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数控编程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Web的数控编程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一、基于Web的数控编程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盛王鼎,黎朝晖,周愿愿,张维轩[1](2021)在《运载火箭短壳自动钻铆离线编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运载火箭短壳自动钻铆设备的数控编程需求,结合自动钻铆工艺流程与数控程序结构,分析了自动钻铆设备运动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控程序结构的钻铆加工信息生成方法和基于齐次矩阵法的模块化运动控制算法。以此为基础,研究开发了自动钻铆离线编程系统,并以某型火箭短壳自动铆接为应用对象,经离线编程与仿真验证了系统生成的数控程序完整性和运动控制准确性。

刘里斯[2](2021)在《一种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传统数控系统的完全集成化结构和单机化工作样式已经成为制约数控系统顺应工业4.0时代发展的瓶颈问题所在。虽然当前有多个旨在打破完全集成化结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原型,但它们的开放程度受到组件技术的固有缺陷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且其开放化结构仍然是基于单机化工作样式的。今天,云平台和因特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打破单机化工作样式创造了条件,使得将数控软件移植到云端并通过因特网同时控制现场端的多台设备成为可能。本文结合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和软件工程等领域的技术成果、思想和方法,探索数控系统的网络化和相应的开放化的特点和实现方法,从而提出一种新的数控系统原型-隐形数控系统,以期为实现顺应工业4.0发展的、高度开放的、灵活的和智能的数控系统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针对因特网上流量传输的不稳定性,本文基于缓存策略,结合数控域和网络化应用的特点,设计了隐形数控系统的跨远端、现场端和移动端的分布式部署样式。该部署样式在保证数控系统的强实时运行时环境需求的同时,能够最大化精简现场端控制设备的结构和功能。其次,结合部署样式的特点,设计了隐形数控系统的运营模式。通过引入运营商角色实现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发布-查找-绑定模式的动态多对多配对。然后分析了部署样式和运营模式的约束下,数控域的开放性特征:数控功能模块的部署独立性、互操作性、可伸缩性、可复用性和在此基础上的数控能力的可定制性和与被控设备之间的可动态配置性。进而根据工作样式的特点和开放性特征,提出了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基于面向服务思想的实现机制,并对其业务域进行了分解:与传统数控软件相比,隐形数控软件的数控域是由多个提供者以数控服务的形式实现的,并且除数控域外,隐形数控软件系统还包含负责注册、管理和编配数控服务的运营商业务域。采用面向领域驱动设计的微服务架构思想开发了实现运营商业务域的隐形数控平台,在实现其功能性属性外,还实现了良好的伸缩性、演化性、健壮性和可维护性等非功能性属性。首先,根据限界上下文概念拆分了隐形数控平台的业务逻辑和行为,从而定义了四个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并设计了它们之间的映射模型,确定了隐形数控平台的总体结构。然后根据每个微服务的具体业务逻辑和业务行为的特点,分别研究其实现方法。为了提高微服务的响应能力,应对网络质量和流量的不稳定性,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的实现采用了命令查询责任分离模式和大量的异步调用方法。最后,对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进行了单元测试和响应并发访问的性能测试。为了研究数控服务的实现,本文以数控解释域为例,开发了数控指令解释服务。针对当前解释器的扩展性和适应性低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数控语言的语言规范的特点,将解释器分为标准和特有两种,并提出一种解释功能由一个标准解释器和一个特有解释器动态组合而成的解释机制。此外,本文通过开发独立的具有容错机制的语义分析器和操作指令处理器,提高了解释器的解释性能。基于解释机制和解释器的实现,开发了数控指令解释服务,并编写了测试前端对数控指令解释服务的解释功能可配置性和解释性能进行了测试。最后,本文开发了隐形数控桌面客户端和其相应的API网关作为测试前端,结合数控指令解释服务,对隐形数控平台的用例进行了系统整体测试。进而,结合工件实例,使用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完成了从数控能力的定制和操作,到根据网络地址动态传输加工指令,再到现场端解码加工指令实现加工的整个加工过程操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隐形数控系统的工作样式和其软件系统面向服务思想的实现机制的可行性。

董涛涛[3](2021)在《汽车轮毂打磨机器人双臂协作运动轨迹规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生产对机器人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机器人多机协作对复杂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零部件抛光打磨中,无论是人工打磨还是通过机器人示教打磨的方式,灵活性都不够高,多机协作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汽车轮毂打磨为应用背景,利用六轴工业机器人,建立了以主机器人打磨轮毂、从机器人夹持轮毂的双机协作打磨系统,开展打磨作业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轨迹规划研究。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对双机协作打磨系统进行运动学分析并求解其工作空间。运用D-H法建立双机器人坐标系并确定连杆参数,建立其正、逆运动学模型,并在Matlab中对正逆解模型进行仿真验证。运用蒙特卡罗法求出双机器人协作工作空间,为后续轮毂打磨轨迹规划提供理论基础。(2)基于五次B样条插值法开展工业机器人轨迹规划研究。运用五次B样条插值法对打磨机器人关节空间进行轨迹规划,并与三次多项式、五次多项式插值法规划的轨迹进行对比分析。建立打磨机器人三维模型及Adams运动仿真模型,并对机器人进行运动轨迹仿真。(3)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轮毂点云数据获取及处理。运用三维激光扫描臂采集待打磨轮毂的点云数据信息,对点云数据进行噪点去除、数据精简和优先级排序,根据已建立的逆解模型将点云坐标信息由笛卡尔坐标系转换成打磨机器人各个关节空间信息。(4)双机器人协作打磨试验系统搭建及试验研究。