列合成基因载体用于治疗肿瘤,但是相关的体内研究仅局限于肿瘤本身,机体对合成载体递送基因抗肿瘤的综合反应仍未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肾上腺。约有50%以上的患儿生存率低于40%,探寻有效的治疗靶点是神经母细胞瘤研究的热点。在临床上,神经母细胞瘤组织血运丰富,常出现早期转移,且伴有大量出血、坏死和钙化。抑制炎症致癌信号通路在该肿瘤的治疗中发挥明显作用。维甲酸/干扰素联合应用诱导的细胞凋亡调控基因19(Genes associated with retinoid-interferon-induced mortality 19,GRIM-19)可以通过抑制转录因子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STAT3)通路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虽然近期的研究表明,STAT3信号通路在神经母细胞瘤转移和化疗耐药的患儿中至关重要,但是尚缺乏临床病理分期与GRIM-19的相关性报道。异种移植瘤的体内实验提示抑制STAT3信号通路可以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的生长,但是不足以评估抑制该通路后肿瘤局部微环境的改变。我们推测在神经母细胞瘤同种移植瘤中,过表达GRIM-19可能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的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凋亡,而且抑制MMP-9表达,减轻瘤内出血,提高治疗效果。众所周知,多数肿瘤化疗的一线药物顺铂具有明显的内皮细胞毒性,治疗后可明显增加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水平。针对致病机制的基因治疗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理论上对机体毒副作用较小。虽然已经开发出许多脂质体、阳离子载体用于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可是如何在体内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仍需仔细评估。方法:1、基因载体的合成与表征:通过酶促聚合反应合成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CL-b-P(GMA-EA)(PCG),核磁检测PCG的化学结构,凝胶电泳检测PCG与GRIM-19质粒的结合能力,动态光散射评估PCG与GRIM-19质粒复合物的粒径和ζ电位。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肝癌Hep G2细胞和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细胞中,用细胞增殖活性检测(CCK-8)检测PCG与EGFP-N1质粒复合物的细胞毒性,用流式细胞仪或荧光显微镜检测PCG的转染效率。2、临床样本的分析:收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住院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的28例患儿手术标本的石蜡切片,通过免疫组化分析GRIM-19的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年龄、性别、肿瘤大小、INSS分期、INPC分期、淋巴结和/或脉管转移的相关性。3、PCG递送GRIM-19基因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的体内外研究:用PEI作为阳性对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CG介导的GRIM-19在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细胞中的转染效率。体外实验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PCG组、裸p GRIM-19组、PCG/p CDNA组、PCG/p GRIM-19组和PEI/p GRIM-19组,应用细胞增殖实验(CCK-8)、克隆形成实验、Brd U检测、流式凋亡检测、免疫荧光、划痕及Transwell实验,探讨PCG介导的GRIM-19过表达对肿瘤增殖、凋亡及转移的影响。体内实验中,分为对照组、PEI/p GRIM-19组和PCG/p GRIM-19共3组,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GRIM-19的转染效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PCNA的表达,细胞凋亡检测(TUNEL)及Western blot检测分析裸鼠移植瘤治疗后增殖及凋亡的改变。进一步的体内实验分为对照组、顺铂组和PCG/p GRIM-19组共3组,检测各组裸鼠生存期的差异,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裸鼠血红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v WF,HE染色检测荷瘤鼠肺部改变,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p-STAT3、MMP-9的表达,评价肿瘤组织学、瘤内出血、贫血及肺栓塞等肿瘤相关并发症改变。结果:1、N/P=1(阳离子聚合物中的N和DNA中的P的摩尔比)时,PCG完全阻止GRIM-19质粒DNA在凝胶电泳中的泳动。在w/w(质量比)为5-50的范围内,PCG能将p GRIM-19质粒压缩成200-400 nm大小,表面电势为25-30 m V的纳米粒子。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肝癌Hep G2细胞和鼠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细胞中,PCG(w/w=20)在细胞中有效递送EGFP-N1质粒,同时对细胞的毒性较小。2、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GRIM-19蛋白表达水平较癌旁正常组织下调或缺失。肿瘤组织中GRIM-19表达水平与年龄(P=0.0012)、INSS分期(P=0.0012)、INPC分期(P=0.0299)、淋巴结和/或脉管转移(P=0.0062)呈负相关,与性别及肿瘤原发部位无关。3、体外实验中,PCG载体可以将GRIM-19基因转染进Neuro2a细胞并提高GRIM-19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其转染效率高于PEI。在对照组、PCG组、裸p GRIM-19组、PCG/p CDNA组、PCG/p GRIM-19组和PEI/p GRIM-19组中,PCG/p GRIM-19组和PEI/p GRIM-19组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抑制。PCG介导细胞内过表达GRIM-19蛋白抑制了STAT3信号通路,抑制了Cyclin D1、Bcl-2、MMP2和MMP9的表达。体内实验中,在对照组、PEI/p GRIM-19组和PCG/p GRIM-19组中,PCG/p GRIM-19组移植瘤生长抑制最明显,该组GRIM-19蛋白表达增加,PCNA表达下调,TUNEL染色及Cleaved caspase-3上调。在对照组、顺铂组和PCG/p GRIM-19组中,PCG/p GRIM-19组小鼠生存期延长最明显,该组大体观见瘤内出血减少,裸鼠血红蛋白升高,v WF下调,HE提示肺栓塞减少,肿瘤组织内p-STAT3下调,下游靶基因MMP-9表达下调。结论:1.人工合成的双亲性阳离子聚合物PCG能在体内外进行有效的基因转染。2.神经母细胞瘤肿瘤组织中GRIM-19的表达下调或缺失,其表达水平与年龄、INSS分期、INPC分期、淋巴结和/或脉管转移呈负相关。3.