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升煤田延安组侏罗系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东升煤田延安组侏罗系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一、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E in Jurassic Coal of Yan'an Formation from Dongsheng Coalfield(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闪,黄伟欣,张臻悦,张文才,唐鸿鹄,曹学锋,孙伟[1](2021)在《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与选矿富集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储量丰富,其中高价值稀土元素的浓度明显高于传统稀土矿石资源,这些稀土元素的综合利用和经济回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与高效富集方法是决定该类资源能否经济、有效回收的关键之一。总结了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赋存形态与特征以及选矿富集的研究进展,有望为从煤及其副产物中提取稀土元素提供参考。

张天福,张云,金若时,俞礽安,孙立新,程银行,奥琮,马海林[2](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系层序界面特征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的制约》文中指出依据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系延安组(J1-2y)和含铀岩系——直罗组(J2z)关键层序界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延安组—直罗组层序界面在露头剖面和钻井岩芯上表现为铁质风化壳、削截侵蚀面或岩性岩相转化面等特征;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上超、下超、削截等反射特征;测井曲线岩电关系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均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突变特征。由此识别出10个不同级次层序界面,其中包括3个Ⅰ型层序界面(TSB1~TSB3)和7个Ⅱ型层序界面(SB1~SB7)。Ⅰ型层序界面主要包括:侏罗系延安组(J1-2y)与上三叠统延长组(T3y)之间的界面TSB1—对应地震剖面上的Ty;延安组(J1-2y)与直罗组(J2z)界面TSB2—对应地震剖面上的Tz-1;侏罗系与白垩系层序界面TSB3—对应地震剖面上的Tk。TSB1、TSB2和TSB3Ⅰ型层序界面主要为区域性质的不整合面,反映了中生代构造活动在盆地中的响应;Ⅱ型层序界面主要为气候转化面,反映了层序地层单元形成过程中古气候因素引起的旋回变化。微量元素Sr、Cu、Sr/Cu、FeO/MnO、Al2O3/MgO等比值垂向变化总体上反映延安期至直罗期古气候环境经历了温暖潮湿—干湿交替—干旱—半干旱的转变过程,直罗组底部不整合界面TSB2及上段红层广泛发育的起始界面SB6为古气候环境突变的关键界面。此外,本区三维地层结构显示,侏罗系延安组至直罗组具有明显的"垂相分带"特征,铀矿层在三维空间中主要呈板状赋存于TSB2界面之上的"泛连通厚"辫状河道砂体中,其产出明显受侏罗系垂相分带结构和古气候环境变迁因素的共同制约。本文建立的综合识别层序界面方法减少了层序地层研究中依靠人为经验识别的随意性,为本区侏罗系层序划分和等时地层格架建立提供重要依据。关键层序界面的时空属性及其所指示的地质意义对揭示燕山幕式构造活动发生、发展过程对古气候条件变迁和砂岩型铀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刘灿[3](2020)在《山西兴县石炭系本溪组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文中提出山西兴县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是华北地块晚古生代煤的主力产煤区之一,其石炭-二叠系煤的地质勘探工作离不开煤地质学的研究。近年来,关于盆地东缘二叠系煤的煤岩特征、聚煤规律和成煤环境等系统研究日趋完善,而有关石炭系本溪组煤地质学研究却很少涉及。本文在全工业分析、矿物学分析、煤岩组分分析和主微量元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山西兴县关家崖地区石炭系本溪组煤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煤岩学、煤地球化学和成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山西兴县关家崖地区本溪组二段煤为低变质气煤,煤中水分及固定碳产率较低,灰分、挥发分、全硫及镜质组含量较高。煤岩结构疏松,矿物含量较高,以高岭石为主。在镜下,高岭石多呈条带状和团粒状分布。煤中富集Fe、K、Si、Al、V、Cr、Ni、Rb、Zr、Hf、U、La、Ce、Pr、Nd、Sm,亏损Na、Sr、Th,稀土元素Ce无异常,Eu呈弱负异常,配分模式曲线呈左倾和近水平两种形态,轻稀土元素分化严重。成煤环境表现为极潮湿强覆水的咸水沉积环境,成煤沼泽类型属于富营养低位泥炭沼泽。山西兴县关家崖地区本溪组一段煤为低变质气煤,煤中水分产率中等,灰分、固定碳及全硫含量较低,挥发分及镜质组含量较高。煤岩致密性较差,矿物含量较低,以高岭石为主。在镜下,高岭石主要以附着煤岩表面的方式赋存。煤中富集Mg、Ca、Na、Ni、Ba,亏损Mn、Ti、K、Cu、Zn、Rb、Nb、Hf、Ta、Th,稀土元素无Ce、Eu异常,重稀土元素含量稳定。成煤环境表现为潮湿覆水的咸水沉积环境,成煤沼泽类型属于贫营养高位泥炭沼泽。山西兴县关家崖地区本溪组二段成煤沼泽处于早期低位发育阶段,水体富营养化,因此煤中灰分及矿物含量较高于本溪组一段煤,进而造成煤中Al、Si、V、Cr、Rb、Nb、Hf、Ta、Cu含量较高。本溪组一段煤由于其吸水能力强,成煤植物喜Ca、亲Mg,古土壤贫Ti、贫Mn,因而在海水的影响下,煤中水分、Ca、Mg含量较高于本溪组二段煤,Ti、Mn含量则较低。兴县关家崖地区本溪组煤属于近海含煤岩系,其聚煤作用开始于海退期,终止于海侵期,由于成煤期海侵速度较快、泥炭累积厚度较小、成煤速度缓慢,所以煤层厚度较薄。在煤化作用期间,煤层长期处于低温、低压环境中,因此其变质程度低于唐公塔矿区太原组6号煤和双柳矿区山西组4号煤,进而造成煤中挥发分产率相对较高。此外,由于受海水影响较大,兴县关家崖地区本溪组煤表现高Ni特征。

杨毅,吕大炜,张建强,吴盾[4](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延安组2号煤层稀土元素异常原因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延安组2号煤层稀土元素的异常原因一直存在着争议,以2号煤发育较完整的榆林大海则煤矿为例,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分析煤及夹矸中稀土元素(REE)含量及其矿物学特征,并揭示稀土元素异常原因。结果显示:煤中总稀土元素(∑REE)含量为3.71~46.21μg/g,轻稀土元素(LREE,La—Eu)比重稀土元素(HREE,Gd—Lu)更富集;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图显示少数样品为Eu正异常;稀土元素含量较高的样品和拥有Eu正异常的样品主要分布在与夹矸距离较近的煤层中,表明煤中稀土元素分布受到了夹矸的影响;在夹矸中发现很多晶型较好的锆石、磷灰石、透长石及锐钛矿,这些矿物是在聚煤过程中接受火山物质的直接证据。综合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2号煤沉积期,盆地周缘存在一次火山活动,火山灰降落覆盖在泥炭沼泽之上,影响了聚煤作用,致使煤中稀土元素分布异常。研究结果解释了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的煤中稀土元素异常原因,为研究区煤的加工利用方式提供参考。