搭建双机器人系统联合仿真模型,验证给定初始输入角度与运动学模型中机器人初始姿态的一致性,运用五次B样条插值法在协作关节空间内对转换后的点云坐标信息进行规划,在Matlab中检查是否存在碰撞、干涉现象,并在试验样机系统下实现双臂协作机器人对轮毂的打磨。从而验证本文所研究的双臂协作轮毂打磨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刘洋[4](2021)在《基于STM32单片机的三维数控雕刻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数控系统的开放化拓展性是近些年的发展趋势。开放式的数控系统不但适用于科研或者教学的二次开发,同时也便于企业生产线升级和工艺调整改进,因此,开放式数控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但是由于国外数控技术的垄断和数控行业的成本门槛高等原因,国内开源的数控系统存在诸多不足,很大程度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研究。鉴于此,本课题采用PC+STM32的开放式数控系统设计方案,对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适用于三轴雕刻机的数控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开发,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对支持数控系统的硬件进行型号选择,对硬件之间的电路连接方案进行设计,同时完成数控系统的软件框架规划,采用PC+STM32的上下位机控制方案,确定数控系统整体控制流程。(2)选择上位机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确定QT5作为上位机界面和其运行后台的开发平台,基于QT内置封装的类作为基类进行二次封装,完成译码、插补、仿真、人机交互等数控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开发。(3)确定下位机的芯片型号STM32F407IGT6,选择下位机开发平台IAR,在下位机中配置步进电机控制代码,以STM32F4为运算核心,基于差分插补原理开发插补算法,完成直线、二次曲线、三次曲线的直接插补运算,同时,也基于差分插补原理在下位机中完成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S型加减速控制,实现稳定的运动控制。(4)搭建数控雕刻机实验平台。测试数控系统上下位机的通信效率,限位装置的中断反馈情况。基于该平台完成直线、二次曲线、三次曲线的加工实验,测量加工线段的精度和加工质量。通过上述研究,本课题开发了以STM32F407IGT6芯片为核心,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运动控制卡,同时开发与其相配合的PC端的数控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上下位机的串口通信,最终编写NC代码完成雕刻机加工实验,实验取得了理想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证明了基于QT和STM32的模块化开放式的数控系统方案可行且效果良好。

许朝山[5](2020)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针对目前经济形势所提出的方针政策,在此背景下国家政策、产业结构转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都对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产教两界专家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优化上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但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目标需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性矛盾突出,院校间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数量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企业在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中发挥作用不明显。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落后于实践探索,个案研究、经验性总结较多,系统性、理论性研究较少。本研究按照“存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基于教育生态学中生态平衡理念,以教育生态多样性为出发点,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开展研究。围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首先对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从就业“结构性矛盾”、专业“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以及“四方协同”治理体制四个角度剖析原因所在;最后,根据问题的原因所在,提出了对应的解决问题对策。本研究通过系统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行业、市场和高校的四方产教生态系统的平衡、持续发展过程,构建了该生态系统状态模型及调整动力学模型,以及依此模型对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式。为研究和分析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产业升级中的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研究方面,针对智能制造在机械行业产业升级的发展过程中,产业智能制造示范点的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区域差异较大,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制约了企业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发展。盲目扩招高职人才,可能会引起高职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产生区域多所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相同领域专业,造成人才培养局部过剩。优化设置下的高职专业“供给侧”改革研究,以模具行业为例,进行专业优化设置。分析了模具行业人才多方面需求,针对模具专业六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运用PISA模拟测试的方法量化了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评价,通过创新与实操结合开展职业能力测试,效果显着。