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填空题的解法

第 2 章 填空题的解法

一、第二章 填空题的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满[1](2021)在《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问题表征”阶段,它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高中阶段学生在数学表征能力上的表现特征为会选择合理的内在表征或外在表征对问题进行表征,以及处理给出的表征,学生会用标准化表征将自己的思路结构化。我在本文将会明确问题表征的概念,根据问题表征的概念对问题表征的形式进行分类,分为内在表征和外部表征,并且结合数学例题和教学片段进行举例说明。接下来又对问题表征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类并用阶梯式示意图表示出表征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样结合例题举例说明。本文的重点部分是问卷、测试卷的设计、调查以及分析,本人选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结合现实教学中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问题表征的分类制作调查资料,调查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学生问题表征的因素。文章根据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发现影响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因素,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表征问题的能力因素。最后根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以便于在教学中有助于学生对问题进行内部表征和外在表征,知识方面,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概念、定理的准确解读,完善学生的CPFS结构;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对学生分别进行学生问题表征中关键字句和隐含条件选择的训练,不同表征类型的转换训练,类型题、范例集中训练和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大部分学生在数学中能够掌握技巧、重拾信心,提高数学成绩。

寇换换[2](2021)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个案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核心素养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在核心素养理念落地的过程中,教科书是一个关键的中介环节,教科书的设计编写有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地。当前,国家正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将从高中教育阶段进一步扩展到义务教育阶段,而其后与之相应的教科书修订工作,也必然涉及对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落实、对核心素养精神的体现。不过在教科书修订工作展开之前,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目前正在使用的教科书,在自发的情况下,对核心素养是否有所体现,如果已有体现,那么这种自发的体现,又体现得如何:哪些应该做的,目前的教科书已经做到的,又有哪些,是目前的教科书尚未做到,因此必须要做出相应改变的。本研究所做的,即是这样的工作,而所关注的学科,则是数学。具体说来,本研究就当前正在使用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对其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所比较的教科书版本,为使用范围比较广的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本研究既从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三个方面对两版教科书进行了宏观的比较分析,又就两版教科书的导学系统、活动系统、练习系统与特色栏目对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情况,进行了微观的对比统计分析。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本研究确定了这两版本教科书在服务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优缺点:人教版教科书内容的组织更有逻辑性,活动的类型丰富、逻辑性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是内容的呈现方式较为简单。北师大版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丰富、重视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内容的选择也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但是内容组织的逻辑性不足,活动类型简单。两版教科书都存在各类型习题数量不均衡,数学核心素养各要素蕴含数量相差悬殊的问题。针对两版教科书不同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在接下来的教科书修订中,人教版:1.内容的选择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相结合;2.并注意内容呈现情境的丰富性,这样才更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北师大版:1.应增强内容组织的逻辑性;2.并注意增加活动的类型。而针对两版教科书共同的问题,本研究认为:1.应合理增加与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相关的内容与活动;2.增加习题类型,丰富习题内容。此外,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宜:1.广阅各版教科书,以取长避短;2.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境;3.充分利用各栏目活动,全面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黄丹[3](2021)在《核心素养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17版课标”)的提出,普通高中化学教材依据“17版课标”的要求进行了重新修订。关于修订之后的新教材,还有许多令所有奔赴在化学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疑惑的地方,比如,习题的设置是否符合课标要求,习题的难度是否适中,一线教师该如何利用新教材课后习题帮助教学等等。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是理科生必选课程,而依据“17版课标”编写的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为选考化学的学生必选课程。因此无论修订前后,“化学反应原理”内容在高中阶段化学学习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选取选择性必修1-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化学习题研究的文章进行梳理,初步了解了目前化学教材习题研究现状并选取了与“17版课标”一致性分析、难度分析、与高考试题吻合度比较为研究角度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以SEC一致性分析范式为理论工具,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与“17版课标”在素养维度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与“17版课标”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维度存在显着一致性,而在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维度不存在显着一致性。其次,本文运用“六因素四水平”难度模型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进行了难度研究,并与全国III卷化学反应原理试题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综合平均难度值低于全国III卷试题,但对学生来说,仍具有挑战性,可作为日常教学中巩固练习并提升认知能力的工具。最后,本文构建了课后习题与高考试题吻合度研究模型,研究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与高考试题的吻合程度,便于一线教师选择合适的课后习题科学备战高考。研究发现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章节吻合程度最高,化学反应与电能章节吻合程度较高,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章节吻合程度较低,水溶液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章节吻合程度最低,教师可选择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章节课后习题备战高考相对应部分试题,而其他三个章节未达到高考试题要求,教师可选择其他三个章节习题作为巩固学生基础的练习题。

