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控制点误差

如何减少控制点误差

一、如何减小控制网点位误差(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军[1](2020)在《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离子治疗装置是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重离子治疗装置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大型高端医疗器械的市场垄断,已经由研究阶段转向市场产业化。国产重离子治疗装置同步环周长仅为50余米,其高能输运线(HEBT)的高差达19米,是目前同类装置中最为紧凑也是高差最大的治疗装置,其元件结构复杂、安装空间狭小、安装工期紧迫、所有关键元件都要求亚毫米量级精度安装。由于其作为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和设计结构的紧凑性,产业化后的重离子治疗装置对准直安装的精度和效率都有更高的要求,准直测量作为一项贯穿于重离子治疗装置建造始终的关键技术,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论文以在建的重离子治疗装置为研究基础,以提升装置安装元件的准直精度、提高准直安装的效率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准直精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及对准直方法的优化和准直技术的创新,提高了重离子治疗装置元件的准直精度和准直安装效率。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磁场测量系统的设计结构、测量原理及定位要求的研究,借助于激光跟踪仪等高精度测量仪器与光学仪器的联合测量,提出了一套基于磁铁标定数据的磁场测量定位准直方法,将所有测磁元件在短时间内以优于±0.1mm的精度准直到位,经过验证,准直结果满足了高精度磁场测量系统的定位要求,同时也提高了测磁定位的效率。2.基于对加速器元件的准直精度与束流动力学的关系分析,和对影响其准直精度的因素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控制激光跟踪仪的测量误差,及对附有约束条件的控制网测站加权平差等方法,提升了三维控制网的测量精度。针对同步环磁铁轨道的平滑测量,提出了“一站式全覆盖测量”准直同步环磁铁的方法,使同步环所有磁铁准直相对中误差值达到了0.05mm,有效减小了同步环的闭轨,提升了同步环的束流品质。在大高差的HEBT竖向安装磁铁准直工作中,根据磁铁的现场安装姿态构建了异态安装磁铁的标定数据转换模型,克服了垂直终端元件安装时由于标定姿态和安装姿态的不同向而带来的困难,有效地提高了准直安装的工作效率。3.在重离子治疗装置的束诊元件的安装准直工作中,研究了一种使用关节测量臂和准直望远镜内、外组合标定,使用激光跟踪仪精确上线安装的束诊元件准直方法,成功将真空室内部的束诊元件中心转换为真空室的外部标定,克服了传统的真空管道内部元件无法高精度数字化准直的难题。通过多类测量系统联合测量,做到了束流诊断元件在真空室内的精确标定和精密安装,有效地提高了束诊元件对加速器的束流测量精度。4.基于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结合激光跟踪仪三维控制网研究了一种高精度、非接触性的测量方法,用于重离子治疗患者放疗前的引导摆位和放疗过程中的实时靶区监控。通过激光跟踪仪三维控制网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解析数学模型的搭建,使用双相机交会测量患者体表靶区的特征点,结合七参数解算模型,精确标定出患者肿瘤相对于等中心点的位置,完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肿瘤位置相对于治疗等中心点的六自由度参数实时监测。通过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摆位系统的设计,引导患者进行摆位和摆位验证,提升患者的摆位可靠性和效率。通过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监测系统的设计,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患者体表的编码特征点,建立超差预警机制,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辐照精准度,避免正常组织受到辐射,进而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上述准直关键技术的研究,解决了重离子治疗装置各种准直安装的技术难题,以上研究内容绝大部分都在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装置和兰州重离子医院装置得以应用。通过工程的实际验证,上述准直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安装效率,缩短了安装工期,关键元件的各向安装误差均优于物理精度要求。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装置已完成临床实验并投入使用;兰州重离子医院装置也开始束流调试,所有束流参数均好于设计目标,这也是对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关键技术的最好验证。

罗超[2](2020)在《加权整体最小二乘理论在坐标转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整体最小二乘(TLS)能有效解决参数估计中观测向量和模型系数阵同时包含误差的情形。在坐标转换中,顾及模型中两套坐标误差的参数解算是整体最小二乘典型应用之一。本文围绕着坐标转换的模型表示、模型选取、参数估计以及其他等问题,结合整体最小二乘及其拓展理论开展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根据大地测量问题中模型系数阵包含误差的特性,分别以线性和非线性情形对所采用的EIV模型进行概括总结。系统地推导了六种加权整体最小二乘(WTLS)基本解法,并证明这些解法相互等价。分别对约束、混合、参数加权以及Procrtues分析下的WTLS法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推导。针对坐标转换模型在形式和种类上的多样性,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维度、不同参数量以及不同旋转表示的统一表达模型,为参数估计提供了便捷。此外还利用多重假设检验和信息准则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讨论坐标转换模型的选取。(2)对于坐标转换的参数估计,除了采用WTLS法、约束WTLS法和Procrtues WTLS法解算之外,还综合这三种方法的优势提出了可适用于任意权阵且计算效率高的重心化WTLS法。对于局部区域下转换模型呈现病态的问题,由于在该情形下WTLS正则化法可概括其他的WTLS抗病态法,如岭估计法、截断奇异值法和谱修正迭代法等,因此提出了正则化参数近似估计、利用自适应步长矩阵改进的WTLS正则化法;同时也研究了混合WTLS、重心化WTLS和数值改造法等处理坐标转换病态问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于坐标值包含粗差的问题,分析了WTLS下模型的残差特性,制定出利用L1估计获取稳健初值、等价权函数临界值自适应可变的抗差WTLS估计方案,由于良好观测量的残差仍然可能受到粗差的影响,所以在该抗差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消除粗差影响和进行粗差补偿的两种改进方法,这两种方法均能进一步改善抗差效果和解算精度。