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在模型中的应用

GPS在模型中的应用

一、GPS在模型上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均,李强,谭蓉[1](2021)在《采用斑马鱼生物模型对桑叶和绞股蓝叶水提取物降糖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斑马鱼是一种脊椎模式生物,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新宠,被广泛用于构建人类的各种疾病模型,建立药物筛选和治疗的研究平台。研究以5 dpf斑马鱼为对象对不同浓度葡萄糖、四氧嘧啶及其组合对斑马鱼葡萄糖水平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建立了基于生理和病理生理的糖代谢异常斑马鱼生物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桑叶和绞股蓝叶水提取物的降糖作用进行比较研究。以高浓度葡萄糖(22、26、30 mg/mL)溶液、四氧嘧啶(0.04、0.06、0.08、0.10 mM)药物、葡萄糖(22 mg/mL)溶液与四氧嘧啶(0.02、0.04、0.08 mM)药物联合可显着增加斑马鱼葡萄糖水平,成功建立基于生理和病理生理的糖代谢异常斑马鱼模型。同时研究发现,200、400和800μg/mL桑叶和800μg/mL绞股蓝叶水提取物可以显着降低高糖诱导型斑马鱼的葡萄糖水平,200μg/mL桑叶和400μg/mL绞股蓝叶水提取物可以显着降低胰岛损伤型斑马鱼的葡萄糖水平。基于斑马鱼生物模型评价,桑叶和绞股蓝水提取物均具有降糖作用,但在同等剂量下桑叶的降糖效应明显强于绞股蓝,两者在辅助降血糖功能食品开发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力坤,李博峰[2](2021)在《阴影匹配虚拟观测值融合的GPS定位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利用城市三维模型提供的卫星遮挡信息的阴影匹配法存在计算效率差、实时应用难及卫星数目变化较小时的匹配结果停滞等问题,提出一种实时阴影匹配及其最高分备选点集中最优位置提取的方法。通过将三维模型栅格化,无需预处理便可实现阴影匹配计算;并通过构建虚拟伪距,可在观测卫星数少于4颗的情况下实现定位。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单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定位整体均方根误差为2.83 m。该方法还提高了卫星观测数据的使用率,增强了单系统卫星定位在城市复杂环境下定位的可用性。

马丹璇,张丙先,谢建波,王锐,王寺响[3](2021)在《无人机近景测量技术在高陡边坡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在高山峡谷区对高陡边坡进行地质调查一直是地质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对高陡边坡进行三维实景建模,获取边坡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基于三维影像进行地质解译工作,辨识主要的物理地质现象。基于三点法提取岩体结构面产状并进行统计分析,从宏观的角度推测不良地质现象对工程的潜在影响,并提出处理措施建议。总结出一套无人机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高陡边坡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方法,弥补了传统人工调查工作的不足。

高亚琪,王昊,刘渊晨[4](2021)在《图像语义特征的探索及其对分类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意义】针对当前利用计算机管理图像资源存在图像语义特征表达不足等问题,探索和分析了特征及特征融合对分类结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提高图像语义分类准确率的方法。【方法/过程】本文定义了四种图像风格,将图像描述特征划分为三个层次,探究特征融合的特点,寻求能有效表达图像语义的特征。分别采用SVM、CNN、LSTM及迁移学习方法实现图像风格分类,并将算法组合以提高分类效果。【结果/结论】基于迁移学习的ResNet18模型提取的深层特征能够较好地表达图像的高级语义,将其与SVM结合能提高分类准确率。特征之间并不总是互补,在特征选择时应避免特征冗余,造成分类效率下降。【创新/局限】本文定义的风格数目较少,且图像展示出的风格并不绝对,往往可以被赋予多种标签,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图像数据集并尝试进行多标签分类。

陈渊鸿,陈燕,陈禹[5](2021)在《基于BIM与物联网传感的登高车安全管理技术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登高车由于机械化程度高、操作便捷等特点,在工业、电力、建筑等行业有广泛应用。该装备操作专业化要求高,在作业过程中也容易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比如碰撞事故等。随着智能科技的兴起,传统装备智能化升级为装备安全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将BIM技术与GPS、RFID等物联网感应技术相结合,研发出BIM+GPS型登高车与BIM+RFID型登高车两款具有防撞报警功能的登高车安全管理技术,为登高作业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研发成果成功应用于某大型市政桥梁建设。

