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省老年促进会:工作重心向小康社会建设转移

牡丹江省老年促进会:工作重心向小康社会建设转移

一、牡丹江老促会:工作重点转向抓小康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周琼[1](2016)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文中指出云南各民族具有的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是生态文明的早期形式及存在模式。这类前生态文明时代的思想及民间"法制",是现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进及实施的基础。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后,云南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进程。各级党政部门采取了系列建设措施,学界也对云南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行了不同视角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取得了较大成就。十八大以后,云南生态文明的建设全面展开。其建设历程及经验教训对目前开拓创新、绿色发展战略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对于"排头兵建设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研究,在实践和总结中取得实际成效。

陈力钧[2](2016)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的县级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以石狮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十八届三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议题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纷纷采取各种新政策、新举措、新思路以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推进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近年来各地被称作“市长热线”、“便民呼叫中心”“政务服务平台”的便民服务平台不断兴起,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越来越富有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与启示价值。石狮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作为福建省首个县级市的12345便民服务试点机构,是石狮市政府主导的下属事业单位,是石狮市委、市政府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创新、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县级地方政府的范围内成立便民服务机构,相比市级别的便民服务平台,有着范围小、接件量相对较少、工作量与复杂度适中等优势特征,同时也为便民服务平台在一个恰如其分的范围内更好地履行职能,促进治理能力的提升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本文在治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以石狮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在石狮市12345便民服务中心的实地考察,结合12345便民平台的详细资料与案例分析了12345平台建设运行过程中的新举措、新思路以及12345平台对治理能力的促进作用。12345便民服务平台在其运作过程中理清了政府的职能,有助于推进政府角色的定位与职能的转变;促进政府对各方资源的整合,提升了政府治理社会的能力;建立了自下而上的绩效评价体系,对政府效能的提升形成一定的倒逼作用;构建了一条有效的政民互动渠道,扩宽了公民参与的空间,有利于形成政府、社会的协同共治。在肯定12345便民服务平台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当前格局中12345便民服务平台的有限性以及探讨了便民服务平台的完善对策,提出了明确定位、整合资源、完善机制、促进互动、工具创新等提升路径。