专业设置中应用教育生态学中的最适度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优势,对区域模具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的研究方面,本研究分析了常州科教城通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政府、企业、院所和学校等产学研合作育人。对地方转型中的高职教育“偏离度”效应的研究发现,常州市产业-就业结构的均衡性分布基本合理。依此提出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的研究方面,按照“政府依法管理、高校依法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原则,推进我国高职教育治理体制与治理能力建设。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基于大数据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内部治理体制,实现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共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专业建设引向功能性改革,高端化发展。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首次运用教育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构建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以此分析该系统危机程度,提出调控策略。(2)在实践方面首次给出智能制造行业高校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以及专业设置及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案例。(3)在机制方面首次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提出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体制。构建“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四方协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基于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

张玉博[6](2020)在《铝合金相贯线焊缝机器人焊接离线编程及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是在机器人编程语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机器人语言的拓展。它利用机器人图形学的成果,建立起机器人及其作业环境的模型,再利用一些规划算法,通过对图形的操作和控制,在离线的情况下进行轨迹规划。用机器人离线编程方式编制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在不触及机器人及机器人作业环境的情况下,通过图形技术,在计算机上提供一个和机器人进行交互作用的虚拟现实环境。近年来,离线编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并成为机器人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本文利用改进的DH法建立了Kuka Kr60-3的连杆坐标系,并对其正逆运动学方程进行了推导,使用Matlab验证了正逆运动学方程的正确性,并运用Matlab的逆运动学机器人工具箱计算出了满足相贯线船形位置的关节角,相比反变换法更准确更简捷。对Kr60-3机器人的基坐标系、工具坐标系、工件坐标系进行了标定从而显着降低了离线编程的误差,推导并求解了Kr60-3机器人本体和DKP400变位机的协调联动方程,使用最短行程法则对船形焊位姿逆解进行了筛选,最后将合适的逆解输入到离线编程软件中完成轨迹规划。应用Pascal语言对KUKA Sim Pro 3.0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二次开发为Sim pro增加了焊接工艺模块和轨迹优化模块,这两个模块使得仿真程序中能够实时控制焊接参数和对生成的轨迹程序进行调整和优化,减少了工作人员在焊接现场设定参数和反复调整轨迹的时间,提高了机器人焊接离线编程系统的实用性。根据相贯线焊缝的特点将焊缝分段并根据不同段落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焊接工艺参数和焊枪姿态,将6061铝合金管相贯线焊缝的焊接工艺和焊枪姿态结合起来从而改善了6061铝合金相贯线焊缝的焊缝成形,并通过大量焊接工艺试验分析了机器人各项工艺参数对空间焊缝的影响,使用B样条曲线对焊接电流的变化进行控制,使得焊接空间焊缝过程中焊接电流的改变更加平滑,最后给出了6061铝合金相贯线焊缝焊接的最佳工艺参数。

尚佳策,卫炜,黄斌达,赵一鸣,仲庆龙[7](2020)在《基于加工特征的舵机壳体孔系特征数控加工编程技术》文中认为为提升舵机壳体数控加工编程效率、缩减编程重复性工作量,提出了基于加工特征的舵机壳体零件数控加工编程技术。通过分析舵机壳体的加工特征及其制造工艺,建立了舵机壳体自定义特征库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库,并利用特征识别技术,自动识别舵机壳体的数控加工特征,之后基于加工工艺知识库推理生成每个特征的数控加工工艺和刀位轨迹,最后以某型舵机壳体为例,验证了文中所提技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于建华,陆涛,何艳丽,陈亚林,王杰,雷力明,张渝,梁永收,李勋[8](2020)在《航空发动机加工装备的性能需求与验收关键技术》文中认为航空发动机零组件加工不断挑战数控装备的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可达性、多功能等性能与功能极限,对加工设备有很多特殊和极端要求,但是目前设备研制和工艺需求还存在匹配性不够的问题。本文在分析航空发动机零组件结构与材料特点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其加工制造对数控装备的共性技术需求、常用的典型金切设备和短板设备的具体性能要求,并对设备验收的流程内容及关键技术做了具体阐述;指出了航空发动机加工装备的发展方向,研制满足航空发动机加工需求的设备可以更好地推动机床工具与装备水平的进步,能够研制和提供该类机床装备的研究者和企业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

