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与观日月之法

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与观日月之法

一、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与存思日月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作明[1](2016)在《早期道教日月崇拜的用语表达》文中研究表明道教在原始的日月崇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其姓氏、服饰及威权职掌,并将存思日月贯通到道徒的修持实践中,主要有咽服日月精气,存思日月以辟邪、疗疾以及招引日月精魂而飞奔日月之宫等。1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反映到经书中,则是出现了众多表示日或月的用语,琳琅满目。梳理并理解这些用语,对进一步理解日月崇拜及其日月光芒在道徒修持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无疑颇有帮助。

刘黛军[2](2014)在《浅谈古代生育文化的“梦月”现象》文中研究说明古来人们不乏对月的关注,《淮南子》有"积阴之寒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1]的说法;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天部》记载"月者,太阴之精"[2]。现代人们熟知有关月亮的神话,有月主"嫦娥"、吴刚伐桂,于传统节日"中秋"赏月,也是我们流传至今的习俗。而"梦月"现象,也常见于史料之中。一、生育文化与感生神话生育文化,有学者从物质、精神与制度三方面对其进行界定,[3]也有学者强调生育的"技术系统",即生育现象出现的基础。[4]本文所涉及的"生育文化"概念,是存在于历史

胡百涛[3](2013)在《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道法研究 ——以《上清大洞真经》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存思术是道教斋法和内炼思想的根基,六朝上清派则直接以存思术为主体建构起庞大的求仙道法体系。上清存思道法的内涵、结构及相应的思想观念是六朝道教合理化过程的直接反映。本论文以《上清大洞真经》为中心,在梳理辨析基本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尝试解答这些意义重大而为以往研究忽略或误解的问题。论文分为导言和正文两部份,正文部份共设六章。导言部份主要论述存思术的定义、性质、发展历史和重要性。存思作为心理冥想活动的一种,反映了人类追求超越的普世心理。道教存思术自从东汉至东晋经历了由简至繁的整合与昇华过程。正文第一章首先分析了上清经书出世的历史情况,然後论述了《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出世时的版本及其在六朝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并考证了唐以後形成的《大洞玉经》、《高上大洞玉经》等版本的年代和来源等问题。第二章主要就《上清大洞真经》的身神观念进行讨论。身神观念伴随着存思术产生发展的全部历史,上清存思道法的身神观念继承了传统道气论的基本观念,表现为空间和时间上的两种组合方式。它发展出全新的身神名号系统,赋予帝一、太一等身神以重要的超越职能。这种身神观念直接构成全部上清存思阶次的思想基础。第三章分三个方面探讨以《大洞真经》为中心的上清存思道法的具体内容。存修《大洞真经》需要依据一定的朝拜科仪和诵经方法,诵读《大洞真经》全部三十九章具有统一的存思方法和不同的存思内容,而诵读《大洞真经》经文、咒诀等内容本身又蕴含着其他上清经所论述的存思方法。论文依据《五老宝经》、《太丹隐书》、《登真隐诀》、《紫文行事诀》、《上清明堂元真经诀》、《九真中经》等文献勾勒了隐含在《大洞真经》经文、祝词中的那些存思身神、天神(天象)的具体方法,分析了各类方法的特点、衍化历程和基本内容。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存思道法的特徵及所包含的思想内涵。作为六朝道教合理化运动的代表,上清存思道法具有统一的流程设计、整齐的组织架构和严格的操作规程。上清存思道法的这种规整性是通过其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和发展来实现的。其以阴阳五行为结构发展起来的逆返成仙机理为後世道教内炼理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第五章侧重分析上清存思道法的医学基础和心理特徵。存思道法是以中医学经络理论为背景观念进行构建的,同时又表现出与印度瑜伽相近的特徵。在存思道法中,不论其身神意象或天象意象还是具体的存思操作内容都表现出高度成熟的心理学训练特徵。存思道法是对集体无意识内容的引导和接纳。第六章重点分析上清存思道法在六朝社会广泛流传的社会心理原因。六朝社会动荡的局势、频仍的战乱啓发了拥有庄园经济之士大夫生命意识的觉醒,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以超越现实生命。存思道法即诞生在这种社会心态之中,而且为士大夫通过了一种更加高雅有效的超越方法。