周维现[3](2013)在《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微观经济之首,既有城市经济特征,又有农村经济特色,是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是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节点,发挥着联系宏观和微观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欠发达县域是与发达县域相比较而言的,是指那些经济总量小,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吃饭”型财政特征显着,收入水平仍处于温饱状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的县域,在经济发展中属于追赶者,是国家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是化解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空前发展,城镇化进程取得可喜进步,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步暴露出来。尤其是农村改革困境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破解,仅靠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短期解渴,长期不可行。实际上,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资金、技术和政策的支持,在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等方面与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相比,差距也很大。因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既要治标,更要治本,着力引导欠发达县域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挖掘比较优势,选择适合本县发展的正确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有680个欠发达县,占全国县总数的35%。只有这些县逐步跟上甚至超过全国的发展步伐,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新成效,新型城镇化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近年来,经济学界对欠发达县域经济研究有所增多,但总量依然较少,重视程度仍显不够,还需要围绕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进行更加深入、务实的研究。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没有包治百病的良方,也不能照抄照搬某种模式,应该在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应该用统筹的方法,统揽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统揽城镇和乡村,统揽国有和民营经济,统揽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等诸方面因素,研究和参照较为成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探索符合本县域实际的发展战略和道路。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典型研究和系统分析相结合,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地研究县域经济的基本理论,系统地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地阐述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原因,系统地比较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对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揭示了这些典型县域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和经验启示。此外,本文对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出这些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道路、特点及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国内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取得的经验,探究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形成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这些对策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参考性,具体而言包括七条: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确立合理的经济布局,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深化行政、财政、金融体制以及科研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优化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强调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的增长点。三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坚持工业化导向,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调要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重视品牌建设,用产业化思路经营特色农业。五是从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要注重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的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民自觉融入城镇,实现人的城镇化。指出要建设低碳绿色环保城镇,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支持和引导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加快发展县域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高标准规划城镇内外交通网络,积极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六是强调欠发达地区要用好后发优势,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引进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七是发展生态经济,建立生态补偿和投融资机制,征收环境保护税,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青山、绿水和蓝天,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覃哲[4](2012)在《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之后环境运动中的变化与新闻改革的发展为考察对象,研究重点放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政治、经济对环境运动以及大众媒介的作用。探求在这个转型背景下,媒介在环保运动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是如何与政府、公众、企业等因素展开互动的。论文以环境运动的组织者为标准,将中国的环境运动划分为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运动、无明确组织的环境群体抗争运动与NGO组织的环境运动三种形式。在山上自下的环境治理运动中,大众媒介最主要的角色是充当了国家管理的一个主体或说是国家管理的工具。它在“绿色大跃进”中承载着进行环境警示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协助国家从一元化社会中的单纯政治运动朝着多元的环境管理转变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大众媒介与各种行政力量一道,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配合做好国家的议程设置,利用“舆论监督”的方式确保中央政策的落实。在“环评风暴”之中,中央政府通过媒体围观、塑造环保行政部门权威等方式,在未直接出面的情况下调整国家各部门的权力关系,巧妙地帮助环保部门“柔性扩权”,以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民间的环境抗争中,媒体主要承担着协调国家与社会关系良性互动的一个角色,由于制度内的协商和表达渠道还未完善,媒体搭建了一个政府与公众协商讨论的平台。它既担负起为社会发布环境风险的预警者角色,又尽可能地保证多元利益主体意见的碰撞和平衡。媒介的透明讨论能够保持着社会稳定,又为培育公民的协商参与素质、推进了国家的制度建设的向前迈进。在当前环保民间力量相对弱小的环境中,大众媒介与环保NGO共同分享各种社会资源,共同谋求自己的利益和发展。大众媒介能够为环保NGO争取到各种能见度,构建它们的合法性,吸收外部资源,提供精神动力,为环保民间组织以及它们所主导的环境运动扩展出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这三种形式的环境运动中,大众媒介所扮演的角色虽然不同,但环境运动与大众媒介都共同承担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边缘突破”的任务,通过两者的实践去突破旧有的框架,推动制度完善和创新,为政治改革寻求契机。为了保证环保运动与大众媒介更有效的发展,我们需要减少运动式宣传,提高公民参与意愿,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增加公众有序参与的制度管道,媒介与NGO需在各自独立的状态中相互监督与发展。

易爱军[5](2011)在《我国国有林场贫困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生态建设、社会稳定和林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国有林场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半数以上的国有林场在资源、经济、生态和人才等方面都陷入了危困状态,林场发展举步维艰。其贫困局面不仅影响了国有林场自身的发展,对我国的生态安全也构成了巨大的隐患,同时损害了社会公平的原则,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研究国有林场的贫困问题,不仅有利于帮助国有贫困林场摆脱困境,逐步改善其经营状况,促进国有林区的稳定和发展,提高林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为国有林场的进一步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确保实现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国有林场为研究对象,利用国有林场的普查资料,结合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对我国国有林场的贫困状况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其贫困的形成因素进行研究,探寻反贫困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探究我国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变迁过程。(2)对贫困国有林场进行界定,并构建统一的国有林场贫困标准指标体系。(3)对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4)提出我国国有林场脱贫的系统性对策建议。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初步摸清了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现状。我国国有林场贫困主要体现为森林资源支撑乏力、经济发展落后、人力资源状况不合理三个方面。森林资源支撑乏力集中表现为平均经营面积和有林地面积增长趋势不明显、营林及管护资金投入不足、森林经营状况差、生态公益林管护水平亟待提升、林木资源存量和质量都偏低等方面。经济发展落后集中表现为基础设施落后、收入来源渠道单一、资产负债率高、职工生产生活困难。人力资源状况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林场职工整体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管理体制不顺,人力资源投资不足,职工培训难以正常开展等方面。(2)科学的界定了国有林场贫困的概念,认为国有林场贫困是指由于历史、政策以及各林场自身原因导致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支撑乏力、经济发展落后和人力资源状况不合理,无法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3)根据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现状和特点,构建了由资源、经济和人力资源3个系统层,森林经营水平指标、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指标、基础设施指标、人力资源质量指标等7个状态层和林地利用率、资产负债率、职工居住危房比例、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等23个变量层构成的国有林场贫困标准指标体系,并采用赋值法依次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国有林场贫困综合指数,以确定国有林场贫困的程度,为如何确定扶贫主体提供了思路。(4)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成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国有林场贫困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职工教育培训和森林资源;层次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根本原因依次为政策因素、管理体制因素、国有林场自身因素和自然历史因素,其中政策因素为最主要的因素。(5)系统的提出了国有林场脱贫的对策建议。针对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根本原因,提出了改革完善林业政策,改革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和加强国有林场自身建设等对策建议。其中,改革完善林业政策是实现国有林场尽快脱贫的关键所在,而改革完善林业政策的重点是要完善现行林业政策体系,尽快制定专门针对国有林场的相关政策并切实保障相关政策的执行。

