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诚信道德人格的重塑

论诚信道德人格的重塑

一、论诚信道德人格的重塑(论文文献综述)

王潇晨[1](2021)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环[2](2020)在《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行政责任是行政伦理学的核心概念,既包含制度维度,也包含伦理维度。传统公共行政主要强调对制度性客观责任负责,对伦理责任的关注相对较弱。随着公共行政的发展,科学化、技术化、法制化主导的工具理性弊端显现,行政发展范式从统治行政、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行政责任的伦理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行政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行政责任公共性与行政主体自利性冲突、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冲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冲突等伦理问题,引导我们对行政责任伦理困境进行研究。该论文以行政责任伦理困境为问题域,从行政伦理层面探讨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内涵、实质、表现、根源及出路。就内容而言,论文的写作特色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对“行政责任”的内涵进行解读。行政责任是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基于职业和角色身份,履行相应义务及承担相应后果的道德与法律要求。行政责任既包括应然性的“尽责”层面,也包括实然性的“问责”层面。从这一概念出发,以责任伦理为基本理论框架,分析行政人员的责任冲突困境,行政组织的责任归因困境,行政责任制度的“问责”困境以及我国行政责任的特殊伦理困境,揭示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本质为行政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即行政主体的自利性与行政责任公共性冲突。第二,从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实质及表现追溯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根源,主要分析行政人员自利性带来的行政人员主观道德风险,行政组织的伦理异化问题以及行政责任制度的有限性问题。第三,基于以上分析,提出走出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可行性路径,首先,重塑行政责任公共性价值。其次,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达成责任共识。最后,审慎的伦理妥协。在此基础上,从行政人员的个体责任、负责任的行政组织、行政责任制度伦理三个层面分析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出路。通过强调行政人员“为他”的责任意识,为行政人员走出自利性困境找到方向,又从责任能力、责任行为角度阐释行政人员个体责任路径。行政组织层面提出整合组织内、外部控制因素,通过组织制度等保证组织中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行政责任制度伦理层面,主要是确保制度的伦理化设计和制度的伦理化运行。这些路径对于消解行政主体自利性,构建公共性行政责任,促进行政责任的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经验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行政伦理学的视角揭示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本质,拓宽行政责任研究视野,克服以往研究中片面强调对制度性客观责任负责的问题,倾力于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行政责任的动态发展性出发,在行政人员、行政组织、行政责任制度的互动关系中把握行政责任伦理困境,尽量避免既有研究中以静态分析的方式孤立的研究行政人员、行政组织、行政责任制度的局限。试图以行政伦理学的视角进行理论分析,从整体上、宏观上阐释行政责任伦理困境,从而为走出行政责任伦理困境提出有益的探索。

陈慧[3](2020)在《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是创造、储存、传递并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在城市社区邻里培育和谐文化,并以社区为载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推动城市社区的“家风、民风、社风”建设,有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明程度推动社区和谐,培育“家风、民风、社风”的精神文化有利于引导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发展潮流。和谐城市社区的构建离不开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社区基础设施、管理体系、自治功能、生活与就业保证、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环境以及社区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建设,正如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现代开放与多元文化建设一样。推动城市社区“三风”建设,强化城市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这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进行城市社区“三风”建设已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为主线,把“三风”作为切入点贯穿到整个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过程,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相关概念及理论厘析,分析当前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状,提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优化策略,本论文共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的梳理和研究方法思路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本论文的理论概念厘析,论述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目标、功能,以及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基本内容,强调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战略地位,突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性;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的成效,总结经验;第四部分发现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中原因;第五部分通过问题的提出优化策略,为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给予一定的建议和贡献。

