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也要重视应试能力

素质教育也要重视应试能力

一、素质教育也应看重考试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朱勇[1](2020)在《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下阶段的学生和儿童身上因教育竞争过度而产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当下的教育竞争过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学竞争过度;二是参加校外教育方面的竞争过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和儿童在学习时间、学习负担、学习年龄、学习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和儿童的学习时间过度、学习负担过度、学习年龄过小、学习内容过多等问题。教育竞争过度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需要学界认真研究。一方面它不得不促使全社会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当家长、学校和教师普遍地对学生和儿童提出过高要求,从而使各种学习和补课变成沉重的负担,使学习变成对学生和儿童的身心压迫和摧残,不利于他们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反思:如此教育的伦理正当性和合理性何在?如何让教育回归到其本来应然的目的——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上去。当然,导致教育竞争过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还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面对教育竞争过度给学生和儿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全社会都应该一起努力,共同推动教育回到应然的轨道上来。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必须学会量力而行、理性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压力”,应该善于向家长、学校和教师传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多大,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承受能力极限在哪里,明白理性地“抵制”不合理的过高要求,是学生的权利。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应该合理并及时地研判孩子的潜力、优势和弱项,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发展目标,理性地助推孩子成长,要杜绝拔苗助长,不切实际地“严格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注重育人过程,加强素质教育实践。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全面,这种全面性一是人才范围的全面性,二是对人才评价的内容具有全面性。在对人才评价的内容上,人才评价的全面性不仅要结合学历情况,还要看人的品质、能力等等多方面的情况,以更好地全面评价人才。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家长、学生的竞争教育。竞争教育主要是要使相关的竞争主体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竞争观。

刘芸[2](2020)在《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整体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促进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但毋庸讳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比如,如何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问题,就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结合所学专业与研究方向本文探讨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旨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从发现问题入手,主要针对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不当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展开研究,研究思路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基本理论给予说明,根据时代的发展背景以及该问题的迫切性,指出目前解决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重大价值所在。纵观当代高中生、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问题,对目前我国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脱节的成因、表现进行论述,并以此为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略尽绵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对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展开论述,主要包括以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有:论述了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说明该问题的价值所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基本概念和理论。主要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理论;包括有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概念、原则和特点。主要理论包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等。第三章主要分析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重大价值所在,主要有三个方面:有利于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有利于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章是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脱节的表现及原因分析。论述脱节的主要表现有:高中与大学教育评价体系有所冲突,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目标有所偏差,高中的分科教育体制导致学生的认知有所差异等。脱节的原因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高中与大学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唯分数”与“应试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为的割裂,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等。第五章提出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主要内容有:改变以往固有的对思想政治的错误认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建立学生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档案等。

徐胜祥[3](2020)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研究》文中认为从时间节点上来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了近二十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已经是最后一年了。反思当下,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化的倾向是有所改善还是继续恶化呢?杨东平先生就曾断言是继续恶化而且依然是应试教育一统天下。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环更是如此。应试化倾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研究有着的长远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教育的应试化倾向越是顽疾越需要得到持续的关注和不懈的研究。当前,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以不同的方法对教育应试化问题的研究为进一步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需要对农村小学的特征,应试化教育的内涵,利益相关者的定义、界定和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对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在本研究中笔者选取了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调查他们在农村小学教育应试化中的利益诉求。