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蛾周氏宙斯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英文)

白蛾周氏宙斯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英文)

一、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和生物学特性(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柏冰洋,赵千里,易家喜,洪承昊[1](2021)在《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育技术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白蛾周氏啮小蜂为美国白蛾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具有寄生率高、繁殖能力强、雌雄性比大且替代寄主易得等特点。本文旨在探索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湖北人工繁育的可能性,通过前期结果平均寄生率71.56%、平均羽化量6 064.8头,可知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湖北进行人工繁育是可行的,为后期大规模繁育提供了必要条件。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2](2020)在《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寄生蜂是一类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繁多、习性复杂,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产卵时,寄生蜂携带的毒液、多DNA病毒等寄生因子就会随之进入寄主体内,发挥调控寄主生长、发育、免疫、代谢、行为的作用,从而保障了寄生蜂后代的发育。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寄生蜂的系统分类、资源普查、生物学、生态学、寄主调控、人工繁殖、释放应用、田间保护和助增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概述和整理。

田朔[3](2019)在《广大腿小蜂的生态学特性及雌雄成虫的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隶属膜翅目Hymenoptera、小蜂科Chalalcididae,是一种蛹期独寄生蜂,可寄生包括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的100多种昆虫,是害虫生物防治中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探明广大腿小蜂作为美国白蛾天敌资源的潜力,研发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了广大腿小蜂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等生态学特性,以及寄主蛹体型对广大腿小蜂子代性比、寿命、大小的影响,同时对广大腿小蜂雌雄成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筛选广大腿小蜂的相关基因,为广大腿小蜂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调查了美国白蛾蛹夏季蛹和越冬蛹的寄生性天敌。包括4种膜翅目Hymenopteran的寄生蜂(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sparis、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和广大腿小蜂B.lasus)和1种双翅目Dipterous的寄生蝇(日本追寄蝇Exorita japonica),其中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最高(夏季蛹:7.1%;越冬蛹:13.3%),广大腿小蜂只寄生美国白蛾夏季蛹,寄生率为6.6%,室内的寄生效果实验显示有广大腿小蜂的情况下,美国白蛾的成功羽化率为17.4%,显着低于无小蜂存在情况(90.5%),表明广大腿小蜂是防治美国白蛾的一种潜在天敌。2.开展了温度对广大腿小蜂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8、22、25、28、32℃五个温度条件下,广大腿小蜂均能从美国白蛾蛹中羽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小蜂的发育历期减少,而发育速率增长。广大腿小蜂的发育起点温度是13.20±1.73℃,有效积温为210.29±28.74日度。3.研究了寄主体型对广大腿小蜂子代适合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美国白蛾蛹重为67mg的后代小蜂后足胫节长是1.23mm,寿命只有4d;而蛹重为154mg的后代小蜂后足胫节长是2.01mm,寿命可达60d。甜菜夜蛾蛹中,蛹重为49mg的后代小蜂后足胫节长是0.81mm,寿命只有9d;而蛹重为129mg的后代小蜂后足胫节长是1.83mm,寿命可达67d。可知寄主体型可以显着影响子代寄生蜂的大小和寿命。寄主体型也可以影响广大腿小蜂子代的性比,从大体型中羽化出的广大腿小蜂雌性比是56.25%,而从小体型中羽化出的小蜂雌性比是26.67%。雌蜂的大小和寿命都要显着高于雄蜂。4.分别对雌雄成虫进行了转录组测序。获得101,945,678条clean reads,在默认参数下利用Trinity进行序列组装,获得254,656条长度大于200bp的转录本。与Nr,Swiss-Prot,KEGG,COG及GO各数据库进行比对,成功注释37453条unigenes。其中COG数据库注释13491条,GO数据库注释17248条,KEGG数据库注释15133条,Swiss-Prot数据库注释18195条,Nr数据库注释35427条。广大腿小蜂中共发现1416个DEGs和12648个无偏向基因,其中共有986个雌性偏向基因以及430个雄性偏向基因。KEGG富集分析表明,广大腿小蜂在雌虫中富集的包括DNA复制、脂肪酸合成、脂肪酸代谢、昆虫激素生物合成等途径,而光传导-飞行通路是在雄虫中富集的。5、广大腿小蜂的TRP通道主要涉及TRPC和TRPA,TRPC主要与光传导有关,而光传导通道是在雄虫中富集的。利用荧光定量实验验证转录组数据的可行性,挑选了15个DEGs和4个无偏向基因用来进行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使用Y形管来进行趋光性实验,尽管雌性和雄性都倾向于向光移动(雄:91.7%;雌:66.7%),但雄性趋光性更强。

