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保健基地消毒监测网络化管理

老年保健基地消毒监测网络化管理

一、老年保健基地消毒监测的网络化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刘保敬[2](2021)在《智慧城市语境下上海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长宁区为例》文中提出社区是城市治理的基础单元。当前,上海市以“智慧城市+社区”应用场景建设与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来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精细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这一城市治理的实践模式需要借助于智慧城市理念。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产物。在这种蕴含广泛智慧应用场景的新城市形态语境下,社区治理需要一种新的路径、方法。通过以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及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等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出数字化公共服务系统与社区智慧应用实践相结合的社区治理网络,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首先分析了智慧城市赋能上海市基层社区治理的主要表现,据此对目前上海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基层社区治理的创新成效进行研究。其次,本文选取长宁区为智慧城市语境下社区治理的典型个案,对其社区治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治理主体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行政机构主导社区治理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社区公共服务供需难以有效对接,社区应急治理能力不足等。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为:各层级、各区域的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性,公私部门未能实现有效整合;社区治理主体能力建设不足;社区治理需求同质化程度减弱;街镇权力与责任不统一,应急治理能力不能有效发挥等等。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分析研究长宁区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提升社区数据信息共通共享能力、完善街镇“智能一张网”社区治理机制、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智能化水平,实现社区应急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精细化、专业化、智能化。上海城市社区治理中,其他城市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为此,论文着重分析了英国伦敦市注重社区参与的、以人为核心的“智慧伦敦”社区治理模式,美国纽约市以基础设施改造推进社区治理的进路,北京市针对不同社区、不同场景构建多样化社区治理的途径,深圳市以激发社区活力为目标的社区智能化改造实践。在总结上海市长宁区及国内外城市在社区治理创新的经验基础上,论文从社区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社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优化社区服务供给、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了在智慧城市建设大趋势下进一步推进上海市社区治理创新的思路和建议。

曹楠楠[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刘建平[4](2020)在《基于AIP在地安养理念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设计研究 ——以成都地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自从2000年开始跻身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人口迅速增长、失能、半失能、高龄、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加,老年人生活和照料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2017年,我国“十三五”规划体系指出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政策背景中可以看出社区养老的重要性,然而现有的社区养老设施功能单一、环境品质恶劣,与社区老年人的美好期望相差甚远。社区嵌入式养老是社区养老的一种新型模式,为了提高社区养老的发展,丰富社区养老设施的种类,我国也在短时间内兴建了许多像老年服务中心、托老所、日间照料设施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但是由于其发展迅速、发展种类较多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为了了解社区嵌入式养老的现状,作者做了如下工作:第一,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进行梳理与阅读,得出国外发展社区养老的经验以及国内关于社区嵌入式养老的不足。第二,梳理国外发达国家丹麦、日本的福利政策、养老模式的变迁以及养老设施建设的实例经验,希望为我国的社区嵌入养老设施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启发。第三,通过对成都市养老需求及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的实地调研,了解到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的多元化需求和设施环境现状,第四,选取成都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案例结合上海的网络案例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了解成都现有设施的软件和硬件设计的不足。第五,在前面的理论和实际调研基础上从嵌入式的主旨和策略、硬件环境设计、软件服务设计、AIP在地安养理念下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型的探索几个方面提出解决策略。最后,通过实践改造项目论证了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的实践意义。

赵登红[5](2019)在《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的建立与设计研究 ——以天津军粮城社区医院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理论基础,它是我国三级划分的医疗卫生体系的末端。研究的具体内容是以社区居民对医疗的需求为出发点,研究社区的内涵、社区人们对健康需求的要求、社区医院与各级医院的关联、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以及新型社区医院的新增功能设置的完善等。本文通过五个章节对题目进行探讨。第一章,本文通过对课题研究的背景、对象及研究对象的定位,对研究的课题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并对研究课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社区医院发展的对比、居民对社区医院功能需求的调研分析以及对社区医院建筑现状的分析,让笔者明确了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偏失、孤立、呆板的特点。并结合调研现状总结出了我国社区医院的功能服务模式的几个问题:无法满足多元需求;功能服务配置不标准化;功能服务过于单一性缺乏复合化;使用效率低;六位一体实施的不到位。第三章,第三章根据第二章的分析研究,得出“五大功能”服务模式的建立与研究。并从六个小结阐述:①以社区健康教育管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②以“社区+各级医疗机构”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③以社区康复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④以社区保健护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⑤以社区康复养老护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⑥对以上“五大功能服务模式”进行体系化、模块化的结合,形成无论从功能服务模式上,还是功能空间体块上都具有模式化,完成一整套的功能体系,形成新型的社区医院。第四章,结合第三章的研究成果,对社区医院的功能配置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建构,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手法。分别从六个小结进行探究:①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下的功能配置及规模类型;②社区医院基础医疗部各功能设计;③社区康复治疗空间的设计:④妇幼保健护理空间的设计;⑤社区养老护理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手法;⑥功能模块之间的组合模式;⑦结合以上五个方面,进行社区医院复合化设计的研究。第五章根据以上四章的探讨研究,以军粮城社区医院为例做了 一个社区医院设计,分别从以上探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研究:服务模式体系化、功能空间模块化、空间氛围人性化、功能空间多功能性、空间流动性等等。

