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外贸”任重道远

民营企业“外贸”任重道远

一、私企“外贸”路漫漫(论文文献综述)

王烁[1](2021)在《黑龙江省高校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自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在线教学也不断发展,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全球汉语学习人数的增加,国内外汉语课堂已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因此在线汉语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汉语教学形式逐渐发展起来,可以说,在线汉语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学创新探索的重要成果。在线汉语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汉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还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所没有的优势。尤其是去年以来,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线教学成为国际汉语教学的首选形式,在线汉语教学平台的选择与使用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汉语教师面前的难题,因此我们研究在线汉语教学平台使用情况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在梳理、整合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多维度考察与分析,分别从其演变历程、SWOT以及常用类型等几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黑龙江省内几所高校参与在线教学和学习的汉语教师及留学生的平台使用情况和感受进行了调研,为后续分析做好全面准备,根据调查结果了解所调查的黑龙江省高校的平台用户使用情况,分析当前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的优势、不足以及用户希望其改进的地方,并对教学平台的发展与完善提出相应的建议与策略,为学界的研究以及未来平台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希望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能够日趋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汉语国际教学事业。

白子冉[2](2021)在《“2020年莫斯科金融论坛战略会议—后疫情时代俄罗斯的经济与金融市场”模拟同传报告》文中指出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时代,两国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新机遇。着眼于世界形势变化,同时也顺应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为使得新形势下两国合作取得更大的进展,中国和俄罗斯将共同致力于发展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在政治、安全、经贸、军事、人文交流和国际协作等领域的合作。本篇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2020年9月8日于莫斯科召开的“2020年莫斯科金融论坛战略会议”——后疫情时代俄罗斯的经济与金融市场。主要讨论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俄罗斯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本篇实践报告是在口译衔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作者分别从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方面入手,对同声传译文本进行分析。译后,作者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归纳出此次同传实践中的难点,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值得参考的建议。金融工作会议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未来金融市场的走向以及短时期内的金融工作部署。作者希望本篇实践报告能够为其他俄语口译学习者和平行文本提供参考。

孙智慧[3](2019)在《《金融中介学》翻译报告》文中指出本论文的语料主要来自?Система финансовых посредников?(《金融中介学》),该书的主题为金融文本的翻译,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从结构和词句方面进行翻译总结,通过书写本论文使作者不仅在金融方面的翻译技能有所提升,而且也丰富了金融知识。此次翻译工作使作者更加注重提高自身能力与专业素养。本论文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理清了翻译流程,在着手翻译时要做好充足的译前准备,查看相关书籍做好翻译笔记,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尊重愿意,翻译后也要反复多次查证。二是总结了金融领域的翻译技巧,译者的知识面要广泛,对于专业知识的翻译整理出一套笔记。作者选取该教材作为翻译语料的目的有两个:首先,从内容上看,本书先是从整体概述了金融市场基本情况,然后又详细讲述了金融中介机构的相关知识,对有金融基础的读者本书可以丰富知识储备,对于没有涉猎过金融方面的作者本书又能够循序渐进打开金融领域的大门。其次,从取材来源上看,本书选自针对中国学生所用的俄文教材,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如火如荼,对于语言功底薄弱的学生,用不熟悉的语言学习不熟悉的学科难上加难,因此作者想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语言基础,为作者提供可以参考的素材。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提高翻译能力学习金融知识,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邱玉婷[4](2019)在《“一带一路·泰中经贸合作论坛”上泰国领导人致辞的泰汉模拟同传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就吸引了包括泰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积极参与,同时与该倡议相关的各类国际会议不胜枚举,这使得翻译市场上对泰汉同传译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在此背景下,本报告选取2018年在泰国曼谷举办的“一带一路·泰中经贸合作论坛”上泰方领导人的演讲作为语料进行同传模拟实践,旨在探讨泰-汉同声传译策略。笔者以释意理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原则为指导,分别从词汇和长句两方面选取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泰汉同传的常用策略,包括增译法、省译法、改译法、顺句驱动法、逻辑重组法和推理预测法。本实践报告通过对模拟实践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以期为泰汉口译人员在提高口译质量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王林[5](2019)在《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新已成为一种潮流汹涌而来,正在影响着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基于智慧专业化理论,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专业化追求区域创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智慧专业化的空间分布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创新资源定向投入和政策定向支持,以及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评价。智慧专业化在发展比较优势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在确立未来比较优势和区域专业化战略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成果方面影响较为深远。通过界定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空间分布的特征,以31个省份的权威统计面板数据为基础,从4个维度15个指标出发,运用改进的信息熵权TOPSIS法,构建了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评价指标体系与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评价模型。以智慧专业化理论为基础,基于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评价和智慧专业化指数得分,对比国外智慧专业化的发展现状及特征,结合国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区域智慧专业化的研究内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省份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都较高,广东省的智慧专业化水平最高,西部省份区域智慧专业化水平都较弱,且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与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存在较大的极化现象。智慧专业化的空间效应表现为聚集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创新投入对区域自身的自我强化效应,在外部创新环境的作用下,将会聚焦于该区域的经济生产效率的提升,产生区域智慧专业化的聚集效应。从投入产出维度、供给需求维度两方面,构建了区域智慧专业化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体系,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投入要素、区域产业结构、区域政策因素四个层面,选取了人均GDP、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经费支出、省区前三年专利授权量之和、制造业占GDP比重、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政府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共计7个变量指标。以中国31个省份2014-2016年的数据为基础对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创新基础对于省域范围内智慧专业化发展水平都会存在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区位熵识别各区域的智慧专业化产业集合,构建了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评价体系,分析了各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以及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与时空格局演变。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具有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区间内区域间的差异性在增大,东部地区是智慧专业化测度值的高值区;智慧专业化测度值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强的区域其邻近区域测度值也相对较强;同类型空间关系的区域呈现出了较为明显得连片分布特征,H-H区域由东南沿海地区向长江沿线区域扩展,而西部地区连片的L-L区域没有发生改变;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水平、智慧专业化产业促进能力、智慧专业化产业关联度以及智慧专业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差异性,对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测度值呈现出不均衡的空间分布类型产生重要影响。构建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近五年区域智慧专业化指数的变化与趋势,以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对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模式进行分析。当前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这一格局在未来五年将会继续保持,但是区域之间智慧专业化差异将会趋于收敛;区域智慧专业化将会呈现出正向的空间关系,但正相关的强度将会减弱;局部空间自相关演化将会呈现出西部的部分地区将会继续处于L-L型,但东部沿海以及中部部分区域将会演化为H-H型。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不仅能够影响区域自身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临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制定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总体规划、建立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选择和培育体系、重视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空间布局、强化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区域间和区域内的协同发展。通过协同发展来缩小区域智慧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差距,从总体上提升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发展水平,推动和促进区域智慧专业化的均衡发展。