董赤[6](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陈治中[7](2001)在《牡丹江老促会:工作重点转向抓小康建设》文中研究表明 新世纪即将来临,牡丹江市老促会工作怎么做?市老促会会长王有江告诉记者:"我们老促会将把工作重点放在进一步抓好小康村建设水平上。"这个选择既符合十五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也是从牡丹"江市的实际出发。促进、指导小康村建设的思路牡丹江市在黑龙江省最早(1997年)宣布消灭贫困村。到2000年春,贫困人口已由3%下降到不足1%(大约500户、2000人);小康村已达到83%以上。牡丹江市和各县(市)老促会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很大贡献。新的形势,对老促会提出了新的要求。王有江会长谈了他们促进和指导小康村建设的具体思路:一是将小康村分类,大体分为初步小康型、富裕小康型和现代化小康型三类。二是根据牡丹

林国雄[8](2000)在《欢聚一堂献计策 开创老区工作新局面——全国各省区市老促会第六次会长座谈会侧记》文中研究表明 把握机遇团结鼓劲八月初旬的黑龙江,天高云淡,骄阳普照,遍野大豆玉米,瓜果飘香,生机勃勃。中国老促会把握住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和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大好时机,于今年8月主持召开全国各省区市老促会第六次会长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19个省市区老促会的代表,黑龙江省各市老促会、北京闽西老促会以及上海冠叶集团、广州智萌环保公司、山西老区医学院、香港中国星火基金会的代表,中国老促会的领导等共124人。座谈会开始,宣读了杨成武会长的书面致词,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国家农业部

二、牡丹江老促会:工作重点转向抓小康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牡丹江老促会:工作重点转向抓小康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发展
    (一)明清时期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
    (二)近代化时期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
    (三)20世纪以来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
二、当代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期(2007-2009年)
        1. 云南各级党政领导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开始统一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
        2. 成立专业机构,初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3.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理念的出台及推行。
        4. 学术界开始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5. 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步实践与成就。
    (二)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过度阶段(2010-2012年)
        1. 云南省委政府及各地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与措施逐步落实。
        2.“生态文明排头兵”成为云南本土学术研究的突出论题。
    (三)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启动阶段(2013-2014年)
        1. 云南省委、省政府继续制定一些政策法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2. 针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理论研讨持续深入。
        3. 官方生态文明建设机构及民间环保组织共同参与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成绩显着。
        5. 生态文明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任务的确定及其全面展开(2015年以来)
        1. 省委、省政府政府制定政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
        2. 新闻媒体在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宣传动员作用。
        3. 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佳绩频传。
        4. 云南生态文明学术研究成果更为丰富。
        5. 多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对策的研究。
三、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云南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总结
    (二)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的经验启示

