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知名品牌的区别在哪里?

中外知名品牌的区别在哪里?

一、中外名牌差在哪儿(论文文献综述)

邢洁[1](2020)在《产品异质性、生产率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扩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货物出口保持稳步增长是过去近二十年来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出口企业作为货物出口的微观经济主体,已经逐步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中国能否实现货物出口的可持续增长与中国出口企业的成败密不可分。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出口企业该如何应对来自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该如何与具有众多名牌和高质量产品的发达国家企业进行抗衡?是一味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还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功能以及知名度等产品特性(尽管由于选材、研发和广告等投入使生产成本增加)?只有确定了出口企业比较优势的关键来源,才能就这些问题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本文尝试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有关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框架。一个是以Melitz(2003)为基础,使用CES(固定替代弹性)效用函数。另一个是以Melitz和Ottaviano(2008)为基础,使用拟线性二次效用函数。无论选择这两个主流模型中的哪一个进行理论构建,大多通过引入更多的企业异质性或者放宽企业生产的假设条件等途径进行拓展分析。已有研究对Melitz(2003)的拓展分析较为广泛,而Melitz和Ottaviano(2008)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关于企业异质性的引入,起初大都是从成本角度进行考虑,主要是以生产率倒数形式出现反映生产成本的异质性或者是反映企业进入新出口市场固定成本的异质性。近年来,产品特性的异质性正在逐渐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这样的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本文以拟线性二次效用函数为基础构建理论框架,同时引入产品异质性和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这两者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结合需求弹性和成本弹性与产品异质性和生产率异质性的交互作用,进一步分析产品异质性和生产率异质性在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的相对重要性,并利用中国12个主要出口制造业行业企业层面生产和出口的微观数据进行验证。本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介绍本文的背景、思路、主要内容、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三个角度展开:一是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主流模型及其拓展,二是产品异质性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方法,三是产品异质性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第三章是理论模型,建立了一个异质性企业出口模型,通过分析零出口利润条件,得到关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是数据和统计性分析,包括数据来源及其处理过程、样本数据初步统计分析以及样本分组标准;第五章是关键变量的估计,包括表示产品异质性的需求指数、全要素生产率、需求弹性、成本弹性,考察关键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六章从深度边际角度考察产品异质性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采用企业年度出口额和企业在出口目的地的年度市场份额两个指标衡量企业出口的深度边际,在对全体样本进行检验之后,又按照贸易方式、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以及出口目的地等标准将全样本划分为不同组别进行分组估计,最后对全样本估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章从广度边际角度考察产品异质性和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采用企业出口产品种数和出口目的地个数两个指标衡量企业出口的广度边际,进行了全样本检验和分组检验以及稳健性检验。第八章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通过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对比分析以及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相结合等多种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产品异质性和全要素生产率在企业出口深度边际和广度扩张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产品质量、功能和知名度等特性越强、全要素生产率越高,企业出口额和在出口目的地所占市场份额越大,企业出口产品种数和出口目的地个数越多。不但没有发现“生产率悖论”的存在,而且产品异质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果忽略了产品异质性的重要作用,就意味着某种程度上高估了低成本在企业出口扩张中的作用。所以,尽管通过提高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出口,但更大程度的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扩张要靠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特性并驾齐驱。第二,按照贸易方式、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以及出口目的地等标准将全样本划分为不同组别进行分组估计和对比分析得到三个主要结论。首先,在区分了一般贸易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之后,与加工贸易企业相比,产品异质性在一般贸易企业出口扩张中的作用更大。其次,在区分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后,与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通过加强产品特性来扩大出口的效果更为明显。最后,在区分了出口目的地之后,对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韩国的中国企业来说,加强产品特性和提高生产率都相当重要;对于出口目的地为欧盟的中国企业来说,加强产品特性更有利于出口二元边际的扩张;对于出口目的地为除日韩以外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中国企业来说,通过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扩大出口的效果更为明显。第三,产品异质性和全要素生产率在企业出口二元边际扩张中的相对重要性与需求弹性和成本弹性有关。目标市场的需求弹性越小,即市场上产品差别程度越大,相对于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加强产品特性更有利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扩张。加强产品特性的成本弹性越小,也就是加强产品特性所引起的边际成本增加越少,与提高生产率相比,提升产品特性能够更加有效地扩大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基于已有研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第一,本文将产品异质性和生产率异质性同时引入以拟线性二次效用函数为基础的异质性企业分析框架进行理论分析。