阮一晨[6](2021)在《基于数据驱动的杭州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城市生活性空间的发展随之转变为引领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的主要动力之一。城市公共中心体系是承载城市居民生活性活动的主要空间,在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空间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城市研究数据与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的引入,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量化支撑。但同时也引申出公共中心体系研究中,数据表征的充分性、研究方法的适应性、表征关系的实效性等数据技术应用层面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杭州市萧山区为对象,针对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研究,在数据技术选择与应用、影响要素与机制分析、优化布局手段等多方面文献综述基础上,结合规划研究中数据应用的特征,总结出本研究着力探索的三个主要问题:如何观察并总结公共中心的特征、公共中心体系发展类型特征与影响要素有哪些、怎样正确引导公共中心空间优化。并借鉴弱假设强表征的数据驱动范式,形成了由理论线索指导表征数据,再构建表征关系,从而推导特征规律的研究逻辑,将之应用于研究问题所对应的空间认知、空间分析与空间优化三个主要流程,以实现空间认知与优化的研究目的,解释公共中心体系空间特征与规律,完善其优化方法与流程。研究内容与结论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共中心体系的识别与空间特征认识。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入手,针对公共中心体系的构成要素,搭建手机信令、POI与调研数据结合的多源数据识别框架,实现杭州市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识别,并从中心的空间布局、结构关系与功能关联认识其基本空间特征。初步认识了体系内的公共中心路径依赖与道路亲缘特征规律与“一主一副数次多基”的4级中心体系,同时发现政府主导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在中心关联中具有重要引领性作用。二是在公共中心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影响要素分析。构建常态化和非常态化两大层面的分析框架:在常态化层面,遵循先扩样后收缩的思路,从浙江省扩样识别公共中心体系的初长型、增长型、成熟型、完善型四大聚类,定位出与萧山区近似的成熟型与完善型聚类样本。同时地形条件、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城市建设、居民消费力与公共交通6类影响要素存在显着的类型性差异,其变化特征主要由发展初期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变为后期由市场引领的消费主导型发展模式。各影响要素间呈现相互作用的网络机制,其中人口规模是发展程度最直接最核心的影响要素。在非常态化要素方面,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深受G20、亚运会与新冠疫情防控等大事件中正向推动力的促进,并在后续使其持续影响。三是在公共中心体系优化分析。杭州市萧山区的研究范围,通过人口与公共中心体系具有强关联的线索,从人口的居住、就业、旅游三方面入手构建“人口—公共中心”的空间关联模型,推导出中心优化的空间基础。在此基础上借助三方面目标准则:一是通过公共中心发展的监督学习模型、满意度与亚运会大事件分析结合,总结出经验目标。二是通过人本主义价值尺度下总结出效率与公平的发展目标,三是在公共中心现状特征中总结的规律性原则。最终在空间与非空间两个层面提出了针对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的优化指引。经三方面内容的逐层推进,实现了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的数据驱动研究框架搭建,通过实证案例分析与认知,总结具有时空背景的特征经验与一般性的规律,丰富了新数据环境下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黄超南[7](2020)在《基于MBD的设计信息管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MBD(Model-based definition,基于模型的定义)作为一种新的数字化定义方式,其发展前景广阔。它集成了产品所有设计、制造信息,为产品数字化和无纸化并行协同的研制提供了可能。然而,市面上的三维软件针对MBD模型普遍存在信息表达和提取困难、视图界面表达不清楚、界面交互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了 MBD模型设计信息提取及MBD模型视图界面管理问题。针对MBD模型信息管理困难的现象,首先解决了 MBD模型设计信息提取问题。通过分析MBD数据集及设计信息的构成,建立模型信息与特征间的关联关系,构建了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表示模型,建立了 MBD设计信息提取的流程,确定了信息提取所需的算法,并增加了设计信息与模型交互的功能,帮助设计人员快速定位对象,从而使用户从MBD模型中快速获取所需要的标注信息。其次分析了视图界面表达不清楚、界面交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按“多视图”、“多类别”以及模型实体定向的两种视图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其中“多视图”、“多类别”视图显示模块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视图和不同标注类别进行选择性显示或隐藏,解决MBD模型标注干涉重叠的问题。模型实体定向(视图控制)模块主要通过研究视图矩阵、窗口矩阵原理,进而通过变换矩阵、视图旋转指轮实现对MBD模型角度调整、平移缩放、转换三维轴测视图的功能,从而使用户更加直观、清晰获取产品信息,以便于指导生产,提高MBD模型使用效率。针对上述理论方法,结合Pro/E二次开发技术完成了对原型系统的开发。首先利用Pro/E软件打开Pro/E绘制好的MBD模型,其次通过运行MBD模型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和MBD模型设计信息视图管理系统,对系统进行了理论验证和测试。该系统完成了对尺寸公差信息、形位公差信息和依附特征信息的提取以设计信息与模型的交互,并对提取的信息进行数据保存,从而完成了视图显示模块和视图控制模块的各部分功能,并获得了符合预期的成果。

