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摘下空气污染全国第一的帽子

太原市摘下空气污染全国第一的帽子

一、太原市摘掉空气污染全国第一的帽子(论文文献综述)

崔斌[1](2021)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灰渣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城市环境卫生发展历程是城市现代化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集中体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灰渣(煤炭燃烧后产生的固体垃圾)治理与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城市防疫事业、市容观瞻、空间利用等方面有着密切关联,灰渣治理在城市公共卫生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太原市档案馆及山西省档案馆关于灰渣治理的档案资料、文史资料及口述资料等相关材料,以灰渣治理为主线,勾勒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环境卫生、居民公共卫生意识及灰渣治理的历史风貌,并借此论述民国时期城市环境卫生工作发展的成效、不足及原因。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灰渣治理工作的环境背景,包括城市区划、街道、气候及地形地质,并着重讨论了环境背景对灰渣治理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了城市生活中的灰渣,包括其来源、危害及用处,强调灰渣治理工作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叙述了1912年后太原灰渣治理的开展及完善时期,该阶段的灰渣治理工作由政府主导,民间力量参与,整体呈良性发展趋势,该阶段的新生活运动及《太原十年建设计划案》将民国时期的灰渣治理推向高潮。第四部分主要叙述了1937年至1949年灰渣治理工作的变化及表现、治理工作的不足、日伪政府及国民政府的改革措施及成效,并对其进行评价。太原市地处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多以煤炭为燃料,因而产生大量的灰渣。灰渣既可作为铺路材料开展城市建设又具有污染环境、防碍水道、影响市容等不利一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城市环境卫生治理的重要内容。民国时期灰渣治理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政府公共卫生意识的觉醒而有所转变。在政府主导下,灰渣治理向着专业化、制度化方向转型,但近代卫生资源的缺乏及经济基础的薄弱仍是灰渣治理的最大阻碍。太原城市灰渣治理在民国时期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政府在治理中通过颁布法规、布告及街长劝说等形式动员群众参与灰渣清运,同时组织清运力量维护城市环境卫生。本文拟从灰渣治理工作的建设、完善及困境等发展历程着手,通过对不同时段的灰渣治理工作进行研究,以此反映民国城市环境卫生工作的成效、不足及影响因素,进而为现代城市灰渣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李金锦[2](2020)在《环保约谈背景下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差异探析 ——基于Y市与F市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环保约谈是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举措,创新性地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关系,以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与地方政府间面对面会谈的形式直击地方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成为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在环保约谈的背景之下,一些被约谈的地方政府的环保政策执行情况却显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形。据统计,在2014-2018年间被约谈的76个地方政府中,既有以Y市为代表的铁腕治污的样本城市,也不乏F市等多个因治污不力被二次约谈的城市。基于对事实的思考,研究着力关注以下问题:(1)环保约谈前后Y市与F市的环保政策执行存在什么差异?(2)政策执行差异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选取了Y与F两个样本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借助“模糊—冲突”模型分析了约谈前后两地政策话语与执行行为的变化,深入发掘了政策执行特征差异;采用案例分析法,重现了政策发生转变的关键环节,剖析了影响政策执行差异的影响因素。基于理论回顾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环保约谈后,两地的政策执行在政策属性、执行效力与特殊现象三个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Y市被约谈后,环保政策模糊性降低、冲突性提升,执行特征由试验性执行转变为了政治性执行,执行力度显着增强,出现了“超额完成现象”。F市的政策模糊性与冲突性都有所提升,执行力度没有显着变化,仍然保持了象征性执行的特征,最终出现“数据造假”的现象。(2)究其原因,三个影响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的差异直接决定了环保政策执行的难度与效果的差异,两地反向变化的政治负激励因素是执行力度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上级政府的支持等非正式激励因素是决定高效执行时间长短的关键。(3)研究证明,“模糊——冲突”模型中不同政策执行特征的支配性要素在环保约谈的特殊情境下没有发生改变,但是支配性要素的作用条件与具体阐释发生了变化,三个影响因素从本质上影响了这种变化。对此,研究对原模型做了进一步的适应性修正,并从产业结构、政府监管、参与主体三个维度探索了改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效果的路径选择。

黄珊[3](2020)在《数据驱动模型下的郑州大气污染预测》文中提出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环境要素之一。同时大气污染是全球疾病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并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人口迅速聚集,造成了交通压力迅速增加以及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其产生的PM10、PM2.5、NO2、SO2、CO、O3迅速增加,大大超过了大气环境容量,因此大气污染治理刻不容缓,2018年我国也打响了“蓝天保卫战”。因此大气污染预测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的研究可以及时的预警严重的污染事件的发生,为政府及其他部门的决策与管理,人们的出行活动安排提供有效的参考。本文提出了一种耦合了随机森林模型缺失数据插补与经验模态分解和NARX神经网络模型的混合预测模型。为评估模型预测精准度,选取了我国河南省郑州市东(四十七中)、西(供水公司)、南(市监测站)、北(岗李水库)以及市中心(烟厂)五个监测站2015-2017三年每小时的6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进行分析与预测数据。为了建立性能良好的预测模型,首先对缺失数据通过对比随机森林、MICE、kNN、MA、Kalman插值、Stineman插值法的插补效果,最终选择使用插补效果最优的随机森林算法进行插补重构完整数据。其次使用经验模态分解将完整数据分解为具有相似频率的有限个本征模函数与残差项,将本征模函数与残差项作为输入端输入NARX神经网络,并将输出值累加得到最终输出的预测结果。将搭建的EMD+NARX混合模型的预测效果与四种单一模型ARIMA模型、ets模型、Holt-Winters模型以及SVM模型的预测结果相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搭建的混合模型预测精准度较高,运行速度较快,并且能够基本拟合出大气污染物浓度时间序列的波动于变化趋势。因此可以为郑州市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及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魏庆彬[4](2020)在《黑龙江省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分析及其来源解析》文中研究指明空气雾霾污染是人类生存环境受到污染的典型代表,很多科学家都在致力于研究造成雾霾污染的成因及规律。