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开放十个领域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开放十个领域

一、入世后中国将开放十大领域(论文文献综述)

孙舒[1](2020)在《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文中指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法律技术脱节研究是基于对法律主体在特定法律领域的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方法是采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得出该主体与其他国际法律主体之间存在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的现象。针对特定领域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称为该领域法律技术的调整依据。法律技术脱节作为国际法领域普遍存在的现象,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重视,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2017年8月以来,美国对华发起“301调查”1并根据调查结果威胁加征关税,中美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互相申诉的同时利用国内措施互相进行贸易制裁施压,中美贸易关系急转直下,贸易争端解决成为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当前中美贸易对立关系已经形成,在大国权利政治的较量之下,法律技术是处理中美经贸关系的有力合法武器,中国应根据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发展演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鉴于实践和理论需要,论文以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为研究切入点,以中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39起争端解决案件为观察样本,研究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进而提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论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概述了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创新点和现有研究述评。论文第二章重点解释了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和外延,法律技术脱节的概念是基于法律技术提出的。本文对传统法律技术概念进行了拓展,认为法律技术包括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法律技术脱节是指国际体系中同属特定领域国际公约的缔约方,在公约框架下的法律制定技术与法律适用技术的不一致。这一部分的重点是论文的理论概念解析。第三章内容为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包括WTO概况、中国对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以及美国对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这一部分是后面的研究背景。第四章为法律技术脱节背景下中美世贸争端案件的统计分析。论文这一部分统计了中国诉美国的16起WTO争端案件和美国诉中国的23起WTO争端案件,并根据案件统计信息分析了案件的基本特点。第五章为WTO框架下中美实体法律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分析了中美互相提起的39起世贸案件涉及的WTO实体规则,以及通过案件分析中美在实体规则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即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在实体领域的不一致。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美在WTO实体规则体系下存在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第六章为WTO框架下中美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本章重点分析案件中涉及的程序性规则,重点集中在“双反”调查的程序和DSU程序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现象和原因。论文最后一部分为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调整方案。针对前文分析的中美在实体法和程序法领域存在的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及原因,提出中国应对中美在WTO框架下法律技术脱节的方案,主要是贸易法律价值合法化、立法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调整路径。综上所述,本论文统计分析了中美互相在WTO争端解决机制提起的39起争端案件,并以法律技术脱节为切入点,分别分析了中美在实体和程序领域的具体法律技术脱节现象和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美贸易法律技术脱节的调整方案。论文要强调的是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存在必然性,在应对国际法律技术脱节做出具体法律技术调整的过程中必须不以国内法律技术脱节为代价,这样一国的法律技术才能在相关法律领域发挥最大的效力。

刘登攀[2](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赵玉华[3](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起与进步往往伴随着对外开放。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虽然发展路径有所不同,但均无例外地实行了对外开放。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外开放已成为不可改变的潮流。正确认识和全面梳理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经过数十年艰辛探索和实践开拓,经过规律总结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辉煌理论成果。任何一个理论、思想体系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也不例外。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首先,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莫尔、欧文、圣西门、傅立叶等人在其作品中较早地表达了交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在诸多着作中阐述了对外开放思想。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中,运用了大量的“分工”“交往”“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词汇对开放进行了定义和表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整个世界联为一个整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国际交往、民族交往和个人交往的扩大,从而构成了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这一切极其珍贵的思想,成为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渊源。再次,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开放事业中对马克思开放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实践,形成相关的对外开放理论,加上苏联及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一切都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启迪和宝贵经验。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中,经过驰而不息、接力传承的努力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寻求、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对外开放思想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型运用,是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完善丰富起来的思想理论。从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主体看,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分别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袖人物和领导集体高瞻远瞩的伟大决策与深刻的开放思想、党的历史文献起草者的政治智慧、国内学界众多着名学者和广大研究专家的学术探索成果、勇于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劳动成果。从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中国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对外开放思想内容。从各个历史时期,全面梳理和总结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历程,能使我们清晰地把握对外开放思想的特征,促进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发展。在七十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思想脉搏发展的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即建国初期的探索中的开放思想;历史转折时期的改革中的开放思想;21世纪前后的调整中的开放思想和新时代新常态中的开放思想这样的四个思想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充分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开放思想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开放事业中的时间演进和思想传承。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对外开放思想宝库的不断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开放事业和思想的贡献。思想需要实践的验证和丰富,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发展。自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带来了开放观念的增强、对外贸易的繁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开始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自由贸易区,进而加速“互联互通”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等,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丰富和发展对外开放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下,我们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着改革时代的新要求,进一步全面梳理和掌握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规律、特征、成就,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认识中国现实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动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在新的征程上更进一步的前进。

李愿富[4](2016)在《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日本企业对华经贸——体制改革、战略调整和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一直是日本企业对华贸易战略调整的主要推动力量。改革开放起步阶段,面对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以综合商社为代表的日本企业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加强与中国各部委、研究机构等所属企业和地方企业的贸易合作,大力开展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改革开放深化阶段,随着我国投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日本企业确立了以投资带动贸易发展的对华战略,开展贸易型投资,构建沿海物流网络;入世后,随着中国与国际经济体制深度对接,日本企业则采取了综合战略,构建涵盖商品流通各个环节的综合贸易和销售网络,以及"三位一体"的物流体系,提供全球性供应链管理服务。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日本企业对华战略的积极调整极大地推动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