赵磊[4](2021)在《数学公式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自动判卷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智慧教育的不断发展,自动判卷已经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而作为智慧教育的入口,OCR识别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其中作为OCR识别系统中的手写体数学公式识别一直因为其复杂多样的二维结构,导致其研究进展缓慢。本文以数学公式的二维结构为着手点研究数学公式的识别,并进一步研究表达式一致性判别的相关问题,最终构建了一个初中数学填空题自动判卷系统。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于数学公式识别,本文采用编码器-解码器的框架构建了一个端到端的识别模型。为了不限制输入图像的大小,且在不同大小下可以更好地提取字符特征,本文提出了多尺度自动选择稠密网络作为编码器。针对数学公式中的复杂结构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可以关注到结构中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的基于结构增强的注意力机制,而针对结构的嵌套使数学公式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使用栈结构对含有结构信息的全局信息进行管理。最后本文建立了一个真实手写体数学公式数据集,用来增强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本文提出的数学公式模型在CROHME2014的测试集上公式准确率达到了47.50%,在自建的真实数学公式数据集上的公式准确率达到了69.71%。针对数学填空题判卷中存在的书写形式的多样性问题,本文通过答案类型分类,将各种答案类型转换成判等问题和一致性判别问题。与此同时本文提出了基于符号计算的等价判别器和基于表达式树的表达式一致性判别器。基于上述数学公式识别模型和表达式一致性判别系统,本文构建了一个初中数学填空题自动判卷系统,系统最后在550道填空题的测试数据上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其中数学公式识别的准确率为89.09%,整体系统的判对率为90%。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使用的数学公式识别模型可以准确的识别出答案,而表达式一致性判别器不仅可以解决填空自动判卷的问题,也是将来初中数学步骤级判卷的核心模块。

杜剑南[5](2020)在《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考”一直以来就是研究者们的热点话题,而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即“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改变也使得社会各界更加关注高考改革的实施。纵观高考试卷的内容变化,从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题演变为国家考试中心命题和各地方自主命题并存,又逐步发展为现今全国基本统一使用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而这一变化也提醒我们需要将研究重心聚焦在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试卷上。研究以十年为限,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近十年来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卷有两种,即大纲卷和新课标卷,而新课标卷又是现阶段“高考”所使用的试卷,因此就需要进一步探究新课标卷的内容变化特点。基于此,研究选取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具体问题是: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有哪些变化及特征?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有哪些变化及特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现阶段有关“高考试卷”“高考试卷比较”“高考数学试卷比较”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使得本研究一来将试卷框架与题型结构分开比较;二来完善了高中理科数学中所有知识点,本研究共统计出347个知识点(其中必考内容312个知识点,选考内容35个知识点),以此进一步细化知识点的统计,以便更好地观察高考数学试卷中知识结构的变化;最后通过分析数学高考试题的相关特点,在现有高考数学试题综合难度模型中七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加入条件含量和阅读量,除此之外还进一步完善以往模型中各水平因素的相关描述,并以举例高考试题的方式,将各因素水平与之对应分析,最后将近十年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的每一道试题按照九个难度因素进行编码,进而利用综合难度模型公式计算出高考理科数学试卷的相关难度。通过比较法分析了近十年新课标卷中四种类型总计21套理科数学试卷——即新课标全国卷(3套)、新课标全国卷Ⅰ(7套)、新课标全国卷Ⅱ(7套)以及新课标全国卷Ⅲ(4套)在框架结构(考试的时间、试卷的总分、试卷指导语)、题型结构(题型的种类、各题型数量、所占分值)、知识结构(知识点总数及覆盖率、各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数量及分值)以及难度(各题型难度、各知识单元难度、整卷难度)这四个维度的变化并总结变化特征。通过访谈一线具有较长教龄的教师来完善研究结论,进而提出“新高考”试卷命制和高中数学教学的合理化建议。通过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结构中的考试形式、考试总分、考试时间以及试卷说明进行比较发现,试卷在框架结构上注重整体的稳定性;对选择、填空、解答题的数量和分值以及知识点数目的比较发现,试卷在题型结构上呈现出“稳中求变”的趋势;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总知识点数、知识点总数覆盖比例、各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统计以及考查的知识单元数量及分值比较后发现,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试题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对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中不同题型和整卷的难度比较中发现,试卷难度存在相对稳定的层次性、不同种类试卷的各难度因素没有显着差异、逐渐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基于研究结果对高考命题的建议:打破命题定势,改变出题结构与数量,适当增加试题灵活性;注重问题情境的设置,考查考生的应用意识;均衡试题综合难度;尽量全面考察高中所学数学知识,持续提升试题的综合性。对高中教学的建议:继续与时俱进的注重“双基”,重视数学本质,培养通性通法;注重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注重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重视试题相关情境的创设,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意识。