张桂莉[4](2019)在《环境因子对周氏啮小蜂扩繁中柞蚕蛹腐烂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防治世界重大检疫性害虫美国白蛾的一种主要的天敌,在美国白蛾防治中被广泛使用。以柞蚕蛹为替代寄主进行大规模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产过程中,寄主柞蚕蛹腐烂坏死问题一直是困扰繁蜂生产者的首要问题,腐烂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繁蜂的质量和生产成本。本次研究以张家口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心提供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种蜂和替代寄主柞蚕蛹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探索了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生产过程中寄主的腐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研究结果将对繁蜂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柞蚕蛹的坏死特征将腐烂坏死划分为三种类型:未寄生腐烂、寄生腐烂和僵死。未寄生腐烂根据腐烂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轻度腐烂,柞蚕蛹颅板为白色,外观与正常的柞蚕蛹没有差异,但已经死亡,解剖后内含物腐烂程度不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二是中度腐烂,柞蚕蛹颅板为黑色,柞蚕蛹壳轻微变软,解剖后内含物变质,有黑褐色汁液流出;三是重度腐烂,柞蚕蛹颅板为淡粉色,柞蚕蛹壳用手一触即破,内含物变质成为黄色液体,并伴有酸臭味或臭鸡蛋味。寄生腐烂根据蛹内寄生蜂的发育情况以及内含物的腐烂程度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少量寄生腐烂,此种类型表现为柞蚕蛹颅板为红褐色,蛹腹部非常软,解剖后有周氏啮小蜂寄生,但寄生数量不多,发育不完全,蛹体内组织全部解体,成黄色的粘稠液体,有酸臭味;另外一种是大量寄生腐烂,此种类型是柞蚕蛹颅板颜色为红褐色,蛹腹部比较软没有弹性,蛹内寄生蜂数量较多,寄生蜂发育与正常寄生蜂发育相似,可以看到部分活的寄生蜂幼虫,蛹体内部分组织降解形成黄色汁液。僵死是被白僵菌污染,蚕蛹体表着生白僵菌,蛹体僵硬,切开后内含物呈固体状。(2)在繁蜂过程中繁蜂室内的湿度会影响柞蚕蛹的腐烂,RH30%腐烂率最低,平均腐烂率为3.92%,RH90%的平均腐烂率高达为45.49%,腐烂率随着繁蜂室内温湿度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湿度对腐烂的影响程度较高。(3)在繁蜂过程中繁蜂室内的温度会影响柞蚕蛹的腐烂,温度在25℃腐烂率最低,平均腐烂率为3.92%,温度28℃的平均腐烂率为8.24%。(4)在接蜂盒内的健康蛹中间放入一枚未寄生腐烂蛹或一枚寄生腐烂蛹的情况下,未寄生腐烂率和寄生腐烂率均在24%26.67%;在健康蛹的旁边离开一定距离放入一枚腐烂蛹的情况下,健康蛹会被轻度污染,未寄生腐烂率和寄生腐烂率均在4%-10.67%;僵死柞蚕蛹与健康蛹混合的情况下僵死率为5.33%。(5)接蜂时,种蜂与柞蚕蛹比例不同,寄生率和腐烂率存在很大差异,蜂蛹比4050:1的寄生率低腐烂率高,寄生率在72%左右,腐烂率在20%左右;蜂蛹比90100:1与140150:1的寄生率较高,均在寄生率在91%以上,腐烂率分别为2.22%和5.56%,因此蜂蛹比100:1较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中。(6)不同湿度条件下,接蜂盒内寄主数量对腐烂率也存在一定影响,每盒85头柞蚕蛹在RH30%的繁蜂室内进行培养,腐烂率为1.57%,低于同湿度繁蜂室内每盒110头和每盒60头柞蚕蛹的腐烂率,相同数量的柞蚕蛹随着繁蜂室的湿度增加腐烂率呈上升趋势。(7)采用不同消毒剂消毒重复利用的接蜂盒均能起到消毒效果,75%酒精、84消毒液、苯扎溴铵溶液消毒重复利用的接蜂盒,三种消毒剂均起到消毒效果,与对照新接蜂盒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未消毒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使用84消毒液和苯扎溴铵溶液消毒,平均腐烂率降低到2.35%但未寄生率高达13.33%。而使用75%酒精消毒,平均腐烂率为0.79%,未寄生率为2.35%,既提高了寄生率又降低了腐烂率,为消毒剂的最佳选择。(8)柞蚕蛹削开处理后进行低温贮藏,不同的贮藏天数会对繁蜂过程中发生的腐烂产生影响。相同湿度条件下,贮藏30d的柞蚕蛹繁蜂腐烂率与对照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贮藏60d和贮藏90d的柞蚕蛹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贮藏90d比贮藏60d的柞蚕蛹腐烂率高,相同贮藏天数的柞蚕蛹随着繁蜂室内湿度的增加腐烂率呈上升趋势。(9)不同发育时期的啮小蜂低温贮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出蜂率降低和腐烂率上升,白蛾周氏啮小蜂蛹后期在4℃条件下,低温贮藏20d,出蜂率最高达89%左右,腐烂率3.97%,幼虫3龄、幼虫4龄在4℃条件下,低温贮藏40d、出蜂率在61%以上,腐烂率14%左右,白蛾周氏啮小蜂成品蜂进行低温贮藏时使用接蜂管贮藏腐烂率比纸箱和培育筐贮藏腐烂率低。(10)腐烂预防措施:(1)在繁蜂过程中精选柞蚕蛹,确保柞蚕蛹的质量,挑选大小适中,蛹体饱满,颅顶板为白青色的健康蛹;(2)柞蚕蛹削开后贮藏时间不适宜过长,在4℃的冷库中贮藏时间不得超过30d为宜;(3)繁蜂室内的温湿度控制在25℃、RH30%;(4)接蜂比例以柞蚕蛹与种蜂的比例为90100:1为宜;(5)每个接蜂盒内柞蚕蛹的数量要适中;(6)接蜂盒避免重复利用,确需重复利用的要用75%酒精进行消毒处理;(7)在成品蜂贮藏过程中,贮藏温度控制在4℃左右,贮藏虫态以4龄幼虫为宜,贮藏时间以不超过40d为宜。

