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课外活动,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设置课外活动,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一、开设课外活动 优化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韦国囊[1](2021)在《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然而农村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普遍缺乏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关注和培养。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概念转变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通过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期培养和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三都县九阡中学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现状,明晰问题,为研究提供现实基础;其次,对三都县九阡中学全体生物教师进行访谈,结合本土实际整理归纳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因素;再次,基于调查和访谈结果,以初中生物学新课标为导向,并结合生物学教材,构建初中生物学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式教学、生物科学史教学、生物实验的强化和优化、STS教育的渗透、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重要概念”为核心的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实践;最后,从学生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实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几个方面来检验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生物学基础薄弱,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精神,虽然擅长用实验法进行学习,但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水平较差。2.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3.在实验班实施的多种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邹梦宇[2](2021)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地位日益显着。但由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理念、软硬件条件、教师能力以及学生探究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科学课程学习的手脑结合原则,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生本教育是由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课题值得探究和实践。本课题研究的生本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程的实施,旨在寻找具有实践意义的生本课堂教学方式,探索生本理念和小学科学教育的契合点,丰富和完善小学科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处于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为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益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国内外对生本教育理念及其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概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运用调查法,自行编制问卷在苏州市的几所小学中年级师生中实施了调查,并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设计访谈提纲,与受访人进行交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在整理、归纳和分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苏州市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并从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层面,简要总结了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依据调查的结果,在相关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笔者的一线教学经历,经过探索,从实现主体性、互动性、合作性、灵活性和延伸性生本课堂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基于生本教育的小学中年级科学教学策略。4、采用传统教育和生本教育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对应的不同教学策略,选择了三年级由本人执教的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对比研究,比较这两种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效果,经过检验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相关教学策略的实施,的确有利于中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

王思源[3](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戴丽蓉[5](2020)在《A校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现状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科学课程,这也标志着科学课程正在日益受到重视。那么当前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现状到底如何,其课程标准在实施中体现或落实到何种程度等就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也成为本文开展研究的缘由。小学低年级是科学课程学习的起始点,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期,本文以A小学低年级的师生作为调研对象,就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情况做一个案研究。课程实施有着广义狭义之说,本文中笔者将课程实施界定为教学活动过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课堂观察等方法从课程开设情况、师资配备情况、课程资源方面、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方面、学生学习情况等对A小学低年级课程实施作实地调研。发现A校科学课程实施存在:课程开设背离课标,更加边缘化;课程资源固于教材,更无开发拓展;课程组织实施形式简单化,更无实验探索;课程评价严重缺乏,且更显形式化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归因为:科学课程重视程度愈加缺乏、混淆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科学课程师资严重短缺、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为了完善该校的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真正落实科学课程标准,为此本文在最后也提出了落实课标,让科学课程正确归位;开拓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兴趣;革新课程组织实施,强化教学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化成长;改进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实施成效等相应优化策略。