在裸鼠同种移植瘤模型中,PCG递送p GRIM-19可以有效抑制STAT3信号通路,不仅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且抑制MMP-9表达,减轻瘤内出血。顺铂化疗引起荷瘤裸鼠内皮损伤及肺血栓增加,基因递送组v WF下调,肺血栓减少,小鼠生存期延长。阳离子PCG载体递送p GRIM-19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策略可能为肿瘤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朱富艺[7](2020)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诊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异质性极强的儿童恶性肿瘤。基于风险的治疗秉持着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大大提高了疗效,同时降低了治疗毒性。然而,高危组患者长期生存率仍低于50%。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并不是原发肿瘤,而是肿瘤复发。由于在治疗过程中无法进行连续的肿瘤活检及多次影像学检查的辐射危害,目前的危险分层方法主要聚焦于预处理因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是NB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在治疗过程中可以连续采集以此反应肿瘤负荷变化及治疗反应。我们的研究通过动态监测神经母细胞瘤治疗早期的血清NSE变化,挖掘其在NB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9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儿童肿瘤科收治的155例确诊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血清NSE在NB治疗中的价值。1.比较血清NSE和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mandelic acid,VMA)水平与NB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病理类型、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INSS)、危险度分组、是否转移、MYCN基因扩增及影像学定义的危险因子(IDRFs)情况。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比较血清NSE和尿VMA在高危组患者中的诊断价值:通过绘制ROC曲线,建立预测模型,比较二者鉴别高危组患者的准确性。3.化疗早期血清NSE下降不良是高危NB患者生存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折线图,比较进展/复发患者与未进展/复发患者的早期血清NSE水平变化的趋势,同时将治疗早期NSE水平联系临床疗效,通过生存分析找出影响无事件生存期(Event-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危险因素。结果1.比较血清NSE和尿VMA水平与NB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血清NSE和尿VMA水平在INSS4期、COG高危组、伴有转移和有IDRFs的患者中均显着增高(P<0.05)。同时血清NSE水平在肿瘤体积>500cm3,国际神经母细胞瘤病理学分类(INPC)预后不良型,病理类型为NB,原发灶位于腹膜后的分组中,也存在明显差异(P<0.001)。2.比较血清NSE和尿VMA在高危组患者中的诊断价值: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NSE鉴别高危组患者的界值为98.50ng/m L,曲线下面积AUC为0.943(95%CI:0.906-0.991)尿VMA鉴别高危组患者的界值为62.28μmo L/24h,AUC为0.791(95%CI:0.705-0.878)联合二者鉴别高危组患者,AUC为0.948(95%CI:0.900-0.997)。3.治疗早期血清NSE下降不良是高危NB患者生存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前三个化疗周期内,无进展/复发患者的血清NSE水平始终明显低于进展/复发患者。在第三个化疗周期(Third cycle of chemotherapy,C3)结束时,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和骨髓转移阳性的患者血清NSE水平较高。C3的血清NSE(C3NSE)水平>20.89ng/ml的患者2年EFS和OS分别为30.6%(95%CI:20.9%-40.1%)和51.3%(95%CI:44.2%-61.4%)。在多变量分析中,血清C3NSE是EFS和OS的一个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与尿VMA相比,血清NSE与更多的NB临床特征相关,可以更全面地辅助诊断疾病及评估病情。在高危组患者中,血清NSE和尿VMA水平均显着增高。血清NSE鉴别高危组患者的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尿VMA,二者联合检测并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高危患者中,第三周期化疗结束后的血清NSE水平与早期肿瘤负荷变化及治疗效果相关,是高危NB进展/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三周期化疗结束后血清NSE水平仍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尽早给予更强的治疗方案以防止肿瘤复发。

马靖[8](2019)在《神经母细胞瘤预后评估标志物的探索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在发现时多为中、晚期,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易转移。尽管经过手术及放、化疗等多手段联合治疗,进展期患者存活率依然很低。因此,如何对NB进行早期诊断、靶向干预以及准确评估预后从而提高其生存率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NB的发生、发展被认为是肿瘤基因和微环境多因素参与的结果。目前在NB中已发现几种基因改变预后相关,例如MYCN基因扩增、逆转录酶TERT基因突变、ALK基因突变等。下一代测序发现ARID1基因的改变与NB治疗失败和预后不良有关,提示ARID1基因在NB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具有作为预后评估标志物的可能性,但具体机制不明。循环血外泌体作为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致病介质,在NB疾病进展中亦发挥重要作用。外泌体miRNA已用于多种肿瘤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我们通过检测并分析NB病例循环血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进一步探索其在NB中的内在作用机制,明确外泌体miNRA对NB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作用。