与基于CES效用函数的异质性企业分析框架假设条件相比,拟线性二次效用函数的假设更为宽松、更符合客观实际,所得结论的普遍性更强。CES效用函数下的均衡价格由简单的加成得到,而拟线性二次效用函数下的市场均衡是由价格相互作用的众多企业的纳什均衡给出。由于数理推导的复杂性等方面原因,将多个维度的企业异质性同时引入以拟线性二次效用函数为基础的异质性企业分析框架的研究较少,本文从这个角度对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进行扩展。第二,本文从企业微观层面出发,以中国主要出口行业的企业数据为样本,考察产品异质性对企业出口二元边际扩张的影响,把企业出口绩效分解为深度边际和广度边际,深度边际以企业年度出口额和企业年度出口市场份额两个指标来衡量,广度边际以企业出口产品种数和企业出口目的地个数两个指标来衡量。并且,还考察了产品异质性和全要素生产率在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扩张中的相对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另外,按照贸易方式、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以及出口目的地等标准将全样本划分为不同组别进行分组估计和对比分析。第三,本文的实证检验采用了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交易统计数据库两套微观数据以及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部分宏观数据,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贸易和出口目的地市场规模等相关信息进行匹配,并根据行业出口份额、传统出口行业以及新兴出口行业等标准选择了 12个出口行业的企业数据组成了本文的样本数据,丰富相关研究的实证分析对象以及结论。

撒俊红[2](2020)在《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情况考察 ——以新HSK六级考试写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转述现象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它反映着我们每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风格。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研究转述现象同样在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汉语教学、汉语水平测评等都具有参考价值。汉语水平考试作为衡量留学生汉语语言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标准,其中的转述现象研究则更为必要。因此,本文选取了全新的角度,将对外汉语教学与“书面转述”相结合,以新HSK六级考试的写作题为例,讨论了中高级阶段留学生的汉语书面转述情况。在调查过程中,设置了汉语二语学习者(30人)与母语者(30人)两个对照组,选择了 3篇《HSK标准教程》中的课文,并按照新HSK六级考试书写题测试形式,共收集到了 180篇缩写的文章(共计约6.5万字)作为本文的有效研究语料,探讨了中高级水平的留学生在书面转述时容易出现的各种偏误的类型和成因,并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全文共分为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了选题意义、研究的相关动态、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四个部分。第二章是基于调查的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分析,主要是从对缩写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情况、语篇的逻辑与衔接、词汇与语法的正确使用这三个方面对转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出现的所有偏误问题进行了批注、修改、分类和统计,同时在论文中进行了例证分析。第三章是对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的认识与评价,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母语对照组受试的书面转述情况,第二部分将中国学生的书面转述结果和外国学生的做了全面的统计和对比分析;第三部分分析了中高级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在书面转述过程中出现各种偏误及问题的原因。第四章是汉语书面转述研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思考,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了新HSK六级考试缩写题的评分标准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第二部分是针对书面转述研究,给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教学对策,主要包括了培养教师与学生的语篇意识、增加对书面转述的重视程度、课堂与课后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考试重难点与教学重难点的有机统一、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改进等建议。第五章为结语,再次梳理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写作过程,并列举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同时还对汉语书面转述研究方面提出了展望。

杜可风[3](2020)在《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文中提出“V/A+PP”作为汉语中一种比较独特的结构,常用度较为高频,用法较为广泛,可以置于结构中的“P”主要有“于、乎、自、以、向、往、在”等,介词最基本的句法特征就是必须介引其后宾语,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可以充当状语,还可以充当谓词的补语。具体而言,全文主要探讨谓词与后面的介词短语形成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力求从多角度、多方面考察介词短语“PP”与谓词“V/A”的组合特点与发展结果,印证“V/A+PP”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牵制,互相约束的关系。关于“V/A+PP”中双音节谓词“V/A”的考察则相对匮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在具体个案的理论解释方面,主要采取共时探究为主,历时考察为辅,语言描写与理论解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归纳总结与演绎推理、语法研究与认知语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相关语言现象的描写,综合运用词汇化、语法化、附缀化、主观化、认知语法、韵律句法等相关理论进行整体性探究。关于介词短语处于谓词后充当补语的全面考察,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分为上下两编共十二章,其中两章属于宏观总论概括,其余属于微观研究,每个章节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条分缕析的梳理语言现象。第一章总体概括“V/A+PP”结构的性质、类别与功用,“V/A”表现为单、双音节谓词,“PP”为介词短语,由“于、乎、自、以、向、往、在”与宾语所组成,宾语一般为体词成分“NP”,少数为指称性谓词成分“VP”。具体描写和分析单、双音节“V/A”对“P”产生不同的影响与作用,探究“P”的性质与功用。第二到六章,从宏观角度分别探究跨层结构“A在”、“(V)自”的附缀化及其叠加式、“V/A乎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V往NP”结构发展与演化,通过整体结构的考察,揭示“V/A+PP”结构的特性与种类。