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多功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一、多功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心怡[1](2020)在《城市小学小班化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梁炜莹[2](2020)在《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中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国内普通中学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自此,地方和学校选修课逐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各中学的课程教学计划当中。这类具备地方特色、校本特色以及具有一定活动课程性质的中学选修课程,俗称为中学特色课程。然而,传统中学对于校园教育空间的设计,仍停留在以国家课程授受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层面内。随着近年来中学特色课程受重视程度的提升和开展规模的逐步扩大,传统的中学教学用房空间愈发无法适应中学特色课程不断创新的教学模式和不断改良的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传统中学校园纷纷针对新开设的特色课程,调整和改造原有的教学用房空间。新建的中学校园,也纷纷针对未来可能开展的特色课程内容,采用更具创新适应性的教育空间设计。针对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设计,逐渐成为近年来各中学校园教育空间设计的热点。论文在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了当前中学特色课程的主流开课类型和授课模式,并提出对应类型课程所需要的空间功能和环境氛围。在问题导向下,论文由整体到局部,从校园总体空间组织、平面功能组织、教学空间单元具体布局和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等多个层面,逐层分析针对特色课程开展需求,未来中学校园需要准备怎样的教学空间和教育环境,并通过建筑学的设计手段,去满足功能的需求、营造合适的氛围。论文最后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作为理论的践行和检验,将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并总结设计要点和设计趋势,供未来更多相似的项目参考。

张诗浩[3](2020)在《丁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趣味性缺失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蒙特梭利、瑞吉欧、华德福所推广的教育理念,并分析了优秀幼儿园建成案例,形成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初步设计要点。再确立以趣味性为目标的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思路,包含趣味性的界定、价值以及与公共活动空间的联系,发现趣味性产生的前提条件,完善本文的理论研究体系。以理论研究的成果为指导,通过总结提升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设计要点,尝试以丁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过程来应证设计策略的可实施性。经过对丁桥幼儿园设计实践的深入,从视觉、触觉、听觉三个主要感官,尝试基于幼儿感官教育的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趣味性设计策略探索。最终形成结论,列举适合的幼儿园建筑类型,阐述本研究所受到的局限性,并对未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进行展望。全文共六章。其中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与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题目概念的简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第二章阐述基于国际主流教育理念与幼儿园优秀案例的研究分析与总结设计要点;第三章介绍趣味性以及其对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价值,幼儿园中的公共活动空间的定义,梳理出趣味性生成的基础条件,形成趣味性的综合生成要素;第四章结合前文归纳的设计要点,总结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设计策略,并以丁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为实践对象,探索适用的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趣味性的设计手段;第五章从幼儿心理切入,同样以丁桥幼儿园为例,研究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感官教育的趣味性设计策略;最后一章,先陈述适合本课题研究的幼儿园建筑类型,再对本课题中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行总结,最后对我国未来的幼儿园建筑设计进行展望。国内大量的幼儿园教育体系在建筑设计的初期并不重视建筑设计对其教育质量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会在今后的实际使用和教学体系的更新后才会发现初期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在跟几个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中发现,对环境创设不满意的占大多数,觉得幼儿园趣味性缺失。作为建筑设计从业者希望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幼儿在园中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在园中生活的快乐。本文所提出的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设计方法期望为今后具有相同适应性的幼儿园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黄淼[4](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空间模式研究 ——以甘肃平凉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但量大面广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下而陷入发展困境,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难点。近期一系列乡村教育改革措施的推进给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带来了契机。首先结合乡村振兴,梳理国内外乡村小规模学校职能定位,结合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乡村发展的小规模学校职能定位,即“新型农村社区文教中心”。其次,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历史和各国采取的教育改革措施,深入分析我国学校发展困境,分析总结提出“在地化教育”、“复式教学”是未来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的具体方向。第三,通过对开展教育改革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深入调研,梳理并掌握“在地化教育”带来的各类教学运作机制和师生在校期间的行为模式;理清因教育改革而引发的新功能需求,对比研究国内外乡村小校功能构成模式,进而总结提出适应在地化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功能构成模式。第四,结合国外学校总体布局向“开放式校园”发展的趋势,结合教育改革的学校新增功能区对学校总体布局的要求,提出适宜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总体布局模式,根据总体布局模式的不同,提出资源共享区与教学区的两种不同布局模式。第五,对比国内外优秀乡村小规模学校实例,研究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空间现状,梳理“复式教学”组织模式下师生行为模式及对教学空间的需求,提出两种类型的教学空间布局模式及相应的面积指标;梳理“在地化教育”教育改革下师生行为模式,总结对非正式教学空间的要求,提出两种教学区非正式教学空间的布局模式。最后,研究优秀乡村小校改建案例,分析总结改建方法,结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现状,提出“功能复合化、空间灵活化”的既有学校的改建原则。根据研究结论,选取三种类型乡村小校进行实例改建,总结提出三种类型的乡村小校改建设计方法。截至2017年底,全国有乡村小规模学校10.7万所,因此本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可观的经济价值。

邱子漫[5](2020)在《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实施和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优质幼儿园的供给变得十分稀缺,幼儿园室内设计的研究成为学术界与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风靡全球,国内教育界也将瑞吉欧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和幼儿园的室内外环境建设中。瑞吉欧教育因其理念独树一帜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导致其对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剖析了瑞吉欧教育的主要思想,将其中对室内设计产生影响的部分进行分析和归纳。研究表明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产生了侧重倾听记录、避免过度保护、提供探索方式、制造温馨氛围、完成教学任务、提供教育资源、融合文化资源、促进幼儿交往、注重美德教育、利于激发创造力、强调互动合作、小空间的分割等设计启发,证明了将瑞吉欧教育理念融入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次,以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对多个幼儿园室内设计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找出现有幼儿园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结合以上研究,总结和阐述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和运用方法。将瑞吉欧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不同区域的运用方法进行举例分析和说明,即具体阐述瑞吉欧教育理念的思想和教育观点对幼儿园室内设计不同区域的针对性运用,得出创造多变空间、运用多种特殊材质、增加交往空间面积占比、采用适宜尺寸、提供教育功能、提高开放性等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设计方法。最后根据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需求和影响,结合本文研究掌握的设计方法,完成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方案,包括设计分析、施工图和效果图的绘制。