池永梅[6](2020)在《广西博白县乡镇中学初中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初中生物学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具备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未来社会所需科学研究型人才的基础。现阶段要实现全面小康,“三农”领域工作是打赢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教育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农村问题关键,而中学生物学教学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关键。广西博白县是少数民族居多的人口大县,包含31个少数民族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本研究对广西博白县乡镇的菱角镇初级中学、旺茂镇第一初级中学、旺茂镇第二初级中学、文地镇第一初级中学、三育第一初级中学五所初级中学的9名生物教师和541名初二学生进行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生物教师进行面对面的非正式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并用Excel和SPSS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本研究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得出如下结果:(1)被调查各乡镇中学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拥有基本的生物学实验仪器和生物教学器材,但是大部分学校没有单独的实验实验室和实验管理员,实验课的开设率低、生物教学设备使用率低等;(2)多数学生热爱生物学,对生物实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被调查的各个乡镇学校初中生物学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生物学科不受重视;(4)被调查的各个乡镇学校初中生物教师数量缺乏、非专业的生物教师所占的比列较大,生物教师整体专业素养不高、教学方法单一等。针对上述现状,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1)改善教师管理体制,加强对非专业生物教师的培养(2)利用当地动植物种类多的生物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改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开课率和实验器材的使用率。通过对广西博白县乡镇初中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该地区乡镇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帮助该地区学校和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的生物学科素养水平,深入探索改进该地区的中学生物学教学现状的可行性分析对策。为该地区的生物学教学研究积累更多调查和研究结果;为该地区的中学和教师提供生物学教学的理论依据;为该地区初中生物学教学的均衡发展及整体水平的提高做出点贡献。

李新龙[7](2020)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是未来社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根本条件。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世界各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够立足的重要战略举措。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实践性强是生物学科的主要特点,通过生物学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国内在此学段开展的生物学实践活动主要有生物学实验和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两种重要形式,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是培养高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培养和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研究现状,使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天水市四所省级示范学校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这四所学校只有天水市第一中学开展了生物学实践活动。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多以“知识竞赛类”和“模型制作类”为主;其他三所学校均未开展实践活动,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学校或生物学教师不够重视生物学实践活动、学校课时安排紧张和师资力量匮乏。结合调查结果梳理了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与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由此提出了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最后,设计了“模型制作类”、“生物调查类”、“实验探究类”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四种类型的活动案例,并在天水市第一中学高一级三个班生物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通过对实践结果的研究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生物学实践活动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中以研究性学习成果为主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作用比较显着。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对教师而言,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对学生而言,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钡琪[8](2020)在《渗透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责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18个要素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社会参与、珍爱生命、环境保护和科学实践四个维度,除维度四有三个水平(呈递进关系),其余三个维度都有对应的从认知到实践层面的四个水平。关注社会责任教育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7年版《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因此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不容忽视。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现阶段高中生的社会责任现状并分析其成因、高中生物学教师对社会责任教育的认识与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以及遇到的困难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与教师回访,尝试利用“情境—思考—实践—拓展”的实验教学模式在高一年级进行渗透社会责任教育。在实习学校的高一年级随机抽取4个班级进行社会责任测试并结合学生的生物学中考成绩,筛选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情境—思考—实践—拓展”的实验教学模式,对照班实行直接讲授实验要点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结构一致、内容略有不同的前测与后测试卷,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实践前后的社会责任进行测试,利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横向、纵向分析对比,检验该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的社会责任在维度一和维度二上的总体平均得分为2.87和2.19(总分4分),处于水平二;而在维度三和维度四上的总体平均得分为1.96和1.90(总分4分)处于水平一,非常接近水平二,有提升的空间。2.纵向分析可知实验班的后测在社会责任总成绩、社会责任水平、社会责任各维度上相对前测提升效果显着(P<0.05),表明“情境—思考—实践—拓展”的实验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水平;横向分析发现在社会责任总成绩、社会责任水平三、社会责任维度二和三上,实验班后测比对照班后测提升效果显着(P<0.05),因此整体上,该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效果比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显着。3.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时,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评价、课外活动参与情况以及课外实践作业情况能表明学生的社会责任得到了有效提升。结合新课标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要求生物学教师更新观念,善于挖掘教材实验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言传身教。

黄镜溢[9](2020)在《高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研究 ——以贵州省遵义四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运用实验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但实际调查发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并不乐观,实验落实不足,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亟待提升。本研究遵循趣味实验开发原则,探索实验开发路径,自主设计开发趣味实验。探索其在课堂教学和校本选修中的运用方法和效果。利用教育实验研究方法,选取两个同层次班级进行实验教学对比,实验教学班级采取丰富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趣味化学实验并应用于教学。另一班级作为对照组,按传统实验教学方式和人教版教材实验内容要求进行教学。同时开设校本趣味实验选修课。采用问卷调查对学生参与前后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对比,收集学生的实验感悟。采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法,综合全面地考察课内外应用趣味实验教学的效果及可行性。并为趣味实验开发和运用提出参考建议。研究表明,通过有趣的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攻克教学难点,改善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考试成绩和实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有益于教师教学和实验技能的提升。研究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缘起、意义和思路方法。第二章,是对研究的核心概念和理论依据进行梳理,为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框架。第三章,阐述本研究选择的对象、工具和实施过程。第四章统计分析调查数据,得出研究结论。第五章,概括研究结论,提出优化趣味实验设计和教学的启示,以及对该研究的不足与后续还需要继续研究的地方进行说明。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10](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开设课外活动 优化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设课外活动 优化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1.1.2 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1.1.3 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1.1.4 农村初中生物学教育需要