程雅荷[6](2019)在《西南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一体化规划设计研究 ——以贵州省九坝镇上天池度假区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在我国逐年加剧,中国的家庭结构大部分已经转变为“四二一”家庭。与此同时,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已不能满足目前阶段的养老需求,所以养老方式的转变成为了必然。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度假养老已变成了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新的选择。这种养老方式既能够丰富老年人退休后的晚年养老生活,改善了身心愉悦度,又能够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与旅游业、房地产的融合。旅居养老是把旅游与养老相结合的模式,近年来成为养老产业的热点。与此同时,现有度假区中对于旅游或养老居住功能往往存在“一边倒”的规划现状,无法满足老年人医疗、文化、休闲娱乐等的旅居生活需求。现阶段的旅居养老地通常分为两类,一类偏向于旅游而忽略生活设施、医疗设施、文化设施的建设。另一类是偏向于养老生活或忽略了旅游功能,大部分项目仅以居住功能为核心,甚至缺乏养老功能的支持。到处都是以养老度假旅游为口号和噱头的度假区,但其实大多数都没有真正以老年人的旅居养老需求为出发点,因此高品质旅居养老项目非常稀缺。度假区想要发展旅居养老,整体的规划设计亟需整合与升级。由于山地环境具有气候条件宜人、旅游资源丰富等特殊优势发展旅居养老,本研究关注在当前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基于当前旅居养老的发展趋势,探寻在山地度假区将旅游、居住和养老结合,一体化规划旅居养老度假区的策略。希望能就山地地区开展旅居养老进行研究探索和设计实践,这既是帮助西南山地度假旅游的转型升级,也是老年人关于积极老龄化养老方式的积极拓展。这有利于促进西南山地养老度假区的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并为老年人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旅居养老生活环境提供相应的理论与实践借鉴。全文研究依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验证的逻辑关系展开,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通过绪论对背景的介绍,接着对国内外关于旅居养老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确定了全文研究内容及框架。然后第二章通过对老年人养老行为需求研究及旅居养老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及发展趋势等及目前山地度假区发展现状的梳理,为后文的展开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第三章:接着总结出西南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的现状问题,对发展旅居养老的西南山地度假区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相关设计影响因素以及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借鉴对问题展开分析,探寻西南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一体化发展模式,为规划设计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对西南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一体化规划进行概述,包含旅居养老一体化含义、目的及发展原则。接着提出了融、住、游三个层面的具体规划设计策略。第四部分包括第五、六章:以贵州桐梓县九坝镇上天池度假区规划设计的实践案例对旅居养老一体化规划设计进行验证与说明;最后对本文的主要结论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

杨琳静[7](2019)在《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不断凸显,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并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受“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战略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影响,重新认识了人类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首先,通过对生态健康学、医疗生态学等学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论的综合研究,得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对青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养老院进行实地调研,对5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本文研究的现实依据;结合上述理论及现实依据与通过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对比分析,最终找到了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打造一种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满足老年人需求,集高端医疗、健康科技、旅游度假、康体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健康城模式,即“EHC”养老模式(全称Ecological Health City)。“EHC”养老模式通过打造“绿色生态、城景共融、循环发展、以人为本”的环境系统,为居住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轻松的宜居环境;通过配置足够的养老床位、完善的基础设施,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通过提供国际高端医疗服务、CCRC社区模式养老方式(全称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专业的康复疗养项目、多样化的活动项目以及全方位、全天候、智能化的健康管理系统,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养老需求。其次,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基本要求,研究了“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及建设特色,在此基础上,探索出“EHC”养老模式能够正常运行的社会支撑体系以及空间要素配置体系。结合环境心理学要点,着重研究了空间要素配置体系中的环境系统,研究出“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又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出了“EHC”养老模式的环境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宏观层面上,研究出以“绿色生态、城景共融、循环发展、以人为本”为特点的环境系统可行性方案;中观层面上,分别从公共绿地、交往空间、活动空间、无障碍系统、环境舒适度等方面研究出了“以人为本”的适老化环境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从植被运用、水体设计、小品设计、标志系统设计、铺装设计等方面研究出了适老化景观要素的设计方法。最后,以上述“EHC”养老模式的环境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为依据,利用崂山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整合其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对其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将其打造成一个现代化、人性化、生态化的生态健康城,使其成全国文明养老示范基地、高品质度假娱乐旅游景区以及国内领先的生命健康管理产业开发区。

