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与现代化——岁月的节日(二)

春节与现代化——岁月的节日(二)

一、春节与现代化——岁时节日(二)(论文文献综述)

周峪竹[1](2021)在《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联科学院院士、20世纪俄罗斯汉学的带头人阿列克谢耶夫(1881-1951)曾于1907年、1909年、1912年、1926年赴中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区,期间广泛收集中国传统木版民俗画,形成当今国内外学术界闻名的俄藏中国民俗画。2015年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该馆藏有近千幅阿列克谢耶夫在中国收集的中国民俗画,包括门神画、财神画、佛像、道教神像画、护符、纸马等,遂设立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特藏。中国民俗画是阿列克谢耶夫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素材,作为俄罗斯汉学史上第一位对中国民俗画片进行系统研究的汉学家,他从学术生涯伊始就致力于中国民俗文化推广和普及。中国民俗画片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民间信仰和文化习俗的重要媒介,是沟通近代中俄文化交流中的一座桥梁。中国民俗画片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才华与智慧。现收藏于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的这批中国民俗画片,以图画的形式具象地反映出中国各地的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俗、丧葬礼俗、民间信仰、民间谚语等各类民俗事象,是中国民间俗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研究从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入手分析该特藏对于中俄文化交流的意义;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透视这批民俗画片所反映的生活在封建纲常、礼制、教条之下的旧中国中下层民众精神上的狂欢化世界,解读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通过挖掘俄罗斯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识揭示民俗画片在中俄两个民族交往中的文化价值。

杨亚洲[2](2021)在《从传统到当下:乡村走亲戚习俗研究 ——以豫东刘庄为个案》文中认为走亲戚作为一种人际互动的方式,指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姻亲关系的亲属群体进行感情联络、互相慰问的民俗活动。在刘庄,村民把人生礼仪、传统节日、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亲戚间的互动统称为走亲戚。亲戚带着礼物相互走动,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增强姻亲的聚合力,进而将这种密切关系在子代中得到传承。在村落语境中,村民通过走亲戚来稳固自身的亲属关系网络,进而增加其他村民的好感,构建与其他村民的联系,成为村落和谐生活的力量。本文以刘庄为田野调研点,以刘庄走亲戚习俗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研的基础上,首先描述了刘庄传统的走亲戚活动,并介绍走亲戚活动在村民的生活中发挥着联络亲情、强化亲属认同感、稳固自身关系网络等功能;其次,运用民俗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与传统相比,现代文化情境下刘庄走亲戚在携带的礼物、亲戚往来的对象、亲戚关系等方面的具体变化,描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村民对走亲戚的认知和不同态度,进而分析刘庄走亲戚变迁的多方面原因;最后,针对当下村民对走亲戚的热情普遍下降的现状,某种意义上,需要重构文化情境,更需要民众重新认识到走亲戚的价值。

周芳[3](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刘晓春[4](2020)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春节习俗研究》文中提出春节习俗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集体创造的,它集中了全体人民的智慧,而且在千百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春节习俗中蕴含着人们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审美理想与追求,融汇了中国人民最美好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春节习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直接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实现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来源。因此,对春节习俗的功能、变迁等问题进行研究,解读春节习俗变迁的原因,挖掘传承春节习俗的文化价值,进而探索春节习俗在现代转型期社会中的传承路径,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研究春节习俗,探索传承的新路径,首先,文章对学术界关于春节习俗传承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学界的研究动态及成果,阐述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其次,文章在对春节起源、传统及新兴的春节习俗、春节习俗的功能特点等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春节习俗在新时代的重要功能,挖掘春节习俗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再次,文章对春节习俗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了现代化进程中春节习俗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总结分析近代以来春节习俗变迁的原因。最后,结合新时代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探讨春节习俗传承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关系,进而探寻传承春节习俗的新途径。总之,文章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研究春节习俗,以春节习俗为研究对象,以春节习俗的变迁为切入点,分析归纳春节习俗变迁与增强文化自信的关系,由点及面,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探索出对春节习俗多方面的继承与发扬途径,寻求增强文化自信的突破点。

