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关注我市“两会”

外媒关注我市“两会”

一、境外媒体关注市“两会”(论文文献综述)

姚帅[1](2021)在《台湾地区媒体的大陆政治形象建构研究 ——以民进党二次执政以来台湾三大报对“两会”的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数量、报道篇幅、报道议题、报道态度、报道来源、报道框架、报道形式等七个方面,对民进党二次执政以来《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关于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进行量化分析,旨在揭示台湾三大报关于全国“两会”的报道概况,探讨台湾地区媒体建构了怎样的大陆政治形象,进而探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对台传播策略提供启示。研究发现,在报道数量方面,除2018年报道数量明显偏高外,台湾三大报平均每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数量约为114则。在报道篇幅方面,以中篇报道为主,600-800字篇幅的新闻报道最多;在报道议题方面,以参会人员活动及言论和会议议程的报道为主,关于提案议案的报道相对较少;在报道态度方面,中立报道占绝对多数,负面报道多于正面报道,整体呈现中立偏负面的报道态度;在报道来源方面,“本报自采”是最主要的新闻来源,其他报道来源均占比较小,大陆媒体占比略高于港澳台媒体和国外媒体;在报道框架方面,事实框架和冲突框架是最主要的报道框架;在报道形式方面,深度报道占据主流,动态新闻占比略高于新闻评论。通过分析发现,台湾地区媒体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和而不同”。首先,台湾地区媒体建构出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形象,但在该形象下,“蓝媒”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为“惠台遏独”,“绿媒”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则是“拉拢恐吓”;其次,台湾地区媒体建构出中国大陆主张合作共赢、反对美国对华贸易战的政治形象,但在该形象下,“蓝营”媒体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是“敢于对抗,但释放善意”,“绿营”媒体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则是“迫于压力,妥协示好”;最后,关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台湾地区媒体认为中国大陆在走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道路”,但在该形象下,“蓝媒”将中国特色政治体制视为“中国式民主”,具有特殊优越性,“绿媒”则将其视为“威权统治”。此外,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发现,以政党倾向为核心的政治因素、以商业主义为核心的经济因素、以“台湾意识”为核心的社会因素是影响台湾地区媒体建构大陆政治形象的重要因素。

曾欣[2](2020)在《境外社交平台上中美媒体的话语权争夺研究 ——以四家媒体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际社会空前关注中国。但以境外媒体为窗口,国外受众对于中国的了解是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要让国外受众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破除“脏乱差”等一系列与中国相关的刻板印象以及“中国威胁论”,除了要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传播出去之外,更要积极面向国外受众,以中国为主体,发出中国声音,全面地阐释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真实地描绘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图景。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我国对外传播现状远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虽然近年来我国国际话语权迅速提升,但总体上仍处于西强我弱的态势。国际社会对中国存在诸多误解,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上一度处于“失语”状态,难以使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国家形象做出客观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国际地位。同时,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海外社交媒体己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我国在这个舆论场上必不可缺席,不可把国家形象自塑权、国际事务定义权拱手让人,任由“他塑”。这些现实的问题迫切需要有前瞻性的、符合国情、可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来指导。因此,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以中美四家媒体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为例,对Facebook平台上中美两国主流媒体围绕“贸易战”这一主题发布的帖子进行定量的内容分析以及定性的框架分析,了解《中国日报》、CGTN、CNN与《纽约时报》四家媒体在针对贸易战发帖子时的传播频率、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如一般都在什么重要节点发帖子、以怎样的方式针对哪些人群进行具体的阐释,其中有怎样的倾向与框架,中美两国媒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之上的话语实践有何异同等等。分析发现,在境外社交平台上对于贸易战进行报道时,中美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报道策略存在较大差异。中方媒体更倾向于选择中方信源,对事件进行阐释,立场清晰。美方媒体则采用多方信源全方位报道事件,把立场隐藏在事实选择之下。中美两方在国家形象塑造倾向以及语言感情色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以四家媒体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为例对中美两国媒体在境外社交平台上的话语权争夺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社交平台上的话语权争夺可以被划分为三个维度:平台的争夺、议题的争夺以及受众认同度的争夺。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研究中发现的中国主流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和争夺话语权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孟庆麟[3](2019)在《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党对意识形态及传媒领域的重视程度、举措密度和网络治理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从而营造了团结、鼓劲、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十九大召开以后,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及新闻出版工作,新时代要求新闻出版领域能够实现舆论引导、传承文明、凝聚共识、提高公众素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价值,在积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等方面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本文对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进行分析挖掘,并且对新闻出版的发展路径及对策做了深入研究。首先,运用CiteSpace方法对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状况做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探讨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的网络、热点、内容聚类和发展趋势等,发现了研究热点集中在新闻出版业、新闻出版强国、小康社会以及文化产业等方面;也发现了新闻出版研究的内容形成了法制与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与时代背景、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和政府职能五大聚类中心这些研究特征。特别是通过对热点关键词的趋势分析,发现了媒体融合与数据新闻是近年来关注的两大热点问题。这些研究内容是后面几个专题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其次,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特征、数据新闻发展特征以及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这三个专题做深度分析,特别是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挖掘了数据新闻、媒体融合研究的关注热点和关键内容。对传媒产业融合发展特征的分析包括媒体产业多模式发展特征、新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定位、新闻媒体的需求融合与市场融合等;对数据新闻发展特征的分析包括数据新闻的发展历史、国外数据新闻的热点、人工智能对数字新闻的影响及数据新闻发展趋势分析等;对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特征的分析包括国家出版基金发展概况、国家出版基金与国家发展战略关联、国家出版基金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文化产业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分析等。再次,探讨了当前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包括我国新闻出版业数据新闻发展路径与对策、新媒体融合多模式发展路径与对策以及新闻出版业大数据发展路径与对策等。最后,探讨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实施中的保障机制,包括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机制、新闻出版健康发展的导向机制、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保障机制、现代数字技术保障机制、促进媒体融合的激励机制以及新闻出版监管机制等。