叶峻铭[6](2020)在《基于SOLO理论的物理高考试卷分析与实践 ——以力学部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合适的分类评价标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处的能力水平,从而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达到高考所要求的能力水平,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这种形成性评价判断学生所处的能力水平层次,继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克服困难,具备迎接高考的能力水平。本文选取近几年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于学科考评的SOLO分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用于对高考力学试题和高三学生的研究过程之中。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 SOLO理论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第三章作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将SOLO理论与高中物理进行匹配,进而制定了符合高中物理的“物理试题的SOLO层次分类标准”和“学生物理表现的SOLO层次分类标准”,并对2017-2019年部分物理全国卷力学试题进行了实例分析,给出了这些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和SOLO层次。第四章研究各套试卷的SOLO层次后,发现关联结构(D)水平的试题在每年全国卷的力学试题中都占据了 70%左右,并且选择题和计算题的层次明显高于填空题(实验题)。第五章为实践环节,组建测试卷对两个班的高三学生进行检测,利用SOLO分类标准分析学生所处的能力水平,并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后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袁天舒[7](2020)在《立体几何问题解法研究》文中指出立体几何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分支,由几何学的教育价值决定了立体几何的地位及作用,在高考中立体几何问题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必考题,分值占比很高。针对数学问题我们常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就是依赖于正确且恰当的解题方法来解决某种数学问题,因此为解决学生对于立体几何问题的“学不懂,解不来,算不出”的现状,笔者针对立体几何相关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我国的几何课程一直保持着欧式几何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我国教育实施了课程改革,对于立体几何的教学进行完善与优化,教材中涉及立体几何的内容发生改变,不仅在内容与知识上扩充,而且在教材编排上也作出改变,立体几何课程将以“空间中平行与垂直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向量法的应用”为重点,由此教材中提出来:综合法和向量法。本文以大量文献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背景支撑,查阅国内外有关于立体几何问题解法及教学实践中的策略的主题文献,通过数年以来国内外对立体几何的相关解法及策略的研究现状,以及《课程方案(2017年版)》对于立体几何相关教学改革,采用文献分析法界定立体几何问题解题方法的相关概念,提出研究解题方法的意义,为后续研究做铺垫。本文选取2010-2015年的全国新课标Ⅰ、Ⅱ卷,2016-2019年的全国新课标甲、乙、丙卷,2014-2019年自主命题地区(北京、浙江、江苏)的高考试卷进行全面统计,采取比较、归纳分析法对于高考试题中涉及到的立体几何问题进行分类研究,统计内容涉及:(1)考试大纲;(2)考试中客观题和简答题的常见题型、考点;(3)题型中涉及的知识点及解题方法;(4)题干出现的几何模型载体;(5)数学思想和核心素养。通过定量分析法分析得出:(1)新课标卷中立体几何考查分值均为22分,自主命题省份在14-28分不等;(2)题型以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平行和垂直位置关系、异面角或二面角计算、体积与表面积计算为主。通过高考试卷中典型简答题对综合法和向量法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所考查的思想方法、与能力的不同侧重点,最后总结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在教育实习期间撰写,通过与教师交流、教学实践等方式,依据现有的理论基础和高考试卷中的高频考点,进行教学设计《二面角》,设计中涉及现代信息技术Hawgent皓骏动态数学软件,根据实际问题为情景进行教学。并且针对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利用提出的五个教学策略,对常见的立体几何问题进行分类:(1)三视图;(2)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3)计算问题中提出三维空间中角度的计算、距离的计算、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因为高考试题具有权威性,将试题分类解决并加以评价,采取综合法和向量法等不同解决方法来解决。

于艺[8](2020)在《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深度学习应用于教育领域,最早由费伦斯﹒马顿、罗杰﹒萨尔乔提出,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在教育教学中它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为使研究更具实际价值本研究重点思考了如下两个问题:高中生学习化学的现状如何;形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基于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为解决学生学习化学中遇到的困难,本研究提出将深度学习的理念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设计出促进高中生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的一般流程。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问卷调查、访谈及案例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吉林市某高级中学学生学习化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的基本能力,但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有意识的发展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为检测实践效果,以《电解原理的应用》为例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施。本研究从对知识的基本理解、对知识本质的理解、知识网络逻辑系统的形成、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及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五个深度学习的维度出发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每一维度能力发展的因素、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从而得出将深度学习的理念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的能力,并就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好深度学习提出如下建议:1.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前提是理解深度学习的内涵;2.学生明了深度学习过程的基础是将深度学习路线外显化;3.形成知识网络逻辑系统的关键是注意建构与扩展知识间的联系;4.进行深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以提问的方式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5.进行迁移应用的关键是提供适度与切合的变式;6.总结归纳与反思评价相结合,明确深度学习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张欣艺[9](2020)在《基于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学运算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而圆锥曲线解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的良好载体.