张紫琪[4](2020)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化与数字化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时代,由于媒介不断融合、重组,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节目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表现形态——网络直播。伴随着新媒体掀起的媒介革命,网络直播平台变成了市场与资本的宠儿和广大受众的秀场。网络直播的出现,尤其受到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喜爱。但是,由于网络直播准入门槛低、内容良莠不齐、渗透营销普遍等负面性导致完整、健康、良好的网络生态圈无法形成,这自然会对尚未成型的大学生道德人格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现状,总结网络直播怎样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产生影响,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根据这样的情况,进一步研究并制定出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培育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网络直播的定义、直播形式、发展情况等内容的描述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从而阐述网络直播的类型及其特点。并分别对人格、道德人格、大学生道德人格进行阐释,说明大学生拥有完善而又健康道德人格的重要性。以问卷的形式,对当前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的现状及对其影响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从受众人数情况、受众观看时间、受众观看取向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拓宽大学生道德社交视野、缓解大学生道德心理压力、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妨害大学生道德理性思考、破坏大学生道德审美判断、导致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促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功利化、淡化大学生公正文明的道德情感等几个方面。最后,从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制定出应对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产生影响的策略:社会层面则需要重视社会网络直播平台建设、引导学生正确评价网络直播、培育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人格、强化大学生网络审美教育;学校层面需要注重高校道德教育培养队伍的建设,增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进行网络参与心理干预;个体层面需要大学生增强培养网络直播的是非情感、养成网络道德的评判能力、提高网络直播的鉴赏能力,从而打造清朗的网络“生态圈”。这对构建网络道德环境、高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性能,对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起到既治标又治本的作用。

杨燕梅[5](2020)在《云南农民诚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诚信是一个人在思想、言论、行为三个方面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诚实、守信和信任。社会成员的普遍诚信不仅是社会安定和有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治久安、繁荣富强的内在动力。然而,在当今社会,各种失信现象频发,不仅催生了大众对一些领域的信任危机,还造成了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提防甚至加害的局面,严重破坏和阻碍了社会的和谐有序和经济的繁荣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是我国新时代的伟大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大多数社会成员在观念意识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现代化为基础。农民,作为占全国约一半的社会成员,对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没有他们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诚信,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一动力的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必须予以维护和发扬。然而,在当代,农民失信问题频发,不仅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失信现象,在村民日常交往和农村基层管理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诚信道德失范现象。这些失信现象,显示出了农民在诚信方面存在的三大问题,即诚信观念狭隘、诚信实践投机取巧、诚信保障机制失灵。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如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塑和禁锢、多元外来文化的干扰和误导;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如缺乏良好的诚信环境和有效的诚信教育;还有机制方面的原因,如缺乏有效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完善的监督机制;因此,要想切实改善农民的诚信状况,在治理路径上,首先需要政府以身作则,引领诚信风尚,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文化氛围;其次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农民的现代诚信观教育,让其在保留和发扬优秀传统诚信观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更新诚信观念,培养诚信习惯;最后,要完善诚信保障机制,以德法兼治替代道德教化,以加强监管替代自觉至上,提高失信风险和成本。

房政伟[6](2020)在《孟子的文化人格研究》文中指出《孟子》作为儒家经典,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成就。自汉以来,研《孟》者众,成果丰硕,形成了专门学问——孟学。今天研治《孟子》,要从发现孟子人格之美出发,探讨孟子独特的文化人格对中华民族人格形成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篇文章全文共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孟子的道德人格。孟子是儒家学派继孔子以来的第二座高山,孟子的道德理想来源于孔子,但又与孔子有细微的差别。一方面,孟子仁民爱物的仁爱精神、“舍生取义”的大丈夫品格、“反求诸己”的内修之功,构成了其独善其身的人格追求。另一方面,孟子民贵君轻的经世情怀、舍我其谁的担当大义、推己及人的和乐品格又构成了其“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孟子的道德人格可以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来概括,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典范。第二章:孟子的心理人格。孟子的生命轨迹是中国中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典型代表,所以,其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也更加突出。一方面,孟子的个性气质表现出强烈的人格自信和自尊、理论自信和自负。孟子坚守上参天地、下傲王侯,拥有不可遏制的独立精神和无所畏惧的阳刚之气。另一方面,其文化人格的缺陷也十分明显。孟子把自己定位为君主的“宰辅”,从未超越自己的角色职权之外。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不遇”情节往往迫使他们重新思考和选择生活的道路和态度。这就使得孟子的内心产生了忧怨、叹惋、感伤、痛苦和愤懑。在这种双重心理人格的支配下,使孟子不得不放弃从对人生价值的实现以追求自由为前提,变而为以寻求规范,放弃自由为现实。第三章:在审美人格层面,孟子独特的心理人格影响着其审美人格和文章风格的形成。在创作观念方面,孟子以积极救世为基础,以宣传儒学为使命,以发愤抒情为宗旨。在创作心态方面,体现出了鲜明的“激愤”心态,将其对人生经历的“愤慨”,“好辩”的特点和善于发掘事物深刻原因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孟子独特的“雄文”风格。这种审美人格和文章风格对后世文章的创作和品评产生了重要且深远影响。第四章:孟子的文化人格的历史价值。孟子人格精神中对于生命的理性认识,对于政治、社会、文化的批判精神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特别是在先秦那样一个“蒙昧”的时代背景下,孟子能够提出一整套保全、存养、超越生命的生命观,显得更加可贵。孟子的文化人格对中华民族人格的形成影响深远。今天,似乎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孟子。讲求仁爱、向往自由、追求正义、注重诚信、祈盼和平、追逐理想,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性的气质和品格。而这些人格精神,我们恰恰可以从孟子这里找到源头。

