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

斑点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

一、斑鳠鱼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玉[1](2021)在《黄颡鱼和长吻鮠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分别隶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和鮠属,是鲿科鱼类中两个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养殖品种。黄颡鱼因饲养成活率高、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已成为重要的淡水鱼类养殖对象。在黄颡鱼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由于缺乏合理的种质资源保护,导致黄颡鱼苗种质量良莠不齐、经济性状退化、生长缓慢和抗病能力下降等。长吻鮠相比黄颡鱼有着生长速度快和营养价值高等特点,但其对养殖条件要求较高。杂交育种是创制具有杂交优势后代的有效办法,并且有着易操作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将对黄颡鱼和长吻鮠人工杂交育种并对其子代性状进行分析,首先对黄颡鱼×长吻鮠正反交子代与长吻鮠自交子代的早期生长性状进行了比较;其次利用微卫星标记对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1代与双亲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再次,检测并分析了杂交F1代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最后探究了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对杂交F1代组织病理学、氧化应激以及低氧相关基因在m RNA水平上的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鲿科鱼类新品系选育提供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颡鱼和长吻鮠人工杂交及其正反交子代的早期生长性状比较采用人工繁殖的方法,挑选健康的2-4冬龄,体质量大于100 g的黄颡鱼和3-5冬龄,体质量大于3000 g的长吻鮠进行远缘杂交试验。在27℃水温下孵育60 h后发现黄颡鱼×长吻鮠正反交均能成功受精并孵化。通过对长吻鮠自交和黄颡鱼×长吻鮠正反交三个群体的早期生长性状进行比较,第90 d的生长数据显示:长吻鮠(♀)×黄颡鱼(♂)体长为9.76±1.44 cm,体质量为21.1±6.51 g;长吻鮠自交体长为10.3±0.88 cm,体质量为18.0±5.34 g;黄颡鱼(♀)×长吻鮠(♂)体长为8.61±1.12 cm,体质量为13.63±4.41 g。体质量增长速度始终表现为长吻鮠(♀)×黄颡鱼(♂)>长吻鮠自交>黄颡鱼(♀)×长吻鮠(♂)。以上结果表明黄颡鱼×长吻鮠正反交后代可正常发育,具有选育的潜力。2.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1代与双亲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从2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12对多态性较高且能稳定扩增的引物,对黄颡鱼、长吻鮠和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1代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长吻鮠(♂)平均等位基因数(5.0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535)、平均观测杂合度(0.604)、平均期望杂合度(0.597)和多态信息含量(0.509)均高于双亲。杂交F1代与父本长吻鮠的遗传距离为0.8551,小于与母本黄颡鱼的遗传距离1.7271,表明与父本亲缘关系最近。结果表明:杂交F1代与父本遗传相似度较高,较双亲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高的基因杂合度。3.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1代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通过测定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1代的形体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杂交F1代形体指标中脏体比为8.6%,肥满度为1.72 g·cm-3,胴体率为88.48%,含肉率为68.68%;常规肌肉营养成分中水分含量为78.15%,粗脂肪含量为3.76%、粗蛋白含量为16.85%,粗灰分含量为1.24%。肌肉中检测出15种游离氨基酸,占肌肉鲜重13.67%,其中必需氨基酸检测出6种,风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39.50%。脂肪酸检测出1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50.98%,其中EPA+DHA为24.45%。还检测到8种矿物质元素(K、Mg、Na、Ca、P、Cu、Fe和Zn)且含量丰富。可见杂交F1代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营养价值。4.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下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1代组织形态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分析对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1代进行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取鳃、肝脏和肠3个不同组织进行HE染色切片观察和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常氧状态下3个组织形态正常,低氧胁迫后3 h(H3)、6 h(H6)、9 h(H9)、12h(H12)和复氧12 h(R12)都有损伤,鳃组织损伤表现为鳃小片棒状水肿,血细胞聚集成动脉瘤,鳃小片延长;肝脏组织损伤表现为肝细胞的细胞膜界限不清导致的无序性,脂质空泡增多,肝血窦和血管的形变,肝细胞坏死;肠组织损伤表现为杯状细胞肿大,绒毛破坏,固有层空泡,黏膜下层变薄,环状肌破裂。通过对低氧下0h(H0)、1 h(H1)、3 h(H3)、6 h(H6)、9 h(H9)、12 h(H12)和复氧12 h(R12)下T-SOD、CAT、GSH-Px、MDA、ATP和LDH等氧化应激指标的测定,发现鳃组织的T-SOD、CAT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H12和H6达到最大值(20.45和42.39)。GSH-Px、MDA和ATPase在H0到H9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并在H12处分别达到最低(132.64、4.70和0.17),LDH则是先上升再下降,在R12处恢复到和对照组相同的水平。低氧下肝脏组织T-SOD、CAT和GSH-Px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ATPase在H0分别达到最大值(0.32和5.07),而后呈下降再上升趋势,LDH则是低氧后就一直降低到H3才开始上升。肠组织的T-SOD、ATPase和LDH先下降再上升,分别在H0、H1和H6处降到最小值(22.09、0.03和193.78),GSH-Px在低氧过程中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MDA在H0处达最高(5.96)后开始下降,CAT则是先上升再下降。氧化应激水平在杂交F1代的鳃、肝脏和肠3个组织的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表现出组织特异性。5.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下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1代低氧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通过检测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下杂交F1代HIF-1α、HIF-2α、FIH-1、VHL、VEGFA和PHD3六个基因在m RNA水平上的表达模式。在鳃组织中,HIF-1α、FIH-1、VEGFA和PHD3基因在达到低氧胁迫点时的表达量与常氧组对比差异极显着(P<0.01),VHL基因与常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HIF-2α没有表现出差异性。FIH-1和PHD3在整个低氧胁迫过程中与常氧组相比都有显着差异(P<0.05)。复氧后,HIF-1α、HIF-2α和VEGFA都恢复到正常水平,与常氧组无显着差异,但FIH-1和PHD3仍保持极显着差异(P<0.01)。肝脏组织中,只有PHD3在整个低氧胁迫和恢复过程中,低氧组的表达量与常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VHL基因表达量只在低氧过程中保持着显着差异(P<0.05),复氧后回归正常水平。H3时HIF-1α与HIF-2α表达量都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FIH-1和VEGFA在H3时表达量达到最高。肠组织中HIF-1α和VHL在H3时表达量最高(P<0.05)。FIH-1、VEGFA和PHD3在H6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而HIF2-α只有在H0、H1和H12时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P<0.05)。HIF-1α和VEGFA在复氧12 h后仍有着高于对照组的表达量且差异极显着(P<0.01)。

