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动词初探

唐五代动词初探

一、唐五代动量词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武慧敏[1](2021)在《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研究 ——以《敦煌变文集》(前三卷)《敦煌曲子词集》为例》文中提出汉语量词数量丰硕且体系完善,理清其语源、发展脉络及演变规律是汉语语法研究中较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蒋绍愚(2005)指出,一个时代的词汇面貌,或者是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词汇差异,都可以通过专书词汇的研究得到比较清晰的了解。截止目前,学界对唐五代量词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专书量词的研究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而《敦煌变文集》《敦煌曲子词集》因其精确的时代性、内容的丰富性及较强的口语性,最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该时期的语言面貌。本文选取内容涵盖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敦煌变文集》(前三卷)和《敦煌曲子词集》为研究语料,采用文献法、分类统计法、描写分析法、历时比较法,试图从共时角度分析量词及其语法特点、语义特点,且从历时层面考察了唐五代白话文中的量词同魏晋南北朝白话文中的量词异同,以期探寻该时期白话文量词的演变规律并从中概括其基本面貌。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涵盖了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并对国内外量词研究的侧重点简要作了文献梳理。其中可以看出唐五代专书量词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关于量词次范畴分类问题,学界至今人言言殊。为便于展开研究,在第二部分采用语法功能标准兼顾结合词汇意义对唐五代白话文中的量词进行界定,结合该时期白话文量词的实际使用情况,并参照黄伯荣、廖序东(2017)对量词的分类标准,将其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将名量词分为专用名量词和借用名量词,前者包含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和度量衡量词;后者包含借自名词(以容器量词为主)和借自动词两类。动量词包含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同时在次范畴分类下尽可能详尽的罗列出符合标准的量词,并进行全面系统地描写。第三部分侧重从共时角度去分析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的语法、语义特点。关于语法特点,我们主要从词法和句法层面出发,分别从构词、构形方式和句法功能、组合能力的角度展开论述;关于语义特点,主要借鉴邵敬敏的理论和研究框架进行初步的分析。第四部分以口语色彩较浓的魏晋南北朝白话文量词系统为依托,从历时层面分析唐五代白话文量词在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方面表现出来的异同,考察该时期典型白话文量词义项的增减和量词的消长及沿袭情况,以期进一步揭示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的发展演变规律及概貌。结语总结概括了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系统的变化,且认为与前代相比,该时期白话文量词系统已初步实现了成熟期向完备期的过渡,同时指明后期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操姗姗[2](2020)在《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身体器官名词作为汉语基本词汇具有多种拓展语义,量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语义延伸方向。日语中的身体器官名词多是从汉语词汇中借用过去的,但由于中日文化背景不同,这些身体器官名词的词义在日语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生改变,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点。我们主要通过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汉日书写同形的“头(头)”“口”“手”“指”“脚”五个身体器官量词(日语称量词为“助数词”)进行逐一考查,归纳、分析、概括它们的异同,从中体会两国的思考方式以及文化特征,力求帮助汉语或日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词义、避免误用,为二语教学与习得提供参考。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共性和个性的对比分析,不仅能够反映出两国的历史、文化认知的异同,在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全篇包括绪论、“头(头)”“口”“手”“指”“脚”五个汉日身体器官量词的对比研究和结语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缘由,并对本论文选题的相关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第一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通过选取“头(头)”“口”“手”“指”“脚”五个具有代表性的身体器官量词加以考察,通过对该量词语源的探究,进而考察其具体的语义发展路径和语义演变机制,并对两国同一身体器官量词的不同用法特点进行整体描述和进行语义比较、梳理以及总结二者之间异同。结语部分是对前面五章内容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概括,从语义发展演变的整体层面对汉日身体器官量词的语义发展及其演变机制进行了整理、归纳,总结了两国有关身体器官量词的整体特点及异同。

闫潇[3](2020)在《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量词丰富、用法复杂是汉语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汉语史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小说在明代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大为提高,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白话小说能较好地保留当时口语的原貌,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和研究价值。