冯维健[4](2019)在《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区域形象的传播。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议题的设置者,其对一个地区的新闻报道直接影响着公众对该区域的直观感受和总体印象。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宣告成立。成立之初的雄安新区更应该抓住机遇,以适当的方式传播区域形象,为更好地吸引人才就业、外商投资、游客观光做准备。中国新闻社作为国内第二大综合性新闻通讯社,其报道的权威性和平台的影响力都不容小觑,中国新闻社所发布的雄安报道对传播新区良好形象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中国新闻社共发布雄安新区新闻报道366篇,平均每日发表1篇,基本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雄安新区报道策略,为更好地推介雄安新区形象打下了基础。这些报道作品可以从受众、内容和表现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中国新闻社雄安报道所呈现的传播规律,总结其经验,分析其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从受众方面来看,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报道的目标受众可以区分为当地受众、国内其他地区受众以及海外受众三个维度,在满足受众新闻信息需要的同时,搭建起人民群众与雄安新区沟通的桥梁。从内容方面来看,中国新闻社雄安报道定位明确,题材广泛,优质原创内容丰富,对传播雄安新区主流声音具有重要影响。从表现方面来看,中国新闻社无论是在语言表达、视听互动还是编排策划方面,都融入了新媒体因素,提升了雄安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由于雄安新区的形象传播活动还处在探索阶段,中国新闻社的雄安报道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包括:反馈互动不足,对受众需要的满足度不够;题材不均衡,语言相对拘谨严肃;深度与广度有待提高,传播效果欠佳。针对这些问题,中国新闻社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整合媒介资源,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对策,为雄安新区形象传播加油鼓劲。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李占英,王尧[5](2018)在《中国国际地位增强年——2017年境外媒体涉华报道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国际格局经历深刻变革与调整: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触发国际关系大调整,西方裂变明显加深,英国启动"脱欧"进程,中东持续动荡,朝核危机居高不下。与"世界之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之治":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高光地带,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国更加成为境外媒体瞩目的焦点。总体而言,境

杨梦洁[6](2017)在《中国新闻社对外报道特色研究 ——以2013年至2017年两会报道为例》文中认为中国新闻社是我国大陆当前仅有的两家新闻通讯社之一,1952年中国新闻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中宣部和国务院曾在共同下发的文件中将中国新闻社定位成面向港澳台、海外华文媒体发稿的国家级通讯社。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后发现,中国新闻社特殊的成立背景、理念和定位,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报道风格。每年三月召开的全国两会既是我国国内的最高议事场,也是世界各国观察、研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走向的重要窗口。中国新闻社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中央六大外宣媒体之一,承担着走进海外舆论场的责任和使命。基于全国两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本文选取中国新闻社两会对外报道中的标志性新闻产品——文字电讯通稿进行分析,以此考察中国新闻社对外报道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国新闻社及其对外报道做了简单的概述,分析了中国新闻社的定位,并分三个阶段对其对外报道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本文的研究重点——中国新闻社对外报道特色的分析上,本文二、三章对中国新闻社2013年至2017年两会对外报道进行抽样统计,分别从宏观的内容形式和微观的文本写作两部分进行分析,找出中国新闻社对外报道在内容和文本上的特点。第四章根据前文的总结与分析,围绕中国新闻社对外发展方向进行探讨,即继续坚持对外报道中的特色优势:“软”“硬”新闻兼具;注重人文关怀;语言通俗、态度客观。同时,第四章还对中国新闻社对外报道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找出解决方式,寻找中国新闻社对外报道更长远的发展方向。