李昊龙[6](2020)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支撑环境及应用水平研究》文中提出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系统内生性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促进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与学方式多样化,以及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将逐步实现由1.0向2.0的历史跨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由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和深化应用转变为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特殊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展,政府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特殊教育信息化在实现特殊教育学生缺陷补偿和辅助康复训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面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转段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基于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支撑环境及应用水平开展相关研究,对于把握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特征和基本规律,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提升,进而实现特殊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借鉴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成果,面向我国特殊教育培智学校,融入特殊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等设备设施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指标,构建了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支撑环境及应用指标框架,并基于指标框架开展相关研究。首先,依据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水平,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学校进行类群划分;其次,基于学校类群划分结果,采用方差分析法探究学校类群间信息化支撑环境及应用指标发展水平差异性;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不同类群学校信息化应用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提升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特殊教育培智学校可依据信息化支撑环境建设水平划分为“信息化初步建设”、“信息化提升建设”和“信息化普及建设”三个学校类群,从横向上来看,不同类群学校在信息化支撑环境和应用指标上呈现不同特征,且指标间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从纵向上来看,不同学校类群间信息化支撑环境和信息化应用发展水平具有显着性差异。在影响因素方面,“信息化初步建设”和“信息化提升建设”学校类群信息化应用水平主要受到信息化设备设施和数字化资源建设水平的影响,“信息化普及建设”学校类群则主要受到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和体制机制保障措施的制约。为促进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针对不同学校类群分别从设备与设施、网络空间与资源和培训与保障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牛剑琨[7](2020)在《基于建筑形态学的梅山地区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形态学是形态学的分析方法在建筑学领域的延伸,是重点研究建筑形态与情感表达的学科。建筑形态学通过对建筑形态的抽象化处理指导设计。学校建筑是具有明显人的心理干涉和强烈情感因素的公共建筑类型,更是城市文化环境的缩影。通过建筑形态学的研究分析,能够对学校建筑的情感特征和文化承载做到合理引导,使其能做到对城市文明发展的反馈。本文通过对学校发展大背景的调查研究,分析当代社会背景下梅山地区学校普遍建筑形态,并结合梅山地区文化发展的方向,提出梅山地区学校建筑形态设计与地域文化元素的结合策略。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一、论题的产生,重点对本文论题的来源和研究目的及意义进行论述,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结合国内外对于建筑形态学和学校建筑两个方面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研究,阐述文章的基本研究框架。二、理论与现状,从建筑形态学基础理论和梅山地区学校建筑现状两个方面,研究理论应用于学校建筑设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本部分首先对建筑形态学的发展起源和研究范围进行简述,并罗列出建筑形态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其次,运用建筑形态学分析方法对梅山传统建筑“原型”形态进行提取,总结学校建筑形态的特征和不足,将两者结合论述运用建筑形态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可行性。三、策略与实践,笔者以安化县为代表,运用建筑形态学的分析方法,将该地区部分院校的建筑形态,从造型要素层面解析形体的布局和变形,从感知要素层面分析人的感受效应,同时结合提取的梅山地域性元素,得到能表现梅山地域特色的学校建筑形态特征。本文还结合笔者参与的仙溪镇完小设计项目,对建筑形态学理论应用策略进行实例验证。本文通过运用建筑形态学的方法,对梅山地区带有地域特色的学校设计提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希望对未来梅山地区学校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罗勍[8](2020)在《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繁盛发展,教育3.0时代即将到来,这昭示着未来学校的建设不再是纸上空谈,而是全民参与共享的教育新纪元。然而,我国现今的中小学校园建设日趋标准化,尽管空间的规范性强调了教育行为的秩序与准则,但一成不变的教育空间模式势必会导致与未来学校教育理念的偏离。为实现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快速建设发展,通过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以提高国民整体素养是重要捷径,因此,建设学习型社区至关重要。换言之,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是未来中小学适应教育3.0理念及未来城市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和方式,而校园功能的泛化、学校与社区管理运营模式的变革也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校园向社区开放的趋势。这一开放趋势包括中小学校园规划布局与社区环境的相融、中小学校园功能空间与社区行为的耦合以及中小学校园交通流线与社区安全的协调等。然而在这一趋势下,当代中小学仍存在着校园空间封闭不安全、功能组织构成不灵活、占有城市资源不均衡等重要问题,这意味着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文通过对上述时代背景及现存问题的梳理总结,基于对现有社区中小学使用情况的调研分析,通过质与量的研究归纳其基本问题特征,并着眼于学校向社区开放的单向共享模式,以分析中小学校园空间向社区开放设计的内外驱动力,论证了中小学向社区开放的适宜性和必要性。进而通过分析影响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因素,从校园到社区再到城市层面,由内及外,从保障校园安全、激发社区参与、促进城市集约三个角度,提出了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并进而提出置换交替性、包含共享性以及并置集聚性三个设计方法。本文研究在完善中小学建筑设计理论平台、优化中小学建筑设计策略方法的同时,对中小学、社区、城市的和谐关系以及共同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并为当代乃至未来的满足全民教育、符合社会认知、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提供了创作依据和创新思路。

李肖婧[9](2019)在《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产业的出现,工程活动的复杂性、规模性和不确定性均处于前所未有的状态,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体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工程体验”的本质在于通过个体与客观工程环境的互动促进个体的反思,加强个体对工程专业实践的认知,形成工程专业实践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本科工程教育界已率先做出改革以增强“工程体验”的地位。相较而言,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尚未形成该项意识,现行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一味重视对显性的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初步应用,却弱化对隐性的专业实践技能与态度的培养,现状亟待改变。基于此,探讨“本科工程教育应如何开展‘工程体验’以培养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需求的未来工程师”成为亟需学科探讨和解决的复杂问题。然而,现有研究尚未对该问题给予系统性考量,亦未深入应用有效理论以指导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针对上述现实问题与理论诉求,本研究以“如何构建并运行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简称体验模式),从而强化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地位与实施效果,进而培养出符合21世纪工程发展所需的未来工程师?”