对于随机模型为异方差结构的问题,利用最小二乘方差分量估计(LS-VCE)原理推导了WTLS的方差分量估计,由于估计的方差分量可能会出现负值,所以推导了基于重新参数化的非负估计;但非负估计的准确性可能受模型结构的影响,故又利用可靠的先验信息对非负估计进行改进,以确保估计的精度和准确性。(3)在坐标转换更新问题中,为能充分利用先验信息同时又避免异常先验成果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在推导的参数加权WTLS基础上,讨论了基于单因子和分类矩阵的两种参数加权WTLS自适应解法;此外数据融合算法与基于可靠先验信息的自适应解具有几乎一致的解算精度,所推导的四种参数解融合算法在多组参数融合中有着较高的计算效率。对于多坐标系的统一转换和多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分别以三套坐标系的统一转换和机器视觉的手眼标定模型为例进行研究和讨论,针对这两类问题分别推导了相应的WTLS解和约束WTLS解。在坐标转换无缝推估模型中,以两套坐标系中顾及所有公共点和非公共点推估模型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推估预测值与平差残差值的相互关系,概括出可适用于任意情形的坐标转换推估解。(4)最后结合三个实际测量案例展示了论文中坐标转换的部分解法和应用。其中案例一分析了在坐标框架转换解算中重心化WTLS法与目前其他主流方法的异同;案例二讨论了应用坐标转换抗差估计和无缝推估模型来分别解决高铁控制网起算点兼容性分析和更新问题的可行性;案例三比较了在手眼标定解算中WTLS法与其他方法的异同。

廖文兵[3](2018)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及软件适用性比较》文中提出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利用高精度、高分辨率模型获取高程基准面,利用GPS技术直接获得正常高,取代传统繁琐的水准测量,大大减少外业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缩短获取测量成果周期。因此,精化似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立现代高程基准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几代测绘人利用1:1万或者更小比例尺地形图资料进行数据采集前的测区踏勘、控制点选埋。但是局限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截止到2011年前尚有大部分地图空白区,目前,小比例尺地形图覆盖我国全境。基于此进行的大地测量野外选点、埋石成为可能。但地形图是我国基础测绘资料,在保管密级上、资料收集上对外业测绘提出安全生产作业要求。同时正确结合地物、地貌判别地形图方位对作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利用先进的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出的高程异常球面格网值观展现出来,借助特有的等值线绘制软件是关键。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商业软件能否绘制区域高程异常趋势是所有大地测量学者近几年一直在研究的内容。基于以上研究现状,笔者研究探讨MapInfo软件配套城市道路交通图设计完成的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过程中选点图能完全替代传统小比例尺地形图进行野外施工,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以下三个优点:(1)所有点位均通过同一平台显示,通过软件的丈量工具可以计算点位间的间距。对操作者要求简雄、门槛低。并且设计的点号能按照经纬度关系进行连续递增编号。降低了内业设计人员的要求;(2)进行配赋的道路交通图完全免费,通过道路交通信息能灵活为野外作业人员提供准确交通路线,省时、省力。且道路交通图较原有的地形图更具有野外可用性。不会造成重大资料泄密安全隐患;(3)在电脑桌面上设计的点位具有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通过手持机或奥维地图可以达到离设计点位几十米甚至米级范围内。降低了对地形图进行判别地物、地貌的要求。通过某城市高程异常等值线的绘制,可以看出:Global nmapper软件成图步骤烦琐,Surfer软件不能客观正确反映高程异常等值线的变化趋势,而GMT软件则能正确表达该地区的高程异常变化趋势。本文在介绍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目前国内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结合某城市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数据采集过程中MapInfo软件的应用,在计算出高程异常格网值后,利用GMT软件直观展现区域高程异常等值线图;最后,详细比较研究了各自软件与其他方法实现似大地水准面设计与成果分析阶段的适用性。通过论文的研究,得出MapInfo professional和GMT软件能解决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过程中的技术设计、高程异常等值线的绘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提出利用两种软件配套使用实现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广阔前景。

黄海南[4](2017)在《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及施工期沉降观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桥梁建设随着交通事业的繁荣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桥梁施工控制是大桥施工质量保证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现代桥梁向远距离、大跨径、高墩高塔等新型复杂结构方向的发展,大桥施工控制网复测和沉降观测的技术方法和要求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方法及控制点稳定性评价、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以及大跨度桥梁墩台的沉降观测是非常重要的几项工作,针对相关技术展开研究和分析意义重大。本文以在建沪通长江大桥工程项目为基础,对施工控制网复测以及施工期间沉降观测方法技术展开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介绍了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的方法,研究了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的重难点技术问题,分析了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的布设技术以及大桥首级施工控制网定测的技术要求和定测结果。