聂江波[8](2019)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从国家推行的分级诊疗政策上,在三甲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系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医疗改革的重点;从国家养老政策上,机构、社区、居家三者之中社区是最现实且可操作性最强的,符合中国国情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社区医疗也是社区养老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立足于社区医疗也就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何服务老年人,满足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需求是十分值得研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空间适老化设计是立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老年人群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的建筑设计研究。本文首先了解了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与机构组成,同时梳理了国内医养结合的相关文献,对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征、构成和相关规范的了解后,在北京市、郑州市、西安市三地共十二家社卫中心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现状概况、功能布局、就诊年龄构成、交通组织等基本情况,结合当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分析总结出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其次基于实地调研所发现的问题和问卷调查的反馈,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社卫中心适老化设计策略:其中宏观主要包括规划层面和建筑层面,例如选址交通、功能流线、立面环境等等;微观主要包括无障碍设计、标识系统等等。在设计策略中将预防保健、康复理疗、老年护理单元和部分综合诊疗作为涉老重点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最后,通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医院兼社卫中心的适老化设计作为实例,将设计策略加以体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空间适老化设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仅是无障碍设计和老年科室研究,而是一个从规划选址到设备设施细节的系统,需要关注每一个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才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就诊需求。社区医疗离不开社区养老,社区养老也离不开社区医疗,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适老化是二者衔接的关键点。

马海童[9](2019)在《基于养老需求的沈阳既有社区老旧建筑改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老龄化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焦点的话题,在社会发展历史中成为不可回避的严肃事实,而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老龄化人口所占比重在不断地增加。而社会居住形态导致的家庭结构的精简化与独立化,使空巢老人在老年人中的比例也在持续的增长,而对于传统养老模式的挑战来的既突然而又在情理之中。就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便提出了“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而可以创建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与体系。养老方向的不断探索中,我们发现社区养老已经在所有养老模式当中脱颖而出,而应对需求,国内市场也不断出现了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模式的,托老所,老年服务中心,日间夜间照料中心,家庭式服务养老院,虽然当中还存在着跟多问题,但这也是应对中国人特有的对于居家的文化需求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本文中将对首先要从国内老龄化的状态还有国外养老模式的生态环境进行总体的介绍,作为研究背景。而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比较出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方式的不同,以此来判断出各项养老模式的长处与不足。第二项进行的是对老年人心理,生理,老年社会学,老年生态学,老年人环境心理学等方式进行研究与讨论,为了后期对于养老功能完善与改造项目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持。之后,要以问卷调查方式对于社区中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日常行为的规律习惯进行分析与总结,而最主要以子女访问,日间照料,短期外宿等养老模式进行咨询,而对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与定位对于后期社区既有建筑的改造有着功能取向方面的依据。最后我们要以选址,功能改造,社区总体养老需求,商业策划等方式,以实践的方式进行至少两个方案的设计与讨论,对于社区既有建筑有关养老功能的改造,是否满足小规模复合型社区养老功能需求,是否商业盈利等方面综合探讨这种养老模式的可行性。而对于合理分配功能划分,针对不同需求的社区,依据一种完善的问卷调查的模式,可以在多个社区中布置出有针对性,合理统筹的养老体系,而对于未来发展中在整体养老模式中的作用于服务体系进行总结与讨论。在社区中的小型既有建筑的不确定性,广泛性,多样性。使既有小区的养老功能可以在多样性的空间中得以实践与尝试。而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尝试对于社区的养老功能完善,和对社会整体养老服务的补充与多样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更接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社会目标,也在未来对于居家养老功能的发展方向提供可参考的理论及发展方向。

山东省人民政府[10](2018)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鲁政字〔2018〕134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18年6月25日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目录一、基础环境(一)发展基础(二)面临形势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区域布局(一)三核引领(二)三带集聚(三)多点支撑四、重点领域

二、老年保健基地消毒监测的网络化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保健基地消毒监测的网络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1.1 患者取药流程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5 讨论