为核心研究问题,并由此展开4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1)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识别;(2)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维度识别;(3)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4)我国情境下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文献阅读、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同行专家研讨,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借助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数据分析手段,开展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形成如下四项结论:(1)全面解析21世纪工程背景下“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提出“工程体验”的本质,并指出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标准为:是否涉及亲身经历、是否涉及理论知识应用或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帮助学生认识工程专业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工程体验”的广义范畴和核心范畴。21世纪工程背景下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是:一方面朝着系统性组织各类工程体验活动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工程体验活动本身的完整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多样性,重视那些属于工程体验核心范畴的体验活动。(2)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方法指导,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包括三大子系统(目标子系统、过程子系统、支撑子系统)、六项维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评价、师资队伍、支撑环境)、三组关系(模式构成维度间结构关系、体验模式与整体工程教育间的相互联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3)通过文献识别、案例补充、同行专家研讨、实证检验,最终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所包含的36个构成要素,以构成要素特征命名体验模式的六大构成维度——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并验证通过六大构成维度与工程体验成效间的正相关关系。(4)综合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构成维度以及结构关系,构建形成完整的体验模式,并运用隐性知识观和体验式学习观,深入本科工程教育的具体情境,探析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中介性、交互性、协同性。本研究旨在通过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以指导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具体理论贡献包括:(1)以隐性知识观、体验式学习观为理论视角,以教育模式构建方法、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为指导方法,提出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分析框架;(2)基于文献、案例和实证检验,识别体验模式的构成要素与构成维度;(3)构建完整的工程体验教育模式并深入挖掘体验模式的内在特征。除上述理论贡献外,本研究进一步联系实际,深入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面向政府、产业、社会机构、工科院校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参与主体,从(1)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2)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3)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4)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5)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6)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等六方面提出了确保体验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沈若宇[10](2019)在《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及其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教育发展自“癸卯学制”以来,已走过110余年。国内基础教育已完成普及阶段,然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际校际差距明显,学校空间严重超载,无法适应新的教育理念等问题依然存在。以适应知识传授为主旨的现行中小学校建设规范标准在实践中被质疑或更新;缺乏科学依据盲目追求高标准建设,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案例时有发生。因此,全面提升中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适应教育理念发展之需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我国地域面积较大,城际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理念发展的同时,主要以北京及深圳为代表借鉴城市,并立足于西安市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国内城市小学校舍空间发展困境,以创新型育人教改为依托,运用建筑计划学“空间与行为相适应”理念及田野方法,在深入细致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进而结合就学人口预测,以规模为指导,研究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的方法与模式。首先通过对教育理念发展的梳理,明确教育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与校舍空间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国内城市小学校舍空间的现状困境,构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通过对优质城市小学影响因素及其空间需求的分析,明确教学空间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总结适应教育理念发展的城市小学校舍空间需求,并通过校舍空间关系分析,探索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并结合学社空间共享探索,为城市小学校舍空间的适应性发展提供明确目标。再者以学生就学通勤方式,合理就学通勤时间为指导,结合学社共享空间交通组织,明确城市小学服务范围,为就学人口的预测提供合理的空间限定。同时以学生家庭居住空间为出发点,通过对居住空间与就学人口之间的关系分析,结合统计学研究方法,构建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模型。为城市小学校舍规模的确立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最终以西安JH小学群4所学校为具体案例,通过优化学区空间,明确就学人口预测范围,确立4所学校空间规模,进而分析各校达到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标准的具体措施。并在核心片区具体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需求指导规模的城市小学校舍空间优化思路,并通过供需关系影响下的城市小学分类,构建了结合学社空间共享发展的校舍空间优化与空间再造计划模式。本研究通过对以上研究内容的分析,结合具体案例研究,梳理了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及其空间优化模式,并获得以下结论:总结了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指标;以学校合理空间服务范围为指导预测城市小学就学人口,进而探讨城市小学学区就学供需关系;以就学供需关系指导学校空间规模,总结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研究,是涉及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复杂过程,因而,后续研究工作开展将在此基础上,通过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与标准的关系分析,学社空间共享对校内空间潜力的影响,大数据在就学人口预测方法中的应用以及学区空间组织原则对学区划分的影响等等环节拓展,进而促使我国基础教育逐步走向优质且公平的教育时代。

二、多功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功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1 研究的对象
        1.2.2 研究的范围和边界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开展需求及对教育空间的适应性要求
    2.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与用房需求
        2.1.1 特色课程的开展趋势
        2.1.2 特色课程的用房需求
        2.1.3 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对相关教学用房的配比要求
        2.1.4 特色课程专用用房设计要求的空白
    2.2 中学特色化教育对教育空间的设计需求
        2.2.1 满足课程授课形式的多元化需求
        2.2.2 教育空间的开放化、灵活性需求
        2.2.3 教育空间组织的高效化需求
        2.2.4 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的设计趋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学特色课程授课空间的实地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工作内容
    3.2 实地调研对象的选取
    3.3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设置情况
        3.3.1 调研对象的特色课程开课情况
        3.3.2 调研对象的访谈情况总结
    3.4 特色课程教育空间需求的问卷调研
        3.4.1 问卷调研的内容和对象
        3.4.2 调研问卷的设计
        3.4.3 问卷调研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3.5 调研对象的教育空间使用现状
        3.5.1 实地调研的基本情况
        3.5.2 实地调研现场情况总结
    3.6 调研总体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4.1 常见的中学校园总体布局