目的(1)阐明病例中的arid1蛋白表达与患儿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和预后风险分级的相关性;(2)研究ARID1基因对NB的作用及机制;(3)探讨外泌体miRNA对NB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意义以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收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154例初发未经治疗的NB肿瘤组织及临床随访资料,免疫组化检测arid1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相关性;构建敲低ARID1基因的NB细胞株,进行功能实验以及高通量测序分析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路,并在体外验证;分离15例患者血浆外泌体内miRNA,与健康对照比较,高通量分析其差异表达miRNA并验证,进一步研究其在NB中的作用机制。结果(1)154例NB中,arid1a蛋白失表达率75.3%,arid1b失表达率16.2%,arid1b失表达与预后有关;(2)体外敲低ARID1基因,肿瘤细胞侵袭性增强。其中敲低ARID1B基因,可激活肿瘤细胞的氧化磷酸化;(3)肿瘤患者血浆外泌体高表达miR199a-3p,通过抑制NEDD4基因促进NB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结论arid1b蛋白失表达与NB的不良组织学分型、高临床分期以及COG高危有关,可以作为NB预后评估的独立风险因素;体外敲低ARID1B基因可促进NB肿瘤细胞的侵袭性,极有可能是通过激活氧化磷酸化引起的;arid1a蛋白失表达更倾向于与肿瘤的良恶性有关,敲低ARID1A基因会引起一系列肿瘤相关通路和基因上调,NB细胞侵袭性增强;NB肿瘤患者循环血外泌体miR199a-3p呈高表达,通过抑制NEDD4基因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对NB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指导作用。

曹奕[9](2019)在《核糖体调节蛋白1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外周神经系统的恶性肿瘤,是常见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神经嵴的胚胎实体瘤。神经母细胞瘤在遗传学上表现为各种染色体异常,其典型特征是转移,尤其是多部位、多灶性早期转移,其中早期骨髓转移在临床最为常见,其增殖及转移机制较为复杂,普遍认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及其配体在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分化、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及转移、凋亡等方面发挥调节作用。目前国内的主要对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放化疗、干细胞移植加强化疗及诱导分化维持治疗等综合治疗,较之前极大地提高了晚期NB患儿的五年生存期,目前晚期NB患儿的五年生存率维持在50%左右。但是,晚期NB患儿治疗方法已进入瓶颈期,且NB属于少见癌种,对于NB的认识及治疗水平差异较大,这就加大了NB的复杂性和难治性。相较于国内,免疫靶向治疗和131I-MIBG放疗等特异性治疗手段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应用,对于晚期NB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在未来的临床治疗中应更加注重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靶向治疗的应用,而寻求新而有效的潜在NB分子靶点是非常必要的。核糖体是细胞合成蛋白的主要场所,其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核糖体最重要的生物学行为是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核糖体合成调节蛋白1(Regulator of ribosome synthesis 1,RRS1)最早在酵母中被发现,人RRS1基因定位在染色体8q13.1,染色体位置在66429028–66430733bp,人RRS1主要定位于核仁和内质网上。RRS1是一个多功能蛋白,作为一种核糖体合成调节蛋白,它参与pre-rRNA的加工,还参与60S核糖体亚单位从核仁向细胞浆的运输。RRS1可以根据细胞的状态调节核糖体合成的速度,从而保持细胞内的稳态,是蛋白质分泌与核糖体合成信号转导途径中的一个重要蛋白质。近年来,关于RRS1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也日益增多,早在2009年Carnemolla等人报道,RRS1基因与人类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RRS1基因在HD中的表达量显着升高。最近的研究发现,RRS1基因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肝癌、结直肠癌等癌症密切相关,且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RRS1基因与乳腺癌的增殖相关。但是目前对RRS1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功能尚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探索RRS1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功能及其与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目的:(1)检测RRS1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之间的关系。(2)研究RRS1基因对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能力的影响。(3)探讨RRS1基因与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RRS1蛋白表达水平,统计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相关性。(2)体外培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BT549及正常乳腺细胞HMEC,并采用qPCR检测各细胞系中RRS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3)采用CRISPRCas9和RNA干扰技术构建慢病毒载体,感染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分别在DNA水平敲除和转录后水平敲减RRS1基因的表达量。(4)采用Cruise酶切检测Cas9的敲除效率,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RS1基因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敲减效率。通过MTT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水平;通过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通过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5)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RRS1基因敲减后,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中凋亡相关蛋白P53、P21、Bcl-2及Bax的表达情况,探讨RRS1调节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45例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RRS1蛋白阳性表达16例,阳性率为35.6%。