(2)智慧城市语境下上海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长宁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智慧城市
        2.1.2 社区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2 精细化管理理论
3 智慧城市语境下上海市社区治理现状分析
    3.1 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赋能基层社区治理创新
    3.2 上海市社区治理及智慧城市有关政策文本分析
    3.3 智慧城市语境下上海市社区治理创新成效分析
        3.3.1 城市社区治理能力与水平显着提升
        3.3.2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更加智能
        3.3.3 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与机制更为完善
4 智慧城市语境下上海市长宁区社区治理个案分析
    4.1 选取上海市长宁区作为研究案例的原因
    4.2 上海市长宁区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4.2.1 社区治理主体同质化程度有待提高
        4.2.2 行政机构主导社区治理工作
        4.2.3 社区公共服务供需难以有效对接
        4.2.4 社区应急治理能力与水平不足
    4.3 上海市长宁区社区治理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治理能力:社区治理主体能力建设不足
        4.3.2 治理领域:公私部门未能实现有效整合
        4.3.3 治理需求:社区治理需求同质化程度减弱
        4.3.4 治理层级:街镇权责不一致影响应急治理效能
    4.4 智慧城市语境下长宁区社区治理成效分析
        4.4.1 推进数据共通共享大力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
        4.4.2 以街镇智能“一张网”建设促进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完善
        4.4.3 提升社区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4.4.4 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完善社区应急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
5 国内外智慧城市语境下社区治理经验借鉴
    5.1 英国伦敦市:以人为核心的智慧伦敦社区参与
    5.2 美国纽约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5.3 日本东京市: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生态型社区
    5.4 首都北京市:多样化的社区治理智慧场景应用
    5.5 广东深圳市:重新激发社区活力的智能改造
6 智慧城市语境下推进上海社区治理创新的建议
    6.1 强化智慧城市科技赋能社区治理工作
        6.1.1 建造社区数据信息共通共享的信息系统
        6.1.2 推进社区内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工作
    6.2 完善社区风险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
        6.2.1 完善社区风险治理多元共治体系
        6.2.2 深化社区风险治理能力建设
        6.2.3 推进社区风险治理的机制体系建设
    6.3 把握社区治理需求持续优化社区服务供给
        6.3.1 深化社区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推进工作
        6.3.2 推进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的智慧化社区公共服务系统建设
    6.4 建立并逐步完善社区治理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6.4.1 深化社区治理专业化工作队伍建设
        6.4.2 推动建立社区治理智慧创新的产教融合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AIP在地安养理念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设计研究 ——以成都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社会背景
        1.1.1 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
        1.1.2 政策背景对在地安养的支持
        1.1.3 我国养老模式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社区嵌入式养老的兴起和国外养老经验借鉴
    2.1 国内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2.1.1 居家养老压力过大
        2.1.2 机构养老床位不足
        2.1.3 社区养老桥梁作用不明显
    2.2 AIP在地安养理念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的兴起
        2.2.1 相关基础知识
        2.2.2 相关理论支撑
        2.2.3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及其优越性
    2.3 国外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相关经验
        2.3.1 丹麦的福利政策与养老设施建设
        2.3.2 日本的福利政策与养老设施建设
        2.3.3 我国的养老设施类型体系现状
        2.3.4 启示与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成都市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需求及环境现状调研
    3.1 调研概要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
    3.2 调研问卷分析
        3.2.1 养老模式
        3.2.2 养老需求
        3.2.3 环境现状
        3.2.4 运营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都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案例分析
    4.1 案例选择概况
    4.2 案例A
    4.3 案例B
    4.4 案例C
    4.5 案例D
    4.6 各案例比较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设计策略研究
    5.1 成都市嵌入式养老设施的现状
        5.1.1 老旧居住社区发展的需要
        5.1.2 成都市的地域性考虑不周
        5.1.3 政策导向对嵌入式的支持
    5.2 嵌入式的主旨和策略
        5.2.1 嵌入式的主旨
        5.2.2 嵌入式的策略
    5.3 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硬件环境建设
        5.3.1 规划选址
        5.3.2 功能空间
        5.3.3 适老环境
    5.4 嵌入式养老设施软件服务建设
        5.4.1 专业服务内容
        5.4.2 完善行动体系
        5.4.3 网络人才发展
    5.5 AIP在地安养理念下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型探索
        5.5.1 探索嵌入式养老服务的内容
        5.5.2 实现嵌入式医养融合串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成都AIP在地安养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实践
    6.1 规划选址
        6.1.1 宏观区位
        6.1.2 周边配套
        6.1.3 选址优越性
    6.2 类型规模
        6.2.1 设施类型
        6.2.2 设施规模
        6.2.3 嵌入型式
    6.3 基地环境及建筑现状
        6.3.1 基地环境现状
        6.3.2 建筑环境现状
    6.4 改造需求
        6.4.1 运营现状
        6.4.2 运营需求
        6.4.3 政府意见
    6.5 改造策略
        6.5.1 功能空间
        6.5.2 无障碍设计
        6.5.3 项目亮点意向图
    6.6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5)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的建立与设计研究 ——以天津军粮城社区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1.2.1 对象
        1.2.2 意义
    1.3 社区医院的定位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社区医院的定位
        1.3.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3.3 全科医生及首诊
        1.3.4 双向转诊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论文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社区医院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2.1 国内社区医院的发展概述
        2.1.1 国内社区医院发展的过程
        2.1.2 国内社区医院发展的类型
        2.1.3 先进社区医院案例分析
    2.2 社区医院的服务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2.2.1 国外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
        2.2.2 国外社区医疗机构对当今的启示
        2.2.3 我国社区医院服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2.3 我国社区医院建筑现状
