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学与反腐励志

运筹学与反腐励志

一、运筹反腐 催人奋进(论文文献综述)

昝廷全[1](2020)在《科学碎片:2017-2019》文中认为从启迪思想的角度来讲,科学生涯中随机迸发的思想火花具有不同于科学结论的独立价值。我们将这种思想火花称为"科学碎片"。本文记录了作者在2017-2019年期间在思考和研究系统经济学的过程中随机迸发的思想火花和学术灵感,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将其展开为学术论文。这里集中将其发表的主要目的是将其"记录在案",一是为了防止遗忘,二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想启迪和资源。

黄永[2](2020)在《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的时期,面临新的形势,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在机遇中寻求发展,在挑战中迎难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一方面辩证地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另一方面科学地总结建国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经验,针对当前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遇到的困难、面临的问题,以非凡的政治智慧以及治国理政的伟大才略在许多重要场合发表了许多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给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重点,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遵循。对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整体性认知和系统把握,体会其博大精深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维意蕴,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其实践意义在于能够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基本遵循,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文章在明确研究思路和确定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在第二章系统介绍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依据,既有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辩证继承,也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借鉴和科学总结;第三章从国际、国内两个领域分析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第四章着重分析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根本任务、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现实路径等五个方面。最后一章系统分析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包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深化了党关于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实践价值包括: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指南;引导了主流价值观念,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和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中国智慧。

彭江琳[3](2020)在《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文章以湖南省株洲市市级剪纸非遗传承人李映明的“红色文化”题材剪纸艺术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在把握“红色文化”题材剪纸发展的历史脉络基础上,以剪纸非遗传承人的个案研究来深入分析湖湘“红色文化”题材剪纸作品的主题特色、工艺特色、艺术语言特色、传承方式、影响以及其设计应用等多方面内容。文章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田野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笔者曾于2018年12月、2019年3、5月、7、8月、10月、11月,2020年1月先后多次拜访李映明老师、株洲市文化馆获取第一手调研资料。并通过广泛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和作品图像资料,梳理出“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基本形成脉络,并对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艺术作品形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论文基本框架: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与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相关的课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等主要内容。第二章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概述部分简要阐述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相关背景,然后在基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下,对李映明个人的剪纸艺术道路、创作思想来源与艺术特色师承关系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以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主题类型和内涵为论述重点,从“红色文化”人物、事件、精神、遗产等几大题材类型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章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工艺特色是在概述梳理剪纸工艺的基础上,分别从“单色刻”、“彩色刻”两类创作手段出发围绕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工艺的创新性展开研究。第五章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艺术语言特色主要针对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艺术语言特色展开论述。其中主要内容包括对其剪纸的构图、造型、色彩、装饰四大艺术语言要素展开分析。第六章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传承与影响及设计启示,在分析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艺术传承方式(包括亲缘、师缘与地缘传承)的基础上,总结李映明“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传承影响以及其剪纸视觉要素对设计的应用启示。最后第七章为结语部分,是对之前的主要观点的概述,对李映明老师“红色文化”题材剪纸艺术的个人风格和创新之处进行归纳总结,使我们对以李映明老师为典型的湖湘“红色文化”题材剪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综而释之,李映明作为创作“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市级剪纸非遗传承人之一,他的创作以“红色文化”为题材,以现代剪纸工艺和艺术形式为表现手段,以弘扬“红色文化”精神为宗旨。因此,对李映明剪纸的个案研究也是对湖湘“红色文化”题材剪纸传承现状和发展保护思路的整理,对领会现代剪纸中“红色文化”题材剪纸的形式创新和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

景俊海[4](2020)在《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12日在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19年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吉林工作的重要讲话