张富泉[4](2012)在《论东王公、西王母图像的流变及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王公、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相关的文化、信仰、图像研究一直备受学界重视。就图像研究而言,已有的成果多以西王母图像为研究重点,而对东王公图像的研究却重视不足,仅有的涉及东王公图像的研究中也只是将东王公简单的看做西王母的镜像。本文以东王公、西王母为独立的图像题材,对其流变及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将东王公、西王母以外的各种配饰图像纳入研究范围,使其与两位主神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图像系统,再结合文献对整个图像系统所涉的各个物象进行释名,形成较为完备的图像志。在各种含有该题材图像的材料中,选取画像石和铜镜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在对其进行分期、分区的基础上,探究东王公、西王母图像题材在这两种材料中的流变及特征,并进而形成对这一图像题材在墓室美术和生活美术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初步认识。

董秀娟[5](2010)在《南北朝以后道教的飞行设想》文中认为在道教看来,飞行是得道成仙的最佳证明,同时,飞行也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梦想。南北朝至明清,在不断发展、变革的道教中,飞行之梦得以延续,人们继续探索各种能够飞升成仙、遨游天地的方法和工具,其中许多设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积极意义。在南北朝至明清的道教中,人们进行的飞行设想是多种多样的。最为传统的飞升工具是那些具有特异能力的动物,道教人士认为乘坐这些动物可以飞入仙界,这些动物包括鹤、鸾凤、龙、虎、鹿甚至鱼、龟等,以及它们驾驶的特制车辆也可带人飞天。另外,服食仙药而飞升的传统得以继承,到了唐代饮酒也被认为会使人飞升,而身生羽翼自由飞行的设想,在南北朝时期仍可见于墓葬的画像砖中。最具道教色彩的飞行设想,是道教徒在修炼过程中,以服气、用符、冥想等方式进行的飞升探索,他们绘制出多种飞行之符,研究出服日月精气之法,并创造出驭云术、御空术、乘蹻法、奔日月法、飞登五星法等多种存思术。这些设想,虽然其幻想色彩浓厚,但却处处贯穿着道教自身的逻辑,即人内在潜能的激发与外在宇宙自然能量之融合,定能赋予人超常的能力,致人飞行。史书记载曾经进行过飞行试验的人有北齐文宣帝高洋,他曾让死囚乘坐纸鸱从金凤台上飞下,其中一个叫元黄头的死囚飞行了一段距离成功着陆,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飞行成功的记录。明朝的万户进行了以火箭为动力的飞行器设想,并亲自进行了试验,虽未获成功,却影响深远。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些设计,它们虽然没有将人类带向天空,自身却可以飞行空中,寄托着古人的梦想,承载着人们的期盼,它们是载人飞行器的雏形,也是人类进行飞行探索的折射。这些独特的设计有风筝、竹蜻蜒、孔明灯等,其设计思维对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启示。古人的飞行梦想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道教神仙信仰滋养下的文人,在游仙诗、神魔小说等作品中设想出精彩纷呈的飞行遨游方式,折射出人们关于飞行的共同梦想和智慧。

夏先忠,周作明[6](2009)在《从六朝上清经看文化对文献用语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与文化交互影响,彼此渗透,文献的用语可能受到它所蕴涵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东晋南朝上清经中的一些词语即有很深的宗教文化印痕。文章考察了道家思想及道派文化对上清经用语构造及意义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文化的角度解剖这些语词,对治宗教学、语言学、文化学都有作用。

夏先忠,周作明[7](2008)在《试论宗教文化对词语意义及构造的影响——以东晋六朝道教上清经为例》文中认为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文献的用语可能受到它所荷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道教经籍中的一些词语即打上了很深的宗教文化印痕。文章以东晋六朝道教上清派经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道家思想及道派文化对其中词语意义及构造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文化的角度解剖这些语词,对宗教学、语言学、文化学研究大有裨益。

张崇富[8](2008)在《道教存思术及其养生价值》文中研究表明存思术是道教最具特色的修行法术。本文仔细归纳分析了道教存思术的各种类型,并总结了存思术的养生价值。