侍磊[9](2020)在《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针对企业叶片加工工艺设计与NC指令生成过程中存在工作重复性大、效率低及工艺文件准备周期长等问题,本文将基于实例推理技术引入叶片工艺设计中,在UG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有:(1)在分析总结叶片组成结构、分类及工艺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结构框架与工作流程,详细说明了系统信息描述模块、实例检索与匹配模块、实例修正模块、工艺文件输出模块和实例库管理模块的功能。(2)研究了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关键技术。1)通过对叶片工艺设计进行研究分析,提取叶片特征信息中对工艺设计过程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属性,以面向对象为基础,采用框架结构表示法和产生式规则相结合的复合知识表示方法,对叶片工艺实例进行信息描述;2)采用最近相邻策略作为叶片工艺实例检索策略,建立初次检索、深度检索、相似度排序的分级检索模型。在深度检索中,采用基于加权最近邻算法的全局相似度算法、基于特征数据类型的局部相似度分类算法、以及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最大离差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并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叶片工艺实例特征属性的权重系数;3)采用系统自动修正与人机交互修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例修正。(3)基于系统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5进行系统整体开发,Visual C++MFC进行友好界面开发,Access数据库为叶片工艺实例库平台,应用UG二次开发技术,开发了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关键模块的程序开发过程。(4)选取企业某一动叶片工艺设计为例,展示了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各模块的工作流程,验证了系统准确性与可靠性。本系统能够获取与当前设计最相似的叶片工艺实例,实现工艺工序卡的自动修正与NC指令的交互修正,大大减少叶片工艺设计与NC指令生成过程中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工艺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对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郑伟迪[10](2020)在《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皮革消费市场不断地增长,消费者对于皮革制品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也在增多,这对皮革制品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皮革的切割是皮革生产流程中的一道重要工序,它对皮革制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的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自动化水平不高,皮革制品的切割仍然以人工加机械的方式进行切割,无法满足目前日益增长皮革消费市场的需求,因此开发出一套能够满足于当前皮革生产需求的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工控机+运动控制器”的模式,根据皮革切割工艺特点和自动化控制的需求,进行了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研究。首先,基于皮革切割机床的机械结构特点,搭建了基于研华工控机和MC1004运动控制器的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硬件平台,并对选用的研华工控机、MC1004运动控制器和松下伺服驱动系统进行了阐述。接着,以工控机作为上位机,基于QT5.9软件,采用分层模块化的思路进行了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上位机软件的开发,实现了上位机与MC1004的通讯、图形文件解析、图形显示、图形编辑、加工程序生成、加工仿真和加工跟踪等功能。随后,针对皮革加工路径存在空行程过大的问题,引入了蚁群算法对皮革加工路径进行了优化,在蚁群算法的基础上,针对蚁群算法的不足,引入了贪心算法、轮盘赌选择法、精英策略和变异算子对蚁群算法进行了改进,并对两种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由对比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改进后的蚁群算法相比于改进前的蚁群算法,能够明显缩短算法的迭代次数,减少算法的运行时间,并且对空行程过大的问题有着更好的优化效果。然后,以MC1004控制器作为下位机,针对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控制特点和皮革切割工艺特点,基于Autothink软件对MC1004控制器进行了二次开发,开发了手动控制、速度前瞻、切向跟随、皮革自动加工和加工暂停等功能。最后,设计了皮革加工的实验流程,在皮革切割机床上开展了皮革加工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加工精度能够满足皮革加工的需求。

二、基于Web的数控编程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Web的数控编程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一种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开放化程度分析
        1.2.1 硬件实现平台的研究现状
        1.2.2 数控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开放化程度的分析
    1.3 网络化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隐形数控系统实现面临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隐形数控系统的概念及其总体结构的研究
    2.1 隐形数控系统工作样式的设计
        2.1.1 隐形数控系统的部署样式
        2.1.2 隐形数控系统的运营模式
    2.2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开放性特征的分析
    2.3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实现机制的研究
        2.3.1 数控功能模块的实现机制
        2.3.2 数控能力的实现机制
    2.4 隐形数控系统实现的可行性分析
        2.4.1 数控域分布式部署的可行性分析
        2.4.2 基于因特网通信的可行性分析
        2.4.3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面向服务思想的实现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2.5 隐形数控系统的概念和总体结构
        2.5.1 隐形数控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5.2 隐形数控系统的总体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隐形数控平台的研究与实现