朱政[5](2016)在《论《中国入世议定书》下的“超WTO义务”》文中研究说明《入世议定书》作为入世谈判的成果,记载了新成员履行多边贸易协议的具体承诺。这些具体承诺不仅包括新成员在现行WTO规则下要遵循的义务,还包括超出现行WTO多边规则标准或范围的“超WTO义务”。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这在国际贸易体制的发展历史上堪称最为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中国入世议定书》也因包含诸多“超WTO义务”条款一度成为国内外学者热议的话题。中国的“超WTO义务”条款开启了发展中国家大规模承担“超WTO义务”的新模式,因为在中国入世之前,只有极少数新加入成员承担着极其有限的“超WTO义务”。《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包含的“超WTO义务”条款最多,范围最广,歧视性最强,对国内体制以及WTO法律制度的潜在影响也最深。因此,进一步深化对这些“超WTO义务”条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WTO体制下的“超WTO义务”。该部分分析了与“超WTO义务”相关的重要问题,为下文展开具体分析作铺垫。文章首先对“超WTO义务”的含义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超WTO义务”的原因以及中国入世后“超WTO义务”的新发展。第二部分:中国“超WTO义务”的主要内容。该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具体分析了中国一些重要的“超WTO义务”,通过比较《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具体条款与相应WTO具体协议条款之间的差异,归纳总结出中国“超WTO义务”的内容。第三部分:中国“超WTO义务”的特殊性——以与越南、俄罗斯的对比为例。该部分基于第二部的分析成果,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以越南和俄罗斯的“超WTO义务”作为参照对象,分析出中国“超WTO义务”与这两个国家相应“超WTO义务”的差异,进而归纳出中国“超WTO义务”的特殊性。第四部分:中国“超WTO义务”所致影响。该部分又包括中国“超WTO义务”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超WTO义务”对WTO法律制度的影响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了“中国入世的三大核心利益”展开分析,第二部分结合了中国“超WTO义务”的相关内容和特殊性展开论证。第五部分:余论:高标准国际贸易新规则与中国应对。该部分首先对未来国际贸易规则走向进行分析,指出了高标准国际贸易规则是必然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应当加强同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在新的国际贸易规则的谈判过程中,对新议题和高标准提出自己的观点,努力推动贸易规则朝着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刘莲娜[6](2015)在《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本文作者基于对世界贸易组织及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与挑战的理论化界定,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有关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与挑战相关的国内外有关文献,重点梳理代表性学者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研究结论,并对此加以深度整合、细化、梳理,建构出不同于别国的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论体系,并结合俄罗斯本国所具有的特点,首次全面系统地构建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应对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框架。本文运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中的案例分析法。作者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越南三国为例,从世贸组织的组织特征和运作方式入手,分析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成员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俄艰难的入世谈判和做出的承诺、入世后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中俄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并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基于俄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特定的理论框架,作者从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研究了基于特定动机下影响俄加入世贸组织的因素,首次从定量、定性分析两个层次力证了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越南三个国家入手,首次设定了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机遇与挑战选择模式。最后,作者对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八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2011年12月16日,世贸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协议,结束了俄罗斯长达18年的入世谈判之旅,并成为世贸组织第156个成员国。对于世贸组织而言,俄的加入,使世贸组织国家的国际贸易额占到全球国际贸易总量的98%。每个世贸组织成员国都必须接受国际贸易规则,履行入世承诺,开放市场,降低关税,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在同一框架下世贸成员国之间开展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各成员国理顺与贸易伙伴的关系,带动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这些无疑对加快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促进作用。加入世贸组织是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佳选择,如不尽早搭上世贸组织的快车道,就有可能在经贸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俄罗斯作为大型经济体,欲在经贸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不能再继续独立于世界贸易体系之外。研究结果表明:对俄罗斯的经贸发展前景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有弊,其中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就是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参与和利用世贸组织为俄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期望得到的利益,分析了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成员国带来的影响,以及俄艰难的入世谈判和做出的承诺、入世后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中俄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并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方面,世贸组织是一个融合了“以规则为基础”和“成员主导”两种性质复杂的混合体。与前身GATT相比,世贸组织具有更强的国际法人地位、更完备的组织形式以及更自动、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因而被视为当前最具影响的国际经济组织。但另一方面,世贸组织的实际运作机制并不是按照一个国际机构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仍然更多地表现为政府间或协定的性质。对世贸组织的成员来说,除了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外,更要充分发挥世贸组织成员的主导作用,主动寻求在世贸组织中的定位、更好地发挥世贸组织对自身发展的作用,根据世贸组织的规则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研究表明:众多的国家通过加入世贸组织给其国内经济发展带来好处,其中最明显的是改善了对外贸易环境,并推动了本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当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真正发挥作用,更多地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政府能否认真履行所做出的承诺,并认真遵守世贸规则,能否持续推进国内改革和发展。中国和越南等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贸易更加开放,使国有及民营企业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并得到更大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但由于该国政局不稳定、谈判时间短、对执行世贸组织协议准备不充分等因素,导致该国在协议执行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使其加入世贸组织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明显。此外,吉政府确定的优先发展领域也与国家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推动国内经济增长,建设俄罗斯“新经济”,俄迫切希望通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到更稳定和公平的国际市场环境。加入世贸组织对俄的经贸发展利弊皆有,但利大于弊。加入世贸组织后给俄带来的机遇是:有效促进了国内经济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了国内贸易法律规则的完善,并使其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俄吸引外资的能力;推动了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企业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竞争力;促进了服务业发展,等等。同时,随着电信、保险、运输及配送服务等对外资放开,俄民众也享受到更加优惠的服务;俄具有了利用争端解决机制保护本国利益,参与制定世贸组织规则的权力。但与此同时,俄在经济上也付出一定的代价。作者研究发现,一些长期受到政府保护的产业遭遇到国外同行的相当激烈的竞争,这些产业包括国防工业、机器制造业、飞机制造业、汽车工业、农业、轻工业,还有银行业和保险业等;俄加入世贸组织后,根据承诺,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将会与国际接轨,这可能导致其进一步增加国内能源产品成本,使价格提高,并由此存在着通货膨胀上升的可能,使得国内商品的竞争力被弱化,俄经济的资源型特征更为突出。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世贸组织是一个融合了“以规则为基础”和“成员主导”两种性质复杂的混合体。世贸组织具有更强的国际法人地位、更完备的组织形式以及更自动、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但同时,世贸组织的实际运作并不是按照一个国际机构的方式来进行的,而仍然更多地表现为政府间或协定的性质。--加入世贸组织对俄经济和贸易发展各有利弊,但是利大于弊。--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经贸合作会带来新的压力。低端消费品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国获得俄先进技术的难度加大、中国边境地区中小企业面临压力等,但加入世贸组织为开展中俄经贸关系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俄加入世贸组织后,中俄两国已经签署了多份双边文件,囊括了经济、交通、能源、旅游等众多领域,新一轮合作项目的开展,将中俄经贸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有助于双方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罗小军[7](2014)在《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文中提出21世纪是中美关系的世纪,把握21世纪的国际秩序,必须首先研究中美关系。