杨璐[5](2019)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建设理论在十九大取得了重大突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同。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党的理论建设中的定位,使我们有必要梳理清这样一些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连续性发展和不同时期所产生的阶段性成果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生成的必然性及其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其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和人民群众从事的伟大实践的关系。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势必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路,从这一大视角出发,把握其产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真正认清其真理性、科学性、时代性,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它对当代中国重要价值。马克思主义被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并传播,起源于他们对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十月革命的世界性影响之一,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经过了传播过程中的几次论争,扩大了其影响和社会认知。以成立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标志,马克思主义正式在中国“落户”有了现实的载体。这一历史过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接受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使然,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发挥历史主动性的主体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进行改造旧世界的伟大实践,拉开了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打着主体创造性印记的理论认识,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探讨和解决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把党建设好的问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把邓小平理论推向新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都是党的理论建设必然结晶。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为过程的连续性,又是阶段性成果导致的非连续性,就是不同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理论创新的不同内容,而内在则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贯穿其中。或者说,本质的不变性与表现形式的可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发展和表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偶然形式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现实出发,这一思想的产生又有与之直接相联系的条件,奠基于坚实的基础之上。重要的在于,习近平作为创立新思想的主体,他具备创造新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丰富的学识、深邃的洞察力、睿智的思维、厚重的文化根基、实践经验的丰富性,这些主体素质,成就了习近平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思想又是建立在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准确判断,奠基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上,思想的博大精深表现出内容的丰厚性。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构成了这一思想的丰富内容,使之具有鲜活的特征,即形成了严谨的科学体系;凸显了强烈的中国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意识;与实践互动的理论创新;胸怀宽广的世界视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着力解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探索搞好党的建设科学理论和途径;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势,运用好辩证思维;旗帜鲜明反对错误思潮。该理论体系实现了党建理论和治国理政两大领域的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更高的历史站位把握“三大规律”,在执政的道路上方向更明确,步伐更坚实。从时代价值层面看,这一科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新时代实践的思想导向;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践行“四个全面”的思想保障;是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头脑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由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纵观历史与现实我们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会中断,它会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的坚定步伐,在创新的旋律中不断走向新的境界。新时代的新思想所指明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实现,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指向内容的完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汤素娥[6](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辉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上审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明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赋予了劳动更多首创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时代内涵、美好展望、切实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如何深入研究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捋顺其生成源流、廓清其内容构件、探究其理论品格、查摆其现实挑战、审思其实践要求,这对党中央在新时代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向劳动要精神力量、向劳动要社会实践、向劳动要文明素质、向劳动要生产力、向劳动要核心价值观,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深流长。从理论渊源上看,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从价值传承上看,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赓续;从文化涵育上看,深受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影响。从实践养成上看,离不开习近平自身在知青岁月、地方从政、治国理政等不同时期工作岗位的劳动锻造。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博大恢弘。其中,劳动价值论,阐述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劳动铸就“中国梦”、劳动成就人的价值。劳动精神论,披述了目标层面的科学劳动、体面劳动、幸福劳动的理想状态;理念层面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德性态度;行为层面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实践道义。劳动主体论,沥述了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劳动关系论,陈述了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全面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鲜明。其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表现在: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其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表现在:时代性与人民性的高度融汇、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传承性与超越性的紧密结合、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其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表现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当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面临多方面的现实挑战。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在,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成因在于,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其危害在于,一定程度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妨碍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要遵循科学的实践要求。首要任务是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学校教育的育人质量、改进继续教育的育人效能、激活自我教育的内化作用。基本要求是筑造健康劳动环境,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必备保障是构建科学管用的劳动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劳动权益维护的监督机制。

李世华[7](2017)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推进新时代全省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11月14日)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和领会。这段时间,我反复通读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认真参加党校专题培训,听取领导同志和专家教授辅导报告,认真思考领悟,很受教育、很受触动、很受启发,思想认识得到新的升华和提高,深刻感受到党的十九大报告高举旗帜、总揽全局,气势恢弘、运筹帷幄,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周同跃[8](2017)在《感悟十九大报告的情怀》文中研究说明初学初悟党的十九大报告,让我读到了一篇当代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听到了一个有着96年历史的大党向全国、向世界发出的时代强音和政治宣言,看到了我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描绘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震撼力、感召力,越学越明理增智,越学越催人奋进。初读初解其浓墨重彩和博大精深,我重点用"新、梦、情、廉"四个字来归纳