2)介绍了施工控制网的几种参考基准及选择要求,重点研究了施工控制网稳定性分析的三种方法——平均间隙法、间隙分块法和t检验法,并对传统的平均间隙法进行改进,将平面施工控制网控制点X、Y坐标分开处理,并独立进行稳定性分析。结合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进行实例分析,由结果可知,对于平面施工控制网的稳定性分析,采用改进的平均间隙法判别不稳定点的可靠度要优于常规的平均间隙法。3)研究了控制网观测精度、复测周期和点位移三者之间的制约关系,根据概率统计原理得出控制网复测周期的计算方法,结合沪通长江大桥工程实例,通过计算分析,证实该方法减少了控制网复测工作的盲目性,使得控制网复测周期的确定更加科学。4)研究了一种高精度、适用于大跨度桥梁墩台之间的高程联测方法,此法应用在沪通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工程水中桥梁墩台沉降监测实例中。结果证明沉降观测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进行短距离(小于1000m)的跨江高差测量是可行的,其测量精度优于规范要求,又能大大提高工效。

蔡国柱[5](2014)在《大型离子加速器先进准直安装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是加速器建设和维护运行中一项关键的技术,它用于解决加速器元件在大尺度空间内精确定位的问题,以减小磁铁等加速器元件的位置偏差对束流质量及寿命的影响,还服务于加速器运行后对元件位置的监测和位置校正调节,最终实现物理实验的可行性和加速器运行的可靠性。论文首先对当今的大型离子加速器所涉及到的准直测量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然后根据当前最新的以激光跟踪仪为中心的加速器准直安装技术,以本人参与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维护及兰州医用重离子加速器(HIMM)工程为例,提出了大型离子加速器的数字化准直安装方法。着重于准直不确定度分配,高精度激光跟踪仪测量性能,三维控制测量网,数字化安装等细节开展了研究,以此确保准直实现过程的高精度和可靠性。本论文对于大型离子加速器准直安装方法的研究及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大型离子加速器准直特性的研究和磁铁外部靶标的设计,准直过程划分为靶标标定,控制网和现场调节实现三个基本环节。其中,“七参数”的元件中心位置解算,它完备了加速器数字化准直安装流程。2.通过对API T3和Leica AT401两种不同类型激光跟踪仪的精度研究和三维控制网测量中的分析,得出API T3具有高精度的测距性能,Leica AT401具有稳定的测角性能。它们的优势被应用在三维控制测量网中。3.通过三维测量控制网在大型离子加速器准直测量中的应用研究,统一的空间控制网平差模式更适应于加速器控制网测量,同时能够得到点位不确定的分析估计,水准基准和比例尺在三维控制网中的整合,多点参考框架的坐标系实现等技术,完备了三维控制网在加速器准直中应用,最终保证了CSR准直标准不确定度达到0.1mm的精度水平。通过对大型离子加速器准直流程,准直仪器,准直方法的研究,同时通过统计过程控制的分析保证磁铁准直结果的准确度,确保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的束流稳定运行;再者,以此方法为基础,为兰州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设计了更完备的准直测量方案。

刘文娟[6](2014)在《GPS在地籍测量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籍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对目标土地进行勘查得到目标土地的信息,这一工作就是地籍测量。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目前的勘查器械和理论已经显得落后。GPS卫星定位技术测量误差小,不需要复杂的人工操作,在土地的测绘、确权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GPS、RTK技术的原理,分析了新技术的特点,明确了GPS、RTK技术的施测条件。结合黄骅市地籍测量工作实际,建立了以GPS布设首级控制网、RTK进行碎部测量、全站仪、钢尺为补充的测量体系。通过实践,验证了新测量技术与施测方案满足地籍测量精度要求,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测绘效率。论文重点探讨了复杂环境下GPS、RTK技术的使用方法问题,研究了利用卫星定位、动态定位的优势以及在土地籍权勘测中使用的问题。提出了RTK(VRS)与全站仪相结合的组合测量方法,给出了实测坐标系到地籍坐标系的3维坐标转换公式。通过对黄骅市市区的勘测,表明在平原地区,尤其是强定位信号覆盖范围内,RTK进行控制点定位、地物点定位耗时短,误差小,优于土地籍权测绘精度规范。在城区等复杂环境地区,组合测量方法完全能够达到地籍测量要求,同时能够避免控制测量的繁重工作,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测量速度。

李干[7](2012)在《大型天线安装测量与面型数据处理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上海65m射电望远镜”项目为研究背景,研究了大型天线的3个安装测量问题和3个面型数据处理问题,解决了一些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优化算法,并通过理论分析、公式推导、实验数据、仿真分析等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天线安装测量相关成果包括:1、针对上海软土地质结构特点和工程工期紧的现实情况,指出常规控制网布设方案不适合65m天线,提出基于结构设计坐标系的控制网布设方案,研究了环境温度对控制网精度的影响并给出应对措施;2、尝试应用Riegl VZ400激光扫描测量系统检测65m天线背架,分析了系统测量精度和效率;3、研究了65m天线背架的日照温度效应,建立了背架日照温度变形模型,并分析了其对面型精度的影响。面型数据处理相关成果包括:1、引入“抗差估计”和“加权最小二乘”概念,以机械性能和电性能为优化目标,实现了基于抗差估计和加权最小二乘的天线曲面拟合算法;2、分析了天线面型调节机理,推导了法向偏差表达式,指出了法向偏差和调整量的区别,设计了一种基于最小包容面准则的天线面型优化调整算法,大大提高了面型调整效率;3、基于Monte-Carlo数值模拟法,研究了天线表面精度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价方法,使表面精度测量结果更加完整。论文研究结果为65m射电望远镜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测量保障,并为未来更大口径天线测量做好了部分技术储备。

刘晨,董增勋[8](2011)在《精密微型控制网在核电建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秦山核电二扩工程3RX厂房+20.00m安装微网的建立为实例,对核电工程中应用微网的相关主要测量技术进行分析,详尽论述了精密微型控制网的建立过程,对影响微网精度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其目的在于为核电工程精密微型控制网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李泽球[9](2011)在《Excel图表用于控制网点位误差分析》文中提出文中介绍了在Excel图表中绘制控制网点位误差椭圆的方法,利用Excel的自动重算功能,通过改变点位、增减观测量、增减观测精度,可以即时得到点位误差椭圆参数的变化。这种分析方法具有直观、实时、便捷和灵活的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型工程控制网网形和观测方案的优化。