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PM10、PM2.5)是导致雾霾污染的原因之一,分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影响因素、时空异质性及扩散途径已经成为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全国多个城市在不同季节多次出现重度雾霾污染天气,黑龙江省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经常亮起“红灯”,省会城市哈尔滨在2013年和2014年PM10、PM2.5的月平均浓度多次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虽然最近几年黑龙江省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总体改善,重点城市重污染天数大幅下降,但是偶尔还会出现空气质量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气。为了探求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情况,本文收集了黑龙江省13个城市的六项标准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和O3)的自动监测数据,构建全局及局域模型来量化2015年1月~2018年12月黑龙江省内六项标准空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和O3)之间的时空关系。模型包括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rdinary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OLS),线性混合模型(liner mixed models,LMM),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时间加权回归(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TWR)以及地理和时间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同时,为了解污染源对大气颗粒物(PM10、PM2.5)的贡献以及大气颗粒物的组分随季节变化,本文通过手工监测的方式获得了受体成分和污染源谱数据,针对黑龙江省内重污染天气相对较多的省会城市-哈尔滨,进行了 2014年的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分随季节变化及来源解析。因哈尔滨的冬季时间较长(10月下旬~4月上旬),本研究将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划分为五个采样时期(春、夏、秋、初冬、深冬)。在各时期于哈尔滨市主城区的四个采样点位进行受体样品采集,不定期分别对土壤尘、扬尘、建筑水泥尘、燃煤尘、机动车尾气尘、生物质燃烧尘、餐饮油烟尘源进行源样品采集。受体和源样品分析的化学组分为碳、水溶性离子和无机元素。对组分进行特征分析之后,根据获得的受体成分和污染源谱数据,利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hemical mass balance,CMB)对不同季节和不同点位的大气颗粒物进行来源解析,最终得到污染源的分担率并对源解析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LMM和所有基于GWR的模型(包括GWR,TWR及GTWR)与OLS相比,模型拟合更有优势,有更高的模型R2和更理想的模型残差(考虑时间变异的TWR和GTWR模型性能最佳)。与OLS的R2(0.85)相比,GWR、LMM、TWR和GTWR分别将模型的解释力提升了 3%,5%,12%和12%。TWR的模型性能略好于GTWR,与OLS相比,TWR将模型残差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s,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降低了 67%,而 GWR 仅将 RMSE 和 MAE 降低了 14%~15%。传统的OLS和GWR模型不足以描述PM2.5的非平稳性。由于LMM将不同位置处理为随机效应,并用R矩阵处理时间相关性,因此LMM的性能略好于GWR,它为PM2.5建模提供了一种除GWR系列模型之外的备选方案。本研究中时间相关性比空间异质性更重要,因此,构建PM2.5与其他空气污染物的模型时加入时间信息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提供了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的证据,并为构建黑龙江省PM2.5和5个标准空气污染物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2)本研究获得了大气颗粒物组分的季节分布特征和主要存在形态。多数组分在初冬时期浓度最高、夏季最低,春、秋、深冬时期季节特征不显着。组分出现季节特征的原因与采样期内的天气条件以及某些污染源(如燃煤源)发生季节性变化有关。采样期内大气颗粒物以PM2.5为主要存在形态,细颗粒物污染占比较大。(3)根据源样品的分析结果建立了 PM10、PM2.5的主要排放源的源成分谱,根据灵敏度矩阵结果并参考相关文献确定了各污染源的特征成分,如燃煤尘、扬尘、生物质燃烧、建筑尘、二次有机碳的特征成分分别是Al、Si、K、Ca和OC。(4)相同季节不同点位的源的分担率之间存在差异,但源的分担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区域性特征。除了不确定的“其他源类”(可能包含钢铁尘源、外来传输源等)以外,燃煤源在各季均是PM10和PM2.5的首要贡献源,其分担率分别为15.3%~38.6%和17.9%~43.2%,其冬季的分担率约是春、夏季的两倍。机动车源在各季均为PM10和PM2.5的次要贡献源,其分担率分别为13.7%~17.4%和14.8%~18.1%,冬季分担率高于其他三季。秋季、初冬时期生物质燃烧是PM10和PM2.5的重要贡献源,其分担率分别为12.0%~13.7%和13.6%~16.1%,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PM10中燃煤源在供暖期的贡献率是非供暖期的2.14倍,扬尘源在非供暖期的贡献率是供暖期的2.21倍;PM2.5中燃煤源在供暖期的贡献率是非供暖期的2.12倍,扬尘源在非供暖期的贡献率是供暖期的1.78倍;PM10中生物质燃烧源在燃烧期的贡献率是非燃烧期的25.8倍;PM2.5中生物质燃烧源在燃烧期的贡献率是非燃烧期的24.8倍。将二次污染物(硫酸盐、硝酸盐、SOC)进行再分配,除其他源以外,对PM10和PM2.5贡献最大的污染源为燃煤尘源,之后依次为机动车源、开放源(扬尘、土壤尘和建筑尘)和生物质燃烧源。源解析的研究内容量化了主要污染源在不同季节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率。本研究通过对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异质性、浓度、化学组分特征分析、来源解析方面的研究比较深入的认识了大气颗粒物的季节特征、大气颗粒物的分布和来源信息,对研究大气颗粒物的成因、迁移、转化及提出最终的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李海磊[5](2019)在《4-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壁画色彩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绘画形式之一。色彩是壁画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也是壁画最重要、最活跃的视觉元素。古代壁画色彩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研究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和色彩理论重要的实物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而且深刻反映了当时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社会习俗、审美风尚和色彩观念的变迁。4-6世纪是中国壁画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点,在中国古代壁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研究汉唐绘画之变和色彩观念变迁不可或缺的艺术遗存。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地区丝绸之路沿线形成纷繁复杂、类型多样的壁画色彩体系,呈现出多元化、区域性、差异性、宗教性的时代特征。