第七章阐述结构的演化倾向、发展诱因,主要从“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与机制出发,阐述整体构造发展演化所产生的多种语法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考察“P”进入词内的词汇化特征、成词后的再次演化,前附于谓词而附缀化,附加在双音节谓词或附缀结构之后而零形化,零形化诱导双音节谓词“V/A”及物化等一系列语言现象,谓词与介词短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八到十二章,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主题的情况下,注重微观研究,分别选取否定副词“难于”、构式“看在X的份(面/分)上”、形式动词“给以”“予以”、“不外乎”、“仅限于”等不同个案,从多方面、多维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进而分析它们的性质与类别、动因与机制、演化趋势与发展规律、语义特征与表达功用,重点对那些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变化较为显着的语言现象,作出微观的描写与阐述,阐释它们演化的动因与机制,揭示汉语“V/A+PP”结构的演化趋势与发展结果。本文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汉语研究提供语法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检索技术,大量挖掘符合本文主题的汉语语料,在语言事实的基础上,详细总结出汉语“V/A+PP”跨层结构发展的语法规律。其次,为词库输入新成员,语言处于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中,谓词和介词短语的跨层组合也不例外,“V/A+PP”处于述补结构向述宾结构演化的过程中,“V/A+PP”发生了重新分析,产生一批新词语、新形式,为汉语词汇系统融入新词语,为词典编撰工作提供参考范围,为汉语教学和自动化处理带来便利。最后,为语言理论的验证融入新思路,一方面对汉语“V/A+PP”结构的认识更加深化,尤其是深入了解汉语中大量跨层结构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对词汇化、语法化、词缀化等相关理论的运用更加完善,特别是使用相关语言学理论对一些汉语语法问题进行阐释。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为汉语跨层词汇化和语法规律的探索打开全新的视角,为揭示人类语言中关于谓词与介词短语的演化趋势提供一定的语言事实和理论基础。

丁雯菲[4](2020)在《职业女性用户行为表象在产品设计中的潜在需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使消费类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为大众提供着便利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消费类产品世界里,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消费者对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设计者要培养创新性思维,把对市场以及消费者的认知转化在新产品中,用更科学、更贴切的时代性方式影响大众生活,使市场进入产品细分之路。当前及将来的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受职业女性的影响日益凸现。但当前社会生活中性别化差异依然存在,男性主义观依旧被附加在多数产品上,忽视了职业女性的需求,因此消费类产品设计中满足职业女性用户潜在需求的方法仍需继续改善。本文以22岁至55岁的职业女性用户为切入点研究消费类产品设计中如何满足用户潜在需求的途径,对目标群体做出细致的分析,深入到其生活中感受周边文化、地域、年龄等细节问题对用户行为的影响,从而获取更加准确、细致的信息。通过访谈调查、扎根理论等方法深入分析解决对职业女性用户行为表象与潜在需求的挖掘,通过与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成果融会贯通,深入挖掘用户潜在需求与消费类产品设计中的相互影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愈烈的背景下,为消费类产品设计提供可持续创新设计策略,使不同用户群体的多重潜在需求更好的通过使用产品得到满足。

梁砾文[5](2019)在《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术英语是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刚性需求”,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外语教学内部。本研究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价值分析、目标分析和执行分析三方面建构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本土理论,拓展研究视角,丰富现有理论,并从实践角度,回答三大基础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以咨借鉴。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如何?(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有哪些?(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路径如何?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定性的混合路径研究,以及探索性、验证性、阐释性的线性研究设计,采用文献法、探索性访谈、话语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最终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三角验证,保证研究结论的信效度,并通过遵守自愿、保密、忠实三大原则,确保本课题的研究伦理。本研究首先在理清三个核心概念“理工科研究生”、“外语教育规划”及“学术英语素养”的基础上,梳理相关理论,建立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概念框架。其次研究者进行了探索性数据采集,包括国家及高校的规划文本、对理工科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及学术英语教师进行的探索性访谈,为后续研究做准备。再次,本研究以话语分析为基础,结合访谈法,分析相关政策文本和探索性访谈数据,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建构。此外,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量化研究工具的修编及验证模型的建构过程,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最后,研究者汇报了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工具修编和验证模型建构,以及影响因素与内涵要素间路径模型的建构过程,并结合定性数据,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即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建构在宏观层面突出的表现为主体性丧失,在中观层面没有很好地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及高校国际化进程,在微观层面,没有很好地将“工具价值”转化为“人本价值”;(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体现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次。在静态层次上,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包括学术英语知识、学术英语技能和学术英语能力三个方面,在动态层次上,三方面要素通过实践相互转化;(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术英语信念、学术英语实践、学术英语环境和英语学习经历,其中学术英语信念作用最大,无论是内涵要素还是影响因素都并非孤立存在,不仅仅需要重视单个因素的直接效应,更要重视各因素在影响路径中的转化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者修订了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概念框架,建构了理论模型。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尝试以外语教育规划为视角,从中国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及发展实践中建构相关理论,以期理顺我国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在外语教育规划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各要素间的关系,指导实践。但是,本研究依然存在研究对象范围有待扩大、研究内容有待深化以及研究工具有待改进等局限。今后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将研究对象拓展至更多地区和类型院校中的理工科研究生、进一步探讨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转化机制、各影响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等课题、加强语料库技术、参与式观察、跟踪调查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等,以便更加深入地探寻这一课题,完善现有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