毛梦赟[10](2009)在《基于GIS的炮兵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战争中,变化急剧的战场情况,短促的战斗准备时间,要求炮兵能迅速完成射击准备。炮兵如何精确、快速发扬火力对测地分队的测地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测地基础的炮兵控制网,直接影响着炮兵火力打击的速度和精度。因而保证炮兵控制测量的精度、速度,将是现代炮兵控制测量的最大问题。我军在控制测量方面也有一些辅助设计软件,但事实上,现有的辅助设计软件在辅助控制网技术设计时效率较低,非常不方便。致使现在的测量技术设计只能是完成“布点方案”的设计,而不要求定量的预估图形精度。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特别是可视化技术以及组件GIS技术的发展,基于电子地图进行控制网优化设计成为可能。通过对地形条件、天侯气象、地理环境的分析及网内边长、角度的计算,可优选出控制点和控制网作业方法,并应用文中提出的图形精度优化方案进行优选控制网,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控制网的效率,使设计方案更贴近实际、更可行、更接近与最优。本文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和炮兵控制网的优化设计,重点对控制点布设和控制网作业方法进行优选,并通过对控制网图形精度进行分析,推导了炮兵控制网图形精度相对点位误差传播的公式,依据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Visual C++ 6.0编程环境下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在Map Info平台上进行了二次发的设计思想。该系统的研制,可以初步实现了炮兵控制网的优化设计、地形分析、控制网角度及距离的量算和测地的基本交会计算(前方交会、后方交会、侧方交会)等。加快了炮兵构建和加密控制网(点)的速度,提高了炮兵的作战效能,为测绘人员精确、快速构建控制网提供有力支持。

二、如何减小控制网点位误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减小控制网点位误差(论文提纲范文)

(1)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1.2.1 重离子治疗的原理及优势
        1.2.2 重离子治疗技术的发展
    1.3 国内外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现状
第2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测量的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准直测量的误差理论
        2.1.1 测量方法的分类
        2.1.2 误差来源
        2.1.3 测量误差的分类
    2.2 测量误差的合成
    2.3 粒子加速器的精密准直测量理论与技术
        2.3.1 准直测量的控制网理论
        2.3.2 粒子加速器的误差效应
        2.3.3 加速器元件准直的七参数转换模型
    2.4 粒子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的发展
        2.4.1 粒子加速器精密测量仪器的发展
        2.4.2 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介绍
        2.4.3 重离子治疗装置测量仪器介绍
        2.4.4 粒子加速器准直技术的发展
第3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准直技术研究
    3.1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简介
    3.2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铁元件的标定
        3.2.1 二极磁铁的标定
        3.2.2 多极磁铁的标定
    3.3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定位准直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3.3.1 HALL测磁系统的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3.3.2 长线圈积分测量系统的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3.3.3 谐波测量系统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3.4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准直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4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现场安装准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4.1 重离子治疗装置安装准直精度要求及误差分配
        4.1.1 重离子治疗装置各系统对安装准直的精度要求
        4.1.2 基于准直精度要求的误差分配
    4.2 重离子治疗装置三维控制网的测量与平差处理
        4.2.1 三维测量控制网的布设与优化
        4.2.2 三维控制的测量
        4.2.3 三维控制网平差及精度评定
    4.3 重离子治疗装置LEBT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3.1 回旋加速的安装准直技术
        4.3.2 源束线的准直技术
    4.4 重离子治疗装置同步环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4.1 同步环准直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4.2 提升同步环准直精度的方法
        4.4.3 束诊元件的标定与准直安装
        4.4.4 同步环元件相对位置平滑测量及精度分析
    4.5 重离子治疗装置HEBT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5.1 异态安装磁铁的标定及预准直
        4.5.2 HEBT元件的准直方法
    4.6 重离子治疗装置治疗终端元件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6.1 治疗终端物理治疗设备的准直
        4.6.2 治疗终端治疗定位设备的准直
第5章 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患者放疗摆位及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5.1 国内外放射治疗患者摆位及监测技术现状
