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视故事片评论的写作

论电视故事片评论的写作

一、试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泠[1](2021)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的几点体会》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之间的竞争趋势也在逐渐加大,要想在变幻莫测的市场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电视台必须要加强管理来提高综合实力,进而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针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现状展开深入分析,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提高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质量和效率,进而促进行业内其他经济活动能够顺利有序的展开,且提高人民群众对相关电视节目的满意程度。

刘欣睿[2](2021)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视听修辞手法的运用研究 ——以毕业作品《化声》为例》文中认为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是在纪实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来完成,视听修辞可以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审美建构,对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有一定的实践作用。当运用视听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时,电视专题片的视听语言会具备修辞的特征,这使电视专题片具有无限的审美可能性。在新媒体语境下,电视专题片该如何突破和创新,不仅需要不断的实践,更需要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视听修辞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其功能是运用视听语言的修辞手法传情达意,引发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思考,对电视专题片的影像意义表达有着一定启示作用。论文主要由“电视专题片与视听修辞”、“电视专题片创作中视听修辞辞格的运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声画组合的修辞效果呈现”三个部分的内容构成。首先第一部分界定了电视专题片和视听修辞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从而总结出视听修辞手法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应具备的修辞语境,以及具体手法体现在视听修辞辞格的运用和视听修辞元素即声画组合的调整上。第二和第三部分是主体部分,以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将优秀作品如《舌尖上的中国》《人世间》《传承》《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和自己的毕业作品作为论据展开论述。在第二部分论述了视听修辞辞格具体在电视专题片创作中的运用及其表意效果。第三部分基于电视专题片的视听修辞元素,将声画组合作为修辞手法进行讨论,探讨其在电视专题片中的运用及其修辞效果。最后总结出视听修辞手法可以丰富电视专题片的视听效果,激发观众的审美共鸣与思考,从而让观众感受到内在的主题与情感。本文立足于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旨在研究视听语言的修辞手法在创作中的具体运用,以期探索出电视专题片在影像意义表达上更多的创作空间,某种程度上为今后同类型作品的创作也有一定的推进意义。

曹洋洋[3](2021)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艺术化表达》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向世人展现的内容包罗万象,电视专题片作为具有“主题先行”特性的电视艺术类别,能将人物、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科学知识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项整合,进而探索其背后的蕴涵与社会价值,电视专题片是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中,解说词作为一种用来“听”的文本语言,要使其更好地发挥艺术化表达的作用,就需要创作者在进行解说词创作时,既要考虑文本语言的严谨,也要注重电视语言的表达特性,近几年,新兴媒体的出现促使了传统电视艺术的革新,在此环境下,电视专题片无论是在创作理念,还是编辑手法等方面也紧跟着进行变革,作品中的解说词也在文本创作、解说技巧等方面进行创新,将解说词的艺术化表达进行完美地展现,因此,如何发挥好解说词的艺术化表达的作用,也就成为了本篇论文的重点。本文不仅有相关理论阐述,优秀作品解说词分析,也结合了笔者自身创作实践,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使得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创作实践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来完成本文的研究。本文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针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进行概念阐述,通过阅读相关理论专着,明晰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演变过程和语言特点,同时提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中需注意的问题;第二章以解说词的文本创作为关键点,将如何进行解说词的文本创作作为该章节分析的主线,来展现解说词的艺术化表达,并结合笔者毕业作品中解说词文本的创作以及大量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文本语言的研究,运用汉语语法学与影视理论对解说词文本创作进行阐释;第三章运用影视理论叙述解说词与画面的完美契合;第四章运用播音学的原理,阐述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解说技巧、解说形态及语气运用,并结合相关作品加以诠释。本论文不仅将汉语语法学、播音学、美学理论及影视理论运用到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艺术化表达的研究中,而且也运用到了实践创作中,这不仅更好地发挥了电视专题片“专题性”的特点,使得解说词创作具有艺术化的表达形式,也让作品内容更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以此创作出符合时代特点、满足受众欣赏、传达正确价值导向的电视专题片。