刘宇飞[7](2017)在《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口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每年,中国各级政府部门都会举办多场不同规模的新闻发布会。其中,最受世界关注的当属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大政方针逐渐成为西方媒体日益关注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从文化的角度对口译策略展开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的文化转换。因此,口译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口头上的文化转换。因此,两会新闻发布会便成为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平台。每年,新闻发言人都将新闻发布会作为发布中国大政方针的窗口,他们总会提及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中国特色表达是对我国现阶段发展和政策的权威表述。因此,关于这类表达的英文翻译也受到了公众的关注。本文选取的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的口译语料,分析的视角是巴斯奈特教授提出的文化翻译观。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将本次新闻发布会中涉及的中国特色表达分为五类:中国特色数字缩略语;四字格;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和社会新政;网络语言和文化负载词。经过分析和总结,笔者得出如下结论:从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视角而言,译员为实现中国特色表达在中英两种文化上的对等,主要采取的翻译方法是保留文化意象法和替换文化意象法。在外交翻译过程中,译员应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更好地传递中国特色表达的文化内涵。

王洁[8](2017)在《仪式的解构与建构 ——我国新闻发布会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有对新闻发布会的研究多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本文以人类学角度切入发布会,采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首先梳理我国新闻发布会的时空脉络,论述预备立宪后我国记者会实践、形态与结构的变革,论述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新闻发布的管理思想以及制度的嬗变与发展。确定110年间记者会的时间结构、空间边界与格局、称谓结构以及形式结构。论证晚清至今我国记者会实践持续存在。论述新政背景下记者会的生发,确定我国记者会发端于清末而不是民初,阐述清政府政务发布内外有别,对内慎重发布、秘而不宣的思想。论述北洋政府新闻发布管理思想与记者会在国家层面的实施和制度建设,确定记者会发展于北洋政府时期,北洋政府首任内阁开创中央政府记者会的先河,继任内阁开始从中央到地方推动记者会制度建设。论述新闻统制背景下,国民党新闻发布管理思想与记者会的系统的制度设计和持续建设,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内及高层官员普遍展开记者会实践,并特别重视国际宣传,外记者会为单独的类型广为运用。开办外记者会,这一媒介管理方式思路源于清政府,实践于北洋政府,发扬光大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多个部门和部分省市政府出台记者例会制度和发布新闻办法、条例、法规。论述建国后30年间,记者会表现出国家的主导与民间的退场的特点,记者会空间边界表现出对内的压缩与对外的扩张特点。建国后,我国政府国际传播组织相当得力,境外记者会地理分布范围较之前各个历史时期大为扩展,境内外国政府记者会规格和层次大大提高。考证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时间段内既往学界认为是典型而阐述并不清晰的记者会并勘误。论述改革开放后记者会多元发布主体的均衡发展,国家与民间的对接,记者会空间边界的内外扩张,以及参与媒体层级的下移。其次,在此基础上,以我国新闻发布会的发展历程为支撑,对发布会进行文化人类学分析,阐释发布会的仪式属性及建构。重新定义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是具有明确目的和策略的仪式实践,权力及权力控制隐藏在仪式行为之后。以人类学视野观察,发布会是以社会位阶较高的人群为执礼主体,基于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思想在现代社会盛行,实施社会控制的民主仪式。论证提高发布会效力的因素,仪式形式、仪式规格、仪式程序直接作用于发布会的仪式效力。又次,新闻发布会作为舶来的仪式,在中国本土着陆实践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生发,其形态和结构应能体现出中国特色。论述百余年间我国记者会称谓具有类型繁多、灵活多变,同一称谓存在多个变换形式等特点,分析记者会称谓的七个类型,确证招待记者、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为百余年间最为流行的三类称谓。各类称谓之间无本质差别,为同一仪式活动的不同能指。最后,论证我国发布会的仪式结构和形态的特点,并分析其文化个性。

程小玲[9](2016)在《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公共外交从根本上体现了一国政府对于增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相互理解的自觉努力,是进行国家营销的系统性规划。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是国际传播,传播能力决定了国家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公共外交与媒体国家影响力塑造,正发生强烈互动与融合。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以和平崛起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明显存在短板,对外传播明显“大而不强”的问题较为明显,国际舆论环境中“西强我弱”的被动局面依然存在。作为国家的耳目喉舌、身兼官方和民间背景的天然优势,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正在通过外宣、外交、外销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国际传播,不断在公共外交领域中取得重要成果。本论文在公共外交的视野下,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进行考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结合西方媒体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发展策略和建议。首先,论文对公共外交、主流媒体及国际传播力的内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作了阐述。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渠道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公共外交是主流媒体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在公共外交的背景下主动设置议题,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可以灵活、深入地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有效影响外国受众,提高本国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话语权。其次,论文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现状进行了梳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对外报道稀少、国际新闻报道基本无存在感的封闭期;努力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开拓期;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9年以来,以国家为主导的全面布局、促进主流媒体结构优化的战略转型升级期。其中,笔者重点以新华社为例,系统介绍了这个世界性的国家通讯社,在我国国际传播中的地位、作用、渠道,以及议程设置的框架、组织机制、受众定位。并对其特有的国际传播历史沿革、外宣报道平台流变、媒体外交活动开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新华社是中国最重要的官方主流媒体,也是我国对外宣传的缩影。通过对这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论文分析了我国际传播力建设中的主要优势、突出问题、影响因素和未来走向。此外,论文还对西方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进行梳理和横向比较,总结对我国有积极借鉴的内容。最后,在综合上述各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公共外交的角度,针对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建设,提出包括制定总体战略、提高议题设置能力、增强国际化叙事能力、加强传播渠道建设、创新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建议。