        4.1.1 离散型布局
        4.1.2 串联型布局
        4.1.3 集聚型布局
        4.1.4 垂直复合型布局
    4.2 中学校园常见的单体平面布局及其创新设计
        4.2.1 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2 折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3 中庭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4 合院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2.5 锯齿式平面的创新设计
    4.3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开展的校园建筑布局
        4.3.1 公共空间串联布局缩短走班距离
        4.3.2 营造纵向多元空间提高利用效率
        4.3.3 学习组团平面提供共享空间
        4.3.4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校园空间规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的教学空间布局
    5.1 从行政班教室到走班教室
        5.1.1 传统普通教室的设计要求
        5.1.2 适应走班功能的教室设计
    5.2 科学技术类教学用房的特色化设计
        5.2.1 传统科学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5.2.2 实验教室、辅助用房与办公用房的混合布局
        5.2.3 实验教室的多元化布局
        5.2.4 地理教室的独立设置和特色化设计
        5.2.5 科技教室和科技活动室的功能创新
    5.3 艺术文化类特色课程教学空间设计
        5.3.1 传统艺术文化类专用教室的设计要求
        5.3.2 国学特色课程的教学空间设计
        5.3.3 绘画美术空间和工艺美术空间的分区设计
        5.3.4 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的多功能复合
        5.3.5 根据办学条件补充设置乐器教室
    5.4 生活健康类特色课程空间
        5.4.1 传统生活健康类公共教学用房的设计要求
        5.4.2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空间
        5.4.3 生命教育组团空间概念的引入
        5.4.4 阅读特色课的开展空间
    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创新设计
        5.5.1 传统合班教室、多功能教室空间的设计要求
        5.5.2 微格教室概念的引入和应用
        5.5.3 调整阶梯教室的起坡位置
        5.5.4 风雨操场的特色设计和多功能运用
        5.5.5 多功能教学用房的开放化设计
    5.6 中学特色课程教学用房的设计要点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应中学特色课程模式的教育公共空间氛围营造
    6.1 教育公共空间的特色化设计策略
        6.1.1 门厅、架空层的混合功能利用
        6.1.2 结合公共阶梯的开放空间设计
        6.1.3 学习组团式布局的公共空间设计利用
        6.1.4 模糊教室空间与公共空间之间的边界
        6.1.5 交通空间的装饰设计和扩大利用
        6.1.6 半地下空间、下沉庭院、屋顶平台的利用
        6.1.7 边角空间的利用
    6.2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教育空间氛围营造手法
        6.2.1 校园风格及色彩系统的设计
        6.2.2 校园特色文化空间的打造
        6.2.3 校园特色课程成果的展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特色课程开展的未来教育空间设计实践
    7.1 DW学校概念性方案设计
        7.1.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7.1.2 平面布局设计分析
    7.2 SM实验中学“未来学校”教学空间改造设计
        7.2.1 项目概况及设计需求
        7.2.2 特色空间改造设计
    7.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实地调研访谈内容
    附录二 教师问卷内容
    附录三 学生问卷内容
    附录四 实地调研案例现场情况记录
致谢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3)丁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对象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概念简析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概念简析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从核心理念与优秀案例中探寻趣味性空间营造的智慧
    2.1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研究
        2.1.1 蒙特梭利教育理念概要
        2.1.2 蒙氏教育理念中反映的智慧
        2.1.3 小结
    2.2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研究
        2.2.1 瑞吉欧教育理念概要
        2.2.2 瑞吉欧教育理念中反映的智慧
        2.2.3 小结
    2.3 华德福教育理念的研究
        2.3.1 华德福教育理念概要
        2.3.2 华德福教育理念中反映的智慧
        2.3.3 小结
    2.4 案例四则
        2.4.1 自然与庭院结合—上海宋庆龄幼儿园
        2.4.2 艺术性激发空间认知—嘉定新城幼儿园
        2.4.3 聚落化的交往空间—丹麦Frederiksvej幼儿园
        2.4.4 趣味性的开放空间—日本富士幼儿园
        2.4.5 案例评估与总结
    2.5 本章小结
3.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综合生成要素
    3.1 趣味性的生成界定以及在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中的价值
        3.1.1 趣味性的生成与界定
        3.1.2 趣味性对于幼儿园设计的价值
    3.2 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界定及与趣味性的关系
        3.2.1 幼儿园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组成
        3.2.2 幼儿园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组成
        3.2.3 幼儿园过渡公共活动空间的组成
        3.2.4 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与趣味性的关系
    3.3 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的基础条件——安全感的建立
        3.3.1 生理层面
        3.3.2 心理层面
        3.3.3 安全感在幼儿园建筑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丁桥幼儿园提升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设计要点探索
    4.1 项目相关概况
        4.1.1 项目区位
        4.1.2 项目用地环境特征
        4.1.3 项目设计诉求
        4.1.4 项目周边现状
        4.1.5 相关限制因素与经济技术指标
    4.2 幼儿园总图规划设计
    4.3 幼儿园形态印象设计
        4.3.1 案例提取与设计方法归纳
        4.3.2 丁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趣味性的标志设计
    4.4 幼儿园交通路径设计
        4.4.1 案例提取与设计方法归纳
        4.4.2 丁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趣味性的路径设计
    4.5 幼儿园功能规划设计
        4.5.1 案例提取与设计方法归纳
        4.5.2 丁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趣味性的区域设计研究的应用
    4.6 幼儿园结点细节设计
        4.6.1 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归纳
        4.6.2 丁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趣味性的结点设计研究与运用
5.基于幼儿感官教育的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趣味性设计——以丁桥幼儿园为例
    5.1 针对幼儿空间感知教育的趣味性设计
        5.1.1 方位知觉
        5.1.2 透视知觉
        5.1.3 光影知觉
        5.1.4 材质知觉
        5.1.5 形状知觉
        5.1.6 色彩知觉
    5.2 针对幼儿触觉感知教育的趣味性设计
        5.2.1 触感的媒介
        5.2.2 趣味性的触感感知
    5.3 针对幼儿听觉感知教育的趣味性设计
        5.3.1 听觉的媒介
        5.3.2 丁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听觉设计
    5.4 本章小结
6.丁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设计研究总结
    6.1 结论
    6.2 适用于本课题的幼儿园建筑类型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
        6.3.1 建筑设计
        6.3.2 使用状况
        6.3.3 小结
    6.4 研究课题中的不足和对将来幼儿园设计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图录
    附录2:表录
    附录3:项目图纸资料
    附录4:研究生期间实习参与完成的项目
致谢

(4)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空间模式研究 ——以甘肃平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
        1.1.2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现状
        1.1.3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契机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教育学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