李伟峰,林杰,陈涛[2](2021)在《大弹涂鱼幼鱼、成鱼消化酶活性及肌肉营养价值分析》文中提出测定大弹涂鱼幼鱼、成鱼肌肉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大弹涂鱼幼鱼、成鱼肌肉组织的粗蛋白质含量较高,分别为16.44%、16.15%,而粗脂肪含量偏低,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海产鱼类。幼鱼、成鱼肌肉组织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鸡蛋蛋白标准,属于营养价值颇高的天然鱼类。幼鱼肌肉组织的必需氨基酸总量(6.53%)、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41.36%)均高于成鱼,说明其氨基酸组成较成鱼为优。根据营养价值评价结果,幼鱼肌肉营养价值高于成鱼,幼鱼、成鱼的第1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大弹涂鱼幼鱼胃蛋白酶、淀粉酶活性显着低于成鱼。

杨斯琪[3](2020)在《氨氮胁迫对大口黑鲈耗氧率、相关组织酶活及TLR2、IRF4基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集约化养殖中,尤其在工厂式循环水养殖系统,由于过高的养殖密度、增加了投喂量、未及时清理残饵排泄物等因素,通常会引起氨氮在水体中逐渐积累,对经济鱼类产生不利的影响。然而在大口黑鲈中,关于氨氮胁迫的报道较少,对且其解毒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研究氨氮对大口黑鲈的毒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大口黑鲈为对象,首先研究了氨氮胁迫对其生长和代谢状况的影响;其次探究了氨氮的胁迫作用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最后从免疫基因的方面分析其分子指标响应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采用封闭流水式实验方法,研究了氨氮、温度和体重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耗氧率、窒息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总氨氮浓度0-8.61mg/L范围,随着氨氮浓度增加,大口黑鲈幼鱼耗氧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峰值为0.338mg/(g·h),窒息点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影响显着(P<0.05);在13-33°C的实验温度范围,随着温度升高,耗氧率先增加,在29°C时达到峰值0.392mg/(g·h),随后出现下降。在体重6.66-15.87g范围,耗氧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下降,最低值为0.112mg/(g·h);耗氧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夜均0.214mg/(g·h)>日均0.199mg/(g·h),二者差异显着(P<0.05),并在2:00-6:00和18:00-20:00时间段出现二个峰值。以30.94±1.71g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为研究对象,设置三个氨氮胁迫浓度(19,28.5,38mg/L)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分别在胁迫第0、6、12、24、48、72、96h取其肾脏、肝脏、鳃丝、脑和肠组织,探讨急性氨氮胁迫对大口黑鲈的不同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总抗氧化活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结果:在试验期间内,氨氮质量浓度为19mg/L随胁迫时间延长T-SOD酶活逐渐升高外,其余各组三种酶活水平均显现先上调后下降的趋势。氨氮浓度越大,胁迫时间越长,其毒性作用越强,表现为38mg/L氨氮处理组在72h或96h后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当氨氮质量浓度为19mg/L时,大口黑鲈幼鱼T-SOD、T-AOC和GSH-Px指标在各组织中与对照组相比,除了GSH-Px在肝脏和鳃丝中出现低于正常水平(P<0.05),其他未出现显着性变化(P>0.05);当氨氮质量浓度为28.5mg/L时,肾脏和肝脏T-SOD,肝脏、鳃丝和肠T-AOC及全部组织GSH-Px含量等指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当氨氮质量浓度为38mg/L时,大口黑鲈幼鱼的T-SOD、T-AOC和GSH-Px指标在各组织中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峰值出现大小特征,在氨氮胁迫下,依次是鳃丝的T-SOD与肾脏T-AOC和GSH-Px表现出了最强的敏感性。试验条件下氨氮胁迫对大口黑鲈T-SOD、T-AOC和GSH-Px各指标活性产生明显影响(P<0.05),且随浓度增加及时间延长影响程度加大。由此可见,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会对大口黑鲈的酶活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作为氨氮胁迫的监测指标时,T-SOD作为以鳃组织为宜,T-AOC和GSH-Px以肾脏组织为宜。