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壤中钾的转化

紫色土壤中钾的转化

一、紫色土的钾素形态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高雅晓玲[1](2021)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对增温的响应》文中指出“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土壤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了解在不同土壤中大豆产量和品质对增温的响应,本试验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实验站进行空间移位试验,采用开放式增温系统(FATI)对大豆全育期进行增温,供试土壤为黑土、棕壤、盐碱土、风沙土、灰钙土、黄土、潮土、黄棕壤、砂礓黑土、红壤、紫色土和砖红壤共12种典型土壤。研究的内容为: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大豆氮磷钾利用效率、大豆产量及其构成、籽粒中的矿质元素和粗蛋白含量。主要结论如下:(1)增温对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具有显着影响。就土壤的理化性质而言,增温显着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同时使酸性土壤黄棕壤、砂礓黑土和棕壤中的p H明显下降,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较对照下降了7%和10%。就土壤酶活性而言,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了21%,而蔗糖酶活性提高了42%。磷酸酶活性与p H呈显着负相关,与磷酸酶呈显着正相关;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与p H呈显着正相关;碱解氮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呈显着正相关。增温后黄棕壤综合肥力提高最多,砖红壤综合肥力降低最多。(2)对养分吸收而言,增温提高了大豆氮磷钾的吸收量和籽粒钾含量,分别为35%、32%、33%和6%,但降低了氮磷钾在秸秆中的含量,分别为19%、27%和14%,籽粒中氮磷的含量也有所降低。对养分利用率而言,增温降低了单位氮、磷素利用效率,提高了单位钾素的利用效率。(3)增温平均缩短了大豆的生育期6 d,加快发育进程,株高和单株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45 cm和7.62 g。黄棕壤、砂礓黑土和潮土中的大豆产量、生物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均有显着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粒数是影响大豆产量最直接的因素。增温使砂礓黑土和黄棕壤中大豆产量提高程度最大,分别为104%和80%,对黄土和红壤的产量提高程度最小,分别17%和8%。(4)增温对大豆的品质有显着影响。增温条件下大豆籽粒粗蛋白下降了2%,而籽粒矿质元素得以提高,Fe、Zn、Mn、Ca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9%、14%、14%和12%。增温条件下,黄棕壤和砂礓黑土中大豆籽粒蛋白质浓度分别下降3%和7%,且Zn、Mn和Ca含量也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稀释效应造成的。增温使灰钙土、黑土和黄土中大豆的综合品质提升较大,使黄棕壤和砂礓黑土中大豆的综合品质下降。综合分析表明增温条件下,黄棕壤、黑土、盐碱土、灰钙土、砂礓黑土和黄土的土壤肥力会得到提高,营养元素得到积累,从而使产量提高,矿质元素含量增加,但对籽粒蛋白含量有一定削弱,同时生长在黄棕壤和砂礓黑土中的大豆产量增幅过大,其矿质元素Zn、Mn和Ca含量有一定下降。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土壤类型中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对增温的响应尚需进一步探讨,以便做出大豆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同时应综合分析增温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确保大豆在连续种植下优质高产,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喻科凡[2](2021)在《水肥供应模式对烤烟生长、水分利用及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土壤和气候条件对烤烟生长发育适宜的供水追肥模式的影响,于2019年5~8月(S)和10~12月(A)采用红壤(R)与紫色土(P)进行了两季盆栽试验,设计4种供水模式(-5 k Pa压力势差作物主动汲水,p1;-10 k Pa压力势差作物主动汲水,p2;60%~80%相对含水量模拟滴灌,a1;60%~70%相对含水量模拟滴灌,a2)、3种追钾模式(习惯浇施100%钾,t1;习惯浇施75%钾,t2;水肥一体化75%钾,f2)。第一季试验在两种土壤上同时进行,共计10个处理(SRp1t1、SRp1f2、SRp2t1、SRp2f2、SRa1t1、SPp1t1、SPp1f2、SPp2t1、SPp2f2、SPa1t1)。第二季试验只在红壤上进行,共6个处理(ARp1t1、ARp1f2、ARp2t1、ARp2f2、ARa2t1、ARa2t2)。通过观测烤烟的灌水量、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光合作用、养分吸收及土壤养分平衡等,探究了不同供水施肥模式对烤烟生长发育、水分利用、养分吸收以及对土壤养分分布、养分平衡的影响。主要结论与结果如下:(1)供水模式对烤烟水分利用效率(WUE)有明显影响,其作用效果受土壤和气候季节的影响。相比模拟滴灌,压力势差作物主动汲水(P-CIDW)可降低烤烟耗水量7.5%~83.2%、提高WUE 5.1%~30.2%。第一季试验中,供水方式均为-10 k Pa P-CIDW时,红壤上的耗水量与WUE要低于紫色土。红壤上的第二季试验比第一季试验更有利于提高烤烟的WUE。(2)供水、追肥模式对烤烟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影响明显,其作用效果受土壤与气候季节的影响。红壤上的第一季试验中模拟滴灌比P-CIDW更有利于烤烟生长发育、提高各器官干重和养分的吸收量。第二季试验中,-5 k Pa P-CIDW水肥一体化75%钾比模拟滴灌更有利于烤烟的生长发育、提高根部的干重及养分吸收量,但不显着地降低了叶和茎干重;供水方式同为P-CIDW时,-5 k Pa比-10 k Pa更有利于烤烟的生长发育、提高烤烟的叶干重及叶片养分吸收量,水肥一体化75%钾比习惯浇施100%钾更有利于烤烟的生长发育、根部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紫色土上第一季试验中,模拟滴灌比P-CIDW更有利于烤烟叶片的生长发育及叶和根的干物质积累;供水方法同为P-CIDW时,-5 k Pa比-10 k Pa更有利于提高叶部的干重及养分吸收量。(3)供水、追肥模式对烤烟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影响显着。伸根期与成熟期时,模拟滴灌下烤烟的Pn、Gs、Ci和Tr表现为追施100%钾>追施75%钾;P-CIDW下,水肥一体化75%钾的Pn、Gs和Tr均高于习惯浇施100%钾,-5 k Pa的Pn、Gs、Tr均高于-10 k Pa;与模拟滴灌相比,-5 k Pa P-CIDW水肥一体化75%钾能提高烤烟的Pn。旺长期时,模拟滴灌的Pn、Gs、Ci、Tr均高于P-CIDW。(4)供水、追肥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分布及养分平衡的影响显着,其作用效果受土壤与气候季节的影响。第二季试验中,相比模拟滴灌,P-CIDW显着地提高了0~5 cm土层的水解性氮含量;P-CIDW下,习惯浇施100%钾处理的0~5 cm土层速效钾、缓效钾及酸溶性钾以及养分在土层间的变异性显着地高于水肥一体化75%钾处理。两季试验均表明,P-CIDW下,水肥一体化75%钾比习惯浇施100%钾更有利于维持土壤钾素养分的收支平衡。第一季试验中,红壤下模拟滴灌的养分平衡状况要远好于P-CIDW,但紫色土下二者差异较小。红壤上的第二季试验中,模拟滴灌土壤氮素养分的平衡状况显着优于P-CIDW,但P-CIDW水肥一体化处理钾素的养分平衡状况要优于模拟滴灌。