    5.2 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介绍
        5.2.1 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及测量原理
        5.2.2 近景摄影测量的测量模式及特点
    5.3 基于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的患者放疗摆位及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5.3.1 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放疗前的摆位技术研究
        5.3.2 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放疗中的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总结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与激光跟踪仪测长对比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加权整体最小二乘理论在坐标转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整体最小二乘研究现状
        1.2.2 坐标转换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2章 整体最小二乘理论与方法
    2.1 最小二乘和整体最小二乘
        2.1.1 最小二乘
        2.1.2 整体最小二乘
    2.2 加权整体最小二乘法
        2.2.1 适用于大地测量的EIV模型
        2.2.2 拉格朗日乘数法
        2.2.3 Gauss-Markov模型法
        2.2.4 极大似然估计法
        2.2.5 不同方法的等价性证明
    2.3 加权整体最小二乘的拓展
        2.3.1 约束加权整体最小二乘法
        2.3.2 混合加权整体最小二乘法
        2.3.3 参数加权整体最小二乘法
        2.3.4 Procrustes加权整体最小二乘法
第3章 坐标转换模型的统一表示及选取
    3.1 坐标转换模型
        3.1.1 坐标转换模型
        3.1.2 旋转矩阵的表示
    3.2 坐标转换模型的统一表示
        3.2.1 坐标转换无约束模型的统一表示
        3.2.2 坐标转换约束模型的统一表示
    3.3 坐标转换模型的选取
        3.3.1 基于多重假设检验的模型选取
        3.3.2 基于信息准则的模型选取
        3.3.3 实验与分析
第4章 坐标转换的整体最小二乘估计
    4.1 坐标转换的整体最小二乘估计
        4.1.1 加权整体最小二乘迭代法
        4.1.2 约束加权整体最小二乘迭代法
        4.1.3 Procrustes加权整体最小二乘法
        4.1.4 重心化加权整体最小二乘法
        4.1.5 实验与分析
    4.2 坐标转换的整体最小二乘抗病态估计
        4.2.1 病态分析及整体最小二乘抗病态估计
        4.2.2 整体最小二乘正则化法的分析及改进
        4.2.3 坐标转换的抗病态估计
        4.2.4 实验与分析
    4.3 坐标转换的抗差整体最小二乘估计
        4.3.1 经典抗差理论
        4.3.2 抗差整体最小二乘估计及改进
        4.3.3 坐标转换的抗差估计
        4.3.4 实验与分析
    4.4 坐标转换的整体最小二乘方差分量估计
        4.4.1 整体最小二乘方差分量估计
        4.4.2 方差分量的非负估计及改进
        4.4.3 坐标转换的方差分量估计
第5章 坐标转换拓展问题的研究
    5.1 坐标转换的更新与融合
        5.1.1 参数加权整体最小二乘自适应解
        5.1.2 数据融合算法
        5.1.3 实验与分析
    5.2 多坐标系的转换模型
        5.2.1 多坐标系的统一转换
        5.2.2 多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5.2.3 实验与分析
    5.3 坐标转换无缝推估模型
        5.3.1 顾及所有坐标点的推估模型
        5.3.2 任意情形下的推估模型
第6章 坐标转换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6.1 坐标框架转换
    6.2 高铁控制网起算点的兼容性分析及更新
    6.3 机器人视觉的手眼标定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A
附录 B

(3)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及软件适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3.1 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章节安排
2 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2.1 重力场数据融合与精化
        2.1.1 工作内容
        2.1.2 基本原则
        2.1.3 重力场融合总体技术设计
    2.2 区域重力场数据融合
        2.2.1 基于地形移去恢复技术的多源重力场融合方案设计
        2.2.2 基于重力场模型的多源重力场融合方案设计
        2.2.3 具体融合方法
        2.2.4 过程质量控制
        2.2.5 主要成果
    2.3 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
        2.3.1 工作内容
        2.3.2 大地水准面精化基本原则
        2.3.3 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案设计
        2.3.4 过程质量控制
    2.4 主要成果
    2.5 本章小结
3 插值与拟合
    3.1 Surfer插值方法
        3.1.1 反距离加权插值法
        3.1.2 克里金插值法
        3.1.3 最小曲率法
        3.1.4 改进谢别德法
    3.2 Global mapper插值方法
    3.3 GMT插值方法
        3.3.1 GMT体系
        3.3.2 最近邻点插值法
        3.3.3 张性样条法
    3.4 本章小结
4 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实现
    4.1 MapInfo Professional软件
        4.1.1 运行环境
    4.2 MapInfo软件点位设计
        4.2.1 制作专题地图的流程
        4.2.2 配赋道路交通图
    4.3 误差分析
        4.3.1 配准点概略坐标误差
        4.3.2 道路交通图配准误差
        4.3.3 选埋误差