高中生对圆锥曲线综合题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圆锥曲线的综合题,本研究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探讨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提升学生圆锥曲线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本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问题:(1)调查高中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现状;(2)对全国I卷圆锥曲线近五年的高考试题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基本题型与基本方法;(3)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探讨促进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复习时提示学生审题从总结出的三类题型来思考,构建解题思路可以从这三类题型的基本方法思考;创造了简化条件法来教授复杂题目,有利于学生化繁为简,找到思路.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案例研究法.通过文献梳理了关于数学运算素养、圆锥曲线解题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教学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了解当前对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现状.分析了全国I卷圆锥曲线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总结出三个基本题型及其基本解题方法:(1)“定义与标准方程”基本题型,解题的基本方法是应用三种不同类型圆锥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进行求解;(2)“几何量与几何性质”基本题型,基本解题方法是利用图形中的几何关系,列出关键的等式(不等式);(3)“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基本题型,解题基本方法是联立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再根据具体问题情境进一步求解.基于教学理论及调查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高三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并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给出教学案例:(1)激活旧知,明晰基本题型;(2)一题多法,加深基本方法;(3)简化题目,梳理解题思路;(4)变式训练,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判定题型的能力和解题灵活性;(5)关注反思,提升思维品质,积累解题经验,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李小婉[10](2020)在《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国务院明确提出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要求,这是近年来社会各界所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所以,在文理不分科视域下,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学生如何主动地学,是每位高中数学教师及学生都很关注的问题.由于解析几何的综合性比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直观想象能力等都要求较高.圆锥曲线又是高中平面解析几何中的重要内容,而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一些知识点比较接近,导致学生学起来容易混淆.因此,本文将研究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总结相关知识点并给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解题教学设计.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以及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正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理论基础,包括差异教学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次论述关于文理不分科、数学解题教学和圆锥曲线的研究现状.通过文献分析,结合当前高考的政策以及前人的研究,明确自己所要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第二部分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学习情况及文理科生的差异情况.结合问卷调查,再对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得出文理科生关于圆锥曲线解题的整体差异主要在:(1)文科生的数学基础不如理科生;(2)文科生运算能力不如理科生;(3)文科生思维能力不如理科生.第三部分对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性质进行归纳,并给出圆锥曲线常见题型总结及相应例题,为解题教学做铺垫.第四部分对新、旧课标要求进行宏观跟微观的比较,得出新课标圆锥曲线部分要求更接近旧课标(文科)的要求.接着对新、旧高考试卷结构、分值、难度进行比较,本文以2018、2019年浙江卷跟上海卷为新高考,全国I卷文、理科为旧高考.发现圆锥曲线在新、旧高考试卷中占的分值比例都比较高,难度也较大,尤其是对运算能力要求极高.分别根据课标要求和高考试卷的比较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第五部分给出了椭圆焦点三角形问题、双曲线探究问题、抛物线焦点弦问题、圆锥曲线综合题的教学设计,提出了具体教学策略并以教学设计的形式予以展示.最后是对本论文内容的总结与展望,对本文进行回顾和反思,总结出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二、第二章 填空题的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二章 填空题的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理论基础
        (一)数学元认知
        (二)CPFS结构
        (三)数学多元表征理论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问题表征
    二、表征分类
        (一)内在表征
        (二)外在表征
    三、表征能力
        (一)复述式的表征能力
        (二)转换式的表征能力
        (三)分析式的表征能力
        (四)概括式的表征能力
        (五)表征能力之间的关系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国内
        (二)国外
第三章 高中生使用问题表征的现状分析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抽样
        (三)调查问卷
        (四)测试卷法
    四、研究设计与说明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说明
        (二)测试题设计与说明
        (三)教师访谈内容设计与说明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二)学生测试题的结果与分析
        (三)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影响问题表征能力的成因分析
    一、知识因素
        (一)知识点薄弱,影响类比表征中的公式记忆
        (二)知识网络不完善,导致命题表征中CPFS结构和图式不完整
    二、能力因素
        (一)思维能力
        (二)实践能力弱,影响描述性表征的实物模型的表征能力
第五章 培养中学生问题表征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进行内部表征
        (一)培养学生对概念、定理的准确解读,提高类比表征中公式记忆的表征能力
        (二)完善学生的CPFS 结构系统,提高命题表征中CPFS 结构的完整程度
    二、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有助于学生进行外部表征
        (一)对学生问题表征中关键字句和隐含条件筛选的训练,提高叙述性表征中逻辑表示的表征能力
        (二)对不同表征类型的转换训练,增强外在表征与内在表征相互转化和外在表征内自我转化能力
        (三)对类型题、范例集中训练,提高描绘性表征中逻辑关系图的概括能力