杨莹[4](2021)在《电视专题片《网后渔生》创作阐述》文中研究指明迎来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加快引进、留下、用好人才的各项工作,是保证地区向阳发展厚积的实力和薄发的底气。而奋斗在农业领域的返乡留乡创业群体,正开始成为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上的新鲜力量。作品《网后渔生》是用声画语言真实讲述“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经历”的有益尝试。本文将结合电视专题片的拍摄特点与本人的实践经历,对作品《网后渔生》在前期、中期、后期中涉及到的叙事结构、叙事方法、镜头语言等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对创作构思和制作过程进行详尽阐述。作品内容锁定返乡创业青年王振雨的创业故事,用画面呈现黑龙江的自然风光,创业环境和一个有思想的实干者。通过对其返乡前的心理活动到返乡创业后的成长收获的讲述。展现扎根基层青年人的精神面貌,责任与担当,为广大农民留乡返乡创业提供更多元的项目选择,并加入本人对返乡创业群体的观察和思考。为电视人物专题片丰富人物类型,讲好新型职业农民的故事。

郭赵馨[5](2021)在《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创作阐述》文中指出电视专题片的创作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将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加以艺术化创作的艺术形式。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不能局限在简单的纪录中,应当善于捕捉和发现生活中的故事,用客观冷静的立场来反映纪录事件中的各种变化,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为受众提供更具观赏性的纪录情节。精神是支撑一个人和一个社会不断前进的力量,而大庆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成为激励后代不断奋进的动力,努力开发大油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等都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目标。本文是用电视专题片的方式来展现大庆精神的样和貌,是发扬大庆精神的努力尝试。作品《会战丰碑》以15165钻井队为拍摄内容,拍摄15165钻井队石油工人的日常工作,通过他们日常工作的拍摄来展现当代石油工人甘于奉献、勇于进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庆精神。希望通过此作品对大庆精神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对青年人起到教育意义,展现大庆石油工人不畏困难,不惧风雨,依然不断开发油田的奉献精神。本文将结合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手法与本人拍摄实践经历相结合,对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的叙事分析、视听语言、作品创作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力求用历史资料画面展现石油会战的艰辛,用镜头表达15165钻井队石油工人的辛勤工作,真实展现每一位具有大庆精神的时代工作者。如今,关于大庆精神的电视专题片比较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丰富电视专题片的类型,努力传承和发扬大庆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庆精神。

秦晋宁[6](2020)在《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指向性文字需注意的内容》文中认为电视专题片是一种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图文并茂,体现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价值,对工作汇报、公众宣传以及科学科普等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需要更精品的解说词。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指向性文字进行研究,能掌握其特点,增加深层含义的理解,也能保证写作水平的提升,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本文基于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指向性文字意义的分析,给出需要注意的内容。

朱秋虹[7](2020)在《中学语文电视专题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影视产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新课改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要求的提出与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影视资源其中蕴含着的教学价值,并致力于探究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结合的可行性和可预见效果,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成果。电视专题片作为兼具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规范影视作品,在内容、思想、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极具示范价值,与语文学科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有较强的相关性,是值得且便于开发运用的课程资源。本文通过整合当下现成的电视专题片资源,归纳适合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片源种类,分析不同类别专题片各自的价值导向与特点,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挖掘影片本身蕴含的语文教学价值,探索出利用电视专题片本身进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本文从理论、现状和实践子个角度展开概述,共计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电视专题片语文课程资源概述”为题,通过定义的考查与对比,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类别及学科特点进行理论叙述,重点界定了“电视专题片语文课程资源”概念,根据建构主义学习、接受美学和学习动机的理论支持,提出了选取、应用电视专题片资源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第二部分以“电视专题片课程价值及教学运用现状”为题,在框定电视专题片概念、类别、特点的同时,从更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思想教育、提高审美水平四个方面,陈述电视专题片的语文教学作用。采用现状调查与理论探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面向学生发放、收集的问卷调查数据与对教师进行的访谈文字记录,准确、真实地了解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电视专题片资源应用的现状以及师生对其的认知情况,明确需求与短板,分析开发运用电视专题片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可行性与发展性,为后文尝试进行电视专题片资源的教学运用与教学设计奠定基础、明确方向。第三部分以“电视专题片的教学运用与开发”为题,根据本体论的研究视角,将可开发利用为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电视专题片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别专题片主要记录的内容、各自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切入角度进行了相应的叙述,以期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区分类型专题片的教学重难点。第四部分以“运用电视专题片开展教学设计探究与反思”为题,基于以上内容,从教学论的角度,在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同时,融合课程标准中对任务群的要求,分列“随文开发”与“专题开发”两种专题片的教学开发模式,尝试进行了四篇电视专题片教学内容的设计。并经过反思,针对当下开发、运用电视专题片于中学语文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适当的要求。