洞察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根本在于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而从国际政治研究的角度而言,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趋势,关键是研究中美经济外交。中美经济外交最核心的线索是崛起的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发展关系。基于垂直分工的经济互补、基于相互依存不对称向对称的发展、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这三大因素构成了中美经济外交的结构特征和环境。美方在国际分工中总体处于上游、在相互依存中拥有优势,常常是中美经济外交互动中的施动方,中方常常处于应对方,但从体系而言,美方总体处于守成一方,中方处于崛起方,中方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日益具有主动性和话语权。随着相互依存的发展,中美经济外交中结构性因素潜移默化发生变化,但美方仍然居于优势地位,除了贸易领域,投资领域、金融领域的不对称性依然显着,但变化已经开始向投资和金融领域延伸。双边宏观协调已经建立机制化渠道,全球治理也在双边机制范围内率先发酵,并对多边对话发挥着着引领作用。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而言,依据双边经济沟通机制的建设情况和参与体系层面制度的建设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中美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这一基础设施,缔结中美贸易协议,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1989-2000),历经政治动荡,确立PNTR关系,签订入世协议,中美经济外交政治脱敏,启动了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阶段;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2001-2007),2001年中国入世,中美双边有了共同的底层的经济沟通机制,2006年中美设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构成中美经济外交顶层设计,从而中美经济外交形成了多层次立体沟通机制,机制化特征显着;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2008-2012),在金融危机面前,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发动机,休戚相关,参与宏观协调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于2011年承认了美国领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作用,与美国2006年认为中国已经纳入到体系内发展遥相呼应,一种相互包容的经济外交形成,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开始。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新鲜在三处:不同于一战前历史上,崛起国家和守成国家互动的方式,他们最后都走向了战争;不同于一战后美苏的经济竞争和外交,他们最后闹了个你死我活;不同于二战后美国与德国日本的经济外交,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外交是在美国主导的体系内进行。中美经济外交走出了一条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体,从体系外到体系内再共同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建设的的经济外交互动路径,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形成,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为全面的新型大国关系铺就了道路。35年的中美经济外交验证了,美国对华保持接触外交和中国对美持续开放这一互动模式的理性。35年来,美国的遏制和制裁都最后损人不利己,35年来中国的开放与进步收获了持续的红利。尽管前路仍有坎坷,但这种理性和战略必须坚持,这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姿态。如果没有意外,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守成,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才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1%,如果中美保持过去35年的经济增长绩效,中国最快10多年,最慢需要近百年,才能在经济总量上赶上美国。相互依存的对称性发展,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权力转移是渐进的,尽管中国迅速崛起,美国仍然拥有相对优势。美国需要中国分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也愿意分享更多国际话语权。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建设,需要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如想实现大国梦、强国梦,除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必须能够给国际社会提供普世价值、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服务,随着力量的发展,必须更有担当。在一个竞争性的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责任是会趋于对应的。这是崛起的中国必须正面的,理性看待的。从美国角度而言,保持开放和包容,是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能够继续焕发新生命的关键。

迟庆欣[8](2012)在《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文中提出俄罗斯历经18年艰难谈判,终于在2011年12月16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获得正式加入该组织的批准。俄罗斯的加入将为多边贸易谈判带来新的形势和机会,对于WTO规则的进一步完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俄罗斯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转型经济体,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当今世界市场格局中逐渐凸现出来,成为西方各国及跨国企业关注和争夺的新兴市场之一。发展中俄贸易关系,前瞻性地分析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俄经济贸易合作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从而提早准备、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加强东北亚地区经济协作,适应全球化发展,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核心是通过梳理俄罗斯入世进程及承诺、中俄两国贸易概况以及俄入世对中俄经贸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通过对资源品、机电商品、轻工商品和高技术商品的研究进行俄入世影响的产业分析。整篇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论文框架安排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梳理俄罗斯入世历程与主要承诺;第二章梳理中俄贸易概况,阐明中、俄在对方贸易伙伴国中的重要地位;第三章进行俄罗斯入世对中俄经贸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包括贸易自由化影响的四个方面:关税减让的贸易扩大效应、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和贸易竞争效应;第四章尝试进行产业分析,以具体的贸易品为例分析俄罗斯入世后导致的中俄贸易扩大、减少和竞争;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提出中国应对俄罗斯入世的策略。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一是该问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采用最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反映两国经济领域的各项动态变化。二是现有的大多数文献研究俄罗斯入世对中国的影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定性分析,本文则做了比较多的统计和比较。三是尝试从入世的贸易创造、贸易转移和贸易竞争三个角度,系统研究入世对于贸易领域的影响,选取了中俄贸易中的重要产业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车文娇[9](2009)在《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对外经济关系始终都是推动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极其重要的手段和力量,同时它也是—国/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对外部世界施加影响力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和工具,这一点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表现的更为突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亚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欧盟是一体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现今已经拥有27个成员国,欧洲发展呈现出以欧盟为核心的同心环模式。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欧经贸关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对外经济关系之一。早在2000多年以前,古丝绸之路就已经贯穿欧亚大陆,成为连接中欧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纽带。但是随着罗马帝国、汉帝国、蒙古帝国的相继崩溃,欧亚大陆间的陆上贸易遭到破坏,中欧贸易往来近乎断绝。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欧洲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的100多年间,中国大陆战争不断,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十分缓慢,且主要表现为西方列强对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剥削和掠夺。冷战期间,分属于不同阵营的中国和欧共体间经贸关系的发展尽管受到了制约,但是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90年代初,冷战以苏联的解体而宣告结束,中欧经贸关系在90年代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战略利益的推动之下,中欧经贸关系实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目前,欧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则跃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以实际使用外资累计金额计,欧盟是中国第五大投资来源地;欧盟还是中国累计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当前中欧经贸关系已经成为中欧关系的基石,研究中欧经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两种分析方法。一是运用历史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梳理,总结归纳各个时期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并对各个时期影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二是在分析中欧经贸关系发展时,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分析的客观性、合理性。本文研究的中欧经贸关系是指中国与欧盟以及其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之间的经贸关系(本文中的中欧均指中国与欧盟以及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本文重点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发展概况、特点、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由于篇幅有限,对双边经贸关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中欧贸易关系和相互间的投资关系。