毛燕华[6](2019)在《人格特质对移动音频付费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内容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快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速了时间的碎片化。在认知盈余时代,面临着海量的信息,人们在难以抉择的情况下产生了信息焦虑。2016年被称为互联网内容付费元年,从视频付费到音频付费,多样化的内容产品给人们带来了优质的内容体验,信息焦虑得到缓解,而在内容付费产品中,移动音频备受青睐。移动音频内容具有伴随性、收听场景限制少、信息细节丰富等特点,与图文和视频产品相比优势明显,因而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内容付费产品。然而,用户类型千差万别,需求既个性又多样化,付费动机也不尽相同,何种用户更倾向于为移动音频付费,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基于大五人格理论,引入感知价值理论构建研究模型,探讨人格特质对移动音频付费意愿的作用影响关系。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大五人格对移动音频付费意愿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其中,神经质与尽责性显着影响移动音频的付费意愿,开放性、宜人性和外向性对付费意愿没有显着的相关性。(2)感知价值在大五人格与移动音频付费意愿中存在中介效应,神经质通过影响社会价值和成本价值去影响付费意愿;尽责性通过影响质量价值去影响付费意愿。

刘昌菊[7](2018)在《中国产融结合效率研究》文中提出产融结合作为现代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时下,中国的产融结合还处于由产而融的单向结合阶段,由融而产的模式呼之欲出。然而如何提高产融结合效率,这是实现中国产融结合从由产而融向由融而产稳步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产融结合效率研究为主线,理论联系实际,在阐述发达国家产融结合发展实践的同时,深入分析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展经历和现状的基础上,着力对产融结合效率测算、收敛、动态演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就如何提高我国产融结合效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对国内外产融结合发展历程进行了认真梳理总结。首先,分别对国际上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产融结合模式发展历程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经验。其次,认真梳理了中国产融结合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进而深入分析了中国产融结合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产融结合效率铺垫了基础。2.1测算了中国产融结合效率。本文借鉴了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的优点,应用半参数Olley-Pakes方法对中国产融结合效率进行了测度,选择了 8个行业444家样本企业,利用Olley-Pakes模型对中国产融结合效率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客观地反映出我国产融结合效率在行业上的差异性明显,房地产和服务业产融结合效率水平高于制造业和农业。从动态分析显示,产融结合效率虽然在逐步提高,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3.对产融结合效率收敛性做了动态演变分析。首先,从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两个角度对产融结合效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证明:第一、三产业存在绝对收敛,而第二产业不存在绝对收敛,但均存在条件收敛,说明在自行条件下,第一、三产业中行业可以到稳态水平,而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变革较快,只有在自身禀赋差异的情况下,可以得到自身的稳态水平。其次,通过核密度函数和马尔科夫链两种方法分析了产融结合效率的动态演进,行业间产融结合效率的差距在扩大,在低水平上的集聚较明显。4.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了产融结合型企业财务指标的五个方面指标(现金流量、负债水平、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成本),着力对产融结合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分析显示:现金流量、负债水平、营运能力等五个方面对产融结合效率影响的作用不同。这就为我们采用提高产融结合效率差异化措施提供实践依据。5.基于实证分析,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相关经验,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构建以产为主的产融结合模式、产融结合的监管、完善产融结合相关法律的视角提出9条相关的对策建议。