        2.3.1 建筑功能服务模块空间单一化
        2.3.2 建筑功能服务模块缺乏体系化
        2.3.3 建筑造型简单化
    2.4 社区医疗服务体系规划分析—以天津为例
        2.4.1 天津基础医疗资源总体分布
        2.4.2 天津人口分布情况
        2.4.3 天津医疗资源的覆盖范围
        2.4.4 社区医疗体系整体规划要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社区医院的“五大功能”服务模式的探究
    3.1 以社区健康教育管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
        3.1.1 多样性的健康教育指导
        3.1.2 基于网络化的健康管理
    3.2 以“社区+各医疗机构”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
        3.2.1 实施管理式医疗服务模式
        3.2.2 与上级医疗机构实施双向转诊
        3.2.3 实施远程医疗服务
        3.2.4 卫生服务站+医疗亭
        3.2.5 与医疗机构资源共享
    3.3 以社区康复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
        3.3.1 加强普及康复健康教育
        3.3.2 健全康复设施建设
        3.3.3 与服务站合作的康复治疗
        3.3.4 上门就诊+专车接送
        3.3.5 全科医生+民间郎中
    3.4 以社区保健护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
        3.4.1 提供科学的健康保健
        3.4.2 “医院-社区-家庭”全方位的产后保健护理
    3.5 以社区康复养老护理为主的功能服务模式
        3.5.1 提倡“医养结合”
        3.5.2 多类型的康复养老护理模式
        3.5.3 与养老机构建立联系的模式
    3.6 “五大服务模块”相结合的设计原则与手法
        3.6.1 “五大服务模块”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3.6.2 “五大服务模块”相结合的设计手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下的功能配置及空间设计
    4.1 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下的规模及功能配置
        4.1.1 基于规范下新型社区医院的规模形式
        4.1.2 基础医疗功能配置
        4.1.3 “非医”的服务功能配置
    4.2 “公共功能模块”空间的设计
        4.2.1 门诊大厅的空间设计
        4.2.2 候诊空间的设计
        4.2.3 公共空间设计
    4.3 社区康复治疗空间设计方法
        4.3.1 普通诊室空间设计
        4.3.2 普通康复治疗空间设计
        4.3.3 老人康复治疗空间设计
        4.3.4 儿童康复空间的设计
    4.4 妇幼保健护理的空间设计要点
        4.4.1 妇幼保健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4.4.2 保健诊疗空间内部形态特点
        4.4.3 产后保健护理空间设计
        4.4.4 妇幼保健空间的亲和性设计
    4.5 社区养老护理的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4.5.1 无障碍设计
        4.5.2 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
        4.5.3 护理病房单元
        4.5.4 室外空间环境的营造
    4.6 功能模块之间的空间组织模式
        4.6.1 以街巷为主的组合模式
        4.6.2 以围合庭院为主的组合模式
        4.6.3 以大厅为主的组合模式
    4.7 社区医院功能空间的复合手法分析
        4.7.1 门厅空间与等候休闲空间的复合
        4.7.2 门厅空间与景观空间的复合
        4.7.3 养老护理模块的功能空间复合
        4.7.4 健康教育模块的功能空间复合
        4.7.5 康复治疗模块的功能空间复合
        4.7.6 与其他服务设施空间的复合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津军粮城社区医院项目的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服务社区概况
        5.1.2 基地周围环境分析
    5.2 建筑设计方案一
        5.2.1 建筑设计理念
        5.2.2 总平面设计
        5.2.3 “五大服务模块”的内部功能空间设计
        5.2.4 “五大服务模块”的复合化设计
        5.2.5 “五大服务模块”的室内设计意向
        5.2.6 室内外的功能关系
    5.3 建筑设计方案二
        5.3.1 总平面设计
        5.3.2 “五大服务模块”的内部功能空间设计
        5.3.3 室内外的功能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成果及对社区医院的展望
文献参考
任务书附录
方案一 图纸附录
方案二 图纸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西南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一体化规划设计研究 ——以贵州省九坝镇上天池度假区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1.1.2 老年人消费观念以及养老生活方式的改变
        1.1.3 我国旅居养老模式的兴起
        1.1.4 西南多地区养老旅居地的出现
    1.2 研究内容和范围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关于旅游养老的研究概况
        1.3.2 关于度假区规划的研究
        1.3.3 关于老年住区设计的研究概况
        1.3.4 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的相关认知及发展概述
    2.1 老年人养老行为需求研究
        2.1.1 老年人生理及心理需求相关研究
        2.1.2 老年人养老的综合需求分析
    2.2 旅居养老的发展概述
        2.2.1 旅居养老兴起受到的文化及时代背景影响
        2.2.2 国外旅居养老的发展脉络
        2.2.3 国内旅居养老的发展脉络
        2.2.4 旅居养老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类型
        2.2.5 旅居养老的一体化发展趋势
    2.3 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发展概述
        2.3.1 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的发展优势分析
        2.3.2 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的特征与发展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西南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的发展模式探析
    3.1 西南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的现状问题
        3.1.1 旅居养老割裂规划方面的问题
        3.1.2 养老居住方面的问题
        3.1.3 旅游发展方面的问题
    3.2 西南山地旅居养老的特征分析
        3.2.1 旅游资源条件丰富
        3.2.2 生态环境舒适宜人
        3.2.3 空间形态多元立体
        3.2.4 旅游模式自由灵活
    3.3 西南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的设计影响因素
        3.3.1 需求因素——山地环境与老年人旅居需求的匹配
        3.3.2 环境因素——山地环境对旅居养老度假区建设的影响
    3.4 设计相关理论及案例研究与借鉴
        3.4.1 设计相关理论研究梳理
        3.4.2 以功能复合为主的实践:美国太阳河度假区
        3.4.3 以养老一体化为主的实践:美国图森峡谷养生养老度假区
        3.4.4 以配套多样为主的实践: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
        3.4.5 以文化旅游为主的实践:广西宁明花山国际康疗旅居度假区
    3.5 本章小结
4 西南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一体化规划设计策略
    4.1 西南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一体化概述
        4.1.1 旅居养老一体化规划含义
        4.1.2 旅居养老一体化规划目的
        4.1.3 旅居养老一体化规划原则
    4.2 融——居住和旅游融合发展策略
        4.2.1 宜居宜游生态山水格局构建
        4.2.2 复合多样的功能配置与布局
        4.2.3 网络化与适老化的交通组织
    4.3 住——养老居住环境方面策略
        4.3.1 顺应山地环境的建筑布局
        4.3.2 完善的养老配套服务设施
    4.4 游——养老旅游环境方面策略
        4.4.1 凸显空间体验的游憩体系
        4.4.2 彰显特色的文化氛围营造
        4.4.3 旅游养老产业的发展延伸
    4.5 本章小结
5 设计实践——贵州省九坝镇上天池度假区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相关规划解读
        5.1.3 基地概况
        5.1.4 基地优劣势小结
    5.2 规划重点和难点
        5.2.1 主要问题归纳
        5.2.2 主要建设述求
    5.3 规划总体思路
        5.3.1 规划目标
        5.3.2 规划原则
        5.3.3 规划客群定位
    5.4 项目具体设计策略
        5.4.1 养老居住和养老旅游融合规划设计策略
        5.4.2 宜居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5.4.3 宜游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术论文数据集
致谢