张英杰[9](2017)在《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开拓创新,不断谋篇布局,努力强化党的责任担当、锤炼党的意志品质,立下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型思想与方法举措,将“从严治党”升级为“全面从严治党”并将其提升到当前国家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布局当中,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相提并论。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分析新时期党的建设基本态势与客观要求、自觉运用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治国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不断强化党的统筹领导能力、自我建设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思想法宝。全面从严治党以转变作风为切入点,以反腐败为着力点,用制度作保障,用信仰塑灵魂,标本兼治、固本培元,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进方向,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认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的精神要旨,对于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和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始终确保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地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目前研究仍存有诸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成果发表的时间相对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探究还有待细化等。笔者试着从历史沿袭视角,阐明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新的国内、国际背景,从宏观、实践等各角度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在党的建设中的重大价值,力争为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具体落实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同时,为党建的理论和学术研究作出一些贡献。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比较详尽地介绍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凸显其在党的建设中的历史价值,为下面行文的展开做好铺垫。当前,党的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严峻考验。从世情来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从国情来说,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调结构、保增长、扩内需和维护社会稳定依然任重而道远;从党情来说,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这些新问题都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第二部分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重要内容,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科学内涵,从而增加对新一届党中央集体智慧的认同感。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从严管党、治党这一历史命题提出了很多富有前瞻性的新论断。如,在思想上,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补好精神之钙,为管党、治党夯实了思想根基;在组织上,提出了着力从严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为管党、治党坚实了组织保障;在作风上,提出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坚决整治“四风”问题,明确了管党、治党的重要抓手;在反腐倡廉上,提出了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表明了管党、治党的坚定决心;在制度上,提出了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内监督,为管党、治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三部分结合我们党管党、治党思想的沿袭轨迹,总结和概括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所具有的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整体性与关键性相统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相联系、严肃性与规范性相协调、自主性与开放性相适应等新特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从严治党的有关方针,反复强调要在“从严”上下功夫,开辟了党的建设新篇章,使全面从严治党呈现出新风貌,深刻地展现了新一届党中央的高屋建瓴。第四部分着重介绍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现实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十八大以来,围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全面从严治党。首先,研究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有利于进一步深刻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丰富党的建设规律,切实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方向。其次,研究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有利于全体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所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