卫梦梦[5](2020)在《哈尼族与汉族年俗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分别创造了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又迥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而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传统节日则是民族文化的集中性展示。民族节日是一种普遍的民俗事象,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民俗主体的生产生活、社会结构与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特点。对于哈尼族与汉族来说,“米索扎节”十月年与农历春节都是关于年终岁时的节日,是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泛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观念下的传统农耕祭祀节日,也是庆祝时气变化、季节更替与新旧转化的自然性节日。哈尼族“米索扎节”十月年与汉族春节都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民俗仪式,这些民俗仪式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也承载着不同的社会功能。探究民俗仪式的文化象征意义与社会功能是理解、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哈尼族“米索扎节”十月年与汉族春节的年俗仪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法,进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勐先乡宣德村管辖的蚌扎村寨这一传统哈尼族村寨,参与体验哈尼族十月年的各项习俗;借助无结构式访谈法搜集关于哈尼族十月年习俗起源与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深入挖掘哈尼族十月年习俗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形成对哈尼族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认识;运用功能分析法分析哈尼族十月年习俗的功能,并与汉族春节习俗进行对比。本研究通过对哈尼族十月年与汉族春节的备年习俗、过年习俗、拜年习俗与完年习俗的梳理,将哈尼族与汉族的年俗从主题上详细地划分为除旧与净化、祭祀与感念、团聚与共享、交流与沟通、占卜与寄望五个主题,以同一主题下哈尼族与汉族不同习俗的对比与分析为主要内容,综合采用文化生态观中文化地理理论与文化适应理论的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方法分析年俗差异的根源。从民俗所满足的人的需要与民俗所承载的功能来看,哈尼族十月年与汉族春节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表现出身体与精神上的调整与休憩的功能;对民族成员知识、智慧、伦理规范的展示与传承功能;凝聚家庭关系、宗族关系或村寨共同体关系的整合功能。两族年俗功能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哈尼族年俗具有谋求村寨安全与展示村寨军事实力的功能。哈尼族与汉族年俗的功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族年俗仪式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总结这种差异,可以将哈尼族十月年表述为:根植于半游牧半耕作的文明形态下的村寨整体性节日;而汉族春节是以中原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从家庭内部到宗族关系与地缘关系,逐渐扩散至整个汉族社会的节日。而哈尼族年俗仪式之所以与汉族不同,并且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是因为基于不同自然环境的半游牧半耕作的高原“游耕文化”与精耕细作的中原农耕文化的差别,以及哈尼社会与汉族社会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村寨集体主义行动逻辑与家庭本位观念。

廉慧婷[6](2020)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岁时节日中的民间崇拜研究 ——以《河南府县志辑》为例》文中指出岁时节日作为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广大民众在长期农耕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关于宇宙和自然的认识,表现出中国人传统的时间观念和生活秩序。民间崇拜复杂而多样,隐含着民众的潜在心理,划分类型进行研究十分必要。《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中收录了较多的岁时节日,为认识和了解河南地区岁时节日中的民间崇拜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梳理方志中的岁时节日,确定其中的崇拜类型,主要包括对祖先的崇拜、对俗神的崇拜和对自然的崇拜,这些崇拜所伴随的民俗活动经历了由单纯娱神发展到娱神娱人的过程,同时在大型节日中民间崇拜类型呈现出融合趋势。究其本质,三种崇拜现象都源于对神秘力量的渴望和恐惧,具有周期性和仪式性的特点。但是祖先崇拜以人伦为基本,强调血缘性;俗神崇拜以具体的单个的神灵为主,重视实用性;自然崇拜体现了人们对客观物体的尊重,反映了规律性。无论是哪种崇拜类型,都具有一定的伦理教化、社会整合、族群认同的功能。利用河南地区清代至民国方志的岁时节日资料,对其中蕴含的民间崇拜进行分类,并与岁时节日结合观照,提升了岁时节日的研究价值,丰富了民间崇拜的民俗内涵。