谢德富[8](2018)在《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 ——碰撞、融合、超越》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分析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状况,探讨中国文化与阿尔及利亚文化的相容性问题。我们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现场调研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后,把论文的内容分为五部分:阿尔及利亚的宗教、语言,中国人的生活适应(一般适应)、工作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宗教方面,中国人主要采取了超越的适应模式。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伊斯兰教的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短时间内难以消除——信仰方面无神论与有神论、祖先崇拜与敬主唯一的差异,世界观方面进化论与神创论的差异,人生观方面现世报与来世报、重物质追求与重精神追求的差异;第二,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教趋向回归传统,而且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深入,这给中国人的跨文化适应增添了难度。具体表现是,一方面,中国人很少主动入教,基本不参与当地的宗教生活,另一方面中国人尊重当地人的宗教活动,比如,中资企业对中国员工采取了劝导、隔离措施以避免冲突,为当地穆斯林参加宗教活动提供便利,中国人个人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主动地了解阿尔及利亚的宗教,并通过自我克制实现与当地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他们与当地民众间由于宗教导致的冲突越来越少。通过摆脱自身的狭隘性,中国人适应了当地的宗教环境。语言方面,中国人主要采取了融合的适应模式。中国人在学习当地语言方面具有普遍性、灵活性、浅层性的特点,他们与当地人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口头语言和丰富的非语言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主要仰赖专职翻译。因此,中国人的语言适应呈现出浅层性、间接性的特点。但是,过于依赖专职翻译存在诸多局限性,比如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译性,间接适应会导致刻板印象的产生,更主要地,对翻译的依赖导致了中国人难以将语言适应的压力转化为深入学习当地语言的动力。此外,“过客心态”也使中国人不愿意深入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中国人对当地文化的适应也因此具有了间接性和浅层性的特点。生活方面,中国人采取了碰撞的适应模式,并趋向超越的适应模式。在饮食文化方面,中阿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在食材挑选标准方面,让中国人无法适应,他们坚持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并通过隔离的办法减少冲突的发生;在居住空间方面,通过围墙把中国人和当地人隔开;业余活动方面,中国人主要是呆在家里(生活基地),较少外出,过着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出行方面,中国人职住一体减少了外出的需要,出行则以自驾车为主,也减少了与当地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中国人在生活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这既与中国文化有关,比如中资企业就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延伸;也与中国人对阿尔及利亚社会安全环境的认知有关。中国人通过自我封闭,把碰撞适应模式转变为超越适应模式,从而减少了与当地文化的冲突。工作方面,中国人采取了融合的适应模式。他们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为当地社会创造效益,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当地员工的劳动技能;在工作中能够根据当地的文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在聘用东道国员工方面优先聘用文化理念相近的而不是工作能力强的员工,聘用年长者做管理人员,按照当地文化特点提供更多的后勤服务,降低工作要求,降低奖励的门槛,宽容对待犯了错误的员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国人普遍认为当地工人“工作效率不高流动性高,敬业精神不强维权意识强”;在大量聘用当地工人的背景下似乎难以保持中资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找到调动当地员工积极性的金钥匙。因此,中国人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在工作方面的融合适应也呈现出浅层性的特点。中国人与阿尔及利亚社会的人际交往方面,三种适应模式都比较明显。中阿民众之间的冲突呈现了产生、发展、加剧、缓解、常态化的变化过程:刚开始,中国人表现出超越的跨文化适应模式;随着接触的增加,负面刻板印象产生,一系列冲突事件随之发生,中国人采取了碰撞的跨文化适应模式;冲突之后双方都进行了反思,做出调整,关系趋缓,中国人采取了融合或者超越的跨文化适应模式。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难以克服性,碰撞的跨文化适应模式仍将长期存在,因此三种适应模式并存。经过分析,我们有如下发现:第一,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跟Oberg的跨文化适应四阶段论是一致的,存在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适应期;第二,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并非主要通过自身的直接体验得来,而是严重依赖翻译;第三,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具有浅层性的特点,跨文化适应的压力没有能够转化为学习当地语言文化的动力,翻译起到了泄压的作用;第四,企业在中国人的跨文化适应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中资企业就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延伸,对员工的跨文化行为进行了约束;第五,利益冲突是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跨文化适应的最大挑战,它具有复杂性、多层次性、难以克服性的特点,因此,减少冲突,增加共性,与当地社会建立多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是中国人在当地长期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据以上发现,我们针对如何增加中国人与当地谁社会的直接接触提出了一些建议。总之,中国人能够灵活应对阿尔及利亚多样性的文化,在文化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努力实现文化融合,如果无法融合则采取超越的跨文化适应模式,较好地适应了阿尔及利亚的文化。中国人跨文化适应的成功,得益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敛克制应对冲突,入乡随俗争取融合,与人为善实现超越。我们认为,中国文化与阿尔及利亚文化能够相容,两者能够实现“美美与共”。

