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原则在班级集体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激励原则在班级集体管理中的应用

一、浅谈激励原理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钦玲[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民道德建设事关党和国家的千秋伟业,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党中央把公民道德建设摆在了重要的地位并做出了一系列相关论述,明确了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重大部署与重大举措,这是我国锚定高质量教育体系目标的关键事项。大学生,作为公民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新时代的受教育者,又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强有力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进程,而大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水平对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进行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切入点,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比较了20世纪初与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新的发展,总结了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形势与问题所在,简要分析了公民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原因,最后重点探索了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建设,一是基本方法,二是发展途径,方法主要从三大方面进行分析,即立足整体、强化教育以及综合保障,首先以统筹兼顾的方法简要谈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性要求,其次从促进大学生公民道德“知情意行”的发展入手,提升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水平,最后从外部条件的保障谈基本方法。途径从四大方面探索,一是思想建设,二是阵地建设,三是制度建设,四是培育责任意识。通过对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方法与途径研究,为做好大学生公民道德实践工作、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质量提供了一把钥匙。

易玉林[2](2021)在《激励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

方舒[3](2019)在《小学语文作文激励性书面评价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素质教育和赏识教育不断得到推广并成为主流教育观念的今天,激励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学生评价领域中的应用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随着对评价的激励功能进行的研究,教学评价的新趋势也将会向激励性评价靠拢。在当前作文评价研究中,人们更多的将目光聚焦在宏观方面,期望建立或是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而忽视了从微观方面探究作文评价,就是作文教学中使用频繁、必不可少的书面评价。作文教学中,书面评价是重要环节,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大量作文评语实例的分析研究,以及对教师、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多教师并不擅长使用激励性书面评价,或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从激励性书面评价的使用频率、表现形式、指向对象、实施主体和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第一是教师对激励性书面评价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导致其使用频率不高,且不能适当、精巧的应用于作文教学中;第二是激励性书面评价的表现形式单一无趣,教师缺乏评价技巧;第三是激励性书面评价的指向对象片面,往往只做到评价作文本身,忽视写作者本身;第四是激励性书面评价的实施主体单一,导致作文评价主观性强,学生和家长参与到作文评价的机会少,并且缺乏对激励性评价观念的理解;第五是激励性书面评价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很少对评语做出反馈,教师忽视学生心理需求,缺乏教学反思。针对以上问题,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三个维度进行原因分析,并且每个维度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根据数据分析、访谈分析和文本分析,并结合影响因素探讨,本研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第一,强化教师对激励性书面评价的认识,妥善使用表扬与批评;第二,加强培训教师的评价技能,为学生带来激励新体验;第三,教师要注重评价的人文关怀,在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评价时,要注意激励性评语的差异性;第四,提高学生与家长的作文评价参与度,强化学生与家长的激励教育观念;第五,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加强教学反思与学习。

陈乐敏[4](2018)在《大学生激励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激励教育是教育者在高等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激发受教育者的动机,从而调动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激励教育对于高校而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是实现成长成才目标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激励教育发挥着思想引导、行为驱动、习惯强化、潜能开发等功能,从某种意义而言,激励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激励教育,激励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激励的功能,激励教育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激励教育,要让激励教育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党的思想政治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激励教育不仅仅只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育人的理念。本文在激励教育文献分析和对学生、老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建构了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六个维度,即信仰激励、目标激励、实践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奖励激励。基于六个维度,本文编制了具有信效度的《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调查问卷》,并对浙江省部分大学生做了激励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质性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是否学生干部等对激励教育的效果存在显着性差异。在诸多激励因素中,情感激励是最有效的激励方法,而就业目标对大学生的激励效果最佳。当前大学生激励教育还存在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缺乏等问题,高校对激励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教育者缺乏科学的激励理念,激励教育中公平公正的环境还有所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对策思路,包括明确激励教育的原则(即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认知激励和情意激励相结合);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位一体的激励教育体系,特别是提出高校要建立“三全”激励教育体系;改进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路径(即利用主要渠道,加强信仰激励;抓住优势需求,强化情感激励;开展生涯辅导,善用目标激励;搭建活动平台,推动实践激励;挖掘身边典型,拓展榜样激励;调整制度设计,完善奖励激励)。本文的研究对丰富激励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云[5](2016)在《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在当今高校中显得越来越必要。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更好地让大学生成长成才,如何有效地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引导下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进行研究,将新疆高校各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产生的问题及原因,进而对如何解决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文章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选题的依据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本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通过文献分析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并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理论价值进行分析,介绍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基础理论。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分析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现状。第四部分提出完善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对策思考,主要通过对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应坚持的四个原则,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实践运用的五个结合及完善以激励为导向的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运行机制进行阐述。本论文结合新疆的特殊区情,针对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共同发展的现实环境和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实际,有效地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理论结合新疆高校的实际构建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侯钰[6](2016)在《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推进,高校艺术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考热”连年高温不降,艺术专业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高校艺术类学生具有特殊性,如:他们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性强,但在处理问题中容易远离实际情况,思维过于理想;思考问题感性大于理性,专业知识强,文化基础弱;虽然认同各种规章纪律,但由于个性导致经常变现出散漫的行为;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具有较强社交能力,但对社会中一些不良习惯抵制力较差。如何针对这类学生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管理,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服务到此类学生,已成为高校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为题,重点以沈阳音乐学院为研究对象,从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的特殊性角度出发,考察沈阳音乐学院学生管理的现状,寻找沈阳音乐学院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试图给出解决对策,包括:充分发挥管理主体作用,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从而解决艺术类高校管理主体问题;构建多样化的学生管理内容,可以解决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内容固化陈旧,难以与时俱进的问题;健全目标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双管体系,改善艺术类高校管理方式,起到目标管理与学生自治的双管齐下的效果;拓宽渠道,努力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解决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的管理端口与社会对接不畅的问题。