秦僮[7](2019)在《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研究 ——以2010-2018年新浪微博为例》文中指出2010年作为微博的传播元年,是微博技术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开端。随着微博的兴起与发展,春节传统文化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追求,其通过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发扬。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构建独特的传播机制,同时随着传播机制的创新变化,对春节传统文化的微博话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新浪微博为资料收集平台,按一定标准筛选研究样本,以传播学相关理论和语言学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运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所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统计和分类,探讨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并研究传播机制下春节传统文化的话语呈现与变迁轨迹。本文由五个部分的内容组成:第一章,即绪论,全面梳理关于春节传统文化传播的研究、微博传播机制的研究以及话语变迁的研究相关的文献材料,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遵循怎样的传播机制,在这样的微博传播机制下,对春节传统文化的话语影响和变迁进行分析讨论,以及阐述这一研究的现实和理论意义。第二章,是对春节传统文化的微博传播机制和话语变迁进行理论性概述,首先是核心理论与本文相关研究的联系阐述,根据理论关系和研究需要确定研究标准,从微博平台中筛选研究样本,并对选择依据加以描述。第三章,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研究,探讨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特点,从传播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初步探究微博传播机制对春节话语的影响。第四章,微博传播机制下的春节传统文化话语变迁研究,探讨传播机制下春节传统文化的话语呈现,发现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的变迁轨迹。第五章,对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的反思,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和话语变迁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并尝试回答如何进行春节传统文化的微博传播建构和议程设置。第六章,文章结语。

冯姝婷[8](2019)在《六月六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宋时期宋真宗为巩固政权,称六月六日天书再降于泰山,将这一天命名为“天贶节”,意为上天的赏赐,朝廷举行祭祀活动,百官休假。六月六日在北宋时期被定为节日并非偶然,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作为特殊的时间节点而存在,这一天是古代帝王、神灵的诞辰,而且是百姓心目中的特殊农时。南宋时期,设立天贶节的初衷逐渐淡化,庆祝神诞日的祭祀规模壮大,产生了庙会活动和宴游活动。明清时期的六月六移植了七月七的晒物习俗,同时产生了洗的习俗,形成洗晒习俗;又吸收了伏日荐新之祭和尝新之俗,与伏日的节俗活动趋于融合;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出嫁女儿回娘家习俗,发展出完整的节俗内容。统观全国范围内的六月六,其节俗活动主要有洗晒、祭祀、避暑宴游、制曲做酱、回娘家等,食俗方面有尝新、饮清凉、食清淡等。通过对六月六节日进行历史溯源和节俗内容的把握,总结出六月六节日蕴涵了人们祈盼丰收的美好心愿、天人合一的时间意识、维系和巩固人伦关系、择吉的文化观念、重数节日的文化选择等文化内涵。

陈晶[9](2019)在《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民俗学中重俗轻物观念长期影响的波及,节日器物作为节日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物质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以南宋节日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了在历史转换中节日器物继承、转变与发展的基本情况。本文首先通过论述岁时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观察节日器物在南宋时期的存续状态以及与时人之间的关系;经由对代表性的节日器物的名物考据,总结出节日器物在节日系统构建中的物态规范作用。其次,讨论节日器物是如何在两宋历史更迭过程中,以其独有的物质属性延续着历史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转变与发展。节日器物转变的内容并非局限于器物形态、制作材料等物理属性的变化,更关注于精神内核的嬗变。再次,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手工艺品种,节日器物以南宋都城临安作为中心和枢纽,与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着广泛的双向及多向区域性流动。在具体的流动过程中,通过器物实体、工艺技术、艺人三种层次综合交流的方式,促使临安的节日器物逐渐形成了地方特征,并促进了节日器物制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四,从几个代表性岁时节日在临安城内活动的空间出发,观察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移动轨迹与特征,充分发挥了节日器物“见证者”“参与者”的历史作用。节日器物流动过程中形成了空间相对稳定的节日市场与相关手工艺店铺分布。在这种动态化的形成过程中,节日器物及相关手工艺在节日时间和常态化时间中对临安的城市格局起到了重要建构作用。最后,在解读城市意象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节日器物对于临安城市意象构建的重要补充作用。节日器物以自己丰富的物质形态,与城市意象的五要素结合,构建出临安城市的“西湖意象”和“繁华意象”。与此同时,节日器物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精致”“实用”的器物意象,对于临安乃至现今杭州城市品格的塑造,依然起到积极的历史作用。