秦国红[5](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特征与成因类型》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盆地之一,煤炭资源丰富。近年来,因在准格尔煤田先后发现多处金属元素富集成矿而成为煤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地区。然而,盆地内其他地区是否也存在微量元素的富集,且造成盆地内不同区域元素含量差异的原因等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加强盆地内不同区域煤中微量元素富集成因的对比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及其他沉积盆地煤中微量元素富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对煤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实用价值。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岩系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矿床学、煤田地质学、矿物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以及统计学等理论知识,使用光学显微镜、带能谱的扫描电镜、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等离子体低温灰化仪、X射线分析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磷灰石单矿物分选等分析测试技术,对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煤中微量元素迁移富集过程中的“源”-“汇”条件为切入点,揭示了泥炭形成环境对煤中元素(Ga,Li,REY)的控制作用,深入研究了盆地不同煤田中控制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复合成因类型。此外,从各赋煤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入手,在探讨煤地球化学特征对盆地地质演化响应的基础上,建立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复合成因模式。(1)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中富集(含轻度富集)元素的种类及含量总体上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且同一煤田不同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特征并不均一。与世界煤均值相比,盆地西缘桌子山煤田3号煤富集Li、Th元素,10号煤中富集Li和Cs元素;贺兰山煤田4号煤富集Li和Pb元素,5号煤层高度富集Li元素,U元素为富集状态;宁东煤田5号煤富集Li和Th元素;盆地东北部准格尔煤田5号煤富集Be元素,6号煤层轻度富集Li、Th、Sr、In、Ga、Pb和REY元素;河东煤田5号煤层富集Li元素;盆地南部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太原组煤富集Ga和Li元素。(2)从太原组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来讲,属于富集程度(CC>5)的微量元素总体较少,只有Li和Cs元素在桌子山煤田,以及Li和Ga元素在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处于富集程度。准格尔煤田、河东煤田河保偏矿区以及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总体上未有元素达到富集状态。虽然黑岱沟煤矿的Ga元素平均含量为48μg/g,但是准格尔煤田其他煤矿中Ga元素含量并不高,所以准格尔煤田6号煤层Ga元素含量总体上并未呈现富集状态。与太原组煤层相比,研究区山西组煤层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在研究区含山西组煤层的煤田中大部分都有一些元素处于富集程度(除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比如桌子山煤田和宁东煤田的Li和Th,贺兰山煤田的Li、Pb和U,准格尔煤田的Be,以及河东煤田的Li元素。(3)按照不同煤层处于富集程度及以上的元素(CC>5)进行划分,研究区煤中富集的微量元素可以划分成4种组合类型大类,分别为Li-Th(U)-Pb、Li-Cs、Ga-Li和Rb-Cs组合类型。(4)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研究区低温灰煤中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勃姆石、方解石、石英和黄铁矿,此外,还有少量的绿泥石、白云石、铁白云石、钠长石、一水硬铝石、菱铁矿、金红石、磷灰石、硫磷铝锶石、磷铝锶石和黄铜矿。运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结合面扫描、能谱、选区电子衍射和傅里叶变换,发现盆地南部东坡煤矿高硫煤中的纳米矿物主要有Si-Al矿物(高岭石、伊利石和绿泥石混层)、含S矿物(黄铁矿、辉钼矿)、含Ca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以及石英和锐钛矿。通过高分辨率图像结合傅里叶变换,本文进一步确认了高Ti高岭石中Ti元素主要以与高岭石共生的锐钛矿形式赋存。(5)综合运用煤岩显微组分特征、地球化学指标和矿物学特征,进行泥炭形成环境恢复,在此基础上,将煤中Ga、Li和REY含量与泥炭形成环境特征进行对比,揭示了泥炭形成环境对煤中Ga、Li和REY元素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相对碱性、弱氧化到还原、半咸水、水动力条件较强,成煤植物主要为脉羊齿和鳞木或楔叶类的泥炭沼泽有利于REY的富集;相对酸性、偏还原、半咸水、水动力条件较强,成煤植物主要为楔叶类的泥炭沼泽有利于Li元素的富集;相对酸性、弱氧化、淡水、水动力条件较弱,成煤植物主要为脉羊齿和鳞木的泥炭沼泽有利于Ga和REY的富集。(6)在盆地南部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含煤岩系中发现的锆石(c/a>2.5)-磷铝锶石-高温石英-磷灰石(六边形)-蠕虫状高岭石以及Eu负异常,表明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5-2煤中有同沉积火山灰物质的输入。这些具有指示火山成因作用的矿物的类型和大小在煤中、夹矸和围岩中的变化趋势,表明这些火山活动可能是多期次的,且间隔时间较短,其物质成分主要为中性-长英质。(7)基于煤岩学、地球化学、矿物学证据,将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成因划分为以陆源碎屑供给-泥炭形成环境为主导的盆地东北缘、以陆源碎屑供给-火山灰-低温热液流体为主导的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以陆源碎屑供给-断裂构造-低温热液流体-煤变质程度为主导的西缘褶皱逆冲带和以陆源碎屑供给-低温热液流体-海水为主导的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四种复合成因类型,并对其成因进行详细探讨。(8)在揭示煤地球化学特征对盆地地质演化响应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下4种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复合成因模式:①陆源碎屑供给-泥炭形成环境复合型。在该模式中,断裂和构造不发育,物源造成了研究区煤中微量元素的总体富集,但是泥炭形成环境的微变化导致了不同煤分层样品中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变化。②陆源碎屑供给-断裂构造-低温热液流体-煤变质程度复合型。在该模式中,褶皱和断层非常发育,虽然物源可能为研究区提供了足够的碎屑来源,但由于构造变动频繁,由于剥蚀或冲刷导致了碎屑供给的流失,导致物源并未最终造成研究区元素的富集,而广泛发育的断裂构造为含硫热液流体提供了通道以及煤变质程度的增加等最终造成了研究区现今煤中元素的富集。③陆源碎屑供给-火山灰-低温热液流体复合型。在该模式中,物源为研究区提供了基础物质供给,可能造成了元素的轻度富集,但未达到现今如此富集的程度。而本身富集多种微量元素(如Ga、Li等)的中性-长英质火山灰的输入,以及本身或其中矿物可吸附围岩中微量元素的热液流体的侵入再次导致了煤中微量元素的二次富集。④陆源碎屑供给-低温热液流体-海水影响复合型。在该模式中,以陕北单斜赋煤带府谷矿区2号煤、4号煤和9号煤为例,着重阐述煤形成过程中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主控因素的动态变化。