(2)生存预后分析显示,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年龄大部分是在10岁以下,RRS1蛋白表达阳性在转移人群和未转移人群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RRS1阳性表达与死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1)。提示RRS1阳性为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也是死亡的关键因素(p<0.01)。(3)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正常乳腺HMEC细胞及乳腺癌MDA-MB-231、BT-549、MDA-MB-453、MCF-7细胞中RRS1基因mRNA的ΔCt值分别为3.46±0.30、13.18±0.24、12.44±0.08、9.95±0.48、11.11±0.60、7.42±0.22,RRS1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细胞及乳腺癌细胞。(4)CRISPRCas9慢病毒感染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后,敲除SH-SY5Y细胞中RRS1基因的表达,通过WB实验检测细胞蛋白表达水平,Control组RRS1蛋白表达量为1.428±0.350,而KnockOut组RRS1蛋白表达量为0.198±0.128,结果显示Control组RRS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KnockOut组(p<0.01)。(5)RRS1-shRNA慢病毒感染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后,敲减SH-SY5Y细胞中RRS1基因的表达,通过WB实验检测细胞蛋白表达水平,NC组mRNA表达量为1.002±0.084,RRS1-shRNA组表达量为0.536±0.016(p<0.01),且RRS1-shRNA组蛋白表达量也明显降低。(6)CRISPRCas9慢病毒感染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敲除细胞中RRS1基因后:MTT实验显示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1);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NC组单细胞克隆数为102±10,而Knockout组克隆数为8±3,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0.01);细胞周期实验显示NC组细胞,处于G1期的细胞数是43.75%±0.743而Knockout组的细胞处于G1期细胞数目是57.53%±0.580,细胞周期调控紊乱(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NC组细胞24h后的迁移率是80.93%±0.0775,Knockout组细胞24h后的迁移率是63.00%±0.0505,细胞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1);Transwell结果显示NC组迁移到下室的细胞个数是180±3.85,Knockout组迁移到下室的细胞个数是24±4.46,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1);侵袭实验结果显示NC组侵袭穿过基质胶膜的细胞个数是157±3.36,Knockout组侵袭穿过基质胶膜的细胞个数是7±0.36,表明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明显降低(p<0.01)。(7)shRNA慢病毒感染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敲减细胞中RRS1基因后:MTT实验显示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NC组单细胞克隆数为75±3,而RRS1-shRNA组克隆数为10±2,克隆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0.01);细胞周期实验显示NC组细胞,处于G1期的细胞数是32.15%±0.7199而RRS1-shRNA组的细胞处于G1期细胞数目是69.36%±0.3879,细胞周期被明显阻滞在G1期(p<0.01);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NC组早凋细胞比例是2.21%±0.1234,RRS1-shRNA组早凋细胞比例是7.24%±0.3465,细胞早期凋亡率明显增多(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NC组细胞24h后的迁移率是16.31%±0.0181,RRS1-shRNA组细胞24h后的迁移率是9.79%±0.0346,细胞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1);Transwell结果显示NC组迁移到下室的细胞个数是219±4.72,RRS1-shRNA组迁移到下室的细胞个数是11±1.10,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1);侵袭实验结果显示NC组侵袭穿过基质胶膜的细胞个数是191±2.17,RRS1-shRNA组侵袭穿过基质胶膜的细胞个数是60±2.81,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明显降低(p<0.01)。(8)敲减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RRS1基因后,凋亡相关蛋白p53、p21、Bax表达量明显提高,癌基因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53蛋白与MDM2的相互作用降低。结论:(1)RRS1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有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呈淡黄色至棕黄色颗粒,部分在胞浆弱阳性表达。(2)RRS1基因阳性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转移及死亡密切相关。(3)RRS1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中高度表达,敲除及敲减RRS1基因的表达后,SY5Y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明显下降,凋亡水平明显升高。(4)敲减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RRS1基因能诱导p53、p21蛋白的激活,从而导致细胞周期的阻滞及细胞凋亡的增多。RRS1基因可能是通过p53-MDM2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凋亡及周期。