    1.2 生物科学素养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外培养特点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科学素养
        1.3.2 生物科学素养
        1.3.3 教学策略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1 多元智能理论
        1.4.2 建构主义理论
        1.4.3 素质教育理论
        1.4.4 概念转变理论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思路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分析法
        2.1.2 问卷调查法
        2.1.3 访谈法
        2.1.4 教育实验法
        2.1.5 案例分析法
    2.2 研究思路
3 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问卷编制
    3.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4 调查结果分析
        3.4.1 获取生物学信息分析
        3.4.2 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分析
        3.4.3 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4.4 生物学能力素养
        3.4.5 生物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5 问卷调查结果小结
    3.6 影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因素
        3.6.1 家庭因素
        3.6.2 社会因素
        3.6.3 学校因素
4 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策略及实践
    4.1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应遵循的原则
        4.1.1 兴趣性原则
        4.1.2 启发性原则
        4.1.3 科学性原则
        4.1.4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1.5 实践性原则
    4.2 提升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策略
        4.2.1 在课堂中引入探究式教学
        4.2.2 贯穿生物科学史教育
        4.2.3 强化和优化生物实验
        4.2.4 渗透STS教育
        4.2.5 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
        4.2.6 强化重要概念的学习
    4.3 教学实践对象的选取
    4.4 教学实践研究
        4.4.1 案例一:强化重要概念教学:《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4.4.2 案例二:贯穿生物科学史:《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第一课时)
        4.4.3 案例三:渗透STS教育:《传染病及其预防》
5 教学效果评价
    5.1 生物科学素养的评价
        5.1.1 生物科学素养评价的原则
        5.1.2 生物科学素养评价的方法
    5.2 成绩分析
    5.3 实验能力分析
    5.4 学习生物学兴趣访谈记录
    5.5 学习方法访谈记录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附录3:初中生物探究活动评价量表
    附录4:学生活动记录
致谢

(2)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生本教育概述
        2.1.1 生本教育的内涵
        2.1.2 生本教育的理念
        2.1.3 生本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2.2.3 “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第3章 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3.1 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现状的调查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的编制
        3.1.3 调查的实施
    3.2 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现状调查的统计分析
        3.2.1 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
        3.2.2 教师问卷的统计分析
        3.2.3 教师访谈结果的整理
    3.3 调查的结论
第4章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策略探究
    4.1 关注学生实践参与,实现主体性生本课堂
        4.1.1 注重以学生为本,设计好教学环节
        4.1.2 注重学生为中心,安排好教学活动
        4.1.3 注重充分尊重学生,开展好教学互动
        4.1.4 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组织好实践探究
    4.2 关注适当引导和评价,实现互动性生本课堂
        4.2.1 注重前置性作业设计,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4.2.2 注重实验前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2.3 注重实验中的指导,为学生探究提供保障
        4.2.4 注重实验后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
    4.3 关注分组实验探究,实现合作性生本课堂
        4.3.1 注重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4.3.2 注重组内成员合理分工,调动全组学生的积极性
        4.3.3 注重贴合实验本身特点,灵活调整学生分组方式
    4.4 关注改进实验设计,实现灵活性生本课堂
        4.4.1 注重克服原实验缺陷,改进优化实验方案
        4.4.2 注重改变实验要求,拓宽学生的发挥空间
    4.5 关注强化应用拓展,实现延伸性生本课堂
        4.5.1 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
        4.5.2 注重课内课外结合,助力学生的知识延伸
第5章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实验的设计
    5.2 实验的过程
        5.2.1 生本课堂教学教学案例(一)(实验型科学课)
        5.2.2 生本课堂教学教学案例(二)(科普型科学课)
    5.3 实验的效果分析
第6章 研究的收获、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的收获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A校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A校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2.1 调查设计及实施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对象
        2.1.3 调查内容
        2.1.4 调查方法
        2.1.5 调查实施
    2.2 调查结果呈现
        2.2.1 课程开设情况
        2.2.2 师资配备情况
        2.2.3 课程资源方面
        2.2.4 课程的组织实施
        2.2.5 课程评价方面
        2.2.6 学生学习情况
第3章 A校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A校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的问题审视
        3.1.1 课程开设背离课标,更加边缘化
        3.1.2 课程资源固于教材,更无开发拓展
        3.1.3 课程组织实施形式简单化,更无实验探索
        3.1.4 课程评价严重缺乏,且更显形式化
    3.2 A校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原因分析