目前学术界对明代白话小说的研究多涉及小说主题、小说价值取向和艺术手法等方面,从语言方面研究的较少,考察其中量词使用情况的更屈指可数,故本文选择明代白话小说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分析,从语法、语义两方面探讨明代白话小说中汉语量词的具体特征,一方面尽可能地展示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系统全貌,另一方面也可为明代量词的断代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我们选取明代白话小说中有代表性的55部小说,对其中量词进行穷尽性统计,发现共有量词323个(不包括借用名量词和借用动量词),我们将其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名量词又分四类: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制度量词和借用名量词,共289个(除借用名量词)。动量词又分两类:专用动量词、借用动量词,其中专用动量词34个。本文分六章对明代白话小说中这些量词进行分析研究。绪论部分主要综述语法学界关于明代量词的研究现状,并综合前人与时贤对于量词的界定与分类对量词进行正名和分类,最后对本文选取的语料情况和研究方法作简要介绍。第一章至第四章为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详细描写明代白话小说中的量词并研究其历时发展变化。据统计,明代白话小说中共有量词323个(除借用名量词和借用动量词),其中名量词289个:个体量词170个,集体量词82个,制度量词37个;专用动量词34个。我们先介绍每类量词,再从不同角度据各类量词的特点进一步分出不同小类,按分出的小类对每个量词依次分析。第五章对明代白话小说数量表示法进行研究。首先,我们将数量表示法分为物量表示法和动量表示法两大类;然后,据其不同的组合情况对这两类进一步分类并分别统计物量、动量表示法情况,我们从55部明代白话小说中选取20部(明代前中期5部,后期15部),对其中的数量表示法进行穷尽性统计并计算各类频率,总计物量表示法41645例,动量表示法7893例;最后,通过考察明代白话小说中数量表示法并将其放在历时背景中比较,总结出其所具特点并得出明代白话小说中数量表示法已经渐趋成熟完善的结论。第六章考察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的特征。主要考察名量词和动量词的语法、语义特征,并重点考察出明代新兴量词36个,其中25个新兴量词和其他9个量词的新兴用法可以修正辞书释义。从量词构词特征、句法功能两方面探讨量词语法特征,借鉴动态量词研究理论探讨量词语义特征。通过分析可知,明代白话小说中量词的组合能力较此前进一步发展,词法方面突出表现在“一A一A”重叠式使用频率更高,有9个名量词、4个动量词能进入这一格式;同形动量词也获得极大的发展,大量动词可以进入同形动量结构,使其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很多是双音节词,其结构中还可以加入助词“了”和宾语。此外,“量+量”“名+量”式复合词在明代白话小说中都进一步发展。句法方面突出表现在名量词连用现象和“数+量+名”连用作定语和状语的情况。附录部分对明代白话小说中统计的所有量词进行汇总,制成明代小说量词表,以便对每类量词进行直观地展示,并对本文所用的明代白话小说的文献版本简要介绍。

王婷婷[4](2019)在《汉语“一+N+VP”结构共时特征与历时形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中都存在“一+N+VP”结构。经过对“一+N+VP”结构的共时研究,我们发现其内部结构出现两种不同质的分化,一部分“一+N+VP”结构在句法结构的管控下是一种动量构式,还有部分“一+N+VP”结构只是普通的借用动量词前置格式。存在这两种分化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一+N”在结构中表示的语义功能,当“一+N”表示一个事件时,“一+N+VP”是一种动量构式,当“一+N”单纯用于表示动量时,“一+N+VP”结构是动量结构前置现象。由于“一+N”语义功能的分化,也造成“一+N+VP”结构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最后,在对“一+N+VP”结构的历时考察中,我们发现“一+N+VP”结构主要是从唐五代时期开始产生,两宋和元代处于发展阶段,明清时期开始大量使用。我们还发现历史上存在与“一+N+VP”结构相似的“以+一+N+VP”结构或“一+N+以/而+VP”结构。

陆旭[5](2019)在《功能语法视域下的动词重叠式(Vv)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功能语法的视域下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词重叠式”进行研究,包括单音节动词重叠式“Vv”(如:“看看、走走”等),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Bab”(如:“商量商量、准备准备”等)。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句法现象,“动词重叠”是一个备受学界关注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对动词重叠式的句法性质、语法意义、历史来源等多种问题依然不能达成共识,本文希望站在一个新的视角对动词重叠式进行重新审视,希望为动词重叠式的研究提供新的视窗。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的选题缘起与研究对象进行说明,其次是研究综述,对动词重叠式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尚需解决的问题: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范畴归属、历史来源等。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接下来指明本文的研究方向,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第二章探讨了动词重叠式的语义范畴与表达功能。本文将对“事件”进行重新认定,从“事件化”的角度来概括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并着力探讨动词重叠式的范畴归属问题。本章还将动词重叠式按功能分为两类:用于陈述事实的与用于表达意愿的。据此对动词重叠式的句法表现进行分类描写,从而进一步验证其语法意义与范畴归属。第三章主要研究动词重叠的量性特征及表意特征,指出动词重叠式表示的不是“短时少量”。动词重叠是一种模糊量和主观量,其量性的认定可随说话人的主观认识而变动,还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本章还通过将“Vv”与“V—v、V—下”进行比较,得到动词重叠式“Vv”独特的表意特点。第四章对动词重叠式的历史来源进行探析,先回顾动词重叠式来源的多种说法,其次梳理动词重叠式的产生和发展脉络,通过观察历史来源反观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式的面貌,以期对其本质属性、功能划分和表意特点有更清晰的认识。第五章是结语,对全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作出总结,继而规划和展望对动词重叠式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董潇[6](2018)在《北宋笔记量词研究》文中认为宋代笔记文献数量庞大,而且记录了大量的口语、俚语词汇,文辞鄙浅通俗,很好地保存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但是相对于宋词、宋诗、宋文而言,宋代笔记的研究学界关注较少,因此,选择北宋笔记量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从语法、语义两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并对其进行共时描写和历时比较分析,探求这一时期汉语量词的时代特征,不仅对宋代量词断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探讨汉语量词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北宋笔记中共有量词318个,我们把这些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名量词又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借用名量词、制度量词四类,共有288个。