孟炎炎[7](2016)在《激励策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安徽省H市F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激励在当今社会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它在高中班级管理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也日益突显。现行高中班级管理中,应试教育倾向严重,教师对学生缺乏赏识教育。另外,教师和学生都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许多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中仅仅采取批评惩罚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长此以往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基于这一现状,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实施激励显得尤为迫切。高中班级管理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激励策略,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进而更好地为实现班级的教育教学目标服务。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激励理论在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界定了相关的核心概念。鉴于本课题是关于激励策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因此文章第二部分阐述了高中班级管理中实施激励的必要性。本研究以安徽省H市F中学作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以及观察法来了解高中班主任和学生对激励的认识以及高中班级管理中激励策略的应用情况。通过对调查问卷以及学生所写的心路历程的深入分析和解读,发现激励策略在高中班级管理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郭琨[8](2016)在《激励理论在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推进下,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在社会及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也更有利于学生树立创新、自强的正面意识。所以,此时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须响应国家大力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号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实现学生成长、成才。从20世纪初开始,国外的管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就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如何激发人在学习及工作中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性。早期的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激发人的“需要”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其中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郝茨伯格的双因素论以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论。如果将激励理论运用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层面则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是当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旨在通过激发人的行动,运用或精神鼓励或物质的奖惩措施以此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并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提高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的目的。因此,在高呼改革高校教育教学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将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辅导员工作中,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推向新的高度是如今高校管理者和广大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而辅导员则是大学生成才的指引者,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与实施者,高校辅导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指引正确发展道路,促进其科学文化、道德素养以及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其中,激励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它可以及时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和抗挫折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够顺利、圆满的完成学业,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所以将激励理论引入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这不仅可以为今后的关于高校运用激励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激励效应,对推进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也具有积极的的现实意义。

王贺[9](2015)在《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但由于我国处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凸显出许多问题,其中行业收入差距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使是事业单位之问工资水平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在事业单位中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造成教师职业没有吸引力,这阻碍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水平,提升义务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各类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水平的最终目的。2008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教育部起草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同意,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义务教育学校正式工作人员,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绩效工资,这是我国教师工资的第五次改革。国外关于绩效工资问题的研究早于我国,主要是关于绩效工资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我国主要是关于绩效工资实施的调查研究和绩效评价研究。论文在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和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和绩效管理思想,对我国教师工资政策和绩效工资政策进行全面分析。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为改善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由于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它的问题,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有法不依的现象依然存在。论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走访了义务教育学校,对1000多名义务教育教师进行发放问卷,对48位一线教师和6位中小学校长及2名教育局局长进行访谈,收集了12所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和绩效考核方案。问卷采用SPSS17.0和Exe12003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分析和整理了对教师、校长和教育局长的访谈,详细分析了学校绩效考核细则,找出存在的问题,对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实施了绩效工资,并能按时足额发放;绩效工资实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师工资和减少同一行政区域内教师工资差距,研究显示,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大体均衡并没能实现,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提高了,但是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仍然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没能达到我国各项政策、法律一再强调的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各校在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制定时基本是只有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没有广大教师的参与,教师没有话语权,绩效考核以量化为主,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且只有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在考核过程中,就是学校专门领导考核小组参照学校制定的绩效考核办法对教师进行逐一考核,整个过程没有教师的参与,更没有学生或学生家长及社区的参与,考核主体比较单一,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没能按照政策中提出的向成绩优异的教师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使得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合理性缺失,进而导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没有明显提高。绩效工资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偏低的现象,作为绩效工资分配重要依据的绩效考核有失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在绩效工资政策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最后提出,为了提高绩效工资政策执行的效果,政府、学校和教师三方必须共同努力。政府做好政策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绩效工资政策的顺利实施,切实实现政策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学校要根据政策的内容,正确领会政策的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多维度对教师绩效考核,同时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让绩效工资真正达到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目的,真正达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效果。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发展,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达到高尚的专业情操和专业人格,成为专家型教师,另外放平心态,理智面对和正确理解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的真正目的和实际意义。