周作明[9](2007)在《东晋南朝道教上清派经典行为词新质研究》文中指出传世的道教典籍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思想上的变迁,也反映了汉语变化发展的某些事实。东晋南朝江东地区上清派所积累的经典——上清经,也是了解此时期汉语面貌的重要资料,其中蕴藏的最基本的词汇信息有待发掘,但目前学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十分有限。本文从传世的上清经中选择了时代可靠的六朝部分,以筛选出的2901个词汇新质为研究对象,引入“生命度”的概念,描写其面貌,分析其构成,探讨其来源及语用地位。论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章,对上清经文献的出现、孳乳作了全面的梳理,借鉴国内外有关上清经文献整理的成果,从今《道藏》中清理出时代可靠的六朝文献,作为本文的研究材料,并分析了其相互传抄的情况。接下来对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作了交待。本文引入“生命度”的概念,将其中的行为词新质分为“有生行为词”和“无生行为词”;在“有生行为词”下,以人为中心,分为局部器官行为词、整体行为词、心理活动行为词;在“整体行为词”和“无生行为词”下,采取主题分类的方法,对其中的行为词新质进行系统展现。第二至五章,集中对有生行为词进行描写。统计表明,有生行为词是行为词的主体部分,其中整体行为词所占比例又略高于局部器官行为词,说明我们的多数行为是以整个生命体为叙述出发点的;而在局部器官行为中,口和手的表现最为活跃,与其相关的语义类别最为丰富。第六章,描写了无生行为词的面貌。与“有生行为词”相比,“无生行为词”要少得多,其数量受文献内容的影响较大,本文主要有“照耀”、“灌溉”、“缠绕”、“笼罩”等方面的语词,而“照耀”类词语的丰富在其它文献中很难见到。第七章,站在词汇学的角度,对上清经中行为词新质的社会分布、意义分布、意义来源、语用地位进行了探讨。在社会分布上,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专门表达某些道教行为的新造词语;兼用于佛道两教的宗教行为词新质;表达一般行为概念的新质;一般行为新质向专门行为新质的转化。在行为新质中,一般语词是主体,保证了文献能在社会上有效沟通。专门语词体现了文献的用语个性,新造的比例较大,在使用中还大量吸收一般语词来表达专门概念,促成一般语词向专门语词转化;而专门语词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个别也进入一般语词。其中用于佛道两教的宗教行为新质体现了佛道的密切关系和相互影响。在意义分布上,文章揭示了新质集中类聚在部分行为下,大量同义现象导致新质的词量和新行为的落差,这一方面是词汇复音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些概念在文献中的重要地位。在意义来源上,主要分析了“转移”和“转类”两大类型,揭示了受文献内容影响,出现的“交通工具——驾驶——游览”这一词义变化事实;并分析了道家思想、上清派修行方法以及道教人士的好尚对词义的影响,发掘了一批较有特点的语言现象。在语用分析上,选取典型“概念场”,对其中新旧质的词量、词次、平均词频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质在词量上要高于旧质,反映了语言创新的活力。但新旧质的语用地位在一般语词和专门语词上表现迥异。在一般语词中,旧质的语用地位更加突出;尽管新质在词量上略占优势,但由于新产生尚未被广泛接受,或意义特殊,使用环境有限,导致在表达某概念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旧质。而在专门语词中,尽管旧质在使用频率上仍略高于新质,但新质在词量和总词次上都远胜旧质,新质的语用地位更加突出。这种不同类型语词新旧质语用地位的分析,有助于全面评估新旧质的作用。

尹志华[10](2004)在《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与存思日月法》文中研究说明

二、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与存思日月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与存思日月法(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道教日月崇拜的用语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无上秘要》中《日品》的相关论述
早期道经中表日月光芒或日神月神的其他用语

(2)浅谈古代生育文化的“梦月”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育文化与感生神话
二、“梦月”缘由

