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我校开展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面向21世纪,我校开展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一、面向21世纪开展我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王久鑫,赵武云,张炜,张克平,马军民[1](2021)在《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在工科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认真阅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前提下,分析计算历届毕业生该课程各个环节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达成度,剖析和总结历年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考核体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基础上开展深化教学改革。通过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内容,制定过程性考核方法和标准等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及创新意识。所采用的教学改革研究方法可作为其他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参考。

王锐杰[2](2021)在《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发现,该类企业薪酬绩效管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从内外部薪酬绩效水平调查来看,其仍需通过内部薪酬绩效的完善与优化,提升整体管控水平,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期待本次研究能够为大型机械制造加工类企业的薪酬绩效管理,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李军成,杨炼,刘成志[3](2021)在《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Matlab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Matlab课程在地方院校数学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文以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数学类专业为例,首先分析了Matlab课程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四个方面探索了Matlab课程改革的举措,最后介绍了通过课程改革取得的一些成效,为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Matlab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赵艺兵,殷埝生,吴京秋,温秀兰,张颖[4](2021)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下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为提升应用型本科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了包含校企共建实践平台和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证明:集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于一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而且提升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促进了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李正名[5](2021)在《从南开化学衍生出来一个具有特色的奇葩——农药化学》文中提出热烈祝贺南开化学成立100周年!回顾百年来我校化学学科所历经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逐步从弱到强。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当时面对蝗虫、稻飞虱、小麦锈病等诸多病虫灾害和疟疾、霍乱、鼠疫、寄生虫等流行病施虐,国内根本无药可防,束手无策。尤为重要的是国家的粮食生产是立国之本,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当时杨石先校长率先带领一批有机化学青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当时国家急需的农药开发中去,一方面当时国情急需,另一方面杨老发挥了独特的历史引领作用,更重要的是1956年毛泽东主席亲自到南开大学化学系视察刚自建的简陋农药车间,这样南开农药学科就应运而生了。为了满足国家的长远需要,南开化学培养了大批农药学科研究生并承担不少国家硬核攻关任务,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此文简单回顾了南开有机化学学科支持农药学科的崛起,交叉跨界、融合发展的历史。农药学科博大精深,提高了我们跨学科研究能力和通识教育的水平,她的发展反哺和丰富了有机化学的视野和研究范围,形成了有机化学走向生命科学领域中一个新的着力点。南开农药在半个世纪里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是南开化学执行中央"四个面向"科技方针比较成功的一个范例。现将此文敬献给曾全力以赴建立农药学科的先驱们,向他们的开拓精神与丰功伟绩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李恒[6](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刘立群,杨晋岭,张文杰[7](2021)在《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校的存在价值与发展动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对太原科技大学电气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和专业实践环节的具体做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山西省能源动力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同类院校、相同或者相近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学科建设和实验室构建方面提供借鉴。

王魏,缪新颖,吴晓雪,丁丽娜,徐富锦[8](2021)在《以鱼菜共生实验系统设计为例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促进专业课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海洋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大连海洋大学的海洋渔业特色,设计和开发了鱼菜共生实验系统。以该系统为例,对电器与PLC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软测量技术原理及应用等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应用案例教学法,围绕此系统开展PLC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程序开发、传感器参数类型选择以及不同软测量建模方法的仿真实验和具体实现,推动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培养海洋渔业特色信息类创新人才。实践表明,学生在大创项目、竞赛获奖等方面成果颇丰,该教学模式对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魏利胜,王宁,娄柯[9](2021)在《新工科视野下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为契机,以文理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为基础,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工程创新力,促进知识结构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期望通过工程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新工科人才提供有益的尝试。

肖志余[10](2021)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概述》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的推动作用,并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基础;国内外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现状;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价值、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改革内容、预期成效等;以期架构适应智能制造生产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为模具专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障。

二、面向21世纪开展我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21世纪开展我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1.1 增加理论教学学时
    1.2 创新教学内容
    1.3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1.4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1 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合理结合
    2.2 翻转课堂教学
    2.3 理论联系实际及典型液压系统现场实践教学应用
3 实验教学的改革
    3.1 实验项目的设计
    3.2 积极鼓励学生将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应用在各类竞赛中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方法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员工薪酬绩效满意度的整体调查结果
    ●影响员工内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影响员工外部薪酬绩效满意度的相关因素
结论

(3)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Matlab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学类专业Matlab课程存在的问题
3 数学类专业Matlab课程改革的举措
    (1)辅助数学建模竞赛的教学内容整合
    (2)“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3)以项目为驱动的课程设计
    (4)面向创新的课程后续指导
4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5结语

(4)产学研深度融合下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产学研合作现状
2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3 基于产学研平台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3.1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训练
    3.2 产学研合作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3.3 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4 成效与影响
5 结语

(6)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7)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三、电气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实践举措
    (一)强化基础理论教学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三)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五、结论

(8)以鱼菜共生实验系统设计为例探索实践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鱼菜共生实验系统设计
2 基于鱼菜共生系统的实践教学改革
    2.1 电器与PLC控制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1) 硬件设计。
        (2) 程序设计(基于博图软件)。
    2.2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1) 温度测量实验。
        (2) 液位测量实验。
        (3) 溶氧测量实验。
        (4) pH值测量实验。
        (5) 电导率测量实验。
    2.3 软测量技术及应用实践教学改革
    2.4 虚拟仪器技术实践教学改革
3 实践教学改革成果
4 结 语
    (1) 多门专业课程交叉融合。
    (2) 大创、竞赛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9)新工科视野下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3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4 结束语

(10)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能制造背景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推动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我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国内外院校课程体系改革现状
四、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及价值
五、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及研究目标
六、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一)明确模具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需求特征
    (二)基于智能制造背景重新定位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三)基于智能制造背景改革课程体系
    (四)基于智能制造背景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七、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预期成效
    (一)拓宽职业面向,提升就业率
    (二)提升教学质量,打造专业品牌
    (三)服务产业发展,与企业互促共融
八、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总结

四、面向21世纪开展我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王久鑫,赵武云,张炜,张克平,马军民.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1(12)
  • [2]创新加工类企业管理新思路[J]. 王锐杰. 人力资源, 2021(22)
  • [3]地方院校数学类专业Matlab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李军成,杨炼,刘成志.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31)
  • [4]产学研深度融合下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J]. 赵艺兵,殷埝生,吴京秋,温秀兰,张颖.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19)
  • [5]从南开化学衍生出来一个具有特色的奇葩——农药化学[J]. 李正名.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18)
  • [6]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 [7]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J]. 刘立群,杨晋岭,张文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21(34)
  • [8]以鱼菜共生实验系统设计为例探索实践教学改革[J]. 王魏,缪新颖,吴晓雪,丁丽娜,徐富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08)
  • [9]新工科视野下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 魏利胜,王宁,娄柯.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1(08)
  • [10]智能制造背景下模具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概述[J]. 肖志余. 现代职业教育, 2021(32)

标签:;  ;  

面向21世纪,我校开展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