杜芳鹏[6](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岩学及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岩学研究是煤炭地质的基础工作,也是现代煤化工及煤系烃源岩研究的重要基础。以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侏罗系煤具有典型的富惰质组特征,其煤岩组分分布特征缺乏系统总结,富惰质组成因有待深入探讨。为系统剖析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岩特征,探讨成煤盆地各要素对其影响,在全面收集整理盆地主要的侏罗系煤炭勘查资料,梳理煤岩、煤质数据的基础上,对盆地5个矿区不同煤层进行了井下系统煤样的采集,详细鉴定分析了其显微煤岩组分。综合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煤层总体具有富惰质组的特点,惰质组以半丝质体为主要组分,垂向变化规律明显,与延安组沉积期湖平面变化关系密切。平面上,靠近盆地中心惰质组含量减少,以盆地南部永陇、彬长等矿区惰质组含量最高,盆地西部鸳鸯湖、马家滩等矿区次之,盆地北部惰质组含量略低,其中靠近盆地湖泊沉积区的榆横矿区惰质组含量最低,与其在盆地内延安组煤中最高的硫含量相呼应。与延安组煤岩特征相似,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系煤普遍具有较高惰质组含量。国内外数十个含煤盆地煤岩显微组分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煤岩组分与成煤盆地原盆类型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坳陷型盆地倾向于形成富惰质组煤,惰质组含量接近或高于镜质组;断陷型盆地煤层中以镜质组为绝对主体,惰质组含量低,前陆盆地煤中组分特征变化较大,兼有前两者的特点。对比分析显示,盆地规模、盆地形态、沉积速率以及聚煤模式是盆地影响煤岩组分的重要因素,其中以沉积速率最为关键。普遍较大的规模、平坦的形态、慢的沉积速率以及湖盆边缘为主的聚煤模式是导致坳陷型盆地富惰质组的主要原因。以统计煤质、煤灰成分数据为基础,于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为含煤地层的5个矿区7不同煤层进行系统采样,通过煤质基本分析、灰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煤岩鉴定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主量元素分布特征、微量元素富集特征、矿物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讨论了富集程度较高元素的赋存状态及成因。综合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延安组煤灰成分特征明显,可划分两组,SiO2、Al2O3、K2O、TiO2为一组,而CaO、SO3、Na2O、MgO、Fe2O3、MnO2为另一组,两组元素氧化物之间总体呈负相关关系,每组内各元素间高度正相关,前者在顶底板泥岩中占比更高,后者明显高于煤层底板泥岩,表明前者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后者更多与有机成煤物质相关,这一特征在盆地西部宁东煤田表现最为突出。准东煤田高Na含量煤的灰成分特征与其一致,东北地区早白垩世二连盆地胜利煤田总体特征与之相近,但Na2O属于前一组,推断煤中Na元素来源既可以是有机相关,也可能来自陆源供给,与物源区岩石类型关系密切。延安组煤中44种微量元素含量整体较低,富集程度主要为亏损状态和正常状态。Ba、Sr和Mn,这三种元素是目前盆地内延安组煤中富集程度达到富集的主要微量元素。本次工作新发现Sr元素在宁东煤田马家滩矿区4-2煤中,Ba异常主要在枣泉矿区6煤,相关性分析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结果显示,宁东煤田Sr元素的主要赋存天青石(SrSO4)中,而Ba元素异常主要因重晶石(BaSO4)矿物引发,二者主要形成于煤层后期成岩作用过程中。Mn异常主要发现于神府矿区5-2煤中,经相关性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在菱铁矿(FeCO3)中,其富集与成煤泥炭沼泽偏氧化的环境相关。对比不同煤岩类型煤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西北地区富惰质组煤灰成分指数较东北地区富镜质组煤明显较低,西北地区富惰质组煤灰的陆源碎屑组分占比低于东北地区富镜质组煤,除物源差异外,可能与成煤盆地类型具有一定关系;另外,指示沉积环境的敏感微量元素比值显示,富惰质组煤的形成环境氧化性明显强于镜质组为主煤,这一特征与富惰质煤的主要成因相呼应。

陈磊[7](2019)在《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 ——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传统稀有金属矿床的枯竭,煤系伴生金属矿床已备受重视。西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接续区,煤中伴生元素的研究也被受到关注,但煤中有益金属矿产的分布规律与富集机理还不清楚?针对上述科学问题,论文以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运用偏光显微镜、XRD、XRF、ICP-MS和SEM-EDX等多种分析测试方法,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研究对象,聚焦矿区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通过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1)明确了青海木里、新疆准东煤田煤中镓元素的分布赋存特征。发现木里煤田东部煤中Ga含量高于中部和西部,在柴达尔和曲古沟煤矿富集,而准东煤田东北部和西南部煤中Ga含量较高;煤中Ga元素主要存在于硅铝酸盐矿物中(主要是高岭石),并与有机质具有一定的亲和性。(2)揭示了赋煤区煤中有益元素Ga的富集特征并划分出成矿有利区。发现异常分布区主要在新疆准东煤田,准东煤田煤中Ga平均含量达到边界品位(30μg/g),煤中Ge平均含量接近边界品位(20μg/g)。青海的木里煤田部分矿区有Ga异常,但主要富集在煤层顶、底板及夹矸中。(3)揭示了研究区煤中有益元素镓的富集机理,建立了煤镓共伴生的成矿过程。煤中Ga的富集主要受控于陆源区母岩性质、成煤植物、泥炭沼泽水介质条件、古气候条件和物源运移形式。微量元素Ga的迁移富集受控于主量元素Al,富Al的中酸性火山岩风化后产生正电性Al(OH)3胶体,被水流带到泥炭沼泽中与负电性胶体Si O2与腐殖酸发生聚沉,产生煤中Ga的富集。研究成果为西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