(7)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养老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型养老模式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生态健康学
        2.1.2 医疗生态学
        2.1.3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2.2 养老需求相关研究
        2.2.1 调研对象
        2.2.2 调研方法
        2.2.3 调研内容及目的
        2.2.4 调研分析
        2.2.5 调研总结
    2.3 国内外相关模式优秀案例研究
        2.3.1 国外相关模式优秀案例
        2.3.2 国内相关模式优秀案例
        2.3.3 优秀案例启示
    2.4 新型养老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2.4.1 居住环境方面
        2.4.2 养老服务方面
        2.4.3 安全保障方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EHC”养老模式的研究
    3.1 “EHC”养老模式的概念研究
        3.1.1 “EHC”养老模式定义
        3.1.2 “EHC”养老模式内涵
        3.1.3 “EHC”养老模式服务人群
    3.2 “EHC”养老模式的功能研究
        3.2.1 文化体育教育功能
        3.2.2 娱乐旅游购物功能
        3.2.3 医疗康复养生功能
        3.2.4 健康科研智慧养老功能
        3.2.5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功能
        3.2.6 促进“三位一体”发展功能
    3.3 “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与建设特色研究
        3.3.1 “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
        3.3.2 “EHC”养老模式的建设特色
    3.4 “EHC”养老模式的社会支撑体系研究
        3.4.1 社会保障体系
        3.4.2 运营管理体系
    3.5 “EHC”养老模式的空间要素配置体系研究
        3.5.1 绿色高效的交通系统
        3.5.2 环保安全的市政系统
        3.5.3 完善便捷的公共配套系统
        3.5.4 多样全时的休闲旅游系统
        3.5.5 智慧专业的健康疗养系统
        3.5.6 生态适老的环境系统
        3.5.7 智能全面的安全保障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4.1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依据
    4.2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方法
        4.2.1 “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系统规划
        4.2.2 “城景共融”的景观环境系统规划
        4.2.3 “循环发展”的海绵系统规划
        4.2.4 “以人为本”的适老化环境系统规划
    4.3 “EHC”养老模式下环境系统适老化设计方法
        4.3.1 高密度公共绿地设计
        4.3.2 多层次交往空间设计
        4.3.3 多样化活动空间设计
        4.3.4 无障碍系统设计
        4.3.5 环境舒适度设计
    4.4 “EHC”养老模式下景观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4.4.1 健康的植被运用
        4.4.2 生态自然的水体设计
        4.4.3 独特的小品设计
        4.4.4 规范简洁的标志系统设计
        4.4.5 安全舒适的铺装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践案例——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
    5.1 青岛崂山湾概况
        5.1.1 区域资源现状
        5.1.2 绿化现状
        5.1.3 建设生态健康城现状分析
    5.2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环境系统规划方法
        5.2.1 绿色生态的环境系统规划
        5.2.2 城景共融的环境系统规划
        5.2.3 循环发展的环境系统规划
    5.3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环境系统适老化设计方法
        5.3.1 高密度公共绿地设计
        5.3.2 多层次功能分区设计
        5.3.3 多样化活动空间设计
    5.4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景观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5.4.1 健康的植被运用
        5.4.2 独特的小品设计
        5.4.3 规范简洁的标识系统设计
        5.4.4 舒适安全的铺装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老年人需求调查问卷

