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挡灰坝坝型设计及筑坝材料应用探讨

电力工程挡灰坝坝型设计及筑坝材料应用探讨

一、电力工程拦灰坝坝型设计与筑坝材料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唐诗[1](2021)在《云南红土型大坝主要病害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开展干湿循环下红土特性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库水位循环升降对云南红土型大坝主要病害的影响。室内干湿循环试验研究不同击实条件下的红土特性及对红土裂缝发生、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建立耦合模型,有限元数值模拟云南红土型大坝库水位循环升降下,渗流场-应力场耦合作用对渗漏、滑坡等病害发生的影响。土坝内部渗流场的变化导致土坝应力场改变是土坝失稳的重要原因,所以对库水位升降下红土型大坝主要病害的影响因素研究有着实际工程意义。通过渗流场-应力场耦合作用分析,建立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数学模型,结合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初始材料参数不变,不同坡度条件下的土坝模型,计算得到不同土坝模型的渗流场、应力场、位移场,分析库水位循环升降条件下云南红土型大坝的主要病害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干湿循环试验过程中不同击实条件下云南红土特性与裂缝发展的关系。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土体抗剪强度整体在下降,但击实度越大,初始含水率越接近最优含水率,红土特性参数降幅越小,红土劣化和开裂现象越少。(2)根据渗流场基本理论,建立了渗流场—应力场耦合的数学模型,研究了渗流场和应力场相互作用的影响。库水位上升带动浸润线上升的速率大于库水位下降带动浸润线下降的速率,浸润线的变化有滞后性。且受到渗流场影响最易发生渗漏的是浸润线出渗点和下游坝坡与尾水面的交汇处。(3)运用ABAQUS建立库水位循环升降条件下坡比为1:1、1:1.5、1:2三种工况的土坝模型。对比不同工况下土坝的渗流场、应力场,随着库水位循环升降的进行,土坝剪应力增加,抗剪强度降低,坡比最大的土坝在第九次水位上升时失稳出现滑坡,其余两种工况的土坝在库水位循环升降后期整体趋于稳定。

普洪嵩[2](2020)在《高面板堆石坝坝体变形规律及面板挤压破坏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外建成一批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同时,部分面板堆石坝出现坝体变形较大、面板挤压破损、面板与垫层料间脱空、坝体渗漏量偏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的实测资料,分析坝体的应力应变规律,设计试验方案研究不同的坝体填筑方式对面板脱空规模的影响,然后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面板堆石坝坝体整体结构应力分布和变形进行了精细化的分析和研究,并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分析坝体应力应变的影响因素及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混凝土面板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建立了面板的有限元子结构模型,分析得到面板及其压性缝处应力应变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对面板接缝进行模拟,分析不同的接缝方案条件下其应力状况的改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措施的建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蓄水期坝轴向水平位移呈现出由两岸向河谷中间挤压的趋势,竖向沉降的最大值发生在坝体中部;面板坝轴向挤压应力的最大值发生在坝体中央位置并向两岸逐渐减小;左、右岸坡坝顶处出现了拉应力,该处混凝土面板以张拉为主。2.上、下游堆石模量差较大时,可导致上、下游堆石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协调性较差。扩大上游质量较好的堆石区的范围对减小面板堆石坝坝体上、下游变形有利,能减少沿坝轴向产生的挤压应力;增大下游软岩区堆石的模量可有效减小上、下游堆石区的不均匀沉降,表明提高软岩料强度能防止坝体产生过大变形。3.扩大上游堆石区和提高下游软岩料强度可避免坝体产生较大位移,从而使得面板的挠度减小,有利于改善面板的应力状况,并有助于减小面板与垫层料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少面板垂直缝的挤压或张拉应力。4.坝体内部堆石体的变形导致的坝体的坝轴向水平位移和顺河向水平位移均可造成面板发生较大的挤压应力。面板在纵向接缝处存在接触转动挤压效应,并在接缝两侧附近的面板表面处产生应力集中效应,是导致面板发生挤压破坏的主要原因。5.度汛—平起施工方案减少了施工断面的垂直高差,使得坝体变形相对均匀,减少了不均匀沉降和面板脱空深度,有利于坝体结构的稳定及防止面板发生较大的结构破坏。6.面板接缝处填塞柔性材料可吸收挤压变形能,面板垂直缝面的中、上部挤压位移较大,是应力集中及易发生挤压破坏的部位,实际工程中接缝面间可采用上软下硬的垂直缝形式,以削弱坝体变形产生的面板挤压破坏作用。