全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包括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框架以及创新与不足四个部分。第二章为欧盟成立前中国与欧共体的经贸关系。本章首先简要的回顾了冷战以前中国与西欧国家的经贸往来,然后重点对冷战时期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进行考察。尝试把中欧同美苏关系的发展变化与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结合起来,将冷战时期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这一时期中欧经贸关系基本处于冰冻状态;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中欧贸易初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欧贸易持续增长,欧共体对华投资、中欧科技合作起步,中欧经贸关系实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然后,逐一地对各个阶段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概况、特点、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尽管中欧经贸关系在冷战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中欧分属于不同的阵营,双边关系具有“从属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间关系的派生性”,双边经贸关系只能从属于东西方对峙和冷战总战略,在中美关系恶化、欧美关系密切、美苏关系恶化时陷入低谷,在中苏关系决裂、中美关系改善时有所发展。这一时期,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并没有加深双方在经济上的互相依赖,也没有更多地激发出双方追逐共同经济利益的热情,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重要性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第三章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和原因。本章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回顾了90年代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概况,对这一时期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这一时期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进入90年代,为了摆脱盟内经济停滞的局面,欧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以扩大出口带动盟内经济复苏。而这一时期,亚洲经济的崛起、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巨大的市场规模、以及不断改善的贸易投资环境使得欧盟迅速对其亚洲、中国政策做出了战略调整。中国对外战略也在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整,使得中国认识到与欧盟存在着诸多的共识或共同利益。中欧各自的政策调整成为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政策保障。而且,中国和欧盟在经济上很强的互补性也为双边经贸关系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客观基础。不仅如此,总体上说90年代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也对双边经贸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后,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对外关系时首要的考虑因素,这使得欧盟在处理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时,倾向于采取比较务实的态度,不升级、不扩大与中国在意识形态和人权问题上的分歧。上述几个因素共同推动了90年代中欧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欧盟仍然强调“通过接近促使变化”的政策,并不时地利用台湾、西藏问题向中国发难,这些都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第四章为21世纪以来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和问题。本章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了21世纪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回顾了21世纪以来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概况,总结、归纳了这一时期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并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了这一时期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又进一步分析了这一时期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入21世纪,随着中欧贸易、相互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巨大的共同经济利益成为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经济基础。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贸易、投资和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把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置于国际大舞台之上。中欧双方只有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关系,才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更好地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与此同时,“9·11”事件之后,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单边与多边的争论。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使中欧之间形成了战略利益的更多重合与认同。而且,随着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近年来中欧双方还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内挖掘出了诸多的共同战略利益。在此背景下,中欧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关系的意愿大大提高。另外,中国入世也成为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契机;欧元的正式流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为欧盟对华投资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东扩也对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1世纪以来中欧经贸关系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绩。但是,一些制约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因素也有所凸显。如人权问题仍不时地给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欧盟对华军售禁令迟迟不能解除、欧盟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以及中欧伙伴合作协定难以成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权因素的掣肘。东扩对欧盟对华投资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东扩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欧盟老成员国的对华投资,中欧贸易投资不平衡的局面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欧盟首份对华经贸政策态度强硬、对华要价偏高,增加了双边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削弱了给予中国的普惠制待遇,加强了对华反倾销调查,设置了诸多技术性壁垒,给中国出口企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加剧了双边贸易摩擦。而且,近年来欧美发展对华经贸关系时较为明显的联手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欧在双边经贸问题上谈判、协调的空间。最后,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如中欧贸易失衡加剧;欧盟对华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且增幅有限;欧盟拒绝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拒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欧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问题上分歧扩大等。第五章为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对策建议。在前几个章节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中欧贸易关系、相互投资关系、中欧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九大建议。

齐欢[10](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提出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二、入世后中国将开放十大领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后中国将开放十大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美贸易争端解决对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性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美争端解决的重要意义
        三、中美法律技术脱节和中美贸易争端的关系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法律技术脱节的研究
        二、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研究
        四、关于中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五、关于美国贸易法律技术的研究
        六、关于中美贸易发展和战略的研究
        七、关于中国发展战略和实力的研究
        八、研究现状评述及启示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范畴
        二、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节 法律技术的概念发展及特征
        一、法律技术的概念渊源
        二、法律技术的概念拓展
        三、法律技术的特性
    第二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基本内容
        一、法律技术脱节的内涵
        二、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和特征
    第三节 法律技术脱节的影响
        一、法律技术脱节在国内领域的影响
        二、法律技术脱节在国际领域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TO框架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WTO的发展与现状
        一、WTO制度发展
        二、WTO规则体系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对美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入世后中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中国对美贸易战略演变
        三、中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三节 美国对中国贸易法律技术脱节背景
        一、2001 年至今美国贸易发展概况、特点和前景
        二、美国对华贸易战略演变
        三、美国贸易法与WTO规则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美贸易争端的法律技术脱节案例表现