赵仕华[8](2019)在《新疆北部准噶尔和伊犁盆地主要煤田煤质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准东煤田、准南煤田、和什托落盖煤田和伊犁盆地伊宁煤田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的煤田勘探成果、已发表的文献和实际的取样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煤地质学、煤岩学、煤化学和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总结了这些煤田的煤质特征,揭示了煤质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煤质特征变化规律的地质控制因素。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新疆侏罗系煤中有机显微组分总体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具有相对高的惰质组含量为特征,但是不同盆地、不同煤田和不同含煤单元的煤层中,有机显微组分组成存在一定差异。从这几个煤田西山窑组煤层的对比来看,和什托洛盖煤田和准南煤田西山窑组煤层中镜质组含量明显高于准东煤田和伊宁煤田。从八道湾组煤层和西山窑组煤层的对比来看,准南煤田和伊宁煤田八道湾组煤层镜质组含量明显高于西山窑组煤层。单一煤田内,例如:准东煤田由西向东西山窑组煤层镜质组含量明显增高。含煤岩系厚度与煤中镜质组含量具有好的正相关性。另外,在层序地层格架下,湖扩体系域煤层镜质组含量明显高于高位体系域煤层煤层镜质组含量。煤层中有机显微组分的这种差异性变化主要与沼泽覆水程度和埋藏速率有关,其主要受盆地类型、盆地构造不同演化阶段、盆地内不同构造单元基底活动性、湖平面变化和沉积体系分布的控制。总体来看,快的盆地基底构造沉降速率和湖平面的上升有利于泥炭沼泽保持相对高的潜水面和快速保存,形成相对还原的沉积水体环境。准东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带,西山窑组煤系地层相对较薄,煤层相对厚,物源沉积体系相对较少,表明具有较低的基底沉降速率和较少的物源供给,因而易于形成相对弱氧化还原环境。以干燥森林沼泽相为主的高位突起泥炭沼泽,显微组分以惰质组为主。准南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以及和什托洛盖煤田受控于伸展背景下的边缘断裂控制,具有较快的基底沉降速率,故沼泽类型以湿地草本沼泽-潮湿森林沼泽相为主,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2、新疆侏罗系煤中矿物含量总体相对较低。矿物主要以高岭石和石英为主,含不同含量的碳酸盐矿物(例如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菱铁矿)和微量的硫化物矿物(例如黄铁矿)和硫酸盐矿物(例如石膏和重晶石),以及硅铝酸盐矿物(微斜长石、伊利石、钙长石、斜绿泥石、皂石、坡缕石和霞石)。不同煤田煤层中的矿物种类具有较大变化,准东煤田西山窑组煤层矿物以高岭石和石英为主;准南煤田西山窑组以碳酸盐、石英和高岭石矿物为主;伊宁煤田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以高岭石和石英为主,但西山窑组煤层具有相对高的菱铁矿含量,八道湾组煤层具有相对高的方解石含量。高岭石和石英主要为碎屑成因,少量为同生自生成因;碳酸盐、硫化物以及硫酸盐矿物为成岩后生成因。3、新疆侏罗系煤总体以低-中灰煤为特征。从这几个煤田西山窑组煤层的对比来看,和什托洛盖煤田总体灰分产率最高,准南煤田和伊宁煤田次之,准东煤田最低。单一煤田内,准东煤田由西向东和由南向北西山窑组煤层灰分产率总体具有增高的趋势;和什托洛盖煤田和伊宁煤田自南北边缘向盆地内部灰分产率具有降低的趋势。新疆侏罗系煤中灰分产率主要受基底沉降速率和沉积体系分布控制。基底沉降速率控制着源区的物源供给强度,进而影响到沉积体系的分布和规模。例如:准南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较快的基底沉降速率导致煤中灰分产率明显高于准东煤田(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隆起带,较慢基底沉降速率)。盆地边缘煤层灰分产率一般高于盆地内部,沿盆地边缘灰分产率呈现低灰带和高灰带的交替出现,这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方向和沉积体系空间配置。例如:受南北两侧物源供给影响,和什托洛盖煤田和伊宁煤田煤中灰分产率自南北边缘向盆内整体减小;受三角洲朵体分布影响,低灰带出现于朵体之间,而高灰带出现于朵体之上,呈现低灰和高灰带交替展布。4、新疆侏罗系煤总体以中高-高挥发分的长焰煤、不粘煤为主,准南煤田局部出现中变质烟煤。在含煤岩系剖面中,原煤挥发分产率在垂向上没有明显的梯度变化。从八道湾组与西山窑组煤层对比来看,八道湾组煤层挥发分产率通常高于西山窑组煤层,出现挥发分产率反梯度现象。原煤挥发分产率与煤的镜质组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在煤化作用演化过程中,煤中挥发分产率主要受温度、压力和作用时间的影响。在深成区域变质作用下,煤层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随地热增温率的增高,煤中挥发分产率逐渐降低。在深度剖面中,地热增温率的高低决定挥发分产率梯度的高低。由于准噶尔和伊犁盆地边缘具有相对低的地热增温率,因此,形成的煤变质梯度较低。在低煤级阶段,煤中的挥发分产率主要受煤岩成分的影响;在显微组分中壳质组具有最高的挥发分产率,惰质组具有最低的挥发分产率,镜质组介于两者之间。很明显,八道湾组煤层挥发分产率通常高于西山窑组煤层,出现挥发分产率反梯度现象,主要与八道湾组含有更高的镜质组含量有关。5、新疆侏罗系煤盆地为内陆淡水盆地,总体以低硫含量为特征,相对高硫含量煤主要分布在煤田边缘浅部区和煤层火烧区附近。这可能主要与煤层的火烧和靠近煤层露头硫的次生富集有关。6、新疆和什托洛盖煤田、准东煤田、准南煤田和伊宁煤田侏罗纪含煤地层形成期,上述煤田的源区母岩以酸性岩为主,中性岩次之。新疆侏罗系主要含煤盆地煤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低,主要与煤中低的矿物含量有关。伊宁煤田、和什托洛盖煤田和准东煤田煤中富集钠。煤中钠的富集可能受控于富钠的地下水渗入煤层和以水合离子的形式赋存于煤的孔隙中,富钠的流体来自于地下水对顶底板岩层的淋漓或来自于后期盐渍化的地表水。和什托洛盖煤田煤中富集的Sr主要赋存于碳酸盐矿物和硫酸盐矿物(如重晶石),为次生热液流体成因。