陈露[3](2021)在《有机物料长期施用对紫色土氮磷形态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紫色土氮磷及有机质含量较低,施用有机物料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然而,哪种有机物料更适合培肥紫色土以及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后土壤中氮磷转化及微生物特征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13年(2007–2019年)四川紫色土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单施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化肥+猪粪(NPKM)、化肥+菌渣(NPKF)和化肥+绿肥(光叶苕子)(NPKG)处理,采用酸解有机氮法,磷化学连续浸提法,荧光微型板酶检测、磷脂脂肪酸以及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紫色土氮磷形态、微生物量氮磷、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参与氮磷转化酶活性和功能基因变化。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作物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土壤养分变化。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4种有机物料提高玉米和小麦产量,以菌渣、猪粪处理效果好,可分别显着提高玉米产量6.4%和8.0%、小麦产量12.9%和15.7%。猪粪处理显着提高小麦籽粒氮磷吸收量;菌渣处理显着提高小麦籽粒氮磷吸收量、茎叶氮钾吸收量及玉米叶和籽粒的磷吸收量。四种有机物料对土壤养分影响中,菌渣处理效果好,其显着提高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有机碳含量从6.95 g/kg提升到9.12±1.06 g/kg,速效磷含量从6.87 mg/kg提升到12.26±2.23 mg/kg。与单施化肥相比,菌渣、绿肥处理显着降低土壤p H,而秸秆、猪粪处理无显着影响。(2)土壤氮磷形态变化。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4种有机物料提高土壤酸解总氮含量以及酸解氨态氮和酸解氨基糖氮占全氮比值,降低非酸解氮占全氮比值;提高土壤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占总磷组分比值,降低土壤稳定性磷占总磷组分比值,从而增加土壤氮磷有效性。以菌渣处理对提高紫色土供氮、供磷潜力的效果最好。(3)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变化。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4种有机物料均显着提高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猪粪、菌渣和绿肥处理提高微生物量磷含量。施用有机物料处理的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磷酸酶活性显着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菌渣处理还显着提高参与土壤碳循环酶活性,秸秆、猪粪和菌渣处理下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菌渣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指数最高。(4)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参与氮磷循环功能基因变化。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4种有机物料显着增加土壤总磷脂脂肪酸含量18.3%–61.1%。菌渣、绿肥处理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显着增加G+菌相对丰度和G+/G-比值。此外,硝化、反硝化及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在有机物料处理增加(菌渣处理最大),与土壤有机碳具有显着正相关系;硝化、反硝化过程功能基因相对丰度与土壤p H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磷缺乏调控、磷吸收转运及无机磷增溶和有机磷矿化过程的功能基因相对丰度在菌渣、绿肥处理显着增加,同样与土壤p H具有显着负相关关系。磷吸收转运及磷缺乏调控过程功能基因相对丰度与土壤有机碳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施用有机物料可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土壤氮磷有效性,促进紫色土氮磷循环,土壤p H和有机碳在土壤氮磷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菌渣与化肥配施是紫色土最为理想的施肥方式,可提高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量,促进紫色土氮磷转化,有利于紫色土土壤质量提升。

马殿叶[4](2021)在《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赋存及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农业生产中,磷(Phosphorus)能提高作物的抗旱、抗寒能力,对作物的高产、优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磷的过量投入,造成磷素大量在土壤中累积,成为土壤面源污染的潜在危险源。如何提高肥料磷和土壤累积态磷的利用效率,实现“减磷增效”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磷肥在土壤转化同时受菌根、解磷菌和根瘤菌等微生物的影响,菌根被证明是植物获取磷的另一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微生物增强根系磷吸收的研究较多,而田间条件下菌根和微生物对作物磷吸收的贡献潜力缺乏相应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的大田定位试验(0、25、50、100、200、400 kg/ha),研究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的赋存情况,在此基础上利用高通量定量PCR技术,比较了参与土壤磷地球化学循环不同功能基因的表达,评价微生物活化利用累积磷的潜能;通过大田原位实验,分析丛枝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磷营养状况的贡献,为挖掘土壤微生物供磷潜力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供磷水平下的土壤Olsen-P、全磷的含量都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不施磷条件下,土壤每亏缺100 kg/ha的磷素,其有效磷降低4.659 mg/kg,施磷条件下,不同供磷水平下随施磷量的增加,有效磷的累积随磷素盈余量的增加量不同,最大的是当施磷量为400 kg/ha时,土壤每盈余100 kg/ha的磷素,其有效磷的增加量为11.72 mg/kg。磷分级结果表明,无机磷各组分含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长期施肥后,活性磷(Resin-Pi,Na HCO3-Pi和Na HCO3-Po)和稳定性磷(C.HCl-Pi,C.HCl-Po和Residual-P)占全磷的百分比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升后降,中活性磷(Na OH-Pi、Na OH-Po和D.HCl-Pi)先降后升,P400处理中活性磷最高,活性磷和稳定性磷降低,向中活性磷转化;有机磷各组分的磷含量也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Residual-P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各处理间没有达到显着性差异。不施肥处理中,C.HCl-Pi和Na OH-Pi为无机磷主要磷源,Na HCO3-Pi、Resin-P、D.HCl-Pi和C.HCl-Pi作为植物的潜在磷源。随着施肥量的增加,Na OH-Pi变为主要磷源。通径分析表明,在有机、无机各形态磷组分中,对有效磷贡献最大的是Resin-Pi、Na HCO3-Pi、Na HCO3-Po、Na OH-Po,氢氧化钠浸提的磷是有机磷主要的赋存形态。(2)对磷的吸附特性与Langmuir、Freundlich以及Temkin三种等温方程式吻合度高,决定系数相关性均达极显着水平。吸附磷量随着平衡液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吸附曲线呈现多个吸附能级,解吸量随着平衡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200和P400相比于其他处理曲线突跃较大。施肥降低了土壤最大吸附量Qm的大小,K值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施肥增强了土壤对磷的缓冲能力(MBC),施肥量越大,缓冲能力越大。提高土壤磷素的吸附饱和度(DPS),处理P200和P400的DPS值远远大于临界值25%,对环境有极大的风险。