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一、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论文文献综述)

欧嘉玲[1](2021)在《1980年代以来关于近代中国林业史研究述评》文中认为中国的土地曾几乎完全被森林覆盖。然而,在漫长的时间历程中,这些森林在农业、工业的扩张下不断缩小,以便为人类腾出土地。[1]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外国学者马立博注意到,曾在中国土地上自由活动的虎,如今已大量消失,且其分布范围"与中国的边境线是如此重合,并非偶然"[2]。这说明,森林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极为深层、复杂的联系。

毛建荣[2](2021)在《民国时期任承统的水土保持思想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国人逐渐认识到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森林的功用被有识之士反复提倡并宣扬。在此环境之下,人们认识到发展现代林业,必须要推动林业教育的兴盛。因此,以金陵大学森林系为代表的众多拥有林科的学校迅速成长了起来。林业学习机会增多也使得人们重视林业的思想空前高涨。任承统求学于金陵大学,并投身于林业学习之中。通过学院的课程学习以及外出实践,使得任承统拥有了扎实的林学基础。在林学家凌道扬的指导下,任承统林学思想进一步成熟。特别是凌道扬对于水土保持的认识和水旱灾害的理解,更加让任承统重视灾害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其水土保持理论中的民生理念展露无遗。同时在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民的引领下,任承统积极的投身于水土流失的相关调查。罗德民的土壤侵蚀实验以及鼓励民众参与等水土保持观点,深刻的影响着任承统的相关理论。多方因素共同促使任承统由一名森林系高材生向水土保持专家转变。在水土保持领域,任承统的实践主要分为考察与研究两个部分。考察又主要分为以调查森林为主的林业调查和以河流治理为主的河流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以江苏、绥远为代表的南北各地森林滥伐严重,黄河、淮河等河流堵塞,各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水土流失现象。保护森林并培育植被实为最重要的水土保持手段。研究则主要是建立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任承统积极参与区内实验并大力推广水土保持的相关成果。总的来说,任承统认为水土保持工作首先应与经济建设开发并行,其次水保事业应重视全民协力并加强教育,最后要注重工作的系统性与因地制宜性。而其水土保持思想背后涌动的救国救民思潮以及重视生态建设的思路更为关键。

谢煜,张智光,杨铭慧[3](2021)在《我国林业生态安全评价、预测与预警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文中从狭义和广义对林业生态安全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不同定义下生态安全问题的表现;从林业生态安全评价和预测、预警、阈值方面对既有研究进行梳理,比较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和结果应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型和方法;针对林业生态安全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展望:1)引入大数据方法与技术;2)加强林业生态安全阈值、预测与预警研究;3)加强政策体系研究。

高志勇,耿一田[4](2021)在《中美高校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中国7所高校和美国3所高校森林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师资情况和主要研究方向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指出我国森林工程专业发展面临的3大挑战是知识体系限制专业发展、学生缺乏学习热情、一流师资力量不足。为此,提出促进我国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的3点建议:一是完善课程知识体系,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化、林业机械智能化、专业知识特色化;二是构建更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三是通过"一流人才"培养与"一流学科"建设的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杨智慧[5](2021)在《近代河北林业建设探究(1928-1937)》文中提出

张旭锐[6](2020)在《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保障收益权为核心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我国27亿亩集体林地已基本完成确权发证,近5亿农民获得了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在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脱贫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林农作为林业经济活动的微观行为主体,是林地利用最基层的行为决策主体,通过林业生产投入的提高以及林地流转价格的上升,获取直观的经济收益或提高规模效率,增加了农户收入。集体林区一般多位于贫困山区,具有经济发展水平低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特点,为统筹解决保护生态环境和贫困地区脱贫问题,中国政府启动了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并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新时期林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改变了以往因农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生计单一、注重短期效益等原因导致的林地过渡开发现象,农户生计方式变得多样化,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林改后,林农的自然资本增加,外出务工导致人力资本减少,林业经营投入动力不足、撂荒现象时有发生,且林地生产效率低下,由于生计变化导致农户林地利用行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集体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农户对经济机会的响应是驱动其对林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利用行为变化的最终因素,生计资本的性质与结构决定了林农的林地利用和生计策略行为决策,对林农的林地利用行为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农户家庭收入。