李胜利[9](2018)在《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文中指出当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飓风席卷全球之时,思变创新、转型跨越成为时代主题词。语言作为时代发展的活化石,始于实践,终于应用。今天的英语教学正处于转型的十字路口,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端应用型英语人才,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时代新使命。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首先选取国内10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为调查对象,以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体验、学生学习体验为调查内容,结合麦可思提供的中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相关定制化数据,分析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其次,选取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以及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共3所作为质性研究样本,通过解读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在转型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行动选择与教学组织再造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评估诊断教学转型的制约瓶颈,反思剖析转型困难的深刻根源,探索总结推进转型的实践策略。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逻辑严密性,本研究在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建构了一个融“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组织再造”为一体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式理论框架。该教学转型框架宏微共现,中观拓展。首先,在大学组织视域下探讨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反应。在这个教学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多重博弈中,检视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适配状况。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对教学转型的正式制度供给进行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论证。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之间交叉关系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组合情况,各种情况为教学组织提供不同的制度供给选择。再次,本研究建构的“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通过促成教学转型制度环境的宏观框架、学院及教学组织的中观框架及教师教学转型认同与行动的微观框架之间的互动与耦合,深描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教学转型全景世界”。教师对教学制度的认同程度和行动选择状况构成教学转型制度分析的微观基础。基于学校、院系(部)组织及教师的转型行动反馈,本研究聚焦中观教学组织再造。本研究围绕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这个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整合量化调查与质性深访的结果,在借鉴与改造新制度主义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公办应用型本科、民办应用型本科和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为主线,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路径进行探索。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通过构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分析转型内外环境,探究教学转型在四个维度上的作用机制及相互关系;第二,通过问卷调查和量化分析对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整体扫描、问题凝练及瓶颈聚焦;第三,通过对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跟踪调查及对教师的深度访谈,深描教师教学转型的情感挣扎,探索教学组织再造的创新实践,重构教学转型理论,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转型策略。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本研究所建构的动态“四维立体”螺旋模型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打造了环环相扣的行动链(Action Chain)。教学转型在四大因素(教学制度供给、教师制度认同、教师转型行动选择和教学组织再造)和三大机制(合作机制、心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共同作用下螺旋上升演进。第二、在应用祛魅——理性附魅——创新返魅的教学转型逻辑指引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教学转型,可能需要经历从学术型英语教学向应用型英语教学的“一次转型”和从传统通用英语(EGP)教学向“通用英语(EGP)+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推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也做出配套的应用型转型。院校属性、生源状况以及教学基础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特征。本研究针对英语类专业教学提出以下转型建议:第一,在提升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力方面,以需求为导向,使教学转型制度供需匹配;查缺补漏,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不留空白;强化升级,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时俱进;坚守底线,使教学转型制度有令必行;沟通协调,使教学转型制度供给多元完善。第二,在强化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方面,激发教学转型原动力,满足转型教师的利益诉求及心理动机;把握教学转型继发力,深化转型教师的制度认知;锁定教学转型趋向力,激发教师教学转型的参与动机;明辨教学转型指示力,转变教师的转型参与态度。第三,在促进转型行动理性高效方面,导航定向,明确教学转型路向何方;绘就蓝图,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转型发展;取舍有度,突出教学转型重难点。第四,在教学组织再造提质增效方面,再造流程,环节入手;以生为本,能力导向;创新教学,强化应用;技术支撑,补齐短板;管理转型,共治共享。