崔志然[8](2020)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房地一体化项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如灾情监测、地形测绘、电力巡检、房地一体、地球物理勘探等领域。采用无人机挂载的高清相机进行测量工作,这种技术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且成果精度高。与传统测绘作业方式相比,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有着较强优势有效弥补了传统测量技术的局限。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是通过无人机空中作业方式获得高分辨率、高重叠的影像数据,然后快速地建立带有高精度坐标的三维模型的一种测绘技术手段,以模型为基础进行矢量化输出最终生成DSM、DOM、TDOM、DLG等多种测绘数字产品。因此建立高精度的三维模型是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关键,本文主要围绕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房地一体化地形图中的运用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有:(1)对无人机空中三角测量技术原理进行了阐述,根据无人机相机镜头畸变原理,本文通过非量测相机的直接线性变换(DLT)光线束平差方法对无人机相机进行检校并得出检校成果,对多视倾斜影像的PMVS密集匹配算法进行优化设计。(2)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相机曝光延迟机理并分析曝光延迟对GPS/IMU辅助空三的影响提出顾及曝光延迟的GPS/IMU辅助空三平差方法,并推导了平差数学改正模型。利用福建省南平市蒲城县境内某农村房地一体化项目采取布设不同像控制点数量及不同布设方案、在无人机上加装解决曝光延迟的高精度差分POS独立模块装置进行四种空三设计方案,并通过检查点进行精度分析得出该方法为最佳方案。该方法的研究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像控布设模式,在保证成图精度的情况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在地形复杂测区人员几乎无法开展外业时该方法运用尤为突出。(3)本文提出采用Mirauge3D软件进行空三数据处理能很好地解决Context Capture软件在空三运行时照片过多容易出现空三计算中断、运行崩溃、运行时间长、空三断层、空三结果粗糙等缺点。利用两种软件优势互补的特性,将Mirauge3D软件空三结果导入Context Capture软件中进行模型重建,在纹理贴图方面Context Capture软件优势突出,根据试验对比论证了两种软件的联合运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提高了空三精度。在绘制线画图方面,本文提出CASS_3D软件中两种联动联合绘制方法即运用CASS_3D“智能绘制”及三维“界边共边”相结合方式进行绘制DLG线画图的方法,通过检查点精度评定论证精度符合项目要求而且效率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达到了缩短项目周期的效果。

张莹莹[9](2019)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预制装配式生产建造技术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措施,信息化可以使项目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在更高层面上充分共享资源,极大高预制装配式建造的精确性与效率。预制构件是装配式建筑的基本要素,准确地追踪和定位预制构件能够更好地管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流程。构件追踪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因此,深入了解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分析和总结各阶段工作需要的构件空间信息,是建立合理追踪定位技术框架的重要前。显然,仅用单一技术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的要求,因此需要充分了解相关技术的优缺点与适用性,以便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技术方案。另外,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及空间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涉及到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专业。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学以外的学科,鲜有从建筑学专业角度出发,综合地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而建筑学专业在装配式建筑的全流程中起着“总指挥”的作用,需要汇总、评估、共享各阶段与各专业的信息,形成完整的信息链。因此,建筑学专业对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的缺失不仅会导致构件空间信息的片段化,而且难以深度参与到项目的各阶段、协调各专业的工作。基于上述需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梳理了典型装配式建筑的结构类型和结构构件类型,以及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直至拆除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总结出各阶段所需的构件空间信息以及追踪定位的内容,并根据精度需求将构件追踪定位分为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其中物流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低,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运输和运维管理;建造层级的定位精度要求较高,主要用于构件的生产和施工装配。其次,详细分析了BIM、GIS等数据库,GNSS、智能化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技术、摄影测量技术等数字测量技术,以及RFID、二维码、室内定位等识别定位技术的功能和在装配式建筑中的适用性。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选择和优化,建立了一套基于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结合多项数据采集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并分别从物流和建造两个层级对此技术链的应用流程进行了探索。着重介绍了装配式建筑数据库中预制构件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分析二者在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中的作用。最后,以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的设计、生产和建造过程为例,说明以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为核心,结合数据采集技术实现预制构件追踪定位和信息管理的方法。本文以装配式建筑的结构构件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库和数据采集技术建立了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对于整合项目各阶段构件空间信息、形成完整信息链、协调各专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这些方面是实现预制构件精细化管理、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效率的关键。本文共计约160000字,图片143幅,表格63张