王曼[10](2018)在《中国传统节日与祖先崇拜论析》文中提出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十分丰富,祖先崇拜是其重要主题之一,这一主题的形成与祭祀、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以及邻近节日习俗有关。传统节日中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节日中各式各样的祖先,多姿多彩的祭祖仪式,五花八门的信仰观念。作为传统节日共同的信仰因子,祖先崇拜是推动节日传承的重要内动力。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的内容有4点:(1)选题缘由(2)研究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点(3)学术史回顾(4)概念的界定。正文共分为五章,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分析了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形成原因。一、部分节日起源于祭祖,如春节与腊祭,七月望与秋祭,重阳节与九月祭。二、神话传说的嵌入,如春节的年兽传说,清明节的高禖传说,盂兰盆会的目连救母传说,重阳节的黄帝祭日传说。三、历史人物的附会,如诸葛亮、介子推对清明节的影响,伍子胥、屈原等对端午节的影响。四、与邻近节日合并,以清明节为例,清明节祭祖是与上巳节、寒食节三节合并的结果。第二章列举了各岁时节日中祖先崇拜的对象。可分为远祖崇拜和近祖崇拜,远祖崇拜包括开天辟地的始祖、部落之祖、民族之祖等;近祖崇拜包括宗族之祖、家庭之祖、历史名人等,呈现出兼收与侧重共存的特点。第三章论述了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观念。灵魂不灭是祖先崇拜的基本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延伸出农本观念、报本反始观念、宗法观念。灵魂不灭观念有两大特点:不灭和超自然;报本反始观念不仅反映了子孙与祖先同乐的心理,更是感恩祖先庇佑的需要;农本观念表现在节日供奉祭品的时令性,深层原因是因为祖先是农业经验的传承;宗族观念是宗法社会的产物。第四章论述了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根据祭祀地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家祭、墓祭、祠祭、遥祭、公祭这五种祭祀形式。家祭以祖先画像为象征符号,供奉的祭品除酒肉外,皆是时令瓜果蔬菜。家祭的补充手段是驱鬼,其目的在于驱鬼辟邪,这与祭祀祖先,求其庇佑是不谋而合的;墓祭以清明节最为典型,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修葺坟墓、供奉祭品和挂烧纸钱;祠祭即宗祠之祭,在宗法社会,祠祭比家祭、墓祭更为隆重,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繁杂的仪式程序,至明清时期,祠祭极为昌盛,但在民国以后日渐式微,现在,随着宗祠的重建,祠祭也开始有抬头趋势,功能日益多样化;遥祭之俗并不普遍,亦非正式祭礼,仅作为墓祭的补充形式;公祭是与民祭相对的一种祭祀形式。公祭的主要对象是民族始祖和民族英雄。第五章主要探索了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功能意义。强化民族认同、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推动节日传承。结语部分总结了该论题重要观点。一、节日中产生祖先崇拜的原因是多元的。二、传统节日中祭祀对象众多,但祖先依然是节日的主要祭祀对象。三、祖先崇拜观念是决定节日生命力的内在动因。四、节日祖先崇拜以祭祖为重要表现形式。五、祖先崇拜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

二、春节与现代化——岁时节日(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节与现代化——岁时节日(二)(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三、本研究依据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章 阿列克谢耶夫及其对中国民俗画片的收集与研究
    一、阿列克谢耶夫与中国民俗画片
    二、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考察及民俗画片的收集
第二章 俄藏“阿列克谢耶夫中国民俗画片”考释
    一、俄罗斯国立宗教历史博物馆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的基本构成
第三章 从阿列克谢耶夫的收藏看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画片的概念界定
    二、中国民俗画片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国民俗画片的文化价值
第四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所反映的中国民俗
    一、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岁时节令
    二、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的人生礼俗
    三、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藏品中所蕴含的民俗观念
第五章 阿列克谢耶夫民俗画片中的民间精神“狂欢”意蕴
    一、欲望的释放
    二、叛逆的表达
    三、生死的跨越
第六章 经由图像艺术展开的中俄文化交流
    一、17世纪以来俄罗斯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
    二、阿列克谢耶夫对中国民俗画片的认知、研究与解读
    三、阿列克谢耶夫的文化观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基础材料
    二、专着
    三、文章
致谢

(2)从传统到当下:乡村走亲戚习俗研究 ——以豫东刘庄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有关民俗文化变迁的研究
        (二)有关走亲戚习俗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四、理论依据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和田野点描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亲戚