Qm与有效磷、p H、有机质之间呈负相关;K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5779,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MBC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028,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没有达到显着性;RDP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826,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没有达到显着性;DPS与有效磷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429,与有机质呈正相关,与p H负相关,没有达到显着性。(3)酶学分析表明土壤酸性磷酸酶(AP)、碱性磷酸酶(ALP)两种磷酸酶酶活性均在施肥量为50 kg/ha时活性达到最高点,随施磷量的增加,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表明低施磷水平促进酸性磷酸的酶活性升高,高施磷量抑制磷酸酶活性。高通量定量PCR数据表明,不同供磷水平对磷循环中的关键过程(有机磷矿化、无机磷溶解、无机磷水解)相关的基因有显着影响;在在施肥量为50 kg/ha时,有机磷矿化的基因phn K和pho D、无机磷溶解的gm GDH、pqq C以及与水解的基因ppx的基因拷贝数最大,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性极显着,表明在此试验条件下施肥量为25 kg/ha是有利于矿化作用、溶解与水解活动等土壤磷生物化学循环的进行。而后随施肥量的不断增加,各类基因拷贝数渐渐降低,在高磷浓度下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施肥量超过200 kg/ha以后,除基因phn K外,其他基因拷贝数就显着低于不施磷处理中的拷贝数。(4)大田原位试验结果表明,不旋转处理下的玉米生物量、磷含量以及磷吸收量高于旋转处理,表明不旋转处理中,与玉米形成共生关系的菌根真菌,其菌丝能够从环境中吸取磷养分,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因此,土着AMF能与玉米形成共生体,改善玉米的磷营养状况,并有效的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初步说明了AMF在大田条件下应用潜力。综上所述,不同供磷水平对土壤Olsen-P、全磷、无机磷各组分含量、有机磷各组分含量、磷酸酶活性及磷循环功能基因均有影响,综合环境、经济等因素,施肥量在25~100 kg/ha较好。

秦川[5](2021)在《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约占谷物种植面积的23%,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9%,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亚洲的31%。稻田生态系统是一种极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它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与淹水灌溉、人为耕作、水稻栽培及水稻生长所要求的环境是分不开的。水稻土是在特殊的土壤管理措施下发育形成的,包括定期的淹水、排水、耕作、翻动和施肥等。“淹水条件下耕作”一直是水稻土利用中的最大难题,导致土壤大团聚体被破坏,易溶性养分淋失,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群落结构组成发生变化,使得水田的氮肥利用率不到旱地的一半。近些年来,稻田中大量化肥的施用更加剧了氨挥发、N2O排放和氮素淋溶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稻田垄作免耕技术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在田间起垄改变土壤的通气状况和水分利用条件,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西南地区中低产稻田的土壤肥力状况和提高作物产量,但其作用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尤其是垄作免耕对土壤氮素转化及氮循环转化相关微生物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为探索耕作措施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构建长期垄作免耕下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和作物生产力的量化关系,并以氮素为例研究耕作措施对水稻土中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及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反应导致的氮素损失及相关微生物的丰度、活性和群落结构组成,再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研究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中七种氮代谢途径特征的影响,初步解释垄作免耕提高土壤肥力的部分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了Fuzzy综合评价法、15N同位素标记法、田间原位监测和室内培养法、定量PCR、宏基因组学和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规律、土壤综合肥力与作物生产力间的关系、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影响机理、氮代谢途径相关的微生物特征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经过近30年的长期耕作,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和水稻产量变化存在较大差异,稻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IFI)和水稻产量的平均值大小均表现为:垄作免耕>常规耕作>冬水田。垄作免耕、常规耕作和冬水田措施下水稻产量分别由1990年7000 kg hm-2分别增产至8993.3kg hm-2、8572.7 kg hm-2和8312.4 kg hm-2;垄作免耕措施下稻田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66,分别比常规耕作和冬水田高0.09和0.18。说明长期垄作免耕能够显着提高稻田土壤综合肥力和水稻产量。2、从稻田土壤养分年际变化特征看,经过近30年的长期耕作,发现垄作免耕能够有效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垄作免耕措施下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2.86 g kg-1、2.20g kg-1、143.35 mg kg-1和26.61 mg kg-1,均显着高于冬水田和常规耕作措施。三种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年际变化规律均一致。从稻田土壤养分季节变化特征看,在整个水稻生长季(5-9月),相比于常规耕作措施,冬水田和垄作免耕措施均能有效利用氮磷钾等土壤养分,且土壤肥力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耕作措施对于土壤p 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季节变化并不明显,而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的游离态氧化铁含量的季节变化影响较大。从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看,三种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游离态氧化铁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说明养分都有向土壤表层(0-10cm)富集和积累的趋势。3、通过15N同位素示踪标记、田间原位监测和室内培养分析等方法,发现垄作免耕可以显着提高氮肥利用率。垄作免耕措施下氮肥利用率为31%,分别比冬水田和常规耕作措施下氮肥利用率高11%和14%。三种耕作措施下随水损失的氮素占施入氮素总量的比例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损失范围为19.5%-53.9%;垄作免耕措施下的NH3挥发损失最高,达到18.2%,分别比冬水田处理和常规耕作措施的NH3挥发损失高4.9%和7.73%,说明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素随水损失和氨挥发损失是最主要的氮素损失途径。证明与长期冬水田和常规耕作相比,垄作免耕措施是一种较好的能够显着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的耕作措施。