        1.3.2 建筑设计领域国内外研究动态
        1.3.3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对象:乡村小规模学校
        1.4.2 研究范围:甘肃平凉地区
        1.4.3 相关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调研工作简介
    1.6 论文研究框架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职能定位及教育改革措施研究
    2.1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职能定位研究
        2.1.1 乡村振兴对乡村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的要求
        2.1.2 我国乡村村民对乡村小校功能的需求
        2.1.3 我国乡村小校发展现状
        2.1.4 国内外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职能定位研究
        2.1.5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职能定位研究
    2.2 国内外乡村小校发展历史
        2.2.1 我国乡村小校发展历史
        2.2.2 国外乡村小校发展历史
        2.2.3 国内外乡村小校发展历史对比
    2.3 我国乡村小校发展困境研究
        2.3.1 困境一:教育资源不平衡
        2.3.2 困境二:乡村教育质量差导致生源流失、学困生比例高
        2.3.3 困境三: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文化环境不协调
        2.3.4 乡村小校发展困境小结
    2.4 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乡村小校教育改革措施研究
        2.4.1 复式教学—哥伦比亚“新学校”教育改革启示
        2.4.2 在地化教育—美国乡村小校再生发展路径选择的启示
        2.4.3 复式教学、全科教师—芬兰偏远地区教育发展启示
        2.4.4 哥伦比亚、美国、芬兰偏远地区改革措施及经验总结
    2.5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教育改革措施研究
        2.5.1 教育改革是乡村振兴对乡村小校的要求
        2.5.2 我国小学课程体系变革研究
        2.5.3 复式教学、在地化教育—我国乡村小校改革措施总结
        2.5.4 国内外乡村小校教育改革措施比较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适应在地化教育的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研究
    3.1 平凉市乡村小校调研对象选取
        3.1.1 乡村小校分类研究
        3.1.2 平凉市乡村典型小规模学校调研对象选取
    3.2 我国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现状分析
        3.2.1 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现状
        3.2.2 乡村小校教学区功能构成现状
        3.2.3 乡村小校室外活动区及生活区功能构成现状
    3.3 在地化教育对学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3.1 在地化教育的社会背景及发展
        3.3.2 国外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及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3.3 我国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及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4 全科教师教育改革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4.1 “全科教师”的内涵
        3.4.2 全科教师教育改革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5 教育改革措施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5.1 比较分析教育改革学校与传统学校
        3.5.2 教育改革措施对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的要求
    3.6 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功能构成模式
        3.6.1 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功能构成研究
        3.6.2 我国与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功能构成对比研究
        3.6.3 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功能构成模式
    3.7 本章小结
4 适应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研究
    4.1 我国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研究
        4.1.1 我国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现状分析
        4.1.2 教育改革对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的要求
        4.1.3 我国乡村小校总体布局问题及教育改革要求总结
    4.2 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研究
        4.2.1 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总体布局发展趋势
        4.2.2 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总体布局类型总结
        4.2.3 社区资源共享区与其他功能区总体布局模式总结
    4.3 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总体布局模式
        4.3.1 我国与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总体布局对比研究
        4.3.2 适应我国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总体布局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适应复式教学的乡村小校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5.1 乡村小校教学空间现状与问题分析
        5.1.1 教学空间现状分析
        5.1.2 现有教学空间与教学模式的矛盾调研与分析
        5.1.3 师生对教学空间要求的调研与分析
    5.2 复式教学对我国乡村小校教学空间的要求
        5.2.1 复式教学的课堂特征
        5.2.2 适应复式教学的教学空间功能构成模式研究
        5.2.3 各学段学生对教学空间功能构成不同需求研究
    5.3 适应复式教学的乡村小校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5.3.1 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教学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5.3.2 发达国家及地区乡村小校教学空间功能构成模式研究
        5.3.3 适应复式教学的乡村小校教学空间功能构成及空间布局模式
    5.4 适应复式教学的教学空间面积指标研究
        5.4.1 学生行为空间尺度研究及各类活动平面尺寸研究
        5.4.2 授课空间平面尺度与形态研究
        5.4.3 多功能教学空间组合模式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适应在地化教育的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6.1 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现状与问题分析
        6.1.1 缺乏非正式教学空间
        6.1.2 师生对非正式教学空间有需求
    6.2 在地化教育对非正式教学空间的要求实例分析
        6.2.1 在地化课程对在地化教学空间的要求
        6.2.2 师生学习和教学方式变革对非正式教学空间的要求
        6.2.3 在地化教育对我国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要求总结
    6.3 适应在地化教育的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6.3.1 教学区非正式教学空间布局模式
        6.3.2 教学区非正式教学空间布局模式公共性、可达性测评
        6.3.3 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功能构成研究
        6.3.4 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的各功能面积指标研究
        6.3.5 适应在地化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模式
    6.4 本章小结
7 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空间改建设计
    7.1 乡村小校建筑空间改建案例分析—浙江富文乡中心小学
        7.1.1 改造概况
        7.1.2 教学空间改建研究
        7.1.3 改造前后空间效果测评比较
    7.2 乡村小校建筑空间改建原则
        7.2.1 功能复合化原则
        7.2.2 空间灵活化、开放化原则
    7.3 乡村小校改建设计研究—以甘肃平凉学校为例
        7.3.2 二类学校—10人≤学生≤100人学校改建设计
    7.4 我国乡村小校建筑空间改建设计方法
        7.4.1 三类乡村小校空间改建设计方法对比
        7.4.2 乡村小校改建设计方法总结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职能定位及教育改革措施
        8.1.1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职能定位
        8.1.2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校教育改革措施
    8.2 适应教育改革的我国乡村小校建筑空间模式
        8.2.1 适应在地化教育的乡村小校功能构成模式
        8.2.2 适应教育改革的乡村小校总体布局模式
        8.2.3 适应复式教学的乡村小校教学空间模式
        8.2.4 适应在地化教育的乡村小校非正式教学空间模式
        8.2.5 既有乡村小校建筑空间改建设计方法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一:海南长龙小学幸福田园课程