因此,研究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行为及收入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山区林业经营农户为研究对象,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础上,依据农户行为理论、生计资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营理论等理论,打破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的传统假设,构建了生计资本影响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陕西、江西两省654户农户调研数据,首先,利用熵值法对生计资本进行测算;其次,利用多项Logit模型、OLS回归分析法、分位数回归模型、DEA-Tobit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和门槛回归模型等在非农化进程下从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深入探讨了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利用集约度、利用效率以及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林业经营农户特征及林地利用现状。调研样本分析发现,当前林业生产领域户主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多为中年人。林区农户受教育程度不高,学历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当前林业生产劳动力数量多以2人及以下为主,农户经营林地规模分布较为均匀,涵盖了大、中、小各类规模,但家庭收入不高,多集中于3-5万元之间。农户兼业方面,调查样本中56.12%的农户都进行了林业兼业生产,仅43.88%的农户没有进行林业兼业生产。样本农户林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均林地数量少、产出低、农户林地利用集约水平不高、林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等方面。(2)不同地域、不同经营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总体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陕西省农户的自然资本值略高于江西省,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值略低于江西省。商品林经营农户生计资本总值大于公益林经营农户生计资本总值。目前林区农户以弱资本型为主,占比为58.56%,表明林区多数农户的生计资本均处于较低水平。从生计资本分维水平来看,弱金融资本型与弱自然资本型农户占比最大,分别为70.03%和68.96%,强自然资本型和强金融资本型农户类型占比最小,分别为31.04%和29.97%。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在水平和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生计资本结构差异与农户的生计类型特征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受生计资本水平值的影响,且这种差异将会影响到农户的林地利用及其收入。(3)大部分纯林户的林地利用方式都是选择用材林经营,纯林户在经济林和竹林的利用方式上比例差不多,对于林下经济的利用方式比例最小。生计资本影响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在资本禀赋水平上,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选择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在资本禀赋结构上,人力资本占优和社会资本占优对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存在显着影响效应。此外,生计资本异质性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林地利用方式影响也存在差异性,如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人力资本占优显着影响纯林户林地利用方式;人力、自然、金融三者的资本水平和资本结构均显着影响林业兼业户的林地利用方式;人力、自然、金融资本水平显着影响兼业林业户的林地利用方式,生计资本结构对其影响不显着;社会资本占优仅对非林户的林地利用方式产生显着影响。(4)目前农户的林地经营劳动集约度均大于资本集约度,表明目前我国的林地经营仍在劳动集约经营阶段。从农户类型来看,兼业户的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均最大,其中林业兼业户的劳动集约度最大,为0.492,兼业林业户的资本集约度最大,为0.454,其次是纯林户,非林户的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均最小。虽然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在不同类型农户间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两者间的差距并不是太大,如对于林业兼业户而言,资本集约和劳动集约的差距为0.009,这也得益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提高,但整体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经营并未从劳动集约向资本集约转化,可能的原因是由于资本的异质性导致劳动和资本间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影响农户的林地利用集约度。此外,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程度变化规律具有较大的差异。(5)不同商品林经营类型农户的纯技术效率都普遍高于其规模效率。此外,农户林地经营的综合技术效率在不同的商品林经营类型中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具体而言,经营用材林农户的综合效率为0.204,几乎是经营经济林农户综合效率0.121的两倍,经营竹林农户的综合效率最低,为0.096。生计资本水平和结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户林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而且针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存在差异,具体而言,经营用材林农户生产效率主要受劳动力数量、家庭住房价值、能人数量、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经营经济林农户效率主要受劳动力数量、林地块数、融资渠道、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经营竹林农户效率主要受农户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数量、林地块数、林地面积、家庭住房价值、融资渠道、对林地未来的调整预期等影响。(6)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具有直接影响,农户林业收入受到生计资本分维水平及结构的制约。