倪燕[10](2019)在《基于GD2免疫细胞学的微小病灶检测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2011年2月至2018年9月我科共收治高危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83例,其中规范地进行微小病灶检测者56例。回顾性分析此56例高危NB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对骨髓(bone marrow,BM)涂片与骨髓GD2染色法在NB微小病灶检测的灵敏度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探讨基于GD2免疫细胞学的微小病灶检测对NB患儿预后的预测作用,同时分析后续干细胞移植对高危NB患儿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8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规范地进行微小病灶检测的56例高危NB患儿的临床病理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GD2免疫细胞学的微小病灶检测在高危NB患儿诊治中的临床意义:1.不同方法检测微小病灶的灵敏度对比分析:分析诊断时及化疗结束时,采用骨髓涂片与GD2免疫细胞学方法检出NB微小病灶的敏感度差异。2.诊断时骨髓GD2阳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纳入性别、年龄、肿瘤部位、MYCN基因异常扩增及初始NSE水平等病理因素。深入研究与GD2阳性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并对初始GD2阳性和阴性患儿进行总生存期(OS)及无病生存期(DFS)对比分析。3.治疗各阶段患儿骨髓中GD2的表达与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NB患儿各治疗阶段骨髓GD2的表达与复发及不良预后的相关性。4.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分析:分析干细胞移植对高危NB患儿预后的影响,并将化疗结束时骨髓GD2阳性及阴性患儿独立分组,分别探讨各组进行干细胞移植后的预后差异。结果1.不同方法检测微小病灶的灵敏度对比分析:高危NB患儿诊断及化疗结束时骨髓涂片与GD2免疫细胞学方法检测NB微小病灶的灵敏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断时骨髓GD2阳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诊断时骨髓GD2阳性与阴性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MYCN基因异常扩增及初始NSE水平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以上两组患儿进行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比较,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各阶段患儿骨髓中GD2的表达与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诊断时及化疗2疗程后骨髓GD2检测阳性对高危NB患儿的复发及总生存期无影响(P>0.05);但化疗4疗程后及化疗结束时骨髓GD2检测仍为阳性是高危NB患儿复发及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4.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分析:是否进行干细胞移植是高危NB患儿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进行干细胞移植能够降低高危NB患儿的复发率,改善预后。结论基于GD2免疫细胞学的微小病灶检测较骨髓涂片灵敏度更高;诊断时及化疗2疗程后骨髓GD2的表达与高危NB患儿的不良预后无关,但化疗4疗程后骨髓GD2检测仍为阳性提示预后差,且易出现复发;后续进行干细胞移植能降低高危NB患儿的复发率和病死率,对于化疗结束时骨髓GD2检测阳性的患儿疗效更为明显。

二、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神经母细胞瘤Kank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主要试剂
    1.3 方法
        1.3.1 RT-PCR检测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及其对应瘤旁组织Kank1mRNA的表达
        1.3.2 Western blot检测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及其对应瘤旁组织中Kank1蛋白的表达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及瘤旁组织中Kank1基因mRNA的表达
    2.2 神经母细胞瘤组织及瘤旁组织中Kank1基因蛋白的表达
    2.3 神经母细胞瘤Kank1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3.1 神经母细胞瘤Kank1基因表达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2.3.2 神经母细胞瘤Kank1基因表达与肿瘤大小的关系
        2.3.3 神经母细胞瘤Kank1基因表达与INSS分期的关系
        2.3.4 神经母细胞瘤Kank1基因表达与病例亚分型的关系
        2.3.5 神经母细胞瘤Kank1基因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3 讨 论

(2)婴幼儿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患儿生存情况
    2.3 单因素COX分析
    2.4 多因素COX分析
    2.5 预测模型建立
    2.6 模型预测效能评估
3 讨论

(3)上皮间质转化标记物(E-cadherin、N-cadherin)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神经母细胞瘤的概述
    1.2 恶性肿瘤的机制-上皮间质转化(EMT)
    1.3 钙黏蛋白E-cadherin和N-cadherin的结构
    1.4 E-cadherin和N-cadherin是EMT的标记物
    1.5 神经母细胞瘤预后不良的标志物-N-MYC
    1.6 神经母细胞瘤致癌因素-ALK
    1.7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主要溶液配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HE染色
        2.2.2 组织芯片的构建与制备
        2.2.3 免疫组化染色及结果判断
        2.2.4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46例N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3.2 NB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ALK表达的关系
    3.3 NB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E-cadherin表达的关系
12月龄NB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E-cadherin表达的关系'>3.4 >12月龄NB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E-cadherin表达的关系
    3.5 ≤12月龄NB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E-cadherin表达的关系
    3.6 NB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N-cadherin表达的关系
12月龄NB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N-cadherin表达的关系'>3.7 >12月龄NB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N-cadherin表达的关系