叶子[8](2019)在《融媒体环境下茶文化在泾阳形象中的推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发展和媒介变革,当前文化类电视节目内容和样态日趋丰富。在众多的电视节目样态中,专题片以其具有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赢得了较为广泛的受众。在媒介竞争激烈的当下,文化类专题片如何更好的创作与传播,能对地区形象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一直都是电视节目从业者和新闻传播者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结合笔者的创作,以专题片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探讨了融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推广对地区形象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形象是影响该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好的地区形象可以推动其文化、经济、贸易的发展,而这种地区形象大多通过传统文化来彰显。陕茶文化曾随着古丝绸之路声名远扬,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传播,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对地区发展具有时代意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如果一味主张最原始的传播方式,会使得陕茶文化的推广受到影响,从而阻碍地区形象的构建与重塑。本课题通过拍摄文化类电视专题片《泾阳·茶韵》,针对泾阳地区特有的茯砖茶为研究对象,对此类节目的内容和传播进行梳理。结合融媒体环境特点及传播学相关理论,从拍摄内容选取、制作方式、传播路径三大方面归纳出融媒体下专题片的传播策略,总结传统文化传播对地区形象的影响。塑造泾阳地区“追赶超越”的良好形象,推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图36幅,表8个,参考文献53篇

肖楠[9](2019)在《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新媒体已经对社会大众形成了难以避免的包围性力量,它以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特性使信息的整合成为了可能,改变了以往单向的传播模式。公众参与互联网讨论的积极性不断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让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大大提升。在此背景下,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联合中宣部,自2017年7月起推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等七部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讲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的决策过程,一改政论专题片“传者热受者冷”的尴尬局面,引发了收视热潮。本研究以政论专题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和扎根理论,对近期央视播出的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展开深入研究。首先,笔者对电视专题片、政论专题片、献礼片、受众和受众行为、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关键词界定,对叙事学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进行了详细阐释,这能够帮助笔者建立起对于政论专题片的基础性、科学性认知。通过文献综述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笔者发现对于政论专题片这一类型影片的研究仍然处于描述性研究的阶段,带有浓厚的“成功学”研究色彩,也缺少针对性的受众研究,存在较大的研究发展和创新空间。其次,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法,从主题与叙事、影像与声音两大角度对十九大献礼片的开篇之作《将改革进行到底》展开分析,探究影片的特色之处。作为典型的思辨性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一改以往政论专题片的叙事模式,以多维度的叙事视角,内外叙事相结合的方式,将宏观主题与微观主题相结合,讲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进行改革的伟大实践进程。而在影像与声音层面,《将改革进行到底》灵活地运用了镜头、构图、光效和色彩等多种影像语言,借助解说词、同期声和音乐等声音元素,将影片中的观点与见解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为影片增添了感染力,打破了传统政论专题片说教性强、刻板保守的固有模式,从视觉和听觉两个维度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改革画卷。