韩彪[10](201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对全党提出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政治要求,从此“三个自信”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理论界开展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和阐释。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在“三个自信”基础上“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由此就形成了以“四个自信”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思想。自信不能自发形成,尤其是坚定自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宣传和教育。本文的立足点就在于探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教育问题,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如何培养,思考采用什么方式、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对党员和民众进行自信教育,从中找出符合实际的宣传教育路径。研究本论题的目的在于,掌握或了解目前社会中相关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的现状,人们自信力的现实,进而为寻找自信的宣传教育的对策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理论研究,达到宣传的目的,为提升理论宣传的社会效力,增强理论研究的感召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做出贡献。全文由六章和结论构成。第1章绪论。阐明了研究该论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为此确定研究的基本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对研究论题的学术前沿,对现有的研究文献分门别类、分层次进行系统的梳理,概括出现有的研究程度和水平,在对现有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做出相关的述评,找出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并根据研究的需要,选定所需的研究方法。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掌握就奠定了深入研究的逻辑基础。第2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深入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做出分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做出阐述,分析缘何而自信。提出由“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发展,把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体系中。所以,一方面对自信四要素做分门别类的阐述,研讨它们各自的基本内涵。理论自信的先导性、道路自信的方向性、制度自信的物质基础性、文化自信的内生凝聚性。另一方面,研究四个自信的关系,对此作出实事求是的解读,阐明各要素在自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是共生体,不是单独存在。第3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理论。在自信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中,主要三个板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必然性,即凝聚共识、深化教育、巩固基础、消除自信疲软、回应国际斗争五个要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内容:传承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的自信历史教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展示教育。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主体的自觉性、教育功能的恒常性、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教育价值的传承性。这些构建了自信教育的理论框架。第4章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存在优势和薄弱环节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优势在于,自信教育的自觉性在增强,党和国家掌控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自信教育的梗阻性因素逐渐被消解。另一方面,自信教育存在不利因素。自信的宣传教育不到位,对不自信分析的缺失,对不自信理论回应的不力。自信教育两重性的客观存在,为思考自信教育的对策提供了依据。第5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对策思考。根据对自信教育基本现状的分析,进行整体性思考,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要完成四个转变:由党自信向全民自信的转变、由“它信”向自信转变、由传统的教育方式向现代化的教育方式转变、由理论抽象向具体形象教育内容转变。实现自信教育要素的四个结合:即自信教育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阐教育的结合;自信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的结合;自信教育与构建自信话语体系的结合;自信教育与批判不良社会思潮的结合。第6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实现路径。着重从四个方面设计。一是加强理论正能量的阐释和解读,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力度和实效性;二是社会舆情引导和意识形态的掌控,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中的作用;三是加大社会正能量宣传的力度,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正能量、党员干部中的正能量、英雄模范人物的实际展示;四是加大社会调查的实证性研究,用统计数字和调研按材料论证。自信教育的实现路径是整体性思考,寻找的是有实效性、长效性的实现途径。同时也探讨了中国梦视阈下的自信教育问题。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绩是主要的,问题是次要的,是前进中的问题,也是发展中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足够的自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辉煌,是我们坚持自信的资本,是我们坚持自信的“底气”,也是人们接受自信教育的社会基础。所以,本文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为基本内容,比较全面研究和探讨,如何培养人们的社会主义自信心,引导人们自觉提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定力,通过对现实的分析和思考,力争找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可行路径,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付出微薄之力。在社会宣传的方式和手段上加大投入,采用更加有效的、民众喜闻乐见的、与中国社会生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引导,在历史和现实的空间中,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宣传教育做的有声有色,真正入脑入心。