王小端[9](2019)在《东胜神山沟烧变岩 ——从干旱到湿润气候变化的反映?》文中研究说明煤层自燃以及煤层自燃后形成的烧变岩是世界上普遍存在一种的地质现象。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是中国北方主要产煤的地层之一,在盆地东北部的东胜神山沟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下部煤层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发生自燃,因此研究区内烧变岩广泛发育。神山沟剖面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东胜地区,依据前人研究基础,通过野外露头和岩性特征,认为神山沟剖面的烧变岩分为烧熔岩、烧烤岩、烘烤岩三大类,对其在露头剖面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分类叙述;显微薄片显示白色烧变砂岩粒度中-细粒大小,磨圆度为次棱角状,碎屑成分以变质石英岩屑为主,还有少量的长石,其大部分被高岭石化,褐/红色烧变砂岩颗粒间可见黑色有机质,颗粒和填隙物被褐色铁质矿物交代。扫描电镜下显示烧熔岩中高岭石已全部转化之伊利石,烧烤岩和烘烤岩中可见高岭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以及石英、长石、方解石、云母、独居石、锆石、磁铁矿等矿物。颗粒间分布有较多的直筒状孔洞,推测为烧变岩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通道。烧变岩的地球化学测试表明,东胜神山沟地区烧变岩中含有铟元素异常,在烧变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分散元素的富集,具有可能的成矿潜力。烧变岩的稀土元素具有较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特点,配分模式显示沉积岩的特征,烧烤岩至烘烤岩的稀土元素总量随着烧变程度的减弱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从微量元素来看,砂岩中Co含量相对较高,Ni、Cu、Pb变化相对较大,Sr相对亏损,Zr和Hf相对富集,显示了与一定的还原环境有关,推测为原始沉积环境所致,Mo、As、Fe、Th等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显示其经历了程度不等的烧变高温过程,导致了一些元素发生弱迁移和变化。经讨论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烧变岩的形成时代具有多期次特征,神山沟地区煤层自燃可能发生于第四纪。在地质历史时期,烧变岩在燃烧过程受古气候及煤层暴露程度的双重影响,神山沟地区烧变岩发育过程显示了由干旱到湿润的古气候变化,导致潜水面的升降,由此提出了煤层燃烧前后潜水面的变化模式。

许云[10](2019)在《中国西北地区中侏罗世煤中古野火证据及对古气候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野火(wildfire)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循环有着重要影响。野火的发生与大气氧含量、气候及可燃物的类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燃烧产生的气体会对气候环境产生影响,气候的变化又影响着植被的生长。侏罗纪时期大气中的CO2明显偏高,气候变化明显,然而目前关于侏罗纪野火事件对气候影响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次研究采集了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的神东矿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的彬长矿区、吐哈盆地的哈密矿区、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阜康矿区的9个煤矿的主采煤层样品。采用煤岩显微组分定量、惰质组反射率测定、煤层顶底板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煤层顶底板中矿物组成分析、细胞壁的均质化程度观察、多环芳烃化合物检测等测试方法,综合研究了侏罗纪中国西北地区古野火存在的证据,古野火类型及其对古气候的影响,同时根据煤中惰质组的含量与古氧气含量的关系推测中侏罗世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取得的成果与认识如下:中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古野火存在的煤岩学证据。前人研究表明宏观煤岩组分中的丝碳等同于宏观的Charcoal,显微煤岩组分中的惰质组等同于微观的Charcoal。在本次研究的煤层顶底板及煤样中发现了大量的不完全燃烧产物Charcoal。在西北地区中侏罗世煤中显微煤岩组分中惰质组含量在45%-72%之间,远高于华北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煤层中惰质组含量,这表明相对于华北晚石炭—早二叠时期,西北地区侏罗纪泥炭形成时期的野火事件更为频繁。中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古野火存在的多环芳烃证据。燃烧产生的分子标志物最具代表性的为多环芳烃(PAHs)类化合物,尤其是四环以上的多环芳烃基本上均为燃烧产物。在所有煤样中均检出了四环及其四环以上芳烃,特别是部分样品检测到了典型的高温燃烧产物六环芳烃—晕苯,通过多环芳烃同分异构体的比率计算表明荧蒽、苯并荧蒽、芘、苯并芘、苯并a蒽、茚并芘和苯并[g,h,j]花具有燃烧成因,同时还检测到了有机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含氧的芳香类化合物,如苯并奈并呋喃,二奈并呋喃,苯并二苯并呋喃等,这些分子标志物同样指示出在中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发生过广泛而频繁的野火事件。中侏罗世中国西北地区的古野火类型以中低温燃烧的地表火为主。西北地区中侏罗统煤中惰质组分的的平均反射率为1.77,其中反射率在0.7-2%之间的惰质组占惰质组总量的75.96%,根据惰质组反射率与燃烧温度的关系计算出燃烧时的温度集中在400℃左右。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植物细胞间层均同质化,这表明燃烧温度至少在325℃以上。在所有样品中五环及其以上化合物相对丰度较低,因此在中侏罗泥炭形成时期发生的古野火以中低温火为主,高温火频率较少。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早期延安组沉积时期气候变化过程明显。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的延安组主采煤层的底板中CAI、CaO/MgO、Al2O3/MgO、Sr/Cu等值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粘土矿物组合由伊利石和绿泥石组合变为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组合,这表明在延安组一、二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干冷,而三、四、五段沉积时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侏罗纪时期的古野火事件中释放的巨量CO2可能是引起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根据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煤碳资源量及煤中惰质组的含量,计算出由不完全燃烧形成的惰质组含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现代森林火灾碳排放模型,保守计算出仅在中国西北地区早—中侏罗世成煤期,成煤沼泽中森林燃烧向大气中释放出的总碳量为5.56×1011吨,其中CO2的量为1.73×1012吨,CO的量为1.1×1011吨,CH4的量为1.0×1010吨,其中仅CO2的排放量就达到目前大气圈中CO2总量的57.7%。大量资料表明中侏罗早期大气中CO2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中侏罗世发生的广泛而频繁的野火释放的温室气体可能是导致这一时期CO2浓度上升,气候由寒冷干燥变为温暖潮湿的原因之一。中侏罗世延安组地层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大气中古氧气含量为27.9%,高于现今的氧气含量(21%)。在西北地区中侏罗世煤中显微煤岩组分中惰性组分含量在45%-72%之间,平均值为55.76%,根据Glasspool和Scott建立的煤中惰质组含量与大气中古氧气含量的公式计算出中侏罗世早期延安组地层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大气中古氧气含量为27.9%。煤层顶底板中的宏观Charcoal指示在燃烧区域发生过水流侵蚀现象。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神东矿区的5组主要煤层的顶底板中均发现了宏观的Charcoal混杂在砂—泥岩中,这表明燃烧事件后水流对燃烧区域进行过侵蚀作用,河流携带的碎屑物可能使河道淤积、改道,废弃的河道及岸后积水区域为泥炭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场所。