    4.4 GPS/水准数据获取
        4.4.1 控制点选埋
        4.4.2 GNSS观测
        4.4.3 水准观测
    4.5 数据处理
        4.5.1 GPS控制网数据处理
        4.5.2 高程控制网数据处理
    4.6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
    4.7 精化成果
    4.8 GMT绘制等值线图
        4.8.1 软件安装
        4.8.2 GMT软件的汉化
        4.8.3 绘制命令
        4.8.4 地图帮手绘制步骤
        4.8.5 地表绘图系统成图步骤
    4.9 本章小结
5 软件适用分析
    5.1 MapInfo与地形图使用的比较分析
        5.1.1 界面比较
        5.1.2 使用性比较
        5.1.3 资料来源比较
        5.1.4 案例比较
        5.1.5 结论
    5.2 GMT、Global mapper、Surfer比较分析
        5.2.1 格网化方法比较
        5.2.2 成图步骤比较
        5.2.3 结果比较
        5.2.4 结论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及施工期沉降观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施工控制网稳定性研究
        1.2.2 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研究
        1.2.3 跨河水准测量研究
        1.2.4 桥梁施工期沉降观测方法研究
    1.3 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和施工期沉降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1.3.2 桥梁施工期沉降观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工程实例基本概况
第二章 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与观测
    2.1 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方法的选择
    2.2 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布设技术
    2.3 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的定测
        2.3.1 施工平面控制网测量
        2.3.2 施工高程控制网测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稳定性分析研究
    3.1 控制网参考基准及其选择
        3.1.1 固定基准与经典平差
        3.1.2 重心基准与自由网平差
        3.1.3 局部重心参考基准与拟稳平差
        3.1.4 参考基准的选择
    3.2 平差结果的相互转换
    3.3 施工控制网稳定性分析方法
        3.3.1 平均间隙法
        3.3.2 分块间隙法
        3.3.3 t检验法
    3.4 沪通长江大桥平面控制网稳定性分析
        3.4.1 控制网复测基本概况
        3.4.2 改进的平均间隙法
        3.4.3 控制网稳定性分析
    3.5 沪通长江大桥高程控制网稳定性分析
        3.5.1 平均间隙法进行稳定性分析
        3.5.2 间隙分块法进行单点稳定性检验
        3.5.3 t检验法单点稳定性检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研究
    4.1 控制网复测周期确定的准则
    4.2 控制网复测周期的计算方法
    4.3 沪通长江大桥施工控制网复测周期的优化
    4.4 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大型桥梁施工期沉降观测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跨江三角高程测量基本原理
    5.3 一种实用性跨江水准测量的方法研究
        5.3.1 方法的设计
        5.3.2 误差与精度分析
    5.4 沪通长江大桥沉降观测方法研究
        5.4.1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
        5.4.2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5.4.3 跨江三角高程观测实施
        5.4.4 精度统计
    5.5 施测过程中注意事项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大型离子加速器先进准直安装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简介
    1.2 加速器准直技术
        1.2.1 加速器准直概述
        1.2.2 加速器准直技术的研究内容
        1.2.3 准直主要环节工作尺度
        1.2.4 离子加速器准直技术的特点:
        1.2.5 离子加速器准直不确定度要求
        1.2.6 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发展
        1.2.7 其它加速器专用准直测量技术
    1.3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背景
        1.3.2 目的及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结构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加速器准直相关理论、技术及方法
    2.1 磁铁误差及其束流影响
        2.1.1 二极磁场型误差及闭轨畸变
        2.1.2 四极型磁场误差与横向发射度耦合:
        2.1.3 四极磁场型误差及振荡频率偏移
        2.1.4 小结
    2.2 加速器准直测量的各个阶段
    2.3 误差理论与测量不确定度
        2.3.1 测量及分类
        2.3.2 测量误差理论
        2.3.3 测量不确定度
        2.3.4 准直测量精度评定中的其它一些术语的辨析
    2.4 三维数字化综合测量仪器
        2.4.1 激光跟踪仪概述
        2.4.2 关节臂测量机
        2.4.3 激光跟踪仪与测量臂的比较及组合应用
        2.4.4 其它三维坐标测量系统的介绍
    2.5 控制测量网与平差
        2.5.1 概述
        2.5.2 控制测量
        2.5.3 控制网优化设计
        2.5.4 加速器工程控制网
        2.5.5 测量平差
        2.5.6 控制测量网的精度评定
        2.5.7 平差软件
    2.6 统计过程控制
        2.6.1 简介