王经纶[7](2020)在《演化博弈视角下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和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和解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是高校诚信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大学生是高校的教育主体,因而和解之道需教育。本研究以削弱利益预期和加强情境约束为切入点,引入激励与惩罚作为具体调节手段进行跨学科研究,旨在用更为客观的数学逻辑论证诚信知行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合理的和解路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意在界定何谓诚信知行冲突,并认识到个体的诚信知行水平会随时间演化发生改变。通过比较研究法进一步溯源诚信知行演化路径,发现我国诚信知行演化路径是以知促行,西方诚信知行演化路径是以行统知,二者对待利益预期与情境约束的态度决定了前者重“自律”、后者重“他律”。不可置否的是,诚信是一种普世道德,它在中西方社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还以传统博弈论的经典案例——激励的悖论为铺垫,指出在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中学生、教师与高校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且一味地惩处学生反致教师更加懒散地对待诚信建设工作。基于世间万物皆非一成不变,所以演化博弈论与本研究相适应。首先,运用数学建模研究法对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并求解分析。其次,经过数值模拟仿真法验证演化均衡点。再次,实验结果印证了博弈方所选策略的初始比例影响演化路径,激励与惩罚可以有效削弱不良利益预期、加强情境约束。最后,本研究从教育的本义、法制教育、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演化博弈四个角度下回应了学界对诚信是否可教以及诚信教育实效性的质疑。通过适选诚信教育内容、加强师风师德建设和打造诚信校园文化正视诚信认知教育,以完善诚信奖惩制度、建立诚信联网平台和营造诚信法治环境构筑诚信行为教育。至此,诚信知行教育和解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