黄家豪[10](2019)在《基于多模态的空间定位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设备的定位已经成为了工业应用与精准营销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使设备能够适应环境并精确执行工作指令,需要确保设备随时随地都能实现准确的定位。本文根据智能移动机器人和混合现实设备研究并实现了两套不同的空间位姿估计系统,能够以较高精度估计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与姿态。移动机器人的位姿估计系统通过结合惯性导航系统获取的运行数据与视觉里程计输出的位姿数据实现对设备位姿的准确估计。目前常用的视觉定位系统可以使用视觉里程计根据相机获取的相邻图像帧来估计载体的运动轨迹并恢复场景的空间结构,但是使用视觉里程计仅仅是通过计算相邻时刻的图像变化来估计相机的位姿,而视觉传感器本身容易受到设备性能、环境光照变化以及设备运动速度的影响,因此使用视觉定位系统定位设备载体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位姿的累积漂移。而惯性导航系统可以通过惯性测量单元测量载体与传感器的比例,通过其配备的加速度计与陀螺仪可以准确地获取载体的运动加速度以及设备运动方向的倾斜角度。本文实现的视觉与惯导耦合的定位系统将通过视觉里程计估计的相机位姿以及惯导获取的加速度与角速度数据加入到状态向量中用于计算位姿,以多模态的定位系统可以获取多维运动数据来精确估计设备的位姿并优化设备定位的效果。通过将惯导与视觉结合的方法与仅依赖单传感器运行输出位姿的误差均值进行对比,由测试结果可知惯导视觉结合的方法对比应用单视觉传感器的方法能够输出更精确的位姿结果。基于混合现实智能终端实现的定位现实物体的系统能够识别现实环境中的指定物体并计算该物体相对于智能终端的空间位置。由于现实物体本身不一定具备可以被快速识别的特征,因此本文采用了在现实物体的表面安置可识别标识的方法,使视觉传感器可以检测并定位现实物体上的标识,以此解算对应的现实物体在虚拟现实设备坐标系下的坐标位置。为了实现对现实物体的精确定位,本文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标识定位方法,将其中一种易于检测但是不宜用于实时定位的标识作为定位系统确认目标物体检测区域的依据,并将另一种空间特征丰富的标识用于系统对目标物体位姿的计算,通过对不同标识的检测识别,可以使混合现实设备实现基于多模态信息的实时定位追踪系统,解决现实物体在混合现实设备建立的环境坐标系下的全局定位问题。通过计算本文使用的定位系统获取的位姿与实际目标物体位姿之间的位姿误差均值数据,并测试定位系统追踪目标物体标识的平均延迟时间,可以确定本文实现的混合现实设备定位系统定位现实环境中目标物体的实时性与精确度。