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应试化的教育中的利益诉求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和同一利益相关者内部,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多种利益冲突。吊诡的是虽然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为利益相关者带来诸多利益冲突,也成为了教育各界口诛笔伐的对象,但应试化的倾向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本研究主要从对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的维护、基于私利的选择、利益博弈中的均衡、维护既得利益或获利预期的路径依赖、为了学生实现社会进阶的未来发展利益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试图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提出合理的解释。基于以上的分析并借助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笔者认为解决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的主要策略包括回归本体:厘清农村小学教育价值指向,彰显公共利益:重塑利益平衡点,创新渠道:完善利益表达和实现机制,多元共治:合力破解应试化困局,优化资源供给:推动更深层次的均衡发展。

何翠利[4](2018)在《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在这样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站在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结合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实际,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一系列观点和举措,形成了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各级教育部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许许多多栋梁之才,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要从教育大国转变为教育强国。因此,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除绪论外,分为三部分来进行系统阐述。第一部分,阐述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条件。本章从国际和国内环境的改变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迫切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观点和党的教育方针为理论基础、邓小平自身的生活经历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国内外的变化表明教育强国是正确的选择;以经典作家的观点和党的方针为立论基础,充分显示了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真正的科学理论;自身的生活经历也坚定了他对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决心。第二部分,概括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本章论述了该思想中关于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培养目标、地位作用、体制的改革四部分内容,并且重点分析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和前进方向,为下一章剖析它的现实意义奠定根基。第三部分,探讨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也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本章分别从“有利于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观念”“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活力”“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对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将对中国现阶段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黄真金[5](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王好[6](2016)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自此之后,我国英语高考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一直都是热点话题。2013年,全国各地都在酝酿高考改革方案,英语成为改革的先行科目,受到大家普遍的关注,各种看法、观点和讨论随之而来,对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到高考改革的建议并提出在改革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再一次将英语高考改革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强调素质教育在此次英语高考改革中发挥的引领作用。素质教育理念下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对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即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对于教育的主体来说,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高考英语改革无疑会带动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当前对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在这些研究基础之上,采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等,用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英语高考制度改革进行分析,进而明确素质教育理念对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引领,并提出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建议与展望,力求使高考英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理念。论文内容主要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问题的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方法和研究动态方面阐明文章研究的重要性和时代性;第二部分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问题的思考,探索素质教育与高考制度的关系;第三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回顾了高考制度及英语科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新一轮英语高考改革的内容:一年多考的社会化考试改革。肯定其优越性,同时结合实证研究分析改革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在第四部分从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观、考试内容、考试改革原则和考试管理体制方面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对英语高考改革的引领作用;第五部分是深化改革的建议与展望部分,本文尝试从英语高考制度设计和英语课堂教学方面提出具体建议和对策,以望能促进英语高考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使英语考试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理念。新一轮英语高考制度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改革效果的追踪与研究等各方面都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本论文在现有基础上尝试提出建议与想法,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深化和完善英语高考制度改革。