徐田甜[10](2018)在《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中政府角色探析 ——以成都菁蓉镇为例》文中指出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因素的众多,创新创业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目前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营造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科学建设创新创业环境,成为政府规划建设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如何建设创新创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发展经济作为政府的职能之一,政府在建设创新创业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角色的合理定位程度直接影响双创环境的质量。成都拥有大量的经济发展潜能,其中菁蓉镇是政府重点打造的示范区域。“十三五规划”后,成都市政府根据相关的发展要求,结合自身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成都科技园区。菁蓉镇是成都市经济的重要体现,对其的研究极能全面的展现创新创业环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为后续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促进成都创新创业的进程。本文以成都市菁蓉镇为切入点,以创新创业环境和政府角色为研究对象,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结合创业理论、创新理论、政府职能转变理论、创业环境理论、创新环境理论的相关知识内容,从创新创业环境中的政府角色定位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对创业环境、创新环境及政府职能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政府角色对创新创业环境营造的积极作用;在综合评估成都市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发展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成都市菁蓉镇的现状;接着对政府具体孵化成都市菁蓉镇中的角色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政府职能中的重点与存在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着名创新创业地区环境营造的经验以及通过调查问卷法、访谈法研究分析所得结论,提出政府促进创业环境发展的相关建议。

二、私企“外贸”路漫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私企“外贸”路漫漫(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省高校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在线教学及平台的相关研究
        (二)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及平台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多维度考察与分析
    一、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的演变历程
        (一)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的产生
        (二)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的发展
        (三)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的现状
    二、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的SWOT分析
        (一)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的优势
        (二)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的劣势
        (三)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的机会
        (四)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的挑战
    三、国内高校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主要类型
        (一)中国大学MOOC
        (二)腾讯会议
        (三)钉钉
第三章 黑龙江省高校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情况调查设计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二、问卷调查的范围与对象
    三、调查问卷的设计
        (一)问卷设计的思路
        (二)问卷设计的内容
    四、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五、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师生在线教学平台使用基本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二)师生使用平台教学与学习过程的统计与分析
        (三)师生平台使用重要考量因素的统计与分析
        (四)师生针对在线教与学态度与建议的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黑龙江省高校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使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平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针对平台使用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针对平台自身问题的建议
        (二)针对教师使用问题的建议
        (三)针对学生使用问题的建议
第五章 促进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发展的路径
    一、促进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发展的宏观策略
        (一)培养复合式汉语师资人才
        (二)平台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应平衡
        (三)平台的评估、评价体系应完善
    二、促进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发展的实施建议
        (一)从界面设计方面进行构想
        (二)从教学系统方面进行构想
        (三)从辅助板块方面进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2020年莫斯科金融论坛战略会议—后疫情时代俄罗斯的经济与金融市场”模拟同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前言
第一章 “2020年莫斯科金融论坛战略会议”模拟同传任务过程
    1.1 译前准备
        1.1.1 会议主题
        1.1.2 发言人身份和语言风格
        1.1.3 经济类相关词汇整理
        1.1.4 其他方面
    1.2 翻译实践
    1.3 译后整理
第二章 “2020 年莫斯科金融论坛战略会议”模拟同传案例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口译衔接理论
        2.1.2 语篇单位界定
    2.2 语法衔接
        2.2.1 省略
        2.2.2 替换
        2.2.3 照应
        2.2.4 连接
    2.3 词汇衔接
        2.3.1 重复
        2.3.2 搭配
第三章 “2020 年莫斯科金融论坛战略会议”模拟同传译后总结
    3.1 翻译心得
        3.1.1 重视心理调节
        3.1.2 重视译前准备
        3.1.3 口译笔记体系
    3.2 翻译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翻译材料整理
致谢

(3)《金融中介学》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前言
第一章 《金融中介学》翻译过程
    第一节 译前准备
        一、收集相关资料
        二、梳理专业知识
    第二节 翻译过程
    第三节 最终定稿
第二章 《金融中介学》中词语的翻译方法
    第一节 专业术语的翻译
        一、专业术语查证
        二、缩略语查证
    第二节 词类转换
        一、词义表述
        二、词类转换
第三章 《金融中介学》中句子的分析与翻译
    第一节 句子成分的分析
        一、补语的分析
        二、省略成分
    第二节 句子的拆分与合并
        一、长难句的拆合
        二、特殊句式的处理
第四章 《金融中介学》译后总结
    第一节 翻译笔记整理
    第二节 翻译心得总结
    第三节 学习方向制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原文/译文
附录2:术语表