4、利用15N同位素标记技术测定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中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反应速率,发现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均发生了反硝化反应和厌氧氨氧化反应,且水稻土的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大小顺序均表现为:冬水田>常规耕作>垄作免耕;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反硝化速率范围为2.85-4.20 nmol N g-1dry soil h-1,厌氧氨氧化速率的范围为0.42-1.09 nmol N g-1 dry soil h-1,且三种耕作措施下水稻土的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2产量的贡献率范围在12.85%-21.33%之间,耕作措施对稻田土壤中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2产生量的贡献率没有显着影响,同时证明了厌氧氨氧化作用是水稻土中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定量PCR和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发现在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均检测到了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在DNA水平上反硝化微生物nos Z功能基因(的丰度范围为4.86×107-7.56×107 gene copies·g-1(dry soil),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的范围为6.91×105-8.52×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的丰度比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高两个数量级;三种耕作稻田土壤中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16S r RNA基因丰度最高的均为冬水田,最低的均为垄作免耕。而在c DNA水平上,三种耕作措施下的水稻土中nos Z功能基因转录丰度范围为4.21×105-7.43×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转录丰度的范围为3.07×105-7.44×105 gene copies·g-1(dry soil),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与厌氧氨氧化16S r RNA基因丰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稻田土壤中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群落与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和根瘤菌属(Rhizobium)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硝态氮和铵态氮是影响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稻田土壤中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为浮霉菌门Candidatus Brocadia属,全氮和p H值是影响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nos Z基因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16S r RNA基因的群落结构影响不显着,说明垄作免耕可能是通过影响反硝化细菌和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数量,而不是通过影响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来氮素循环。5、结合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种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三种不同耕作措施稻田土壤具有相同的氮代谢途径:氨同化过程是检出频率最高的氮代谢途径,而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检出频率最低的氮代谢途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微生物可以同时参与包括氨同化、硝酸盐异化还原和硝酸盐同化还原等7种氮代谢途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微生物可以同时参与包括氨同化、反硝化、硝酸盐异化还原和硝酸盐同化还原等4种氮代谢途径,体现了稻田土壤中氮代谢功能多样性。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中同一氮代谢过程可由不同的微生物参与,且负责整个氮代谢途径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也并不完全相同。综上所述,在紫色土稻田生态系统中,与冬水田和常规耕作相比,长期垄作免耕显着提高了稻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通过研究稻田生态系统中与氮循环相关的微生物作用,明确了耕作措施对与氮素损失相关的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组成及氮代谢途径的影响,在减少氮素损失的同时提升了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达到了利用耕作措施进行土壤综合培肥的目的。尽管现有的研究结果证明垄作免耕措施是一种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的耕作措施,仍然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证据来证明在更大面积、更大尺度范围的稻田、跨越多个水稻种植季甚至是设置其他土壤类型同样能够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这是很有必要的。

马鹏,王宇森,李冰,王昌全,陈玉蓝,王勇,陈韵松,王棋[6](2020)在《凉山州会东植烟土壤养分形态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鉴于土壤养分在烤烟生产中的重要性,采集了凉山州会东烟区优势植烟土壤紫色土和红壤的样品,通过分析土壤氮磷钾养分形态变化特征充分地了解当地植烟土壤的养分状况与肥力水平,从而调整该地区烤烟生产的施肥方案,为提高凉山州烤烟的产质量打下基础。结果表明:会东植烟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较丰富,均有75%以上土壤达到适宜优质烤烟生产的含量范围;硝态氮、铵态氮处于中等含量水平;土壤全磷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有效磷含量仅8.65 mg/kg,未达到适宜优质烤烟生产的含量范围;土壤钾素各养分形态均值均超过适宜优质烤烟生产的含量范围,其中,全钾、有效性钾、缓效性钾处于极丰富水平。紫色土和红壤各养分形态变化分布特征总体差异不大,但紫色土氮素及磷素供应水平略高于红壤,而钾素的供应水平则相反。烤烟生产过程,应根据土壤各养分形态变化特征配方施肥,以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

王菲,袁婷,王正银[7](2020)在《缓释复合肥减钾施用对菜地土壤微生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钾肥主要依赖进口的背景下,利用缓控释技术减钾施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氮钾和低氮钾紫色土试验点(铜梁和北碚试验点)设置缓释复合肥减钾10%和30%(SRF1和SRF2),观察对3种叶类蔬菜(白菜、瓢儿白和生菜)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 2个试验点低氮钾土壤的微生物量明显高于高氮钾土壤.高氮钾水平不同叶菜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以瓢儿白土壤含量最高. SRF1较CF(化肥)显着增加高氮钾水平下白菜、瓢儿白、生菜土壤细菌,增幅分别为11.5%,27.7%,22.2%.低氮钾水平生菜土壤放线菌SRF1较CF显着增加18.0%,较CCF(普通复合肥)显着增加16.4%.高氮钾水平SRF1白菜土壤真菌显着高于CF,增幅分别为13.4%和12.9%.高氮钾水平白菜、瓢儿白、生菜土壤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含量以缓释复合肥最高.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缓释复合肥减量10%处理(SRF1)施用效果最好,可实现缓释复合肥在叶类蔬菜栽培中的减钾施用方式.