(3)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道法研究 ——以《上清大洞真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存思与冥想
        ㈠ 存思的心理实质:冥想
        ㈡ 冥想的普遍性
        1. 萨满教与印度瑜伽
        2. 佛教
        3. 犹太教与基督教
        4. 伊斯兰教
        ㈢ 冥想的分类
    二、存思的所指与分类
        ㈠ 存思作为道教的超越方法
        ㈡ 上清存思术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内容
        1. 谶纬与《老子铭》中的方术
        2.《太平经》论存思守一
        3.《灵宝五符序》的两类存思法
        4.《抱朴子》所记存思法
        5.《老子中经》的存思法
        6. 上清存思术的主要分类
        ㈢ 存思术的基本内涵
    三、研究现状及主要问题
        ㈠ 关於存思术的一般研究
        ㈡ 对《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的研究
        ㈢ 主要遗留的问题
    附录:《老子中经》与《灵宝五符序》对照表
    续表
第一章 《上清大洞真经》的出世与版本
    一、《上清大洞真经》的出世
    二、《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的版本概况
    三、《大洞玉经》与《大洞真经》
    四、道藏本《大洞玉经》
    五、《高上大洞玉经》
    附录
第二章 《上清大洞真经》的身神观念
    一、身神观念的来源
    二、《上清大洞真经》论身神
        ㈠ 贵一
        ㈡ 气化与受命
        ㈢ 组合与衍化
    三、《上清经》身神名号对比
    四、帝一与太一
        ㈠ 帝一与徊风
        ㈡ 太一神与变化雌雄之道
    五、三五七九混化
        ㈠ 三五七九的含义
        ㈡ 三五七九混合与三十九章存思顺序
        ㈢ 三十一卷《上清经》的存修次第
第三章 以《大洞真经》为中心的存思法
    一、诵习《上清大洞真经》的科仪与方法
        ㈠ 朝神礼
        ㈡ 入静与出静
        ㈢ 存修科仪
        1. 请神科仪
        2. 俯仰之仪
        ㈣ 念诵法
    二、《大洞真经》与身神存思法
        ㈠ 存七景(太一五神)法
        1. 分别存思七景(五神)的方法
        2. 存太一与注生
        ㈡ 存三一法
        1. 基本存思内容
        2. 八节日守一
        3. 建除开日存思法及其他
        ㈢ 泥丸神存思法与雌一神存思法
        1. 泥丸宫室
        2. 《大有妙经》存泥丸九宫神法
        3. 存三素元君及太素三元君法
        ㈣ 解结法与存思百神
        1. 解结法
        2. 拘魂制魄
        ㈤ 存帝一与存九真
        1. 徊风混合帝一秘诀
        2. 存九真法
    三、《大洞真经》与存思天神天象
        ㈠ 存思五方
        1. 存服五方炁
        2. 存五方圣境
        ㈡ 《上清大洞真经》与存思日月
        1. 存日月法
        2. 服日月精
        3. 奔日月
        ㈢ 《上清大洞真经》与存思北斗
        1. 存思北斗九妃
        2. 步纲
第四章 上清存思道法的特徵及思想内涵
    一、上清存思道法的规整性
        ㈠ 统一的流程设计
        ㈡ 整齐的组织架构
        ㈢ 严格的操作规程
    二、存思道法中的阴阳五行象数观念
        ㈠ 五行配数与宇宙论
        1. 《上清经》独特的五行配数模式
        2. 上清经五行数所隐含的道气理论
        ㈡ 存思道法的阴阳观念