罗立平,王小艺,杨忠岐,曹亮明[5](2018)在《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原产于北美,是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自1979年我国首次发现该虫以来,已经对我国农林业生态系统特别是园林植物造成了严重危害。防控技术一直是美国白蛾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利用性信息素、现代通讯技术和遥感技术,能够更精准地监测美国白蛾的发生危害情况。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主要以人工、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为主,其中人工防治主要采取剪除网幕和草把诱集化蛹的方法,化学防治以飞机和机器人进行喷药,生物防治主要在美国白蛾幼虫期施用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老熟幼虫和蛹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可持续控制美国白蛾种群数量。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大面积推广使用。尽管对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如防治措施持续控制效果的科学评价方法、美国白蛾原产地天敌的引进利用、美国白蛾灾害分布特征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此外,随着害虫防治新技术的出现,如基因重组技术以及RNAi技术在多种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均可为美国白蛾防治提供新的借鉴。本文还列出了国内外美国白蛾部分天敌昆虫名录,并对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美国白蛾及同类入侵生物的治理策略有所启示。

杨忠岐,王小艺,张翌楠,张彦龙[6](2018)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林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森林病虫害严重威胁森林健康生长,影响林业的发展。如何保护好我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功能?作者提出的"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和策略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之路,可以在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国家林业局采纳和实施了这项方针和策略,这对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严重危害我国森林的外来入侵病虫害和我国本土病虫害,研究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其他无公害控制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些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包括下述10种重大森林病虫害: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栗山天牛,松褐天牛(松材线虫),云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光肩星天牛,白蜡窄吉丁,苹小吉丁和杨十斑吉丁。