        2.6.2 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2.6.3 控制图相关参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离子加速器数字化准直安装方法研究
    3.1 最优准直方案的设计
        3.1.1 测量控制网
        3.1.2 磁铁外部参考和靶标
        3.1.3 现场调节实现
    3.2 三维工程测量控制网
        3.2.1 SA 与统一空间测量网
        3.2.2 三维控制网平差方法的选择
        3.2.3 三维控制网中水平面的建立
        3.2.4 三维控制网中基准尺引入的问题
        3.2.5 坐标系及参考框架的问题
    3.3 靶标标定
        3.3.1 元件坐标系
        3.3.2 二极磁铁的标定方法
        3.3.3 利用测磁线圈的四极磁铁靶标的标定方法
        3.3.4 利用圆柱形量棒的四极磁铁的靶标标定方法
        3.3.5 其它元件的标定
    3.4 通过靶标数据来解算中心位置偏差
        3.4.1 位置偏差求解模型
        3.4.2 7参数的求解
        3.4.3 程序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准直方法在冷却储存环中的应用
    4.1 HIRFL-CSR 主环准直
        4.1.1 CSRm 控制网简介
        4.1.2 主环坐标系建立
        4.1.3 中心位置解算
        4.1.4 Q 铁校正调节过程
        4.1.5 调节后的中心位置偏差分析
        4.1.6 磁中心修正值的误差分析
        4.1.7 历年控制网测量结果参数
        4.1.8 历年变形观测数据
        4.1.9 最终准直不确定度估计
    4.2 HIRFL-CSR 实验环准直
        4.2.1 CSRe 控制网测量
        4.2.2 数据处理
        4.2.3 位置偏差及校正调节
        4.2.4 最终准直不确定度估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化准直安装方法在 HIMM 工程中的应用
    5.1 HIMM 工程简介
    5.2 HIMM 测量控制网
        5.2.1 理论坐标系
        5.2.2 全局控制测量网
        5.2.3 局部控制网
    5.3 同步环准直安装
    5.4 高能束线垂直段准直安装
    5.5 准直不确定度估计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1:激光跟踪仪与双频干涉仪校准数据
附录 2:CSRm Q 铁磁中心校正初值(单位:mm)
附录 3: Bestfit 程序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GPS在地籍测量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地籍测绘发展现状
    1.3 GPS 测绘技术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地籍测量及传统测量技术
    2.1 地籍测量
    2.2 地籍测量的内容及方法
        2.2.1 控制测量法
        2.2.2 界址点坐标法
        2.2.3 碎部测量法
        2.2.4 白纸成图法
        2.2.5 摄影测量法
    2.3 传统测量技术手段
        2.3.1 测距仪
        2.3.2 经纬仪
        2.3.3 全站仪
    2.4 传统地籍测量方法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GPS 测绘原理及技术分析
    3.1 GPS 测绘原理
        3.1.1 GPS 定位原理
        3.1.2 速度的确定
        3.1.3 大地坐标(纬度、经度和高度)的确定
        3.1.4 据经纬度确定距离
    3.2 基于 GPS 的地籍测绘技术分析
        3.2.1 平面控制测量中的 GPS 应用
        3.2.2 地籍碎部测量中的 GPS 应用
    3.3 GPS-RTK 测绘技术分析
        3.3.1 GPS-RTK 技术
        3.3.2 RTK 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3.4 GPS 网络 RTK 测绘技术
        3.4.1 网络 RTK 系统的工作原理
        3.4.2 GPS 网络 RTK 系统的构成
        3.4.3 网络 RTK 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3.4.4 GPS-VRS 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组合测量的地籍测量方案
    4.1 地籍测绘方案设计
        4.1.1 传统地籍测量流程
        4.1.2 地籍组合测绘方案
        4.1.3 地籍组合测绘流程
    4.2 新方案的特点
    4.3 新方案中的坐标转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籍测绘中卫星定位技术的实践
    5.1 应用卫星定位布设控制网
        5.1.1 测区概况
        5.1.2 测量方案
        5.1.3 GPS 网数据平差结果精度分析
    5.2 应用 RTK 进行图根点加密
        5.2.1 测量方案
        5.2.2 RTK 测量的质量控制
        5.2.3 RTK 精确度分析
    5.3 组合测量在复杂环境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5.3.1 测区概况
        5.3.2 测区应用情况
        5.3.3 实地测量
        5.3.4 测绘成果
    5.4 精度及效率对比
        5.4.1 精度对比
        5.4.2 效率对比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大型天线安装测量与面型数据处理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天线安装测量内容
        1.2.2 安装测量技术
        1.2.3 天线面型数据处理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型天线安装测量
    §2.1 安装测量控制网
        2.1.1 常规布设方案
        2.1.2 65m天线工程概况
        2.1.3 基于部件结构坐标系的控制网布设方案
        2.1.4 控制网施测方案
        2.1.5 控制网精度和稳定性分析
        2.1.6 温度对控制网精度影响及应对措施
        2.1.7 结论
    §2.2 激光扫描仪检测天线背架
        2.2.1 激光扫描仪测量系统简介
        2.2.2 天线背架检测实验
        2.2.3 实验数据分析
        2.2.4 65m天线背架检测结果
        2.2.5 结论
    §2.3 天线背架日照温度效应
        2.3.1 天线温度效应
        2.3.2 天线的温度环境
        2.3.3 65m天线背架几何模型