本文选择保存较为完好的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作为观察中心,以壁画色彩技术作为切入点,在积极搜集大量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文化地理学、考古类型学、统计分析、色彩图谱分析等方法,对壁画区位分布与类型、色彩观念及对壁画用色影响、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颜料与色彩技术、施彩程序与着色技法、色彩组配规律与风格样式、色彩结构与颜色变量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同时结合古文献中相关颜料记载与现代矿藏勘探成果,借鉴现代科学仪器对壁画颜料检测成果,较为完整地统计分析壁画使用的颜料种类、属性、产地、流通及消费区域,制作壁画分布与矿物颜料分布图表。最后初步提出建构壁画色彩标系的方法和步骤,希望能为壁画色彩保护修复与临摹复原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为中国古代壁画色彩体系建构提供帮助。当然,本文尝试性提出建构壁画色彩标系,或许还存在一些不完整和不足之处,今后还需继续补充与完善,也希望引起学术界对古代壁画色彩研究的重视,能够寻找到解决古代壁画色彩变量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李淑全[6](2018)在《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生态环境建设在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经济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多严重的生态问题。太原市,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是一个传统的重工业能源城市,具有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进展缓慢等特点,在此大背景下,我们针对太原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本研究课题,系统性分析了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生态城市,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及二者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和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深入介绍了国内外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所取得的成功的先进经验,进而分析了太原市所具有的城市特点、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已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最后,根据太原市自身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富有地方特色的、适合于太原市的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思路和路径。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路和实现路径,即:增强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组织领导;完善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相关法制;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提升生态环境建设科技水平;强化中心工作;充分运用市场化工具;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公众参与机制。本研究将为太原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陈媛[7](2018)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域下对太原市雾霾治理的研究》文中指出雾霾现象的频发,是当前中国所迫切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之一。伴随着雾霾持续侵扰的范围不断蔓延,大气环境污染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与日俱增,严重干扰人们的衣食住行,制约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雾霾的治理,已是迫在眉睫。各雾霾严重的地区,都采取种种对策和举措,加强对雾霾的治理。然而,在有的地区,治理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未能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揭示雾霾形成的原因,分析雾霾问题的实质,探索解决雾霾问题所要处理的关系,从而未能提高综合治理雾霾的能力和效果。本文拟以太原市雾霾治理为案例,考察太原市雾霾问题的现状,以及太原市雾霾治理的现有举措,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太原市治理雾霾的现有举措及其效果进行了科学、系统地分析考察,揭示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启示,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太原市雾霾治理的路径和对策。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雾霾治理的理论以及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推动雾霾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发展、提高效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坚持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理论基石,要求人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明确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不仅要自觉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更要做到维护自然万物平衡发展,保障生态环境绿色健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迈入了新的时代。由此,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处于当前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不再局限于生存,而是谋求生态。人们也不再执着于温饱,而是需求环保。因此,“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以凸显。“不平衡”包括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包括绿色发展的不充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是解决中国生态问题包括雾霾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尤其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我们才能找到解决生态问题、治理雾霾的有效路径和对策。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做了系统阐述;其次考察了太原市雾霾问题的概况;然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太原市雾霾治理的现有举措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域下完善太原市雾霾治理的路径。