孙凌[10](2014)在《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班级管理中引入并较好的应用激励理论,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是教育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现有激励理论可概括为:强化、期望、目标和公平四大理论。通过在课堂上和日常班级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的实践,我发现激励理论的综合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运用情感、信任等激励方式,让学生亲其师;通过运用目标、竞争、奖惩等激励方式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的激励尤其是情感激励更能促进班级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思维方式。在激励理论的应用中应注意:激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时机、适度、适量的激励;及时反馈激励效果,确保激励手段符合学生的需要;在激励中注意公平性;选择激励诱因要科学等事项。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了部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也尽一切努力探索创新,特别是在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充分采用激励措施,收到了较为成功的效果。总之,本文致力于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引入激励理论,从早期的批判、强制、僵化教育到统一规范管理教学到尝试着逐渐转变为注重兴趣培养、品格培养、能力培养、鼓励个性化发展的快乐教学法,规范管理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研究精英制教育模式,用丰富的激励理论来提高班级的管理,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浅谈激励原理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激励原理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基本概念释析
        1.道德
        2.公民道德
        3.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创新点
一、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规范:“四德”建设
    (二)核心要求:为人民服务
    (三)实践原则:集体主义
    (四)价值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相关论述
    (二)列宁灌输论
    (三)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公民道德的重要论述
三、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境遇
    (一)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要求
        1.指导思想:突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2.主要内容:拓展第四个着力点——个人品德建设
        3.实践举措:强化各类阵地的道德教育实践
        4.精准主体:强调以青少年为关键主体之一
        5.新增场域:创造性提出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二)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态势
        1.公民道德建设平台拓宽
        2.公民道德建设途径丰富
        3.公民道德建设内容深入
    (三)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问题表现
        1.公民道德价值信念有待强化
        2.公民道德管理制度有待提升
        3.公民道德实践行为有待增强
        4.网络公民道德存在失范现象
        5.公民道德责任意识需要提升
    (四)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自身道德因子的影响
        2.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
四、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
    (一)立足整体:坚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性
        1.统筹兼顾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建设
        2.坚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二)强化教育:把立德树人贯穿道德教育全过程
        1.以自我教育法树立科学的公民道德规范认知
        2.以理论教育法形成正确的公民道德价值取向
        3.以实践教育法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习惯
    (三)综合保障:发掘外部道德资源的有力支撑
        1.以典型示范法发激活榜样的良好影响力
        2.以环境熏陶法优化公民道德建设风气
        3.以心理疏导法培育健康理性心态
五、新时代推进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途径
    (一)承扬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
        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历史底蕴
        2.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二)依靠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多元阵地
        1.重视家庭美德影响的基础性地位
        2.夯实高校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阵地
        3.守牢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网络空间
    (三)优化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环境
        1.正确运用制约大学生公民道德的法律规章
        2.具体发挥高校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约束作用
        3.制定完善大学生公民道德实践行为的评价制度
        4.依靠道德社会监督的三重机制
    (四)培育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责任意识
        1.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社会责任意识
        2.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家庭责任意识
        3.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职业责任意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3)小学语文作文激励性书面评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新课改背景下对激励性书面评价的倡导
        (二)激励性书面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三)激励性书面评价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趋势
    四、理论基础
        (一)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理论
        (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五)多元智能理论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激励性书面评价的实施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的实施
    二、激励性书面评价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激励性书面评价的应用频率
        (二)激励性书面评价的表现形式
        (三)激励性书面评价的指向对象
        (四)激励性书面评价的实施主体
        (五)激励性书面评价的应用效果
第三章 激励性书面评价应用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激励性书面评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激励性语言,多以指出不足为主
        (二)对激励性书面评语认识浅显,理论脱离实践
        (三)激励语言偏重规范要求,忽视学生心理情感需求
        (四)激励性书面评语价实施主体单一,对话缺乏平等
        (五)学生评语多模仿教师,评价标准缺乏量化
    二、激励性书面评价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能动性缺乏,缺少可借鉴的作文评价体系
        (二)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任务多、压力大
        (三)家长责任的推诿,时间精力的有限
第四章 优化激励性书面评价的策略
    一、提高激励性书面评价的使用频率
        (一)强化教师对激励性书面评价功能的认识
        (二)避免造成学生“激励疲劳”
    二、丰富激励性书面评价的表现形式
        (一)加强教师评语写作技能的训练
        (二)为学生带来激励新体验
    三、注重激励性书面评价的针对性
        (一)以人为本与融入情感交流
        (二)注意对不同群体进行激励评语写作的差异性
    四、促进激励性书面评价写作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一)提高家长与学生的参与度
        (二)提高学生互评和家长评的质量
    五、加强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教学反思
        (一)了解学生心理与满足情感需求
        (二)加强教学反思与提高专业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问卷
附录2 教师问卷
附录3 访问提纲
附录4 作文评语观察表
致谢