(4)“一带一路·泰中经贸合作论坛”上泰国领导人致辞的泰汉模拟同传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背景介绍
    第二节 模拟设计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第一节 译前准备
        一、收集相关信息,建立词汇表
        二、同传能力的练习
    第二节 翻译过程
    第三节 译后评价
        一、自评
        二、他评
第三章 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泰汉同传策略案例分析
    第一节 释意理论概述
        一、释意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释意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释意理论指导同传的可能性
    第二节 词汇口译策略
        一、增译法
        二、省译法
        三、改译法
    第三节 长句口译策略
        一、顺句驱动法
        二、逻辑重组法
        三、推理预测法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第一节 失误案例总结
        一、错译
        二、漏译
        三、词汇搭配不当
        四、用词不当
    第二节 模拟实践中的得当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得当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三节 启示
附录 模拟同传音频转录
表1 术语表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概述
    3.1 智慧专业化概念
    3.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理论
    3.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实践
4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评价
    4.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产业选择与测度
    4.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4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发展水平的实证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
    5.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模型构建
    5.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研究假设
    5.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影响因子的实证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类型格局
    6.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模型构建
    6.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实证结果
    6.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时空演化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
    7.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模型构建
    7.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实证结果
    7.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的格局预测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的政策启示
    8.1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总体规划的政策启示
    8.2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选择和培育的政策启示
    8.3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空间布局的政策启示
    8.4 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启示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登记证书
附录3 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产业测度一览表

(6)人格特质对移动音频付费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动机
        1、研究背景
        2、研究动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移动音频用户研究
        2、移动音频传播模式研究
        3、移动音频平台运营模式研究
        4、移动音频付费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5、简要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3、研究方法
        4、研究创新点
一、大五人格研究综述
    (一)概念与内涵
        1、人格的概念
        2、人格特质内涵
    (二)大五人格研究
        1、对个体消费行为的解释
        2、对职业领域的影响
        3、对个体情绪的影响
        4、对信息接受领域的影响
    (三)感知价值理论
        1、感知价值的涵义
        2、感知价值的维度
    本章小结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
    (二)研究变量定义
        1、大五人格的操作定义
        2、感知价值的操作定义
    (三)研究假设
        1、大五人格与感知价值假设
        2、感知价值与付费意愿假设
        3、大五人格与付费意愿假设
    (四)研究问卷设计
        1、大五人格量表
        2、感知价值与付费意愿的测量
    (五)研究数据收集
        1、数据收集
        2、数据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三)相关及回归分析
    (四)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
    本章小结
四、大五人格与移动音频付费意愿
    (一)移动音频用户行为偏好
        1、移动音频收听形式
        2、移动音频内容主题
        3、移动音频收听时长
        4、移动音频收听场景
        5、移动音频付费类型
        6、移动音频付费价格
    (二)人格特质对移动音频付费意愿的影响讨论
        1、神经质对移动音频付费意愿的影响
        2、尽责性对移动音频付费意愿的影响
        3、开放性、宜人性、外向性与付费意愿的关系
    本章小结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中国产融结合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1.2.1 产融结合
        1.2.2 产融结合效率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主要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简要评述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社会分工理论
        2.2.2 资本循环理论
        2.2.3 产业融合理论
第三章 产融结合发展历史回眸
    3.1 发达国家产融结合发展历程
        3.1.1 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发展历程及特点
        3.1.2 银行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发展历程及特点
        3.1.3 发达国家产融结合的经验总结
    3.2 中国产融结合发展历程
        3.2.1 产融结合起步阶段
        3.2.2 产融结合治理阶段
        3.2.3 产融结合曲折发展阶段
        3.2.4 产融结合快速发展阶段
    3.3 当前中国产融结合发展现状分析
        3.3.1 产融结合现状
        3.3.2 产融结合存在的问题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产融结合效率测度研究
    4.1 产融结合效率测度方法介绍及选择
        4.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4.1.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
        4.1.3 半参数法
    4.2 Olley--Pakes半参数法模型构建
        4.2.1 理论模型推导过程
        4.2.2 测算步骤
    4.3 产融结合效率测度样本选择及模型设计
        4.3.1 样本选择
        4.3.2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4.3.3 模型设定及说明
    4.4 产融结合效率测度结果及分析
        4.4.1 产融结合效率总体分析
        4.4.2 农业和采矿业产融结合效率分析
        4.4.3 制造业产融结合效率分析
        4.4.4 服务业产融结合效率分析
        4.4.5 房地产建筑业产融结合效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产融结合效率收敛性分析
    5.1 产融结合效率收敛的检验分析
        5.1.1 绝对收敛检验
        5.1.2 条件收敛检验
    5.2 产融结合效率分布的动态演进分析
        5.2.1 方法选择及说明
        5.2.2 Epanechnikov核函数构建
        5.2.3 马尔科夫链方法构建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融结合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理论分析及假设
        6.1.1 基于分工理论视角分析及假设
        6.1.2 基于企业微观视角分析及假设
        6.1.3 基于宏观经济环境视角分析及假设
    6.2 指标选择及模型设计
        6.2.1 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6.2.2 变量统计性描述及均值检验
        6.2.3 模型及说明
    6.3 实证结果
        6.3.1 总体分析
        6.3.2 分行业分析
        6.3.3 分参股金融机构类型分析
        6.3.4 分所有权性质分析
        6.3.5 分资产规模分析
    6.4 内生性检验
    6.5 小结
第七章 提高我国产融结合效率的对策建议
    7.1 构建以产为主的产融结合发展模式
        7.1.1 加快建立产融结合的准入、退出管理制度
        7.1.2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产融结合政策倾斜
        7.1.3 强化产能过剩产业限制政策
        7.1.4 切实落实民营企业产融结合的优惠政策
    7.2 构建完善的产融结合监管体系
        7.2.1 加强金融机构股东备案制度
        7.2.2 加快建立产融结合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7.2.3 重点关注偿债能力及现金流量变化
        7.2.4 进一步完善产融结合专业经理人管理机制
    7.3 加强法制建设,保障产融结合高效发展
        7.3.1 完善与企业破产相关的法律内容
        7.3.2 完善与投资者保护相关的法律内容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农林牧副渔样本企业(33家)
    附表2: 采矿及相关行业样本企业(64家)
    附表3: 化工制造业样本企业(56家)
    附表4: 医药制造业样本企业(20家)
    附表5: 电子机械制造业样本企业(72家)
    附表6: 服务业样本企业(97家)
    附表7: 房地产建筑业样本企业(46家)
    附表8: 综合类样本企业(56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导师主持的研究课题