        (四)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训练,提高描述性表征的实物模型的表征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2 测试题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个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数学核心素养
        (二)教科书
        (三)教科书设计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相关研究对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讨论
    三、史宁中对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问题的讨论
    四、相关研究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科书编写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科书比较分析(上)
    一、两版教科书数与代数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二、两版教科书数与代数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四)两版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四、两版教科书图形与几何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四)两版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科书比较分析(下)
    一、两版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二、两版教科书统计与概率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两版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四)两版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三、两版教科书综合与实践部分基于核心素养的宏观比较
    四、两版教科书综合与实践部分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微观比较
        (一)北师大版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情况的对比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两版教科书中数学核心素养各要素总体体现情况对比分析
    二、两版教科书中各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对比分析
        (一)两版本教科书导学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二)两版本教科书活动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三)两版本教科书练习系统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四)两版本教科书特色栏目中数学核心素养总体体现情况比较
    三、两版教科书在服务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优缺点
        (一)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优缺点
        (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优缺点
    四、两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修订与使用建议
        (一)两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修订建议
        (二)给初中数学教科书使用者的建议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两版教科书内容梳理
附录二:数学核心素养具体表现描述
致谢
个人简介

(3)核心素养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教材的改革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评价要求
        三、化学反应原理的地位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后习题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业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SEC一致性分析范式
        二、 “六因素四水平”难度模型
第三章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习题与17 版课标一致性研究
    第一节 化学反应习题分布及数量研究
        一、习题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
        二、习题数量统计
    第二节 核心素养框架下“17 版课标”的素养编码
        一、素养编码标准
        二、描述符的统一
        三、编码原则
        四、编码结果
    第三节 核心素养框架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的素养编码
        一、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编码原则
        二、“化学反应速率”章节案例分析
        三、编码结果
    第四节 人教版选择性必须1 与“17 版课标”一致性结果分析
        一、波特一致性分析
        二、素养二维曲面图分析
第四章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难度研究
    第一节 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与全国III卷难度比较研究
        一、难度编码原则
        二、难度因素及水平统计
    第二节 各主题习题因素及水平分析
        一、各主题习题难度因素及水平分析
        二、各主题难度因素难度值的计算
第五章 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与全国卷吻合度研究
    第一节 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与全国卷吻合度研究模型构建
        一、高考试卷的选择
        二、化学反应原理考点分析
        三、吻合度模型构建
        四、吻合度度模型使用原则
    第二节 选择性必修1 课后习题与全国卷吻合度研究结果分析
        一、化学反应与电能部分吻合度分析
        二、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吻合度分析
        三、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部分吻合度分析
        四、化学反应的热效应部分吻合度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化学思想方法素养一致,实践、价值素养有待增强
        二、习题难度适中,教师应重视使用
        三、与高考题吻合度各章不同,教师应挑选习题备战高考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化学学科素养及编码
附录2 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编码结果
附录3 一致性系数和临界值计算编程语言
附录4
    附录4 -1 主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难度编码结果
    附录4 -2 主题二化学反应限度与速率难度编码结果
    附录4 -3 主题三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难度编码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数学公式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自动判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学公式识别的发展
        1.2.2 判卷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
    2.1 循环神经网络
    2.2 卷积神经网络