袁川[7](2014)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文中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迫切需要,目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的的主流价值取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体现了破解这一议题的时代需要和社会责任。实际上,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既要关注宏观的国家社会层面的体制机制和文化传统;又要分析中观的高校层面的大学精神和培养模式;也要审视微观的师生层面的师生关系和教学互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世界各国都尤为关注与重视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之所以能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国家社会层面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政府法案的推动、多元资金的支持、紧密的社会配合以及创新的文化理念;在高校层面主要建立了“学术自由”的人才培养理念、“学习自由”的人才培养制度以及“创新自由”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师生层面主要有教师的教学自主、学生的学习自主以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教学氛围。借鉴国外高校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需要确立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建成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创新多元开放的培养模式以及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过程。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正处于探索、改革和试验性阶段。以湖北省七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为.:注重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着力人才培养氛围的营造。但在高校层面和师生层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层面的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未能突出培养目标的多元性,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中尚未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性,人才培养氛围的营造中忽视了师生交往的和谐性;师生层面的主要问题有:教师教学投入不足,教师创新能力不强,学生价值取向偏颇,学生主动学习不够。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国家体制的障碍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原因,培养模式的落后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原因,师生互动的不足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直接原因。因此,我国的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借鉴国外高校成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客观环境进行制度创新,在宏观方面完善国家体制机制、健全政府管理制度,健全社会支持制度、加强校社互动交流,注重文化传承创新、体现文化育人作用;在中观方面重塑现代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完善大学内部治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在微观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师教学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学生学习形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师生互动机制。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从社会学视角对我国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系统分析;从国家体制、培养模式和师生互动三个方面对我国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剖析。本研究不足主要是:对许多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不够深入;以湖北省的七所高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在研究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问卷设计上存在维度不够全面等。

吴原[8](2012)在《素质教育:发展现状与实践指向》文中提出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概念,素质教育的出现和发展既离不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也得益于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实践中的落实。然而,长期以来,有关素质教育的概念却一直众说纷纭,在造成观念混乱的同时,更导致了现实操作中的不堪。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概念模糊、定义繁多的现状,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认真解读党的教育方针路线,才能探索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新路子。

王淑慧[9](2011)在《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 ——基于芙蓉中华中学华文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个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元化教学评价,顾名思义就是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而不局限于单一的纸笔测验,它尚需包括实作评价、档案评价、口头评价等。现今的教学评价无可避免地仍以传统的纸笔测验为主,纸笔测验虽然能在认知领域呈现量化的评价结果,然而在情意和技能领域的评价结果呈现则非常有限。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甄别和排序,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价值取向来说,多元化教学评价首先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只有从多元的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使评价发挥其诊断、鼓励、促进的作用,评价真正的价值也才能得以体现。现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的教育体系中教学日趋不正常,即学校所教学生所学背离教育理念或目标的理想越来越远,却与应试愈加地契合。本研究将现今独中教学评价的一般问题及实施多元化评价所面对的难题综合为以下几个方面:1.受限于传统评价模式;2.受限于学校本身的文化;3.受限于现有评价制度;4.多元化评价理论构建问题;5.教师的异动和质量的监控;6.多元评价与现有评价相融问题。因此,怎样致力于使独中的华文教学评价在暂时无法摆脱“应试”现实之际,亦能将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理念与价值“更加融入”现有的教学与评价中,进而改变考试主导教学的局面是本研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阐明评价和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本质。首先阐明什么是教学评价,什么是多元化教学评价。其次是简述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再次是对于多元化教学评价概念上的一些误解的说明。第二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内容可分为发展、赏识及理解学生三个部分。在人的发展的部份,华文教师应以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自我成长和主体特性为目的。有了目的,要进一步地赏识学生,使学生能看见自己的优点,增进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向成功之路前进。如此一来,才能更深层地去理解学生,解决师生沟通之疑难,融入学生生活并加以引导,最终才能根据客观因素对学生进行评价。第三至第四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主体和要素。从中梳理出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要素包括评价标准体系概述、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评价层面多元化、评价心态人性化和教育元素统整化四个方向。而多元评价的主体则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部分。本研究在探讨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论述分化处理,但将其置于同等的论述位置,以期达致教与学皆能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第五章:个案分析与探讨。以芙蓉中华中学为研究案例,使用问卷调查分析及访谈华文教师,探讨该校华文教学评价的现状,从中分析成效并检视现有评价所面对的问题,例如教师未转变评价观念、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中心、评价取材以虚拟者居多、评价措施受机构所牵制等。第六章: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实施。本章要阐述的是“如何在华文教学中实施多元评价?”这个问题。共分三个层面:首先是基本原则,诸如掌握活化教学与多元评价已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工具应兼顾“质”和“量”等;其次为实施应具备的条件,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意愿,行政方面的精神和经费支持,还有家长的观念和配合等;再其次是行政方面的准备,比如倡导和沟通是否充足,应多元渠道研习评价等;再次则是一些推动的策略,如推动过程宜渐进式进行,塑造学习机制,营造民主参与的氛围,如此才能提升真正的绩效。最后是对一些评价相关单位提出建议和展望。评价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不仅仅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甄别与选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持续成长的条件,发挥评价激励、促进的功能,这也是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