动量词分为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两类,共计29个。本文共分为六章来对北宋笔记中的这些量词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绪论。主要对语法学界关于宋代量词的研究成果以及以往对于量词的界定与分类作研究综述,并对本文所用语料作简要介绍。第二章至第四章为北宋笔记量词研究。对北宋笔记中的量词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北宋笔记中共有量词318个,其中名量词288个:个体量词139个,集体量词46个,借用名量词61个,制度量词42个;动量词29个:专用动量词23个,借用动量词6个。对于这些量词,我们首先对每类量词进行定义,然后依据各类量词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再划分为几个小类。按照分出的小类、依次进行分析。第五章北宋笔记量词的特征。本章主要考察名量词和动量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对于语法特征我们分别从它们各自的构词特征和句法功能的角度进行论述的。对于语义特征我们主要借鉴邵敬敏先生的理论,通过名词与名量词、动词与动量词之间的相互选择关系来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北宋笔记中的名量词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能与数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组合;单个名量词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非常有限,但是名量词数量短语的句法功能齐全,能够自由地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各种句法成分;在构形法方面,北宋笔记中重叠形式只有“AA”式,而且能够进入这一构式的量词数量并不多,量词的“一A一A”重叠式在北宋笔记中也未产生;在构词法方面,“量+名”“量+量”“名+量”式复合词在北宋笔记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第六章北宋笔记数量表示法研究。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把数量表示法分为事物数量表示法和动作数量表示法两大类,之后对这些数量表示法的类型及其在北宋笔记中的使用频率进行列表统计。通过对北宋笔记文献中称数构式的考察,总结出北宋笔记中数量表示法的发展特点:数词与名词结合或是数词与动词结合来表示数量仍然在数量表示法中占据着绝对优势,“数+量+名”和“动+数+量”结构在数量表示法体系中所占的比例总体来说还是很低。

乔会[7](2018)在《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研究》文中提出清代是汉语量词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它承上启下,处在量词从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清代量词给予的关注不多,清代专书量词研究成果数量在同类研究中占比很小,断代量词研究成果尚未见到。对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语言资料也缺乏应有的重视。笔记小说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内容包罗万象。作品从数量上、内容及可靠程度上来说,都是研究清代汉语的理想的语料。本文拟以清代笔记小说为主要语料,对其中的量词进行梳理、统计、描写、分析和解释,并与清代前后以及同时期白话小说量词进行对比,以探求清代量词的面貌及发展情况和特点。全文共分五章,约二十万字。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体例。首先对汉语量词的发展概貌、量词命名及分类研究情况和1959年以来的量词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其次对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和语料来源做了说明。最后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类法、描写分析法和历时比较法。如何对量词进行次类划分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为便于进一步展开研究,在第二章对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的界定标准和分类统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说明。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将清代笔记小说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其中名量词分为专用名量词和临时名量词。前者包括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品类量词;后者包括容载类量词和附着类量词。动量词分为通用量词、自主量词、借助量词、情态量词。并以图表的形式对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类系加以直观呈现。第三章为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分析。从语法特征和量词个案的历时考察两个方面对名量词进行研究。进行语法特征分析时,对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的词法特征、句法特征进行了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进行个案考察时,以《明代汉语量词研究》和《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词典》统计的量词为准,根据《清代笔记小说大观》量词在二者中的有无情况,对语法、语义特征明显的专用名量词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参考其他时代量词断代研究成果,作为相应时代量词的参照系,对清代名量词的继承和发展状况进行描写和解释。在解释过程中,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理论、语法化理论及方言研究的部分成果,以增加解释的清晰度和力度。第四章为清代笔记小说动量词分析。从语法特征和个案的历时考察两方面,对清代笔记小说动量词进行研究。由于文体原因和有意拟古,清代笔记小说中动量词用例数量较少,且刻意模仿古汉语动量词的用法。为探寻清代动量词全貌,在考察动量词时,还参考了清代白话小说动量词研究成果,与清代笔记小说动量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专用动量词的发展源流、语义演变进行详细描写和解释。第五章为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清代笔记小说量词在历时发展中个体更替和语义变化,分析总结清代量词的发展状况和使用特点。从明代到清代,量词的个体更替和语义发展变化不大;从清代到现代,量词个体更替和语义发展变化较大,语法功能进一步增强。最后总结归纳了清代量词系统在汉语量词发展史上的地位,展望了汉语量词的发展前景。