(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1.1.1 国家新医改政策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1.2 中国老龄化趋势、现状和特点
        1.1.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来的定位发展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和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特色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空间适老化概述
    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空间适老化的概念
    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征和构成
        2.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特征
        2.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构成
    2.3 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标准
        2.3.1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
        2.3.2 医疗的四级网络模式
        2.3.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建设要求
    2.4 老年人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需求
        2.4.1 生理需求
        2.4.2 心理需求
        2.4.3 行为方式需求
    2.5 小结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适老化调研和现状
    3.1 调研的目的与内容
        3.1.1 调研的目的与意义
        3.1.2 调研的内容
    3.2 调研的典型案例
        3.2.1 北京地区
        3.2.2 西安地区
        3.2.3 郑州地区
    3.3 调研发现的现状问题
        3.3.1 选址与规模方面
        3.3.2 功能流线方面
        3.3.3 室内空间方面
        3.3.4 立面与环境方面
        3.3.5 设备与细节方面
    3.4 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调查分析
    3.5 小结
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适老化设计策略研究
    4.1 选址与交通适老化设计
        4.1.1 适老化设计原则
        4.1.2 适老化设计方法
    4.2 功能与流线适老化设计
        4.2.1 老年科室的必要性
        4.2.2 功能布局的适老性
        4.2.3 就医流程的便捷性
        4.2.4 医养结合的全面性
    4.3 相关涉老科室适老化设计
        4.3.1 预防保健
        4.3.2 康复理疗
        4.3.3 老年护理单元
        4.3.4 综合诊疗
    4.4 立面与环境适老化设计
        4.4.1 立面设计
        4.4.2 室内外环境
        4.4.3 物理环境
    4.5 空间细节适老化设计
        4.5.1 无障碍
        4.5.2 设备设施
        4.5.3 照明与标识
    4.6 小结
5 社卫中心适老化设计—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校医院为例
    5.1 项目概况
        5.1.1 基地位置
        5.1.2 周边设施与环境
    5.2 适老化设计
        5.2.1 规划选址方面
        5.2.2 立面与环境方面
        5.2.3 建筑功能流线方面
        5.2.4 空间细节方面
    5.3 设计图纸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 针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的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部分调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平面图
附录三 卫生部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建设原则
    第三章 建设内容和标准
    第四章 设备配置标准
    第五章 建筑要求