附录二:我国5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改革具体措施表
附录三: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主要困境及改革措施调研问卷
附录四: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调研

(5)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
        1.1.2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风靡
        1.1.3 学前教育受到的重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框架图
        1.5.2 创新点
2 瑞吉欧教育理念及其对幼儿园设计的影响
    2.1 瑞吉欧教育理念(Reggio Education Concept)
        2.1.1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诞生
        2.1.2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主要思想
        2.1.3 瑞吉欧教育理念的传播
    2.2 瑞吉欧理念在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2.3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产生影响的方式
        2.3.1 教育心理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2.3.2 教育方式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2.3.3 教育目的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2.3.4 教育资源利用的转变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2.4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设计案例分析
    3.1 国外幼儿园设计案例分析
        3.1.1 日本KM幼儿园
        3.1.2 意大利RODARI infant-toddler center
        3.1.3 Charoenpong幼儿园
    3.2 国内幼儿园设计案例分析
        3.2.1 智慧星幼儿园
        3.2.2 科苑明星幼稚园
        3.2.3 雨花区教育局第一幼儿园
    3.3 调查结果总结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与运用
    4.1 瑞吉欧教育理念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
        4.1.1 儿童观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
        4.1.2 教育观对幼儿园室内设计的启发
    4.2 瑞吉欧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室内设计运用
        4.2.1 在交通系统空间的运用
        4.2.2 在公共活动空间的运用
        4.2.3 在教育空间的运用
        4.2.4 在生活空间的运用
        4.2.5 在色彩设计中的运用
        4.2.6 在光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4.3 设计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实践
    5.1 设计目标
    5.2 项目概况
        5.2.1 项目背景分析
        5.2.2 当地学前教育现状
    5.3 设计依据
    5.4 设计详述
        5.4.1 整体平面布局
        5.4.2 光环境设计
        5.4.3 色彩设计
        5.4.4 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5.4.5 教育空间设计
        5.4.6 生活空间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设计方案图纸
致谢

(6)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支撑环境及应用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关键问题
        1.2.4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1.4 依托课题
    1.5 文章结构
    1.6 小结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评估工具及方法研究
        2.1.4 分析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
        2.2.2 学校数字鸿沟水平模型
        2.2.3 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指标框架设计
        3.1.1 信息化支撑环境指标框架
        3.1.2 信息化应用指标框架
    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2.1 数据采集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指标筛选
    3.3 小结
第四章 信息化支撑环境与应用水平发展特征及差异分析
    4.1 学校类群划分
    4.2 学校类群发展特征
        4.2.1 信息化支撑环境
        4.2.2 信息化应用水平
    4.3 学校类群发展差异性
        4.3.1 信息化支撑环境
        4.3.2 信息化应用水平
    4.4 小结
第五章 信息化应用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5.1 信息化应用水平影响因素
        5.1.1 信息化初步建设类群
        5.1.2 信息化提升建设类群
        5.1.3 信息化普及建设类群
        5.1.4 分析结果与讨论
    5.2 信息化应用发展建议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建筑形态学的梅山地区学校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现代校园建设的需求
        1.2.2 科学研究体系的变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建筑形态学理论研究
    2.2 国内外学校建筑研究综述
第3章 建筑形态学及相关理论解析
    3.1 建筑形态学发展起源
        3.1.1 形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3.1.2 建筑形态学的引入
        3.1.3 自然形态结构
    3.2 建筑形态学研究范围
    3.3 建筑形态学理论概述
        3.3.1 建筑形态学基本理论
        3.3.2 建筑形态学理论架构
        3.3.3 相关理论概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梅山地区学校建筑形态学分析
    4.1 梅山地区学校建筑发展环境
        4.1.1 自然环境
        4.1.2 人文环境
        4.1.3 建筑形态
    4.2 梅山地区学校建筑现状分析
        4.2.1 学校建筑发展历程
        4.2.2 学校建筑形态分析
    4.3 梅山地区学校建筑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
        4.3.1 地域文化传播
        4.3.2 学生素质培养
    4.4 梅山地区学校建筑形态学适用性研究
        4.4.1 建筑形态学与梅山学校建筑在发展基础上的相通性
        4.4.2 建筑形态学在解决传承与创新问题上的有效性
        4.4.3 梅山地区学校建筑潜在的建筑形态学思想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梅山地区学校建筑形态学应用策略
    5.1 学校建筑造型要素原型提取
        5.1.1 体的提取
        5.1.2 面的提取
        5.1.3 线的提取
        5.1.4 点的提取
    5.2 学校建筑感知要素应用策略
        5.2.1 形
        5.2.2 色
        5.2.3 质
        5.2.4 量
        5.2.5 场
    5.3 学校建筑基本载体应用策略
        5.3.1 校园环境
        5.3.2 建筑外形
        5.3.3 内部构成
        5.3.4 节点形态
    5.4 形态的和谐统一
        5.4.1 形态与环境和谐统一
        5.4.2 形态与功能和谐统一
        5.4.3 形态与结构和谐统一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践案例与理论印证
    6.1 仙溪完小设计项目概述
        6.1.1 项目概况
        6.1.2 项目理念
        6.1.3 空间布局
    6.2 仙溪完小设计建筑形态学应用策略
        6.2.1 总体应用
        6.2.2 造型设计
        6.2.3 色彩定位
        6.2.4 材质运用
        6.2.5 场量构成
    6.3 仙溪完小设计建筑形态学应用价值
        6.3.1 生态环境价值
        6.3.2 空间使用价值
        6.3.3 社会价值
    6.4 仙溪完小设计成果展示
    6.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活动及竞赛获奖情况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附录 C 安化县学校建筑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 D 安化县14 所学校手绘总平图

(8)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相关政策下当代中小学教育理念的转变
        1.1.2 中小学校园管理与社区运营模式的变革
        1.1.3 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下节约型社会的创建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解析及研究范围
        1.3.1 概念解析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框架
第2章 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基本解析
    2.1 中小学校向社区开放的可行性及开放度低的问题解析
        2.1.1 实态调研及专家访谈
        2.1.2 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2.1.3 开放程度低的既有问题解析
    2.2 中小学校园空间向社区开放设计的内外驱动解析
        2.2.1 中小学校园使用时间与社区居民活动时间互补
        2.2.2 中小学校园空间闲置与社区居民活动需求结合