刘永静[8](2016)在《汉语动量词认知研究 ——个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汉语量词研究的整体状况来看,动量词的研究比名量词的研究要薄弱。从动量词的内部研究而言,基于分类、语义、语法功能等角度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动量词产生及历时演变的讨论相对较少。本文在对动量词“次”“趟”“通”个案语料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摸清动量词个案的历时与共时演变情况,以汉语事实为根基,借助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一方面,对汉语动量词个案进行客观明确的描写,并对其产生和演变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在个案考察的基础上窥探整个动量词系统,并对动量词的认知哲学基础、认知加工方式、转喻机制与词类范畴的转化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尝试。从研究方法来看,本文虽然是个案研究,但在动量词的选取上却不是随意的,三个动量词个案分别代表了动量词研究方法的不同侧面,由于个案的特点不同,选取的研究方法也并非一律。第一,动量词“次”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动量词,其在汉语史上使用时间长且计量范围广。因此,研究方法上侧重历时考察,在认知理据上不仅分析动量词与动词的组合,还加以关注计量对象在认知上的关联。第二,动量词“趟”的语义相对简单,不同于动量词“次”复杂的语义引申网络,且出现时代较晚,语言的历史跨度小,故在研究方法上,与动量词“次”大跨度的历时演变考察不同,动量词“趟”更加侧重共时分析。并试图从理论上探寻动量词“趟”与名量词“趟”的认知转化关系。最后,动量词“通”与多数动量词仅具有单一量词词性不同,“通”在古汉语中既具有量词词性,还具备副词词性。由于范围副词“通”本身含有“量”的因素和意味,这就导致了研究方法上,考虑词类系统内部相互影响与转化的问题,以表量特征为主线,从整个词类系统出发找寻动词、量词、副词间的演变关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就目前动量词仍未达成共识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二,基于认知语法的语义结构和认知语义学相关理论,通过对语料的调查讨论动词向动量词演变的语义基础和语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认知解释。第三,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的哲学基础、动量词的语法化、转喻机制与词类转化等方面,对动量词形成与演变的认知规律做出新的理论性尝试。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大致如下。第1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现状、研究目的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等。第2章介绍本书的理论框架与理论方法,将认知语法的语义结构、认知语义学等相关认知理论与动量词的研究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体验与空间量、认知加工模式的转化、转喻机制与词类转化等理论问题。第3章考察动量词“次”的来源及历时演变。在对动量词“次”产生和历时演变语料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动量词“次”的来源问题,笔者认为动量词“次”来自其动词“停顿、驻留”义。动词“次”由空间位置的“驻留、停顿”转化为空间上的分界特征,实现了空间范畴内部的次范畴转移。进而,又由空间的分界隐喻时间的分界,通过将时空的连续过程片段化以计量完整的动态过程,实现了空间域向时间域的跨域映射。因此,动量词“次”由空间域的“驻留”到时间域的“分界”,再到对于动态过程的计量,是由空间范畴向时间范畴的隐喻性扩展。第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即身体和大脑通过对世界的体验(embodiment)可以形成概念,本文对动量词“次”的计量范围进行重新分类,将动量词“次”计量的动作行为与人类的身体部位相关联,确立出“与口相关”“与耳相关”“与眼相关”“与肢体相关”和“与大脑相关”五类。从身体部位出发来范畴化动作行为,不仅可以使分类简单化,还有利于从认知来源上对动作行为进行范畴化。第三,对动量词“次”的历时演变做出认知解释。笔者认为动量词“次”的历时演变是认知域之间的跨域隐喻映射。由言说到视觉,是向更高级更复杂认知域的转化等。第四,讨论了与动量词“次”相关的问题,即“V次”结构与动量词“次”形成的关系等。第4章考察动量词“趟”的来源与基本功能及用法,在厘清动词“趟”字形纠葛和对动量词“趟”共时考察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寻动量词“趟”的形成动因。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动量词“趟”当来自动词“趟”,语法化的语义存留特征决定了动量词“趟”仍然保留动词“趟”的“行走”语义特征,表现在用法上,动量词“趟”多计量与行走有关的动作。第二,由于动量词“趟”晚见于明清时期,笔者着眼于其共时层面的基本功能与用法。句法结构上,从“动+数+量”“数+量”“指代+数+量+动”“指代+数+量”等结构入手进行考察。第三,笔者认为名量词“趟”来自于其动量词用法,在探寻“趟”演变过程中重新分析的句法结构的基础上,对形式上动量词“趟”与名量词“趟”出现的相同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动量词“趟”与名量词“趟”的判定标准。第四,从空间体验、心理扫描和转喻模式的认知角度,对动词“趟”向动量词“趟”的演变以及动量词“趟”的内部演化做出解释。从空间体验来说,动量词“趟”由具体的实体空间位移向抽象的虚拟心理位移转化。从心理扫描方式来看,动词“趟”是对动态情景(变化或事件)的顺序扫描,动量词“趟”是对静态情景的总体扫描,人类认知将所有阶段的活跃状态整合为一个动态过程的完形体。从转喻方式来看,域与次域在动量词“趟”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为源域是靶域的次认知域和靶域是源域的次认知域两种类型的转喻。第5章考察动量词“通”的来源及历时演变。从词类系统性出发,考察量词“通”与副词“通”来源上的语义和认知共性,以及动量词“通”的形成动因。主要考察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笔者认为动量词“通”来自其动词“通达”义。从认知上看,本义的核心义素具备“全量特征”,由社会空间范畴、物质空间范畴、时间空间范畴转向逻辑空间范畴,在连接两个空间范畴的过程中,伴随产生量的变化,由线性序列变为范畴面,表量范围逐渐扩大。同时,在物质空间范畴向逻辑空间范畴转化的过程中,又进一步由客观量度虚化为主观全量。第二,从历时演变路径上看,基于身体经验,动量词“通”由计量“与手相关”“与口相关”“与眼相关”的动作行为演变为计量“与心相关”的动作,“以身喻心”的隐喻是具体认知域向抽象认知域的转化。第6章在动量词个案考察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及演变的认知机制进行理论性的探讨。笔者认为,第一,动量词的形成以空间体验和身体经验为认知基础,演变的过程中,在心智加工的作用下通过转喻等认知思维形成新的语言形式。第二,词汇的语义演变是诱发动量词产生的原因。动量词的形成是动词语义迁移,经过语义泛化进而实现动量词语法意义的过程。第三,在动量词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中,一方面涉及词类范畴间的转化,即动词向动量词转化;另一方面涉及量词内部次范畴间的转移,即动量词与名量词的转化关系。笔者认为,转喻是词类范畴间转化与词类内部次范畴转移的认知机制。除此以外,本文还对空间体验与空间量、认知加工模式的转变、转喻机制与词类转化等问题做出了理论性尝试。