        2.3.4 测量原理及步骤
        2.3.5 实验方案及实施
        2.3.6 实验数据分析
        2.3.7 背架日照温度效应对面型精度影响
        2.3.8 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线面型数据处理
    §3.1 基于抗差估计和加权最小二乘的曲面拟合算法
        3.1.1 天线曲面拟合基本原理
        3.1.2 LS拟合算法
        3.1.3 RWLS拟合算法
        3.1.4 实验
        3.1.5 结论
    §3.2 天线面型优化调整算法
        3.2.1 天线面型调整机理
        3.2.2 法向误差及调整量
        3.2.3 传统面型调整方法
        3.2.4 基于最小包容面准则的天线面型优化调整算法
        3.2.5 实验
        3.2.6 结论
    §3.3 天线表面精度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3.3.1 天线曲面几何量测量数据处理过程
        3.3.2 天线曲面质量评价指标
        3.3.3 表面精度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3.3.4 实验
        3.3.5 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4.2 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及创新点
    §4.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9)Excel图表用于控制网点位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误差椭圆参数计算及绘制
    1.1 误差椭圆参数计算
    1.2 误差椭圆绘制
2 改变点位、增减观测量、增减观测精度分别对误差椭圆的影响
    2.1 改变点位对误差椭圆的影响
    2.2 增减观测量对误差椭圆的影响
    2.3 增减观测精度对误差椭圆的影响
3 示 例
4 结 语

(10)基于GIS的炮兵控制网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地理信息系统及控制网概述
    2.1 地理信息系统
        2.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2.1.2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2.1.3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2.1.4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2.1.5 地理信息系统在军事中的应用
    2.2 控制网
        2.2.1 控制测量的作用和原则
        2.2.2 控制网的分类
        2.2.3 控制网布设方案和主要技术要求
第三章 基于 GIS 炮兵控制网的设计与优化
    3.1 炮兵控制网优化设计
        3.1.1 优化设计的实质
        3.1.2 优化设计的类别
        3.1.3 优化设计的流程
    3.2 构建控制网需求分析
        3.2.1 炮兵测地器材情况分析
        3.2.2 战场环境情况分析
        3.2.3 控制测量作业方法分析
    3.3 构建控制网优化数学模型
        3.3.1 地图坐标转换模型
        3.3.2 通视分析模型
        3.3.3 坡度分析模型
        3.3.4 炮兵控制点选择模型
        3.3.5 控制点密度分析模型
        3.3.6 图形结构优化设计模型
        3.3.7 控制网作业方法选择模型
        3.3.8 最佳路径选择模型
    3.4 精度指标和可靠性分析
        3.4.1 精度指标分析
        3.4.2 可靠性优化设计
    3.5 精度优化方法
        3.5.1 三角网图形精度优化
        3.5.2 三边网图形精度优化
        3.5.3 精密导线网图形精度优化
第四章 炮兵控制网优化设计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需求分析
        4.2.1 总体要求
        4.2.2 功能要求
        4.2.3 性能要求
        4.2.4 运行环境要求
    4.3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3.1 系统体系结构
        4.3.2 系统功能模块组成
    4.4 软件开发模式
        4.4.1 面向对象技术和方法
        4.4.2 面向对象技术和方法与炮兵控制网优化设计系统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ADO 数据库访问技术
        4.5.2 ADO 对数据库的访问
        4.5.3 系统数据库的创建
    4.6 设计工程框架
        4.6.1 设计登录对话框
        4.6.2 设计主界面
    4.7 基本模块设计
        4.7.1 基本操作项
        4.7.2 控制点管理
        4.7.3 控制网管理
        4.7.4 优化选择项
        4.7.5 参数设置项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5.2 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如何减小控制网点位误差(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文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2]加权整体最小二乘理论在坐标转换中的应用研究[D]. 罗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及软件适用性比较[D]. 廖文兵.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4]特大型桥梁施工控制网复测及施工期沉降观测关键技术研究[D]. 黄海南. 东南大学, 2017(04)
  • [5]大型离子加速器先进准直安装方法研究[D]. 蔡国柱.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4(09)
  • [6]GPS在地籍测量中应用的研究[D]. 刘文娟. 燕山大学, 2014(01)
  • [7]大型天线安装测量与面型数据处理若干问题研究[D]. 李干.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2(06)
  • [8]精密微型控制网在核电建设中的应用[J]. 刘晨,董增勋. 科技传播, 2011(09)
  • [9]Excel图表用于控制网点位误差分析[J]. 李泽球. 矿山测量, 2011(02)
  • [10]基于GIS的炮兵控制网的优化设计[D]. 毛梦赟. 电子科技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如何减少控制点误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