党英侨,王小艺,杨忠岐[7](2018)在《天敌昆虫在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上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一些林业本地害虫和外来入侵害虫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损害或威胁,而天敌昆虫作为一类有效的自然调控因子,对这些害虫的种群抑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椰心叶甲、红脂大小蠹6种重要入侵种以及杨圆蚧、白蜡窄吉丁、松墨天牛、光肩星天牛、栗山天牛、松毛虫等多种本地重要害虫为例,介绍了近50年来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状况,对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天敌昆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宋明辉,王菲,郭家忠,杜伟,王虎诚,徐辉筠,郭同斌[8](2016)在《舞毒蛾黑瘤姬蜂等美国白蛾蛹期寄生性天敌昆虫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美国白蛾是危害猖獗的世界性检疫害虫,笔者介绍了该虫蛹期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在介绍其中7种优势寄生性天敌对美国白蛾越冬蛹和夏季蛹的自然寄生率、寄主蛹中羽化的子代数和性比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舞毒蛾黑瘤姬蜂的分布、寄主、寄生率、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江苏省采用天敌昆虫开展生物防治的现状,探讨了应用舞毒蛾黑瘤姬蜂防治美国白蛾的研究方向与利用对策。

曾凡勇[9](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武琳琳,王立达,李青超,赵索,董杨,徐莹莹,柴丽丽[10](2016)在《白蛾周氏啮小蜂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文中指出白蛾周氏啮小蜂属膜翅目姬小蜂科,是美国白蛾的几种重要寄生性天敌之一[1-2]。该蜂寄生范围广,寄生率高,能达到80%以上,雌雄性比大,约为44∶195∶1,每头蜂可以产卵680粒左右,具有寄生蜂的很多优良特性[3]。白蛾周氏啮小蜂将自身卵产在选择好的寄主蛹内,靠吸食寄主蛹的营养进行自身的生长发育,最终杀死害虫寄主,素有"森林小卫士"的美称。如今,白蛾周氏啮小蜂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美国白蛾,具有

二、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和生物学特性(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和生物学特性(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育技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生物学特性
    1.2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应用情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柞蚕蛹寄生率
        2.2.2 孕蜂蛹的小蜂羽化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柞蚕蛹寄生率
    3.2 孕蜂蛹羽化量
4 结论与讨论

(2)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寄生蜂的分类和资源发掘
    1.1 寄生蜂的分类研究
    1.2 寄生蜂的资源发掘
2 寄生蜂的生物学
    2.1 幼蜂发育
    2.2 寄主选择
    2.3 寄主适合度
    2.4 寄生效率
    2.5 行为学特性
        2.5.1 母代雌蜂的照料行为
        2.5.2母蜂的学习经历
        2.5.3 雄性蜂的争斗行为
        2.5.4 寄生蜂的视觉和嗅觉
    2.6 飞行和扩散
3 寄生蜂的生态学
    3.1 生物因素
        3.1.1 种间竞争
        3.1.2植物次生代谢物质与挥发物
        3.1.3 微生物
        3.1.4中性昆虫
        3.1.5转Bt基因抗虫作物
    3.2 非生物因素
        3.2.1 温湿度
        3.2.2 光照和颜色
        3.2.3 化学农药
        3.2.4 其他因素
4 寄生蜂对寄主生理、发育、生殖、行为的调控
    4.1 寄生因子及功能
        4.1.1 毒液
        4.1.2 多DNA病毒
        4.1.3 畸形细胞
        4.1.4 其他因子
    4.2 寄生蜂对寄主免疫、代谢、发育、生殖、行为的影响
        4.2.1 对寄主免疫的影响
        4.2.2 对寄主营养代谢的影响
        4.2.3 对寄主内分泌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4.2.4 对寄主生殖的影响
        4.2.5 对寄主抗逆性的影响
        4.2.6 对寄主行为的影响
5 寄生蜂的人工繁殖
    5.1 替代寄主
    5.2 补充营养
    5.3 低温贮藏
    5.4 滞育调控
    5.5 其他因素
6 生物防治技术与策略
    6.1 寄生蜂的人工释放
        6.1.1 单种天敌释放
        6.1.2 多种天敌联合释放
    6.2 寄生蜂的保护和助增
        6.2.1 作物间作
        6.2.2 种植蜜源植物
        6.2.3 植物支持系统和生态调控
7 总结和展望