农户资本禀赋越丰富,越有助于改善家庭的生计状况,对提高林业收入具有明显作用,其中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正向影响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对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结构分析中,人力资本占优和金融资本占优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表明不同资本结构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具有显着影响效应。此外,生计资本分维水平和结构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收入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当人力资本低于门槛值0.521时,人力资本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的作用并不显着,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0.521时,人力资本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此外,当人力资本高于门槛值0.521时,自然资本能够显着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而无论人力资本处于何值,金融资本均对林区农户林业收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当社会资本低于门槛值0.188时,金融资本对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效果不显着,当社会资本高于门槛值0.188时,金融资本能够显着增加林区农户林业收入。(7)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要充分发挥林业扶贫作用,提高农户林业收入水平;二是要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优化农户生计资本结构;三是要重建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四是要关注农户林业政策感知,营造良好林业生产环境;五是要大力促进农户林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六是要不断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措施,着力提升农户金融资本。

韩冬荟[7](2021)在《城市森林及气候因子对大气颗粒物沉降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森林在调节气候和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城市森林在调控大气颗粒物污染方面的作用在近年来尤为受到重视。但是前人对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方面、单尺度的作用,缺乏综合不同尺度研究气候因子影响下城市森林对大气颗粒物沉降(干沉降、湿沉降)的作用解析。本研究从林分尺度和区域尺度两个方面解析了城市森林及气候因子对大气颗粒物的沉降影响。林分尺度的研究以哈尔滨城市人工林为主要对象,对2018年1月-2019年12月不同类型城市人工林微气候特征量(气温、相对湿度、辐射、风速、降雪、降雨)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比较了城市人工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干沉降和湿沉降作用。区域尺度上以黑龙江省10个主要城市(黑河、齐齐哈尔、伊春、鹤岗、大庆、佳木斯、哈尔滨、鸡西、七台河、牡丹江)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的年代际时空分布规律得到黑龙江省近60年的干湿演变趋势;同时基于2015-2019年各地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和城市森林相关数据,利用i-Tree模型的核心算法,估算了城市森林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沉降量。主要结果如下:(1)城市人工林的微气候特征在不同林型间、林内外、林内不同位点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同类型城市人工林的气象要素表现为: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相差不大,但风速、气温、降水表现有所不同。落叶松人工林的平均风速高于水曲柳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对温度的调节能力相对更强,即在暖季降温、冷季保温的作用更明显。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强度有关,当林外降雨量较大时,针叶人工林穿透雨量小于阔叶人工林;林外降雨量较小时表现相反。不同类型城市人工林微气候特征量如温度、风速、降水量的差异直接影响城市人工林对大气颗粒物的沉降作用(干沉降、湿沉降)。林内外气候因子的差异主要为:气温在7-9月夏秋季表现为林内低于林外,在10-11月秋冬季为林内高于林外;相对湿度在7-11月整体表现为林内高于林外,但在10月之后林内外差值有所减小;光合有效辐射始终表现为林外高于林内,但进入10月之后二者差值变小;风速在7-12月多数时间表现为林内小于林外。城市人工林内不同位点微气候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穿透雨量的变化上,林内不同位点的标准化穿透雨量偏差δt,j与叶面积指数和降雨强度有关:林外降雨量最大时,林内各位点的δt,j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当林外降雨量最小时,变化趋势相反,可见林内穿透雨空间变异性与林冠层对降雨的遮蔽程度有关。另外,修正穿透雨量MTV的变异性随日均温的升高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随气温日较差、风速的增加表现为下降趋势。林内穿透雨量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城市人工林对大气颗粒物的沉降总量。(2)对比不同类型城市人工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干沉降作用,其中针叶人工林的作用相对更有效。在研究时段落叶松人工林内PM2.5、PM10的干沉降速率和干沉降通量大于水曲柳人工林,这与针叶树种的叶片更小、结构更复杂有关,从而在无降雨时期针叶人工林捕获更多的可吸入颗粒物。城市人工林内PM2.5、PM10的干沉降速率在正午时间或者正午过后达到最大值,早晚干沉降速率较小,这与下垫面风速有关;PM2.5和PM10的干沉降速率随风速的增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由此可见干沉降作用同时受林分类型和气象条件(主要是风速)的影响。(3)对比不同类型城市人工林对大气颗粒物的湿沉降作用,当不考虑时间对降水量的积累时,针叶人工林相对更有效。针叶人工林通过降雪湿沉降大气颗粒物(粒径分级10μm、2μm和0.45μm)的金属浓度(K、Ca、Mg、Fe、Zn、Cu、Mn、Pb、Ni、Cr,mg/L)高于阔叶人工林;针叶人工林内积雪的颗粒物含量(g/Kg)高于阔叶人工林。同样,针叶人工林通过穿透雨湿沉降大气颗粒物的金属浓度(Mg、Fe、Mn、Zn、Cu、Pb,μg/L)整体上也大于阔叶人工林。但针、阔叶人工林湿沉降的金属总量相差不大,这主要是由于各季节通过阔叶人工林的降水量大于针叶人工林。综合城市人工林的干湿沉降研究结果可见,林分因子与气象要素共同作用于沉降过程;但仅就林型而言,在研究地区针叶人工林对大气颗粒物沉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4)区域尺度的研究表明,近60年黑龙江省大气在冬季趋于湿润、在夏季和全年时间尺度上趋于干燥。