为了了解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转导机制,探究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2,TLR2)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机体,在受到氨氮胁迫后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从大口黑鲈转录组中获得了TLR2部分序列,采用RT-PCR及RACE获得TLR2全长cDNA。采用分子生物信息学对大口黑鲈TLR2基因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对这个基因分别进行了分子进化分析。采用qRT-PCR分析大口黑鲈TLR2基因的组织表达分布和氨氮胁迫后的免疫应答模式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TLR2基因全长2626 bp,244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814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大口黑鲈TLR2与其他物种的TLR和基因结构相似,具有高度保守性,同源性分别为85.66%。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大口黑鲈TLR2与花鲈、石斑鱼聚为一支。qRT-PCR分析表明,大口黑鲈TLR2在6个健康组织(肾脏、肝脏、脾脏、脑、鳃和肠)中均有表达,在肝脏和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受到氨氮胁迫后的免疫表达模式表明了大口黑鲈TLR2基因在应对毒害威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个途径中,TLR2通过MyD88依赖性途径介导NF-κB信号。为了研究急性氨氮胁迫对免疫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了解干扰素调节因子4(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4,IRF4)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机体的免疫保护作用。本研究从大口黑鲈转录组中获得了IRF4部分序列,采用RT-PCR及RACE获得IRF4全长cDNA。采用分子生物信息学对大口黑鲈IRF4基因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对这个基因分别进行了分子进化分析。采用qRT-PCR分析大口黑鲈IRF4基因的组织表达分布和氨氮胁迫后的免疫应答模式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IRF4基因全长1964 bp,1224 bp的ORF,编码407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大口黑鲈IRF4与其他物种的IRF基因结构相似,具有高度保守性,同源性分别为90.33%。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大口黑鲈IRF4和鳜鱼聚为一支。qRT-PCR分析表明,大口黑鲈IRF4在6个健康组织(肾脏、肝脏、脾脏、脑、鳃和肠)中均有表达,在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氨氮胁迫能诱导6个组织中IRF4基因的表达(P<0.05),出现峰值的时间存在差异。IRF4诱导的I型IFN(IFNα/β),能够参与机体的抵御氨氮胁迫反应。本研究表明,在受到氨氮胁迫后的免疫表达模式表明了大口黑鲈IRF4基因在应对氨氮中毒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徐钢春,聂志娟,薄其康,徐跑,顾若波[4](2012)在《水温对刀鲚幼鱼耗氧率、窒息点、血糖及肌肝糖元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实验测定了不同水温条件下刀鲚(Coilia nasus)幼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水温对刀鲚幼鱼血糖及肌肝糖元指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刀鲚运输、养殖生产中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养殖工艺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水温(16℃~28℃)条件下,刀鲚幼鱼的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大,耗氧率(R)与水温(T)的回归方程为R=0.988T2-32.36T+343.7,相关系数为0.96;刀鲚幼鱼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耗氧高峰出现在7:00,低谷在21:00;刀鲚幼鱼的窒息点与水温显着相关,窒息点A(mg·L-1)与水温T(℃)的回归关系为A=0.9397T0.8001,R2=0.98。刀鲚幼鱼血清中血糖含量在水温16℃~24℃阶段保持相对稳定,血糖含量在17.24~19.79mmol·L-1,肌肉和肝脏糖元含量均呈波浪式变动;但在水温24℃~28℃阶段,血糖含量随水温上升而显着升高,而肌肉和肝脏糖元含量均显着降低。