杜靖华[9](2013)在《《全宋词》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丰富的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它不但数量庞大,而且种类丰富、历史悠久。研究量词的发展演变,对汉语史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宋代是汉语自文言向白话转变的关键时期,宋词代表一代文学之盛,颇能反映宋代的语言特色。本文以宋词的集大成之作《全宋词》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宋代量词在词这一特殊文体中的使用情况,希望能为宋代量词及宋代语言研究做一点工作。本文采用共时描写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宋词》量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分类描述了量词在《全宋词》中的使用情况,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与魏晋南北朝和唐五代时期的量词系统进行比较,以求更真实地揭示量词的原貌。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明确量词的分类标准,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为《全宋词》名量词分析,首先对名量词依类别逐一描述,总结其语法特征;第三部分为《全宋词》动量词分析,逐一描述其使用情况并总结语法特征;第四部分为《全宋词》量词特征,基于对《全宋词》名量词和动量词的描写分析,总结其使用特征,主要有《全宋词》临时量词丰富、量词使用灵活多样、量词语义丰富和量词修辞美等几个方面。

魏洪[10](2012)在《《关汉卿戏剧集》量词研究》文中认为关汉卿是元代最着名的戏剧家之一。其一生创作了六七十种戏剧名作,目前流传下来的仅有十八种,分刊在各种版本中。其作品语言通俗,口语化明显,充分体现了当时语言的特点。本文以《关汉卿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收集的关汉卿十八种杂剧为底本,旨在通过对其中量词的研究来展现元代量词的特点。全文共有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关汉卿戏剧集》的作者、版本选定,量词的研究动态以及量词的正名和次分类情况。第二部分为正文。本部分共划分为四章,第一章和第三章分别对名量词和动量词分次类进行描写,并结合不同时期量词的语义特点,梳理作品中出现量词的语义特征。第二章和第四章分别对名量词和动量词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和研究。第二章主要考察了名量词的语法特征,并总结出该时期名量词的独特特征。第四章首先将作品中动量词阵营与现代汉语量词系统进行了比较,然后考察了动量词的语法特征,并对同形动量词结构作了专题研究。最后总以小结形式总结出该时期动量词的独特特征。第三部分为结论。该部分站在量词发展史的高度,从历史纵面来探讨元代量词的时代特点。

二、唐五代动量词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五代动量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研究 ——以《敦煌变文集》(前三卷)《敦煌曲子词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说明
第一章 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的界定、分类及描写
    第一节 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的界定及分类
        一、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的界定标准
        二、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的分类
    第二节 唐五代白话文名量词、动量词研究
        一、唐五代白话文名量词研究
        二、唐五代白话文动量词研究
第二章 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的语法、语义特点分析
    第一节 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的语法特点
        一、唐五代白话文名量词的语法特点
        二、唐五代白话文动量词的语法特点
    第二节 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的语义特点
        一、唐五代白话文名量词的语义特点
        二、唐五代白话文动量词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的历时比较分析
    第一节 唐五代白话文量词与魏晋南北朝白话文量词语法比较
        一、词法特点
        二、句法特点
    第二节 唐五代白话文量词与魏晋南北朝白话文量词语义比较
    第三节 唐五代白话文量词与魏晋南北朝白话文量词义项比较
        一、消亡
        二、沿袭
        三、革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量词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及价值
    四、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头(头)”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头(头)”的语源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头”的语源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头”的语源
    第二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头(头)”的语义分析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头”的语义发展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头”的语义特点
    第三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头(头)”的语义演变机制
        一、语义历时演变机制
        二、汉语身体器官量词“头”的语义演变机制
        三、日语身体量词“头”的语义演变机制
    第四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头(头)”的语义比较
        一、汉语中独有而日语中无的用法