张皓琦[3](2019)在《上安电厂干堆贮灰场加高设计与坝体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一种工业弃渣,贮灰场(又称贮灰库)是一种电厂用来储存粉煤灰的构筑物,并且是电厂生产系统中较为重要的构筑物,不能忽视其安全和稳定问题。对坝体进行稳定性分析是为了防止贮灰场坝体发生滑坡甚至诱发溃坝等严重事故。本文以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北方岭干堆贮灰场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水力吹填筑坝的干堆筑坝工艺,从设计内容、调洪演算、渗流场分析、坝体抗滑稳定性分析以及筑坝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以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上安电厂北方岭干堆贮灰场为工程背景,对贮灰场的基本情况、贮灰场及其附属设施的设计方法以及贮灰场坝体现状进行了总结概括,介绍该贮灰场的渗流数值模拟与坝体抗滑稳定分析理论。(2)根据贮灰场设计相关规范、场区地形图以及岩土勘察报告等材料,对该贮灰场堆积子坝和附属设施进行了设计。根据当地水文图集,得到该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贮灰场场区洪水计算,验证其排洪系统能够满足排泄设计洪水的要求。(3)根据该贮灰场工程测绘地形资料,构建了坝体渗流计算模型,对贮灰场现状、最终标高状态在洪水运行下的渗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针对贮灰场干堆坝体,说明其渗流数值模拟的必要性,并提出设置必要的排洪系统以应对超标洪水对贮灰场的不利影响。(4)本文将贮灰场场区渗流稳定性与坝体稳定性计算相耦合,对贮灰场现状、最终标高状态在正常运行和洪水运行下的贮灰场坝体进行抗滑稳定性计算,以此验证贮灰场干堆坝体的稳定性。(5)结合北方岭干堆贮灰场工程施工,对筑坝工艺进行论述,总结归纳出相应的施工要点,为今后电厂类似贮灰场干堆坝体的施工提供成功的借鉴。

黄保童[4](2019)在《尾矿库溃坝砂浆流动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量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对生态的影响亟需解决。而尾矿库作为一个具有高势能、高污染的泥石流人造危险源,多年来,因为各种天然和人为的因素,尾矿库溃坝的惨痛事故时有发生,给下游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对周边环境更是造成严重污染。对环境的污染是不可逆的。尾矿库溃坝造成的危害是所有矿产事故中后果最严重、波及范围最广、损失最大的事故。对于这类低概率、高危害的事故,研究尾矿库溃坝浆体的流动特性是十分有必要的。掌握其流动特性,可尽可能减小或避免危害。本文根据Gambit软件建立物理模型,导入三维Fluent计算流体软件中,以N-S方程为基础,标准k-ε湍流方程为封闭模型,尾砂与水液化形成的砂浆符合非牛顿流体中的宾汉模型,利用多相流中可以追踪自由表面的VOF模型进行模拟,对计算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论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分析我国尾矿库的特点,并总结概述尾矿库及溃坝致因,说明研究尾矿库溃坝的必要性。(2)针对尾矿库溃坝的机理,分析各流变方程的适用性,以及总结介绍溃坝下泄尾矿砂浆相关的经验公式,为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3)采用Fluent三维模式,结合云南某尾矿库工程资料,建立简化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得出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溃坝后的淹没范围、堆积厚度、下泄体积、最大流速、流量等,其流动特性证明了Fluent软件模拟尾矿库溃坝的可行性和实用性。(4)根据不同的尾矿物理特性建立不同尾矿参数,分析不同参数下淹没范围、堆积厚度、下泄体积、最大流速以及流量的变化情况,以确定参数在尾矿砂浆演进过程中起的作用,得出塑性粘度是控制下泄体积量,粗糙度是控制淹没范围、控制冲击力的重要参数的结论。