    3.1 隐形数控平台的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3.1.1 业务需求分析
        3.1.2 用户需求分析
        3.1.3 功能需求分析
    3.2 隐形数控平台总体结构的设计
        3.2.1 领域驱动设计的概述
        3.2.2 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的拆分和定义
        3.2.3 隐形数控平台的总体结构
    3.3 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的实现
        3.3.1 身份与访问微服务
        3.3.2 服务粒度微服务
        3.3.3 注册微服务
        3.3.4 数控能力微服务
    3.4 隐形数控平台微服务的单元测试和性能测试
        3.4.1 单元测试
        3.4.2 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控指令解释服务的研究与实现
    4.1 数控解释器的概述
        4.1.1 数控语言的概述
        4.1.2 语言处理器概述
        4.1.3 当前数控解释器存在的问题
    4.2 解释功能可动态配置的实现机制的研究
    4.3 原子解释器的实现
        4.3.1 词法&语法分析器
        4.3.2 语义分析器
        4.3.3 合成处理器
    4.4 复合解释器的实现
    4.5 数控指令解释服务的实现与测试
        4.5.1 数控指令解释服务的实现
        4.5.2 数控指令解释服务的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5.1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前端的研究与实现
    5.2 隐形数控平台的系统测试
        5.2.1 提供者发布/更改/删除数控服务用例测试
        5.2.2 消费者订阅/取消订阅数控服务用例测试
        5.2.3 消费者定制/更改/操作数控能力用例测试
    5.3 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可行性的验证
        5.3.1 定制和操作铣削数控能力
        5.3.2 传输和缓存加工指令
        5.3.3 绘制刀具路径
        5.3.4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汽车轮毂打磨机器人双臂协作运动轨迹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基于机器人的打磨技术研究及应用
        1.2.1 打磨轨迹规划
        1.2.2 离线示教编程
    1.3 磨抛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1.3.1 自动化磨抛技术研究
        1.3.2 自动化磨抛设备研究
    1.4 双机器人协作控制研究现状
        1.4.1 双机器人协调运动轨迹规划研究现状
        1.4.2 双机器人协作控制设备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双机协作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建立
    2.1 引言
    2.2 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2.3 双机器人运动学求解
        2.3.1 正运动学求解
        2.3.2 逆运动学求解
    2.4 运动学仿真分析
        2.4.1 正运动学仿真分析
        2.4.2 逆运动学验证
    2.5 协调工作空间仿真求解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五次均匀B样条的轨迹规划
    3.1 关节空间下多项式插值
        3.1.1 三次多项式插值法
        3.1.2 五次多项式插值法
    3.2 B样条曲线
        3.2.1 B样条函数
        3.2.2 五次B样条函数的构造
        3.2.3 轨迹规划实例分析
    3.3 B样条曲线在Adams中仿真验证
        3.3.1 参数化建模
        3.3.2 驱动关节五次B样条函数的添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轮毂点云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4.1 三维激光扫描臂及点云数据处理软件介绍
        4.1.1 Quantum Faro Arm三维激光扫描臂
        4.1.2 点云数据处理软件
    4.2 轮毂点云数据模型的获取
        4.2.1 点云数据的采集
        4.2.2 点云数据的简化
        4.2.3 点云数据的排序
    4.3 点云数据的变换
        4.3.1 点云数据坐标的转换
        4.3.2 点云坐标到关节空间的转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机器人打磨的试验研究
    5.1 双机器人打磨系统
        5.1.1 系统硬件
        5.1.2 系统软件
    5.2 轨迹规划系统搭建
        5.2.1 双机器人打磨系统Simscape建模
        5.2.2 搭建电机驱动Simscape物理模型
    5.3 试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STM32单片机的三维数控雕刻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控系统概述
        1.1.1 数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1.1.2 数控系统组成与特点
        1.1.3 数控系统的分类与应用
    1.2 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雕刻机数控系统硬件部分总体规划
    2.1 雕刻机数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2.2 雕刻机数控系统的硬件规划
        2.2.1 STM32 单片机简介
        2.2.2 进给伺服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2.2.3 主轴驱动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2.2.4 限位传感器控制电路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雕刻机控制系统软件部分总体规划
    3.1 上下位机开发流程规划
    3.2 数控系统的上位机开发
        3.2.1 译码模块开发
        3.2.2 插补模块开发