胡思玉,詹会祥,聂祥艳,赵海涛,陈永祥[5](2012)在《昆明裂腹鱼鱼苗耗氧率与窒息点的初步测定》文中认为在封闭式流动水体中,对昆明裂腹鱼鱼苗的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进行初步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常温(20℃)条件下,临界窒息点为0.8mg/L(L:12.5cm-16.4cm,W:15.32g-34.28g)。而耗氧率的测定结果则为:在常温20℃:昼夜平均耗氧率为0.215mg/g.h(L:13.5-15.5cm,W:19.75-31.31g),昼夜耗氧率差异不明显;在17.5℃时,昼夜平均耗氧率为0.13 mg/g.h(L:11.9-15.1cm,W:15.16-27.74g),昼夜耗氧率差异明显;在15℃时,昼夜平均耗氧率为0.10 mg/g.h(L:12.6-14.5cm,W:15.66-25.35g),昼夜耗氧率差异明显,昆明裂腹鱼的耗氧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冯雪,陈丕茂,秦传新[6](2012)在《渔业资源生物呼吸代谢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呼吸代谢是生物能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能量收支研究的重要组分,它既反映出生物的生理状态,也反映了环境条件对其生理活动的影响。影响呼吸代谢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通过对体重、温度、活动行为、昼夜节律、饥饿摄食和氧分压等因素的研究,可以对渔业资源生物的呼吸代谢进行评估。依据国内外关于渔业资源生物呼吸代谢的研究成果,研究了鱼、虾、蟹、贝等生物呼吸代谢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其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因素,希冀可从个体生理生态扩展到群体生理生态面,为海洋牧场增殖放流提供数据支撑。

王永爽,权恒,丁诗华,孙宝柱,谭德清[7](2010)在《白甲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测定》文中研究指明实验根据白甲鱼鱼体的大小和鱼的数量,分别采用了封闭静水式和封闭流水式2种实验装置测得了该鱼的耗氧率与窒息点,为资源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了数据参考.结果表明:封闭流水条件下白甲鱼的耗氧率随着时间变化,早晨9∶00耗氧率最低,下午15∶00达到最大,耗氧率平均为0.72mg/g.h;分别对体质量为0.86,1.93,12.3g的白甲鱼在静水条件下的耗氧率进行了测定,其耗氧率分别为(0.690±0.011),(0.710±0.014),(0.596±0.028)mg/g.h.随着体质量规格的增大,耗氧量逐渐升高,耗氧率逐渐减小.窒息点平均为(1.136±0.036)mg/g.h.白甲鱼窒息点比大多数鱼类的窒息点都要高,所以在人工养殖或运输时,养殖与运输密度应该低于一般家养鱼类.