二、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E in Jurassic Coal of Yan'an Formation from Dongsheng Coalfield(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E in Jurassic Coal of Yan'an Formation from Dongsheng Coalfield(论文提纲范文)

(1)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与选矿富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煤中稀土的赋存特征
    1.1 稀土含量特点
        1.1.1 世界主要产煤国
        1.1.2 中国东北赋煤区
        1.1.3 中国华北赋煤区
        1.1.4 中国西北赋煤区
        1.1.5 中国华南赋煤区
        1.1.6 中国滇藏赋煤区
    1.2 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1.2.1 不同成因类型煤
        1.2.2 不同成煤时期煤
        1.2.3 不同变质程度煤
    1.3 稀土赋存状态
2 煤副产物中稀土的赋存特征
    2.1 稀土含量特征
    2.2 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2.3 稀土赋存状态
3 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的选矿富集
    3.1 重选富集
    3.2 磁选富集
    3.3 浮选富集
    3.4 X射线拣选富集
    3.5 其他富集方法
4 结论与展望

(2)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系层序界面特征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区域地质背景
3层序界面“五位一体”识别特征
    3.1露头、钻井岩心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3.2地震剖面层序界面识别
    3.3单井及测井剖面上层序界面的岩电特征及识别标志
    3.4微量元素特征对层序界面的识别
        3.4.1古盐度参数、古沉积水体介质的氧化还原性参数对层序界面的识别
        3.4.2古气候参数对层序界面的识别
        3.4.3 CIA、ICV指数对层序界面的识别
4层序界面地质意义及其时空属性
    4.1层序界面时空属性与盆地演化关系讨论
    4.2层序界面与古气候环境的变迁
    4.3关键层序界面与煤、铀成矿作用关系讨论
5结论

(3)山西兴县石炭系本溪组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炭系煤
        1.2.2 成煤环境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盆地演化与聚煤作用
    2.2 区域上古生界简述
    2.3 兴县关家崖地区地质概况
第3章 煤岩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3.1.1 样品采集
        3.1.2 实验方法
    3.2 本溪组二段煤
        3.2.1 煤岩类型
        3.2.2 显微特征
        3.2.3 无机矿物
    3.3 本溪组一段煤
        3.3.1 煤岩类型
        3.3.2 显微特征
        3.3.3 无机矿物
    3.4 煤岩学特征对比
第4章 煤地球化学特征
    4.1 本溪组二段煤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元素特征
        4.1.3 稀土元素特征
    4.2 本溪组一段煤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稀土元素特征
    4.3 煤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4.3.1 主量元素
        4.3.2 微量元素
        4.3.3 稀土元素
第5章 成煤环境研究
    5.1 煤系沉积背景
    5.2 成煤环境
        5.2.1 本溪组二段煤
        5.2.2 本溪组一段煤
    5.3 成煤过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延安组2号煤层稀土元素异常原因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3 测试结果
    3.1 煤样稀土元素特征
    3.2 夹矸的矿物学特征
    3.3 煤样的矿物学特征
4 讨论
    4.1 夹矸中矿物的指示意义
    4.2 稀土元素异常原因
5 结论