郑晓光[5](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指出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岩岚,潘峰[6](2016)在《灰渣筑坝岩土工程勘测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灰渣筑坝勘测与常规的建筑场地勘测相比,存在较大的特殊性,应重点查明坝址区粉煤灰的工程特性。该文通过收集大量贮灰场子坝加高勘测资料,从勘测手段的选择、勘测工作量的布置、测试试验成果的整理以及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等方面,总结了灰渣筑坝勘测的特点和勘测经验,提出了目前灰渣筑坝勘测中,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和勘测注意事项。该成果对灰渣筑坝勘测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吴德兴,张光碧,邓中元,曹婷,陈红其[7](2014)在《电厂贮灰坝稳定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渗透力作为初始应力施加到稳定性分析中,并基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贮灰坝整体进行抗滑稳定计算,得到了初期坝和一级子坝加高贮灰坝坝坡的稳定安全系数,同时得出了不同干滩长度、不同灰渣层各向异性、不同排水褥垫淤堵程度等情况下对坝坡抗滑稳定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初期坝和一级子坝加高贮灰坝均具有良好的抗滑稳定性,并且随着干滩长度的增加,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越大,坝体越安全;随着水平与垂直渗透系数比值的增加,抗滑稳定安全系数逐渐减小,对坝体稳定越不利;随着排水褥垫淤堵程度的增加,抗滑稳定安全系数逐渐减小,对坝体稳定越不利。

马红亮[8](2012)在《尾矿库高混凝土初期坝稳定性及优化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尾矿库的设计,一般都是采用透水的堆石坝作为初期坝,其稳定性保障不足,易发生漫顶、“鼓肚子”等形式的破坏。而混凝土初期坝只可能会发生整体滑动,不会发生管涌之类的自身破碎,在安全可靠性方面具有优势。论文结合广东省梅州市白石嶂钼矿3#尾矿库工程,对高混凝土初期坝的土压力、应力和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初期坝后土压力,比较分析了现有计算土压力的解析法的特点。计算结果表明,静止土压力>朗肯主动土压力>规范法主动土压力>库伦主动土压力>能量法主动土压力。库仑理论、能量法和规范法计算得到的主动土压力很接近,相差<1%。当填土表面倾斜时,静止土压力和朗肯主动土压力方向平行于填土表面,库仑理论,能量法和规范法计得的主动土压力方向则与墙背法线方向成δ角。运用有限元法研究了设置软弱带来减小土压力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带可以加大土体水平位移,产生塑性区,形成近似主动土压力状态,减小土压力。当设置5m厚,E=5000kPa软弱带时,与静止土压力相比,土压力可减小约17%。对初期坝抗滑稳定和坝体应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坝体断面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a.坝体最大主应力(拉应力)发生在坝踵附近,最小主应力(压应力)发生在坝趾处;b.土压力增大,坝踵附近拉应力区范围扩大;下游坡度越陡,坝踵附近拉应力区范围越大。从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大坝温控措施和抗渗性能等方面,阐述了埋石混凝土坝和碾压混凝土坝的特点,探讨了本工程初期坝采用这两种材料筑坝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a.采用埋石混凝土筑坝可以降低工程造价(约40%),加快施工进度(30%)、简化温控措施,但施工时质量控制不易检测;b.采用碾压混凝土筑坝可以降低总投资约15%30%,缩短工期30%50%,并可大大简化温控措施。但存在渗漏薄弱面,须做好防渗措施。