        二、日语中独有而汉语中无的用法
    第五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头(头)”的总结
第二章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口”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口”语源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口”的语源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口”的语源
    第二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口”的语义分析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口”的语义发展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口”的语义特点
    第三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口”的语义演变机制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口”的语义演变机制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口”的语义演变机制
    第四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口”的语义比较
        一、汉语中独有而日语中无的用法
        二、日语中独有而汉语中无的用法
    第五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口”的总结
第三章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手”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手”的语源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手”的语源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手”的语源
    第二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手”的语义分析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手”的语义发展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手”的语义特点
    第三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手”的语义演变机制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手”的语义演变机制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手”的语义演变机制
    第四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手”的语义比较
        一、汉语中独有而日语中无的用法
        二、日语中独有而汉语中无的用法。
    第五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手”的总结
第四章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指”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指”的语源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指”的语源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指”的语源
    第二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指”的语义分析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指”的语义发展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指”的语义特点
    第三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指”的语义演变机制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指”的语义演变机制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指”的语义演变机制
    第四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指”的语义比较
        一、汉语中独有而日语中无的用法
        二、日语中独有而汉语中无的用法
    第五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指”的总结
第五章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脚”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脚”的语源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脚”的语源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脚”的语源
    第二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脚”的语义分析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脚”的语义发展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脚”的语义特点
    第三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脚”的语义演变机制
        一、汉语身体器官量词“脚”的语义演变机制
        二、日语身体器官量词“脚”的语义演变机制
    第四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脚”的语义比较
        一、汉语中独有而日语中无的用法
        二、日语中独有而汉语中无的用法
    第五节 汉日身体器官量词“脚”的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明代量词研究现状
    第二节 量词的正名与分类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材料
第一章 明代白话小说个体量词研究
    第一节 泛指类个体量词
    第二节 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
    第三节 非外形特征类个体量词
第二章 明代白话小说集体量词研究
    第一节 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
    第二节 非外形特征类集体量词
第三章 明代白话小说借用名量词和制度量词研究
    第一节 借用名量词研究
    第二节 制度量词研究
第四章 明代白话小说动量词研究
    第一节 专用动量词研究
    第二节 借用动量词研究
第五章 明代白话小说量词数量表示法研究
    第一节 明代白话小说数量表示法的分类考察
    第二节 明代白话小说数量表示法的历时发展