近5年的大气质量状况表明黑龙江各地夏季的大气质量为“优”,其他三个季节为“良”;以星期为单位的大气质量变化与上班和节假日时间有关。比较2015-2019年黑龙江省各地城市森林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沉降量,得到哈尔滨城市森林对PM2.5和PM10沉降量最大,与其年均PM2.5、PM10浓度最大、绿化覆盖面积较大有关,说明城市森林的沉降量是森林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5)“气象要素-城市森林-大气颗粒物”三者之间主要的耦合关系为:“城市森林-气象要素”间表现为:城市人工林对温、湿、风等具有调节功能,林内穿透雨分布具有空间差异性;“城市森林-大气颗粒物”表现为:城市人工林类型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和沉降速率,城市森林覆盖面积与大气颗粒物沉降总量成正比;“大气颗粒物-气象要素”间表现为:日平均气温随PM2.5和PM10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升高、气温日较差随PM2.5和PM10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城市人工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干沉降速率与风速有关。可见“气象要素-城市森林-大气颗粒物”三者彼此相关、相互影响,其中城市森林起到“调节器”的作用。本研究为城市森林培育中优势树种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为城市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对提高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以及城市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雷硕[8](2020)在《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生态行为动因及激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也承载着当地原住居民的生计和发展功能,发展林下经济成为实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的最佳途径。农户是林下经济的经营主体和生态保护的直接受益者,但其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低效、传统的生产经营行为却产生了较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何激励并提升农户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行为水平,从长远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及林业多目标经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以四川省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乡村为例,遵循“行为现状→动因→效果→激励→优化”的研究范式,构建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户生态行为决策研究框架。首先,描述农户林业经营现状,并针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和生态旅游三种典型的林下经济经营模式,识别农户生态行为现状与特征,分析存在问题和生态影响;其次,从农户的生计能力和资源要素禀赋、社会观念、保障政策等方面出发,探究影响农户生态行为的关键动因及影响机理;然后,分析农户生态行为对林下经济经营成本收益及家庭总收入的影响,并探究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生态行为的激励效果及作用机理;最后,结合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形式的偏好与需求,提出对策优化建议。研究发现:(1)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经营环节均表现出了较多的生态不友好行为,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需要对其行为进行改进和优化;(2)农户的生态行为决策兼具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的特点,受到户主年龄及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结构、自然资源要素禀赋、传统经营习惯及父辈经营理念传承、资金补贴、合作组织参与、技术培训等政策的推动影响;(3)农户实施生态行为直接增加了经营成本,但也间接使得经营收益增加,长远来看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一致性;然而,短期内农户对成本感知较为强烈,却尚未意识到其行为对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导致生态行为水平不高;(4)生态保护政策通过直接提升农户环境认知水平、作为主要的主观规范压力来源、改变农户的要素禀赋和能力等,改变了农户固有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从而对农户生态行为决策产生激励作用,且激励效果因农户特征异质性而有所不同;(5)针对农户生态行为的补偿激励政策优化要以农户需求为导向,而农户的偏好和需求从高到低依次为:提升资金补贴金额、提供专业培训、参与合作组织。综上所述,研究提出构建生态系统保护与森林多功能利用的利益联结和共享机制、提升农户环境认知、充分发挥乡村社会效应、完善针对农户生态行为的多元化补偿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对策建议。通过聚焦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主体视角,提炼农户生态行为的一般规律,提出促进农户绿色生计转型的优化路径,是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孙杭琪[9](2020)在《“三权分置”背景下集体林地生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体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经济价值,同样也具有生态价值及社会价值。依据生态保护的一般理论,从“三权分置”理论入手,明晰“三权分置”在放活经营权,促进集体林地开发利用的同时,应当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经营,保护好集体林地的生态环境。本文首先对“三权分置”的政策演进以及立法现状,以及其与集体林权改革之间的关系做了梳理,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优先理论、集体林地多功能性理论以及财产权限制理论等系统地探讨了集体林地的特殊性,以及其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其次,通过正反两面辩证分析了“三权分置”对集体林地生态保护的影响,明确其有利于完善林地产权结构,为林地经营者提供资金保障,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促进集体林地生态保护,降低生态风险。但是也存在公益林生态补偿存在补偿标准较低以及补偿方式较为单一;商品林流转方面存在林地经营权登记、森林资产评估不足、林农收益制度不完善、流转中及流转后缺乏有效的监管;缺少生态保护服务提供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借鉴域外经验,主要梳理了美国以及英国的林地生态保护制度,借鉴美国林业经营的激励措施以及整体性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以及英国的乡村管理补助金制度和木材采购政策,特别是对木材采购政策中的“合理和可持续”等成功经验。最后提出了当集体林地规划成公益林,应当通过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以及拓宽生态补偿方式,从而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当集体林地规划成商品林,通过明确林地经营权的法律属性、完善森林资产评估以及强化流转监督,从而规范林地经营权流转;通过加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完善集体森林方案编制以及建设经营权流转市场从而提供集体林地生态保护支持促进集体林地生态保护等法律对策。