胡思玉,肖玲远,赵海涛,张继东,陈永祥[8](2009)在《四川裂腹鱼鱼苗耗氧率与窒息点的初步测定》文中研究表明在封闭式流动水体中,对四川裂腹鱼鱼苗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初步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20℃条件下,窒息点为0.395 mg/L(L:11.992±1.343cm,W:11.458±2.405g)昼夜平均耗氧率为0.22 mg/g·h(L:11.395+1.377cm,W:11.941+4.036g),白天的平均耗氧率为0.23mg/g·h(8:00~19:00),夜间的平均耗氧率为0.21 mg/g·h(20:00~7:00),白天的平均耗氧率略高于夜间。

贺国庆,宋兰兰,刘国纬,陆桂华[9](2008)在《湿润地区生态需水量研究》文中提出根据水量水质方程和鱼类生存的水环境需求,确定河流的生态需水量。以北江流域为例,根据MIKE11中的HD、AD、EcoLab模块,分析河网中的溶解氧、氨氮浓度变化,再根据鱼类对溶解氧和氨氮的需求,计算了该流域的生态需水量,模拟结果比较准确、可靠。因此,模拟流量管理、分析水化学成分变化对鱼类栖息地有效性的影响,对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原有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李科社,沈红保[10](2008)在《兰州鲇苗种阶段耗氧率与窒息点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不同规格兰州鲇耗氧率随着个体重量的增加而降低、而窒息点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平均尾重1.09 g和10.6 g兰州鲇苗种,在水温17.722.0℃时,昼夜的平均耗氧率分别为209.82 mg/kg.h和158.91 mg/kg.h,窒息点分别为0.653 1 mg/L和0.810 8 mg/L。

二、斑鳠鱼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斑鳠鱼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黄颡鱼和长吻鮠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鱼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1.1 鱼类杂交育种
        1.1.2 鲿科鱼类杂交育种
    1.2 鲿科鱼类生物学特征、养殖现状及研究进展
        1.2.1 鲿科鱼类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1.2.2 鲿科鱼类的生物学特征
        1.2.3 鲿科鱼类的养殖现状
        1.2.4 DNA分子标记在鲿科鱼类中应用现状
        1.2.5 鲿科鱼类肌肉营养研究
        1.2.6 低氧胁迫下鲿科鱼类抗氧化应激和低氧基因的研究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黄颡鱼和长吻鮠杂交试验及其正反交子代与长吻鮠自交的早期生长比较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亲本的选择与培育
        2.2.2 人工催产与繁殖
        2.2.3 杂交子代与亲本早期生长比较
    2.3 结果
        2.3.1 属间杂交结果
        2.3.2 早期生长结果比较
    2.4 讨论
        2.4.1 杂交成功的可能
        2.4.2 杂交后代与长吻鮠生长比较
第3章 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1代与双亲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3.3.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3.3.3 PCR扩增
        3.3.4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有效引物筛选
        3.4.2 三个群体遗传特性分析
        3.4.3 群体间遗传距离和遗传系数分析
    3.5 讨论
        3.5.1 三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5.2 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指数
第4章 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1代含肉率和营养成分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形体指标计算
        4.3.2 肌肉营养成分测定
        4.3.3 氨基酸测定及营养价值评价
        4.3.4 脂肪酸测定
        4.3.5 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_1代形体指标和一般营养成分分析
        4.4.2 杂交F_1代肌肉中氨基酸含量
        4.4.3 杂交F_1代肌肉中脂肪酸组成
        4.4.4 杂交F_1代肌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
    4.5 讨论
        4.5.1 形体指标及一般营养成分
        4.5.2 氨基酸组成及评价
        4.5.3 脂肪酸和矿物质元素
第5章 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下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_1代组织病变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材料准备
        5.2.2 杂交F_1代的浮头点预测
        5.2.3 低氧胁迫实验及获取实验样品
        5.2.4 实验仪器
        5.2.5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苏木精-伊红(HE)染色方法
        5.3.2 酶活性检测
        5.3.3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急性低氧和复氧下鳃、肝脏、肠三个组织HE染色切片
        5.4.2 急性低氧和复氧下鳃、肝脏、肠三个组织的氧化应激指标
    5.5 讨论
        5.5.1 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对杂交F_1代鳃、肝脏、肠三个组织形态的影响
        5.5.2 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对杂交F_1代鳃、肝脏、肠三个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第6章 急性低氧胁迫和复氧下黄颡鱼(♀)×长吻鮠(♂)杂交F_1代低氧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6.3.2 qRT-PCR检测氧传感蛋白相关基因时序表达
        6.3.3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分析
    6.5 讨论
第7章 小结与展望
    7.1 小结
    7.2 展望
附录 A 表A1专有名词及英文缩写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2)大弹涂鱼幼鱼、成鱼消化酶活性及肌肉营养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处理
    1.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1.4 鱼肌肉营养价值评价
    1.5 消化酶活性测定
    1.6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规营养成分
    2.2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3 肌肉营养价值的评价
    2.4 消化酶活性
3 小结