再次,笔者也采用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选取了年龄在20-29岁的收看十九大献礼片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三轮资料编码和持续不断的备忘录撰写,笔者发现社会经验因素、符合习惯的期望、满足需求的期望、感知可靠性、感知易用性、期望满足程度、感知价值性、忠诚度和可替代性九个影响因素会对受众的收看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收看前、收看中和收看后的全过程,并且各影响因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笔者最终建构了收看十九大献礼片行为的动因模型,并进行了可靠性和推广度检验,这一模型阐明了受众在收看十九大献礼片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其背后的动因,具有循环往复、不断变化的特点,过去收看政论专题片的经历会影响我们的下一次收看行为,之前的思维也会间接或直接地反映在后续的行为中,该模型对于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代表的政论专题片的创作与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后,笔者将文本分析与受众分析的结论综合对比,在内容层面为我国政论专题片的创作提出了平衡叙述、符号化叙事等建议,政论专题片如果想要获取青年群体的更广泛关注,应该在呈现重大社会事件和现实问题的同时,更多地采用故事传播的手法,赋予传播符号特定的内涵,将故事、情感和价值融于一体,扩大与受众的认同空间,从而引发强烈共鸣。在传播层面,笔者则给出了仪式化传播、节庆化传播的策略建议,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平台已逐渐演变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政论专题片应当主动接纳信息技术的变迁,秉持着内容为王的原则,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手段相融合,以创新思维打造媒体矩阵,发挥传播的叠加效应,激发受众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深刻认同,让政论专题片走向世界,成为塑造国家形象、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晁晓峰[10](2018)在《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纪录片家族中意识形态性最强、与政治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文献纪录片具有弘扬主旋律、进行国族建构和社会整合的功能。修辞是语言发出者利用语言的选用和调整,以产生说服或认同效果为目标。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是创作者通过选择题材内容、采用一定的创作策略、风格,组合使用影像视听语言,创作出文献纪录片文本,目的是使观众认同作品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本文认为,中国文献纪录片的主导风格是格里尔逊式和形象化政论。在中国文献纪录片多个发展阶段中,这两种风格以强烈的观点倾向性和兼容性较强的修辞策略,成为构建国家民族、塑造集体记忆、反映当代意识形态的有力形态。根据政治经济、媒体政策、文艺思潮等外部因素进行权力支点选择是进行政治修辞的必要前提和措施。本文将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78-1992年是意识形态的人文化呈现时期,这一时期创作者用“纪录”突破“汇编”美学,主要选用文化作为支点,利用纪录山川河岳进行国家民族精神的建构。1993-2002年受到纪实观念影响,以伟人题材作品为代表的这一时期文献纪录片利用平视的视角和故事化的讲述方式进行主旋律的弘扬。2003-2010年的创作思潮受到新纪录电影的影响,在重大历史题材和人文历史题材作品中充分利用情景再现等新虚构纪录手段,对历史进行当代的编织,完成符合当下意识形态的诠释。在政策的主导下,2010年开始,纪录片进入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对时代主题的反映中,非逻辑的论证这一政治修辞手段被广泛运用到“中国梦”、“反腐”等现实题材作品中,完成了当下国家主题展现的政治修辞。在纪录、诠释和论证三种政治修辞手段的选择中,每个阶段都体现出了不同的使用特征。它们的组合使用形成了文献纪录片不同的形态风格。它们内在的关联互动生发了文献纪录片的艺术性质。

二、试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的几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现状分析
    1.1 缺乏专业写作素养
    1.2 整体策划不够周密
    1.3 采访过程存在问题
    1.4 后期剪辑工作不足
    1.5 写作缺乏真挚情感
2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的几点体会
    2.1 科学合理选择主线
    2.2 结合实际周密策划
    2.3 采访多观察和思考
    2.4 做好后期剪辑工作
    2.5 深入采访融入情感
3 结语