张文琴[10](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近代林业研究综述》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实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林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近代林业史研究在继承以往资料整理和编纂的基础上,日益走向深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研究主体上,林学家、农学者、历史学者皆投入了极大关注;研究方法上,注重区域史、经济史、社会史、环境史等多学科研究方法与视角的运用;在森林与环境变迁、林业经济与社会、林政建设、林业思想等多个论题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未来的林业史研究,还有待于在充分挖掘地方性资料的基础上,扩展研究视角,进一步探讨林业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论文提纲范文)

(1)1980年代以来关于近代中国林业史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代中国森林资源状况及分布研究
    (一)近代中国森林面积及其变迁情况
    (二)近代中国森林变迁的原因
二、近代中国林业经济研究
    (一)通论性研究
    (二)木材业
三、近代中国林业管理与政策研究
    (一)通论性研究
    (二)具体政策及管理措施研究
    (三)近代中国林政的地域研究
四、林业思想及人物研究
    (一)林业思想研究
    (二)林业人物研究
五、问题与展望
    (一)各地区的林业研究极不均衡,且梳理、介绍的内容居多。
    (二)近代林业史学科的定位与走向较为模糊。
    (三)近代林业史涉及领域复杂多样,必然会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然而现实是,目前为止呈现的研究内容多为单一学科视野下的成果。

(2)民国时期任承统的水土保持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第一章 任承统水土保持思想溯源
    第一节 近代中国林业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凌道扬学术思想对任承统的影响
    第三节 罗德民水土保持研究的引领
    小结
第二章 森林调查与任承统水土保持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南方地区的森林调查
    第二节 北方地区的森林调查
    小结
第三章 调查研究与任承统水土保持思想的深化
    第一节 沿河水土保持实践与考察
        1.淮河与黄河的考察治理
        2.渭河考察与水土保持实验区的规划
    第二节 水土保持实验区的建设
        1.实验区的筹建与地方合作
        2.部分科研实验与理论宣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美高校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高校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一)俄勒冈州立大学
        1.专业定位
        2.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
        4.研究方向
        5.师资配备
    (二)奥本大学
        1.专业定位
        2.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
        4.研究方向
    (三)缅因大学
        1.专业定位
        2.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
        4.师资配备
二、我国高校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一)专业定位与研究领域
    (二)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四)师资配备
三、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的展望
四、我国森林工程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五、促进我国高校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课程知识体系
        1.生态文明教育化。
        2.林业机械智能化。
        3.专业知识特色化。
    (二)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农户生计
        1.3.2 农户层面林地利用研究
        1.3.3 农户生计与林地利用及收入的综合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生计资本
        2.1.3 林地利用
        2.1.4 农户收入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规模经营理论
        2.2.5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3 影响机理分析
        2.3.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2.3.2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2.3.3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2.3.4 生计资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
        2.3.5 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林地利用行为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的林地资源
    3.2 我国林地资源生产利用现状
        3.2.1 全国林业总产值
        3.2.2 全国木材及竹材资源利用现状
        3.2.3 全国主要经济林资源利用现状