    3.8 ≤12月龄NB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与N-cadherin表达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神经母细胞瘤的预后相关因素
    4.2 N-MYC基因与神经母细胞瘤
    4.3 ALK蛋白与神经母细胞瘤
    4.4 上皮间质转化与神经母细胞瘤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神经母细胞瘤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神经母细胞瘤预后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及预后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N-myc相关的神经母细胞瘤预后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及预后模型构建
    1.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差异基因的鉴定和富集分析
        1.3 鉴定与生存相关的DEGs和建立风险评分公式
        1.4 验证预后基因及风险评分公式
        1.5 诺谟图的开发和验证
        1.6 临床样本的制备及预后基因的表达验证
        1.7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2.2 DEG的基因本体论、信号通路分析和蛋白质互作网络
        2.3 筛选与生存相关的DEGs并建立风险评分
        2.4 验证4 个预后基因的预测能力
        2.5 诺谟图显示出良好的预测能力
        2.6 AKR1C1,CHD5,PDE4DIP 和 PRKACB 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3.讨论
    4.结论
    5.补充图表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探索与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的相关预后基因及预后模型
    1.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获取
        1.2 鉴定差异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
        1.3 对DE-IRG进行功能分析
        1.4 建立并验证DE-IRG的风险评分
        1.5 基因集富集和途径分析(GSEA)
        1.6 诺谟图的开发和评估
        1.7 DKK1,HTR1A,PLXAN1和ULBP2 表达的验证
        1.8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神经母细胞瘤中DE-IRG的筛选
        2.2 DE-IRG的富集和PPI网络分析
        2.3 将DKK1, HTR1A, PLXNC1和ULBP2 鉴定为独立的预后DE-IRG
        2.4 IRGs评分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2.5 DE-IRG的基因集富集和途径分析
        2.6 基于IRG风险评分和临床病理危险因素的诺谟图开发和评估
        2.7 DKK1,HTR1A,PLXNC1 和 ULBP2 的 RT-PCR 验证以及独立预测能力的评估
    3.讨论
    4.结论
    5.补充图表
    6.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探索与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的相关预后基因及预后模型
    1.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鉴定差异表达的基因
        1.3 GO和 KEGG对 DEG的富集分析
        1.4 DEGs的蛋白质网络互作用分析(PPI)
        1.5 鉴定和评估中心基因的预后相关性
        1.6 DEG靶向miRNA的鉴定和预测
    2.结果
        2.1 鉴定DEG和 DEM
        2.2 重叠的 DEG 的 GO 和 KEGG 富集分析
        2.3 PPI网络构建,模块分析和中心基因确定
        2.4 中枢基因的鉴定与验证
        2.5 mir-30a-5p作为ADRB2的靶向miRNA的鉴定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3.讨论
    4.结论
    5.补充表格
    6.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神经母细胞瘤的概述和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ATXN3影响神经母细胞瘤对AKT抑制剂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增强NB细胞对小分子AKT抑制剂(Perifosine和MK-2206)的敏感性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转染
        2.2.3 药物处理
        2.2.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的变化
        2.2.5 Incucyte Zoom活细胞动态监测
        2.2.6 CCK8 增殖检测
        2.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ATXN3 不同表达水平与NB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研究
        3.1.1 ATXN3 在正常肾上腺和肾上腺起源的NB中的表达
        3.1.2 ATXN3 的表达与NB患者MYCN扩增状态的相关性
        3.1.3 ATXN3 的表达与NB患者临床分期之间的相关性
        3.1.4 ATXN3 的表达与风险分组之间的相关性
        3.1.5 ATXN3 的表达水平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1.6 ATXN3 不同表达水平对NB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
        3.1.7 ATXN3是NB患者的一个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3.2 ATXN3 不同表达水平对NB细胞增殖的影响
        3.2.1 下调ATXN3 的表达抑制NB细胞的增殖
        3.2.2 上调ATXN3 的表达对NB细胞的增殖无影响
        3.3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增强NB细胞对Perifosine的敏感性
        3.3.1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增强Perifosine对 NB细胞融合率变化的影响
        3.3.2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增强Perifosine对 NB细胞存活变化的影响
        3.3.3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促进Perifosine对 NB细胞凋亡变化的影响
        3.4 BIM部分介导了ATXN3 影响NB细胞对Perifosine的敏感性
        3.4.1 下调ATXN3 的表达后BCL-2 家族分子表达水平的改变