吴明奇[10](2011)在《浅议考试作弊的治理》文中提出考试与作弊是相伴相生的,像是一对孪生兄弟。但是有作弊就有反作弊,教育考试的历史可谓是一个作弊与反作弊交替进行的历史,只要有考试存在,作弊与反作弊这对矛盾就永远不会消失。因此,我们对考试作弊不能不防、不能不治。我们之所以要反对考试作弊,坚持不懈地与考试作弊作斗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弊是对考试公正和社会公正的蓄意挑战。本文试图以对考试作弊的危害分析为切入点,针对目前考试作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趋势,结合自身的一点儿工作经验,唤起人们对考试作弊应有的关注,对考试作弊的危害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警醒和呼吁广大考生回到诚信考试的轨道上来,为打击和遏制考试作弊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共同营造和建设一个和谐、诚信的考试环境,维护教育考试公平公正的信誉,更好地发挥考试的功能,以利于人才的培养、选拔和脱颖而出。

二、素质教育也应看重考试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也应看重考试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教育竞争及其伦理属性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概念
        一、竞争
        二、教育竞争
        三、教育竞争与竞争教育的概念区分
        四、本文所指的教育竞争概念
    第二节 教育竞争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教育竞争的必然性
        二、教育竞争的必要性
    第三节 教育竞争的伦理属性
        一、教育竞争为什么具有伦理属性
        二、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主要维度
        三、研究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必要性
第二章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主要成因
    第一节 学生:默认教育压力的伦理偏差
        一、片面的学习观
        二、过于看重超越他人
    第二节 家庭:父母期待的伦理偏差
        一、揠“苗”助长
        二、分数至上
        三、父母期待不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四、片面的家庭幸福观
        五、家长之间的攀比
        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理念
        七、片面的成才观
    第三节 学校:转移校际竞争压力的伦理偏差
        一、过于看重升学率
        二、存在应试教育的情况
        三、减负成为口号
        四、教师期待的分数指向
    第四节 社会:评价的伦理偏差
        一、对人才评价的片面性
        二、对学校评价的片面性
第三章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过度与适度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适度标准
        一、教育竞争的限度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标准
    第二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一、教育竞争过度及其特点
        二、教育竞争过度的主要类型
        三、教育竞争过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后果
        一、不利于孩子与自身及与家长伦理关系的和谐
        二、不利于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有损教育公平
    第四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不合伦理的理论分析
        一、降低劳动幸福理论中的劳动幸福感
        二、违背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第五节 教育竞争适度及其意义
        一、教育竞争适度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意义
第四章 对教育竞争过度的伦理修正
    第一节 学以成人:学生个人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学习动机:从“独尊分数”到“学以成人”
        二、匡正出人头地:从“超越他人”到“超越自我”
    第二节 合理期待:家庭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家庭教育功能:从揠苗助长到遵循成才规律
        二、匡正成才目标:从应试教育到全面发展
        三、匡正父母期待:从成龙成凤到实事求是
        四、匡正家庭幸福观念:从物质主义到精神与物质同步追求
        五、匡正同伴比较:从恶性攀比到合理对照
        六、匡正社会教育观念:从盲目跟风到理性选择
        七、匡正助推观念:从注重外部施压到内部动力激发
    第三节 立德树人:学校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育人理念:从注重考试成绩到注重全过程育人
        二、匡正教育方式:从书本主义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匡正课业观念:从单科无限课业到全科整体控制
        四、匡正教师期待:从生生全优到因材施教
    第四节 公正评价:社会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人才评价观:从考试结果评价评价到动态全过程评价
        二、匡正优质学校观念:从唯升学率到综合核心素养教育
    第五节 竞争教育:伦理修正的有效路径
        一、回归适度教育竞争离不开竞争教育
        二、竞争教育的意义
        三、进行适度竞争教育的策略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重点和创新点
        1.4.1 论文的重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2、相关基本概念的概述和理论借鉴
    2.1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概述
        2.1.1 基本概念
        2.1.2 衔接的特点
        2.1.3 衔接的原则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2.2 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
        2.2.3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
3、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3.2 有利于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3.3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有利于“全过程育人”的实现
4、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脱节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4.1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脱节的表现
        4.1.1 高中与大学教育评价体系有所冲突
        4.1.2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目标有所偏差
        4.1.3 高中分科教育体制导致学生的认知有所差异
        4.1.4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材设计存在不合理状况
    4.2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不当的原因
        4.2.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4.2.2 高中与大学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
        4.2.3 “唯分数”与“应试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受到重视