    3.3 调研区域概况与样本特征描述
        3.3.1 调研区域概况
        3.3.2 样本特征描述
    3.4 样本农户林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 人均林地数量少、产出低
        3.4.2 农户林地利用集约水平不高
        3.4.3 农户林地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生计资本的综合评价
    4.1 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1.2 生计资本指标选取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生计资本的测度
        4.2.1 指标权重确定
        4.2.2 生计资本测算
    4.3 农户生计资本综合评价结果
        4.3.1 农户生计类型划分
        4.3.2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4.3.3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差异
        4.3.4 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结构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作用机理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5.2.1 变量选择
        5.2.2 模型构建
    5.3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比较
        5.3.1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分析
        5.3.2 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生计资本差异分析
    5.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4.3 生计资本异质性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作用机理
    6.2 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
        6.2.1 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方法
        6.2.2 林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结果
    6.3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3.1 变量选择
        6.3.2 模型构建
    6.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6.4.3 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林地利用集约度分布规律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1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
    7.2 农户林地利用效率测算及差异分析
        7.2.1 农户林地利用的效率测算
        7.2.2 效率测算结果及差异分析
    7.3 变量选择及模型构建
        7.3.1 变量选择
        7.3.2 模型构建
    7.4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7.4.1 生计资本水平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4.2 生计资本结构对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7.4.3 生计资本视角下农户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8.1 农户收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8.1.1 脆弱性背景冲击
        8.1.2 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影响
        8.1.3 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8.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8.2.1 变量选取
        8.2.2 模型构建
    8.3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直接影响的实证分析
        8.3.1 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及收入分布
        8.3.2 生计资本水平与结构对农户家庭林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8.3.3 生计资本对不同林地利用方式农户家庭林业收入的影响分析
    8.4 生计资本间接影响农户林业收入的门槛效应检验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农户林地利用现状及问题
        9.1.2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及评价
        9.1.3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9.1.4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
        9.1.5 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9.1.6 生计资本对农户林业收入的影响
    9.2 政策建议
        9.2.1 充分发挥林业扶贫作用,提高农户林业收入水平
        9.2.2 实施差异化生计策略,优化农户生计资本结构
        9.2.3 重建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资本优势
        9.2.4 关注农户林业政策感知,营造良好林业生产环境
        9.2.5 促进农户林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9.2.6 完善林权改革配套措施,着力提升农户金融资本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城市森林及气候因子对大气颗粒物沉降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森林的微气候特征
        1.2.2 城市森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拟解决关键问题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森林资源
        2.1.4 社会经济
    2.2 试验样地基本情况
        2.2.1 自然概况
        2.2.2 林分特征
3 城市森林微气候特征与其对大气颗粒物干沉降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2.1 试验样地