    第一节 中国诉美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美国应诉方式法律性强
        三、从案件结果看
    第二节 美国诉中国的WTO争端案件统计与分析
        一、年度起诉案件变化规律
        二、案件涉及传统贸易和美国优势领域
        三、中国应诉方式政治性强
        四、从案件结果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美在WTO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贸易争端涉及的实体法领域概况
    第二节 中美实体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内容和特点
        一、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内容
        二、涉案WTO实体法规下中美法律技术脱节的特点
    第三节 中美实体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实体性立法领域的原因
        二、实体法适用领域的原因
第五章 中美在WTO程序法领域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一节 中美“双反”案件中程序性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AD和 SCM中的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涉反倾销或反补贴程序案的概况
        三、中美在双反领域中的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
    第二节 中美在DSU程序中的法律技术脱节
        一、DSU程序性规定
        二、中美WTO争端案件涉DSU程序概况
        三、中美在DSU程序下的法律技术脱节
    第三节 中美WTO争端中程序性法律技术脱节的原因
        一、程序价值理念不一致
        二、程序性立法差异
        三、程序法适用差异
第六章 WTO体系下中国的贸易法律技术调整方案
    第一节 贸易法价值合法化
        一、维护WTO多边贸易体制
        二、坚持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原则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原则
    第二节 中国对美贸易立法技术调整方案
        一、平衡内外的立法方针
        二、调整立法机制和机构
        三、确立科学的立法规范
    第三节 中国对美贸易法律适用技术调整方案
        一、法律适用部门分工专业化机制化
        二、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贸易争端解决
        三、建立与立法机构的反馈机制
        四、转变“第三方”思维,实践中提高对实体法的解释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译着
        (三)中文论文
        (四)中文学位论文
    二、英文参考文献
        (一)英文着作
        (二)英文论文
    三、相关网站数据库
附件:中美提交WTO争端案件统计(2001-2019)
致谢

(2)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述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二、“一带一路”倡议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六、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社会改革理想的对外交往思想
        一、莫尔《乌托邦》中的城邦交往观
        二、康帕内拉《太阳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三、安德里亚《基督城》中的城邦交往观
    第二节 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交往关系思想
        一、圣西门“实业制度”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二、傅立叶“和谐社会”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三、欧文“新和谐公社”中的对外交往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经典文本
        一、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二、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与交往理论
        三、马克思《哲学的贫困》中的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的全球化进程思想
        五、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世界市场和自由王国思想
    第四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外交往思想的观点梳理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交往关系扩大是相伴随的
        二、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将各民族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四、地域性的封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
        五、共产主义是一种世界历史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回溯
    第一节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
        一、列宁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
        二、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实践的演变
    第二节 列宁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生存不下去的
        二、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
        三、我们的革命只有在得到全世界工人支持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
        四、社会主义要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
        五、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交往中要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第三节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政策与实践
        一、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思想与政策思路
        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实践演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设探索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关系思想
    第一节 新中国对外关系实践的持续探索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49 年-1956 年)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56 年-1966 年)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对外关系实践(1966 年-1976 年)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对外关系理论
        一、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主要着作
        二、毛泽东对外关系思想的观点梳理
    第三节 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对外关系思想
        一、周恩来对外关系论述
        二、刘少奇对外关系论述
        三、陈云的对外关系论述
        四、张闻天对外关系论述
        五、李先念对外关系论述
    第四节 我国学术领域对外关系思想的探讨
        一、孙冶方的对外关系观点
        二、卓炯的对外关系观点
        三、薛暮桥的对外关系观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节 历史转折时期对对外关系的理性反思
        一、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环境
        二、历史转折时期对外关系的反思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对外开放战略措施
        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确立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提出
        三、“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四、开放型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中对外开放思想的丰富内容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二、邓小平时代主题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四、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四节 我国经济学家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一、于光远对外开放观点
        二、许涤新对外开放观点
        三、刘国光对外开放观点
        四、萧灼基对外开放观点
        五、厉以宁对外开放观点
    第五节 中国学术界对邓小平开放思想的研究探索
        一、关于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判断
        二、关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战略的研究
        四、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内涵及特点的研究
    第六节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对外开放的实践成果
        一、开放信念的不断增强
        二、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三、经济体制改革有了突破
        四、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中国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21世纪前后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新挑战
        一、全面改革深入化
        二、开放观念多元化
        三、国际环境复杂化
        四、开放格局立体化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对外开放的贡献
        一、对外开放要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基点
        二、对外开放要以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动力
        三、对外开放要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标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对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是对外开放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是对外开放的核心立场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四、统筹兼顾是对外开放的根本方法
    第四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我国对外开放战略
        一、强调“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
        二、丰富经济特区“对外窗口”思想
        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思想
        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思想
        五、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五节 20 世纪90 年代至党的十八大前国内学术界对对外开放的探讨.