杜文才,李俊杰[9](2010)在《贮灰坝安全预警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采用可靠度理论与RBF网络分别分析了贮灰坝的稳定性及实时在线监测,预测了灰场内库水位变化时贮灰坝的安全系数和可靠指标值,并给出了相应的安全预警准则。实例结果表明,该安全预警模型有效可行,补充、完善了目前贮灰坝的安全监测系统。

代彦芹[10](2010)在《砾质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土石坝因其诸多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坝工建设中发展最快的坝型,并在实际的设计施工当中,逐渐形成了采用砾质粘土来代替纯粘土作为心墙料的土石心墙坝。由天然砾质粘土或粘土和砾石按照一定比例掺合而成的砾质粘土经碾压后一般均可获得较高的密度及强度、较低的压缩性,同时仍具有较好的防渗性能和施工性能,极大地弥补了纯粘土心墙土石坝的缺陷。由于砾石土料颗粒级配范围宽广,并且多具有不均匀、不稳定、不连续的特点,因此对于这种土料的工程性质的研究已经成为土石坝工程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由于目前对于砾质粘土作为心墙料在物理力学方面研究分析的还不是很多,研究的深度也不是很深,没有系统的分析理论与实践经验。本文采用作者负责和参与进行的试验的资料数据分析,对砾质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参数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并得到了相应的结论:(1)分析总结了土石坝的发展,砾质粘土心墙坝的优势。砾质粘土弥补了纯粘土作为防渗体材料时存在的强度低、压缩性大的缺陷,减少了出现拱效应的可能性,并具有较好的防渗性和施工性能,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2)系统地介绍了土料的分类及各种土的性质,心墙材料级配的选择范围,不同颗粒含量下土料液塑限的变化规律。(3)分析了影响击实试验结果各种因素及应注意的各类事项,着重介绍了在相同级配情况下最大干密度及最优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和在不同颗粒含量,不同液塑限情况下击实成果及击实曲线的变化规律。并以此得到击实试验结果是对填料压实的重要控制指标。(4)分析了砾质粘土心墙土石坝的渗透性和强度特性,并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分析了砾质粘土渗透性及摩擦角在不同颗粒含量和液塑限情况下的变化规律。(5)分析了规范计算邓肯—张模型中变形参数K、n值和固结压缩试验中固结系数存在的问题,指出规范法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了邓肯—张模型中变形参数K、n值和固结压缩试验中固结系数取值的新方法——适线法,并通过实际工程土料试验,分析对比了规范法和适线法的取值方法,细化了适线法在邓肯—张模型中变形参数K、n值和固结压缩试验中固结系数的计算中的具体方法。

二、电力工程拦灰坝坝型设计与筑坝材料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工程拦灰坝坝型设计与筑坝材料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红土型大坝主要病害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红土宏观特性研究现状
    1.3 土体干湿循环研究现状
        1.3.1 膨胀土干湿循环研究现状
        1.3.2 其他土体干湿循环研究现状
    1.4 土坝主要病害研究现状
        1.4.1 土体裂缝研究现状
        1.4.2 土坝渗漏研究现状
        1.4.3 土坝滑坡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预期结果
    1.7 本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击实与干湿循环对红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击实度和干湿循环对红土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案
        2.2.3 试验过程
        2.2.4 试验过程观测分析
        2.2.5 结果分析
    2.3 击实次数和干湿循环对红土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验过程
        2.3.4 试验过程观测分析
        2.3.5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库水作用下红土型大坝渗流场和应力场分析
    3.1 引言
    3.2 红土型大坝渗流参数的确定
        3.2.1 饱和土渗流理论
        3.2.2 饱和土渗流系数测试方法
        3.2.3 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定义
    3.3 红土型大坝渗流场分析
        3.3.1 计算模型
        3.3.2 计算结果分析
    3.4 红土型大坝渗流场-应力场耦合分析
        3.4.1 渗流场对应力场的影响
        3.4.2 应力场对渗流场的影响
        3.4.3 渗流场-应力场耦合的数学模型
        3.4.4 渗流场-应力场耦合数学模型的求解
        3.4.5 模型的初始条件确定
    3.5 红土坝大坝应力场分析
        3.5.1 库水上升阶段应力变化特征
        3.5.2 库水下降阶段坝体应力变化
        3.5.3 库水循环升降阶段应力变化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坝体主要病害研究
    4.1 引言
    4.2 渗漏破坏分析
    4.3 稳定性分析
        4.3.1 土坝的位移场分析
        4.3.2 稳定分析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现存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论文