刘儒通[8](2017)在《太原市城市化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是人类的造物,也是我们现今的居所。其是人类聚落生活在现阶段的科技等级下最佳的解决方案。人类日常生活需求不断提升的同时,城市功能也逐渐的丰富了起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经济越来越繁荣,社会服务越来越全面,地区带动力也越来越强。而在这城市化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经济投机、产业结构、人口聚集等等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可以说城市化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所以本文从城市化理论出发对太原市的城市化进程进行研究。梳理城市化历史,剖析国内外城市化案例,归结太原城市化发展历程,分析太原市城市化现状问题,并讨论太原市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对策和建议。第一部分是历史研究。首先站在全世界的角度,去纵观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去构建基础的城市化进程。然后分析各大洲的典型代表国家(英国、美国、日韩、拉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去解读各种类型的城市化进程。而后开始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去了解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之后是对于国内不同的几种城市化城市(深圳、成都、香港)来具体剖析借鉴。最后对应以上,按古代、近代、现代的时间顺序去分解太原市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期间穿插规划视角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建筑视角的城市面貌,共同来分析解读每个时期太原市的城市化进程。第二部分是现状研究。就是从对历史的了解之后开始对现状展开研究,从城市的总体规划出发,分析经济方面产业变迁带来的后续问题,分析空间方面扩张与环境容量的矛盾,分析人口方面分布滞后带来的失衡,分析社会方面消费低下和市民质量低下。以及从城市要素出发来对道路交通、环境绿化、历史保护、城中村改造四个方面来行进进一步具体的现状分析研究。最后对照太原市具体的城区来以街道为核心具象化的分析现状问题。第三部分是对策研究。相对应的从经济、空间、人口、社会方面去分析具体的发展对策。例如经济方面的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服务业升级,以及空间方面的空间整体的调整、交通问题的解决、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是同样以太原市的六大城区为区分具体的针对现状来探讨发展对策。通过综合对策的研究,来为未来太原市城市化的发展而贡献微薄之力。最后总结太原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城市化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特点进行归纳和解读。我国城市化率(常住人口)首次突破百分之五十是在2011年(为51.3%)。然而同年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却只有34.7%,在这种半城市化严重的情形之下,太原市作为一个在人们印象中落后地区的城市却以一种奇怪的现状独树一帜。那就是和经济面貌低落完全不同的,竟然在2009年就已然达到了81.5%这样一个较高的的城市化率。甚至太原在建国时就已经出现过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城市化率,如今2016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其城市化率已为84.25%。太原市是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位划分以及历史原因造成了地少、人少、GDP少却依旧可以高城市化率的现象。这种低人口、低GDP水平下却出现高城市化率的独特数据现象,便是太原市的城市化进程里最大的特点。当然另一方面也是说明了,城市化率这种城市化指标的落后,逐渐被城市化水平评价体系所取代的现状。城市化就应该是全面的城市建设。从经济、人口、空间、社会全方位的提高和进步。这样的城市化才会带给我们更美好的明天。

宋嘉瑄[9](2017)在《中小城市城镇化质量测度研究 ——以山西临汾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只过分注重城市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城市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例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人口膨胀、住房紧张等等。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使得城镇化能够稳定、有效地快速发展。由于中小城市是城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其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自2000年撤地建市以来,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6.87%提升到2015年的48.62%,然而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仍出现了“城市病”问题,所以为了促进临汾市全面、稳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临汾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首先,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在总结各位学者思想的基础上,对城镇化及城镇化质量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其次,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城乡统筹五个子系统中选取指标,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然后求出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并对其结果进行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其中,纵向方面选取了临汾市2006-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结果显示:临汾市近十年的城镇化质量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系统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度最高,居民生活质量子系统最低,各子系统在2010年之前得分差距较大,但在2010年之后差距逐渐缩小,趋于稳定。横向方面选取了山西省11座城市2015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山西省内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明显,除了省会太原市多项指标遥遥领先之外,其余城市均相对落后,城镇化质量总体较低。而临汾市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排名第八,属于城镇化质量较低类型,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子系统分别在全省排名为第九、第六、第八、第七、第八位,相比较而言处于中下游水平。再次,针对实证分析结果,结合临汾市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第一,以经济为先导,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抓好项目建设等方式推动城镇化发展;第二,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加强中心城市尧都区的辐射能力,提升其对周边县市人口及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第三,提高城市保障能力,增加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满足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需求;第四,优化城市环境,尤其是要增强治理生态环境,为全体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第五,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质量。