        2.2.1 卷积层
        2.2.2 池化层
        2.2.3 其他层
    2.3 注意力机制
    2.4 编码器-解码器架构
    2.5 开发工具与框架
        2.5.1 PyTorch
        2.5.2 OpenCV
        2.5.3 Sympy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结构增强的编码器-解码器数学公式识别模型
    3.1 识别模型的整体流程
    3.2 多尺度特征选取的编码器的设计与实现
        3.2.1 多尺度自动选择稠密块
        3.2.2 多尺度自动选择稠密网络
    3.3 基于结构增强的注意力机制下的解码器的设计与实现
        3.3.1 基于结构增强的注意力机制
        3.3.2 基于栈结构的全局信息使用及更新
    3.4 数学公式数据集的构建
        3.4.1 CROHME数据集
        3.4.2 手写体数据集的构建
        3.4.3 自建数据集
        3.4.3.1 数据制作和采集
        3.4.3.2 数据预处理
        3.4.4 标签的标准化
    3.5 数据集增强
        3.5.1 多样性数据集构建
        3.5.2 多字符文本图像增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符号计算的表达式一致性判别模型
    4.1 总体设计
    4.2 类型判断器
    4.3 一致性判别器
        4.3.1 基于符号计算的相等判别器
        4.3.2 单位转换器和形式分析器
        4.3.3 带比较运算符的表达式判别器
        4.3.4 带等号运算符的表达式判别器
        4.3.5 因式分解判别器
        4.3.6 基于表达式树的表达式化简判别器
        4.3.7 解集判别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初中填空题自动判卷系统的实现及测试
    5.1 初中填空题自动判卷系统的实现
        5.1.1 总体设计
        5.1.2 系统环境
        5.1.3 具体实现
    5.2 识别模型训练过程
        5.2.1 二维注意力向量可视化
    5.3 系统测试
        5.3.1 数学公式识别模块测试
        5.3.2 整体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
        (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五)高考改革的需要
        (六)落实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
    二、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一)新课标卷
        (二)试卷内容
        (三)试题难度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有关国外试卷的研究
        (一)美国SAT试卷研究
        (二)PISA试卷研究
        (三)其他国家与中国高考的试卷研究
    二、关于国内高考试卷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高考试卷比较研究
        (二)关于高考试卷的难度比较研究
        (三)关于高考试卷的研究方法
    三、综述小结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比较法
        (三)访谈法
    三、研究思路
    四、试题难度研究工具的选择
        (一)试题难度因素的提取
        (二)试题综合难度因素的具体描述
        (三)试题综合难度模型公式
第四章 研究结果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及特征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框架变化的特征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变化及特征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选择题分析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填空题分析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必考题中解答题分析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选考题分析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题型结构变化的特征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分析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点总量统计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点总数覆盖比例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单元下的知识点统计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考查的知识单元数量及分值统计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知识结构变化的特征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分析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填空题综合难度分析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解答题综合难度分析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整卷综合难度分析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难度变化的特征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框架结构上注重稳定性
        (二)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题型结构上表现出“稳中求变”的趋势
        (三)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凸显试题综合性
        (四)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试题的应用性
        (五)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知识结构上逐渐关注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六)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试卷难度上存在相对稳定的层次性
        (七)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不同类型试卷各难度因素没有显着差异
        (八)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在试卷难度上逐渐强调学习的过程性
    二、建议
        (一)对高考命题的建议
        (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参考文献
    一、网页
    二、文件及着作
    三、期刊论文
    四、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基于SOLO理论的物理高考试卷分析与实践 ——以力学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历程
        1.1.2 SOLO分类理论的来源
        1.1.3 SOLO分类理论的应用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2.2 SOLO分类理论
第三章 SOLO层次分类标准及具体表现
    3.1 学生表现的SOLO层次分类标准
    3.2 学生物理表现的SOLO层次分类标准
    3.3 高考物理力学试题的SOLO层次分类标准
    3.4 高考物理力学试题的SOLO层次实例分析
        3.4.1 单点结构试题实例分析
        3.4.2 多点结构试题实例分析