王锡苓,刘泽宇,张伽羽[10](2016)在《美联社、《纽约时报》对2016年中国“两会”报道的议题选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中国未来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关注也日益加强。通过全国"两会"了解中国已有发展成果和未来走向是西方各国采用的最重要和便捷的途径之一。由于不同媒体的定位、编辑方针等差异,致使美国不同媒体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内容及同一事件的报道角度均有所不同。文章选取美国两个主要媒体美联社和《纽约时报》官方网站关于2016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分析其对2016中国"两会"的观察与解读。研究发现,美联社对全国"两会"的报道较为客观平实,倾向于"记录型"报道。《纽约时报》的报道则较为偏激和主观,倾向于"评论型"报道。

二、境外媒体关注市“两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境外媒体关注市“两会”(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地区媒体的大陆政治形象建构研究 ——以民进党二次执政以来台湾三大报对“两会”的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
        二、关于政治形象的研究
        三、关于大陆媒介形象的研究
        四、关于大陆政治形象及“两会”报道的研究
    第二节 理论框架
        一、框架理论
        二、议程设置理论
第二章 关于“两会”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报道数量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二节 报道篇幅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三节 报道议题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四节 报道态度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五节 报道来源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六节 报道框架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七节 报道形式
        一、总体概况
        二、变化趋势
        三、不同报纸的比较
第三章 台湾地区媒体建构的大陆政治形象分析
    第一节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惠台遏独”与“拉拢恐吓”
    第二节 主张中美合作共赢:“释放善意”与“妥协示好”
    第三节 中国特色政治体制:“中国式民主”与“威权统治”
第四章 台湾地区媒体建构大陆政治形象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以政党倾向为核心的政治因素
    第二节 以商业主义为核心的经济因素
    第三节 以“台湾意识”为核心的社会因素
第五章 研究探讨与限制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探讨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探讨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境外社交平台上中美媒体的话语权争夺研究 ——以四家媒体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设计
2 核心概念及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1 国际话语权
    2.2 社交媒体
    2.3 境外社交平台上的中国媒体账号传播现状
3 中美四家媒体涉贸易战Facebook推文内容分析
    3.1 推文数量——双方报道数量起伏趋势基本一致
    3.2 推文形式——基于各自媒体特色组合多种形式
    3.3 推文主题——国家利益及政治立场决定事实选择
    3.4 事件态度——中方抵制贸易战态度较美方更坚决
    3.5 推文信源——中美两方皆更倾向于选择本国信源
    3.6 四家媒体在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特点
4 中美四家媒体涉贸易战Facebook推文框架分析
    4.1 中国媒体Facebook涉贸易摩擦推文中使用的新闻框架
    4.2 美国媒体Facebook涉贸易摩擦推文中使用的新闻框架
    4.3 中美媒体Facebook贸易战议题交锋中使用的新闻框架比较分析
5 中美四家媒体涉贸易战Facebook推文话语分析
    5.1 文本视角:话语选择与贸易战事件的建构
    5.2 语境视角:话语实践与意识形态的互动
6 中美贸易战议题的交锋对我国媒体境外社交平台话语权争夺的启示
    6.1 话语权的争夺在境外社交平台上的三个维度
    6.2 中国媒体在境外社交平台话语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6.3 中国主流媒体利用境外社交平台提高国际话语权的传播策略
7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中美贸易摩擦时间表
致谢