史咏[10](2017)在《中国雾霾治理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雾霾治理触及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生存权利的基本保障;雾霾治理关乎到美丽中国的构建,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美丽家园的必经环节;雾霾治理链接着和谐中国的发展理念,是肩负大国责任的形象体现。当前,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以及社会的正常运转,治理迫在眉睫。然而,仅仅意识到雾霾天气的产生是天气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结合远远不够,还要意识到雾霾的产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所致。雾霾治理不应仅从技术上或者单从治理雾霾的角度上考虑,要看到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更进一步地要意识到雾霾治理中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自2013年雾霾频发之后,国家致力于空气治理,然而效果并不显着。由于雾霾的扩散性、外部性以及各利益主体的“经济人”理性,单兵作战模式几乎行不通。中央政府对雾霾的严格治理,如若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或者企业的协调配合、百姓的监督,治理成效将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有效的治理雾霾,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理清雾霾治理中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并加以协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对了,问题才能解决。因此,针对当前雾霾的治理情况,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雾霾治理中的利益协调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雾霾的有效对策。本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的综述以及创新点、方法;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对雾霾、利益主体进行界定,并介绍本文涉及的理论,比如博弈论、外部性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第三部分,中国雾霾治理的利益主体分析。先划分了主要核心利益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三高企业、农民、社区居民),然后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主体间的利益协调现状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中国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现状分析。着重叙述目前我国在雾霾治理中利益失调的表现以及利益失调的原因;第五部分,国外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经验与借鉴。主要对英美等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治霾过程中利益协调的实践过程进行叙述,并指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推进我国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的政策建议。分别从政府职责、相关制度以及主体参与等方面提出对策;第七部分,结论与展望。总结文章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不足。

二、太原市摘掉空气污染全国第一的帽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摘掉空气污染全国第一的帽子(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灰渣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诠释
    四、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内容安排
第一章 民国太原灰渣问题形成的环境背景
    第一节 太原城市行政区划
    第二节 太原城市职能分区
    第三节 太原的气候
    第四节 太原的地形地貌
第二章 城市生活中的灰渣
    第一节 灰渣的来源
    第二节 灰渣的危害
    第三节 灰渣的作用
第三章 灰渣治理的开启(1912-1937)
    第一节 清运机制的建立及完善
        一、清运机制的建立
        二、清运机制的完善
    第二节 新生活运动与太原十年建设计划
        一、新生活运动下的灰渣治理
        二、十年建设计划案中的灰渣治理
第四章 灰渣治理的困境(1937-1949)
    第一节 日伪政府灰渣治理能力的削弱(1937-1945)
        一、日伪政府主导下的灰渣治理
        二、日伪时期灰渣治理的困境及原因
        三、日伪政府的补救措施及成效
    第二节 马车公会与国民政府合作下的灰渣治理(1945-1949)
        一、马车公会与国民政府合作下的治理工作
        二、治理工作中的问题
        三、国民政府的补救措施及成效
    第三节 集体动员下的大清扫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环保约谈背景下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差异探析 ——基于Y市与F市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政策执行的基础理论
        1.2.2 中国政策执行理论的发展
        1.2.3 中国地方环保政策执行研究变量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2.1 政策执行背景的特殊性分析
    2.2 “模糊—冲突”模型及其局限性
    2.3 环保政策执行差异的研究思路
第三章 Y市政策执行特征演变
    3.1 Y市基本概况
    3.2 政策文本话语透视:“一升一降”的政策属性
        3.2.1 约谈前试验性执行特征:高模糊—低冲突
        3.2.2 约谈后政治性执行特征:低模糊—高冲突
    3.3 地方政府行为背后:显着转变的执行效力
        3.3.1 典型表现:从“免环评”到“铁腕治污”
        3.3.2 执行结果:超额完成现象
第四章 F市政策执行特征演变
    4.1 F市基本概况
    4.2 政策文本话语透视:“同向变化”的政策属性
        4.2.1 约谈前象征性执行特征:高模糊—高冲突
        4.2.2 约谈失效现象:象征性执行特征的持续
    4.3 地方政府行为背后:执行效力不佳
        4.3.1 典型表现:一场“伪作为”下的争辩
        4.3.2 执行结果:数据造假现象
第五章 环保政策执行关键性影响因素分析
    5.1 政策属性背后的经济因素: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5.1.1 产业结构决定执行难度
        5.1.2 空间布局影响执行效果
    5.2 执行效力背后的政治因素:政治负激励
        5.2.1 负激励内容:强大的问责压力
        5.2.2 负激励差异:问责压力的反向变化
        5.2.3 作用过程:从常规型任务到政治任务
    5.3 超额完成现象的背后:非正式激励
        5.3.1 传统逻辑的解释困境
        5.3.2 超额完成的动机:塑造忠诚形象
        5.3.3 超额完成的关键:上级政府的支持
第六章 提升地方环保政策执行效果的路径选择
    6.1 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1.1 分类分域指导产业调整
        6.1.2 因地制宜确定调整时长
    6.2 科学评估环保治理绩效
    6.3 构建环保共治的良好格局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理论反思:“模糊—冲突”模型适应性修正
    7.2 现实思考:环保约谈并非“特效药”
附录1: 访谈记录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数据驱动模型下的郑州大气污染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空气污染
        1.1.2 大气污染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值预测
        1.2.2 统计模型预测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研究区域与数据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郑州概况
        2.1.2 数据特征
    2.2 数据预处理
        2.2.1 数据的转换
        2.2.2 数据插补
        2.2.3 效果比较
3 算法模型介绍
    3.1 ARIMA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3.2 指数平滑状态空间模型(ETS)
        3.2.1 状态空间模型
        3.2.2 预测和模型的选择
    3.3 HOLT-WINTERS模型
    3.4 支持向量机(SVM)
    3.5 NARX神经网络
    3.6 经验模态分解
4 预测模型设计与结果分析
    4.1 ARIMA、ETS、HOLT-WINTERS模型