        3.2.3 仿真块开发
        3.2.4 多线程利用
    3.3 数控系统的下位机开发
        3.3.1 串口通信配置
        3.3.2 步进电机配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差分理论的插补算法研究
    4.1 差分理论在插补算法中的应用
        4.1.1 差分计算方法
        4.1.2 差分插补原理概述
        4.1.3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平面二次件曲线插补
    4.2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平面三次曲线插补
        4.2.1 三次曲线插补参数计算
        4.2.2 三次曲线加工代码规定
        4.2.3 三次曲线插补仿真
    4.3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空间直线插补
        4.3.1 平面直线差分插补分析
        4.3.2 空间直线插补计算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 S 型加减速研究
    5.1 步进电机加减速控制策略概述
        5.1.1 加减速中的差分插补原理概述
        5.1.2 加减速控制方法概述
    5.2 直线加减速控制方法
    5.3 二次曲线加减速控制方法
    5.4 S型加减速控制方法的实现
        5.4.1 S型加减速参数计算
        5.4.2 基于STM32 的S型加减速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数控雕刻机加工平台并进行实验
    6.1 构建数控雕刻机加工平台
    6.2 数控雕刻机的加工实验
        6.2.1 直线和二次曲线加工实验
        6.2.2 三次曲线加工实验
        6.2.3 空间直线加工实验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5)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问题本质
        1.1.4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不足及原因分析
    1.3 研究内容
        1.3.1 基本概念
        1.3.2 主要范畴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2章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理论研究
    2.1 教育生态学概述
        2.1.1 教育生态学的产生
        2.1.2 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2.1.3 教育生态学的内涵
        2.1.4 城市教育生态学
    2.2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型
        2.2.1 产教生态系统
        2.2.2 产教生态系统状态模型
        2.2.3 产教生态系统调整动力学模型
    2.3 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1 德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2 美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3.3 加拿大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优化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升级中的高职就业“结构性”矛盾
    3.1 产业升级的典型行业分析
        3.1.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3.1.2 全国智能装备技术技能人才数量需求测算
    3.2 产业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
        3.2.1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的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布局
        3.2.2 智能制造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供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3.3.1 新基建新内涵
        3.3.2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的新发展
        3.3.3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3.3.4 新基建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路径实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优化设置下的高职模具专业“供给侧”改革案例
    4.1 模具行业概述与人才需求分析
        4.1.1 区域模具制造行业与专业设置优化
        4.1.2 模具制造行业分布
        4.1.3 模具行业人才规划及需求
        4.1.4 模具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变化及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4.2 模具专业调整的专业评估指标构建
        4.2.1 专业评估值指标的内容
        4.2.2 指标观测点的说明
    4.3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运用与反思
        4.3.1 指标应用实施
        4.3.2 应用反思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常州模式”实践
    5.1 建设常州科教城,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人才需求
    5.2 常州科教城高职专业设置与优化的机制
        5.2.1 政府主导,营造产学研创四位一体环境
        5.2.2 集聚整合,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5.2.3 跨界合作,实行产学研协同育人
        5.2.4 产教融合,创办产业学院
    5.3 常州区域高职院校专业-产业偏离度研究与实践
        5.3.1 常州市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5.3.2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基本情况分析