薛玉梅[8](2020)在《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络的全方位介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网络实践活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深化发展。广大青年大学生是伴随网络和信息化成长的一代,其道德判断、价值选择还不同程度地受到形形色色互联网信息的影响,导致其在网络空间中的各种失信问题频仍。显然,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在线诚信建设,提升其网络空间的诚信度,促进大学生网民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一项迫切的现实课题。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等研究方法来分析论述相关问题。通过查阅诚信、在线诚信、高校大学生的诚信的建设以及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完成了本文命题的整合、历史脉络的厘清、研究向度的构建和基本框架的架构。本文共以五个章节来进行命题的阐释和把握。第一章绪论部分,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阐述了选题依据与意义,梳理并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动向,确定并剖析了命题涉及的基本概念,为后文奠定了研究基础;第二章论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流,为文章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三章则通过概念界定和阐释、特征、类型的分析,明确了命题的基本内涵;第四章则主要探讨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的成绩与不足,为文章提供针对性策略奠定基础;第五章则结合前一章节关于经验和存在问题归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原则、主要对策的方面提出基本思路,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李越[9](2020)在《当前社会“伦理信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断裂,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群体性的失信行为,逐步瓦解着社会信任度。信任问题由部分人的感知逐渐演变成社会大众的普遍共识,并从道德层面上升到伦理层面,影响着人们对自身存在的伦理实体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带来当前社会“伦理信任”问题。“伦理信任”本质上作为一种伦理精神,是立足于社会关系下,人们基于社会伦理实体的安全感而自主产生地对社会群体、制度或系统等方面的普遍自信或相信,进而内化成为凝聚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力量并以此获得对当前社会的伦理认同感。明确“伦理信任”的内涵,厘清其与“道德信任”、“道德信用”之间的关系,知晓当前社会“伦理信任”问题的辩证关系运动形式,是探究当前社会“伦理信任”问题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伦理信任”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以及日常交往关系之中,社会各群体、组织等对政府公信力、对企业产品或服务以及对社会交往环境信任感有所缺失,人们对当前社会的伦理实体缺乏安全感,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共识和伦理信念。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其中不乏历史传统文化因素以及社会现实因素,要想实现重塑社会“伦理信任”的路径,需要把握其核心内容,加强德性教育,培育个人道德信用和诚信人格,同时也要加强人伦关系建设,建立公正平等的制度规范和社会信用机制,增强社会伦理实体的安全性以及营造良好的伦理环境,提升人们的伦理信念和信心,塑造“人人可信”“人人敢信”的信任精神。

钟学恒[10](2019)在《高专学生诚信人格自我重塑技术探究》文中提出诚信人格的塑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诚信"价值的内核因素。要实现高专学生整体诚信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帮助学生进行再认知后的自我诚信意识管理。本文从高专学生诚信意识现状出发,研究其诚信认知的形成脉络和规律,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这些学生诚信人格的自我重塑,树立理想目标。