    4.2 SVM与 EMD+NN模型
        4.2.1 模型架构
        4.2.2 预测效果
5.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黑龙江省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分析及其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气颗粒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的研究现状
        1.2.2大气颗粒物组分分析的研究现状
        1.2.3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收集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黑龙江省自然概况
        2.1.2 哈尔滨市自然概况
    2.2 数据收集
        2.2.1 自动监测数据的收集
        2.2.2 手工监测数据的收集
3 黑龙江省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分析
    3.1 引言
    3.2 标准空气污染物数据分析
    3.3 时空异质性研究方法
        3.3.1 传统局域模型和线性混合模型(OLS和LMM)
        3.3.2 地理加权回归(GWR)及其参数估计
        3.3.3 时空加权模型(GTWR)和时间加权模型(TWR)
        3.3.4 模型检验
    3.4 模型拟合结果
        3.4.1 最小二乘回归(OLS)和线性混合模型(LMM)
        3.4.2 局域模型(GWR,TWR与GTWR)
        3.4.3 模型检验
    3.5 讨论
        3.5.1 黑龙江省空气污染变化趋势
        3.5.2 国际上PM_(2.5)相关因素及其建模技术比较
        3.5.3 本章应用的PM_(2.5)建模技术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大气颗粒物受体样品的组分和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分析
        4.2.1 质量浓度化学分析
        4.2.2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特征分析
    4.3 碳组分分析
        4.3.1 碳组分化学分析
        4.3.2 碳组分特征分析
    4.4 水溶性离子组分分析
        4.4.1 水溶性离子化学分析
        4.4.2 水溶性离子特征分析
        4.4.3 阴阳离子电荷平衡
    4.5 无机元素组分分析
        4.5.1 无机元素组分化学分析
        4.5.2 元素组分特征分析
    4.6 数据有效性检验
    4.7 本章小结
5 污染源成分谱分析
    5.1 引言
    5.2 污染源成分谱的组成分析
    5.3 污染源的特征成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哈尔滨市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6.1 引言
    6.2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分析
        6.2.1 拟合优度分析
        6.2.2 季节分担率分析
        6.2.3 非供暖期和供暖期、非燃烧期和燃烧期的分担率比较
        6.2.4 二次污染物分担率再分配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4-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壁画色彩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说明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4-6世纪北方地区壁画分布与类型
    第一节 中原地区墓室壁画
        一、以平城—洛阳为中心北魏墓室壁画
        二、以邺城—晋阳为中心东魏北齐墓室壁画
        三、以长安为中心的西魏北周墓室壁画
    第二节 西北地区墓室和石窟壁画
        一、河西地区墓室壁画
        二、龟兹石窟壁画
        三、敦煌莫高窟壁画
        四、其它石窟壁画
    第三节 东北地区墓室壁画
        一、辽东地区三燕墓室壁画
        二、集安高句丽墓室壁画
    小结
第二章 4-6世纪色彩观转变及其在壁画上的体现
    第一节 “五行五色”色彩观
        一、“五行五色”对绘画色彩的影响
        二、北朝“尚色”变迁
    第二节 绘画色彩论
        一、以色貌色
        二、随类赋彩
    第三节 佛教传播与佛教色彩观
        一、佛经中“色”、“色空”、“色相”释义表达
        二、佛教“色光”观
        三、佛教色彩观在石窟壁画中体现
    第四节 中亚壁画色彩观影响
        一、中亚粟特壁画色彩特点
        二、中亚壁画对西域壁画色彩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4-6世纪壁画制作过程中的色彩技术
    第一节 支撑体与地仗制作材料工艺
        一、壁画支撑体
        二、地仗制作材料与工艺
    第二节 颜料研制与调配技术
        一、颜料研制技术
        二、颜料调配与胶结剂
        三、矿物颜料性能与发色原理
    第三节 壁画施彩程序与着色技法
        一、壁画施彩程序与“色标”
        二、着色技法
    第四节 匠师迁徙与绘画技术交流
        一、龟兹地区匠师来源
        二、敦煌地区匠师制度与分工
    小结
第四章 壁画颜料颜色与色彩结构
    第一节 颜色类别及颜料属性
        一、红色系列
        二、黄色系列
        三、蓝色系列
        四、绿色系列
        五、黑色系列
        六、白色系列
    第二节 颜料产地与流通
        一、矿物颜料产地分布
        二、颜料消费与流通
    第三节 壁画颜色变量分析
        一、壁画颜色变量
        二、壁画变色影响因素
        三、壁画颜色层分析
    第四节 壁画色彩结构与组配规律
        一、壁画中色彩对比应用
        二、菱形格图式与色彩组配规律
        三、仿木结构凹凸色块组配规律
    小结
第五章 壁画色彩技术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 壁画颜料分析检测技术
    第二节 壁画色彩标系建构方法
        一、壁画颜色样品选择标准
        二、壁画色彩标系建构方法
    第三节 壁画色彩保护与修复
        一、壁画色彩保护修复原则与方法
        二、墓室壁画色彩修复案例分析
    第四节 壁画色彩临摹与复原色彩校准
        一、壁画色彩临摹理念与方法
        二、复原性临摹的色彩校准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的研究
        1.2.1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
        1.2.2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界定
    2.1 生态城市的概念
    2.2 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
    2.3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特征
    2.4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
3 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
    3.1 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已取得的成绩
    3.2 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产业结构偏重
        3.2.2 生态环境建设制度体系薄弱
        3.2.3 公众参与不足
4 国内外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先进经验借鉴
    4.1 国外部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先进经验
        4.1.1 新加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4.1.2 巴西生态之都建设
        4.1.3 美国伯克利生态城市建设
    4.2 国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先进经验