        3.4.3 关联结构试题实例示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17-2019年高考物理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1 2017 年物理全国卷(Ⅰ、Ⅱ、Ⅲ)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1.1 2017年物理全国卷Ⅰ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1.2 2017年物理全国卷Ⅱ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1.3 2017年物理全国卷Ⅲ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1.4 2017年物理全国卷整体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2 2018年物理全国卷(Ⅰ、Ⅱ、Ⅲ)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2.1 2018年物理全国卷Ⅰ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2.2 2018年物理全国卷Ⅱ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2.3 2018年物理全国卷Ⅲ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2.4 2018年物理全国卷整体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3 2019年物理全国卷(Ⅰ、Ⅱ、Ⅲ)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3.1 2019年物理全国卷Ⅰ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3.2 2019年物理全国卷Ⅱ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3.3 2019年物理全国卷Ⅲ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3.4 2019年物理全国卷整体力学部分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4.4 2017-2019年物理全国卷(Ⅰ、Ⅱ、Ⅲ)力学部分试题SOLO层次的纵向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银川某中学高三学生的物理学业水平研究
    5.1 力学测试题的SOLO层次分析
    5.2 银川某中学高三学生的SOLO层次分析
        5.2.1 银川某中学高三(1)班学生的SOLO层次分析
        5.2.2 银川某中学高三(15)班学生的SOLO层次分析
        5.2.3 银川某中学高三(1)班与高三(15)班的SOLO层次对比
    5.3 研究对中学物理教学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高考大纲力学知识内容要求
    附录Ⅱ: SOLO层次示范中所分析的高考物理试题
    附录Ⅲ: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细目表
    附录Ⅳ: 对一线教师的访谈问卷
    附录Ⅴ: 力学测试卷
致谢
作者简介

(7)立体几何问题解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二章 高考中立体几何问题分析
    一、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
        (一)加强“长方体”载体的作用
        (二)重视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以人为本
        (三)增加“*几何学的发展”,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
    三、试题考查内容统计与分析
        (一)题型分析
        (二)知识点分析
        (三)模型载体分析
        (四)数学思想与核心素养分析
第三章 立体几何的解题方法
    一、立体几何的知识体系
    二、概念界定
        (一)综合法
        (二)向量法
    三、解题方法的比较分析
        (一)例题分析
        (二)两种方法优缺点对比
第四章 案例分析及教学策略
    一、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二、常见的教学问题
        (一)脱离教材,忽视基础
        (二)逻辑推理错误
        (三)公式不能学以致用
        (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三、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二)应用数学模型,回归教材本质
        (三)采取信息媒介,生动几何教学
        (四)强化空间概念,培养作图能力
        (五)提高运算能力,紧抓向量方法
    四、题型分类及解题策略
        (一)三视图
        (二)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三)立体几何中的计算问题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化学核心素养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二)深度学习是对高中化学教学的优化
        (三)促进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
        (二)国内有关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发展化学高阶思维
        (二)促进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
        (三)利于促进化学的深度教学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深度学习的概述
    一、深度学习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浅层学习的基本概念
        (二)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
        (三)深度教学的基本概念
    二、深度学习的特征
第二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一)强调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二)强调背景知识经验的利用
        (三)强调建构新旧知识间的关联
        (四)注重真实情境中的迁移与应用
    二、元认知理论
        (一)以培养学习主动性为基础
        (二)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途径
        (三)注重自我反思与评价
    三、后现代主义理论
        (一)强调发展的知识理解观
        (二)强调对知识的多元化理解
        (三)强调批判性的知识观
第三章 高中生化学学科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
    一、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目的
        (三)指标与工具的建立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现状分析
        (二)高中生化学深度学习的现状总结
第四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一、DELC(深度学习环路)理论框架
    二、基于DELC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分析
        (一)设计标准与目标
        (二)设置积极的学习环境
        (三)预备与激活旧知、建构新知
        (四)深度加工
        (五)评价学习情况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流程分析
        (一)融合深度学习预设评估的学情分析
        (二)融合深度学习设计标准与目标的化学教学目标设计
        (三)融合深度学习预设评估的教学重难点设计
        (四)融入DELC的教学过程设计
        (五)融入评价学习情况的教学过程的评价设计
    四、促进高中生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流程框架图
第五章 教学实践及其效果
    一、教学设计案例及分析
        (一)“电解原理的应用”的教学设计案例
        (二)“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二、实施效果调查
        (一)调查方法
        (二)实践结果分析
    三、实践效果总结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一)通过对高中生化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掌握了学生深度学习的现状