(3)氨氮胁迫对大口黑鲈耗氧率、相关组织酶活及TLR2、IRF4基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养殖水体中的氨氮研究
        1.1.1 水体中氨氮来源
        1.1.2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1.1.3 氨氮对鱼类的毒性研究
    1.2 鱼类呼吸代谢研究
        1.2.1 耗氧率简介
        1.2.2 影响鱼类呼吸代谢的因素
        1.2.3 窒息点简介
    1.3 抗氧化酶的研究
        1.3.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1.3.2 总抗氧化能力(T-AOC)
        1.3.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1.4 TOLL样受体(TLRs)和干扰素调节因子(IRFs)基因的研究
        1.4.1 鱼类的TLRs研究
        1.4.2 鱼类的IRFs研究
        1.4.3 IRFs在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氨氮、温度和体重对大口黑鲈幼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结果
        2.2.2 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氨氮胁迫对大口黑鲈幼鱼T-SOD、T-AOC和 GSH-Px活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结果
        3.2.2 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口黑鲈Toll样受体2基因克隆及氨氮胁迫后不同组织的表达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鱼及氨氮胁迫感染实验
        4.1.2 总RNA提取以及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4.1.3 Ms-TLR2基因核心序列的克隆
        4.1.4 Ms-TLR2 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4.1.5 Ms-TLR2 基因cDNA全长序列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1.6 Ms-TLR2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结果
        4.2.2 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口黑鲈干扰素调节因子4基因克隆及氨氮胁迫后不同组织的表达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用鱼及氨氮胁迫感染实验
        5.1.2 总RNA提取以及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5.1.3 Ms-IRF4基因核心序列的克隆
        5.1.4 Ms-IRF4 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5.1.5 Ms-IRF4 基因cDNA全长序列分析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1.6 Ms-IRF4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结果
        5.2.2 讨论
    5.3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水温对刀鲚幼鱼耗氧率、窒息点、血糖及肌肝糖元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设计及方法
        1.2.1 耗氧率的测定
        1.2.2 血糖、肌肝糖元的测定
        1.2.3 窒息点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温对刀鲚幼鱼耗氧率的影响
    2.2 刀鲚幼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2.3 刀鲚血糖、肌肝糖元与水温的关系
    2.4 刀鲚幼鱼窒息点与水温的关系
3 讨 论
    3.1 水温对刀鲚幼鱼耗氧率的影响
    3.2 刀鲚幼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
    3.3 刀鲚血糖、肌肝糖元与水温的关系
    3.4 刀鲚幼鱼窒息点与水温的关系