        2.2.3 中小学开放教育理念与学习型社区建设契合
    2.3 影响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因素解析
        2.3.1 中小学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使用特征
        2.3.2 中小学校园与周边社区的环境关系
        2.3.3 中小学校园向社区开放的空间构成
    2.4 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
        2.4.1 保障校园安全性原则
        2.4.2 激发社区参与性原则
        2.4.3 促进城市集约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障校园安全的校园空间置换交替性设计
    3.1 构建动态功能的多义空间
        3.1.1 空间单元中立模块制
        3.1.2 空间组合均质系统化
    3.2 营造即时弹性的空间环境
        3.2.1 空间界面灵活多样
        3.2.2 校园设施通用可变
        3.2.3 导引系统智能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发社区参与的校园空间包含共享性设计
    4.1 建立多层级的空间整合
        4.1.1 开放空间的组团整合
        4.1.2 半开放空间的渗透整合
        4.1.3 私密空间的边缘整合
    4.2 设置多维度的流线组织
        4.2.1 时间维度的信息化管理
        4.2.2 空间维度的复合化分离
        4.2.3 多元维度的异化处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促进城市集约的校园空间并置集聚性设计
    5.1 打造集聚高效的布局规划
        5.1.1 向心聚合的社区化模式
        5.1.2 强化可达的校园化领域
        5.1.3 减少过境的立体化组织
    5.2 塑造灵活开放的空间形态
        5.2.1 有序延伸的建筑形体
        5.2.2 多层次分隔的校园边界
        5.2.3 交错拓展的空间节点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现实背景
        1.1.1 21世纪工程发展和工程师培养的迫切需求
        1.1.2 国外本科工程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1.1.3 我国本科工程实践教育改革与优化的内在驱动
    1.2 理论背景
    1.3 问题提出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框架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3 章节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工程体验的概念内涵综述
        2.1.1 体验的概念与工程体验的本质
        2.1.2 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工程体验的实施阶段
        2.1.3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范围界定
        2.1.4 21世纪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开展趋势
        2.1.5 本节述评
    2.2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研究现状综述
        2.2.1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可视化分析
        2.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研究焦点
        2.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主要理论视角
        2.2.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2.2.5 本节述评
    2.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2.3.1 体验开展的内在驱动:隐性知识观
        2.3.2 体验的具体作用过程:体验式学习观
        2.3.3 工程教育的系统研究方式与教育模式构建方法
        2.3.4 本节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识别
    3.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初始构成要素
        3.1.1 培养目标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2 课程体系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3 教学方法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4 学习评价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5 师资队伍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1.6 支撑环境维度的初始构成要素
    3.2 本科工程教育中工程体验的成效指标
    3.3 本章小结
4 本科工程教育开展工程体验的多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1.1 案例研究目的
        4.1.2 案例选择与描述
        4.1.3 案例数据收集与分析
    4.2 伦敦大学学院工程科学学院的“交叉整合型”体验
        4.2.1 背景简介
        4.2.2 教育愿景
        4.2.3 教育过程
        4.2.4 支撑条件
        4.2.5 个案小结
    4.3 奥尔堡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的“问题导向型”体验
        4.3.1 背景简介
        4.3.2 教育愿景
        4.3.3 教育过程
        4.3.4 支撑条件
        4.3.5 个案小结
    4.4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的“基于设计周期型”体验
        4.4.1 背景简介
        4.4.2 教育愿景
        4.4.3 教育过程
        4.4.4 支撑条件
        4.4.5 个案小结
    4.5 欧林工学院的“深度融合型”体验
        4.5.1 背景简介
        4.5.2 教育愿景
        4.5.3 教育过程
        4.5.4 支撑条件
        4.5.5 个案小结
    4.6 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四维设计型”体验
        4.6.1 背景简介
        4.6.2 教育愿景
        4.6.3 教育过程
        4.6.4 支撑条件
        4.6.5 个案小结
    4.7 案例中本科工程教育工程体验开展的相关经验
        4.7.1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案例研究
        4.7.2 案例研究结果与讨论
    4.8 本章小结
5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
    5.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框架及研究假设
        5.1.1 构成要素框架
        5.1.2 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2.1 问卷设计与变量测量
        5.2.2 数据收集
        5.2.3 统计方法
    5.3 描述性统计
        5.3.1 样本基本信息
        5.3.2 模式要素的描述性统计
    5.4 信度与效度检验
        5.4.1 信度分析
        5.4.2 效度分析
    5.5 回归分析
        5.5.1 多元线性回归基本问题检验
        5.5.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5.6 本章小结
6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构建
    6.1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1.1 聚焦工程技能和态度的培养目标
        6.1.2 综合集成的课程体系
        6.1.3 学生主导的教学方法
        6.1.4 多元严谨的学习评价
        6.1.5 经验导向的师资队伍
        6.1.6 全面协同的支撑环境
        6.1.7 模式构建的三组结构关系
        6.1.8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整体构建
    6.2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内在特征
        6.2.1 内在特征一:中介性
        6.2.2 内在特征二:交互性
        6.2.3 内在特征三:协同性
    6.3 本章小结
7 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的运行对策
    7.1 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
    7.2 对策一:知行结合,强化工程体验作用
    7.3 对策二:顶层设计,重塑工程体验课程
    7.4 对策三:多管齐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7.5 对策四:合理评聘,优化师资队伍质量
    7.6 对策五:内外联动,规范校企合作过程
    7.7 对策六:全面整合,打造教学创新环境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国外案例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3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4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5 :国内研究型大学调研访谈提纲(研究者版)
附录6 :国内调研访谈记录(摘要)
作者简介

(10)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及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来源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相关概念解释
        1.2.2. 研究对象明确
        1.2.3.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目标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标
        1.5.3. 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教育理念对城市小学空间的影响
    2.1. 教育发展概述
        2.1.1. 教育起源