        3.2.1 科学课程重视程度愈加缺乏
        3.2.2 混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3.2.3 科学课程师资严重短缺
        3.2.4 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3.2.5 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
第4章 优化A校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对策
    4.1 落实课标,让科学课程正确归位
        4.1.1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固化思维
        4.1.2 给予有力支持,奠定坚实根基
    4.2 开拓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4.2.1 因地制宜,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4.2.2 结合学生兴趣,生成课堂教学材料
    4.3 革新课程组织实施,强化教学效果
        4.3.1 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实验探索
        4.3.2 丰富课前准备,契合学生兴趣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专业化成长
        4.4.1 注重教师培训学习,促进专业成长
        4.4.2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提升教学品质
    4.5 改进课程评价体系,提升实施成效
        4.5.1 遵循学生年龄特点,更新评价模式
        4.5.2 健全学科评价体系,促进评价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A校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B A校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C A校低年级科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A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致谢

(6)广西博白县乡镇中学初中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一、素质教育对生物学教学的要求
        二、核心素养对生物学教学的要求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生物学教学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五节 相关研究现状概述
        一、国外对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
        二、国内对初中生物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
    第六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第二章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的思路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调查法
        三、数据统计法
第三章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对生物学的课后教学情况
        三、教师对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情况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调查结果分析
        五、教师对目前教学的看法
        六、教师对生物学教学的评价情况
        七、学校实验室的基础设施情况
        八、生物实验课开设情况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态度
        四、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生物学科不受重视
        二、生物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四、生物学科实验课开设率低,生物教学设备使用率低
    第二节 建议
        一、改善教师管理体制,加强对非专业生物教师的培养
        二、利用当地动植物种类多的生物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改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开课率和实验器材的使用率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生物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生物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3 中学生物教学现状访谈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4 中学生物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详细分析表
致谢

(7)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案例分析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可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1.3.2 可以为高中生物学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3.3 可以提高高中生物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创新能力培养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1.2 生物学实践活动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2 研究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哲学理论
    2.3 核心概念界定
        2.3.1 创新能力
        2.3.2 实践活动
        2.3.3 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
    2.4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2.4.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4.2 有利于为国家发展需求孕育科技创新人才
        2.4.3 有利于实现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
        2.4.4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
    2.5 高中阶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2.5.1 启发性原则
        2.5.2 量力性原则
        2.5.3 因材施教原则
        2.5.4 可行性原则
        2.5.5 实践性原则
        2.5.6 循序渐进原则
3.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展的情况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方法
    3.3 调查数据的统计
        3.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3.3.2 教师访谈的结果
4.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和策略
    4.1 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4.2 高中生物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4.2.1 通过生物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2.2 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2.3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4.2.4 提高教师对培养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的认识
        4.2.5 建立健全活动方案和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4.2.6 根据地域性生物资源优势拓展实践活动类型
        4.2.7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5.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案例研究
    5.1 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开展原则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创新性原则
        5.1.3 开放性原则
        5.1.4 课堂内外结合原则
    5.2 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案例
        5.2.1 “模型制作类”案例
        5.2.2 “生物调查类”案例
        5.2.3 “探究实验类”案例
        5.2.4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附录 Ⅲ