        3.4.2 下调ATXN3 的表达后给予Perifosine处理能够显着升高BIM蛋白表达水平
        3.4.3 BIM部分介导了ATXN3 表达水平降低后Perifosine对 NB细胞融合率变化的影响
        3.4.4 BIM部分介导了ATXN3 表达水平降低后Perifosine对 NB细胞存活变化的影响
        3.5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增强NB细胞对MK-2206 的敏感性
        3.5.1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增强MK-2206对NB细胞融合率变化的影响
        3.5.2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增强MK-2206对NB细胞存活变化的影响
        3.5.3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增强MK-2206对NB细胞凋亡变化的影响
        3.6 BIM部分介导了ATXN3 影响NB细胞对MK-2206 的敏感性
        3.6.1 BIM部分介导ATXN3 表达水平降低后MK-2206对NB细胞融合率变化的影响
        3.6.2 BIM部分介导了ATXN3 表达水平降低后MK-2206对NB细胞存活变化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降低NB细胞对化疗药物(依托泊苷和顺铂)敏感性及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转染
        2.2.3 药物处理
        2.2.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的变化
        2.2.5 Incucyte Zoom活细胞动态监测
        2.2.6 CCK8 增殖检测
        2.2.7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降低NB细胞对依托泊苷的敏感性
        3.1.1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减弱依托泊苷对NB细胞融合率变化的影响
        3.1.2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减弱依托泊苷对NB细胞存活变化的影响
        3.1.3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减弱依托泊苷对NB细胞凋亡变化的影响
        3.2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降低NB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3.2.1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减弱顺铂对NB细胞融合率变化的影响
        3.2.2 下调ATXN3 的表达阻断顺铂抑制NB细胞的存活
        3.2.3 下调ATXN3 的表达水平减弱顺铂对NB细胞凋亡变化的影响
        3.3 Bcl-x L部分介导了ATXN3 影响NB细胞对依托泊苷和顺铂的敏感性
        3.3.1 Bcl-xl部分介导了ATXN3 表达水平降低后依托泊苷和顺铂对NB细胞融合率变化的影响
        3.3.2 Bcl-xl部分介导了ATXN3 表达水平降低后依托泊苷和顺铂对NB细胞存活变化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母细胞瘤发生机制、临床治疗和化疗耐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阳离子PCL-b-P(GMA-EA)载体递送pGRIM-19抗神经母细胞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基因治疗载体的研究进展
        1.1.1 病毒载体
        1.1.2 细菌载体
        1.1.3 人工合成载体
        1.1.4 结语与展望
    1.2 神经母细胞瘤
        1.2.1 神经母细胞瘤的发生及流行病学
        1.2.2 神经母细胞瘤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动物研究模型
        1.2.3 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分期分层
        1.2.4 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
        1.2.5 结语与展望
    1.3 GRIM-19的研究进展
        1.3.1 GRIM-19的发现、结构及分布
        1.3.2 GRIM-19的突变及下调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3.3 GRIM-19的功能
        1.3.4 结语与展望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PCG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及转染肿瘤细胞的检测
        2.1.1 前言
        2.1.2 材料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GRIM-19蛋白在神经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
        2.2.1 前言
        2.2.2 材料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阳离子聚合物递送pGRIM-19抗神经母细胞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3.1 前言
        2.3.2 材料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尿香草扁桃酸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及排出标准
        1.1.3 血清NSE和尿VNA采集方法
        1.1.4 临床病理特征描述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血清NSE和尿VMA水平与NB临床特征关系
        1.2.2 对比血清NSE和尿VMA鉴别高危组患者的准确性
    1.3 讨论
        1.3.1 比较血清NSE和尿VMA水平与NB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1.3.2 .比较血清NSE和尿VMA在高危组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1.4 小结
二、化疗早期血清NSE水平下降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中的预后价值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血清NSE采集方法
        2.1.4 治疗方案及评估标准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高危组NB患者血清NSE水平与肿瘤负荷相关
        2.2.2 进展/复发患者与未进展/复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早期血清NSE水平变化
        2.2.3 C3化疗结束后血清NSE水平与治疗反应