二、GPS在模型上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PS在模型上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采用斑马鱼生物模型对桑叶和绞股蓝叶水提取物降糖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1.1.2 实验动物
    1.2 实验方法
        1.2.1 不同浓度GLU孵育对斑马鱼GLU水平的影响
        1.2.2 不同浓度ALX孵育对斑马鱼GLU水平的影响
        1.2.3 GLU与不同浓度ALX联合孵育对斑马鱼GLU值的影响
        1.2.4 不同浓度MF孵育对斑马鱼死亡率的影响
        1.2.5 不同浓度GP孵育对斑马鱼死亡率的影响
        1.2.6 不同浓度MF和GP对高糖诱导糖代谢异常斑马鱼GLU值的影响
        1.2.7 不同浓度MF和GP对糖尿病斑马鱼GLU值的影响
    1.3 检测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GLU孵育对斑马鱼GLU值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ALX孵育对斑马鱼GLU值的影响
    2.3 GLU与不同浓度ALX联合孵育对斑马鱼GLU值的影响
    2.4 斑马鱼对MF和GP耐受性的影响
    2.5 MF和GP对高糖诱导糖代谢异常斑马鱼GLU值的影响
    2.6 MF和GP对糖尿病斑马鱼GLU值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2)阴影匹配虚拟观测值融合的GPS定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法
    1.1 初始位置确定
    1.2 卫星可视性实时计算
    1.3 最优位置确定
2 实验与分析
3 结束语

(3)无人机近景测量技术在高陡边坡地质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无人机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1.1 仿地飞行
    1.2 粗略地形数据获取
    1.3 创建精细三维实景模型
    1.4 岩体结构面产状提取
2 应用实例
    2.1 工程区概况
    2.2 获取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
    2.3 基于三维实景模型的地质解译
    2.4 边坡整体评价与建议
3 结论

(5)基于BIM与物联网传感的登高车安全管理技术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BIM与GPS的登高车安全作业技术
    1.1 系统结构与原理
        1.1.1 系统结构
        1.1.2 系统运行原理
    1.2 技术应用方式
2 基于BIM与RFID的登高车安全作业技术
    2.1 系统结构与原理
        2.1.1 系统结构
        2.1.2 系统运行原理
    2.2 技术应用方式
3 BIM与物联网登高车安全作业技术应用
4 结语

(6)基于数据驱动的杭州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带来的新需求
        1.1.2 公共服务规划地位提升形成的新定位
        1.1.3 数据科学革命引领的新视野
        1.1.4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新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主要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数据驱动
        1.3.2 公共中心体系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5.1 定性研究方法
        1.5.2 定量分析方法
    1.6 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1.6.1 研究技术路线
        1.6.2 章节组织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城市形态发展与演化理论中的城市中心
        2.1.2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中的城市中心
    2.2 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识别
        2.2.1 城市中心识别数据源
        2.2.2 城市中心及其体系识别方法
    2.3 城市公共中心体系的演变趋势与影响要素
        2.3.1 城市多中心结构的实践与效能
        2.3.2 公共中心体系的发展趋势
        2.3.3 公共中心的形成机制与影响要素
    2.4 公共中心与城市服务的空间布局优化
        2.4.1 公共中心的布局优化
        2.4.2 各类城市服务的布局优化
    2.5 借鉴与启示
        2.5.1 研究借鉴
        2.5.2 研究启示
3 研究框架
    3.1 数据驱动的发展脉络
        3.1.1 大数据的发展及利用
        3.1.2 机器学习发展历程
        3.1.3 数据驱动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3.2 表征学习与城市空间科学互动的研究理念
        3.2.1 表征学习的应用难点
        3.2.2 分析框架的基本流程
        3.2.3 数据分析的基本逻辑
        3.2.4 数据获取的基本原则
    3.3 数据驱动的公共中心体系研究框架
        3.3.1 研究主要问题难点
        3.3.2 测度识别的理论先验
        3.3.3 影响要素分析的理论先验
        3.3.4 优化策略的理论先验
    3.4 本章小结
4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识别与空间特征
    4.1 供需视角下的中心度评级体系与数据基础
        4.1.1 中心度的评价
        4.1.2 中心度计算的数据基础
    4.2 中心度计算结果与空间特征
        4.2.1 指标权重计算
        4.2.2 设施聚合度:多中心结构展现
        4.2.3 设施规模度:中心集聚特征显着
        4.2.4 设施使用度:就近满足的网络结构
        4.2.5 中心度:内聚外散,北密南疏的整体格局
    4.3 识别与特征分析
        4.3.1 基于密度阈值的公共中心识别流程设计
        4.3.2 公共中心的空间分布特征
        4.3.3 公共中心的体系结构特征
        4.3.4 功能关联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的发展程度与影响要素
    5.1 公共中心体系发展程度的表征
        5.1.1 公共中心体系的总能级
        5.1.2 公共中心体系的总数量
        5.1.3 公共中心体系的均衡度
    5.2 基于集成学习的中心度表征模型
        5.2.1 特征构造与模型设计
        5.2.2 模型精度检验方法
        5.2.3 模型训练与精度表现
    5.3 基于集成模型省域区县中心度拟合
        5.3.1 中心度的分块拟合
        5.3.2 中心体系的采样结果
        5.3.3 省域区县公共中心体系表征
    5.4 常态化影响要素分析
        5.4.1 公共中心体系常态化影响要素的选择
        5.4.2 中心度的多元线性回归
        5.4.3 公共中心发展程度的聚类及其特征
        5.4.4 公共中心体系的演化趋势分析
        5.4.5 常态化影响要素构成与影响机制构建
    5.5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的非常态化影响要素
        5.5.1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5.5.2 基础设施建设
        5.5.3 城市空间调整
        5.5.4 经济发展
        5.5.5 城市品牌价值提升
        5.5.6 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5.6 本章小结
6 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布局优化
    6.1 人口与公共中心体系布局的空间关联
        6.1.1 基于人口的公共中心体系布局先验
        6.1.2 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联
        6.1.3 人口与公共中心的空间关联模型构造
        6.1.4 模型结果与分析
        6.1.5 人口与公共中心体系关联中的主要特征
    6.2 公共中心优化目标
        6.2.1 经验目标
        6.2.2 价值目标
        6.2.3 规律原则
    6.3 公共中心体系布局优化指引
        6.3.1 空间优化指引
        6.3.2 服务优化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1.1 公共中心识别与空间特征分析
        7.1.2 公共中心的影响要素与机制分析
        7.1.3 公共中心的优化指引
    7.2 主要创新之处
        7.2.1 引入了多源数据与算法适应的公共中心识别系统
        7.2.2 尝试了表征数据与理论结合的影响要素解释机制
        7.2.3 构建了集成框架与机制协同的目标估计监督模型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内容的深入挖掘
        7.3.2 研究理论的深化演绎
        7.3.3 数据技术的更新适应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浙江省区县中心体系发展程度影响要素
    附录2 集成树分类规则
    附录3 网络调查问卷中公共中心体系相关问题
个人简介