冯志峰[6](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黄新炎[7](2018)在《上海纪录片研究(1980-2017)》文中研究说明上海纪录片发展,依托于上海影视,尤其是依托于上海电影深厚的历史基础及文化传统。上海电影发展历史中具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及其透露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始终影响着上海影视的发展,也影响着新时期上海纪录片的发展。无论在思想理念,还是技术手法和人才培养方面,与上海电影关系渊源很深的上海早期纪录片创作和上海科教纪录片创作,相对而言,更为直接地影响了本文所关注研究的上海纪录片的发展和进步。从1980年上海电视台成立纪录片组开始,由电影纪录片面来的电视纪录片开始有了正规军,为新时期上海纪录片创作发展提供了人员、经费和制度等方面的保障。本文基于简要回溯深厚的上海影视文化历史影响的视野,梳理研究了 1980年至2017年上海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述其各个历史阶段的创作实践及理念发展、代表作品及传播效果,初步归纳并勾勒出这个时期上海纪录片的发展脉络、衍变轨迹及文化影响。伴随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起步,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上海纪录片人,继承了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具有中国新现实主义特征的民生电影精神,比较自觉地把拍摄对象聚焦于市民百姓,深入里弄和街头进行纪实创作,通过讲述基层社会和市民百姓故事来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现实。1986年创办上海友好城市电视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努力扩大上海纪录片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认真学习日本、美国等国外相对先进的纪录片理念,使“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流派成为当时上海纪录片创作的主要理念及手法。于是,上海纪录片开始自觉塑造能使人有感同身受的普通市民百姓而不再是传统的工农兵形象,捕捉历史新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生动画面而拥有广泛传播的影响力,注重运用长镜头技术来体现纪录片创作的改革及影响力,从而使新时期上海纪录片的特征基本成型,并获得了很好的社会传播效果。伴随着新时期上海纪录片的初步辉煌,中国第一个电视纪录片栏目《纪录片编辑室》应运而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该纪录片栏目的开设与播出,是“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在体制内确立的标志,在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其间,《纪录片编辑室》不仅探索纪录片栏目化生存之道,引领上海纪录片乃至影响了全国电视纪录片栏目的发展繁荣,而且在针对纪录片创作过度使用或者违反真实性原则使用“真实再现”“情景再现”创作手法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情景模拟”的观点及主张。另外,《经典重访》的创意及创作、拍摄和传播,对优秀纪录片的再传播、再学习,都进行了很好的商业化探索,也开启了类似纪录片续集拍摄制作的先河,具有积极的历史影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纪录片编辑室》经历了从辉煌趋于平淡,其中既有上海纪录片自身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时代变化方面的因素。2002年,上海新时期纪录片发展又迈出了重要而历史性的一步: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该频道的创立,在拓展国内外纪录片传播影响的同时,很好地进行了上海纪录片创新发展及传播方面的积极探索,获得了不少较为成功的进步发展。其中在商业化背景下创设的《大师》栏目,能够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弘扬名家大师精神,对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的人文情感和价值观引领,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档案》栏目则通过从历史中去仔细找寻,挖掘以上海档案为主的生动故事,以悬念、模拟和动画等手段提升系列纪录片的影响力和观赏性。同时,上海纪实频道在努力适应现代消费的环境变化,积极改革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及制播模式。2014年,上海纪实频道上星播出,全方位适应国际化、网络化、全媒体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推进上海纪录片的最新发展。近年来,上海纪录片在探索更为客观真实的市民百姓生活系列纪录片《急诊室故事》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使自觉融合客观纪实与主观制作为一体的系列医疗纪录片《人间世》很快上马,极大地提振了上海纪录片的创新发展和影响力。与此同时,上海纪录片人积极推出融国际性、广告性、审美性和纪实性为一体的《横穿美利坚》,强化国际合作和品牌营销,还拍摄了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海上丝绸之路》,以独有的上海纪录片表达方式参与国际传播并产生积极影响。为了尽可能客观而全面深入地研究新时期上海纪录片的发展历史,笔者采访了10位涉及上海纪录片发展历史的名人,设计并收集了《大师》栏目的前测、后测的调查问卷及研究,收集了《纪录片编辑室》创立至今播出的纪录片节目表和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从创立至2017年的获奖纪录片名录,并且将其相关文字资料都列为附录,作为本文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郑言[8](2010)在《石化装备,在危机中崛起》文中研究指明据了解,世界石油装备业资本市场迅速膨胀,1999年~2006年,全球石油勘探开发投资从675亿美元增加到2708亿美元,增长了3倍。近年来,石油石化装备产业已是全球制造业争夺的市场焦点。

楼楼[9](2009)在《猿猴之城》文中指出一如果在几年以前,你说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像我父母一样在面前告诫我时间的珍贵,我可能会对你另眼相看。我的意思是说我会觉得你了不起,懂得一些人生的至理名言,或者拥有非凡阅历。回过头想想,我感到我那时的确幼稚得有些可笑。对于一个经

贺军[10](2007)在《我国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途径探讨》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市场竞争越发表现为品牌产品的竞争。名牌是企业竞争力的免征,是企业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寥寥可数。因此,深入对我国企业名牌战略实施的的内外环境进行,找出我过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我们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我国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成就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中外名牌差在哪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外名牌差在哪儿(论文提纲范文)