(3)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新闻出版改革创新意义的讨论
        1.2.2 关于新闻出版与传播模式方面的研究
        1.2.3 关于新闻行政监管创新方面的研究
        1.2.4 关于新闻出版业投融资体系及模式的研究
        1.2.5 关于新媒体融合与演化的研究
        1.2.6 关于数据新闻和数字出版的研究
        1.2.7 关于媒体组织绩效评估的研究
        1.2.8 其他方面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2.1.1 新闻出版
        2.1.2 新媒体
        2.1.3 数据新闻
    2.2 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
    2.3 数据拟合模型与理论
        2.3.1 线性趋势拟合模型
        2.3.2 二次曲线趋势拟合模型
        2.3.3 指数趋势模型
    2.4 回归分析模型
    2.5 定性预测方法
    2.6 评价与评价指标体系
    2.7 文献研究法
    2.8 本章小结
3 我国新闻出版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3.1 文本处理过程中重要参数的选取
    3.2 新闻出版的共现现象分析
        3.2.1 共现分析的一般过程
        3.2.2 共现网络的聚类分析
    3.3 新闻出版研究特征的分析视角
    3.4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3.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4.2 研究工具
    3.5 新闻出版研究演化过程
        3.5.1 新闻出版研究的基础数据分析
        3.5.2 新闻出版领域研究学者关系图谱
        3.5.3 新闻出版研究的历时热点议题演变
    3.6 新闻出版研究趋势
    3.7 新闻出版研究特征
    3.8 本章小结
4 媒体融合发展热点分析与特征挖掘
    4.1 媒体融合概念与模式
        4.1.1 媒体技术融合
        4.1.2 媒体经营方式融合
    4.2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的发展历程
    4.3 媒体融合发展的特征分析
        4.3.1 媒体融合研究热点可视化整体分析
        4.3.2 媒体融合研究热点领域内容分析
        4.3.3 媒体融合研究知识聚类
        4.3.4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4.3.5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4.3.6 我国媒体融合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4.3.7 媒体融合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数据新闻热点分析与发展特征挖掘
    5.1 数据新闻的功能与特征
        5.1.1 数据新闻的理念
        5.1.2 数据新闻的功能
        5.1.3 数据新闻模式的特征
    5.2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基本状况
    5.3 数据新闻研究的知识图谱
        5.3.1 数据新闻研究热点可视化整体分析
        5.3.2 数据新闻研究热点领域内容分析
        5.3.3 数据新闻研究知识聚类
        5.3.4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5.3.5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5.3.6 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5.3.7 数据新闻研究前沿可视化分析
    5.4 数据新闻的发展特点
        5.4.1 新闻报道的动态化
        5.4.2 数据新闻的定制化
        5.4.3 数据新闻可视化
        5.4.4 数据新闻预测服务
    5.5 2018年全球数据新闻奖获奖分析
        5.5.1 全球数据新闻奖历史
        5.5.2 数据新闻获奖案例创新分析
    5.6 数据新闻的发展态势
        5.6.1 数据新闻的内容多样化
        5.6.2 数据新闻的形式多样化
        5.6.3 数据新闻的功能多样化
    5.7 数据新闻发展的反思
        5.7.1 扩大数据来源及深度数据挖掘
        5.7.2 急需设立我国数据新闻专业规范
        5.7.3 监管与提升需要并重
        5.7.4 需要扩展新型的新闻法律法规
        5.7.5 设计人工智能新闻伦理标准
    5.8 本章小结
6 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分析
    6.1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发展概况
    6.2 国家出版基金与国家发展战略关联分析
    6.3 国家出版基金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6.4 文化产业投入与文化产业发展关联分析
    6.5 国家出版基金对新闻出版的支持特征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新闻出版发展路径与对策
    7.1 数据新闻发展路径与对策
        7.1.1 数据新闻的本土化对策
        7.1.2 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对策
        7.1.3 数据新闻的新技术对策
        7.1.4 数据新闻的专业化管理对策
    7.2 媒体融合多模式发展路径与对策
        7.2.1 媒体融合是新时代新闻出版的必然趋势
        7.2.2 新闻媒体融合转型的关键:需求融合和市场融合
        7.2.3 新媒体融合的战略目标和定位
        7.2.4 新媒体融合的战略方案
    7.3 新闻出版业大数据发展路径与对策
        7.3.1 大数据对我国出版行业的影响
        7.3.2 我国出版业发展大数据的应用环境分析
        7.3.3 我国出版业大数据应用的战略分析
        7.3.4 大数据出版业应该重视个人数据隐私、企业数据安全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新闻出版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8.1 建立适合我国新闻出版特征的绩效评估机制
        8.1.1 媒体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8.1.2 绩效评估的综合评价方法
        8.1.3 评估模型量化计算的进一步思考
        8.1.4 绩效评估的可拓优度评价方法
    8.2 建立新闻出版健康发展的导向机制
    8.3 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保障机制
    8.4 现代数字技术保障机制
    8.5 打造促进媒体融合的激励机制
    8.6 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出版监管机制
    8.7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区域形象传播研究综述
        1.2.2 雄安新区区域形象传播研究综述
        1.2.3 中国新闻社区域形象报道研究综述
        1.2.4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机遇与挑战
    2.1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存在的机遇
        2.1.1 地理位置优越可报道资源丰富
        2.1.2 海外市场广阔媒体公信力高
    2.2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面临的挑战
        2.2.1 县域经济滞后环境污染较重
        2.2.2 起步相对较晚媒介竞争激烈
第3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受众策略
    3.1 立足当地受众群体服务人民凝心聚力
        3.1.1 民生新闻精准投放方便群众信息选择
        3.1.2 挖掘雄安百姓故事引发当地情感共鸣
    3.2 满足国内受众心理围绕中心引领导向
        3.2.1 及时发布国家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创业
        3.2.2 展现雄安建设成就增进了解消除疑虑
    3.3 面向国际客户需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3.3.1 筹备华文传媒论坛引领客户走进雄安
        3.3.2 海外专栏英语报道鼓励境外媒体转载
第4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内容策略
    4.1 明确形象定位提高社会公信力
        4.1.1 政治区位形象京津冀协同发展枢纽
        4.1.2 产业经济形象国家级经济科技新区
        4.1.3 历史文化形象革命老区与非遗重镇
        4.1.4 社会民生形象播种梦想的人民之城
        4.1.5 生态环境形象铁腕治污绿色新家园
    4.2 拓展新闻来源增强内容传播力
        4.2.1 自主采写为主转载渠道丰富
        4.2.2 信源主体多元侧重政府声音
    4.3 广纳报道题材提升品牌影响力
        4.3.1 事件活动新闻为主展现政府工作姿态
        4.3.2 人物通讯故事先行凸显雄安人物性格
        4.3.3 政治述评报道突出展望新区时代前景
第5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表现策略
    5.1 语言文字表达传统与现代融合
        5.1.1 传承“中新风格”保持外宣媒体特色
        5.1.2 运用新媒体语言激发受众阅读兴趣
    5.2 图片视频运用视觉与听觉触动
        5.2.1 图片语音作补充便于读者理解内容
        5.2.2 长短视频相结合增强受众直观感受
        5.2.3 移动端新闻直播满足现场体验需要
    5.3 报道编排发布重视专题与时间节点
        5.3.1 增辟雄安专栏强化主题风格统一
        5.3.2 把握时间节点立体报道形成声势
第6章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问题与对策
    6.1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存在的问题
        6.1.1 以传播者为中心信息反馈互动不足
        6.1.2 以硬新闻居多软性新闻内容不充分
        6.1.3 以单次传播为主整合与深度待提高
    6.2 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的改进对策
        6.2.1 增强互动体验满足用户新闻参与感
        6.2.2 平衡报道视角做好舆论监督与引导
        6.2.3 挖掘系列报道拓展新闻深度与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B 类目建构
附录 C 样本统计
致谢