(7)基于MBD的设计信息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MBD技术概述
    1.3 MBD产品设计信息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章节安排
2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表示模型
    2.1 MBD设计信息组成及数据集内容
    2.2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
    2.3 MBD设计信息与依附特征的关联关系表示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MBD设计信息的提取方法研究
    3.1 MBD设计信息提取的技术路线
    3.2 MBD设计信息的提取方法
    3.3 MBD设计信息与模型交互的实现
    3.4 本章小节
4 MBD设计信息视图管理方法研究
    4.1 MBD“多视图、多类别”管理
    4.2 MBD的实体定向管理方法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MBD的产品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
    5.1 系统的总体设计
    5.2 系统界面的设计
    5.3 实例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房地一体化项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与论文组织
        1.3.1 技术路线
        1.3.2 论文组织
第二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关键技术及其原理
    2.1 相机检校
        2.1.1 非量测相机检校方法
        2.1.2 相机检校试验
    2.2 空中三角测量原理和方法
        2.2.1 航带网法空中三角测量
        2.2.2 独立模型法空中三角测量
        2.2.3 光束法区域网空中三角测量
        2.2.4 GPS/IMU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机倾斜影像匹配技术
    3.1 Harris特征提取算法
    3.2 SIFT特征提取算法
    3.3 多视倾斜影像的PMVS密集匹配
        3.3.1 PMVS算法流程
        3.3.2 PMVS算法的优化
    3.4 三角网的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顾及曝光延迟的GPS/IMU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4.1 概述
    4.2 曝光延迟现象产生原因
    4.3 项目应用实例
        4.3.1 试验数据采集要求
        4.3.2 无人机航摄参数设置
    4.4 空三方案设计及试验
        4.4.1 试验评定标准
        4.4.2 四种方案精度对比
        4.4.3 空三精度分析
第五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内业处理
    5.1 三维模型空中三角测量优化设计
        5.1.1 Mirauge3D及 Context Captur优势互补综合应用
        5.1.2 构建三维模型
        5.1.3 精度评价
    5.2 基于CASS_3D智能及三维线画联动数据采集
        5.2.1 技术方法及流程
        5.2.2 房地一体权籍图精度分析
    5.3 房地一体权籍图成果输出
结论和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
        1.1.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
        1.1.3 构件追踪定位与空间信息管理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构件空间信息
        1.3.2 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1.3.3 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的空间信息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和结构构件类型
        2.1.1 装配式结构体系类型
        2.1.2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类型
    2.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工作流程
        2.2.1 设计阶段
        2.2.2 生产运输阶段
        2.2.3 施工安装阶段
        2.2.4 运营维护阶段
        2.2.5 拆除回收阶段
    2.3 构件空间信息
        2.3.1 构件空间信息的内容
        2.3.2 构件空间信息的传递特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制构件追踪定位技术
    3.1 数据库
        3.1.1 建筑信息模型
        3.1.2 地理信息系统
        3.1.3 BIM与 GIS的特性
        3.1.4 BIM-GIS与装配式建筑供应链的契合性分析
    3.2 数字测量技术
        3.2.1 GNSS定位系统
        3.2.2 全站仪测量系统
        3.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3.2.4 摄影测量技术
        3.2.5 施工测量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
        3.3.1 自动识别技术
        3.3.2 追踪定位系统
        3.3.3 自动识别和追踪定位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流程
    4.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
        4.1.1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的基本组成
        4.1.2 装配式建筑构件追踪定位技术链中的关键技术
        4.1.3 数据库交互设计
    4.2 建造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2.1 基于BIM的构件定位
        4.2.2 设计阶段
        4.2.3 生产阶段
        4.2.4 装配阶段
    4.3 物流层面的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流程
        4.3.1 构件生产与运输
        4.3.2 构件施工装配
        4.3.3 运营维护与拆除回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示例
    5.1 装配式建筑结构构件定位技术的实现
        5.1.1 南京装配式建筑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
        5.1.2 预制构件追踪管理技术的实现
    5.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结构构件追踪定位
        5.2.1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概况
        5.2.2 轻型可移动房屋系统设计
        5.2.3 构件生产与运输
        5.2.4 构件装配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各章内容归纳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鸣谢