(1)产品异质性、生产率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扩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现实背景和意义
        1.1.2 理论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
        2.1.1 Melitz模型及其拓展研究
        2.1.2 拟线性二次模型及其拓展研究
    2.2 产品异质性和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方法研究
        2.2.1 产品异质性的估计
        2.2.2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
    2.3 产品异质性和生产率对企业出口影响效应研究
        2.3.1 未区分企业出口边际的影响效应研究
        2.3.2 企业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效应研究
    2.4 简要评述
第3章 产品异质性和生产率对企业出口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产品异质性和需求指数
        3.1.1 基于拟线性二次效用函数构建需求指数
        3.1.2 引入产品异质性的拟线性二次效用函数特征
    3.2 边际成本和成本弹性
    3.3 出口利润和出口临界条件分析
        3.3.1 出口利润
        3.3.2 出口临界条件分析
    3.4 理论分析结论
第4章 数据与统计性分析
    4.1 微观数据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宏观数据
    4.3 行业选择
    4.4 变量的相关关系
        4.4.1 价格与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
        4.4.2 生产率与企业出口的二元边际
        4.4.3 价格与生产率
    4.5 样本分组
        4.5.1 贸易方式
        4.5.2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4.5.3 出口目的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关键变量的估计与分析
    5.1 需求指数和需求弹性
        5.1.1 计量模型
        5.1.2 估计结果
    5.2 全要素生产率
        5.2.1 计量模型
        5.2.2 估计结果
    5.3 成本弹性
        5.3.1 计量模型
        5.3.2 估计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企业出口深度边际的实证分析
    6.1 基于企业出口深度边际的计量模型
    6.2 基于企业出口深度边际的估计结果
        6.2.1 基本估计结果
        6.2.2 分组估计结果
    6.3 基于企业出口深度边际的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企业出口广度边际的实证分析
    7.1 基于企业出口广度边际的计量模型
    7.2 基于企业出口广度边际的估计结果
        7.2.1 基本估计结果
        7.2.2 分组估计结果
    7.3 基于企业出口广度边际的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相关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情况考察 ——以新HSK六级考试写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缘由
        一、日常交际中的转述
        二、语言学中的转述
        三、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的转述
        四、转述的应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的相关动态
        一、转述的概念
        二、转述的相关研究
        三、影响转述结果的因素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研究思路
        二、论文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
        一、调查研究对象
        二、文本语料来源
第二章 基于调查的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分析
    第一节 书面转述原课文时主要内容的把握情况
        一、主要内容不符
        二、重要内容缺失
        三、个别内容多余
    第二节 书面转述原课文时的语篇逻辑与衔接
        一、书面转述课文时出现语篇结构与衔接问题
        二、书面转述课文时无语篇衔接问题
    第三节 书面转述课文时词汇与语法偏误分析
        一、句子成分缺失
        二、词与词的混淆偏误
        三、词语与固定结构使用不当
        四、其他
第三章 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的认识与评价
    第一节 母语对照组受试书面转述情况分析
        一、主要内容部分的把握情况
        二、语篇衔接与连贯部分的处理情况
        三、词汇与语法的使用情况
    第二节 中外受试汉语书面转述偏误统计与分析
        一、中外学生汉语书面转述调查中偏误类型与次数统计
        二、二语受试组汉语书面转述情况分析
        三、二语受试者汉语水平分析
        四、中外受试者汉语水平差异分析
    第三节 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偏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书面转述时课文主要内容出现问题的原因
        二、书面转述时出现语篇衔接问题的原因
        三、书面转述时词汇与语法使用有误的原因
第四章 汉语书面转述研究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的思考
    第一节 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评价标准与建议
        一、汉语书面转述评分标准的依据来源
        二、对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评分标准的建议
    第二节 汉语书面转述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
        一、对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影响
        二、对汉语教学内容的影响
        三、对汉语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3)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对象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对象
    0.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现状
        0.2.2 研究意义
    0.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与文章体例
        0.4.1 语料来源
        0.4.2 文章体例
上编“V/A+PP”跨层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第一章 “V/A+PP”构造的性质、类别与功用
        1.1 结构性质与构造特点
        1.1.1 “P”居中
        1.1.2 结构特点
        1.2 介词类别与虚化差异
        1.2.1 介词分类与虚化程度
        1.2.2 词性归类与类别判断
        1.3 内部牵制与性质功用
        1.3.1 谓词音节