学位论文数据集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渗透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1.2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国内外概况启示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社会责任
        2.1.2 生物学科社会责任
        2.1.3 生物学实验教学
    2.2 理论基础
        2.2.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2.2 情境认知理论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现状调查
    3.1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编制
        3.1.4 问卷预测
        3.1.5 问卷实施
        3.1.6 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3.2 生物学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分析
        3.2.1 调查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问卷编制
        3.2.4 问卷预测
        3.2.5 统计结果分析
    3.3 调查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模式与内容
    4.1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模式
    4.2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教材内容
    4.3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非教材内容
第五章 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技术路线
    5.2 教学实践方案
        5.2.1 试验对象选择步骤
        5.2.2 试验对象初步筛选
        5.2.3 试验对象再次筛选
        5.2.4 教学过程
        5.2.5 社会责任测试卷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试数据的正态分布与方差齐性检验
        5.3.2 实验班社会责任前后测数据K-S检验
        5.3.3 对照班社会责任前后测数据K-S检验
    5.4 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4.1 实验班社会责任总成绩前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4.2 实验班社会责任水平前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4.3 实验班社会责任各维度前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5 对照班前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5.1 对照班社会责任总成绩前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5.2 对照班社会责任水平前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5.3 对照班社会责任各维度前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6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6.1 实验班与对照班社会责任总成绩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6.2 实验班与对照班社会责任水平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6.3 实验班与对照班社会责任各维度后测数据差异性分析
    5.7 其它观测指标分析
        5.7.1 实验室安全教育指标分析
        5.7.2 志愿者参与人数指标分析
        5.7.3 课后作业指标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9)高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研究 ——以贵州省遵义四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概述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3.3 研究的思路
        1.3.4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核心概念
    2.1 研究的核心概念
        2.1.1 实验
        2.1.2 趣味化学实验
        2.1.3 趣味化学实验开发原则
        2.1.4 化学实验教学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2.2.3 活动教学理论
第三章 研究的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问卷调查对象
        3.1.2 访谈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2 访谈提纲的编制
        3.2.3 问卷信度分析
    3.3 研究实施
        3.3.1 趣味化学实验的开发设
        3.3.2 趣味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3.3.3 趣味化学实验在校本选修课中的运用
    3.4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第四章 数据结果分析
    4.1 趣味化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调查数据及分析
        4.1.1 成绩变化对比分析
        4.1.2 问卷调查数据及分析
        4.1.3 访谈结果分析
    4.2 趣味化学实验在选修课中运用调查数据及分析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和反思
    5.1 研究的结论
        5.1.1 趣味实验对学生的影响
        5.1.2 趣味实验对教师的影响
    5.2 研究的讨论
        5.2.1 研究的启示
        5.2.2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10)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历史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化学课程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没有进展的评价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三、小结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一)认知领域
        (二)情感领域
        (三)动作技能领域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1)“组织”是什么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一)在课程目标上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在课程内容上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三)在课程实施上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2)学习环境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4)运用科学技术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四)在课程评价上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小结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一)公平
        (二)准备
        (三)个人接触
        (四)创造力
        (五)宽恕的
        (六)尊重
        (七)归属感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开设课外活动 优化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农村初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研究[D]. 韦国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2]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实践研究[D]. 邹梦宇. 扬州大学, 2021(09)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A校低年级科学课程实施现状研究[D]. 戴丽蓉.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广西博白县乡镇中学初中生物学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池永梅.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D]. 李新龙.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8]渗透社会责任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D]. 关钡琪. 广州大学, 2020(02)
  • [9]高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研究 ——以贵州省遵义四中为例[D]. 黄镜溢.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设置课外活动,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