        一、我国学界对国际形势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研究
        二、我国学界关于树立新开放观研究
        三、我国学界对对外开放三十年整体研究
    第六节 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开拓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环境
        一、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
        二、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轨道
        三、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显现
        四、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日趋突出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梦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二、新发展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四、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五、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理念中的对外开放思想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对外开放思想的贡献
        一、走出去的战略思想更明确
        二、全球化应对的思维更确定
        三、对外开放依托文化传统的思路更鲜明
        四、由近及远的开放战略考量更周密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扩大对外开放的理论探讨
        一、关于全球化问题与对外开放
        二、关于参加全球治理体系与对外开放
        三、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对外开放
        四、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开放
    第五节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实践的深化
        一、加速“互联互通”建设
        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进展
        三、扩大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本章小结
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的启迪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力量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根本保障
    三、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源泉
    四、走向世界是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念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日本企业对华经贸——体制改革、战略调整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企业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反应
二、日本企业对华经贸战略的调整
    (一)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日本企业的对华经贸
        1. 积极开展与中央各部、研究机构等所属企业及地方企业的贸易合作。
        2. 大力开展委托加工贸易、补偿贸易和技贸结合
        3. 加强与外汇得到优先配给的企业和产业的贸易合作
    (二)改革开放深化阶段日本企业的“投资促贸易战略”
        1. 开展贸易型投资带动对华贸易的发展
        2. 积极参与试点城市和地区现代化物流网络的构建
        3. 设立合资贸易公司直接参与中日之间的进出口贸易
        4. 利用中国外汇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华贸易
        5. 进一步扩大与中国地方生产企业的贸易合作
    (三)入世以后:日本企业对华综合战略
        1. 构建全产业、广区域的一体化、全方位的经贸战略
        2. 在中国全境加紧构建现代化的综合物流体系
        3. 扩大对华服务业投资,提供金融和保险等综合服务
        4. 利用入世后中国的税收优惠和关税下调,扩大对华出口
三、结语

(5)论《中国入世议定书》下的“超WTO义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WTO体制下的“超WTO义务”
    (一) “超WTO义务”的概念
    (二) “超WTO义务”产生的原因
        1.法律层面
        2.国际关系层面
    (三) 中国入世:“超WTO”义务的新发展
二、《中国入世议定书》下“超WTO义务”的主要内容
    (一) 市场准入
        1.进出口关税
        2.外商投资
        3.贸易救济措施
    (二) 市场经济承诺
        1.由市场力量决定价格
        2.对国有及国家投资企业不施加干预
        3.贸易权的放宽
    (三) 国内治理
        1.统一管理
        2.透明度
        3.司法审查
    (四) 服务贸易的一般承诺
    (五) 知识产权
三、《中国入世议定书》下“超WTO义务”的特殊性——以与越南、俄罗斯的对比为例
    (一) 越南的“超WTO义务”
        1.市场准入
        2.市场经济承诺
        3.国内治理
        4.服务贸易的一般承诺
    (二) 俄罗斯的“超WTO义务”
        1.市场准入
        2.市场经济承诺
        3.国内治理
        4.服务贸易的一般承诺
        5.知识产权
    (三) 中国的“超WTO义务”之特殊性
        1.共有承诺的差异
        2.中国独有的义务
        3.中国义务的特殊性
四、《中国入世议定书》下“超WTO义务”所致影响
    (一) 对中国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二) 对WTO法律制度的影响
        1.积极影响
        2.消极影响
五、余论:高标准国际贸易新规则与中国应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问题的界定
        1.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难点、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俄罗斯学者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的文献回顾
        2.1.1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带来积极影响
        2.1.2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带来消极影响
    2.2 中国学者关于俄加入世贸组织的文献回顾
        2.2.1 有关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利弊分析
        2.2.2 关于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2.3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历程与主要承诺文献回顾
        2.3.1 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发展现状
        2.3.2 近年来俄罗斯经济主展成就
        2.3.3 俄罗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3.4 俄罗斯入世历程
        2.3.5 俄罗斯入世谈判过程中与各成员国所解决的难题
        2.3.6 俄罗斯为入世所做出的主要承诺
    2.4 有关世贸组织的文献
        2.4.1 世贸组织的组织特征
        2.4.2 世贸组织的宗旨,目标和基本原则
        2.4.3 世贸组织的决策方式
        2.4.4 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2.4.5 小结
    本章小结
第3章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论和方法
    3.1 理解研究哲学
        3.1.1 本体论和认识论
        3.1.2 社会建构主义.