(5)中国国际地位增强年——2017年境外媒体涉华报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涉华报道特点
    (一) 对华报道量创十年来新高
    (二) 中国在全球最受媒体关注国家中位居第二
    (三) 外交领域最受关注
    (四) 十九大、“一带一路”及经济数据是境外媒体报道热点
    (五) 美欧媒体和周边媒体对华关注度高
二、涉华报道热点
    (一) 党的十九大
    (二) 两大主场外交
    (三) 中国国际影响力
    (四) 经济形势
    (五) 中美关系
    (六) 中日、中韩关系
    (七) 中印洞朗对峙
    (八) 朝核危机
    (九) 科技创新
    (十) 社会治理
    (十一) 香港回归20周年
    (十二) “中国威胁论”
三、2018年涉华报道前瞻

(6)中国新闻社对外报道特色研究 ——以2013年至2017年两会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中国新闻社及其对外报道
    1.1 中国新闻社概况
        1.1.1 中国新闻社简介
        1.1.2 中国新闻社定位分析
    1.2 中国新闻社的对外报道
        1.2.1 成立初期
        1.2.2 业务拓展期
        1.2.3 融合发展期
第2章 中国新闻社两会对外报道内容特点
    2.1 内容形式的抽样统计
        2.1.1 样本的选择
        2.1.2 内容设置
        2.1.3 内容倾向
        2.1.4 消息来源偏向
    2.2 内容表现特点
        2.2.1 抓时政人物的软角度
        2.2.2 民间声音表达充分
        2.2.3 善于讲述人物故事
        2.2.4 敏感问题不失声
        2.2.5 报道态度客观
        2.2.6 报道题材广泛
第3章 中国新闻社两会对外报道文本特点
    3.1 新闻标题的制作
        3.1.1 丰富的辞格运用
        3.1.2 口语化表达
    3.2 导语表达方式多样
        3.2.1 引语式
        3.2.2 设问式
        3.2.3 其他类型
    3.3 注重细节描写
    3.4 引语的使用
        3.4.1 善用直接引语
        3.4.2 引述动词平实
第4章 对中国新闻社对外报道的展望
    4.1 继续保持对外报道的特色优势
        4.1.1 “软”“硬”新闻兼具
        4.1.2 注重人文关怀
        4.1.3 语言通俗态度客观
    4.2 布局社交平台抓住新一代华人受众
    4.3 加强与华文媒体的合作与往来
    4.4 增加深度报道深耕海外中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口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化翻译观及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1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起源和发展
2.2 对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解读
    2.2.1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目的
    2.2.2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翻译方法
    2.2.3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译文的评价标准
    2.2.4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指导下译者的地位
    2.2.5 本文研究方法
2.3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语料介绍与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3.1 新闻发布会及其口译的特点
    3.1.1 两会新闻发布会口译的特点
    3.1.2 本文语料简介
3.2 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口译策略研究现状
3.3 中国特色表达的定义和特点
    3.3.1 中国特色表达的定义
    3.3.2 中国特色表达的分类
3.4 中国特色表达翻译的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章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策略
4.1 保留文化意象法
    4.1.1 中国特色数字缩略词的翻译
    4.1.2 中国特色四字格的翻译
    4.1.3 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政策表达的翻译
4.2 替换文化意象法
    4.2.1 网络语言的翻译策略
    4.2.2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现场口译中英对照文本