(2)高面板堆石坝坝体变形规律及面板挤压破坏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1.2.1 工程案例分析
        1.2.2 经验总结
        1.2.3 变形协调理论研究
        1.2.4 措施研究
        1.2.5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坝体变形实测资料分析
    2.1 工程概况
    2.2 大坝安全监测设计
        2.2.1 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监测内容
        2.2.2 天生桥一级面板堆石坝监测仪器布置
    2.3 天生桥面板堆石坝坝体变形监测资料分析
        2.3.1 坝顶位移
        2.3.2 下游坝面变形
        2.3.3 坝体内部变形
        2.3.4 面板变形及应力监测资料分析
    2.4 天生桥面板堆石坝坝体沉降变形原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坝体填筑方案对面板脱空影响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方案
    3.3 试验步骤与结果分析
        3.3.1 试验装置
        3.3.2 试验材料
        3.3.3 试验过程
        3.3.4 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法的坝体变形规律影响因素研究
    4.1 有限元法及ANSYS概述
    4.2 面板堆石坝数值计算本构模型
    4.3 邓肯——张E-B模型ANSYS二次开发
        4.3.1 E-B模型二次开发计算程序的基本步骤
        4.3.2 E-B模型二次开发计算程序
    4.4 研究方案与计算模型
        4.4.1 研究方案
        4.4.2 有限元计算模型与参数
        4.4.2.1 几何模型
        4.4.2.2 材料参数
    4.5 计算及结果分析
        4.5.1 蓄水期坝体应力应变分析
        4.5.2 坝体变形规律影响因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子结构有限元法的面板挤压破坏机理分析及处理措施研究
    5.1 子结构有限元法概述
    5.2 子结构的划分
    5.3 面板挤压破坏机理研究现况
    5.4 面板纵缝的接触转动挤压效应及作用原理
    5.5 研究方案与计算模型
        5.5.1 研究方案
        5.5.2 面板子结构计算模型
    5.6 各方案计算及结果分析
        5.6.1 面板应力应变分析
        5.6.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6.3 面板沿厚度方向应力分布
    5.7 面板填缝措施研究
        5.7.1 面板防止挤压破坏设计研究现况
        5.7.2 研究方案
        5.7.3 计算模型
    5.8 填缝措施计算及结果分析
        5.8.1 面板应力应变分析
        5.8.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9 工程措施建议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上安电厂干堆贮灰场加高设计与坝体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贮灰场堆积特征
    1.3 粉煤灰的工程特性
    1.4 贮灰场的干式堆筑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北方岭干堆贮灰场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场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2.1 岩土工程勘察
    2.3 坝基工程地质条件
    2.4 粉煤灰特性
        2.4.1 击实性
        2.4.2 渗透性
        2.4.3 颗粒分析
    2.5 水、土腐蚀性分析
    2.6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2.6.1 建筑场地类别与场地土类型
        2.6.2 地震效应
    2.7 坝肩岩体稳定性分析
    2.8 贮灰场场区岩土工程勘察评价
第三章 北方岭干堆贮灰场加高设计
    3.1 贮灰场设计
        3.1.1 原设计贮灰场贮灰规划
        3.1.2 灰坝设计标准
        3.1.3 贮灰场加高规划
        3.1.4 贮灰场防渗方案