    3.2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 案例分析
        3.2.1 使用的案例分析的合理性
        3.2.2 案例设计
        3.2.3 选择的案例分析
        3.2.4 通过二手资料搜集数据
    本章小结
第4章 案例分析: 不同国家入世对俄罗斯的借鉴作用
    4.1 案例1:中国
        4.1.1 中国入加世贸组的历程
        4.1.2 中国加入世贸组的困难分析
        4.1.3 中国加入世贸组主要承诺内容解析
        4.1.4 入世给中国带来的成就和挑战
    4.2 案例2 :吉尔吉斯斯坦
        4.2.1 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分析
        4.2.2 对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世贸组织谈判结果分析
        4.2.3.入世对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影响
        4.2.4 影响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和贸易展的问题分析
    4.3 案例3:越南
        4.3.1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背景、进程与问题分析
        4.3.2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的主要承诺
        4.3.3 越南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贸易发展的形势
    本章小结
第5章 入世后的俄罗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1 加入世贸组织给俄罗斯经济带来的机遇
        5.1.1 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改善了市场竞争环境 ,推动经济现代化
        5.1.2 加入世贸组织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
        5.1.3 制度创新引领,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吸引外资能力
        5.1.4 完善国内贸易法规,尽快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
        5.1.5 争取得到更多平等贸易地位的权利
        5.1.6 破除服贸壁垒,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5.1.7 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进一步扩大出
        5.1.8 降低进.关税,给民众生活带来便利和实惠
    5.2 加入世贸组织后,俄罗斯主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2.1 入世后影响俄罗斯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5.2.2 入世后对俄罗斯出.产业的影响
        5.2.3 入世后俄罗斯主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评析
    5.3 世贸组织框架下中俄贸易关系发展趋势
        5.3.1 中俄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3.1.1 中俄贸易发展的现状
        5.3.1.2 中俄双边贸易的主要特点
        5.3.1.3 中俄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
        5.3.2 中俄贸易关系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5.3.2.1 有助于扩大中俄双边贸易
        5.3.2.2 有助于规范中俄双边贸易方式
        5.3.2.3 有助于改善俄投资环境
        5.3.2.4 有助于深化中俄金融领域合作
        5.3.2.5 有助于扩大劳务合作及工程承包合作
        5.3.3 世贸组织框架下中俄贸易关系发展的新挑战
        5.3.3.1 低端消费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5.3.3.2 增大中国引进俄先进技术的难度
        5.3.3.3 中俄农产品贸易前景不乐观
        5.3.3.4 在吸引外资方面对中国构成的压力
        5.3.3.5 中俄边境地区的中方小企业面临的压力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
    6.1 基本结论
        6.1.1 世贸组织是“以规则为基础”和“以成员主导”的双重混合体
        6.1.2 多数国家认可入世将给本国经济带来益处
        6.1.3 俄加入世贸组织目的明确
        6.1.4 俄入世将面临全球经济变化的激烈挑战
        6.1.5 俄入世为拓展中俄经贸关系提供有利的契机
        6.1.6 俄入世对发展本国经济和贸易利大于弊
    6.2 具体的对策及建议
        6.2.1 应致力于发展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
        6.2.2 应致力于用好用足世贸组织决策权
        6.2.3 应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与繁荣
        6.2.4 应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国内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6.2.5 应致力于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6.2.6 应致力于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6.2.7 应致力于制度创新并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
        6.2.8 应致力于建立人才智力保障体系
        6.2.9 应致力于完善适应中俄两国相互投资的政策法规
    6.3 本文研究的贡献性
        6.3.1 理论上的贡献性
        6.3.2 实践上的贡献性
        6.3.3 研究不足
        6.3.4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提出问题
        一、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理论重要性
        二、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历史重要性
        三、中美经济外交研究的稀缺性
        四、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经济外交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经济外交
        二、美国经济外交
        三、中国经济外交
        四、中美经济外交文献
        五、小结
    第三节 方法与结构
        一、方法与逻辑
        二、篇章与结构
    第四节 观点、创新与不足
        一、观点
        二、创新
        三、不足
    注释
第二章 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78-1988)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78-1988)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78-1988)
        一、影响中美经济外交互动的因素
        二、中美经济外交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78-1988)
        一、中美经济外交比较分析(1978-1988)
        二、中美经济外交评估(1978-1988)
        三、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
    注释
第三章 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89-2000)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89-2000)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89-2000)
        一、1989政治风波
        二、最惠国待遇到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三、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四、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五、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89-2000)
        一、比较分析
        二、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注释
第四章 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1-2007)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1-2007)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1-2007)
        一、中美关系再定位
        二、中美在贸易领域互动
        三、中美在投资领域互动
        四、中美在金融领域互动
        五、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1-2007)
        一、理念与目标评估
        二、策略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注释
第五章 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8-2012)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1012)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8-2012)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8-2012)
        一、经济外交舞台
        二、宏观经济协调
        三、全球经济治理
        四、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五、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六、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8-2012)
        一、比较分析中美经济外交理念与目标
        二、中美经济外交策略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的全球化因素
        四、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注释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经济发展、权力转移与中美经济外交
        一、经济发展与权力转移的历史与趋势
        二、经济外交的宏观涵义
    第二节 变化中的相互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一、中美贸易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二、中美投资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三、中美金融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四、中美货币不对称性依存与经济外交
        五、不对称性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第三节 融入与纳入和中美经济外交相容
        一、融入与纳入:中美经济外交理念
        二、一致与冲突:中美经济外交目标
        三、制裁与奖励:中美经济外交策略