        二、走亲戚
    第二节 田野点的描述
        一、田野点的选取
        二、田野点的描述
第二章 刘庄传统的走亲戚与民众生活
    第一节 刘庄传统的走亲戚民俗活动
        一、人生仪礼中的走亲戚
        二、传统节日中的走亲戚
        三、日常往来中的走亲戚
    第二节 刘庄走亲戚活动的社会功能
        一、强化亲戚联系
        二、强化亲属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维护村落秩序
        四、传续民俗礼仪与道德
第三章 刘庄村民话语中的走亲戚
    第一节 不同年龄村民对走亲戚的主观解释
        一、老年人:时间的流逝
        二、中年人:清闲的机会
        三、青年人:无所谓的走亲戚
        四、少年儿童:喜忧参半
    第二节 不同性别对走亲戚的直观认知
        一、女性角色对走亲戚的直觉认知
        二、男性角色对走亲戚的直观认知
第四章 当下走亲戚习俗的文化变迁
    第一节 当下走亲戚习俗的文化变迁
        一、礼物的变化
        二、远距离亲戚逐渐疏远化
        三、亲戚之间的合作与交往频度下降
        四、民众集体记忆弱化
    第二节 走亲戚习俗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
        一、生计方式的改变
        二、经济因素的影响
        三、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
        四、人口流动和信息增加的影响
        五、民众心理期望降低
结语
    一、关于刘庄走亲戚的现状思考
    二、刘庄走亲戚趋势的预测
参考文献
    一、专着、论文集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表演理论
        二、社区理论
        三、社会变迁理论
        四、文化资本理论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一、健身健体价值
        二、教育教化价值
        三、娱乐健心价值
        四、社会治理价值
        五、经济发展价值
        六、文化传承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一、个案选取原则
        二、个案选取方法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一、田野概况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一、田野概况
        二、尚寨竹马表演
        三、尚寨竹马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一、田野概况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春节习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学术界研究概况
        (二)学术界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
        (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之处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部分 春节的起源与习俗
    一、春节的起源
        (一)春节的辞源
        (二)春节习俗的形成
    二、春节传统习俗与新兴习俗
        (一)祭祀习俗
        (二)拜年习俗
        (三)娱乐习俗
        (四)饮食习俗
        (五)新兴习俗
第二部分 春节习俗的功能
    一、满足民众喜“新”心理功能
    二、促进社会和谐功能
    三、传承传统美德功能
    四、增强民族凝聚力功能
    五、丰富大众娱乐功能
    六、推动经济发展功能
第三部分 春节习俗的现代性境遇
    一、现代化进程中传承春节习俗所面临的困境
        (一)春节习俗过度网络化、日常化
        (二)春节习俗过度娱乐化、商业化
        (三)与春节习俗有关的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四)春节习俗观念淡化
    二、春节习俗传承遭遇困境的原因
        (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
        (二)现代科技文明的高度发展
        (三)西方文化的冲击
        (四)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五)禁燃政策的强制推行
第四部分 创新春节习俗传承途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新时代传承春节习俗的意义
        (一)春节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承春节习俗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二、新时代传承春节习俗的途径
        (一)秉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
        (二)传承春节习俗的具体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哈尼族与汉族年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简单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参与式观察法
        1.3.2 功能分析法
        1.3.3 比较研究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年俗比较的理论基础
    2.1 文化生态理论
    2.2 文化功能论
    2.3 文化比较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年俗的哈汉比较
    3.1 除旧与净化
        3.1.1 哈尼族的除旧与净化仪式
        3.1.2 汉族的除旧与净化仪式
    3.2 祭祀与感念
        3.2.1 哈尼族的“威嘴”、祭天神与祭祖先神
        3.2.2 汉族的灶王、祭神与祭祖