(10)基于多模态的空间定位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基于多类传感器的姿态估计法的发展与现状
        1.2.2 机器人室内定位的现状与发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多传感器的空间定位理论基础
    2.1 基于视觉传感器实现的建图与位姿估计
        2.1.1 相机模型
        2.1.2 相机标定
        2.1.3 视觉SLAM的系统框架
    2.2 惯性导航系统的设备特性与运动建模
第三章 融合视觉惯导传感器的室内机器人的移动定位系统
    3.1 基于视觉SLAM与惯导松耦合的融合算法
    3.2 视觉SLAM与惯导结合实现的精确位姿估计方法
    3.3 惯导视觉结合定位方法的运行结果与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目相机与混合现实设备的协作定位系统
    4.1 混合现实设备Hololens的工作方式
    4.2 基于AprilTag的识别定位方法
    4.3 基于标识小球实现的位姿估计系统
    4.4 Hololens的模型空间定位框架
    4.5 运行结果与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1.作者简历
    2.发明专利
    3.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GPS在模型上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用斑马鱼生物模型对桑叶和绞股蓝叶水提取物降糖作用的比较研究[J]. 刘均,李强,谭蓉. 中国茶叶加工, 2021(04)
  • [2]阴影匹配虚拟观测值融合的GPS定位方法[J]. 刘力坤,李博峰. 导航定位学报, 2021(06)
  • [3]无人机近景测量技术在高陡边坡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 马丹璇,张丙先,谢建波,王锐,王寺响. 水利水电快报, 2021(10)
  • [4]图像语义特征的探索及其对分类的影响研究[J]. 高亚琪,王昊,刘渊晨. 情报科学, 2021(10)
  • [5]基于BIM与物联网传感的登高车安全管理技术研发[J]. 陈渊鸿,陈燕,陈禹. 建筑施工, 2021(09)
  • [6]基于数据驱动的杭州萧山区公共中心体系认知与优化研究[D]. 阮一晨. 浙江大学, 2021(01)
  • [7]基于MBD的设计信息管理方法研究[D]. 黄超南.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房地一体化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 崔志然. 长安大学, 2020(06)
  • [9]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结构构件追踪定位技术研究[D]. 张莹莹. 东南大学, 2019(01)
  • [10]基于多模态的空间定位系统研究与实现[D]. 黄家豪.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GPS在模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