(6)渔业资源生物呼吸代谢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吸代谢的主要测量指标
    1.1 耗氧率
    1.2 排氨率
2 呼吸代谢的研究方法
    2.1 直接测定方法
    2.2 间接测定方法
        2.2.1 静水式
        2.2.2 流水式
        2.2.3 其他方法
    2.3 溶解氧和氨氮的测量
        2.3.1 溶解氧的测量方法
        2.3.2 氨氮的测量方法
        2.3.3 耗氧率及排氨率计算公式
3 影响呼吸代谢的因素
    3.1 生物因素
        3.1.1 体重
        3.1.2 饥饿与摄食
        3.1.3 生活周期
        3.1.4 活动行为
    3.2 非生物因素
        3.2.1 温度
        3.2.2 盐度
        3.2.3 pH值
        3.2.4 氧张力
4 研究展望

(7)白甲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用鱼
        1.1.2 实验用水
    1.2 流水耗氧率的测定
    1.3 静水耗氧率的测定
    1.4 窒息点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水耗氧率
    2.2 静水耗氧率
    2.3 白甲鱼窒息点的结果分析
3 结 论
    3.1 不同规格白甲鱼的耗氧率
    3.2 白甲鱼耗氧率时间变化规律
    3.3 白甲鱼的窒息点

(8)四川裂腹鱼鱼苗耗氧率与窒息点的初步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装置
    1.3 试验方法
        1.3.1 耗氧率的测定
        1.3.2 窒息点的测定
2 结果
    2.1 四川裂腹鱼耗氧率与耗氧量
    2.2 窒息点
    2.3 四川裂腹鱼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
3 讨论

(10)兰州鲇苗种阶段耗氧率与窒息点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鱼
        1.1.2 试验用水
        1.1.3 试验器具
    1.2 试验方法
        1.2.1 实验步骤
        1.2.2 耗氧率测定
        1.2.3 窒息点的测定
    1.3 耗氧量和耗氧率计算:耗氧量和耗氧率计算采用下式进行:
2 试验结果
    2.1 兰州鲇苗种耗氧量和耗氧率测定计算结果
    2.2 兰州鲇窒息点
3 结果讨论
    3.1 昼夜耗氧率的变化
    3.2 不同规格的耗氧率
    3.3 兰州鲇鱼种溶氧临界窒息点
4 结论

四、斑鳠鱼种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黄颡鱼和长吻鮠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D]. 王宏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大弹涂鱼幼鱼、成鱼消化酶活性及肌肉营养价值分析[J]. 李伟峰,林杰,陈涛. 江苏农业科学, 2021(01)
  • [3]氨氮胁迫对大口黑鲈耗氧率、相关组织酶活及TLR2、IRF4基因的影响[D]. 杨斯琪.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水温对刀鲚幼鱼耗氧率、窒息点、血糖及肌肝糖元指标的影响[J]. 徐钢春,聂志娟,薄其康,徐跑,顾若波. 生态学杂志, 2012(12)
  • [5]昆明裂腹鱼鱼苗耗氧率与窒息点的初步测定[J]. 胡思玉,詹会祥,聂祥艳,赵海涛,陈永祥. 毕节学院学报, 2012(04)
  • [6]渔业资源生物呼吸代谢研究进展[J]. 冯雪,陈丕茂,秦传新. 广东农业科学, 2012(04)
  • [7]白甲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测定[J]. 王永爽,权恒,丁诗华,孙宝柱,谭德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8]四川裂腹鱼鱼苗耗氧率与窒息点的初步测定[J]. 胡思玉,肖玲远,赵海涛,张继东,陈永祥. 毕节学院学报, 2009(08)
  • [9]湿润地区生态需水量研究[A]. 贺国庆,宋兰兰,刘国纬,陆桂华. 水生态监测与分析论文集, 2008
  • [10]兰州鲇苗种阶段耗氧率与窒息点初探[J]. 李科社,沈红保. 河北渔业, 2008(11)

标签:;  ;  ;  ;  ;  

斑点鱼耗氧率和窒息点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