(2)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的县级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以石狮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第一节 治理能力相关理论阐述
        一、政府治理能力
        二、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构成
    第二节 治理现代化的要素特征
        一、权威合法化
        二、公开透明化
        三、法治规范化
        四、能力优质化
        五、有序参与化
        六、责任回应性
        七、手段多样化
    第三节 县级地方政府的相关概念
        一、县级地方政府
        二、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的特征
    第四节 石狮市12345平台与县级地方政府治理能力
第二章 县级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石狮便民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节 石狮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基本概况
    第二节 石狮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促进作用
        一、理清部门权责,提升治理水平
        二、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服务体系
        三、优化绩效评估,倒逼政府效能
        四、政民良性互动,导向治理效果
        五、培育公民参与,社会协同共治
第三章 石狮市12345平台对治理能力提升的有限性分析
    第一节 治理职能划分有待理顺
        一、认识上仍然存在模糊
        二、服务职能划分有待明确
        三、服务职能的实现不均衡
    第二节 治理能力优质化有待提升
        一、资源整合进度相对滞后
        二、枢纽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三、资源配置与发展需要脱节
        四、运行管理机制不够顺畅
    第三节 制约治理实效的其它因素
        一、长效机制与标准化流程尚未全面建立
        二、数据信息资源未被有效利用
        三、群众参与素质尚需提高
第四章 进一步提升县级便民服务体系治理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明确总体定位,完善平台功能作用
        一、转变治理理念,明确总体定位
        二、拓展体系功能,提升治理水平
    第二节 整合服务资源,强化体系协同能力
        一、整合多方资源,提升多维度服务能力
        二、优化主体能力,构建多方位服务模式
    第三节 完善内外机制,提升体系运作实效
        一、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规范效率
        二、科学绩效考评,强化效能建设
        三、强化保障措施,优化运行环境
    第四节 互动机制建构,构建协同共治格局
        一、扩宽公民参与,激发民间活力
        二、促进政民互动,构建多元协同
    第五节 现代工具创新,推动治理技术革新
        一、加强信息整合
        二、信息驱动决策
        三、管理技术转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区域经济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经济增长理论
        四、产业发展理论
        五、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理论
    第三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科学发展观
        二、区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三、县域经济的研究与发展
        四、欠发达县域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第四节 研究的框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框架和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县域经济概述
    第一节 县域经济的概念和重要地位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二、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县域经济的性质和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性质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第三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高端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高品质的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经济因素
        一、经济体制因素
        二、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因素
        三、投资与经济发展因素
        四、市场因素
    第二节 政治因素
        一、执政能力
        二、管理适度
        三、政治清明
        四、加强监督
    第三节 文化因素
        一、县域文化的内容
        二、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节 社会因素
        一、人口因素
        二、教育和人才因素
        三、社会保障因素
        四、社会稳定因素
    第五节 科技因素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第四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基本特征
        一、基础条件较差
        二、公共设施落后
        三、主导产业缺乏
        四、农业经济明显
        五、劳动力素质低
    第二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建设滞后,竞争能力不强
        二、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县域财政增收乏力
        四、民营经济弱小,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第三节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观念落后
        二、经济基础薄弱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城镇化水平不高
        五、区域内融资较难
        六、教育科技水平落后
第五章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
    第一节 欠发达县域与发达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
        一、县域基本竞争力差距
        二、东部、中部和西部县域发展竞争力差距
        三、县域经济市场化差距
        四、县域经济工业化差距
        五、县域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六、县域居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距
        七、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差距
    第二节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二、影响生产要素投入的因素
        三、历史文化因素
第六章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工业主导的陕西兴平模式
        一、兴平工业发展优势
        二、兴平工业发展思路
        三、以工业园区为平台,实现兴平工业跨越发展
        四、兴平模式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五、对兴平工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第二节 农业主导的福建安溪和山东寿光模式
        一、安溪、寿光以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
        二、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三、选择和发展特色农业的具体做法
        四、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启示
    第三节 贸易主导的黑龙江绥芬河模式
        一、绥芬河市基本情况