(2)电视专题片创作中视听修辞手法的运用研究 ——以毕业作品《化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关于电视专题片的研究
        二、关于视听修辞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作品概述
第一章 电视专题片与视听修辞
    第一节 电视专题片的概念
    第二节 视听修辞的概念界定
        一、从修辞到视听修辞
        二、视听修辞的构成
    第三节 电视专题片与视听修辞
        一、电视专题片视听语言的修辞特征
        二、电视专题片视听语言的修辞语境
第二章 电视专题片创作中视听修辞辞格的运用
    第一节 列锦与留白:意象呈现的节奏与内蕴
    第二节 白描与省略:影像语言的映照和聚焦
    第三节 对比与映衬:视听形象的反差与强化
    第四节 隐喻与象征:从具象到抽象的艺术化表达
第三章 电视专题片创作中声画组合的修辞效果呈现
    第一节 声画合一:揭示主题和直抒情感
    第二节 声画对位:蒙太奇剪辑下视听节奏彰显
    第三节 声画分立:强化注意力和激发审美之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电视专题片《化声》文案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艺术化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
    四、研究特色
第一章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概述
    第一节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含义
        一、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概念
        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艺术表达的内涵
    第二节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演变
        一、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方式的演变
        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解说方式的演变
    第三节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存在的问题
        一、解说词指向性语言不完备
        二、解说词对画面形象的直接描写过多
        三、解说词解说形态缺乏独特性
第二章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文本创作
    第一节 选定正确叙述角度与叙述方式
    第二节 明确行文时主旨脉络
        一、解说词叙事结构
        二、解说词情感结构
        三、解说词故事化结构
    第三节 注意解说词语言特色
        一、语言精练,直入主题
        二、高度概括,直击重点
        三、展现细节,表达内涵
        四、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第四节 增强语言感染力,调动受众情绪
    第五节 合理添加语句潜意义
第三章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与画面的完美契合
    第一节 解说词阐明画面内容,诠释画面主题
    第二节 解说词补充画面信息,丰富画面形象
    第三节 解说词引导画面情绪,激发观众情感
    第四节 解说词深化画面内涵,明确价值导向
第四章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解说技巧
    第一节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形态
    第二节 解说词解说语气的运用
    第三节 解说词解说情感的表达
    第四节 解说词解说节奏的把握
    第五节 解说词解说分寸的掌握
结语
视频提取码
参考文献
附录 《守艺人》导演阐述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电视专题片《网后渔生》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电视专题片的研究现状
    注释
第二章 电视专题片《网后渔生》导演阐述
    一、电视专题片《网后渔生》叙事分析
        (一)内容概述
        (二)叙事结构
        (三)叙事方法
        (四)镜头语言的运用
        (五)声音设计
    二、电视专题片《网后渔生》的创作过程
        (一)前期策划阶段
        (二)中期拍摄阶段
        (三)后期制作阶段
    注释
第三章 电视专题片《网后渔生》创作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四、电视专题片现状
        (一)发展现状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注释
第二章 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导演阐述
    一、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叙事分析
        (一)叙事结构
        (二)叙事方法
        (三)叙事节奏
    二、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视听语言
        (一)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镜头语言
        (二)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声音设计
    注释
第三章 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作品创作实践
    一、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的前期策划
        (一)作品主题确定
        (二)作品结构设置
        (三)作品场景选取
    二、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中期拍摄
        (一)画面的拍摄
        (二)声音的收录
    三、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后期制作
        (一)筛选素材
        (二)粗剪
        (三)精剪
    注释
第四章 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创作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指向性文字需注意的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指向性文字的分析意义
2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指向性文字需注意的内容
    2.1 详细了解采访对象
    2.2 融入真实情感
    2.3 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2.4 分析解说词的位置
3 结语

(7)中学语文电视专题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电视专题片语文课程资源概述
    第一节 语文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与类别
        二、语文课程资源的学科特点
    第二节 电视专题片语文课程资源
        一、电视专题片语文课程资源的界定
        二、开发电视专题片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论依据
        三、开发电视专题片语文课程资源的原则
第二章 电视专题片课程资源价值及教学运用现状
    第一节 电视专题片的范畴与类别
        一、电视专题片的范畴
        二、电视专题片的分类
    第二节 电视专题片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
        一、可整合性
        二、可利用性
    第三节 电视专题片的语文教学作用
        一、更新教学手段,强化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维度
        三、深化思想教育,加强道德建设
        四、提高审美水平,规范价值取向
    第四节 电视专题片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调查与反思
        一、电视专题片资源在中学生语文学习中影响现状调查分析
        二、教师对电视专题片资源应用现状访谈分析
第三章 电视专题片的教学运用与开发
    第一节 人物传记类电视专题片教学运用与开发
        一、人物传记类电视专题片概述
        二、人物传记类电视专题片特点
        三、人物传记类电视专题片教学
    第二节 历史文化类电视专题片教学运用与开发
        一、历史文化类电视专题片概述
        二、历史文化类电视专题片特点
        三、历史文化类电视专题片教学
    第三节 民俗风物类电视专题片教学运用与开发
        一、民俗风物类电视专题片概述
        二、民俗风物类电视专题片特点
        三、民俗风物类电视专题片教学
    第四节 文学艺术类电视专题片教学运用与开发
        一、文学艺术类电视专题片概述
        二、文学艺术类电视专题片特点
        三、文学艺术类电视专题片教学
第四章 运用电视专题片开展教学设计探究与反思
    第一节 电视专题片教学模式开发及内容设计
        一、随文开发
        二、专题开发
    第二节 运用电视专题片教学对当下的要求
        一、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
        二、调整课程课时设置,培养自主能力
        三、强化影视资源审核,增强“媒”“教”交流
结语
附录A 关于电视专题片教学资源应用现状问卷调査(学生)
参考文献
后记