        3.2.2 试验时间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城市人工林微气候特征
        3.3.2 城市人工林大气颗粒物浓度时序特征
        3.3.3 城市人工林大气颗粒物干沉降速率模拟
        3.3.4 城市人工林大气颗粒物干沉降通量比较
        3.3.5 城市人工林大气颗粒物干沉降总量比较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森林内积雪特征与其对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4.2.1 试验样地
        4.2.2 试验时间
        4.2.3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积雪形成前期气象要素时序特征
        4.3.2 城市人工林内积雪物理特征
        4.3.3 冬季城市人工林湿沉降大气颗粒物通量比较
        4.3.4 冬季城市人工林湿沉降大气颗粒物金属含量比较
        4.3.5 冬季城市人工林湿沉降大气颗粒物金属总量比较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森林内降雨特征与其对大气颗粒物湿沉降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5.2.1 试验样地
        5.2.2 试验时间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降雨同期气象要素的时序特征
        5.3.2 城市人工林叶面积指数的空间格局
        5.3.3 城市人工林穿透雨的物理特征
        5.3.4 城市人工林穿透雨的时空特征
        5.3.5 夏秋季城市人工林湿沉降大气颗粒物金属含量比较
        5.3.6 夏秋季城市人工林湿沉降大气颗粒物金属总量比较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气候因子变化特征与城市森林对大气颗粒物区域性沉降的影响
    6.1 引言
    6.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研究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主要城市气象要素时序变化
        6.3.2 年代际SPEI时空变化规律
        6.3.3 主要城市大气污染物时序变化
        6.3.4 城市森林时空分布概况
        6.3.5 城市森林对大气颗粒物的沉降量
        6.3.6 “城市森林-气象要素-大气颗粒物”的主要耦合关系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生态行为动因及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数据资料收集方法
        1.4.2 数据分析方法
    1.5 研究的基本观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基本观点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生态行为
        2.1.3 林下经济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森林多功能经营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林下经济发展研究
        2.3.2 农户林下经济经营及生态行为研究
        2.3.3 农户生态行为决策动因研究
        2.3.4 农户生态行为政策激励研究
        2.3.5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评述
3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选择
    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3 样本初步描述
        3.3.1 农户样本描述
        3.3.2 管理者样本描述
4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现状分析
    4.1 农户林业经营现状
        4.1.1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比例
        4.1.2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土地要素投入
        4.1.3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劳动力要素投入
        4.1.4 各类林业经营模式的资本要素投入
    4.2 农户生态行为现状分析
        4.2.1 林下种植生态行为
        4.2.2 林下养殖生态行为
        4.2.3 生态旅游生态行为
    4.3 农户生态不友好行为结果的影响
        4.3.1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4.3.2 指标选择与说明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的决策动因分析
    5.1 理论假设
        5.1.1 农户生态行为决策特征
        5.1.2 农户生态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
    5.2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5.2.2 变量选择与说明
    5.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5.4 进一步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对家庭成本收益的影响分析
    6.1 理论假设
    6.2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6.3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6.3.1 模型检验
        6.3.2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林下经济生态行为的激励效果分析
    7.1 研究区保护与发展政策导向与特征
    7.2 理论假设
    7.3 研究方法
        7.3.1 研究方法与模型建立
        7.3.2 模型检验
    7.4 结果分析
        7.4.1 路径分析结果
        7.4.2 测量模型分析结果
        7.4.3 间接效应分析
        7.4.4 多群组分析
    7.5 进一步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的需求与优化分析
    8.1 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措施的感知与评价分析
        8.1.1 研究方法
        8.1.2 指标选择与说明
        8.1.3 结果分析
    8.2 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的需求分析
        8.2.1 理论假设
        8.2.2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
        8.2.3 模型建立