(5)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特征与成因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分布--从微量元素到煤(基)型金属矿床
        1.2.2 煤中微量元素的成因类型研究现状
        1.2.3 鄂尔多斯盆地煤中微量元素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6.1 主要工作量
        1.6.2 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构造特征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盆地赋煤构造单元划分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沉积环境及古地理
    2.4 区内岩浆岩
    2.5 样品信息及测试方法
        2.5.1 样品采集
        2.5.2 测试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特征及组合类型
    3.1 煤质特征
    3.2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特征
    3.3 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
        3.3.1 平面分布规律
        3.3.2 垂向分布规律
    3.4 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组合类型
    3.5 本章小结
4 煤的矿物学特征及微量元素赋存
    4.1 煤中常规矿物特征
        4.1.1 粘土矿物
        4.1.2 含铝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4.1.3 石英和长石
        4.1.4 碳酸盐矿物
        4.1.5 硫酸盐矿物
        4.1.6 磷酸盐矿物
        4.1.7 其他矿物
    4.2 煤中纳米矿物特征
        4.2.1 Si-Al纳米矿物
        4.2.2 含S纳米矿物
        4.2.3 含Ca纳米矿物
        4.2.4 其他纳米矿物
    4.3 煤中矿物与微量元素赋存关系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泥炭形成环境对煤中镓、锂、稀土元素富集的关键作用
    5.1 准格尔-河保偏矿区概况
    5.2 样品测试结果
        5.2.1 煤岩煤质特征
        5.2.2 常量元素
        5.2.3 微量元素
        5.2.4 稀土元素
    5.3 陆源碎屑供给
    5.4 泥炭形成环境
        5.4.1 本文所采用的泥炭形成环境恢复的手段
        5.4.2 泥炭形成环境的重建
        5.4.3 泥炭形成环境对煤中镓、锂、稀土元素富集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复合成因研究
    6.1 以陆源碎屑供给-火山灰-低温热液流体为主导的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6.1.1 陆源碎屑供给
        6.1.2 同沉积火山灰的输入
        6.1.3 同生或早期成岩阶段热液流体的影响
    6.2 以陆源碎屑供给-低温热液流体-海水为主导的陕北石炭-二叠纪煤田
        6.2.1 陆源碎屑供给
        6.2.2 泥炭聚积时期海水的影响
        6.2.3 低温热液流体的影响
    6.3 以陆源碎屑供给-断裂构造-低温热液流体-煤变质程度为主导的盆地西缘褶皱逆冲带
        6.3.1 陆源碎屑供给
        6.3.2 断裂构造-低温热液流体-煤变质程度
    6.4 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的复合成因模式研究
        6.4.1 陆源碎屑供给-泥炭形成环境复合型—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挠曲赋煤带、伊盟隆起赋煤带为例
        6.4.2 陆源碎屑供给-断裂构造-低温热液流体-煤变质程度复合型—以盆地西缘褶皱逆冲赋煤带为例
        6.4.3 陆源碎屑供给-火山灰-低温热液流体复合型—以渭北断隆赋煤带为例
        6.4.4 陆源碎屑供给-低温热液流体-海水影响复合型—以陕北单斜赋煤带为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岩学及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显微煤岩组分分类
        1.2.2 显微煤岩组分形成的影响因素
        1.2.3 煤元素地球化学
        1.2.4 鄂尔多斯盆地煤岩及煤元素地球化学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盆地演化过程
    2.2 延安组沉积序列
    2.3 延安组煤层展布
    2.4 延安组煤层对比
第三章 延安组煤岩特征
    3.1 盆地北部煤岩特征
        3.1.1 垂向分布特征
        3.1.2 平面分布特征
    3.2 盆地西部煤岩特征
    3.3 盆地南部煤岩特征
        3.3.1 垂向分布特征
        3.3.2 平面分布特征
    3.4 延安组煤岩特征总结
第四章 富惰质组煤的分布与成因分析
    4.1 中国富惰质组煤分布特征
        4.1.1 时代分布
        4.1.2 空间分布
    4.2 盆地类型与煤岩组分关系
    4.3 惰质组成因讨论
        4.3.1 研究进展概述
        4.3.2 延安组煤中惰质组成因分析
    4.4 煤岩组分与盆地要素关系分析
        4.4.1 盆地规模
        4.4.2 盆地形态
        4.4.3 沉积速率
        4.4.4 聚煤模式
    4.5 坳陷型盆地富惰质组成因模式
第五章 延安组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神府矿区5~(-2)煤
        5.1.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1.2 基本分析
        5.1.3 煤灰成分
        5.1.4 微量元素
        5.1.5 稀土元素
        5.1.6 矿物组成
        5.1.7 Mn元素异常成因讨论
    5.2 鸳鸯湖矿区2 煤和6 煤剖面
        5.2.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2.2 基本分析
        5.2.3 煤灰成分
        5.2.4 微量元素
        5.2.5 稀土元素
        5.2.6 矿物组成
        5.2.7 讨论
    5.3 马家滩矿区4-2煤和18 煤剖面
        5.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3.2 基本分析
        5.3.3 煤灰成分
        5.3.4 微量元素
        5.3.5 稀土元素
        5.3.6 矿物组成
        5.3.7 4~(-2)煤中Sr和 Ba赋存状态讨论
    5.4 灵武矿区6 煤剖面
        5.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4.2 基本分析
        5.4.3 煤灰成分
        5.4.4 微量元素
        5.4.5 稀土元素
        5.4.6 矿物组成
        5.4.7 正Eu异常成因讨论
    5.5 彬长矿区4 煤剖面
        5.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5.5.2 基本分析
        5.5.3 煤灰成分
        5.5.4 微量元素
        5.5.5 稀土元素
    5.6 延安组煤地球化学总结
        5.6.1 主量元素特征
        5.6.2 微量元素特征
第六章 元素地球化学对煤岩特征响应
    6.1 主量元素
    6.2 微量元素
结论
    主要认识
    主要创新点
    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 ——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煤中有益元素的研究现状
        1.2.1 煤中有益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
        1.2.2 煤中有益元素的赋存特征
        1.2.3 煤中有益元素的富集机理
        1.2.4 西北地区煤中有益元素的研究现状及前人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2 主要工作量
    1.5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位置交通
        2.1.2 西北赋煤区地理情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区域构造构造特征
        2.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岩浆活动
    2.4 含煤地层及煤质特征
        2.4.1 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
        2.4.2 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
        2.4.3 煤质、煤类特征
        2.4.4 聚煤规律
    2.5 研究区域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海木里煤田煤中镓元素的分布赋存
    3.1 木里煤田地质背景
    3.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3 煤样的基本性质
    3.4 GA元素丰度及富集情况
    3.5 煤中GA的分布规律
        3.5.1 平面分布
        3.5.2 纵向分布
    3.6 GA元素的赋存状态
        3.6.1 煤中Ga元素的亲和性
        3.6.2 煤灰中Ga的富集特征
        3.6.3 Ga与有机显微组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准东煤田煤中镓元素的分布赋存
    4.1 准东煤田地质背景
    4.2 样品采集与测试
    4.3 GA元素丰度及富集情况
    4.4 煤中GA元素的分布规律
        4.4.1 矿区平面分布
        4.4.2 纵向分布
    4.5 GA元素的赋存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北赋煤区煤中镓元素的富集特征与开发有利区
    5.1 煤中镓(GA)和锗(GE)背景丰度
        5.1.1 煤中镓的背景丰度
        5.1.2 煤中锗的背景丰度
    5.2 西北赋煤区煤中镓(GA)和锗(GE)分布特征
        5.2.1 总体分布特征
        5.2.2 中侏罗统煤中锗镓的区域分布
        5.2.3 中侏罗统煤中镓锗的层域分布
    5.3 西北赋煤区煤中镓(GA)异常点分布特征
    5.4 新疆准东煤田煤中镓成矿有利区
        5.4.1 成矿区有利区位置
        5.4.2 煤中金属元素异常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煤中有益元素的富集机理
    6.1 青海木里煤田煤中镓的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6.1.1 物源区母岩性质
        6.1.2 沉积环境
        6.1.3 构造、岩浆热液作用