第六章 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特征研究
    第一节 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的语法特征
    第二节 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的语义特征
    第三节 明代白话小说新兴量词的辞书学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一)
附录 (二)

(4)汉语“一+N+VP”结构共时特征与历时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和符号说明
第一章 “一+N+VP”结构的内部成分
    第一节 “一+N+VP”结构中的“N”
        一、身体名词
        二、工具名词
        三、其他
    第二节 “一+N+VP”结构中的“一+N”
        一、“一+N”用于计量
        二、“一+N”用于计事
    第三节 “一+N+VP”结构中的“VP”
        一、V+结果成分
        二、V+情态成分
        三、V+趋向成分
        四、V+时地成分
        五、V+数量成分
        六、V+了_(体标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N+VP”结构的语义特点和语用效果
    第一节 “一+N+VP”结构的语义特点
        一、“一+N”主要用于计事
        二、“一+N”主要用于计量
    第二节 “一+N+VP”结构的语用效果
        一、增强句子口语色彩
        二、突出句子焦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N+VP”与“VP+一+N”结构的对比
    第一节 两种结构中内部成分的差异
        一、两种结构中“N”与“V”搭配的差异
        二、两种结构中“一+N”的差异
    第二节 两种结构语义表达上的差异
        一、两种结构语义功能的差异
        二、两种结构中“一+N”语义指向的差异
    第三节 两种结构语用效果的差异
        一、两种结构情态表达的差异
        二、两种结构语用焦点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N+VP”结构的历时考察
    第一节 唐五代以前“一+N+VP”的相似结构
        一、先秦时期“一+N+VP”的相似结构
        二、两汉时期“一+N+VP”的相似结构
        三、六朝时期“一+N+VP”的相似结构
    第二节 唐五代及以后的“一+N+VP”结构
        一、唐五代时期的“一+N+VP”结构
        二、两宋时期的“一+N+VP”结构
        三、元代的“一+N+VP”结构
        四、明清时期的“一+N+VP”结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5)功能语法视域下的动词重叠式(Vv)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动词重叠式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动词重叠式的语义与功能
    第一节 叙事语篇中的“事件”
    第二节 动词重叠式的范畴归属
    第三节 动词重叠式的表达功能
    第四节 从“量”的角度看动词重叠式的“事件化”
第三章 动词重叠的量性特征及相近格式比较
    第一节 动词重叠的量性特征
    第二节 “Vv”与“V—v、V—下”句法语义差异
    第三节 “Vv”与“V—v、V—下”的语用差异
第四章 动词重叠的历史来源探析
    第一节 动词重叠式来源的多种说法
    第二节 “Vv”式并不来源于“V—v”
    第三节 “V—v”和“Vv”的发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穆斯林的葬礼》重叠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北宋笔记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宋代量词研究现状
    (二)量词的界定与分类
    (三)语料介绍
第二章 北宋笔记自然量词研究
    第一节 北宋笔记中的个体量词
    第二节 集体量词研究
第三章 北宋笔记借用量词和制度量词研究
    第一节 借用量词研究
    第二节 制度量词研究
第四章 动量词研究
    第一节 专用动量词研究
    第二节 借用动量词研究
第五章 北宋笔记量词的特征
    第一节 北宋笔记量词的语义特征
    第二节 北宋笔记量词的语法特征
第六章 北宋笔记数量表示法研究
    第一节 北宋笔记数量表示法的分类考察
    第二节 北宋笔记数量表示法的历时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量词研究概况
        1.1.1 量词定名立类
        1.1.2 量词次类划分
        1.1.3 量词研究概貌
    1.2 研究意义
    1.3 语料问题
        1.3.1 关于笔记小说
        1.3.2 本文语料的选定
        1.3.3 部分语料简介
    1.4 研究方法
    1.5 例句引用体例
第二章 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的界定和分类
    2.1 界定标准
    2.2 分类概况
    2.3 界定分类的几点说明
第三章 清代笔记小说名量词分析
    3.1 语法特征
        3.1.1 词法特征
        3.1.1.1 构形法
        3.1.1.2 构词法
        3.1.2 句法特征
        3.1.2.1 组合能力
        3.1.2.2 名量词结构的句法功能
        3.1.3 小结
    3.2 名量词个案的历时考察
        3.2.1 个体量词
        3.2.1.1 清代消失的明代个体量词
        3.2.1.2 现代汉语新产生的个体量词
        3.2.1.3 A类个体量词
        3.2.1.4 B类个体量词
        3.2.1.5 C类个体量词
        3.2.1.6 D类个体量词
        3.2.1.6.1 称量范围缩小的D类个体量词
        3.2.1.6.2 称量范围扩大的D类个体量词
        3.2.1.6.3 称量范围转移的D类个体量词
        3.2.1.6.4 称量范围不变的D类个体量词
        3.2.1.7 小结
        3.2.2 集体量词
        3.2.2.1 清代消失的明代集体量词
        3.2.2.2 现代汉语新产生的集体量词
        3.2.2.3 A类集体量词
        3.2.2.4 B类集体量词
        3.2.2.5 C类集体量词
        3.2.2.6 D类集体量词
        3.2.2.6.1 称量范围缩小的D类集体量词
        3.2.2.6.2 称量范围扩大的D类集体量词
        3.2.2.7 小结
        3.2.3 度量衡量词
        3.2.3.1 A类度量衡量词
        3.2.3.2 B类度量衡量词
        3.2.3.3 C类度量衡量词
        3.2.3.4 D类度量衡量词
        3.2.3.5 小结
        3.2.4 品类量词
        3.2.4.1 现代汉语新产生的品类量词
        3.2.4.2 A类品类量词