    3.3 团聚与共享
        3.3.1 哈尼族的长街宴
        3.3.2 汉族的年夜饭
    3.4 交流与沟通
        3.4.1 哈尼族的拜年习俗
        3.4.2 汉族的拜年习俗
        3.4.3 哈尼族的娱乐活动
        3.4.4 汉族的娱乐活动
    3.5 占卜与寄望
        3.5.1 哈尼族的“生轰”占卜
        3.5.2 汉族的“燎疳”占卜
第四章 哈尼族与汉族年俗差异的根源
    4.1 年俗文化变迁的差异
        4.1.1 哈尼族年俗的相对稳定性
        4.1.2 汉族年俗的剧烈变迁
    4.2 哈尼族与汉族年俗差异的自然根源
        4.2.1 哈尼族的高原“游耕文明”
        4.2.2 汉族的中原农耕文明
    4.3 哈尼族与汉族年俗差异的历史根源
        4.3.1 哈尼族村寨集体主义的行动逻辑
        4.3.2 汉族的家庭观念与宗族意识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清代至民国时期岁时节日中的民间崇拜研究 ——以《河南府县志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对象界定
    三 研究现状及分析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方志所载岁时节日中的祖先崇拜
    第一节 祖先崇拜的内涵与发展
    第二节 岁时节日中的祖先崇拜
    第三节 岁时节日中祭祖习俗的观念
第二章 方志所载岁时节日中的俗神崇拜
    第一节 俗神崇拜的内涵与发展
    第二节 岁时节日中的俗神崇拜
第三章 方志所载岁时节日中的自然崇拜
    第一节 自然崇拜的内涵与发展
    第二节 岁时节日中的自然崇拜
第四章 岁时节日中民间崇拜类型的关系
    第一节 民间崇拜类型的相同之处
    第二节 民间崇拜类型的独特性
    第三节 民间崇拜类型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岁时节日中民间崇拜的功能
    第一节 伦理教化功能
    第二节 社会整合功能
    第三节 民族认同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方志中与祖先崇拜相关的节日
    附录二 方志中与俗神崇拜相关的节日
    附录三 方志中与自然崇拜相关的节日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研究 ——以2010-2018年新浪微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春节文化的传播研究
        二、微博的传播机制研究
        三、微博传播中的话语变迁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微博中的春节传统文化传播机制和话语变迁概述
    第一节 春节传统文化微博传播的主题
        一、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元素
        二、春节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第二节 春节传统文化的微博传播机制概述
        一、微博传播机制的定义
        二、微博传播机制要素
    第三节 春节传统文化的话语变迁
        一、话语与话语的理论
        二、春节传统文化话语变迁研究概述
第三章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研究
    第一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研究对象选择
    第二节 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
        一、微博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二、意见领袖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官方话语场和民间话语场对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播
    第三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内容分析
        一、春节传统文化内容传播文本分析
        二、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内容变化
        三、春节传统文化的微博符号化传播
        四、春节传统文化传播内容趋于娱乐化、碎片化
        五、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社交性
    第四节 微博作为春节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分析
        一、春节传统文化多样化信息发布方式
        二、春节传统文化的裂变式传播途径
    第五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受众群
        一、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弱关系”传播
        二、微博受众的群体性
        三、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全民狂欢景象
    第六节 微博传播对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的影响
        一、微博传播机制对春节传统文化官方和民间话语的影响
        二、微博传播机制对春节传统文化话语宏观呈现的影响
第四章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话语变迁研究
    第一节 样本选取说明
        一、样本选取依据
        二、样本选取范围
    第二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话语变迁宏观呈现
        一、2010 年-2012 年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话语的初期发展
        二、2013 年-2015 年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话语的发展和变化
        三、2016 年-2018 年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话语的传承和创新