史燕捷[8](2020)在《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提出作物秸秆富含氮磷钾等养分,秸秆还田是农田养分输入的重要途径。安徽省为全国小麦主产省份,稻茬麦是安徽省沿淮和江淮地区小麦的主要生产方式。直接粉碎还田是该地区水稻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水稻秸秆还田下的化肥合理配施对于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秸秆还田下氮肥最佳基追比以及磷钾肥减施潜力,以期为水稻秸秆还田下小麦季氮磷钾肥的科学配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秸秆还田下配方施肥的氮肥基追比(基肥:拔节肥)为6:4时,2018年小麦植株的氮素累积量最高,含量范围为1.13~27.22 mg/株,均值为15.86 mg/株。水稻秸秆还田下氮肥基追比对小麦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有显着影响,小麦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随着基追比的减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配方施肥基追比为6:4时的小麦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配方施肥基追比为7:3时相比分别增加7.0%和7.7%,但氮肥基追比对小麦千粒重没有显着影响。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方施肥氮肥基追比为6:4处理的小麦产量为最高,同时在小麦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方面表现也最好。因此,水稻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条件下将氮肥基追比调整为6:4最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2.水稻秸秆还田后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磷肥减量10%~30%时,小麦植株的磷素含量和累积量均随着磷肥施入量的减少先增加后减少,土壤有效磷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当磷肥减量20%时,第一年和第二年小麦植株的磷素累积量为最高,其含量范围分别为0.31~6.38、0.14~5.31 mg/株,对应均值分别为2.56、2.55 mg/株,而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分别为24.56~29.86、15.72~30.59 mg/kg,对应均值分别为27.08、22.65 mg/kg,成熟期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为0.65、0.62 g/kg。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条件下,磷肥减量10%~30%时对2017年小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而对2018年小麦的有效穗数有显着影响(P<0.05),并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两年均以减磷20%处理小麦产量最高。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连续两年减量20%均可提高小麦的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吸收利用率,同时也可提高小麦产量。水稻秸秆还田后,在有效磷较为丰富(>20 mg/kg)的土壤上连续两年减少磷肥用量20%以内,不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产量。3.水稻秸秆还田后在配方施肥基础上,钾肥减量10%~30%时,小麦植株的钾素含量和累积量均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减少先增加后减少,第一年和第二年小麦植株的钾素累积量以钾肥减量20%时最高(含量范围分别为2.70~26.32、1.78~31.42 mg/株,对应均值分别为18.45、18.90 mg/株),而对应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分别为235.00~317.25、206.67~303.33 mg/kg,对应均值分别为268.35、239.75 mg/kg,成熟期土壤全钾含量分别为23.60、23.40 g/kg。钾肥减量对小麦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显着影响,而有效穗数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减少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水稻秸秆还田钾肥减量20%以内可提高小麦的钾肥农学效率、钾肥偏生产力和钾肥吸收利用率,且对小麦产量影响不显着(P>0.05)。水稻秸秆还田后,在速效钾较为丰富(>180 mg/kg)的土壤上连续两年钾肥用量减少20%以内对小麦产量未产生明显影响,而提高了钾肥利用效率。

史津玮[9](2020)在《连续施用蚓粪对设施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明确蚓粪施入对土壤钾素活化、土壤供钾能力、作物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本文以黄瓜为供试材料,在温室内设置不同量蚓粪替代化肥的长期试验,以等量秸秆为对比,同时设100%化肥处理(100%CF)、化肥减量25%(75%CF)和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不同量蚓粪替代化肥对设施土壤不同形态钾素含量、土壤供钾能力、植株钾素吸收、黄瓜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5%蚓粪、秸秆替代化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缓效钾、速效钾的含量,25%蚓粪替代化肥对土壤钾素的改善效果优于25%秸秆替代。土壤全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缓效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在0-10cm、10-20cm、20-30cm土层内迅速下降,在30cm以下土层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仅25%蚓粪替代化肥处理的30-40cm、40-50cm、50-60cm土层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始终高于100%化肥处理。(2)蚓粪、秸秆的施入可以改善土壤的供钾能力,提高钾的有效性,其中25%蚓粪替代化肥处理的钾平衡活度比(AR0K)大于10×10-3(mol·L–1)1/2,说明钾离子主要吸附在黏土矿物表面,利于植物吸收利用。25%蚓粪、50%蚓粪、100%蚓粪、25%秸秆替代化肥均能增加土壤供钾容量(-ΔK0),25%蚓粪替代化肥处理增加的最多,达到了0.50cmol·kg-1。各处理的交换自由能(-ΔG)均在8.36 kJ·mol–1-14.64 kJ·mol–1之间,土壤中不存在缺钾或缺钙的现象。(3)蚓粪或秸秆施入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其中以100%蚓粪处理的效果最佳。100%秸秆处理的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8.46%)最高;25%蚓粪替代化肥处理的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高于50%、100%蚓粪替代化肥,也高于25%秸秆替代化肥。(4)蚓粪的施入可以增加植株吸钾量,且25%蚓粪替代化肥较50%蚓粪替代化肥、100%蚓粪替代化肥分别提高了7.43%、19.25%。25%的蚓粪替代量能显着提高黄瓜产量,比100%化肥处理提高了18.44%,比25%秸秆替代化肥提高了0.82%。25%蚓粪、秸秆替代化肥处理均可以改善黄瓜品质,蚓粪对于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提高效果好于秸秆。综上所述,蚓粪或秸秆部分替代化肥可以提高土壤中速效钾、缓效钾含量,但25%的替代效果好于50%,仅25%蚓粪替代化肥处理的30-40cm、40-50cm、50-60cm土层土壤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始终高于100%化肥处理。此外蚓粪或秸秆的施入对于土壤供钾能力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了土壤钾素平衡活度比、供钾容量等方面,其中蚓粪对土壤供钾能力的改善效果好于秸秆。25%蚓粪或秸秆替代化肥能够显着提高黄瓜产量、改善黄瓜品质。100%蚓粪处理在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效果最好,100%秸秆处理能够显着增加土壤中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但这两种处理均会显着降低土壤中各形态钾素含量以及黄瓜产量。

朱远芃[10](2020)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秸秆是重要的养分资源,富含植株生长所需的主要养分。秸秆还田是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的重要途径。秸秆因自身氮磷含量低,在还田时需要配施一定量的化肥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已有的研究多关注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但对多年秸秆还田后不同肥料运筹比例和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以及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目前尚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多年小麦秸秆还田后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解析秸秆还田条件下肥料运筹与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变化的耦合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在田间堆腐条件下,小麦秸秆的质量变化特征符合一阶动力学方程。堆腐120 d时,单独加氮肥(NS)或腐熟剂(ES)处理的小麦秸秆腐解率分别达到74.70%和73.26%,共施氮肥和腐熟剂(NESS)处理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率达到79.83%。其中NESS处理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程度更高。添加氮肥或腐熟剂均能显着提高小麦秸秆腐解速率(K=0.017,P<0.01),同时添加氮肥和腐熟剂能显着增加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协同促进小麦秸秆腐解。添加氮肥主要通过提高水解酶活性加速小麦秸秆腐解,而添加腐熟剂主要通过促进氧化酶活性加速小麦秸秆腐解,同时添加氮肥和腐熟剂主要通过提高氧化酶活性,进而加速小麦秸秆腐解。(2)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相比配方施肥,氮肥前移20%(即基肥:分蘖肥:穗肥=6:3:1)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20.23%,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影响不显着;氮肥前移20%(基肥:分蘖肥:穗肥=6:3:1)可以提高水稻生育前期氮素累积量(12.93%)和氮素净累积量(10.06%),增加水稻产量(10.37%),显着增加水稻有效穗数(7.05%),可以提高水稻氮肥贡献率(32.21%),氮肥农学效率(135.11%),氮肥偏生产力(21.99%)和氮肥吸收利用率(174.12%)。(3)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相比配方施肥,土壤速效磷随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不断降低,土壤无机磷的减少随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下降,但土壤有机磷含量逐步升高。磷肥减量30%提高水稻磷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达到40.12%和41.67%,但会降低水稻产量2.72%(P>0.05)。磷肥减量可以提高水稻磷肥贡献率(11.14%),磷肥农学效率(9.13%),磷肥偏生产力(123.63%)和磷肥吸收利用率(8.48%)。(4)三年试验结果表明,与小麦秸秆还田配方施肥(K100%)相比,钾肥减量10%(K90%)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3~6.38%,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平均提高1.55%和5.13%,水稻平均增产2.19%;钾肥减量20%(K80%)和30%(K70%)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减少12.58~15.31%和4.26~10.64%,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平均减少了7.49%~13.62%,水稻净累积量平均增加了0.48~1.78%。K80%平均增加水稻产量2.32%,而K70%则平均降低了水稻产量6.43%。与K100%相比,钾肥减量(K90%,K80%,K70%)能够显着增加水稻钾肥农学效率(15.51~24.53%)、偏生产力(17.96~25.40%)和钾素吸收利用率(17.53~55.36%)(P<0.05)。当减钾量大于20%时,经济效益有下降趋势。