        3.2.4.3 D类品类量词
        3.2.4.4 小结
第四章 清代笔记小说动量词分析
    4.1 语法特征
        4.1.1 词法特征
        4.1.1.1 构形法
        4.1.1.2 构词法
        4.1.2 句法特征
        4.1.2.1 组合能力
        4.1.2.2 动量词结构的句法功能
        4.1.3 小结
    4.2 动量词个案的历时考察
        4.2.1 通用量词
        4.2.1.1 计数动量词
        4.2.1.2 计时动量词
        4.2.2 自主量词
        4.2.2.1 同形动量词
        4.2.2.2 短时动量词
        4.2.3 借助量词
        4.2.3.1 器官动量词
        4.2.3.2 工具动量词
        4.2.3.3 伴随动量词
        4.2.4 情态量词
        4.2.4.1 持续动量词
        4.2.4.2 整体动量词
        4.2.4.3 空间动量词
        4.2.5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清代量词的消长变化规律
        5.1.1 从明代到清代量词系统的变化
        5.1.2 从清代到现代量词系统的变化
    5.2 清代量词系统在汉语史上的地位
    5.3 关于汉语量词发展前景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称量范围不变的D类个体量词例句
    附录2 称量范围不变的D类集体量词例句
    附录3 临时名量词例句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汉语动量词认知研究 ——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动量词研究的理论视角
    2.1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
    2.2 认知语法学
    2.3 认知语义学
    2.4 隐喻与转喻
    2.5 小结
第3章 动量词“次”的形成与认知分析
    3.1 研究现状
    3.2 动量词“次”的来源与认知因素
    3.3 动量词“次”的历时演变
    3.4 动量词“次”的认知机制
    3.5 与动量词“次”相关的问题
    3.6 小结
第4章 动量词“趟”的形成与认知分析
    4.1 研究现状
    4.2 “趟”的字形纠葛
    4.3 动量词“趟”的来源
    4.4 动量词“趟”的基本功能与用法
    4.5 动量词“趟”的重新分析
    4.6 动量词“趟”的语义基础及认知机制
    4.7 小结
第5章 动量词“通”的形成与认知分析
    5.1 研究现状及问题
    5.2 “通”全量特征的由来
    5.3 “通”基于全量特征的演变
    5.4 动量词“通”的历时演变
    5.5 动量词“通”的认知机制
    5.6 小结
第6章 动量词形成的认知规律及理论探讨
    6.1 动量词形成的认知基础
    6.2 动量词的语法化
    6.3 转喻机制与词类转化
    6.4 论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全宋词》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全宋词》量词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1.1.1 《全宋词》量词的研究意义
        1.1.2 《全宋词》量词的研究现状
    1.2 量词的定义及分类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2 《全宋词》名量词
    2.1 《全宋词》名量词词汇
        2.1.1 个体量词
        2.1.2 集合量词
        2.1.3 部分量词
        2.1.4 借用名量词
        2.1.5 度量衡量词
        2.1.6 临时名量词
    2.2 《全宋词》名量词语法特征
        2.2.1 《全宋词》名量词词法特征
        2.2.2 《全宋词》名量词句法特征
3 《全宋词》动量词
    3.1 全宋词动量词词汇
    3.2 《全宋词》动量词语法特征
        3.2.1 《全宋词》动量词组合能力
        3.2.2 《全宋词》动量词句法功能
4 《全宋词》量词特征分析
    4.1 《全宋词》各类量词分布不均
    4.2 《全宋词》某些量词称量范围相对较窄
    4.3 《全宋词》临时量词丰富
    4.4 《全宋词》量词使用灵活多样
    4.5 《全宋词》量词语义丰富
        4.5.1 量词的描绘性
        4.5.2 量词的模糊义
        4.5.3 量词的比喻性
        4.5.4 量词的情态色彩
        4.5.5 量词的格调色彩
    4.6 《全宋词》量词的修辞美
        4.6.1 新奇的意境美
        4.6.2 生动的具象美
        4.6.3 多彩的画面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10)《关汉卿戏剧集》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内容
    2.研究步骤
    3.量词研究动态
第一章 《关汉卿戏剧集》名量词描写
    1.1 专用名量词
    1.2 借用名量词
    1.3 临时名量词
第二章 《关汉卿戏剧集》名量词专题研究
    2.1 《关》名量词的语法特征
    2.2 名量词小结
第三章 《关汉卿戏剧集》动量词描写
    3.1 专用动量词
    3.2 借用动量词
第四章 《关汉卿戏剧集》动量词专题研究
    4.1 《关》与现代汉语动量词系统性比较
    4.2 《关》动量词的语法特征
    4.3 同形动量词结构研究
    4.4 动量词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唐五代动量词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五代白话文量词研究 ——以《敦煌变文集》(前三卷)《敦煌曲子词集》为例[D]. 武慧敏. 喀什大学, 2021(07)
  • [2]汉日身体器官量词对比研究[D]. 操姗姗.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3]明代白话小说量词研究[D]. 闫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4]汉语“一+N+VP”结构共时特征与历时形成[D]. 王婷婷.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5]功能语法视域下的动词重叠式(Vv)研究[D]. 陆旭.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6]北宋笔记量词研究[D]. 董潇.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7]清代笔记小说量词研究[D]. 乔会. 吉林大学, 2018(12)
  • [8]汉语动量词认知研究 ——个案分析[D]. 刘永静. 山东大学, 2016(10)
  • [9]《全宋词》量词研究[D]. 杜靖华. 郑州大学, 2013(11)
  • [10]《关汉卿戏剧集》量词研究[D]. 魏洪. 青岛大学, 2012(01)

标签:;  ;  ;  

唐五代动词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