(8)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 ——碰撞、融合、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Résumé
Abstract
前言
    0.1 问题的提出
    0.2 跨文化适应理论文献回顾
    0.3 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跨文化适应的文献回顾
    0.4 核心概念
    0.5 研究设计
第一章 宗教适应
    1.1 伊斯兰经典解读
        1.1.1 《古兰经》中的上帝与魔鬼
        1.1.2 伊斯兰教对经济活动的规定
        1.1.3 伊斯兰教对饮食的规定
        本节分析与讨论
    1.2 伊斯兰教在阿尔及利亚
        1.2.1 十年动乱前之伊斯兰教
        1.2.2 十年动乱期间之伊斯兰教
        1.2.3 十年动乱后之伊斯兰教
        本节分析与讨论
    1.3 中国人对伊斯兰教的认知
        1.3.1 认知宗教的过程——斋月认知个案分析
        1.3.2 对宗教影响力的认知
        1.3.3 对宗教本质的认知
        本节分析与讨论
    1.4 中国人对伊斯兰教的行为适应
        1.4.1 宗教冲突后的被动适应
        1.4.2 对宗教的主动适应
        1.4.3 伊斯兰背景下的中阿婚姻
        本节分析与讨论
    本章总结
第二章 语言适应
    2.1 阿尔及利亚语言的多样性
        2.1.1 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
        2.1.2 法语在阿尔及利亚
        2.1.3 柏柏尔语在阿尔及利亚
        2.1.4 英语在阿尔及利亚
        2.1.5 中文在阿尔及利亚
        本节分析与讨论
    2.2 翻译
        2.2.1 翻译人员的工作内容、类型、成长历程
        2.2.2 不可或缺的翻译
        2.2.3 翻译的局限
        本节分析与讨论——兼评翻译功过
    2.3 语言的习得
        2.3.1 培训班学习
        2.3.2 自学
        2.3.3 用中学
        本节分析与讨论
    2.4 语言的使用
        2.4.1 简单的语言交流
        2.4.2 各说其语
        2.4.3 无声的交流
        本节分析与讨论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生活适应
    3.1 饮食衣着
        3.1.1 阿尔及利亚餐饮文化
        3.1.2 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餐饮文化适应
        3.1.3 衣着适应
        本节分析与讨论
    3.2 室间适应
        3.2.1 气候环境
        3.2.2 职住空间
        3.2.3 空间位置移动——交通方式适应
        本节分析与讨论
    3.3 业余生活
        3.3.1 当地休闲文化认知
        3.3.2 窝在家里
        3.3.3 外出购物
        3.3.4 外出活动
        本节分析与讨论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工作适应
    4.1 对阿尔及利亚员工的认知
        4.1.1 阿尔及利亚员工多样化的特点
        4.1.2 流动性太大
        4.1.3 敬业精神欠缺
        4.1.4 维权意识较强
        本节分析与讨论
    4.2 当地员工的招聘与培训
        4.2.1 当地用工法律环境认知
        4.2.2 招聘的思路
        4.2.3 招聘的途径与流程
        4.2.4 培训
        本节分析与讨论
    4.3 当地员工管理与激励
        4.3.1 当地员工的管理
        4.3.2 当地员工的激励
        本节分析与讨论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人际交往适应
    5.1 互助合作
        5.1.1 中国媒体对阿尔及利亚的印象
        5.1.2 中国人对阿尔及利亚人的印象
        5.1.3 阿尔及利亚媒体中的中国人
        5.1.4 阿尔及利亚人眼中的中国人
        5.1.5 中阿之间的互助合作
        本节分析与讨论
    5.2 冲突
        5.2.1 群体冲突事件回放
        5.2.2 群体冲突事件原因分析
        5.2.3 华人的反应
        本节分析与讨论
    5.3 社会管理
        5.3.1 签证
        5.3.2 进出海关
        5.3.3 政府行政文化适应
        本节分析与讨论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受访者名单
    附录三: 访谈笔录(摘录)
    附录四: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新制度主义路向分析与应用局限
    第二节 新制度主义分析框架的借鉴与修正
    第三节 “四维立体”整合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可靠性、伦理、自反性和限制
第四章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依据
    第二节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第三节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章 “双一流”卓越梦的辗转: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L大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六章 “二等公民”的涅盘: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F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七章 “第三部门”的蹊径: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
    第一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
    第二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
    第三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行动选择
    第四节 W学院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
第八章 讨论与检思
    第一节 差异与趋同:教学转型案例比较
    第二节 检思与重构:教学转型理论框架完善
    第三节 策略与实践:教学转型的行动方略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三、结语:尚在征程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邀约信
    附录2: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院长)
    附录3: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学院长)