        1.3.2 性质与功用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共时角度看“A在”的演化发展与重构
        2.1 语法层次与附缀结构
        2.1.1 内部层次
        2.1.2 附缀结构
        2.2 拷贝构式与构式成分
        2.2.1 结构模式
        2.2.2 成分选择
        2.2.3 语法特征
        2.3 “好在”的再演化与诱因
        2.3.1 情态化
        2.3.2 关联化
        2.3.3 演化成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V)自”的附缀化及其“于”的叠加式
        3.1 构成性质与结构功能
        3.1.1 单音节词
        3.1.2 双音节词
        3.1.3 语义特征
        3.1.4 句法功能
        3.2 词汇化过程及成因
        3.2.1 词汇化过程
        3.2.2 词汇化成因
        3.3 介词叠加与叠加效应
        3.3.1 “V自+于”
        3.3.2 “V于+自”
        3.3.3 产生诱因与叠加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A乎 NP”的演化方式与转化结果
        4.1 内部功能与结构转化
        4.1.1 介引功能与宾语扩大
        4.1.2 线性组合与结构转化
        4.2 韵律制约与词汇化等级
        4.2.1 单音节到双音节
        4.2.2 虚化梯度及其词汇化
        4.3 词汇化成因及演化趋势
        4.3.1 演化动因与成词机制
        4.3.2 发展趋势与演化结果
        4.3.3 从附缀化到零形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双+向/往+NP”的演化趋势与结果
        5.1 内部结构与宾语类别
        5.1.1 结构方式
        5.1.2 类别性质
        5.1.3 体标记后附
        5.2 结构转变与演化结果
        5.2.1 附缀化与零形化
        5.2.2 及物化历程
        5.3 演化成因与发展缘由
        5.3.1 介词虚化
        5.3.2 音步制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V+往+NP”的构造特征及“V往”的词汇化
        6.1 成分性质与语义特征
        6.1.1 组成性质与内部构造
        6.1.2 音节形式与语义特征
        6.1.3 宾语变化与范围扩展
        6.2 结构转化与位移变动
        6.2.1 连动而述补
        6.2.2 述补而述宾
        6.2.3 现实位移与虚拟位移
        6.3 词汇化与内部脱落
        6.3.1 成词趋势与时体标记
        6.3.2 成分脱落与音步和谐
        6.3.3 成词动因与脱落结果
        6.4 本章小结
下编“V/A+PP”跨层结构的再演化研究
    第七章 “V/A+PP”构造的演化趋势、发展结果及动因机制
        7.1 构造发展与演化趋势
        7.1.1 结构特性与演化趋向
        7.1.2 及物化与词根化
        7.1.3 附缀结构与附着叠加
        7.1.4 构式化与关联化
        7.2 演化动因与机制
        7.2.1 跨层结构重组
        7.2.2 韵律音步
        7.2.3 语言表达经济性
        7.2.4 语用需求强化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从跨层到副词:“难于”的演化历程与表达功用
        8.1 性质特征与句法分布
        8.1.1 跨层短语“难于”
        8.1.2 粘宾动词“难于”
        8.1.3 副词性“难于”
        8.2 结构演化与表达功能
        8.2.1 行域到知域
        8.2.2 委婉否定
        8.3 词化历程与演化机制
        8.3.1 成词过程
        8.3.2 演化机制
        8.3.3 鉴别标准
        8.4 从述宾到状中
        8.4.1 副词化趋势
        8.4.2 副词化梯度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看在X的份(面/分)上”的构式化及其发展
        9.1 构式特征与构式语义
        9.1.1 内部组件与位置分布
        9.1.2 构式语义与语用功能
        9.2 体标记的鉴定证明
        9.2.1 词性判定
        9.2.2 动介共存
        9.3 词化过程与成词诱因
        9.3.1 跨层结构
        9.3.2 成词诱因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给以”“予以”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10.1 句法功能与语义特征
        10.1.1 语法特征
        10.1.2 虚化程度
        10.1.3 语义特征
        10.2 宾语的种类特性与指称化
        10.2.1 宾语种类
        10.2.2 指称化宾语
        10.2.3 宾语特性
        10.3 发展历程与演化成因
        10.3.1 演化过程与词义虚化
        10.3.2 结构省缩与配合共现
        10.3.3 配合使用与共现搭配
        10.4 使用语体与表达功效
        10.4.1 使用语体
        10.4.2 表达功效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不外乎”的主观评注功能及其发展
        11.1 句法位置与后续成分
        11.1.1 句法位置
        11.1.2 组合倾向
        11.1.3 后续宾语
        11.2 语义特征与情态功能
        11.2.1 语义特点的多样化
        11.2.2 表达功能的情态化
        11.3 发展历程与演化诱因
        11.3.1 词汇化过程
        11.3.2 功能虚化
        11.3.3 演化机制
        11.4 叠加用法
        11.5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从“限于”到“仅限”的词汇化与再演化*
        12.1 演化过程与成词动因
        12.1.1 固化成词
        12.1.2 成词动因
        12.1.3 动词虚化
        12.2 限定强调与形成原因
        12.2.1 前加限定
        12.2.2 凸显强调
        12.3 表达功用与发展演化
        12.3.1 语用功能
        12.3.2 “于”的零形化
        12.3.3 配合使用
        12.4 本章小结
结语和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职业女性用户行为表象在产品设计中的潜在需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她时代”职业女性消费行为
    2.1 职业女性行为差异基础
        2.1.1 与其他社会角色差异
        2.1.2 年龄差异
    2.2 “她时代”消费行为
        2.2.1 职业女性行为基础调研
        2.2.2 职业女性消费行为分析
    2.3 职业女性生活方式分析
        2.3.1 目标用户深入访谈
        2.3.2 目标职业女性生活方式分析
    2.4 小结:职业女性生活“痒点”、“爽点”、“痛点”
第三章 “她需求”潜在分析
    3.1 “她时代”影响“她需求”
        3.1.1 互联网效应
        3.1.2 政府政策
    3.2 “她需求”潜在分析
        3.2.1 个体独特性
        3.2.2 情绪敏感性
        3.2.3 需求自我性
        3.2.4 身份多重性
    3.3 “她需求”影响产品设计
        3.3.1 主观潜在需求影响
        3.3.2 生活方式潜在需求影响
    3.4 小结:“痒点”、“爽点”、“痛点”需求亟待满足
第四章 “她产品”引领“她时代”
    4.1 “她产品”设计基础
        4.1.1 个体差异
        4.1.2 生理机制
        4.1.3 信息输入
    4.2 “她产品”设计发展