        二、对外贸易对绥芬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绥芬河市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第四节 旅游主导的河南栾川模式
        一、栾川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栾川模式”的形成与内涵
        三、建设中国旅游强县和“栾川模式”分析
        四、以旅游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五、“栾川模式”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五节 服务业主导的湖南津市模式
        一、津市基本情况
        二、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
        三、选准切入点,发展服务业
        四、强化保障,加快服务业发展
        五、津市服务业发展的成效
第七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其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造村运动”模式
        二、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三、美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五、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启示
    第二节 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模式
        一、日本城市化发展模式
        二、韩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三、美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四、法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五、发达国家城市化道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第八章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第一节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深化行政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三、加强基础工作,服务县域经济
        四、深化科研体系改革,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
        五、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第二节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一、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
        二、以发展特色化为核心
        三、以发展民营企业为新增长点
    第三节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一、坚持工业化导向
        二、推进工业化的主要措施
        三、盘活存量拓展空间,引进增量促进发展
    第四节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四、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品牌建设,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
        六、做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
    第五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繁荣发展县域经济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建设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
    第六节 把握后发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一、用好土地资源丰富优势,为县域经济提供发展空问
        二、发挥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发挥价值洼地效应,吸引外来投资
        四、引入高科技企业,实现反梯度发展
    第七节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一、发展生态经济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三、建立生态投融资机制
        四、征收环境保护税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博士生学习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概念框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环境运动研究路径
        二、对于中国的环境运动研究
        三、传媒与环境运动关系的研究
    第四节 理论框架与章节安排
        一、理论框架
        二、章节安排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
        二、访谈、参与式观察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环境运动的三种类型及特点
    第一节 政府主导的环境治理运动
        一、运动国家中的“治理运动”
        二、自上而下的环境治理运动特点
    第二节 环境群体抗争运动
        一、环境集体抗争的发展趋势
        二、邻避与补偿——当前环境民间抗争的特点
    第三节 环境NGO运动
        一、我国环境NGO的诞生与发展
        二、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分类
        三、我国NGO运动的特点——温良恭顺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境治理运动中的媒介角色——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动员
    第一节 由“红”转“绿”——“绿色大跃进”中的媒介转变
        一、“绿色大跃进”简述
        二、“文革”后的环境状况与治理思路的转变
        三、警示与科普——“解禁”后的媒介角色
    第二节 中华环保世纪行——以媒体监督促治理
        一、中华环保世纪行简述
        二、政府环境管理与媒介监督
        三、国绕政府工作设置议题
        四、配合相关法律宣传
        五、为决策高层提供信息
        六、正反典型,促进整改
    第三节 环评风暴——媒体围观中的环保部门扩权
        一、环评风暴简述
        二、打造环保部门的政治明星
        二、塑造权威挑战者
        四、聚拢民间力量,获取道义支持
        五、强调执法,树立环保权威
        六、媒体归因、推进环保法制建设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环境群体抗争——媒体搭建的协商平台
    第一节 转型间多元声音的表达与平衡
        一、媒体的分化与多元声音的出现
        二、不同媒介在抗争运动中的表现
    第二节 地方政府规制与媒介“临场发挥”的冲突与统一
        一、地方政府对媒体的控制
        二、媒体的各种“临场发挥”
    第三节 抗争过程中的稳定剂
        一、释放民意气球,避免众议激烈反弹
        二、信息横向流动避免信息火真
        三、培育公民协商素质、寻求理性共识
        四、充当社会减压阀,安抚公众情绪
    第四节 媒介何以能够成为协商的平台
        一、中央对群体事件的态度转变
        二、信息公开——公众环境信息的权利与需求
        三、公民参与和表达渠道的欠缺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环境NGO运动的媒介角色——扩展空间
    第一节 媒介——NGO的生存空间
        一、当代NGO与媒介的共生现象
        二、媒介的NGO平台
        三、NGO的媒体家园
    第二节 NGO获取身份认可的平台
        一、我国环保NGO的身份困境
        二、媒体资源的进入——获取社会和官方认可的途径
    第三节 NGO环境运动的推进剂
        一、放大倡议声音
        二、吸引外部资金、感召志愿者
        三、昭示自己的存在价值
        四、压力增值器
        五、搭建非正规的诉求渠道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二、建议
    本章参考文献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我国国有林场贫困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及评价
        1.2.1 研究动态