        四、接触与开放:中美双边互动模式
    第四节 制度化渠道与中美经济外交着轨
    第五节 包容性经济外交与新型大国关系起点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8)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绪论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0.4 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
1 俄罗斯入世历程及主要承诺
    1.1 俄罗斯入世历程
        1.1.1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第一阶段:申请和熟悉情况
        1.1.2 俄罗斯加入世贸组织第二阶段:与世贸组织成员国进行双边谈判
        1.1.3 入世历程中的主要障碍
    1.2 俄罗斯入世应履行的义务及所做出的承诺
        1.2.1 降低关税的幅度
        1.2.2 削减非关税壁垒
        1.2.3 提高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程度
2 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概况
    2.1 中国贸易发展概况
        2.1.1 中国对外贸易总量
        2.1.2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
        2.1.3 俄罗斯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意义
    2.2 俄罗斯的对外贸易概况
        2.2.1 俄罗斯对外贸易总量
        2.2.2 俄罗斯对外贸易结构
        2.2.3 中国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意义
    2.3 中俄双边贸易概况
        2.3.1 中俄双边贸易总量
        2.3.2 中俄双边贸易结构
        2.3.3 俄罗斯在中国经济与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与意义
3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3.1 关税减让的贸易扩大效应
    3.2 贸易创造效应
    3.3 贸易转移效应
    3.4 贸易竞争效应
4 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产业分析
    4.1 对资源品贸易的影响
    4.2 对机电商品贸易的影响
    4.3 对轻工商品贸易的影响
    4.4 对高新技术商品贸易的影响
5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
    1.4 创新与不足
2 欧盟成立前中国与欧共体的经贸关系
    2.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与西欧国家经贸关系的历史回顾
    2.2 冷战时期中国与欧共体经贸关系的发展
        2.2.1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
        2.2.2 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2.2.3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2.3 小结
3 20世纪90年代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和原因
    3.1 背景
        3.1.1 国际经济背景
        3.1.2 国际政治背景
        3.1.3 欧洲一体化发展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3.1.4 中国经济改革成就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3.2 发展概况
        3.2.1 中欧贸易概况
        3.2.2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概况
        3.2.3 中欧科技合作概况
    3.3 特点
        3.3.1 中国对欧盟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3.3.2 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
        3.3.3 中欧在对方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对称
        3.3.4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领域扩大,区位选择有所变化
        3.3.5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平均金额较高,技术含量较高
        3.3.6 中欧科技合作步入机制化发展轨道
    3.4 影响因素分析
        3.4.1 互补性强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经济基础
        3.4.2 欧盟对亚洲、中国战略的调整
        3.4.3 中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3.4.4 中欧高层政治对话机制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保证
        3.4.5 欧盟在意识形态、人权问题上的积极转变
        3.4.6 欧洲一体化发展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
        3.4.7 中国台湾、西藏问题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影响
    3.5 小结
4 21世纪以来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和问题
    4.1 背景
        4.1.1 国际经济背景
        4.1.2 国际政治背景
        4.1.3 欧盟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形势
        4.1.4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4.2 发展概况
        4.2.1 中欧贸易概况
        4.2.2 中欧相互直接投资概况
        4.2.3 中欧科技合作概况
    4.3 特点
        4.3.1 中欧商品贸易失衡
        4.3.2 中欧商品贸易结构改善
        4.3.3 中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4.3.4 中欧贸易摩擦加剧
        4.3.5 服务业成为欧盟在华投资的新热点
        4.3.6 欧盟中小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初步发展
        4.3.7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起步
        4.3.8 中欧科技合作在战略性项目上实现突破
    4.4. 影响因素分析
        4.4.1 巨大的共同经济利益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经济基础
        4.4.2 中欧战略利益的重合与认同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
        4.4.3 制度性框架的完善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制度保证
        4.4.4 中国入世是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契机
        4.4.5 欧元正式流通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积极影响
        4.4.6 欧盟东扩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
        4.4.7 美国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
        4.4.8 欧盟最新对华经贸政策文件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
        4.4.9 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加剧对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利影响
    4.5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4.5.1 贸易失衡问题
        4.5.2 欧盟对华投资存在的问题
        4.5.3 军售禁令和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4.5.4 知识产权和市场准入问题
    4.6 小结
5 中国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对策建议
    5.1 发展趋势
        5.1.1 中欧贸易关系的发展趋势
        5.1.2 中欧相互投资关系的发展趋势
        5.1.3 中欧科技合作的发展趋势
    5.2 中国的对策建议
        5.2.1 尽快构筑对欧盟经贸政策的总体框架
        5.2.2 努力增强政治互信、扩大政治认同
        5.2.3 积极缓解贸易失衡局面
        5.2.4 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应对贸易摩擦
        5.2.5 熟练运用世贸规则,保护本国利益
        5.2.6 建立扶持欧盟中小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政策体系
        5.2.7 进一步优化国内投资环境
        5.2.8 为中国企业对欧盟直接投资提供政策、信息支持
        5.2.9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10)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中国的研究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第二节 国内背景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
    二、教训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入世后中国将开放十大领域(论文参考文献)

  • [1]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中的法律技术脱节研究[D]. 孙舒. 外交学院, 2020(08)
  • [2]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中国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发展研究[D]. 赵玉华. 兰州大学, 2019(08)
  • [4]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日本企业对华经贸——体制改革、战略调整和发展趋势[J]. 李愿富. 日本研究, 2016(02)
  • [5]论《中国入世议定书》下的“超WTO义务”[D]. 朱政. 南京大学, 2016(06)
  • [6]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研究[D]. 刘莲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12)
  • [7]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D]. 罗小军. 复旦大学, 2014(03)
  • [8]俄罗斯入世对中俄贸易的影响[D]. 迟庆欣. 辽宁大学, 2012(03)
  • [9]中国欧盟经贸关系发展研究[D]. 车文娇.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10]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标签:;  ;  ;  ;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开放十个领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