        1. 混合阴阳
        2. 重视元阳
        ㈢ 混合三五与存思成仙的机理
第五章 存思术与医学心理学
    一、存思与中医学的宗教化
        ㈠ 存思起源与医学宗教化
        ㈡ 上清存思道法与中医经络理论
        1. 医学观念在上清存思道法中的变化
        2. 结节与经穴
        3. 《上清大洞真经》依据的经脉思想
        ㈢ 《大洞真经》真炁运行与印度教瑜伽术
    二、上清存思道法与分析心理学
        ㈠ 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 心理的三个层次
        2. 集体无意识与意识的分离和关联
        3. 精神分裂、个性化与积极想像
        ㈡ 存思意象与心理原型
        1. 身神意象
        2. 天象意象
        ㈢ 存思技法的心理学内涵
        1. 混化与原始心理状态
        2. 五行与曼荼罗
第六章 存思术与六朝士夫心态
    一、生命意识的觉醒
    二、希企隐逸与山水园林之乐
    三、玄学与文学
    四、纵情任性与优雅生活
        ㈠ 养生服食与饮酒
        ㈡ 纵情任性
        ㈢ 优雅精致
    五、存思道法之兴盛与六朝士风的关系
        ㈠ 存思道法奠基於六朝士大夫的心理基础之中
        ㈡ 存思道法继承并突破了六朝既有超越方法
        ㈢ 存思道法的超越功能拥有一定的实际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後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论东王公、西王母图像的流变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东王公、西王母图像志
    第一节 东王公、西王母图像系统主体图象
    第二节 东王公、西王母图像系统配饰图像
第二章 东王公、西王母图像在画像石上的流变及特征
    第一节 鲁南苏北地区
    第二节 陕北晋西北区
    第三节 两区的交流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东王公、西王母图像在铜镜上的流变及特征
    第一节 东王公出现前的西王母图像演变
    第二节 画像镜中的东王公、西王母图像
    第三节 神兽镜中的东王公、西王母图像
    第四节 小结
结论与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表与附图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5)南北朝以后道教的飞行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道教飞行梦想的延续
    第一节 对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
    第二节 对古人成仙飞行的追忆
第二章 南北朝至明清道教设想的飞升方式
    第一节 骑乘与酒药
        一 骑鸾驭鹤,乘车飞行
        二 用药用酒,不翼而飞
    第二节 身生羽翼
    第三节 用符与服气
        一 以符飞行
        二 服气、存思以飞升
第三章 南北朝至明清道教影响下的飞行试验
    第一节 元黄头和万户飞天
    第二节 风筝与竹蜻蜒
    第三节 "鸡子飞升"和孔明灯
第四章 道教影响下游仙诗与小说中的飞行设想
    第一节 游仙诗中的飞行想象
        一 南北朝游仙诗
        二 唐代游仙诗
    第二节 明清小说与飞行设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试论宗教文化对词语意义及构造的影响——以东晋六朝道教上清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道家“清静”、“虚无”等思想影响词义
    (一) 受道家“虚静”思想影响引起的词义变化
    (二) 具有道教标记性质的“虚”有词缀化倾向, 影响词语构造。
二、上清派的修道思想及观念影响词义