        (二)设计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流程
        (三)教学设计对学生深度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启示
        (一)明确深度学习的内涵与流程
        (二)将深度学习线路外显化
        (三)讲授新知要注意与相关知识相联系
        (四)提供变式与迁移应用相结合
        (五)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
        (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七) 总结归纳与反思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附录A:高二上学期“电解原理”测试题
附录B:高二上学期“电解原理的应用”测试题
附录C:“高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9)基于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核心素养
        2.1.1 数学核心素养
        2.1.2 数学运算素养
    2.2 相关理论
        2.2.1 图式理论
        2.2.2 变式教学理论与变易理论
        2.2.3 简化条件法解题教学理论
        2.2.4 元认知理论
    2.3 研究综述
        2.3.1 圆锥曲线高考题型探究与解题研究
        2.3.2 圆锥曲线解题困难与障碍研究
        2.3.3 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2.3.4 高考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总结
第三章 高中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学生学习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3.1.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3.1.2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2 教师教学现状访谈调查与分析
        3.2.1 访谈调查设计与实施
        3.2.2 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3.3 调查研究的结论
第四章 近年高考圆锥曲线试题的整体分析
    4.1 圆锥曲线试题总体分析
        4.1.1 分值与题量分析
        4.1.2 知识与能力分析
        4.1.3 总体分析结果
    4.2 圆锥曲线试题具体分析
        4.2.1 定义与标准方程
        4.2.2 几何量与几何性质
        4.2.3 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
        4.2.4 具体分析结果
第五章 高中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策略研究——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
    5.1 教学策略研究
        5.1.1 激活旧知,明晰基本题型
        5.1.2 简化题目,梳理解题思路
        5.1.3 一题多法,加深基本方法
        5.1.4 变式训练,完善知识结构
        5.1.5 关注反思,提升思维品质
    5.2 教学案例研究
        5.2.1 题型一:定义与标准方程
        5.2.2 题型二:几何量与几何性质(第二课时)
        5.2.3 题型三: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高中圆锥曲线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结构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差异教学理论
        二、波利亚的解题理论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文理不分科的研究
        二、关于数学解题教学的研究
        三、关于圆锥曲线的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的编制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教师访谈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对象
        三、访谈提纲的编制
        四、访谈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圆锥曲线知识点与常见题型总结
    第一节 圆锥曲线知识点总结
        一、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性质
        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性质
        三、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性质
    第二节 圆锥曲线常见题型总结
        一、曲线与方程
        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三、圆锥曲线综合题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课标高考比较
    第一节 新、旧课标要求比较
        一、宏观比较
        二、微观比较
        三、教学建议
    第二节 新、旧高考试卷比较
        一、试卷结构比较
        二、综合难度比较
        三、教学建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设计
    第一节 椭圆焦点三角形问题的解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第二节 双曲线探究问题的解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第三节 抛物线焦点弦问题的解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第四节 圆锥曲线综合题的解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三、重点与难点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附录1 圆锥曲线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圆锥曲线教师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第二章 填空题的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问题表征能力的培养研究[D]. 陈满.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个案比较研究[D]. 寇换换.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3]核心素养下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后习题研究[D]. 黄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数学公式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自动判卷中的应用[D]. 赵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近十年高考新课标理科数学试卷内容变化研究[D]. 杜剑南.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SOLO理论的物理高考试卷分析与实践 ——以力学部分为例[D]. 叶峻铭. 宁夏大学, 2020(03)
  • [7]立体几何问题解法研究[D]. 袁天舒.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研究[D]. 于艺. 北华大学, 2020(12)
  • [9]基于数学运算素养提升的圆锥曲线解题教学研究 ——以高三第一轮复习为例[D]. 张欣艺.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文理不分科视域下圆锥曲线的解题教学研究[D]. 李小婉.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第 2 章 填空题的解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