        3.1.5 子坝设计
        3.1.6 运灰道路设计
        3.1.7 原位观测、地下水监测井
    3.2 贮灰场场区水文条件与洪水计算
        3.2.1 水文气象
        3.2.2 贮灰场设计洪水
        3.2.3 贮灰场的排水系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方岭干堆贮灰场渗流及坝体抗滑稳定性分析
    4.1 贮灰场坝体稳定性计算分析方法及指标
        4.1.1 贮灰场坝体渗流稳定性计算方法
        4.1.2 贮灰场坝体渗流稳定性计算指标
        4.1.3 贮灰场坝体抗滑稳定性计算方法
    4.2 计算剖面及坝体材料参数确定
    4.3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1 贮灰场渗流计算模型的建立
        4.3.2 贮灰场抗滑稳定性计算模型的建立
    4.4 计算工况及荷载组合
        4.4.1 贮灰场渗流稳定性分析工况
        4.4.2 贮灰场坝体抗滑稳定性分析工况
    4.5 渗流稳定性计算
        4.5.1 现状坝体在洪水运行工况下的渗流稳定性计算分析
        4.5.2 270.0m标高坝体在洪水运行工况下的渗流稳定性计算分析
    4.6 坝体稳定性计算
        4.6.1 坝体抗滑稳定在现行规范规定中的最小安全系数值
        4.6.2 坝体稳定性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干堆贮灰场加高施工技术
    5.1 子坝加高的基础处理
        5.1.1 基层清理
        5.1.2 坝肩处理
        5.1.3 坝基处理
        5.1.4 土工格栅铺设
    5.2 坝体填筑
        5.2.1 填筑施工现场试验
        5.2.2 填料加工
        5.2.3 填筑施工
        5.2.4 预留沉降
        5.2.5 质量检查和验收
    5.3 上下游护坡
        5.3.1 土工布铺设
        5.3.2 土工膜铺设
        5.3.3 碎石屑垫层铺设
        5.3.4 粉煤灰块预制
        5.3.5 粉煤灰砌块安装
    5.4 贮灰场防渗
        5.4.1 土工膜铺设
        5.4.2 填筑施工
        5.4.3 铺设抑尘网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尾矿库溃坝砂浆流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2 尾矿库溃坝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尾矿库及溃坝概述
    2.1 尾矿设施及尾矿筑坝方式
    2.2 我国尾矿库特点
    2.3 尾矿库溃坝致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尾矿库溃坝机理研究
    3.1 流变模型
    3.2 控制方程
    3.3 溃坝过程中的砂流相关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云南某尾矿库溃坝三维数值模拟
    4.1 云南某尾矿库概况
    4.2 数值模拟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参数对尾矿库溃坝数值模拟影响研究
    5.1 不同参数情况介绍
    5.2 不同参数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研究生期间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5)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灰渣筑坝岩土工程勘测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灰渣筑坝勘测概述
2 粉煤灰的工程特性
    2.1 化学成分
    2.2 颗粒组成
    2.3 物理性质
    2.4 时间效应
    2.5 力学性质
    2.6 渗透性
    2.7 击实特性
3 灰渣筑坝勘测的特点
    3.1 灰渣筑坝加高需逐级勘测
    3.2 灰渣筑坝勘测重点是查明灰渣的工程特性
    3.3 灰渣筑坝勘测大量采用原位测试手段
    3.4 采用多种原位测试方法进行对比试验
    3.5 贮灰方式影响勘测技术方案
    3.6 灰渣地基的不均匀性
    3.7 前级坝的调查和评价
4 灰渣筑坝勘测经验
    4.1 勘测手段
    4.2 利用原位测试成果对粉煤灰的密实度进行划分
    4.3 粉煤灰承载力分析评价
    4.4 液化评价
    4.5 灰渣筑坝地基处理
5 灰渣筑坝勘测存在的问题
6 结语