        4.2.4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为的割裂,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
5、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意识
        5.1.1 转变观念,树立衔接意识
        5.1.2 促进高中与大学的双向互动与沟通
    5.2 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5.2.1 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2 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5.3 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
        5.3.1 科学安排教育内容,确保其递进性
        5.3.2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4 建立学生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档案
        5.4.1 记录学生在高中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情况
        5.4.2 追踪学生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5.5 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
        5.5.1 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
        5.5.2 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选题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一、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的分析
    (一)农村小学的特征
    (二)应试化的内涵
    (三)利益相关者
二、农村小学教育应试化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调查研究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三、农村小学教育应试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一)公利与私利的冲突:公共政策的失灵
    (二)经济、政治利益与教育利益的冲突:教育资源浪费
    (三)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的冲突:学校的平庸化
    (四)职业生存利益和为了学生利益的冲突:教师身份的异化
    (五)未来发展利益与现实成长利益的冲突:期待与结果相去甚远
四、农村小学教育产生应试化倾向的归因分析
    (一)对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的维护
    (二)基于私利的选择
    (三)利益博弈中的均衡
    (四)维护既得利益或获利预期的路径依赖
    (五)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利益:实现社会进阶
五、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小学教育应试化的治理策略
    (一)回归本体:厘清农村小学教育价值指向
    (二)彰显公共利益:重塑利益平衡点
    (三)创新渠道:完善利益表达和实现机制
    (四)多元共治:合力破解应试化困局
    (五)优化资源供给:推动更深层次的均衡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本文研究方法
    0.4 本文创新之处
1 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条件
    1.1 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1.1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经济建设成为重心
        1.1.2 综合国力的竞争空前强烈,教育要面向世界
        1.1.3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
    1.2 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
        1.2.2 党的教育方针
    1.3 邓小平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因素
        1.3.1 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1.3.2 坚定的教育强国目标
        1.3.3 自身的生活经历
2 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2.1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2.1.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1.2 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2.1.3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强调“三个面向”教育理念
    2.2 教育的培养目标
        2.2.1 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
        2.2.2 “四有”新人的培养关键是要抓好两头
        2.2.3 “四有”新人的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2.3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3.1 教育是联结现代科技与经济的纽带
        2.3.2 国民经济进步要求教育优先发展
        2.3.3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利于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
    2.4 教育体制的改革
        2.4.1 改革教育体制,发展教育事业
        2.4.2 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2.4.3 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3 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1 有利于解决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创新人才培养观念
        3.1.1 有利于解决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3.1.2 有利于优化育人环境,培养21 世纪新型人才
    3.2 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强教育活力
        3.2.1 有利于改善教育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3.2.2 有利于创新教育主题,推动教育体制升级
        3.2.3 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教育现代化
    3.3 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3.3.1 有利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3.3.2 有利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6)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素质教育理念的研究概况
        1.4.2 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概况
        1.4.3 关于素质教育理念对高考指引的研究概况
        1.4.4 关于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概况
2 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问题思考
    2.1 素质教育理念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2.1.1 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演变
        2.1.2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
        2.1.3 素质教育的价值观
    2.2 素质教育、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的关系
        2.2.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2.2.2 素质教育与高考制度的关系
3 我国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的概述
    3.1 高考制度改革及英语科改革的历史进程
    3.2 新一轮英语高考改革的内容概述
        3.2.1 社会化考试内涵
        3.2.2 高考英语社会化考试的理论基础
        3.2.3 新一轮英语高考社会化改革的优越性