二、运筹反腐 催人奋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筹反腐 催人奋进(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碎片:2017-2019(论文提纲范文)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总体性评价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依据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1.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
        2.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
        2.列宁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
        1.毛泽东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
        2.邓小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
        3.江泽民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
        4.胡锦涛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
三、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思想文化的冲击
        2.西方国家以互联网为工具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主战场攻势不减
        3.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
    (二)国内背景
        1.社会思想多元多样,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和挑战
        2.部分党员干部自甘腐化,“缺钙”严重
四、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1.事关党的前途命运
        2.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3.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任务
        1.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
        2.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
        3.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与多样化相统一
    (四)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领域
        1.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
        2.文艺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
        3.高校的意识形态建设
        4.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
    (五)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路径
        1.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2.加强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
        3.拓展意识形态建设的国际视野
五、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1.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深化了党关于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二)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1.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指南
        2.引导主流价值观念,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
        3.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理政和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田野考察法
    第六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现代剪纸
        二、“红色文化”题材剪纸
    第二节 “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缘起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第三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缘起
        一、艺术道路概述
        二、创作思想的来源
        三、艺术特色的渊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的题材特色
    第一节 “红色文化”人物题材
        一、时代伟人题材
        二、工农兵题材
    第二节 “红色文化”事件题材
    第三节 “红色文化”精神题材
    第四节 “红色文化”遗产题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的工艺特色
    第一节 剪纸工艺概述
    第二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工艺特色
        一、单色刻法
        二、彩色刻法
    第三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工艺传承与创新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艺术语言特色
    第一节 构图语言
        一、红花绿叶式
        二、全景式
        三、对称式
    第二节 造型语言
        一、平视法
        二、简括法
        三、添加法
    第三节 色彩语言
        一、单色
        二、复色
    第四节 装饰语言
        一、花草纹样
        二、几何纹样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传承影响与设计启示
    第一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传承方式
        一、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亲缘和师缘传承
        二、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地缘传承
    第二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的传承影响
    第三节 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的设计启示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及其不足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逻辑
    2.1 近代中国志士仁人救国救民的思想路程
        2.1.1 学习西方的救国空想
        2.1.2 平均主义天国理想的失败
        2.1.3 洋务运动破灭的惊梦
        2.1.4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流产的警世
        2.1.5 民主共和方案的末路
    2.2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的先兆
        2.2.2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契机
        2.2.3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2.3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
        2.3.1 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2.3.2 党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必然性
        2.3.3 党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逻辑进路
第3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3.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
        3.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3.1.2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内涵
        3.1.3 毛泽东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价值
    3.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
        3.2.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3.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催生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3.2.3 邓小平理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新境界
        3.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3.3.2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的新境界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4.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发展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