    6.2 新疆准东煤田煤中GA富集的主控因素分析
        6.2.1 沉积物质来源
        6.2.2 古地理环境
        6.2.3 构造运动
    6.3 西北赋煤区煤中GA的富集机理
        6.3.1 沉积地球化学条件
        6.3.2 煤化作用过程中的地球化学条件
        6.3.3 水文地球化学条件
        6.3.4 构造地质条件
    6.4 煤镓共伴生的成矿阶段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新疆北部准噶尔和伊犁盆地主要煤田煤质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矿物学研究现状
        1.2.2 煤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2.3 新疆煤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范围及煤田分布
    2.2 研究区构造特征
        2.2.1 伊犁盆地
        2.2.2 准南煤田
        2.2.3 准东煤田
        2.2.4 和什托洛盖煤田
    2.3 区域地层及主要含煤地层
        2.3.1 伊宁煤田
        2.3.2 准南煤田
        2.3.3 准东煤田
        2.3.4 和什托洛盖煤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
    3.1 层序地层划分
        3.1.1 伊宁煤田
        3.1.2 准南煤田
        3.1.3 准东煤田
        3.1.4 和什托洛盖煤田
    3.2 沉积体系配置
        3.2.1 伊宁煤田
        3.2.2 准东煤田
        3.2.3 和什托洛盖煤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的岩石学特征
    4.1 煤中有机显微组分
        4.1.1 伊宁煤田
        4.1.2 准南煤田
        4.1.3 准东煤田
        4.1.4 和什托落盖煤田
    4.2 煤的矿物学特征
        4.2.1 伊宁煤田
        4.2.2 准东煤田
        4.2.3 准南煤田
    4.3 煤相特征
        4.3.1 伊宁煤田
        4.3.2 准南煤田
        4.3.3 准东煤田
        4.3.4 和什托落盖煤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化学特征
    5.1 煤中水分
        5.1.1 伊宁煤田
        5.1.2 准南煤田
        5.1.3 准东煤田
        5.1.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2 煤中灰分
        5.2.1 伊宁煤田
        5.2.2 准南煤田
        5.2.3 准东煤田
        5.2.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3 煤中挥发分
        5.3.1 伊宁煤田
        5.3.2 准南煤田
        5.3.3 准东煤田
        5.3.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4 煤中硫
        5.4.1 伊宁煤田
        5.4.2 准南煤田
        5.4.3 准东煤田
        5.4.4 和什托洛盖煤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的地球化学特征
    6.1 煤中元素丰度和分布特征
        6.1.1 伊宁煤田
        6.1.2 准南煤田
        6.1.3 准东煤田
        6.1.4 和什托洛盖煤田
    6.2 煤中元素赋存状态
        6.2.1 伊宁煤田
        6.2.2 准南煤田
        6.2.3 准东煤田
        6.2.4 和什托洛盖煤田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煤质特征的地质控制因素
    7.1 源区母岩性质
    7.2 构造沉降速率对煤质特征的影响
    7.3 物源沉积体系分布对煤质特征的影响
    7.4 湖平面变化对煤质特征的影响
    7.5 煤中显微组分对挥发分产率的影响
    7.6 地球化学异常的地质控制因素
    7.7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东胜神山沟烧变岩 ——从干旱到湿润气候变化的反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烧变岩研究现状
        1.2.2 新生代古气候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3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神山沟延安组、直罗组研究概况
第3章 烧变岩(含烧变煤灰)的特征
    3.1 烧变岩(含烧变煤灰)的宏观特征
        3.1.1 神山沟C剖面
        3.1.2 神山沟H剖面
        3.1.3 神山沟I剖面
        3.1.4 神山沟J剖面
    3.2 烧变岩(含烧变煤灰)的微观特征
        3.2.1 普通薄片分析
        3.2.2 扫描电镜分析
第4章 烧变岩地球化学测试
    4.1 铟元素测试分析
        4.1.1 样品选择与测试方法
        4.1.2 测试结果及地质解释
    4.2 微量元素测试分析
        4.2.1 样品选择与测试方法
        4.2.2 稀土元素特征
        4.2.3 微量元素反映的古气候
第5章 讨论
    5.1 烧变岩发育过程中的潜水面变化
    5.2 烧变岩发育时代
    5.3 烧变岩反映的气候变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中国西北地区中侏罗世煤中古野火证据及对古气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古野火的研究意义
        1.1.1 野火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1.1.2 古野火对古大气氧含量的指示意义
        1.1.3 古野火对研究植物演化的意义
        1.1.4 野火是导致陆地风化侵蚀加速的重要因素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野火发生的指标
        1.2.2 煤中惰质组的成因
        1.2.3 对古氧气含量的厘定
        1.2.4 古野火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中侏罗世全球古环境特征
    2.2 中国西北地区构造演化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鄂尔多斯盆地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及含煤岩系
        2.3.2 新疆北部早—中侏罗世沉积环境及含煤岩系
        2.3.3 采样点地层对比
    2.4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案
        2.4.1 样品来源及工作量
        2.4.2 实验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指示古野火的煤岩学证据
    3.1 西北地区中侏罗统煤的工业分析
    3.2 西北地区中侏罗统煤宏观煤岩特征
        3.2.1 宏观煤岩组成及煤的物理性质
        3.2.2 煤层顶底板中的宏观Charcoal
    3.3 西北地区中侏罗统煤显微煤岩特征
    3.4 西北地区中侏罗统煤中的Natural char和Natural coke
    3.5 本章小结
4 指示古野火的多环芳烃化合物
    4.1 煤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4.2 煤中多环芳烃的来源
    4.3 本章小结
5 西北地区中侏罗世古野火燃烧类型
    5.1 惰质组反射率对古野火类型的指示
    5.2 植物细胞壁的均质化程度对古野火类型的指示
    5.3 多环芳烃对古野火类型的指示
    5.4 本章小结
6 古野火对侏罗纪气候影响初探
    6.1 中侏罗世早期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古气候特征
        6.1.1 元素地球化学对古气候的指示
        6.1.2 粘土矿物对古气候的指示
        6.1.3 多环芳烃对古气候的指示
    6.2 古野火对古气候的影响初探
        6.2.1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成煤期古野火碳排放估算
        6.2.2 野火对侏罗纪古气候的影响
    6.3 古野火事件对古氧气含量的指示意义
    6.4 古野火对鄂尔多斯盆地北缘煤层沉积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E in Jurassic Coal of Yan'an Formation from Dongsheng Coalfield(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与选矿富集研究进展[J]. 李梦闪,黄伟欣,张臻悦,张文才,唐鸿鹄,曹学锋,孙伟.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1
  • [2]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侏罗系层序界面特征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的制约[J]. 张天福,张云,金若时,俞礽安,孙立新,程银行,奥琮,马海林. 中国地质, 2020(02)
  • [3]山西兴县石炭系本溪组煤岩特征及成煤环境[D]. 刘灿.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4]鄂尔多斯盆地北缘延安组2号煤层稀土元素异常原因及其地质意义[J]. 杨毅,吕大炜,张建强,吴盾.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20(02)
  • [5]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特征与成因类型[D]. 秦国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
  • [6]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岩学及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 杜芳鹏. 西北大学, 2019(01)
  • [7]煤中镓元素的赋存特征与富集机理 ——以青海木里和新疆准东煤田为例[D]. 陈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8]新疆北部准噶尔和伊犁盆地主要煤田煤质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分析[D]. 赵仕华.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9]东胜神山沟烧变岩 ——从干旱到湿润气候变化的反映?[D]. 王小端.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中国西北地区中侏罗世煤中古野火证据及对古气候的影响[D]. 许云.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2)

标签:;  ;  ;  ;  ;  

东升煤田延安组侏罗系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