二、紫色土的钾素形态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色土的钾素形态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土壤类型中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对增温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增温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1.2.2 增温对作物生育进程的影响
        1.2.3 增温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4 增温对作物籽粒品质的影响
        1.2.5 土壤类型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不足之处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材料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供试土壤所属地区气候特征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设计
        2.2.2 增温装置及效果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取样时期及方法
        2.3.2 植物测定指标与方法
        2.3.3 土壤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增温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3.1 增温对土壤pH的影响
    3.2 增温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3 增温对土壤速效元素的影响
        3.3.1 增温对土壤碱解氮的影响
        3.3.2 增温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3.3.3 增温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3.4 增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1 增温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4.2 增温对土壤蔗糖酶的影响
        3.4.3 增温对土壤脲酶的影响
        3.4.4 增温对土壤磷酸酶的影响
    3.5 土壤肥力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3.5.1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
        3.5.2 土壤肥力主成分分析
    3.6 讨论与小结
        3.6.1 讨论
        3.6.2 小结
第四章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1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N吸收的影响
        4.1.1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秸秆N的影响
        4.1.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籽粒N影响
        4.1.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N生物学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P吸收的影响
        4.2.1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秸秆P的影响
        4.2.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籽粒P的影响
        4.2.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P利用效率的影响
    4.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K吸收的影响
        4.3.1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秸秆K的影响
        4.3.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籽粒K的影响
        4.3.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K利用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五章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5.1 增温对大豆生育进程的影响
    5.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株高的影响
    5.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荚数构成的影响
        5.3.1 总荚数
        5.3.2 每荚粒数
    5.4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4.1 地上生物量
        5.4.2 产量
        5.4.3 单株粒数
        5.4.4 百粒重
        5.4.5 籽粒与茎秆比
        5.4.6 秕粒率
    5.5 产量的主成分分析
    5.6 讨论与小结
        5.6.1 讨论
        5.6.2 小结
第六章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营养品质的影响
    6.1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粗蛋白的影响
    6.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籽粒矿质元素的影响
        6.2.1 增温对大豆籽粒Fe含量的影响
        6.2.2 增温对大豆籽粒Zn含量的影响
        6.2.3 增温对大豆籽粒Mn含量的影响
        6.2.4 增温对大豆籽粒Ca含量的影响
    6.3 品质的主成分分析
    6.4 讨论与小结
        6.4.1 讨论
        6.4.2 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增温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7.1.2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的影响
        7.1.3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7.1.4 增温和土壤类型对大豆营养品质的影响
    7.2 本文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7.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水肥供应模式对烤烟生长、水分利用及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压力势差-作物主动汲水技术研究进展
        1.2.2 水肥供应模式对烤烟生长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1.2.3 水肥供应模式对烤烟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1.2.4 水肥供应模式对土壤养分分布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试项目与方法
        2.4.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2.4.2 蒸发量的测定
        2.4.3 灌水量的计算
        2.4.4 烤烟耗水量的计算
        2.4.5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
        2.4.6 烤烟农艺性状的测定
        2.4.7 光合作用的测定
        2.4.8 烟株生物量和养分含量测定
        2.4.9 养分吸收量的计算
        2.4.10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2.4.11 土层间养分变异系数的计算
        2.4.12 土壤养分输出量、表观盈亏量及表观平衡系数的计算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烤烟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3.1 不同供水施肥处理的灌水量
        3.1.1 不同供水施肥处理的日灌水量
        3.1.2 不同供水施肥处理的累计灌水量
    3.2 不同供水施肥处理的土壤含水量
    3.3 不同供水施肥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
    3.4 不同供水施肥处理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5 不同供水施肥处理的农艺性状
    3.6 不同供水施肥处理的光合作用
    3.7 讨论
        3.7.1 不同土壤下供水方式对灌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7.2 供水施肥模式对烤烟生长与干物质量的影响
        3.7.3 供水施肥对烤烟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烤烟养分吸收、土壤养分分布和养分平衡的影响
    4.1 不同供水施肥的烤烟养分含量与吸收量
    4.2 不同供水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分布
    4.3 不同供水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平衡
    4.4 讨论
        4.4.1 水肥供应模式对烤烟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
        4.4.2 水肥供应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养分分布和养分平衡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有机物料长期施用对紫色土氮磷形态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2.2 施肥对土壤氮形态变化的影响
        1.2.3 施肥对土壤磷形态变化的影响
        1.2.4 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1.2.5 施肥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2.6 施肥对参与氮、磷循环功能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1.3 研究契机与总体思路
        1.3.1 研究契机
        1.3.2 研究内容
        1.3.3 总体思路
第二章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下作物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作物产量
        2.2.2 作物养分吸收量
        2.2.3 土壤养分
    2.3 讨论
        2.3.1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作物产量及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2.3.2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养分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下紫色土氮磷形态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组分
        3.2.2 磷组分
    3.3 讨论
        3.3.1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氮组分影响
        3.3.2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磷组分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下紫色土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微生物量
        4.2.2 土壤酶活性
    4.3 讨论
        4.3.1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微生物量的影响
        4.3.2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紫色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5.1.4 氮磷循环功能基因数据库整理