        1.2.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目标、技术路线、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及其解决的主要问题
        1.3.4 研究内容
2 研究基础
    2.1 贫困的涵义和特征
        2.1.1 贫困的涵义
        2.1.2 贫困的特征
    2.2 贫困的成因
        2.2.1 贫困成因理论
        2.2.2 我国贫困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2.3 贫困的测度
        2.3.1 贫困线的确定
        2.3.2 贫困程度测度的基本指标
        2.3.3 贫困程度测度的指标体系
    2.4 反贫困的策略
        2.4.1 发达国家反贫困的策略
        2.4.2 发展中国家反贫困的主要策略
        2.4.3 我国反贫困的主要策略
    2.5 本章小结
3 我国国有林场的改革与变迁
    3.1 我国国有林场概况
        3.1.1 国有林场的产生和发展
        3.1.2 国有林场的性质和现状
    3.2 国有林场经营环境的变化
        3.2.1 国有林场社会环境的变化
        3.2.2 国有林场政策法律环境的变化
        3.2.3 国有林场经济环境的变化
    3.3 国有林场经营目标的变化
        3.3.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目标体系
        3.3.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营目标体系
    3.4 国有林场经营手段的变化
        3.4.1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变化
        3.4.2 森林经营决策手段的变化
        3.4.3 森林培育采伐技术方面的变化
    3.5 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的变化
        3.5.1 改革内部经营管理阶段
        3.5.2 转换经营机制阶段
        3.5.3 综合配套改革阶段
    3.6 本章小结
4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现状分析
    4.1 国有林场贫困现状研究概况
        4.1.1 国有林场贫困现状研究的总体框架
        4.1.2 国有林场的区域划分
        4.1.3 实地调研基本情况
    4.2 我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4.2.1 我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总体演化趋势
        4.2.2 部分省(自治区)森林资源现状
        4.2.3 调研林场森林资源状况
        4.2.4 我国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现状评述
    4.3 我国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4.3.1 我国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4.3.2 部分省(自治区)国有林场经济现状
        4.3.3 调研林场经济资源状况
        4.3.4 我国国有林场经济发展现状评述
    4.4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4.4.1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的总体演化趋势
        4.4.2 部分省(自治区)人力资源现状
        4.4.3 调研林场人力资源状况
        4.4.4 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现状评述
    4.5 国有林场贫困的涵义
        4.5.1 国有林场贫困的传统定义
        4.5.2 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国有林场贫困的涵义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标准的设计
    5.1 当前我国各省(自治区)国有林场贫困的确认标准
    5.2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标准设计的基本原则
    5.3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标准指标体系的构建
        5.3.1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指标体系的构成
        5.3.2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标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释义
        5.3.3 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3.4 变量层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5.3.5 国有林场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和分级
    5.4 实证研究—调研林场贫困综合指数计算
        5.4.1 万全县国有林场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
        5.4.2 黑龙山林场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
        5.4.3 褒忠山林场贫困综合指数的计算
        5.4.4 各林场贫困综合指数计算结果分析
    5.5 全国国有林场贫困综合指数测算
    5.6 本章小结
6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成因分析
    6.1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主要影响因素辨识
        6.1.1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
        6.1.2 数据收集
        6.1.3 因子分析的过程
    6.2 我国国有林场贫困的根本原因分析
        6.2.1 分层构建我国国有林场贫困成因的判断矩阵
        6.2.2 排序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我国国有林场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7.1 改革完善林业政策
        7.1.1 完善林业政策体系
        7.1.2 制定直接针对国有林场的相关政策
        7.1.3 切实保障相关政策的执行
    7.2 改革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7.2.1 明确国有林场的职能和权利
        7.2.2 明确国有林场的性质定位
        7.2.3 明确国有林场的产权归属
        7.2.4 明确国有林场的经营管理权
    7.3 加强国有林场自身建设
        7.3.1 改进经营管理方式
        7.3.2 因地制宜调整国有林场产品和产业结构
        7.3.3 加大职工培训的力度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主要创新点
    8.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牡丹江老促会:工作重点转向抓小康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J]. 周琼.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2]治理能力现代化视域下的县级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以石狮市12345便民服务平台为例[D]. 陈力钧.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3]中国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 周维现. 武汉大学, 2013(10)
  • [4]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运动中的媒体角色研究[D]. 覃哲. 复旦大学, 2012(02)
  • [5]我国国有林场贫困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 易爱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6]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7]牡丹江老促会:工作重点转向抓小康建设[J]. 陈治中. 中国老区建设, 2001(01)
  • [8]欢聚一堂献计策 开创老区工作新局面——全国各省区市老促会第六次会长座谈会侧记[J]. 林国雄. 源流, 2000(07)

标签:;  ;  ;  ;  ;  

牡丹江省老年促进会:工作重心向小康社会建设转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