        2.1.2. 教育理念发展
        2.1.3. 国内教育理念现状
    2.2. 城市小学及学区发展概述
        2.2.1. 国内学校起源
        2.2.2. 学区制度的出现
        2.2.3. 学区制度的发展
    2.3. 国内城市小学现状困境
        2.3.1. 学校发展滞后城市化进程
        2.3.2. 校舍空间无法满足就学人口的日益增长
        2.3.3. 学区内无条件就近入学难以实现
        2.3.4. 班级规模存在普遍超额现象
        2.3.5. 学校建筑规范难以满足当前需求
        2.3.6. 校舍空间与教育理念适应性不足
    2.4. 城市小学校舍空间发展思路
        2.4.1. 构建适应的教育理念发展的城市小学空间标准
        2.4.2. 科学的就学人口预测方法
        2.4.3. 以就学通勤时间为主导的就学供需关系分析范围
        2.4.4. 以规模为指导落实城市小学校舍空间优化得以实施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需求解析
    3.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概述
        3.1.1. 优质城市小学影响因素
        3.1.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定义
    3.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影响因素
        3.2.1. 城市小学规划用地分析
        3.2.2. 城市小学体育场地分析
        3.2.3. 城市小学可比用地面积
        3.2.4. 城市小学可比容积率
        3.2.5. 城市小学建筑用地分析
    3.3. 适应教育理念的城市小学空间需求
        3.3.1.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
        3.3.2. 行政办公用房
        3.3.3. 生活服务用房
        3.3.4. 其他空间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分析
    4.1. 城市小学校舍空间关系
        4.1.1. 学校使用面积系数—K值
        4.1.2. 普通教室空间占比
        4.1.3. 空间复合利用
    4.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及指标
        4.2.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
        4.2.2.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标准
    4.3. 城市小学空间外溢分析
        4.3.1. 城市小学空间外溢类型
        4.3.2. 城市小学空间外溢模式
    4.4.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容量分析
        4.4.1. 既有用地学校空间容量
        4.4.2. 学校规模指导的学校用地规模
        4.4.3. 城市小学空间容量调整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小学学区空间组织分析
    5.1. 城市小学服务范围
        5.1.1. 城市小学服务半径
        5.1.2. 城市小学服务范围
    5.2. 城市小学就学距离
        5.2.1. 城市小学主要就学距离分布
        5.2.2. 城市小学合理就学距离
    5.3. 城市小学就学方式
        5.3.1. 城市小学主要就学方式
        5.3.2. 城市小学其他就学方式
        5.3.3. 城市小学就学方式变革
    5.4. 城市小学就学时间
        5.4.1. 城市小学就学时间分布
        5.4.2. 城市小学合理就学时间
    5.5. 城市小学与外溢空间交通关系
        5.5.1. 城市小学与外溢空间交通组织分类
        5.5.2. 城市小学与外溢空间交通关系
    5.6. 城市小学学区空间组织原则
        5.6.1. 学住空间组织原则
        5.6.2. 学社共享空间组织原则
    5.7. 本章小结
6. 城市小学就学人口分析
    6.1. 就学人口预测方法概述
        6.1.1. 城市小学布点规划
        6.1.2. 城市小学学区划分
        6.1.3.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思路
    6.2. 居住空间对就学人口的影响
        6.2.1. 宏观层面
        6.2.2. 中观层面
        6.2.3. 微观层面
    6.3.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模型
        6.3.1. 分析方法选取
        6.3.2. 影响因素确立
        6.3.3. 预测模型构建
        6.3.4. 预测模型检验
    6.4.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方法
        6.4.1.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单元
        6.4.2. 居住空间影响就学人口的指标统计
        6.4.3. 基于居住空间的就学人口预测
    6.5. 本章小结
7.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以西安JH小学群为例
    7.1. 西安JH小学群概况
        7.1.1. 西安JH小学
        7.1.2. 西安JF小学
        7.1.3. 西安LF小学
        7.1.4. 西安PT小学
    7.2. 西安JH小学群学区概况
        7.2.1. 西安JH小学群现状学区范围
        7.2.2. 西安JH小学群现状学区矛盾
    7.3. 西安JH小学群区域就学人口分析
        7.3.1. 西安JH小学群社区概况
        7.3.2. 西安JH小学群居住空间统计
        7.3.3. 西安JH小学群就学人口分析
    7.4. 西安JH小学群学区范围优化
        7.4.1. 西安JH小学群服务范围
        7.4.2. 西安JH小学群服务社区范围
        7.4.3. 学区边界优化
        7.4.4. 学校规模优化
        7.4.5. 就学时间优化
    7.5. 西安JH小学群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
        7.5.1. 西安JH小学群学校规模
        7.5.2. 西安JH小学群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
    7.6. 本章小结
8.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8.1. 城市小学学区空间优化模式
        8.1.1. 单一学校学区空间优化模式
        8.1.2. 多校学区空间优化模式
    8.2. 城市小学学区供需关系分析
    8.3. 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分类
        8.3.1. 供大于求
        8.3.2. 供求平衡
        8.3.3. 供小于求
    8.4. 城市小学校舍空间优化方式
        8.4.1. 校舍空间优化
        8.4.2. 校舍空间再造
        8.4.3. 城市小学与社区空间共享发展
    8.5.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研究结论
        9.1.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构成标准
        9.1.2. 城市小学学区就学供需关系
        9.1.3. 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9.2. 研究创新
        9.2.1. 结合学区空间指导学校规模及校舍空间计划的研究视角创新
        9.2.2. 为适应教育理念发展提出城市小学校舍空间适应性指标
        9.2.3. 以就学供需关系为指导提出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模式
    9.3. 研究展望
        9.3.1. 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标准
        9.3.2. 学社空间共享对城市小学校内空间潜力的影响
        9.3.3. 大数据支撑下的就学人口预测方法
        9.3.4. 学区空间组织原则对学区划分的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式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 1:西安JH小学群小学现状图纸
        西安JH小学
        西安JF小学
        西安LF小学
    附录 2:西安JH小学群校舍适应性空间优化
        西安JH小学
        西安JF小学
        西安LF小学
    附录 3:西安JH小学群周边社区居住空间统计
    附录 4:学区划分部门调研问卷
    附录 5:学校管理部门调研问卷
    附录 6:专业教师调研问卷
    附录 7:学生调研问卷
    附录 8:社区调研问卷
    附录 9: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现行国家规范与各省市标准对照表

四、多功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小学小班化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王心怡. 南京工业大学, 2020
  • [2]未来中学特色课程教育空间设计研究[D]. 梁炜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丁桥幼儿园公共活动空间的趣味性设计研究[D]. 张诗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建筑空间模式研究 ——以甘肃平凉地区为例[D]. 黄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瑞吉欧教育理念的幼儿园室内设计[D]. 邱子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6]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支撑环境及应用水平研究[D]. 李昊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建筑形态学的梅山地区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 牛剑琨. 湖南大学, 2020(08)
  • [8]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D]. 罗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工程体验教育模式研究[D]. 李肖婧. 浙江大学, 2019(02)
  • [10]基于供需关系的城市小学校舍适应性空间计划及其模式研究[D]. 沈若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多功能教室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