        4.2.1 华西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4.2.2 伊春市生态环境建设
        4.2.3 厦门城中村生态建设实践
    4.3 先进经验启示
        4.3.1 科学规划布局
        4.3.2 强化生态卫生工程建设
        4.3.3 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4.3.4 优化城市交通布局
        4.3.5 发展生态农业,倡导生态文化
        4.3.6 重视公众参与
5 推动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路和路径
    5.1 完善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
    5.2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
    5.3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5.4 提升科技水平
    5.5 强化中心工作
        5.5.1 系统治理空气、垃圾和水污染
        5.5.2 大力实施绿地建设工程
    5.6 充分运用市场化工具
    5.7 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域下对太原市雾霾治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本文创新之处
    六、本文结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鲜明特性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发展
        一、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思想的演变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
第二章 太原市雾霾问题概况
    第一节 太原市当前雾霾问题现状
        一、雾霾天气频发
        二、雾霾现象特征
    第二节 太原市雾霾治理的迫切性
        一、城市因素
        二、地理因素
        三、历史因素
        四、百姓意识因素
        五、发展观念因素
    第三节 太原市雾霾治理现有举措
        一、工业污染整治
        二、实施煤炭能源改革
        三、全面加强扬尘控制
        四、推崇绿色出行
        五、扩展生态区域
        六、征收环保税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太原市雾霾治理的问题考察与深层探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域下考察太原市雾霾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治理机制
        二、过度依赖政府治理
        三、城市区域布局不合理
        四、城市建设难以兼顾治理
        五、忽视周边联合治理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太原市雾霾治理的深层探究
        一、雾霾治理未能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
        二、雾霾治理未能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导向
        三、雾霾治理未能充分认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
        四、雾霾治理未能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五、雾霾治理未能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域下完善太原市雾霾治理的路径
    第一节 确立太原市雾霾治理的新理念
    第二节 完善太原市雾霾治理的发展路径
        一、推进绿色生产,打造绿色经济
        二、推进绿色扶贫,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三、推进绿色惠民,拓展多元化绿色空间
        四、推进绿色文化柔性建设,提升至道德高度
        五、推进绿色科学治理,加强协调配合
    第三节 坚持“四个自信”,完善雾霾治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太原市城市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理论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国内外城市化历程研究
    2.1 世界城市化发展历程
        2.1.1 大革命资本化下的城市化
        2.1.2 大挫折一二战下的城市化
        2.1.3 新突破战后和平的城市化
        2.1.4 新时代交叉融合的城市化
    2.2 国外城市化案例分析
        2.2.1 城市化的启蒙和引领指导的英国
        2.2.2 城市化的榜样和后发先至的美国
        2.2.3 城市化的集群和独辟蹊径的日韩
        2.2.4 城市化的仓促和毁誉参半的拉美
    2.3 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2.3.1 建国初期的稳步发展阶段
        2.3.2 特殊时期的停滞徘徊阶段
        2.3.3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阶段
    2.4 国内城市化案例分析
        2.4.1 深圳——快速的城市化
        2.4.2 成都——传统的城市化
        2.4.3 香港——发达的城市化
    2.5 小结
第三章 太原市城市化历程研究
    3.1 古代太原的发展历程
        3.1.1 春秋至唐晋阳古城
        3.1.2 宋太原城
        3.1.3 明清太原城
    3.2 近代太原的发展历程
        3.2.1 清朝末年
        3.2.2 中华民国
        3.2.3 解放前夕
    3.3 现代太原的发展历程
        3.3.1 改革开放前的发展阶段
        3.3.2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阶段
        3.3.3 新世纪开始的发展阶段
        3.3.4 当今时代下的发展阶段
    3.4 小结
第四章 太原市城市化现状研究
    4.1 城市总体的现状分析
        4.1.1 经济方面-工业转移附带多发性问题
        4.1.2 空间方面-扩张与土地使用受到限制
        4.1.3 人口方面-人口滞后于产业且不协同
        4.1.4 社会方面-消费低下和市民化的滞后
    4.2 城市要素的现状分析
        4.2.1 道路与交通
        4.2.2 环境与绿化
        4.2.3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2.4 城中村与旧城改造
    4.3 城市风貌的现状分析
        4.3.1 杏花岭区-府东街、府西街
        4.3.2 迎泽区-迎泽大街
        4.3.3 万柏林区-迎泽西大街
        4.3.4 小店区-长风街
        4.3.5 晋源区-长风西街、长风商务区
    4.4 小结
第五章 太原市城市化对策研究
    5.1 经济方面的发展对策
        5.1.1 农业产业化
        5.1.2 工业新型化
        5.1.3 服务业升级
    5.2 空间方面的发展对策
        5.2.1 空间整体调控
        5.2.2 重视交通问题
        5.2.3 生态环境升级
    5.3 人口方面的发展对策
    5.4 社会方面的发展对策
    5.5 六大城区的发展对策
        5.5.1 东北老城杏花岭区
        5.5.2 西北重工尖草坪区
        5.5.3 东部中心迎泽区
        5.5.4 西部工矿万柏林区
        5.5.5 东南综改小店区
        5.5.6 西南厚重晋源区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太原市原始数据
    山西原始数据
    中国原始数据
附录二
    《太原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名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小城市城镇化质量测度研究 ——以山西临汾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2.城镇化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