    附录4: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研室主任)
    附录5: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访谈提纲(教师及教辅)
    附录6: 访谈摘要单
    附录7: 课堂观察表
    附录8: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9: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10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中政府角色探析 ——以成都菁蓉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框架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第二章 创新创业环境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创新创业环境概念界定
        2.1.1 创新环境概念
        2.1.2 创业环境概念
    2.2 建设创新创业环境中政府角色的理论基础
        2.2.1 企业型政府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 政府角色定位
        2.3.1 政府角色的概念
        2.3.2 政府角色的类型
        2.3.3 政府在创新创业环境中的角色定位
第三章 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现状
    3.1 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的基本现状
        3.1.1 基础设施
        3.1.2 政策法规
        3.1.3 教育与宣传
    3.2 政府发展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的战略成就
        3.2.1 政府主导,规划体系平台
        3.2.2 政府推动,激活双创资源
        3.2.3 财政扶持,助推融资拓宽
        3.2.4 降低门槛,树立国际品牌
第四章 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中政府角色分析
    4.1 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方法
        4.1.3 调查结果分析
    4.2 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访谈结果分析
    4.3 政府在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中引导者和培育者角色的越位
        4.3.1 主导投入方式
        4.3.2 微观管制过多
    4.4 政府在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中监管者和服务者角色的缺位
        4.4.1 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4.4.2 政策、微观措施落地困难
        4.4.3 金融服务和培训学习服务的结构不合理
        4.4.4 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创新创业环境中政府角色个案分析
    5.1 班加罗尔
        5.1.1 班加罗尔创新创业环境现状
        5.1.2 创新创业环境发展中政府角色
    5.2 台湾新竹
        5.2.1 新竹创新创业环境现状
        5.2.2 创新创业环境发展中政府角色
    5.3 启示
        5.3.1 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引导者
        5.3.2 完善的投融资渠道的助推者
        5.3.3 良好的人才聚集和文化氛围的培育者
        5.3.4 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的服务者
第六章 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中政府角色优化对策
    6.1 优化政府引导者角色
        6.1.1 制定发展战略
        6.1.2 建设服务型政府
        6.1.3 完善设施载体
        6.1.4 壮大融资规模
    6.2 优化政府监管者方面角色
        6.2.1 完善监管机制
        6.2.2 推进政策落地
    6.3 优化政府培育者角色
        6.3.1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6.3.2 培育社会主体,创造双创生态
    6.4 优化政府服务者角色
        6.4.1 完善服务方式
        6.4.2 改革知识产权
        6.4.3 创建导师团队
        6.4.4 健全服务平台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小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Ⅱ:菁蓉镇创新创业环境建设访谈记录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四、私企“外贸”路漫漫(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高校国际汉语在线教学平台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 王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2020年莫斯科金融论坛战略会议—后疫情时代俄罗斯的经济与金融市场”模拟同传报告[D]. 白子冉.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金融中介学》翻译报告[D]. 孙智慧.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4]“一带一路·泰中经贸合作论坛”上泰国领导人致辞的泰汉模拟同传实践报告[D]. 邱玉婷.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5]中国区域智慧专业化空间分布研究[D]. 王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人格特质对移动音频付费意愿的影响研究[D]. 毛燕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7]中国产融结合效率研究[D]. 刘昌菊. 北京邮电大学, 2018(08)
  • [8]中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跨文化适应 ——碰撞、融合、超越[D]. 谢德富. 武汉大学, 2018(06)
  • [9]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D]. 李胜利. 厦门大学, 2018(07)
  • [10]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中政府角色探析 ——以成都菁蓉镇为例[D]. 徐田甜.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民营企业“外贸”任重道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