(3)广大腿小蜂的生态学特性及雌雄成虫的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美国白蛾生物防治的研究概况
    1.2 温度对寄生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3 寄主大小与寄生蜂后代适合度的关系
    1.4 昆虫雌雄偏向基因的转录组研究
    1.5 昆虫瞬间感受器电位(TRP)通道的分类和功能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 研究主要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大腿小蜂对美国白蛾蛹的林间寄生率及室内寄生
    1 材料和方法
        1.1 美国白蛾蛹期寄生性天敌种类调查
        1.2 广大腿小蜂室内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
    2 结果与分析
        2.1 徐州地区野外美国白蛾蛹期寄生性天敌种类
        2.2 广大腿小蜂室内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温度对广大腿小蜂发育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和寄主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与广大腿小蜂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的关系
        2.2 广大腿小蜂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寄主对广大腿小蜂子代适合度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和寄主
        1.2 两种寄主蛹的大小与广大腿小蜂子代成虫大小和寿命的关系
        1.3 美国白蛾蛹的大小对广大腿小蜂子代成虫性比的影响
        1.4 广大腿小蜂雌雄成虫间的差异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寄主蛹大小对广大腿小蜂子代成虫大小和寿命的影响
        2.2 不同寄主对广大腿小蜂子代成虫大小和寿命的影响
        2.3 美国白蛾蛹的大小对广大腿小蜂子代成虫性比的影响
        2.4 广大腿小蜂雌雄成虫间的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广大腿小蜂性别偏向转录水平差异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1.3 cDNA文库构建和测序
        1.4 转录组数据的拼接和组装
        1.5 基因功能注释
        1.6 雌雄差异基因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大腿小蜂的转录组的测序和组装
        2.2 Unigenes的功能注释
        2.3 Unigenes的功能分类
        2.4 性别差异表达基因
        2.5 GO和 KEGG路径的富集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广大腿小蜂TRP通道家族的功能注释及趋光性实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昆虫
        1.2 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1.3 TRP通道家族的基因注释
        1.4 广大腿小蜂雌雄成虫中挑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1.5 趋光性实验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TPR通道家族的基因注释
        2.2 通过qRT-PCR验证挑选的基因
        2.3 趋光性实验
    3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及展望
    1.全文总结
    2.问题及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4)环境因子对周氏啮小蜂扩繁中柞蚕蛹腐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寄生蜂研究现状
        1.2.2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1.2.3 天敌昆虫低温贮藏研究现状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规模化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过程中柞蚕茧腐烂类型分析
        2.2.2 繁蜂过程中影响寄主腐烂因素的研究
        2.2.3 贮藏过程中影响寄主腐烂主要因素的研究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规模化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过程中柞蚕蛹腐烂类型观察
    3.2 繁蜂过程中影响寄主腐烂主要因素的研究
        3.2.1 繁蜂过程中腐烂柞蚕蛹对健康柞蚕蛹的影响
        3.2.2 不同湿度度对腐烂率的影响
        3.2.3 不同温度对腐烂率的影响
        3.2.4 不同蜂蛹比对繁蜂过程中腐烂率的影响
        3.2.5 不同湿度接蜂盒内寄主柞蚕蛹数量对繁蜂腐烂率的影响
        3.2.6 不同湿度不同消毒剂消毒重复利用接蜂盒对寄生及腐烂率的影响
        3.2.7 削开处理后的柞蚕蛹低温贮藏时间对繁蜂腐烂率的影响
    3.3 周氏啮小蜂不同发育时期贮藏时间对腐烂率的影响
        3.3.1 周氏啮小蜂不同发育时期贮藏时间对腐烂率的影响
        3.3.2 周氏啮小蜂成品蜂不同贮藏方式低温贮藏对腐烂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白蛾周氏小蜂大量人工繁育过程中发生腐烂现象的探讨
    4.2 繁蜂过程中影响寄主腐烂因素的研究
        4.2.1 腐烂蛹对健康蛹的影响
        4.2.2 控制蜂蛹比
        4.2.3 专用接蜂箱内柞蚕蛹数量
        4.2.4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4.2.5 柞蚕蛹削开后贮藏
    4.3 低温贮藏对成品蜂的影响
        4.3.1 低温贮藏对成品蜂质量的影响
        4.3.2 白蛾周氏啮小蜂低温贮藏不同贮藏方式的研究
    4.4 腐烂预防措施研究
        4.4.1 繁蜂过程中降低腐烂的发生
        4.4.2 降低成品蜂贮藏过程中腐烂的发生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学特性
    1.1 生活习性及生活史
    1.2 寄主植物
    1.3 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
2 监测与预防
    2.1 检疫和监测
    2.2 风险分析和地理分布预测
    2.3 教育宣传
3 防治措施
    3.1 人工防治和物理防治
    3.2 化学防治
        3.2.1 化学药剂
        3.2.2 仿生药剂
    3.3 生物防治
        3.3.1 捕食性天敌昆虫
        3.3.2 寄生性天敌昆虫
        3.3.3 生物杀虫剂
        3.3.4 病原线虫的应用
    3.4 其他防治措施
        3.4.1 营林措施
        3.4.2 转基因抗虫树种
        3.4.3 不育技术的应用
4 结语与展望