        8.2.4 模型检验与结果分析
    8.3 进一步讨论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1.1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现状及问题
        9.1.2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的决策动因及影响机理
        9.1.3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生态行为对成本收益的影响效果
        9.1.4 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林下经济生态行为的激励效果
        9.1.5 林下经济发展中农户对生态行为激励的需求与优化
    9.2 对策建议
        9.2.1 构建生态系统保护与森林多功能利用利益联结和协同机制
        9.2.2 提升农户环境认知,充分发挥社会效应
        9.2.3 完善激励农户生态行为的多元化补偿形式与机制
    9.3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农村绿色发展有关政策文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三权分置”背景下集体林地生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2 “三权分置”背景下集体林地生态保护的现实基础
    2.1 “三权分置”的政策演进与立法现状
        2.1.1 “三权分置”的政策演进
        2.1.2 “三权分置”的立法现状
    2.2 “三权分置”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联性分析
        2.2.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2.2 “三权分置”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影响
    2.3 “三权分置”背景下集体林地生态保护的理论分析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生态优先理论
        2.3.3 集体林地多功能性理论
        2.3.4 财产权限制理论
        2.3.5 林地用途管制理论
3 “三权分置”对集体林地生态保护的促进作用
    3.1 完善林地产权结构体系有利于促进集体林地生态保护
    3.2 林地经营权融资担保为经营者提供资金保障
    3.3 “三权分置”促进集体林地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生态风险
4 “三权分置”背景下集体林地面临的生态保护问题
    4.1 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善
        4.1.1 生态补偿的标准较低
        4.1.2 生态补偿方式较为单一
    4.2 商品林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不健全
        4.2.1 林地经营权证法律效力较低
        4.2.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不足
        4.2.3 收益制度不完善使得林农忽视生态效益
        4.2.4 流转过程及流转后监管不足
    4.3 林业生态保护服务不完善
        4.3.1 林业部门社会化服务提供能力较弱
        4.3.2 缺乏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5 美英林地生态保护经验及其借鉴
    5.1 美国林地生态保护经验及其借鉴
        5.1.1 林业可持续发展激励措施
        5.1.2 整体性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5.1.3 借鉴意义
    5.2 英国森林生态保护经验及借鉴
        5.2.1 乡村管理补偿金
        5.2.2 木材采购政策
        5.2.3 借鉴意义
6 “三权分置”背景下集体林地生态保护的法律对策
    6.1 完善集体公益林生态补偿
        6.1.1 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
        6.1.2 拓宽生态补偿方式
    6.2 完善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法律规范
        6.2.1 明确林地经营权的法律属性
        6.2.2 完善集体森林的资产评估
        6.2.3 强化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监督
    6.3 提供集体林地生态保护服务支持
        6.3.1 加强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6.3.2 完善集体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6.3.3 促进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近代林业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森林与环境变迁
二、林业经济与社会
三、林政建设
四、林业人物及林业思想
五、总结与思考

四、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论文参考文献)

  • [1]1980年代以来关于近代中国林业史研究述评[J]. 欧嘉玲. 古今农业, 2021(03)
  • [2]民国时期任承统的水土保持思想与实践[D]. 毛建荣. 兰州大学, 2021(12)
  • [3]我国林业生态安全评价、预测与预警研究综述[J]. 谢煜,张智光,杨铭慧. 世界林业研究, 2021(03)
  • [4]中美高校森林工程专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及启示[J]. 高志勇,耿一田. 中国林业教育, 2021(02)
  • [5]近代河北林业建设探究(1928-1937)[D]. 杨智慧.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6]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利用及收入的影响研究[D]. 张旭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城市森林及气候因子对大气颗粒物沉降影响研究[D]. 韩冬荟.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8]林下经济发展中的农户生态行为动因及激励研究[D]. 雷硕.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9]“三权分置”背景下集体林地生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孙杭琪.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10]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近代林业研究综述[J]. 张文琴. 农业考古, 2020(03)

标签:;  ;  ;  ;  ;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