(8)道教存思术及其养生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 存日月法。
    1、 存日月为外景。
    2、 存日月为内景。
    3、 存日月交合。
二、存服日月法。
三、 奔日月法。

(9)东晋南朝道教上清派经典行为词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道教与上清派、道经与上清经
        1.1.1 东晋中叶上清派与上清经三十一卷
        1.1.2 南朝时期上清经的孳乳
        1.1.3 《道藏》中东晋南朝上清经的确定
        1.1.4 东晋南朝上清经孳乳时的相互传抄、征引
    1.2 上清经(道经)语言的研究现状
    1.3 选题缘起
    1.4 研究对象──东晋南朝上清经行为词新质及其界定
        1.4.1 确定该研究对象的缘由
        1.4.2 上清经中词的认定
        1.4.3 行为词的界定
        1.4.4 新质的确定
    1.5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研究价值
    1.6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6.1 总体思路
        1.6.2 词义求证方法
        1.6.2.1 校理异文求义
        1.6.2.2 利用古注求义
        1.6.2.3 结合宗教文化求义
        1.6.3 行为词的分类及论文框架
2 有生行为词(一)──局部器官行为
    2.1 五官行为词
        2.1.1 与嘴(含舌齿)有关的
        2.1.1.1 诵咏赞颂
        2.1.1.2 念咒
        2.1.1.3 言语、谈论、啸唱等行为
        2.1.1.4 禀请问询
        2.1.1.5 结盟发誓
        2.1.1.6 命令召唤
        2.1.1.7 宣讲戒告
        2.1.1.8 授受泄漏
        2.1.1.9 讥笑毁辱
        2.1.1.10 吐纳吞服
        2.1.1.11 叩齿舔舐
        2.1.2 与眼睛有关的
        2.1.2.1 观看察视
        2.1.2.2 阅读披览
        2.1.2.3 寻求等行为
        2.1.3 与耳朵有关的
    2.2 四肢行为词
        2.2.1 与手有关的
        2.2.1.1 登记记载
        2.2.1.2 撰着删校
        2.2.1.3 梳洗打扮
        2.2.1.4 按摩、扭动等养生保健行为
        2.2.1.5 驾驶
        2.2.1.6 握持、振摇等行为
        2.2.1.7 捣拌、烹煮等行为
        2.2.1.8 射杀、提携、安置等行为
        2.2.2 与脚有关的行为词
    2.3 躯干及其它局部器官行为词
        2.3.1 穿戴
        2.3.2 坐卧
        2.3.3 朝向、点头、便溺等行为
3 有生行为词(二)──整体行为(上)
    3.1 斋醮修学
    3.2 依照凭借
    3.3 礼拜朝奉
    3.4 珍藏保密
    3.5 迎送侍侯
    3.6 守护防卫
    3.7 炼化保养
    3.8 料理、寄托、聚集等行为
    3.9 考核查处
    3.10 总领控制
4 有生行为词(三)──整体行为(下)
    4.1 断塞除掉;遏制拘捕
    4.2 斩杀消灭
    4.3 消散覆亡
    4.4 违反轻慢;欺凌侮辱
    4.5 受罚遭殃;改错悔过
    4.6 教化;解救;免脱
    4.7 感应降临
    4.8 赏赐保佑
    4.9 飞腾成仙
5 有生行为词(四)──心理活动行为
    5.1 想象回忆
    5.2 思考
    5.3 知晓领悟
    5.4 仰慕期望
    5.5 喜怒哀乐
6 无生行为词
    6.1 照耀辉映
    6.2 灌注
    6.3 缠绕;覆盖;笼罩
7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词汇学分析
    7.1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社会分布分析
        7.1.1 专门表达某些道教行为的新造词语
        7.1.2 兼用于佛道两教的宗教行为词新质
        7.1.2.1 直接借用佛教译经中的新质
        7.1.2.2 改造的佛教新质
        7.1.2.3 佛道二教共用,但关系不明的
        7.1.3 表达一般行为概念的词语
        7.1.4 一般行为词向专门行为词的转化
    7.2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意义分布分析
        7.2.1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所反映的行为分析
        7.2.2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同义现象解析
        7.2.3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数量与新行为的落差
    7.3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意义变化
        7.3.1 语义变化规律导致的一般词义变化
        7.3.1.1 转移
        7.3.1.2 转类
        7.3.2 受道教宗教性影响的词义变化
        7.3.2.1 上清派的修道思想及观念影响词义
        7.3.2.2 道家“清静”、“玄虚”等思想影响词义
        7.3.2.3 道教人士的好尚影响词义
        7.3.3 受综合因素影响产生的词义变化
    7.4 上清经行为词新质的语用分析──从概念场入手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本文研究上清经目
附录二: 词目索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与存思日月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道教日月崇拜的用语表达[J]. 周作明. 中国道教, 2016(04)
  • [2]浅谈古代生育文化的“梦月”现象[J]. 刘黛军. 潍坊学院学报, 2014(01)
  • [3]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道法研究 ——以《上清大洞真经》为中心[D]. 胡百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4]论东王公、西王母图像的流变及特征[D]. 张富泉. 暨南大学, 2012(10)
  • [5]南北朝以后道教的飞行设想[D]. 董秀娟. 山东大学, 2010(09)
  • [6]从六朝上清经看文化对文献用语的影响[J]. 夏先忠,周作明. 宗教学研究, 2009(01)
  • [7]试论宗教文化对词语意义及构造的影响——以东晋六朝道教上清经为例[J]. 夏先忠,周作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8]道教存思术及其养生价值[J]. 张崇富. 宗教学研究, 2008(02)
  • [9]东晋南朝道教上清派经典行为词新质研究[D]. 周作明. 四川大学, 2007(06)
  • [10]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与存思日月法[J]. 尹志华. 中国道教, 2004(06)

标签:;  ;  ;  ;  ;  

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与观日月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