(8)仪式的解构与建构 ——我国新闻发布会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理论、历史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仪式研究现状与理论述评
        二、新闻发布会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问题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叙事理论与方法
        二、访谈法
        三、内容分析
    第六节 研究创新
    第七节 文章架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与测量
    第一节 仪式
        一、“仪”解
        二、“式”解
        三、“仪式”解
        四、仪式的起源和特点
    第二节 新闻发布会
        一、新闻发布会
        二、记者招待会
        三、新闻吹风会
    第三节 理论述评
        一、人类学仪式理论
        二、大众传播活动相关的仪式理论与研究述评
        三、礼与礼治思想
    第四节 抽样与测量
        一、报刊具体数据搜集与统计时间范围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结构与类目划分
        四、信度分析
第三章 新政背景下记者会的生发:晚清时期记者会研究(1906-1911)
    第一节 晚清报刊业的发展与对朝政的监督作用
    第二节 清政府政务发布慎重发布,秘而不宣的思想与新闻界的长期抗争
    第三节 晚清记者会仪式实践与清政府对新闻发布的控制
        一、中央政府记者会考与商业机构记者会的出现
        二、清末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记者会考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中原逐鹿中记者会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记者会研究(1912-1927)
    第一节 数据基本面分析
    第二节 政务公开思想与记者会在国家层面的实施及制度建设
        一、国务院、总统府及都督府的记者会仪式实践与制度建设
        二、外交部的记者会仪式实践与外务公开思想
        三、北洋政府与广东军政府南北议和时期的记者会与政务公开
        四、广东军政府、国民党的记者会与政界对记者会促进舆论整合的认识
    第三节 国内新闻界对境外记者会的报道与境外人士在我国的记者会
    第四节 仪式的多重主体:社会团体、政治人物的记者会
    第五节 结论
第五章 新闻统制背景下记者会的勃兴:国民党统治时期记者会研究(1928-1949)
    第一节 数据基本面分析
        一、报道媒体分析
        二、报道信息来源分析
        三、报道聚焦地理范围分布
        四、报道发布机构分析
    第二节 境内外国政府和外国军队记者会与国民党对西方新闻发布管理形式的效仿
    第三节 记者会在民间和社会的逐步流行:商业组织、社会团体与社会名流记者会
        一、商业组织的危机公关记者会与常规记者会
        二、社会团体与社会名流记者会
    第四节 日本侵略组织、伪政府的记者会与特点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民盟等政党的记者会实践、特点与制度建设
    第六节 国民党党政军系统记者会实践与新闻发布管理思想
        一、政党、政府、军队记者会报道发布机构分析
        二、国民党党政军记者会形式、实践与新闻发布管理思想
    第七节 记者会在国家层面的系统制度设计和持续建设
    第八节 结论
第六章 媒介环境变动下记者会的消长与变革:建国后记者会研究(1949-2016)
    第一节 国家主导的仪式: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后记者会研究(1949-1983)
        一、数据基本面分析
        二、记者会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孤立政策的政治策略
        三、国家利益实现的技术:揭发美国政府细菌战的系列记者会实践与特点
        四、中央政府各部记者会实践与特点
        五、我国政要、社会名流记者会实践与特点
        六、仪式空间边界的对外扩张:参加国际活动的中国代表团记者会实践与特点
        七、仪式空间边界的对内消减:省市行政机构及部门的记者会
        八、所谓“渤海二号”记者会考
        九、仪式发布主体的失衡:商业机构记者会实践与特点
        十、文革结束后发布会内容和主题的发展
    第二节 国家仪式与民间仪式的对接:改革开放后记者会的发展(1984-2016)
        一、记者会称谓的变动,多元主体的均衡发展,参与媒体层级的下移,经济主题备受关注
        二、全面推动政务公开与仪式空间边界的内外扩张
        三、人大、政协、党务会议记者会与新闻发布管理思想的发展
        四、结论
    第三节 论建国以来记者会的制度建设和全国布局
        一、从国家利益出发:建国初期的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及特点
        二、政务公开与舆论监督:文革结束后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及特点
        三、结论
第七章 新闻发布会的仪式阐释与建构:历史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发布会现场准入和身份限制
    第二节 区分社会群体的发布会
    第三节 发布会仪式的阈限
    第四节 发布会仪式中的结构与反结构
        一、仪式中的结构
        二、仪式实践与仪式的反结构
    第五节 媒介仪式的生成
        一、仪式与媒介技术
        二、发布会的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
    第六节 发布会的仪式效力
        一、仪式程序、规格、形式直接作用于发布会仪式效力
        二、发布会展演需循仪礼次序和规则,符合约定
第八章 中国新闻发布会形态、结构与文化个性
    第一节 中国新闻发布会的时间结构、空间边界与格局
    第二节 中国新闻发布会称谓考
        一、仪式名称的确立与嬗变
        二、晚清及民国时期记者会称谓
        三、建国后记者会称谓
    第三节 中国新闻发布会的文化个性
        一、宴会与新闻发布的形式和结构从汇流到区分
        二、新闻界与发布方彼此之间的“宾主”角色定位
        三、政治人物是记者会的主角,记者会重视外记者和国际宣传的面向
        四、商业机构的相对不在场,中央政府是发布制度全国布局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致谢