    3.3 新一轮英语高考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3.3.1 新一轮英语高考改革调查研究
        3.3.2 新一轮英语高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 素质教育理念对英语高考改革的引领
    4.1 英语高考改革应当反映素质教育本质要求的科学考试观
    4.2 英语高考改革应当符合素质教育规定的考试内容
    4.3 英语高考改革应当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考试改革原则
    4.4 英语高考改革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的考试管理体制
5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英语高考制度改革建议与展望
    5.1 英语高考制度设计要注重公平性
        5.1.1 充分考虑区域差异,促进教育公平
        5.1.2 建立多元化英语能力评价体系
        5.1.3 建立社会考试机构,探索英语高考招考分离
    5.2 英语高考制度实施要注重应用性
        5.2.1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5.2.2 调整课堂教学结构,采取分层次教学
        5.2.3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方法
        5.2.4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综合素质考核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7)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一) 研究的背景
        (二) 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本课题的问题提出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校
        (二) 人才培养
        (三) 创新型人才培养
        (四) 社会学分析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一) 从功能论视角认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多重价值
        (二) 从冲突论视角分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种矛盾
        (三) 从互动论视角探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设路径
    三、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社会学分析
        (一) 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国家体制与文化传统
        (二) 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大学精神与培养模式
        (三) 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师生关系与教学互动
第三章 国外部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社会学分析
    一、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高校案例
        (一) 美国的哈佛大学
        (二) 英国的牛津大学
        (三) 日本的东京大学
    二、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 宏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二) 中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三) 微观层面的原因分析
    三、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成功的经验启示
        (一) 确立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
        (二) 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氛围
        (三) 建成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
        (四) 创新多元开放的培养模式
        (五) 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过程
第四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经验——基于七校的调查
    一、七所高校的调查
        (一)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二) 调查的内容与对象
        (三) 调查的思路与方法
        (四) 调查的主要结论
    二、三个案例的分析
        (一) 基础学科型:武汉大学弘毅学堂国学班
        (二) 精英培养型:华中农业大学张之洞班农科班
        (三) 实践创新型:湖北经济学院金融计划金创班
    三、七校的经验总结
        (一) 注重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二) 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 加强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
        (四) 着力人才培养氛围的营造
第五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基于七校的调查
    一、中观层面(高校)的主要问题
        (一) 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性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未能突出培养目标的多元性
        (三) 人才培养制度的改革中尚未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性
        (四) 人才培养氛围的营造中忽视了师生交往的和谐性
    二、微观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主要问题
        (一) 教师教学投入不足
        (二) 教师创新能力不强
        (三) 学生价值取向偏颇
        (四) 学生主动学习不够
    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国家体制的障碍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原因
        (三) 培养模式的落后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原因
        (三) 师生互动的不足是高校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直接原因
第六章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
    一、宏观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 完善国家体制机制,健全政府管理制度
        (二) 健全社会支持制度,加强校社互动交流
        (三) 注重文化传承创新,体现文化育人作用
    二、中观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 重塑现代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二)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完善大学内部治理
        (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三、微观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新教师教学方式
        (二)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创新学生学习形式
        (三)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新师生互动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主要不足
    四、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素质教育:发展现状与实践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素质教育的出现:传统与现代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歧与争议
三、素质教育的发展:定位与实践

(9)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 ——基于芙蓉中华中学华文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背景
        (一)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背景
        (二) 多元背景下的马来西亚华文教学评价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相关研究
        (三) 关于本研究的几点思考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界定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框架