(8)融媒体环境下茶文化在泾阳形象中的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融媒体与传统媒体区别
        1.1.2 茶文化研究背景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思路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2 茯砖茶文化发展概况
    2.1 茯砖茶文化发展现状
        2.1.1 泾阳县地域概况
        2.1.2 茯砖茶生产发展历史
        2.1.3 茯砖茶加工工艺
    2.2 茯砖茶推广的历史价值
    2.3 茯砖茶文化为题材的影像分析
        2.3.1 茯砖茶文化影像的展现方式
        2.3.2 茯砖茶文化作品的传播特征
3 电视专题片《泾阳·茶韵》创作过程
    3.1 《泾阳·茶韵》专题片筹备阶段
        3.1.1 节目概述及受众定位
        3.1.2 前期调研、选取拍摄内容
        3.1.3 拟定拍摄方案
        3.1.4 制定拍摄脚本
    3.2 正片拍摄阶段
        3.2.1 空镜头拍摄
        3.2.2 景别变换
        3.2.3 人物采访及同期声采集
        3.2.4 拍摄素材整理
    3.3 撰写解说词和文案翻译工作
        3.3.1 撰写解说词
        3.3.2 文案翻译工作
    3.4 主持人出镜录制及配音阶段
        3.4.1 形象塑造
        3.4.2 技术录制
        3.4.3 配音阶段
    3.5 后期制作阶段
        3.5.1 正片拍摄素材进行剪辑
        3.5.2 作品的整体包装
    3.6 《泾阳·茶韵》的创作总结
4 融媒体环境下《泾阳·茶韵》传播策略研究
    4.1 布雷多克传播模式在《泾阳·茶韵》中的应用
    4.2 《泾阳·茶韵》的国内传播策略
        4.2.1 传播内容的多元化
        4.2.2 节目制作的碎片化
        4.2.3 传播平台的多渠道化
    4.3 《泾阳·茶韵》的国际传播策略
        4.3.1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及传播原则
        4.3.2 作品国际传播的语言策略与实际运用
5 融媒体环境下茯砖茶文化传播对泾阳形象的影响
    5.1 茯砖茶文化对泾阳形象的传播分析
        5.1.1 地区形象传播中涉及的相关理论
        5.1.2 传统媒体下茯砖茶文化推广对泾阳形象的影响
    5.2 结合《泾阳·茶韵》分析茯砖茶文化的推广作用
        5.2.1 融媒体环境下茯砖茶文化推广作用
        5.2.2 专题片运用下茯砖茶文化的传播优势
    5.3 茯砖茶文化传播对推广泾阳形象的价值
        5.3.1 树立泾阳良好形象改变受众刻板认知
        5.3.2 弘扬茯砖茶文化增强文化影响力
        5.3.3 地域特色显着提升泾阳形象知名度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成果
        6.2.1 梳理了茯砖茶文化的历史资料和影像作品
        6.2.2 创作了电视专题片《泾阳·茶韵》
        6.2.3 制定了新时期下茯砖茶文化的传播策略
    6.3 研究不足
    6.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9)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主流舆论寻求创新式传播
        1.1.2 政论专题片迎来收视热潮
        1.1.3 弘扬主流价值观意义重大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
        1.3.2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论
        1.4.1 案例分析法
        1.4.2 文本分析法
        1.4.3 扎根理论
        1.4.3.1 扎根理论的发展
        1.4.3.2 选择扎根理论的理由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2.1 关键词界定
        2.1.1 电视专题片
        2.1.1.1 电视专题片的概念
        2.1.1.2 电视专题片的分类
        2.1.2 政论专题片
        2.1.2.1 政论专题片的概念与特征
        2.1.2.2 政论专题片的分类
        2.1.3 献礼片
        2.1.4 受众与受众行为