        5.1.5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微生物群落结构
        5.2.2 氮循环
        5.2.3 磷循环
    5.3 讨论
        5.3.1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3.2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参与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5.3.3 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对参与磷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赋存及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磷素赋存形态研究进展状况
        1.1.1 磷素的赋存形态
        1.1.2 磷素的分级研究
        1.1.3 土壤磷素有效性及其评价指标
        1.1.4 土壤磷素盈亏与有效磷的演变特征
    1.2 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磷的潜力
        1.2.1 微生物在磷素循环及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1.2.2 微生物活化土壤磷素的功能多样性
        1.2.3 丛植菌根真菌对磷素循环的影响
第2章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长期不同供磷水平对紫色土磷素赋存状况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2.4 测定方法
        3.2.5 相关数据的计算
        3.2.6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中磷活化系数的影响
        3.3.2 不同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磷素表观平衡
        3.3.3 不同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3.3.4 不同施供磷水平对酸性紫色土有机磷组分的影响
        3.3.5 不同供磷水平下各磷素形态之间的转化特征
        3.3.6 紫色土中各磷组分与Olsen-P之间的关系
        3.3.7 长期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土壤磷吸附解析特征
    3.4 讨论
        3.4.1 长期不同施磷量对土壤有效磷和土磷活化系数的影响
        3.4.2 长期不同施磷量对各形态磷含量的影响
        3.4.3 各形态磷与有效性磷之间的转化特征
        3.4.4 长期施肥对土壤磷吸附解析特征的影响
    3.5 结论
第4章 长期不同供磷水平下解磷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供试土壤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供磷水平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4.3.2 不同供磷水平对磷循环关键功能基因拷贝数的影响
        4.3.3 土壤理化性质与磷酸酶活性、功能基因的关系
    4.4 讨论
        4.4.1 施肥对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4.2 施肥对有机磷矿化的功能基因拷贝数的影响
    4.5 结论
第5章 不同供磷水平下丛植菌根真菌对玉米磷营养状况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供试土壤
        5.2.3 供试植株
        5.2.4 试验设计与方法
        5.2.5 测定指标及方法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5.3.2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玉米丛植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5.3.3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5.3.4 不同供磷水平下AMF对玉米磷含量及磷吸收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参加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稻田垄作免耕
        1.2.2 土壤肥力演变
        1.2.3 土壤质量评价
        1.2.4 稻田土壤中的氮素循环
        1.2.5 稻田土壤氮肥利用率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实验方案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变化关系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2.2.2 土壤样品分析测定
        2.2.3 水稻产量分析测定
        2.2.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及计算
        2.2.5 数据处理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水稻产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2.3.2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2.3.3 不同耕作措施下水稻产量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的响应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不同耕作下稻田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特征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3.2.2 土样采集及处理
        3.2.3 土壤样品化学分析
        3.2.4 历史数据收集
        3.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年际变化特征
        3.3.2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季节变化特征
        3.3.3 不同耕作措施下稻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氮肥利用率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4.2.2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处理
        4.2.3 NH_3采集和测定
        4.2.4 N_2O气体采集和测定
        4.2.5 氮气的测定
        4.2.6 数据计算及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氮肥利用率及植物生物量指标分析
        4.3.2 氮素土壤残留和氮素随水损失
        4.3.3 氮素气体损失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垄作免耕对水稻土反硝化和和厌氧氨氧化作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5.2.2 土样采集与处理
        5.2.3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5.2.4 ~(15)N同位素标记法测定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
        5.2.5 土壤DNA和 RNA提取及定量PCR
        5.2.6 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5.2.7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耕作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5.3.2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速率和厌氧氨氧化速率以及对N_2产生量的贡献率的影响
        5.3.3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5.3.4 耕作对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群落结构的影响
        5.3.5 耕作措施下反硝化微生物和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α多样性分析
        5.3.6 稻田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5.4 讨论
        5.4.1 厌氧氨氧化作用对N_2产量的贡献
        5.4.2 耕作措施对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5.4.3 耕作措施对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驱动的氮代谢途径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采样地描述与地理信息
        6.2.2 土壤样品采集
        6.2.3 土壤性质分析测定
        6.2.4 土壤总DNA提取及宏基因组测序
        6.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宏基因组测序基本数据分析
        6.3.2 氮代谢途径基因的检出频率及功能基因丰度
        6.3.3 氮代谢途径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中的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课题

(6)凉山州会东植烟土壤养分形态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1.2.1 样品采集
        1.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会东烟区优势植烟土壤氮素形态变化特征
        2.1.1 总体变化特征
        2.1.2 不同土壤类型氮素形态分布特征
        2.1.3 不同土壤氮素形态占比分析
    2.2 会东烟区优势植烟土壤磷素形态变化特征
        2.2.1 总体变化特征
        2.2.2 不同土壤类型磷素形态分布特征
    2.3 会东烟区优势植烟土壤钾素形态变化特征
        2.3.1 总体变化特征
        2.3.2 不同土壤类型钾素形态分布特征
        2.3.3 不同土壤类型钾素形态占比分析
3 结 论

(7)缓释复合肥减钾施用对菜地土壤微生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 叶类蔬菜土壤细菌
    2.2 叶类蔬菜土壤放线菌
    2.3 叶类蔬菜土壤真菌
    2.4 叶类蔬菜土壤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5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
    2.6 土壤微生物与叶类蔬菜产量的相关分析
        2.6.1 叶类蔬菜产量
        2.6.2 Pearson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3.1 土壤特性影响缓释复合肥料的土壤微生物效应
    3.2 叶菜种类影响缓释复合肥料的土壤微生物效应
    3.3 土壤微生物种类与叶菜产量关系密切
4 结 论

(8)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小麦种植与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1.1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含量的影响
        3.1.2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1.3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净吸收量的影响
        3.1.4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1.5 氮肥运筹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2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2.1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含量的影响
        3.2.2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3.2.3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净吸收量的影响