(7)电厂贮灰坝稳定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概况
3 坝坡稳定性分析基本理论
    3.1 渗流力的加载
    3.2 强度折减法基本理论
4 贮灰坝坝坡稳定数值模拟分析
    4.1 稳定计算工况及计算参数
    4.2 各工况下的稳定分析
        4.2.1 计算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4.2.1 稳定分析
    4.3 其他因素的稳定分析
        4.3.1 库灰各向异性对稳定的影响
        4.3.1 排水褥垫淤堵对稳定的影响
5 结语

(8)尾矿库高混凝土初期坝稳定性及优化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尾矿库简介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1 尾矿库及其库坝重要性
        1.2.2 尾矿库岩土工程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岩土力学问题
        1.2.3 白石嶂钼矿 3#尾矿库工程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解析法计算挡土墙土压力
    2.1 静止土压力
        2.1.1 概述
        2.1.2 静止土压力系数影响因素
        2.1.3 静止土压力系数的计算
    2.2 经典主动土压力理论
        2.2.1 朗肯主动土压力理论
        2.2.2 库仑主动土压力理论
        2.2.3 郎肯与库伦土压力理论的比较
    2.3 其他方法
        2.3.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推荐的计算公式
        2.3.2 按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土压力
        2.3.3 能量理论计算土压力
        2.3.4 图解法
    2.4 白石嶂尾矿库工程初期坝后的土压力计算
        2.4.1 计算参数
        2.4.2 静止土压力计算
        2.4.3 主动土压力计算
        2.4.4 结果比较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法研究设置软弱带减小土压力的方法
    3.1 设置软弱带减小土压力的构想
    3.2 ABAQUS 简介
        3.2.1 ABAQUS 的主要模块
        3.2.2 ABAQUS 中的平面单元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Mohr-Coulomb 屈服准则
        3.3.2 材料参数
        3.3.3 计算模型
        3.3.4 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初期坝稳定性分析
    4.1 抗滑稳定分析方法
        4.1.1 坝基面抗滑稳定分析
        4.1.2 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4.2 白石嶂钼矿 3#尾矿库初期坝稳定性分析
        4.2.1 工程地质条件
        4.2.2 坝体基岩力学指标
        4.2.3 计算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初期坝应力分析
    5.1 重力坝应力分析基本理论
        5.1.1 材料力学法
        5.1.2 有限元法
    5.2 基于 ABAQUS 的初期坝应力分析
        5.2.1 坝体基岩力学指标
        5.2.2 静力模型的建立
        5.2.3 结果分析
    5.3 扬压力的处理
    5.4 土压力及下游坡度对初期坝应力的影响分析
        5.4.1 土压力的影响
        5.4.2 下游坡度的影响
        5.4.3 断面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埋石混凝土和碾压混凝土坝的可行性研究
    6.1 埋石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重力坝的比较
        6.1.1 埋石混凝土与纯混凝土重力坝 1m~3浇筑材料用量造价比较
        6.1.2 埋石混凝土与纯混凝土重力坝结构方面的比较
        6.1.3 埋石混凝土与纯混凝土重力坝的温度应力控制比较
        6.1.4 埋石混凝土与纯混凝土施工进度比较
    6.2 埋石混凝土坝的可行性研究
    6.3 碾压混凝土坝的特点
        6.3.1 碾压混凝土坝
        6.3.2 碾压混凝土坝的抗渗性
        6.3.3 碾压混凝土坝体抗裂防渗措施
    6.4 碾压混凝土坝的可行性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件

(9)贮灰坝安全预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贮灰坝稳定性的可靠度分析
2 RBF神经网络与预测模型
    2.1 RBF神经网络
    2.2 训练样本生成
    2.3 RBF网络训练
3 安全预警准则
4 预测分析
5 结语