        4.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的逻辑
        4.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力
        4.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4.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
        4.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主体基础
        4.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主客观统一
    4.3 对几个关键问题的认识
        4.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释义
        4.3.2 “时势造英雄”视角下领袖作用解析
        4.3.3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内容及特征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结构
        5.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研判
        5.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
        5.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逻辑构成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容
        5.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
        5.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要义
    5.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5.3.1 构成逻辑严谨的思想体系
        5.3.2 传递浑厚底气的中国自信
        5.3.3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意识
        5.3.4 与实践互动中的思想创新
        5.3.5 具有胸怀宽广的世界视野
第6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及贡献
    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原则
        6.1.1 选准理论创新的切入点
        6.1.2 坚守理论发展正确方向
        6.1.3 创新发展党的建设系统理论
        6.1.4 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优势
        6.1.5 保持政治定力坚守立场方向
    6.2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6.2.1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6.2.2 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
        6.2.3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
    6.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意义
        6.3.1 新时代中国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
        6.3.2 回答了新时代党的建设重大问题
        6.3.3 丰富和提升了党执政的价值理念
        6.3.4 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6)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源流
    2.1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学说的涵养
        2.1.1 根植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沃土
        2.1.2 汲取恩格斯劳动学说的精粹
        2.1.3 吸收列宁劳动学说的精华
        2.1.4 承袭斯大林劳动学说的精髓
    2.2 价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劳动论述的赓续
        2.2.1 坚持毛泽东劳动论述的价值底色
        2.2.2 延续邓小平劳动论述的价值取向
        2.2.3 拓深江泽民劳动论述的价值内涵
        2.2.4 丰富胡锦涛劳动论述的价值要义
    2.3 文化涵育:中国优秀劳动理念的影响
        2.3.1 中华优秀传统劳动伦理的规范
        2.3.2 中国共产党劳动文化的浸润
        2.3.3 红色革命家庭美德的习礼
    2.4 实践养成:自身成长经历的劳动锻造
        2.4.1 萌芽阶段:知青岁月时期的劳动锤炼
        2.4.2 发展阶段:地方从政时期的为民服务
        2.4.3 完善阶段:治国理政时期的运筹帷幄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内容构件
    3.1 劳动价值论
        3.1.1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
        3.1.2 劳动托起“中国梦”
        3.1.3 劳动成就人的价值
    3.2 劳动精神论
        3.2.1 目标层面:劳动的理想状态
        3.2.2 理念层面:劳动的德性态度
        3.2.3 行为层面:劳动的实践道义
    3.3 劳动主体论
        3.3.1 扞守劳动群众的主体地位
        3.3.2 发扬劳动群众的精神引领
        3.3.3 助力劳动群众的全面发展
    3.4 劳动关系论
        3.4.1 和谐劳动关系意义深远
        3.4.2 着力化解劳动关系纠纷
        3.4.3 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理论品格
    4.1 内容架构的严谨性与逻辑关涉的指向性
        4.1.1 劳动价值论阐述立论旨趣并回答“何为劳动”
        4.1.2 劳动精神论披述价值遵循并回答“何以劳动”
        4.1.3 劳动主体论沥述力量依托并回答“何人劳动”
        4.1.4 劳动关系论陈述实践照应并回答“何从劳动”
    4.2 外显特征的鲜明性与内隐特质的立体性
        4.2.1 时代性与人民性高度融汇
        4.2.2 科学性与革命性有机统一
        4.2.3 传承性与超越性紧密结合
        4.2.4 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效贯通
    4.3 现实地位的重要性与理论贡献的深远性
        4.3.1 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成为民众共识
        4.3.2 艰苦奋斗成为主流风尚的社会底色
        4.3.3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成为国家旋律
        4.3.4 劳动浇筑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追求
第5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现实挑战
    5.1 现实挑战的问题表现
        5.1.1 劳动价值认知异化偏向
        5.1.2 劳动群众地位被边缘化
        5.1.3 弘扬劳动精神知易行难
        5.1.4 劳动关系纠纷时有发生
    5.2 现实挑战的成因剖析
        5.2.1 国家层面:正面引导乏力与负面止损迟滞
        5.2.2 社会层面:逐利本性膨胀与调解组织疲软
        5.2.3 家校层面:家庭教育流俗与全面教育脱节
        5.2.4 个人层面:认知判断犹疑与实践定力不足
    5.3 现实挑战的主要危害
        5.3.1 消解民族复兴的资源投入
        5.3.2 妨碍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5.3.3 加大用人单位的成本开支
        5.3.4 弱化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
第6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实践要求
    6.1 首要任务: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引导
        6.1.1 发挥家庭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6.1.2 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育人质量
        6.1.3 改进继续劳动教育的育人效能
        6.1.4 激活自我劳动教育的内化作用
    6.2 基本要求:全面筑造健康劳动环境
        6.2.1 营造劳动至上的社会环境
        6.2.2 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6.2.3 创造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
    6.3 必备保障:构建科学管用劳动机制
        6.3.1 建立健全劳动责权清晰的工作机制
        6.3.2 建立健全劳动实践规范的奖惩机制
        6.3.3 建立健全落实劳动理念的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推进新时代全省档案事业创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三、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
四、深刻领会和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新举措
五、深刻领会和把握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
六、深刻领会和把握全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部署要求, 推进新时代全省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