    第三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话语变迁分析
        一、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的微博传播特征变化
        二、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的宏观结构变迁
        三、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空间变化
    第四节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话语变迁原因分析
        一、社会历史原因
        二、微博环境原因
        三、网民个人原因
第五章 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反思
    第一节 微博传播机制下的春节传统文化话语传播机遇
        一、春节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二、春节集体记忆的话语实时记录与分享
        三、微博对春节传统文化传播符号的创新发展
        四、微博传播机制下春节传统文化传播的年俗观念改变
    第二节 微博传播机制下的春节传统文化话语传播挑战
        一、传统的春节文化话语被弱化
        二、春节传统文化话语在微博中的仪式消解
        三、微博传播机制下春节话语的内涵流逝
        四、外来文化对春节传统文化的冲击
    第三节 对微博传播机制下的春节传统文化话语的建构反思
        一、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传播中的议题创新
        二、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建构中的调适
        三、春节传统文化与微博新民俗文化的互动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六月六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0.2 研究方法
    0.3 学术史回顾
        0.3.1 节日研究
        0.3.2 岁时文献记述与研究
        0.3.3 六月六研究
        0.3.4 重数节日研究
        0.3.5 择吉文化观念研究
    0.4 创新点与不足
1.六月六的历史演变
    1.1 东汉以降:特殊的时间节点
        1.1.1 古代帝王、神灵诞辰
        1.1.2 特殊的农时
    1.2 北宋时期天贶节的节日建构
    1.3 南宋时期:节日的沿袭
        1.3.1 休假、祭祀、出游
        1.3.2 生活经验习俗
    1.4 明清时期:节日的融合
        1.4.1 七月七晒物习俗移植于六月六
        1.4.2 洗的习俗
        1.4.3 回娘家习俗
        1.4.4 伏日习俗与六月六节俗趋于融合
2.六月六的节俗活动
    2.1 洗晒习俗
        2.1.1 洗的习俗
        2.1.2 晒的习俗
    2.2 回娘家习俗
    2.3 饮食习俗
        2.3.1 清淡消暑的饮食功用
        2.3.2 当季养生食疗之法
        2.3.3 尝新荐新之俗
        2.3.4 作为礼物的馈赠食俗
    2.4 祭祀活动
        2.4.1 荐新之祭
        2.4.2 祈求丰收的祭祀活动
        2.4.3 作为神诞日祭祀地方神
    2.5 休假、休闲活动
    2.6 制曲合酱酿醋
3.六月六的文化内涵
    3.1 农业文明与祈盼丰收
    3.2 天时与人时的和谐统一
    3.3 重数节日的文化选择
    3.4 人伦关系与女性意识
    3.5 择吉观念与中国文化
4.结语
5.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9)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四、研究的内容、概念与范围
第一章 南宋岁时节日习俗仪式中的节日器物
    一、南宋岁时节日背景
        (一)岁时节日的时间基础
        (二)节俗活动的形成与稳定
        (三)岁时节日系统的发展与完善
    二、春夏期活跃的岁时节日与器物
        (一)迎春仪式与春牛制作
        (二)元宵闹夜与灯品饰物
        (三)清明踏青与湖中土宜
        (四)端午避恶与压胜物制作
    三、秋冬期稳定的岁时节日与器物
        (一)七夕乞巧与供奉摩睺罗
        (二)辞旧迎新与驱傩器物
    四、小结
第二章 南宋节日器物呈现的历史继承与转变
    一、复制与模仿
        (一)规营宫室,历史延续
        (二)民俗事象的南方移植
    二、节日器物转变的时代契机
        (一)奢享之风的时代基础
        (二)工艺繁盛的社会阶层基础
    三、节日器物精神内核的时代转化
        (一)节日活动内容的大众化
        (二)节日内涵的娱乐化
        (三)节日器物的宗教信仰生活化
        (四)日常器物向节日器物转化
    四、小结
第三章 南宋临安节日器物的地域性流动与节俗扩布
    一、节日器物的区域性流动
        (一)节日器物实物形式输入临安
        (二)节日器物的工艺技术传至临安
        (三)艺人及技艺在其他区域内的流动与传播
    二、材料、工艺技术等要素的地域性整合
        (一)“南料北工”
        (二)“南料南工”
        (三)器物名称的儿缀词现象
    三、节日习俗及器物的扩布
        (一)民俗的扩布性
        (二)临安与周边地区的扩布
        (三)在辽金的扩布
        (四)在域外的扩布
        (五)少数民族风俗在中原的扩布及造物影响
    四、时易俗移
        (一)节日习俗的稳定元素与变动元素
        (二)继承
        (三)消失
        (四)同形异质
    五、小结
第四章 节日器物在南宋临安城的空间移动
    一、南宋临安岁时节日的空间结构状态
        (一)岁时节日活动的空间分布
        (二)岁时节日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二、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空间移动状态
        (一)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空间移动