        2.2.4 治疗前和治疗中血清NSE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2.3 讨论
        2.3.1 高危组NB患者血清NSE水平与肿瘤负荷相关
        2.3.2 进展/复发患者与未进展/复发患者治疗前和治疗早期血清NSE水平变化
        2.3.3 C3化疗结束后血清NSE水平与治疗反应
        2.3.4 治疗前和治疗中血清NSE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2.4 小结
结论
    1.对比尿VMA,血清NSE能更全面的体现病情
    2.对比尿VMA,血清NSE能更准确的区分出高危组NB患者
    3.治疗早期血清NSE下降不良是高危组NB患者生存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神经母细胞瘤预后评估标志物的探索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全英文缩写词语表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染色质重塑因子arid1蛋白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和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RID1 基因对神经母细胞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循环血外泌体miRNA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预后意义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9)核糖体调节蛋白1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
        1.2 组织标本及患者临床资料
        1.3 主要试剂耗材
        1.4 主要仪器和耗材
        1.5 常用试剂配置
    2.实验方法
        2.1 免疫组化
        2.2 细胞培养
        2.3 细胞病毒感染
        2.4 qPCR检测RNA的相对表达量
        2.5 WB法检测蛋白表达量
        2.6 基因组编辑CRISPR/Cas9技术
        2.7 Cruise酶切检测技术
        2.8 MTT实验
        2.9 克隆形成实验
        2.10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验
        2.11 Annexin V-APC单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12 细胞侵袭实验——侵袭小室法
        2.13 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细胞迁移
        2.14 划痕实验
        2.15 Co-IP实验
        2.16 统计分析
结果
    1.RRS1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
    2.慢病毒感染细胞后RRS1的敲除及敲减效率
    3.敲除及敲减RRS1基因后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
    4.流式细胞仪检测敲除及敲减RRS1后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凋亡水平增加
    5.敲除及敲减RRS1后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迁移能力下降
    6.小室法检测敲除及敲减RRS1后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的侵袭能力
    7.神经母瘤细胞SH-SY5Y中RRS1抑制凋亡发生的分子机制探索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10)基于GD2免疫细胞学的微小病灶检测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微小病灶检测方法
    1.1.4 随访
    1.1.5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不同方法检测微小病灶的灵敏度对比分析
    1.2.2 诊断时骨髓GD2 阳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2.3 治疗各阶段患儿骨髓中GD2 的表达与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2.4 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分析
1.3 讨论
    1.3.1 不同方法检测微小病灶的灵敏度对比分析
    1.3.2 诊断时骨髓GD2 阳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3.3 治疗各阶段患儿骨髓中GD2 的表达与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3.4 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分析
    1.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神经母细胞瘤微小病灶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神经母细胞瘤Kank1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J]. 石聪聪,王小稳,刘炜. 医药论坛杂志, 2022(02)
  • [2]婴幼儿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J]. 张丹,童婷婷,蔡圆圆. 中国妇幼保健, 2021(22)
  • [3]上皮间质转化标记物(E-cadherin、N-cadherin)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陈干. 南昌大学, 2021(01)
  • [4]神经母细胞瘤预后分子标志物的鉴定及预后模型构建[D]. 邵峰凌.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ATXN3影响神经母细胞瘤对AKT抑制剂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机制研究[D]. 龚宝成.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阳离子PCL-b-P(GMA-EA)载体递送pGRIM-19抗神经母细胞瘤的研究[D]. 徐阳. 吉林大学, 2020(03)
  • [7]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诊疗中的应用[D]. 朱富艺.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神经母细胞瘤预后评估标志物的探索及相关机制研究[D]. 马靖.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核糖体调节蛋白1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D]. 曹奕. 青岛大学, 2019(07)
  • [10]基于GD2免疫细胞学的微小病灶检测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临床意义[D]. 倪燕.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