        4.2.1 女性营销设计
        4.2.2 女性物化设计
        4.2.3 女性体验设计
    4.3 小结:“痒点”、“爽点”、“痛点”需求满足基础
第五章 “她产品”满足“她需求”
    5.1 理想自我设计建构
    5.2 社会认同设计建构
    5.3 情感关怀设计建构
    5.4 角色平衡设计建构
    5.5 设计实践
    5.6 小结:“痒点”、“爽点”、“痛点”满足因素建构
第六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职业女性消费行为基础调查问卷
附录 B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
        1.1.2 理工科研究生公共英语教育
        1.1.3 研究者个人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路径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本章导言
    2.2 外语教育规划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学术英语素养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本章导言
    3.2 概念界定
        3.2.1 理工科研究生
        3.2.2 外语教育规划
        3.2.3 学术英语素养
    3.3 相关理论
        3.3.1 外语教育规划理论
        3.3.2 学术英语素养理论
    3.4 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本章导言
    4.2 研究问题
    4.3 研究对象
        4.3.1 调查高校选取
        4.3.2 调查样本
    4.4 研究设计与方法
        4.4.1 研究设计理念
        4.4.2 研究设计
        4.4.3 研究方法
    4.5 数据处理
    4.6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4.7 研究伦理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探索性数据采集
    5.1 本章导言
    5.2 规划文本收集
        5.2.1 国家宏观层面
        5.2.2 高校中观层面
    5.3 探索性访谈
        5.3.1 探索性访谈设计
        5.3.2 探索性访谈实施
        5.3.3 探索性访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分析
    6.1 本章导言
    6.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2.1 外语教育规划的价值内涵
        6.2.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内涵
    6.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框架
    6.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价值研究
        6.4.1 国家宏观层面
        6.4.2 高校中观层面
        6.4.3 个体微观层面
        6.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价值规划评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内涵要素
    7.1 本章导言
    7.2 预测问卷的修编
        7.2.1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题项编制
        7.2.2 预测问卷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7.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正式问卷的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7.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7.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7.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内涵要素的测量模型
        7.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7.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
    8.1 本章导言
    8.2 预测问卷的修编
        8.2.1《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题项编制
        8.2.2《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8.3《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正式问卷维度构成与信效度检验
        8.3.1 问卷的维度构成
        8.3.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8.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4.1 正式调查及数据预处理
        8.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8.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5.1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路径模型
        8.5.2 学术英语环境与学术英语实践的影响路径
        8.5.3 学术英语信念的影响路径
        8.5.4 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9.1 本章导言
    9.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价值分析
    9.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规划内容分析
        9.3.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3.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知识的现状和特点
        9.3.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技能的现状和特点
        9.3.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现状和特点
        9.3.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现状小结
    9.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现状和特点
        9.4.1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的总体现状和特点
        9.4.2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信念的现状和特点
        9.4.3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实践的现状和特点
        9.4.4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环境的现状和特点
        9.4.5 理工科研究生英语学习经历的现状和特点
        9.4.6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因素现状小结
    9.5 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影响路径再思考
    9.6 外语教育规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
    9.7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章导言
    10.2 研究结论