        5.3.3 常州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职专业设置的“四方协同”治理机制
    6.1 基于现代国家治理体制,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服务水平
    6.2 基于大数据治理,构建专业与产业公共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
        6.2.1 打造大数据治理平台,以信息化提高高职教育治理水平
        6.2.2 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引导社会力量介入专业设置和调整
    6.3 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构建四方协同的规范和保障机制
    6.4 基于多元主体,完善高职绩效导向的评价和调整机制
        6.4.1 完善职业教育学术委员会职能
        6.4.2 优化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评价体系及机制
    6.5 基于共同治理,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制
    6.6 加强专业自身治理体制建设
        6.6.1 专业内涵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治理方式转变
        6.6.2 专业优化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功能性改革
        6.6.3 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更加重视向中高端转型发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附件1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院校)
附件2 智能制造机械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调查问卷(企业)

(6)铝合金相贯线焊缝机器人焊接离线编程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机器人离线编程概述
    1.2 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机器人离线编程技术的发展
        1.2.2 商品化的离线编程系统
        1.2.3 机器人公司开发的离线编程系统及应用
        1.2.4 机器人离线编程核心技术
        1.2.5 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实用化研究方向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铝合金相贯线焊接离线编程系统设计
    2.1 试验设备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使用的软件
    2.4 离线编程软件的二次开发
        2.4.1 工艺模块的开发
        2.4.2 轨迹优化模块的开发
    2.5 离线编程场景建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器人运动学研究
    3.1 空间位姿的定义及转换
        3.1.1 机器人空间位置和空间姿态的表达及Matlab编程
        3.1.2 机器人的坐标系转换及Matlab计算
    3.2 机器人运动学方程的求解及验证
        3.2.1 改进的DH法建立机器人正运动学方程及验证
        3.2.2 机器人逆运动学方程的求解及筛选
        3.2.3 变位机运动学求解
    3.3 焊缝位姿定义及表达
    3.4 焊枪位姿定义及表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铝合金相贯线焊缝轨迹规划
    4.1 相贯线焊缝特征分析
    4.2 相贯线焊缝数学方程的推导
    4.3 KR60机器人的协调运动方程
    4.4 相贯线轨迹的离散和船形焊姿态算法
    4.5 相贯线焊缝逆运动学求解
    4.6 离线编程误差补偿
        4.6.1 离线编程误差分析
        4.6.2 离线编程坐标系的标定
    4.7 离线编程轨迹优化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铝合金相贯线焊接工艺优化及试验
    5.1 相贯线离线编程工艺优化原理
    5.2 引弧位置和焊枪姿态的优化与试验
    5.3 摆动方式和摆动参数的优化
        5.3.1 摆动方式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5.3.2 摆动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5.4 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的参数规划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加工特征的舵机壳体孔系特征数控加工编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特征的孔系数控加工编程总体技术方案
2 加工特征定义与识别
    2.1 孔类特征定义
    2.2 特征识别
3 基于特征的自动工艺决策
    3.1 加工规则定义
    3.2 工艺决策推理
4 系统实现
    4.1 工件预处理模块
    4.2 加工特征识别模块
    4.3 自动工艺决策模块
5 实例验证
6 结论

(8)航空发动机加工装备的性能需求与验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航空发动机零组件加工特点与装备分析
    1. 航空发动机零组件特点
    2. 大型客机航空发动机对装备行程需求分析
二、航空发动机制造所需装备的性能需求
    1. 设备的共性技术分析
    2. 典型的金属切削设备
    3. 特种设备短板与性能
    4. 数控系统与CAM系统的需求分析
三、航空发动机设备验收现状与关键技术
    1. 验收流程
    2.验收内容
    3. 存在问题与关键技术
    4.验收项目与流程
四、结论

(9)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APP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实例推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叶片CAD/CAM/CAPP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全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总体方案
    2.1 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需求分析
        2.1.1 叶片的组成结构及分类