(9)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
        1.2.2 关于公共外交与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的关系研究
        1.2.3 关于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研究
        1.2.4 关于新华社国际传播力的个案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公共外交与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
    2.1 公共外交
        2.1.1 公共外交的内涵
        2.1.2 公共外交的特点
    2.2 主流媒体及其国际传播力
        2.2.1 主流媒体的界定及标准
        2.2.2 国际传播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3 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与公共外交的关系
        2.3.1 主流媒体是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
        2.3.2 公共外交是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3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3.1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历史回顾
        3.1.1 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浓厚
        3.1.2 改革开放后到2009年:向中国说明世界
    3.2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现状考察
        3.2.1 初步建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新闻报道网络
        3.2.2 报道时效性、自采率和转发率大幅提升
        3.2.3 新媒体传播强势发展
4 案例:公共外交视野下新华社的国际传播力剖析
    4.1 新华社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4.2 新华社国际传播的信源和渠道
        4.2.1 作为国家通讯社的信源
        4.2.2 新华社国际传播力的渠道建设
    4.3 新华社的“主动推送”和效果分析
        4.3.1 公共外交视野下新华社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和框架
        4.3.2 从“人”出发讲好中国故事
        4.3.3 跨越“接近性”原则的国际障碍
    4.4 新华社在媒介外交活动中的效果分析
        4.4.1 运营海外社交媒体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
        4.4.2 与联合国等机构实现国际平台资源嫁接
        4.4.3 拓展对外合作机制:与世界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
        4.4.4 新华社国际传播成效分析
5 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5.1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国际传播信息流进流出存在“逆差”
        5.1.2 国家形象的塑造以“他塑”为主
        5.1.3 话语体系在中外融通上存在差距
    5.2 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中问题造成的原因
        5.2.1 观念方面:现代传播意识不强
        5.2.2 报道能力方面:议题设置能力有待提升
        5.2.3 管理方面:体制机制不适应国际传播要求
        5.2.4 人才方面:国际传播人才储备不足
6 公共外加视野下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及其启示
    6.1 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
        6.1.1 西方主流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和地位
        6.1.2 案例:“美国之音”等在国际传播力构建中的表现
    6.2 西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启示
        6.2.1 重视媒体专业化和精英智囊作用
        6.2.2 加强国际传播战略规划
        6.2.3 进一步加强传播平台建设
7 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7.1 正确理解国际传播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价值和意义
    7.2 提高国际化叙事能力,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
    7.3 加强公共外交语境下的国际传播渠道建设
    7.4 提升议程设置力与争取话语权
    7.5 注重统筹规划与传播实效,加强课题研究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美联社、《纽约时报》对2016年中国“两会”报道的议题选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涉及全国“两会”的报道篇目
二、两媒体对重要议题的报道分析
    (一)经济议题
    (二)社会、民生议题
    (三)外交、政治议题
三、报道差异成因分析
    (一)介质属性
    (二)与报道国的关系
    (三)美国“大选”的时间影响
四、结语

四、境外媒体关注市“两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地区媒体的大陆政治形象建构研究 ——以民进党二次执政以来台湾三大报对“两会”的报道为例[D]. 姚帅. 山东大学, 2021(02)
  • [2]境外社交平台上中美媒体的话语权争夺研究 ——以四家媒体Facebook贸易战相关推文为例[D]. 曾欣. 暨南大学, 2020(05)
  • [3]我国新闻出版的热点关键词分析与发展对策究研究[D]. 孟庆麟.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4]中国新闻社雄安新区形象传播策略分析[D]. 冯维健. 湖南大学, 2019(07)
  • [5]中国国际地位增强年——2017年境外媒体涉华报道分析[J].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李占英,王尧. 对外传播, 2018(03)
  • [6]中国新闻社对外报道特色研究 ——以2013年至2017年两会报道为例[D]. 杨梦洁. 河北大学, 2017(02)
  • [7]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特色表达的翻译策略研究 ——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现场口译为例[D]. 刘宇飞.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8)
  • [8]仪式的解构与建构 ——我国新闻发布会历史研究[D]. 王洁. 厦门大学, 2017(08)
  • [9]公共外交视野下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研究 ——以新华通讯社为例[D]. 程小玲. 武汉大学, 2016(01)
  • [10]美联社、《纽约时报》对2016年中国“两会”报道的议题选择分析[J]. 王锡苓,刘泽宇,张伽羽. 新闻爱好者, 2016(05)

标签:;  ;  ;  ;  ;  

外媒关注我市“两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