        2.1.5 大学生
    2.2 理论梳理
        2.2.1 叙事学理论
        2.2.2 使用与满足理论
        2.2.3 期望—价值理论
        2.2.4 受众选择的“实用主义”模型
    2.3 文献综述
        2.3.1 电视专题片研究现状
        2.3.2 政论专题片的研究现状
        2.3.3 媒介使用动机研究现状
        2.3.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文本分析
    3.1 主题与叙事分析
        3.1.1 主题分析
        3.1.1.1 宏观主题的精准化拆分
        3.1.1.2 微观主题的艺术化渗透
        3.1.2 叙事分析
        3.1.2.1 叙事视角:多维度视角辩证看待历史
        3.1.2.2 叙事主体:内外叙事相结合讲述故事
        3.1.2.3 叙事结构:多结构融合勾勒改革画卷
        3.1.2.4 叙事手法:符号化叙事增强价值认同
    3.2 影像与声音分析
        3.2.1 影像分析
        3.2.1.1 灵活细腻的镜头语言
        3.2.1.2 打破常规的构图语言
        3.2.1.3 千变万化的光效语言
        3.2.1.4 抒发情感的色彩语言
        3.2.2 声音分析
        3.2.2.1 兼容并蓄的解说词
        3.2.2.2 还原时空的同期声
        3.2.2.3 情景交融的音乐
第四章 十九大献礼政论专题片受众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问题
        4.1.2 研究对象
        4.1.3 资料收集
        4.1.3.1 抽样
        4.1.3.2 深度访谈
        4.1.4 资料分析
        4.1.4.1 三次编码过程
        4.1.4.2 备忘录撰写
        4.1.5 结果检验
        4.1.6 研究可靠性及推广度
    4.2 十九大献礼政论片的受众行为分析
        4.2.1 “我会主动去看政论片”
        4.2.2 “政论片的内容让我觉得很有用”
        4.2.3 “政论片给人很正能量的感觉”
        4.2.4 “我愿意继续看能够切合青年人口味的政论片”
    4.3 十九大献礼政论片受众行为的动因分析
        4.3.1 收看前的选择行为
        4.3.1.1 满足需求的期望
        4.3.1.2 符合习惯的期望
        4.3.1.3 社会经验因素
        4.3.1.4 感知易用性
        4.3.1.5 感知可靠性
        4.3.2 收看中的卷入行为
        4.3.2.1 认知需求的评估
        4.3.2.2 情感需求的判断
        4.3.2.3 社交需求的衡量
        4.3.2.4 个人认同需求的选择
        4.3.3 收看后的评价行为
        4.3.3.1 感知价值性
        4.3.3.2 忠诚度
        4.3.3.3 可替代性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5.1 研究结论和结果检验
        5.1.1 文本分析结论
        5.1.1.1 主题与叙事
        5.1.1.2 影像与声音
        5.1.2 受众研究结论
        5.1.2.1 满足需求的期望
        5.1.2.2 符合习惯的期望
        5.1.2.3 社会经验因素
        5.1.2.4 感知易用性
        5.1.2.5 感知可靠性
        5.1.2.6 期望满足程度
        5.1.2.7 感知价值性
        5.1.2.8 忠诚度
        5.1.2.9 可替代性
        5.1.3 受众研究结果检验
    5.2 我国政论专题片的提升路径
        5.2.1 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故事
        5.2.2 以创新思维打造媒体矩阵
        5.2.3 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5.3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5.3.1 研究的贡献
        5.3.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十九大献礼政论片受众访谈提纲
附录2:检验结果的受众访谈提纲
致谢