        2.1.2 叶片工艺设计特点
        2.1.3 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的需求
    2.2 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运行模式
        2.2.1 基于实例推理的基本模型
        2.2.2 基于实例推理与其他人工智能方法的比较
    2.3 叶片智能化CAPP-系统总体设计
        2.3.1 系统框架结构
        2.3.2 系统模块详细设计
    2.4 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工作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关键技术
    3.1 实例信息描述
        3.1.1 知识表示方法
        3.1.2 叶片工艺实例关键属性提取
        3.1.3 叶片工艺实例的描述
    3.2 实例库组织构建与管理
    3.3 实例检索与匹配
        3.3.1 叶片工艺实例检索策略
        3.3.2 叶片工艺实例分级检索模型
        3.3.3 叶片工艺实例匹配及相似度计算
        3.3.4 叶片特征属性权重分配
    3.4 实例修正和工艺文件输出
    3.5 实例存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开发
    4.1 系统开发环境概述
        4.1.1 系统开发环境
        4.1.2 UG及其二次开发技术
        4.1.3 数据库开发工具
        4.1.4 系统开发基本流程
    4.2 系统工艺实例库开发
    4.3 系统交互界面设计及关键模块实现
        4.3.1 系统交互界面设计
        4.3.2 系统实例检索与匹配模块实现
        4.3.3 系统实例修正模块实现
        4.3.4 系统工艺文件输出模块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运行实例
    5.1 叶片信息描述与项目新建
    5.2 叶片工艺检索与匹配
    5.3 叶片工艺文件修正
    5.4 叶片工艺工序卡与QC工程图导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10)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硬件设计
    2.1 皮革切割机床机械结构
    2.2 数控系统的硬件结构
        2.2.1 MC1004运动控制器
        2.2.2 工控机
        2.2.3 伺服驱动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3.1 上位机软件结构设计
    3.2 通讯层的实现
        3.2.1 MC1004运动控制器与工控机通讯的建立
        3.2.2 Hlink通讯库中常用的库函数
    3.3 应用层的实现
        3.3.1 图形文件解析模块
        3.3.2 图形显示模块
        3.3.3 图形编辑模块
        3.3.4 加工代码生成模块
        3.3.5 加工仿真模块
        3.3.6 加工跟踪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皮革加工路径优化算法
    4.1 皮革加工路径优化问题的归类
    4.2 路径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4.3 基于蚁群算法的路径优化
        4.3.1 蚁群算法模型的建立
        4.3.2 蚁群算法的实现
    4.4 蚁群算法的改进
        4.4.1 贪心算法的引入
        4.4.2 轮盘赌选择法的引入
        4.4.3 精英策略的引入
        4.4.4 变异算子的引入
        4.4.5 改进蚁群算法的实现
    4.5 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下位机软件开发
    5.1 MC1004运动控制器开发平台
    5.2 手动控制功能实现
        5.2.1 单向运动
        5.2.2 点位运动
        5.2.3 回零运动
    5.3 切向跟随功能实现
    5.4 速度前瞻功能的实现
    5.5 皮革自动加工功能的实现
        5.5.1 NC代码文件的扫描读取功能的实现
        5.5.2 NC代码解析功能的实现
        5.5.3 皮革自动加工流程
    5.6 暂停功能的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加工实验
    6.1 皮革加工流程的设计
    6.2 机床加工实验流程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于Web的数控编程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运载火箭短壳自动钻铆离线编程技术研究[J]. 盛王鼎,黎朝晖,周愿愿,张维轩. 航天制造技术, 2021(05)
  • [2]一种隐形数控软件系统及其实现方法的研究[D]. 刘里斯.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汽车轮毂打磨机器人双臂协作运动轨迹规划研究[D]. 董涛涛.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基于STM32单片机的三维数控雕刻机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刘洋.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5]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优化机制研究[D]. 许朝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铝合金相贯线焊缝机器人焊接离线编程及试验研究[D]. 张玉博.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加工特征的舵机壳体孔系特征数控加工编程技术[J]. 尚佳策,卫炜,黄斌达,赵一鸣,仲庆龙.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20(07)
  • [8]航空发动机加工装备的性能需求与验收关键技术[J]. 于建华,陆涛,何艳丽,陈亚林,王杰,雷力明,张渝,梁永收,李勋.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20(03)
  • [9]基于实例推理的叶片智能化CAPP-NC系统研究与开发[D]. 侍磊. 江苏大学, 2020(02)
  • [10]皮革切割机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郑伟迪.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基于Web的数控编程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