(8)感悟十九大报告的情怀(论文提纲范文)

“新”,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梦”, 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情”, 就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廉”, 就是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9)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提出的背景
    (一)世情的变化
        1.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
        2.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快
        3.高新技术突飞猛进
        4.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日益激烈
    (二)国情的变化
        1.经济发展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2.社会结构转型进一步加快
        3.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
    (三)党情的变化
        1.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
        2.党的建设面临“四大危险”
二、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拧紧思想建党“总开关”
        1.补足精神之“钙”
        2.开展“两学一做”,坚定“四个自信”
        3.强化思想建设的硬性约束
    (二)从严管理干部
        1.严格干部标准,树立“好干部”的鲜明导向
        2.严格干部人选,用好风向标
        3.严格干部培养,坚持自身努力与组织培养相结合
        4.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
        5.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6.营造党内纯洁的同志关系
    (三)持续深入改进作风
        1.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持续紧抓“四风”整治
        3.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四)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1.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紧抓惩治不放松
        3.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
        4.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5.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6.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
    (五)深化制度建设
        1.与时俱进制定和完善党的制度
        2.着力增强制度执行力
        3.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严明党的纪律
        1.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2.构建系统配套、务实管用的纪律体系
        3.各级纪委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切实履行执纪严规职责
    (七)发挥人民监督作用
        1.畅通人民监督管党治党渠道
        2.畅通安全的群众举报渠道
        3.织紧人民监督之网
三、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特征
    (一)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二)整体性与关键性相统一
    (三)全面性与重点性相联系
    (四)严肃性与规范性相协调
    (五)自主性与开放性相适应
四、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意义
        1.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严治党的理论
        2.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从严治党的经验
        3.开辟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二)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实践意义
        1.显着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2.有效推进了党的建设科学化
        3.稳步推进了“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理论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理论分析
        2.1.1 自信的内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探究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提出
        2.1.4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当代价值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涵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2.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关系
        2.3.1“四个自信”的个性差异
        2.3.2“四个自信”的辩证统一
第3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理论
    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必然性
        3.1.1 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识性的要求
        3.1.2 深化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需要
        3.1.3 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3.1.4 消除自信疲软的需要
        3.1.5 回应国际斗争的需要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内容
        3.2.1 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3.2.2 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历史教育
        3.2.3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3.2.4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3.2.5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教育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基本特征
        3.3.1 教育主体的自觉性
        3.3.2 教育功能的恒常性
        3.3.3 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
        3.3.4 教育价值的传承性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现状分析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现状
        4.1.1 以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增进自信教育
        4.1.2 以宣传正能量激发自信的教育
        4.1.3 以反腐倡廉实践推进自信教育
    4.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不足
        4.2.1 自信教育一定程度的弱化
        4.2.2 对不自信社会现象分析的缺失
        4.2.3 对消解自信的社会舆情回应迟钝
        4.2.4 忽视意识形态安全
    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优势分析
        4.3.1 自信教育的自觉性增强
        4.3.2 掌控意识形态主旋律的教育与传播
        4.3.3 自信教育的梗阻因素被削弱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对策的思考
    5.1 完成自信教育的现实转变
        5.1.1 由党自信向全民自信的转变
        5.1.2 实现“它信”向自信转变
        5.1.3 实现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化教育方式转变
        5.1.4 实现理论抽象向具体形象教育内容转变
    5.2 实现自信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
        5.2.1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结合
        5.2.2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与社会主义认同感的结合
        5.2.3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与构建自信话语体系的结合
        5.2.4 实现坚定自信教育与批判不良社会思潮的结合
    5.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现实意义
        5.3.1 进一步凝聚党心和民心
        5.3.2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
        5.3.3 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内容
        5.3.4 为实现“四个全面”提供精神动力
        5.3.5 拓展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第6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的路径探析
    6.1 掌控和引导社会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
        6.1.1 做好社会舆情的掌控和引导
        6.1.2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实效性
        6.1.3 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中的作用
    6.2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6.2.1 大学生社会主义自信教育和培养的当代意义
        6.2.2 大学生中国特社会主义自信的现状
        6.2.3 改革大学生自信培养和教育方式
    6.3 创建激励自信的社会条件
        6.3.1 加大理论正能量宣传
        6.3.2 加大社会生活中正能量宣传
        6.3.3 加大党政干部正能量的宣传
        6.3.4 加大对英雄和模范人物宣传的力度
        6.3.5 加大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
    6.4“中国梦”视阈下的自信教育
        6.4.1“中国梦”的提出及其内涵
        6.4.2 实现中国梦与自信教育的统一性
        6.4.3 自信教育提供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运筹反腐 催人奋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碎片:2017-2019[J].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2]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D]. 黄永.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李映明“红色文化”剪纸艺术研究[D]. 彭江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12日在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J]. 景俊海. 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杨璐. 吉林大学, 2019(10)
  • [6]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研究[D]. 汤素娥. 湖南大学, 2019(07)
  • [7]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推进新时代全省档案事业创新发展[J]. 李世华. 山东档案, 2017(06)
  • [8]感悟十九大报告的情怀[J]. 周同跃. 时代主人, 2017(12)
  • [9]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张英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2)
  •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教育研究[D]. 韩彪. 吉林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运筹学与反腐励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