        2.1.2 城镇化质量
    2.2 国外城镇化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外城镇化理论研究
        2.2.2 国外城镇化质量研究
    2.3 国内城镇化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内城镇化质量研究
        2.3.2 国内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3.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2 评价指标的体系结构
        3.1.3 评价指标的内容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城镇化质量评价的方法
4.临汾市城镇化质量评价的实证分析
    4.1 临汾市城镇化概况
        4.1.1 临汾市概况
        4.1.2 临汾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4.2 临汾市纵向评价结果与分析
        4.2.1 权重结果及分析
        4.2.2 综合得分结果及分析
        4.2.3 各子系统得分结果及分析
    4.3 省域内横向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 评价指标选取说明
        4.3.2 权重结果及分析
        4.3.3 省域内综合得分结果及分析
        4.3.4 省域各子系统得分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政策建议
    5.1 以经济为先导带动城镇化发展
    5.2 加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5.3 提升城镇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
    5.4 优化城市环境及维护城市秩序
    5.5 加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力度
6.结语
    6.1 创新点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雾霾治理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博弈论分析法
        1.4.3 归纳研究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雾霾
        2.1.2 利益协调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博弈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科斯定理
第3章 中国雾霾治理的利益主体分析
    3.1 雾霾治理的主体
        3.1.1 中央政府
        3.1.2 地方政府
        3.1.3 三高企业
        3.1.4 社区居民
        3.1.5 农民
    3.2 雾霾治理的各主体利益分析
        3.2.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
        3.2.2 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
        3.2.3 地方政府与三高企业
        3.2.4 地方政府与农民
        3.2.5 三高企业与社区居民
第4章 中国雾霾治理利益失调的现状分析
    4.1 中国雾霾治理利益失调的表现
        4.1.1 政府缺少规划,治理呈现“一刀切”的局面
        4.1.2 治理权责不明晰,政府间缺少互动性
        4.1.3 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企业投机主义盛行
        4.1.4 共享信息受限,参与主体较少
    4.2 中国雾霾治理利益失调的原因
        4.2.1 经济发展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
        4.2.2 属地治理为主,政府间互动能力不足
        4.2.3 法律法规不完善,环境执法阻碍多
        4.2.4 晋升机制不合理,政府监管不严
        4.2.5 农村投入不足,规划不合理
第5章 国外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经验及借鉴
    5.1 发达国家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经验
        5.1.1 英国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举措
        5.1.2 美国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举措
        5.1.3 欧盟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举措
    5.2 发展中国家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举措
        5.2.1 菲律宾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举措
        5.2.2 墨西哥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举措
    5.3 国外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经验的借鉴
第6章 推进我国雾霾治理利益协调的政策建议
    6.1 明确政府职责,有效治理雾霾
        6.1.1 理清政府职能,建立统一的治理模式
        6.1.2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合理规划发展
    6.2 完善相关制度,优化外部环境
        6.2.1 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各方的利益
        6.2.2 完善利益补偿制度,解决资金供给难题
        6.2.3 改变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制度,加强环境问责建设
    6.3 鼓励多主体参与,建设美丽家园
        6.3.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6.3.2 鼓励民众参与,营造人人环保的氛围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太原市摘掉空气污染全国第一的帽子(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灰渣治理研究[D]. 崔斌. 山西大学, 2021
  • [2]环保约谈背景下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执行差异探析 ——基于Y市与F市的比较[D]. 李金锦. 山东大学, 2020(02)
  • [3]数据驱动模型下的郑州大气污染预测[D]. 黄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黑龙江省大气颗粒物时空异质性分析及其来源解析[D]. 魏庆彬.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5]4-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壁画色彩技术及应用研究[D]. 李海磊. 上海大学, 2019(02)
  • [6]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D]. 李淑全.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7]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域下对太原市雾霾治理的研究[D]. 陈媛. 太原科技大学, 2018(05)
  • [8]太原市城市化进程研究[D]. 刘儒通. 太原理工大学, 2017(10)
  • [9]中小城市城镇化质量测度研究 ——以山西临汾市为例[D]. 宋嘉瑄.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10]中国雾霾治理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D]. 史咏. 吉林财经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太原市摘下空气污染全国第一的帽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