(10)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文献纪录片的内涵与外延
        (二) 文献纪录片文本的政治修辞现象
    二、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 对文献纪录片的综合研究
        (二) 对“纪录片修辞”的研究
        (三) 和“纪录片政治修辞”相关的研究
    三、本研究展开思路
        (一)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任务
        (二) 本研究的展开思路和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纪录片政治修辞的理论架构
    第一节 政治修辞的内涵解析
        一、文献纪录片的意识形态性质
        二、政治修辞:发出意识形态“声音”
    第二节 政治修辞的文本显现
        一、政治修辞的手段:纪录、诠释与论证
        二、政治修辞的主导风格:格里尔逊模式和形象化政论
    第三节 政治修辞的作用机制
        一、权力关系:政治修辞的作用支点
        二、修辞效果:观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二章 国家话语的人文化呈现:人本主义思潮中政治修辞初现(1978-1992)
    第一节 折射政治动向:作品内容回归现实
        一、反映“拨乱反正”的政治形势
        二、为正面历史人物与革命事件立传
        三、宣传“改革开放”政策
    第二节 “纪录”:政治修辞人文化的主导手段
        一、“人声”出现软化政治话语
        二、与“新闻”分家淡化宣教色彩
    第三节 “论证”:回归逻辑的政论手段
        一、使用“论据”:客观理性的论证手段
        二、“知识”权力:政治修辞的新支点
第三章 主旋律的大众化表达:纪实观念下政治修辞转向(1993-2002)
    第一节 对主旋律的坚守
        一、“一面提示”:用发展成就弘扬主旋律
        二、“合作”模式:对主旋律性质的保障
    第二节 故事化:主旋律表达的大众化策略
        一、将政治观点寓于故事讲述之中
        二、平视视角带来“日常化”效果
        三、故事结构的变化突出叙述主旨
    第三节 故事讲述迎合大众:纪录与诠释相结合
        一、多种纪录手段贴近观众的接受习惯
        二、对文献史料的诠释契合大众心理
第四章 在历史诠释中表现政治:新纪录电影理念下政治修辞变更(2003-2010)
    第一节 “历史相对论”推动对历史的诠释
        一、格里尔逊风格的回归加强政治修辞力度
        二、复归历史题材构建新型文化记忆
        三、红色记忆的强化与国族软形象的“硬化”
    第二节 “新虚构”:诠释历史的技术手段
        一、“情景再现”等手段填补文献空白
        二、“新虚构”的人物串联起历史碎片
        三、与观众的“契约”:通往意识形态的认同之路
    第三节 凸显当下意识形态:历史叙事的政治诉求
        一、与历史的时空对话:强化与重构文化记忆
        二、历史故事的编织带来“主体化”的认同效果
        三、象征与归纳论证导向政治意图
第五章 国家主题的多元化展现:产业化进程中政治修辞新阶段(2011-2017)
    第一节 发展动力:政策与产业的双轮驱动
        一、“意识形态+产业”:纪录片双重属性的确立
        二、政策保障:对重大题材作品创作的扶持
        三、产业助力:新型产业格局带动精品创作
    第二节 国家主题展现方式的多元化
        一、技术美学下政治内容的视听呈现
        二、周期性叙事的戏剧化策略
        三、中国故事的“世界讲述”
    第三节 论证手段主导政治话语表达
        一、“向人民汇报”:政治成就的影像展现
        二、兼容叙事:政治话语的“论证化”表达
        三、非逻辑论证:“论证”手段的发展
余论
    一、文献纪录片政治修辞策略的嬗递
    二、政治修辞的生成:三个手段的共生整合
    三、政治修辞提升文献纪录片的艺术品质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纪录片主要片目(1976—2017)
致谢

四、试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的几点体会[J]. 李泠. 西部广播电视, 2021(12)
  • [2]电视专题片创作中视听修辞手法的运用研究 ——以毕业作品《化声》为例[D]. 刘欣睿.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艺术化表达[D]. 曹洋洋.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电视专题片《网后渔生》创作阐述[D]. 杨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电视专题片《会战丰碑》创作阐述[D]. 郭赵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6]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指向性文字需注意的内容[J]. 秦晋宁. 西部广播电视, 2020(12)
  • [7]中学语文电视专题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 朱秋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融媒体环境下茶文化在泾阳形象中的推广研究[D]. 叶子.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9]政论专题片的文本与受众研究 ——以十九大献礼片为例[D]. 肖楠.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新时期以来文献纪录片的政治修辞研究[D]. 晁晓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5)

标签:;  ;  ;  ;  

论电视故事片评论的写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