        3.2.4 磷肥减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2.5 磷肥减量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2.6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2.7 磷肥减量对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3 钾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3.3.1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含量的影响
        3.3.2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累积量的影响
        3.3.3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净吸收量的影响
        3.3.4 钾肥减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3.5 钾肥减量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3.3.6 钾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3.7 钾肥减量对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吸收累积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4.1.1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4.1.2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吸收累积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4.2.1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4.2.2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3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吸收累积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4.3.1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4.3.2 钾肥减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连续施用蚓粪对设施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设施土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
        1.1.1 土壤钾素形态与含量
        1.1.2 土壤钾素的运移和转化
        1.1.3 解钾菌对土壤钾素的作用
        1.1.4 土壤钾有效性与土壤供钾能力的评价
    1.2 钾素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有机物料对土壤钾素及植株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样品采集
    2.3 测定项目
        2.3.1 土壤钾素的测定
        2.3.2 土壤Q/I曲线的测定
        2.3.3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2.3.4 植株钾素、产量及品质的测定
    2.4 技术路线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连续施用蚓粪对设施土壤钾含量的影响
    3.1 土壤钾含量的变化对蚓粪施入的响应
        3.1.1 土壤全钾
        3.1.2 土壤缓效钾
        3.1.3 土壤速效钾
    3.2 土壤钾素剖面分布对蚓粪施入的响应
        3.2.1 土壤全钾剖面分布
        3.2.2 土壤缓效钾剖面分布
        3.2.3 土壤速效钾剖面分布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连续施用蚓粪对设施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关系的影响
    4.1 对土壤Q/I曲线变化规律的影响
    4.2 对土壤Q/I曲线参数变化规律的影响
    4.3 土壤理化性质与Q/I曲线参数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连续施用蚓粪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5.1 对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
    5.2 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5.3 土壤细菌相对丰度与土壤养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连续施用蚓粪对植株钾素吸收和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6.1 对植株钾素吸收的影响
        6.1.1 不同部位钾素含量
        6.1.2 不同部位生物量、钾吸收量
    6.2 对黄瓜产量、品质的影响
        6.2.1 对黄瓜产量的影响
        6.2.2 对黄瓜品质的影响
        6.2.3 土壤钾素与黄瓜产量、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10)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秸秆资源的利用情况
    1.2 秸秆的腐解规律
        1.2.1 氮肥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1.2.2 微生物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养分释放及作用
        1.3.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4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氮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1.5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5.1 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1.5.2 秸秆还田磷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5.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磷素吸收利用规律
    1.6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钾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6.1 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1.6.2 秸秆还田钾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6.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钾素吸收利用规律
    1.7 研究背景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点概况
    3.2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3.2.1 秸秆堆腐试验(2017水稻季)
        3.2.2 小麦秸秆还田肥料运筹的田间试验(2017-2019水稻季)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1 秸秆堆腐过程质量变化
        3.3.2 秸秆腐解过程中酶活性测定
        3.3.3 植株养分吸收计算
        3.3.4 植株和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3.3.5 有机质磷以及NaOH提取态磷的31P-NMR分析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腐解的耦合关系
        4.1.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处理下小麦秸秆腐解的质量变化规律
        4.1.2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处理下麦秸腐解的酶活变化规律
        4.1.3 小麦秸秆质量变化与酶活之间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4.2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2.1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2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素含量的影响
        4.2.3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4.2.4 氮肥前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2.5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4.3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3.1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2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素含量的影响
        4.3.3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4.3.4 磷肥减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5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4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4.1 钾肥减量对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4.2 钾肥减量对水稻植株内钾素含量的影响
        4.4.3 钾肥减量对水稻钾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4.4.4 钾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4.5 钾肥减量对水稻钾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5 讨论
    5.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5.2 小麦秸秆还田下氮肥前移对土壤氮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5.3 小麦秸秆还田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5.4 小麦秸秆还田下钾肥减量对土壤钾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紫色土的钾素形态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土壤类型中大豆的产量与品质对增温的响应[D]. 高雅晓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水肥供应模式对烤烟生长、水分利用及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D]. 喻科凡.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有机物料长期施用对紫色土氮磷形态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 陈露.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4]不同供磷水平下紫色土磷素赋存及土壤微生物活化利用潜力分析[D]. 马殿叶. 西南大学, 2021(01)
  • [5]稻田垄作免耕提高土壤氮素肥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 秦川. 西南大学, 2021(01)
  • [6]凉山州会东植烟土壤养分形态变化特征研究[J]. 马鹏,王宇森,李冰,王昌全,陈玉蓝,王勇,陈韵松,王棋. 湖南农业科学, 2020(12)
  • [7]缓释复合肥减钾施用对菜地土壤微生物效应研究[J]. 王菲,袁婷,王正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11)
  • [8]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史燕捷.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9]连续施用蚓粪对设施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影响[D]. 史津玮.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10]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D]. 朱远芃.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紫色土壤中钾的转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