        (二)节日器物在空间移动中的特征
    三、节日市场的形成与相关手工艺店铺的分布
        (一)节日器物的区域化销售
        (二)手工艺店铺、行市的分布状态
        (三)手工艺店铺、行市分布的基本特征
    四、小结
第五章 节日器物对于南宋临安城市意象的建构
    一、城市意象理论解读下的南宋临安城
        (一)城市意象理论
        (二)南宋临安城市物质空间意象
    二、节日器物构建的“西湖意象”
        (一)“西湖意象”的内容与特征
        (二)“西湖意象”的器物性建构
    三、节日器物承载的“繁华意象”
        (一)临安城市意象五要素与节日器物
        (二)临安繁华行市的异地复刻
    四、节日器物衍生的记忆遗产与城市品格
        (一)物象空间向意象空间的转化
        (二)器物记忆与记忆遗产
        (三)器物意象与城市品格
    五、小结
结论
参考资料
图片来源
后记
附录

(10)中国传统节日与祖先崇拜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方法、意义及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点
    三、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传统节日的研究
        (二)关于祖先崇拜的研究
        (三)关于传统节日与祖先崇拜的研究
        (四)关于祭祖文化的研究
    四、概念的界定
        (一)中国传统节日
        (二)中国祖先崇拜
        (三)中国传统节日与祖先崇拜
第一章 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形成
    一、节日起源于祭祀
        (一)春节与蜡祭
        (二)七月望与秋祭
        (三)重阳节与九月祭
    二、神话传说的嵌入
        (一)高禖传说
        (二)目连救母传说
        (三)黄帝祭日传说
    三、历史人物的附会
        (一)清明节与介子推、诸葛亮
        (二)端午节与屈原、伍子胥、曹娥
    四、与邻近节日合并
        (一)上巳节与清明节
        (二)寒食节与清明节
        (三)三节合并的成因分析
第二章 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对象
    一、远祖崇拜
        (一)炎帝
        (二)黄帝
        (三)蚩尤
    二、近祖崇拜
        (一)宗族、家族之祖
        (二)历史名人
    三、其他祖先神
        (一)宗教祖先神
        (二)民间祖先神
        (三)行业祖先神
第三章 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观念
    一、灵魂不灭观念
        (一)不灭
        (二)超自然
    二、报本反始观念
        (一)与祖先同乐
        (二)感恩祖先庇佑
    三、农本观念
        (一)祭祀供品的时令性
        (二)祖先对农业经验的传承
    四、宗法观念
        (一)香火意识
        (二)家国同构
第四章 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表现形式
    一、家祭
        (一)象征符号——祖先画像
        (二)祭品及其处理方式
        (三)祭祀的补充手段——驱鬼
    二、墓祭
        (一)修葺坟墓
        (二)供奉祭品
        (三)挂青、烧纸
        (四)墓祭与野祭之辨
    三、祠祭
        (一)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岁时祠祭的仪式化
        (三)岁时祠祭的式微与复兴
    四、望祭(遥祭)
    五、公祭
        (一)政府公祭
        (二)华裔公祭
        (三)社团公祭
第五章 传统节日中祖先崇拜的功能意义
    一、强化民族认同
        (一)民族身份认同
        (二)民族文化认同
        (三)民族精神认同
    二、促进社会和谐
        (一)家族和谐
        (二)邻里和谐
    三、推动节日传承
        (一)推动节日纪念物的传承
        (二)推动节日仪式的传承
        (三)推动节日精神的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春节与现代化——岁时节日(二)(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的中国民俗画片收藏研究[D]. 周峪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从传统到当下:乡村走亲戚习俗研究 ——以豫东刘庄为个案[D]. 杨亚洲.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3]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视野下的春节习俗研究[D]. 刘晓春.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5]哈尼族与汉族年俗比较研究[D]. 卫梦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清代至民国时期岁时节日中的民间崇拜研究 ——以《河南府县志辑》为例[D]. 廉慧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春节传统文化在微博中的传播机制与话语变迁研究 ——以2010-2018年新浪微博为例[D]. 秦僮.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六月六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研究[D]. 冯姝婷. 辽宁大学, 2019(01)
  • [9]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D]. 陈晶.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10]中国传统节日与祖先崇拜论析[D]. 王曼.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春节与现代化——岁月的节日(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