二、论诚信道德人格的重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诚信道德人格的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2)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行政责任及其伦理困境界说
    2.1 行政责任界定
        2.1.1 行政责任概念、特点及内容
        2.1.2 行政责任的伦理基础
        2.1.3 行政责任的本质规定性
    2.2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内涵与实质
        2.2.1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内涵
        2.2.2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实质
第3章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表现
    3.1 行政人员的责任冲突困境
        3.1.1 行政人员角色冲突
        3.1.2 行政人员利益冲突
        3.1.3 行政人员权力冲突
    3.2 行政组织的责任归因困境
        3.2.1 责任与服从的两难
        3.2.2 集体责任与个体责任困境
        3.2.3 组织责任遮蔽下个体责任的消解
    3.3 行政责任制度的“问责”困境
        3.3.1 “情理”与“法理”冲突
        3.3.2 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冲突
        3.3.3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二分
    3.4 我国行政责任的特殊伦理困境
        3.4.1 宏观公共行政环境困境
        3.4.2 微观组织亚文化困境
第4章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根源
    4.1 行政人员个体的有限理性
        4.1.1 自然人角色与主观道德风险
        4.1.2 职业角色与自由裁量权风险
        4.1.3 行政领导角色与行政自主权风险
    4.2 行政组织的伦理异化
        4.2.1 行政组织“去道德”倾向
        4.2.2 行政组织结构限制个体伦理选择
        4.2.3 行政人员对组织权威的盲从
    4.3 行政责任制度的限度
        4.3.1 工具理性的制度缺陷
        4.3.2 行政责任制度的内在有限性
        4.3.3 规则至上的形式化问题
第5章 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的出路
    5.1 优化行政责任伦理原则
        5.1.1 重塑公共性价值
        5.1.2 达成责任共识
        5.1.3 慎用伦理妥协
    5.2 行政人员责任伦理路径
        5.2.1 “为他”的责任思维
        5.2.2 主体性的责任能力
        5.2.3 实践性的责任行为
    5.3 负责任的行政组织路径
        5.3.1 整合组织内外部控制因素
        5.3.2 鼓励负责任行为的组织制度
        5.3.3 保持组织中的伦理自主性
    5.4 行政责任制度伦理路径
        5.4.1 制度的伦理化设计
        5.4.2 制度的伦理化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简评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
        (一)选题新颖
        (二)理论创新
第一章 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相关概念论述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城市社区的概念界定
        (二)家风、民风、社风的内涵理解
        (三)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内在关联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意义及内容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意义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内容
    三、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目标及功能
        (一)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目标
        (二)城市社区“家风、民风、社风”建设的功能
第二章 城市社区“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建设成效
    一、家风建设成效
        (一)兴复优良家风
        (二)优塑家风环境
    二、民风建设成效
        (一)淳和民间风尚
        (二)打造示范社区
    三、社风建设成效
        (一)匡正道德观念
        (二)聚守精神家园
第三章 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家风建设目标不明确
        (二)民风建设规约不完善
        (三)社风建设组织力显薄弱
    二、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第四章 城市社区“三风”建设优化策略
    一、构建和谐美好新家风
        (一)制定优良家规家训
        (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三)传递家风真善美
        (四)增强社区的服务功能
    二、共建睦邻友好新民风
        (一)建造和谐宜人的人文生态环境
        (二)树立榜样典型示范
        (三)发挥居民主体作用
        (四)施展社会组织协作力
    三、创建社区文明新社风
        (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发挥政策法规导航力
        (三)深入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
        (四)整合社区周边资源
    四、用活城市社区“三风”建设新媒介
        (一)有效运用宣传新媒介
        (二)积极搭建正能量平台
        (三)强化线上线下“三风联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网络直播
        1.网络直播的定义
        2.网络直播的类型
        3.网络直播的特征
    (二)大学生道德人格
        1.人格的内涵
        2.道德人格的内涵与结构
        3.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内涵
    (三)研究的基础理论
        1.网络伦理学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3.网络传播理论
二、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观看网络直播的现状
        1.受众人数情况
        2.受众观看时间
        3.受众观看取向
    (二)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积极影响
        1.丰富的直播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2.互动的直播平台有利于拓宽大学生道德社交视野
        3.轻松的直播环境有利于缓解大学生道德心理压力
        4.灵活的直播形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价值认同感
    (三)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消极影响
        1.过度娱乐妨害大学生道德理性思考
        2.低俗文化破坏大学生道德审美判断
        3.非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大学生道德知行脱节
        4.打赏机制促使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功利化
        5.消极心态淡化大学生公正文明的道德情感
    (四)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产生消极影响的成因分析
        1.网络直播的双面性
        2.网络道德环境管控机制的不健全
        3.高校网络利用引导的缺失