(10)砾质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土石坝的发展及现状
        1.1.1 国外土石坝的发展简介
        1.1.2 我国土石坝的发展简介
        1.1.3 土石坝的特点
    1.2 土石坝心墙的研究
        1.2.1 土石坝心墙的研究背景
        1.2.2 国外土石坝心墙的研究和实践
        1.2.3 国内土石坝心墙的研究和实践
        1.2.4 心墙是土石坝施工技术的关键
    1.3 砾质粘土的现状及研究背景
        1.3.1 砾质粘土的现状
        1.3.2 目前的研究背景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线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不同土的工程性质
    2.1 土的分类及基本性质
        2.1.1 土的分类
        2.1.2 粗粒土的分类
        2.1.3 土的基本性质
    2.2 不同土料的液塑限变化规律
        2.2.1 液塑限试验成果
        2.2.2 砾质粘土的液塑限试验
    2.3 几种代表性土的工程性质及用途
    2.4 土的渗透性质
        2.4.1 渗透系数
        2.4.2 渗透破坏的形式
        2.4.3 破坏形式的判别
        2.4.4 渗透坡降
    2.5 土的压实特性
    2.6 土的其它性质、用途、使用标准和要求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击实试验及其对施工控制的影响
    3.1 击实试验
        3.1.1 击实试验的原理
        3.1.2 击实试验的操作步骤
        3.1.3 击实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3.2 相同级配不同击实功下击实成果的变化规律
        3.2.1 不同击实功的影响
        3.2.2 砾质粘土不同击实功的试验
    3.3 不同颗粒含量和塑性指数下击实成果的变化规律
        3.3.1 不同颗粒含量和塑性指数下击实成果
        3.3.2 砾质粘土的击实试验
    3.4 砾质粘土的击实曲线
    3.5 击实试验对施工控制的影响
        3.5.1 击实试验对其他土工实验的影响
        3.5.2 压实工程
    3.6 土石坝填筑土质量控制
        3.6.1 土石坝的质量控制点
        3.6.2 土石坝填筑的质量控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砾质粘土的渗透和强度性质
    4.1 土石坝渗流研究综述
    4.2 坝体渗透破坏的类型
    4.3 砾质粘土的渗透
        4.3.1 渗透的基本原理
        4.3.2 有关渗透的规范要求
        4.3.3 渗透系数的影响因素
        4.3.4 砾质粘土的渗透性质
        4.3.5 原状土与重塑土的渗透特性
    4.5 砾质粘土的渗透试验
        4.5.1 工程简介
        4.5.2 辅助试验
        4.5.3 渗透试验结果及分析
        4.5.4 结论
    4.6 砾质粘土的强度分析
        4.6.1 莫尔-库伦理论
        4.6.2 土的剪切试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砾质粘土的变形性能
    5.1 邓肯-张模型参数K、n值的取值方法
        5.1.1 邓肯-张模型
        5.1.2 规范中关于k、n值的取值方法
        5.1.3 适线法
        5.1.4 三轴剪切试验及分析
    5.2 砾质粘土压缩系数的研究
        5.2.1 规范中的压缩性能的取值方法
        5.2.2 适线法
        5.2.3 固结压缩试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四、电力工程拦灰坝坝型设计与筑坝材料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红土型大坝主要病害的影响因素研究[D]. 唐诗.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高面板堆石坝坝体变形规律及面板挤压破坏机理分析[D]. 普洪嵩.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上安电厂干堆贮灰场加高设计与坝体稳定性研究[D]. 张皓琦.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4]尾矿库溃坝砂浆流动特性研究[D]. 黄保童.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5]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灰渣筑坝岩土工程勘测经验及存在的问题[J]. 李岩岚,潘峰. 勘察科学技术, 2016(S1)
  • [7]电厂贮灰坝稳定有限元分析[J]. 吴德兴,张光碧,邓中元,曹婷,陈红其. 陕西水利, 2014(06)
  • [8]尾矿库高混凝土初期坝稳定性及优化设计技术研究[D]. 马红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9]贮灰坝安全预警模型研究[J]. 杜文才,李俊杰. 水电能源科学, 2010(08)
  • [10]砾质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 代彦芹.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2)

标签:;  ;  ;  ;  

电力工程挡灰坝坝型设计及筑坝材料应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