        (六) 研究方法
        (七) 研究价值
第一章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本质
    一、教学评价及其意义
        (一) 评价与教学评价
        (二) 教学评价的功能
    二、多元化教学评价
        (一)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种类
    三、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
        (一) 多元智能理论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对于多元化教学评价概念误解的澄清
        (一) 多元化教学评价并非废除传统纸笔测验
        (二) 多元化教学评价并非一种教学评价方式
        (三) 多元化教学评价并非为了多元而多元
        (四) 多元化教学评价并非教学评价的目的
        (五) 多元化教学评价并非学习的终点
        (六) 多元化教学评价并非主观的评价
    五、小结
第二章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为促进发展而评价
        (一) 评价与发展
        (二) 评价在发展中的作用
    二、为赏识学生而评价
        (一) 评价与赏识
        (二) 赏识在评价中的应用
    三、为理解学生而评价
        (一) 评价与理解
        (二) 理解在评价中的应用
    四、小结
第三章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主体
    一、多元化教学评价中的主体
        (一) 评价主体与主体多元化的概念
        (二) 主体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意识
    二、学生自评
        (一) 自我教育
        (二) 战胜自我
        (三) 超越自我
    三、学生互评
        (一) 互惠互利
        (二) 共同提升
        (三) 课堂和谐
    四、教师评价
        (一) 平等对话
        (二) 促进发展
        (三) 提升教学
    五、小结
第四章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要素
    一、评价标准体系概述
        (一) 评价标准与成人成才
        (二) 评价的标准体系
    二、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
        (一) 教学目标在评价中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在评价中的应用
    三、评价层面的多元化
        (一) 专业多元
        (二) 内涵多元
        (三) 过程多元
        (四) 情境多元
        (五) 方式多元
        (六) 结果呈现多元
    三、评价心态的人性化
        (一) 学生中心化
        (二) 命题同理化
        (三) 解释正向化
    四、教育元素的统整化
        (一) 课程与评价统合化
        (二) 教学与评价整合化
        (三) 学期评价之计划化
    五、小结
第五章 芙蓉中华中学华文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成效与问题
    一、研究工具、方法与结果分析
        (一) 问卷一《华文多元化教学评价问卷调查》
        (二) 访谈一《华文教师多元化教学评价观点访谈》
    二、芙中华文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成效与问题
        (一) 成效
        (二) 问题
    三、小结
第六章 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实施
    一、基本的原则
        (一) 掌握多元教学与多元评价的趋势
        (二) 评价工具应兼顾"质"和"量"
        (三) 兼顾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二、应具备条件
        (一) 教师之意愿与专业素养
        (二) 行政之精神及多方支持
        (三) 家长之心态观念与配合
    三、行政之准备
        (一) 倡导沟通凝聚共识
        (二) 多元渠道研习评价
        (三) 体认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四、推动的策略
        (一) 渐进推动
        (二) 学习机制
        (三) 民主参与
        (四) 提升绩效
    五、建议与展望
        (一) 对相关单位的建议
        (二) 对未来实施的展望
    六、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浅议考试作弊的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当前考试作弊情况概述及危害
    第一节 考试作弊的手段
        一、夹带资料
        二、抄袭他人试题答案
        三、利用高科技手段作弊
        四、替考
        五、办考人员协助考生作弊
    第二节 考试作弊呈现的趋势
    第三节 考试作弊的特征
        一、作弊的普遍性、隐蔽性、严密性
        二、作弊考生年轻化
        三、作弊主体多元化,职业化
        四、作弊手段现代化
    第四节 考试作弊的危害
        一、不利于考生身心发展
        二、对教育考试制度的破坏
        三、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四、制造社会不公,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
        五、不利于社会竞争机制的形成
        六、不利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第三章 考试作弊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外因
        一、社会诚信环境不理想
        二、考试制度自身功能性缺陷
        三、考试监管体制不健全
        四、作弊博弈成本低
        五、人才评价渠道单一,考试负载的社会功能太多
    第二节 内因
        一、诚信教育缺失
        二、缺乏竞争力
        三、存在侥幸心理
第四章 考试作弊的治理
    第一节 加强考试诚信教育
    第二节 营造诚信的考试环境
        一、改革人事用人制度,弱化文凭作用
        二、健全民主与法制,消除特权
        三、必须下大力气惩治社会腐败
        四、加强舆论宣传和舆论监督,形成良好的考试氛围
    第三节 加快考试诚信体系建设
    第四节 考试立法
        一、加强考试立法
        二、依法治考,严惩考试作弊
    第五节 完善考试管理部门的考务管理和实施环节
        一、加强考试管理队伍的建设和涉考工作人员管理
        二、加大投入、加强技术防范
        三、加强考场管理工作
    第六节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做到人防技防并重
        一、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二、加强地方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四、素质教育也应看重考试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D]. 朱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2]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D]. 刘芸.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3]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研究[D]. 徐胜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 何翠利. 辽宁大学, 2018(04)
  • [5]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6]素质教育理念下的英语高考制度改革研究[D]. 王好.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7]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学分析[D]. 袁川.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1)
  • [8]素质教育:发展现状与实践指向[J]. 吴原.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2(06)
  • [9]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 ——基于芙蓉中华中学华文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个案分析[D]. 王淑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10]浅议考试作弊的治理[D]. 吴明奇.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素质教育也要重视应试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