        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不足
        5.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欠缺
三、网络直播背景下塑造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培育对策
    (一)社会网络道德环境构建
        1.重视社会网络直播平台建设
        2.强化大学生网络审美教育
        3.科学宣传良好网络道德人格
        4.引导大学生正确评价网络直播
    (二)学校道德教育引导
        1.注重高校道德教育培养队伍建设
        2.增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
        3.进行网络参与心理干预
    (三)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与判定能力
        1.培养网络道德的评判能力
        2.养成网络直播的是非情感
        3.提高网络直播的鉴赏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云南农民诚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调查地点的选取缘由
    1.5 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云南农民诚信问题及其表现
    2.1 诚信观念狭隘
        2.1.1 诚信表现呈“差序格局”
        2.1.2 诚信标准“人严我松”
    2.2 诚信实践投机取巧
        2.2.1 “己所不欲,还施于人”
        2.2.2 商业活动中随意毁约
    2.3 诚信保障机制失灵
        2.3.1 人情关系信任被不当利用
        2.3.2 亲缘信任遭受危机
第三章 农民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3.1 文化方面的原因
        3.1.1 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塑和禁锢
        3.1.2 多元外来文化的干扰和误导
    3.2 社会方面的原因
        3.2.1 缺乏良好的诚信环境
        3.2.2 缺乏有效的诚信教育
    3.3 机制方面的原因
        3.3.1 缺乏有效的伦理道德规范
        3.3.2 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
第四章 改善农民诚信问题的对策
    4.1 加强对农民的诚信教育
        4.1.1 宣扬正确的现代诚信理念
        4.1.2 重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4.2 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和氛围
        4.2.1 改善农民的生存处境
        4.2.2 加强政府的诚信引领
        4.2.3 强化媒体的价值引导
    4.3 改进诚信保障机制
        4.3.1 以德法兼治替代道德教化
        4.3.2 以加强监管替代自觉至上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6)孟子的文化人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孟子的道德人格
    第一节 “独善其身”的人格追求
        一、“仁民爱物”的仁爱精神
        二、“舍生取义”的大丈夫品格
        三、“反求诸己”的君子人格
    第二节 “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
        一、“民贵君轻”的经世情怀
        二、“舍我其谁”的担当大义
        三、“推己及人”的和乐人格
第二章 孟子的心理人格
    第一节 孟子文化人格的悲剧意味
        一、“无所畏惧”的独立人格
        二、“被迫依附”的悲剧人格
    第二节 孟子心理人格形成原因
        一、时代环境的影响
        二、孔子人格的影响
        三、孟子心理特质
    第三节 孟子心理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一、孟子独立人格影响
        二、孟子悲剧心理的共鸣
第三章 孟子的审美人格
    第一节 孟子的创作观念
        一、积极救世为基础
        二、宣传儒学为使命
        三、发愤抒情为宗旨
    第二节 激愤的创作心态与心理
        一、对当前时事不满体现
        二、“好辩”的创作心理
        三、乐于发掘事情深度原因
    第三节 孟子“雄文”风格的确立与延伸
        一、“雄文”风格的特点
        二、“雄文”审美品格的确立
        三、“雄文”审美品格的发展
第四章 孟子的文化人格的历史价值
    第一节 理性价值
        一、孟子的生命意识
        二、孟子的批判精神
    第二节 孟子文化人格对中华民族人格影响
        一、讲仁爱、重民本
        二、守诚信、崇正义
        三、尚和合、求大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演化博弈视角下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和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结构图
第二章 诚信知行冲突概述
    一、何谓诚信知行冲突
    二、诚信知行演化路径概要
        (一) 我国诚信知行演化路径
        (二) 西方诚信知行演化路径
        (三) 中西方诚信知行演化路径比较分析
    三、演化博弈论
第三章 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演化博弈分析
    一、激励的悖论
    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演化博弈与仿真实验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模型构建与求解分析
        (三) 模型仿真模拟实验
        (四) 实验小结
    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演化博弈与仿真实验
        (一) 模型基本假设
        (二) 模型构建与求解分析
        (三) 模型仿真模拟实验
        (四) 实验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的和解之道
    一、和解需教育
    二、正视诚信认知教育
        (一) 适选诚信教育内容
        (二) 加强师风师德建设
        (三) 打造校园诚信文化
    三、构筑诚信行为教育
        (一) 完善诚信奖惩制度
        (二) 建立诚信联网平台
        (三) 营造诚信法治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问题提出的依据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本文研究的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4.1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1.4.2 本文研究方法
        1.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流
    2.1 在线诚信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1.1 现实的人:在线诚信问题研究的切入点
        2.1.2 科技与道德的关系:在线诚信问题研究的支撑点
        2.1.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线诚信问题研究的生长点
        2.1.4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线诚信问题研究的旨归点
    2.2 在线诚信研究的思想源流
        2.2.1 中国古代诚信思想溯源
        2.2.2 西方诚信思想溯源
第三章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的内涵与意义
    3.1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的概念解析
        3.1.1 “诚信”的基本概念
        3.1.2 “在线诚信”的基本概念
        3.1.3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的基本概念