(6)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在保护我国森林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的重要性
2 我国近年来林木重大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
    2.1 重大食叶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
    2.2 重大外来入侵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技术
    2.3 栗山天牛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
    2.4 无公害综合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
    2.5 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
    2.6 锈色粒肩天牛生物防治技术
    2.7 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
        2.7.1 花绒寄甲生物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
        2.7.2 研究成功花绒寄甲光肩星天牛生物型人工大量繁殖技术
        2.7.3 进行了花绒寄甲光肩星天牛生物型释放技术和长期持续控制效果研究
        2.7.4 筛选出防治光肩星天牛低龄幼虫期的天敌
    2.8 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技术
    2.9 新疆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2.1 0 杨十斑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7)天敌昆虫在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重要入侵物种的生物防治
1.1 日本松干蚧
1.2 松突圆蚧
1.3 湿地松粉蚧
1.4 美国白蛾
1.5 椰心叶甲
1.6 红脂大小蠹 2 我国本土重要害虫的生物防治
2.1 刺吸类害虫
2.2 蛀干类害虫
    2.2.1 吉丁虫
    2.2.2 天牛
2.3 食叶类害虫 3 我国传统生物防治和助增生物防治实践 4 展望

(8)舞毒蛾黑瘤姬蜂等美国白蛾蛹期寄生性天敌昆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白蛾蛹期寄生性天敌昆虫研究进展
    1.1 主要种类
    1.2 对美国白蛾的寄生和控制作用
2 舞毒蛾黑瘤姬蜂研究进展
    2.1 分布、寄主与寄生率
    2.2 生物学特性与人工繁殖利用
3 展望

(9)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白蛾周氏啮小蜂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蜂种的采集、筛选、贮存
2 寄主的选择
3 工厂化生产
    3.1 准备蚕蛹
    3.2 繁蜂前消毒
    3.3 蜂种的繁育
    3.4 接蜂
    3.5 繁育
    3.6 保存
    3.7 装袋
4 释放技术
    4.1 放蜂时期及次数
    4.2 放蜂数量
    4.3 放蜂方法

四、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繁殖和生物学特性(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人工繁育技术探索[J]. 柏冰洋,赵千里,易家喜,洪承昊. 湖北林业科技, 2021(05)
  • [2]中国寄生蜂研究及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J]. 时敏,唐璞,王知知,黄健华,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20(03)
  • [3]广大腿小蜂的生态学特性及雌雄成虫的转录组分析[D]. 田朔.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4]环境因子对周氏啮小蜂扩繁中柞蚕蛹腐烂的影响研究[D]. 张桂莉.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美国白蛾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罗立平,王小艺,杨忠岐,曹亮明.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4)
  • [6]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J]. 杨忠岐,王小艺,张翌楠,张彦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02)
  • [7]天敌昆虫在我国林业害虫生物防治上的研究进展[J]. 党英侨,王小艺,杨忠岐. 环境昆虫学报, 2018(02)
  • [8]舞毒蛾黑瘤姬蜂等美国白蛾蛹期寄生性天敌昆虫研究进展[J]. 宋明辉,王菲,郭家忠,杜伟,王虎诚,徐辉筠,郭同斌. 江苏林业科技, 2016(05)
  • [9]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 [10]白蛾周氏啮小蜂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J]. 武琳琳,王立达,李青超,赵索,董杨,徐莹莹,柴丽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1)

标签:;  ;  ;  ;  ;  

白蛾周氏宙斯的繁殖生物学特性(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