(9)基于养老需求的沈阳既有社区老旧建筑改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2 有关养老需求的既有建筑改建的相关理论
    2.1 老年社会学理论
        2.1.1 活动理论
        2.1.2 年龄分层理论
    2.2 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及启示
        2.2.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2.2.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研究启示
    2.3 沈阳地区老旧社区既有建筑改建背景分析
        2.3.1 经济条件
        2.3.2 人口现状
        2.3.3 住区环境
    2.4 基于养老的既有建筑改建需求
        2.4.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4.2 城市有机更新的需要
        2.4.3 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需要
        2.4.4 改善城市形象的需要
    2.5 老旧社区改造案例分析
        2.5.1 普陀区石泉路49弄小区水泵房改造
        2.5.2 上海黄浦区南东街道的“宏兴里”共享客厅
        2.5.3 柏林社区微更新的社区菜园项目
    2.6 本章小结
3 沈阳老旧社区内老年人行为和老旧社区空间的调研
    3.1 调研目的与调研对象
        3.1.1 调研的目的
        3.1.2 老旧社区老年人的选择
        3.1.3 沈阳老旧社区的基本情况与调查对象的选择
    3.2 沈阳市老旧社区内老年人的行为的调研与分析
        3.2.1 沈阳老旧社区内老年人对养老需求的认知情况调查
        3.2.2 沈阳市老旧社区内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调查分析
    3.3 沈阳地区既有老旧社区的典型空间形态
        3.3.1 典型老旧社区基本形态
        3.3.2 典型老旧社区内的环境配置
        3.3.3 典型老旧社区的特征
    3.4 基于调查的沈阳市老旧社区内建筑适老改造的总体思路
        3.4.1 沈阳市老旧社区内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问题
        3.4.2 典型既有老旧社区在适老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3.4.3 沈阳市老旧社区的现实情况带来的机遇
        3.4.4 “老旧社区内的废弃建筑进行适老改造”的新模式
        3.4.5 “老旧社区内废弃建筑适老改造”的政策上的可实施方式
        3.4.6 “老旧社区内废弃建筑适老改造”的经济上的可实施方式
4 沈阳地区老旧社区既有建筑适老改建模式
    4.1 沈阳地区老旧社区内适宜进行适老改造的建筑类型
        4.1.1 老旧社区内废弃的锅炉房
        4.1.2 老旧社区内废弃的车棚
    4.2 老旧社区既有建筑改建原则
        4.2.1 以老年人为核心的原则
        4.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3 安全、便利、实用、灵活的原则
        4.2.4 社区内老年居民参与原则
    4.3 沈阳地区老旧社区内既有建筑适老改建的目标
        4.3.1 沈阳地区老旧社区既有建筑适老改建的方向
        4.3.2 沈阳地区老旧社区内既有建筑适老改建的目标
    4.4 沈阳地区老旧社区既有建筑改建的模式
        4.4.1 克里斯托弗·C·亚历山大“模式”的理论基础
        4.4.2 本文中沈阳地区老旧社区中既有建筑适老改造模式的理论基础
    4.5 沈阳地区老旧社区既有建筑适老改建的方法
        4.5.1 模式的源头——观察
        4.5.2 模式的思考——关联
        4.5.3 模式的变化——演化
        4.5.4 模式的使用方式
        4.5.5 模式与问卷的结合
    4.6 沈阳地区老旧社区既有建筑适老改建的模式语言
        4.6.1 A功能配置
        4.6.2 B室内空间的组织
        4.6.3 C结构形式
        4.6.4 D建筑形体
        4.6.5 E建筑材料
        4.6.6 F内外环境的过度
        4.6.7 G室外环境的布置
5 沈阳地区老旧社区既有建筑改建模式设计实践
    5.1 独栋老旧社区既有建筑改造实践
        5.1.1 选址与现状
        5.1.2 改建目标
        5.1.3 访谈调查
        5.1.4 访谈结果整理
        5.1.5 改造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5.1.6 建筑方案设计
    5.2 老旧社区既有建筑网络化改造实践
        5.2.1 选址与现状
        5.2.2 改建目标
        5.2.3 改造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5.2.4 改造方案设计
        5.2.5 改造前后的对比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老年保健基地消毒监测的网络化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智慧城市语境下上海市社区治理研究 ——以长宁区为例[D]. 刘保敬. 东华大学, 2021(10)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4]基于AIP在地安养理念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设计研究 ——以成都地区为例[D]. 刘建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新型社区医院服务模式的建立与设计研究 ——以天津军粮城社区医院为例[D]. 赵登红.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西南山地度假区旅居养老一体化规划设计研究 ——以贵州省九坝镇上天池度假区规划设计为例[D]. 程雅荷. 重庆大学, 2019(01)
  • [7]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 杨琳静.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D]. 聂江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基于养老需求的沈阳既有社区老旧建筑改建研究[D]. 马海童.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8(20)

标签:;  ;  ;  ;  ;  

老年保健基地消毒监测网络化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