    3.2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的基本特征
        3.2.1 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3.2.2 个体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3.2.3 技术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2.4 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3.3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的类型
        3.3.1 情感型在线诚信和目的型在线诚信
        3.3.2 持续型在线诚信和偶然型在线诚信
        3.3.3 基础型在线诚信与高尚型在线诚信
        3.3.4 高诚信度的在线诚信和低诚信度的在线诚信
    3.4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的意义
        3.4.1 个体价值:塑造理想的网络道德人格
        3.4.2 社会价值:建立完整的网络社会秩序
        3.4.3 组织价值:保障智性活动的有效开展
第四章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取得的成绩
        4.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道德建设效果显着
        4.1.2 高校对网络媒介管理进一步加强
        4.1.3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逐步提升
    4.2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的基本经验
        4.2.1 认识到高校互联网络诚信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4.2.2 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
        4.2.3 善于抓住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机遇
    4.3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3.1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3.2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对策
    5.1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的基本原则
        5.1.1 知情同意原则
        5.1.2 公正平等原则
        5.1.3 善意无害原则
    5.2 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的主要对策
        5.2.1 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自我媒介素养
        5.2.2 重视校园网络建设,占领网上意识形态阵地
        5.2.3 发挥多方联合的协同效应,拓宽诚信建设渠道
        5.2.4 注重网络道德教化,激发个体诚信的内生动力
        5.2.5 推进在线诚信体系建设,健全相关制度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当前社会“伦理信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伦理信任”及相关概念分析
    (一)“伦理信任”的概念界定
        1.信任的基本含义
        2.“伦理信任”的内涵和特征
    (二)“伦理信任”相关概念厘清及其问题演进态势
        1.“伦理信任”与“道德信任”之间的区分
        2.“伦理信任”与“道德信用”之间的联系
        3.当前社会“伦理信任”问题的演进态势
二、当前社会“伦理信任”问题存在的主要表征
    (一)现实政治关系下伦理实体安全感的缺失
        1.对政府官员群体的伦理不信任
        2.对政治权力和系统的不信任
    (二)市场经济关系下伦理实体安全感的缺失
        1.对企业家与商人群体的伦理不信任
        2.对社会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不信任
    (三)日常生活中大众对社会伦理认同感的缺失
        1.对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的伦理不信任
        2.对当前社会风尚和生活秩序的不信任
三、当前社会“伦理信任”问题成因分析
    (一)历史文化传统因素
        1.“家族本位”的伦理型文化传统逐渐消隐
        2.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信任模式的变化
    (二)社会现实因素
        1.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
        2.社会信用体系和制度保障机制的不完善
        3.个体自我存在的理解方式出现偏差
四、重塑社会“伦理信任”的路径
    (一)加强德性培育,提升自身信用能力和水平
        1.重视家庭伦理文化建设对个体德性的培育
        2.加强个人信用和诚信人格的道德教育
        3.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道德文化自觉意识
    (二)注重人伦关系建设,提升社会伦理信念和信心
        1.重视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伦理关怀
        2.确立公众人物对社会伦理规范的道德示范作用
    (三)建立公正平等的制度体系,保障社会伦理秩序
        1.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实现平等合理的分配
        2.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
        3.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营造公正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信用服务保障机制,降低伦理实体风险性
        1.完善道德奖惩和失信惩戒机制
        2.拓宽舆论监督渠道,推进信用信息平台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10)高专学生诚信人格自我重塑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专学生诚信意识水平现状分析
    1. 高专学生的诚信行为特点
    2. 高专学生的诚信心理特点
二、高专学生诚信人格自我重塑技术的途径
    1. 用正确的诚信文化价值导向营造诚信社会环境氛围
    2. 用先进的诚信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诚信认知水平
    3. 用科学的诚信人格修养策略完善诚信知行体系
三、结语

四、论诚信道德人格的重塑(论文参考文献)

  • [1]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诚信教育研究[D]. 王潇晨. 西南大学, 2021
  • [2]行政责任伦理困境研究[D]. 周环. 辽宁大学, 2020(07)
  • [3]城市社区“三风”建设研究[D]. 陈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网络直播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影响研究[D]. 张紫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云南农民诚信问题研究[D]. 杨燕梅.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孟子的文化人格研究[D]. 房政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演化博弈视角下大学生诚信知行冲突和解研究[D]. 王经纶.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高校大学生在线诚信建设研究[D]. 薛玉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当前社会“伦理信任”问题研究[D]. 李越.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10]高专学生诚信人格自我重塑技术探究[J]. 钟学恒. 文教资料, 2019(34)

标签:;  ;  ;  ;  ;  

论诚信道德人格的重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