    10.3 研究启示
    10.4 研究局限与展望
    10.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邀请信
附录二 学术英语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研究生导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研究生访谈提纲
附录五 国家宏观规划历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六 国家宏观规划共时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七 高校研究生教育规划文本关键表述
附录八 先导检测调查问卷
附录九 正式调查问卷
附录十 学术英语教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一 研究生导师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附录十二 研究生访谈转写文稿(节选)

(6)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7)上海纪录片研究(1980-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第一章 依托深厚的历史基础及文化传统(1980年前)
    第一节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时代意识及传播影响
        1. 1949 年前上海电影的时代意识及传播影响
        2. 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前上海电影的国内外影响力
    第二节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纪录影像及传播影响
        1. 1949 年前上海纪录片的民族意识及传播影响
        2. 新中国成立至1980年前的上海纪录片创作及传播
    第三节 站在上海科教片肩膀上的创作及传播
        1. 1980 年前上海科教片的起步及影响
        2. 1980年前上海科教纪录片的审美特征
        3. 1980 年前上海科教纪录片对上海纪录片发展的贡献
第二章 起步于改革开放和关注百姓生活(1980-1993)
    第一节 在外宣名义下悄然起步
        1. 从“专题片”到“纪录片”
        2. 以创办上海友好城市电视节实现“请进来”“走出去”
        3. 从友好城市电视节到上海电视节及上海国际电影节
    第二节 市井民生影像的真切记录
        1. 向日本等外国同行学习纪录片创作新理念
        2. 深入上海里弄去创新纪录片拍摄
        3. 走向街头再现新时代上海百姓生活景象
        4. 真实记录国内外重大政治关系变化后的民情生活
    第三节 新时期上海纪录片成型特征及传播影响
        1. 表现普通市民百姓而不再是工农兵形象
        2. 捕捉历史新时期社会现实生活而拥有广泛的传播影响力
        3. 自觉注重长镜头技术运用来体现思想理念的改革进步
第三章 《纪录片编辑室》的空前引领及历史影响(1993-2002)
    第一节 《纪录片编辑室》诞生与上海纪录片勃兴
        1. 《纪录片编辑室》:从上海到全国的传播影响
        2. 《纪录片编辑室》与“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
        3. 《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化特色及不足
    第二节 现场实地再现平民感受及心态
        1. 记录大上海发展与新上海人的生活感受
        2. 再现新上海建设与老上海人的生活情感
        3. 《纪录片编辑室》人的思想精神与纪录情怀
    第三节 值得再认识的“情景模拟”
        1. 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搬演”“真实再现”和“情景再现”
        2. 为何应该是“情景模拟”?
    第四节 《纪录片编辑室》从辉煌趋于平淡
        1. 自身原因
        2. 时代因素
第四章 消费主义环境下的商业化之路(2002—2014)
    第一节 《经典重访》:跨越时空对话的商业与人文考量
        1. 《经典重访》的历史背景及商业人文考量
        2. 《经典重访》的内容选择
        3. 《经典重访》的重访策略
        4. 《经典重访》的收视率及传播效果
    第二节 消费历史档案资料栏目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
        1. 从《星期五档案》到《档案》
        2. 利用老上海档案的独特性打造品牌效应
        3. 《档案》栏目纪录片创作特色及传播效果
    第三节 消费历史名人栏目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
        1. 《大师》栏目的人文精神及文化品位
        2. 《大师》作品的传播影响力实证研究
    第四节 构建领风气之先的商业化运作平台
        1. 《东方全纪录》的商业化运作及效果
        2. 《上海100》:与自己相遇的上海新时代城市纪录片
    第五节 适应消费主义环境的纪录片创作管理改革
        1. 拓展纪录片认识,丰富频道栏目
        2. 实行制播分离,效率效益考核和增加自制纪录片
第五章 全媒体时代的纪实坚守与创新发展(2014—2017)
    第一节 坚守纪实精神及当代创新
        1. 《急诊室故事》:涉及敏感题材与谨守客观真实
        2. 《人间世》:主体选择与纪实精神高度融合的创新成功
    第二节 强化国际合作与品牌营销
        1. 《横穿美利坚》项目的创新意义与摄制策略
        2. 国际性、广告性、审美性和纪实性融为一体的创作及传播效果
    第三节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1. “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与上海纪录片创作及传播
        2. 《海上丝绸之路》的上海表达及传播影响
        3. 其他融入或配合“一带一路”伟大战略上海纪录片的创作及传播
    第四节 全媒体时代上海纪录片的创新发展
        1. 全媒体时代上海纪录片的管理机制创新
        2. 全媒体时代上海纪录片的网络化生存
结语:上海纪录片的宏观回溯及前景展望
    第一节 新时期上海纪录片发展宏观回溯
        1. 平民生活的人文表达
        2. 创新纪实的海派表达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纪录片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中外名牌差在哪儿(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品异质性、生产率与企业出口二元边际扩张研究[D]. 邢洁. 山东大学, 2020(09)
  • [2]中高级留学生汉语书面转述情况考察 ——以新HSK六级考试写作为例[D]. 撒俊红.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汉语“V/A+PP”跨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与表达功用研究[D]. 杜可风.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职业女性用户行为表象在产品设计中的潜在需求研究[D]. 丁雯菲.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5]外语教育规划视角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学术英语素养研究[D]. 梁砾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7]上海纪录片研究(1980-2017)[D]. 黄新炎. 苏州大学, 2018(01)
  • [8]石化装备,在危机中崛起[J]. 郑言. 装备制造, 2010(08)
  • [9]猿猴之城[J]. 楼楼. 黄河, 2009(S2)
  • [10]我国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途径探讨[J]. 贺军.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6)

标签:;  ;  ;  ;  

中外知名品牌的区别在哪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