(4)大学生激励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点
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理论分析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激励
        2.1.2 激励教育
        2.1.3 大学生激励教育
    2.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特征
        2.2.1 主体性
        2.2.2 双向性
        2.2.3 系统性
    2.3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功能
        2.3.1 思想引导
        2.3.2 行为驱动
        2.3.3 习惯强化
        2.3.4 潜能开发
    2.4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基本要素及运行机制
        2.4.1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基本要素
        2.4.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运行机制
    2.5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必要性
        2.5.1 国家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2.5.2 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2.5.3 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2.6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激励教育的互动关系
        2.6.1 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激励教育提供支持
        2.6.2 大学生激励教育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
3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理论资源
    3.1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指导资源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激励思想
        3.1.2 中国共产党的激励思想
        3.1.3 习近平关于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论述
    3.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参考资源
        3.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激励思想及其启示
        3.2.2 西方的激励理论及其启示
4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实证研究
    4.1 大学生激励教育问卷的编制
        4.1.1 问卷维度的初步探索
        4.1.2 初测问卷的结构验证
    4.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问卷调查分析
        4.2.1 问卷调查的实施
        4.2.2 问卷调查的结果
    4.3 调查的几个发现
        4.3.1 不同类型学生对不同激励方式效果不同
        4.3.2 情感因素是最强激励因素
        4.3.3 就业目标对大学生的激励效果最佳
5 大学生激励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5.1 大学生激励教育存在问题的质性研究
        5.1.1 质性研究对象的选择
        5.1.2 质性研究的实施
        5.1.3 质性研究的效度
    5.2 大学生激励教育存在的问题
        5.2.1 激励教育缺乏科学性
        5.2.2 激励教育缺乏创新性
        5.2.3 激励教育缺乏系统性
    5.3 大学生激励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5.3.1 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5.3.2 家庭层面的影响因素
        5.3.3 高校层面的影响因素
        5.3.4 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
6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优化策略
    6.1 明确大学生激励教育的基本原则
        6.1.1 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
        6.1.2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6.1.3 认知激励和情意激励相结合
    6.2 创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激励教育体系
        6.2.1 营造社会正向的激励教育氛围
        6.2.2 创设家庭积极的激励教育环境
        6.2.3 构建高校“三全”激励教育系统
        6.2.4 提升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激励素养
    6.3 改进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路径
        6.3.1 利用主要渠道,加强信仰激励
        6.3.2 抓住关键因素,强化情感激励
        6.3.3 挖掘身边典型,拓展榜样激励
        6.3.4 开展生涯辅导,善用目标激励
        6.3.5 搭建活动平台,推动实践激励
        6.3.6 调整制度设计,完善奖励激励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激励教育访谈提纲
附录2 大学生激励教育的调查问卷
附录3 大学生激励教育质性访谈情况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5)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的依据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基础理论
    2.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相关概念
        2.1.1 激励的内涵
        2.1.2 机制的内涵
        2.1.3 激励机制的内涵
        2.1.4 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内涵
    2.2 关于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2.2.2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
        2.2.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2.2.4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2.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理论价值
        2.3.1 思想政治教育与激励机制的关系
        2.3.2 激励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作用
        2.3.3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3.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3.1 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现状
        3.1.1 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制度建设
        3.1.2 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取得的成效
    3.2 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3.2.1 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
        3.2.2 评价标准不清晰,可行性不强
        3.2.3 评选过程不够完善
        3.2.4 激励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3.3 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激励机制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不够
        3.3.2 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不够明确
        3.3.3 激励机制的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3.3.4 学生对激励机制的认识不足
4.完善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对策思考
    4.1 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应坚持的四个原则
        4.1.1 公平合理原则
        4.1.2 客观性原则
        4.1.3 择优原则
        4.1.4 协同性原则
    4.2 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实践运用的五个结合
        4.2.1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4.2.2 评价标准与导向作用相结合
        4.2.3 激励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4.2.4 激励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4.2.5 激励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
    4.3 完善以激励为导向的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运行机制
        4.3.1 完善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
        4.3.2 完善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引领机制
        4.3.3 完善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奖惩机制
        4.3.4 完善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
结语
附录
    附录 1
    附录 2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学生管理
        (二)高校学生管理
        (三)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
    二、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
        (二)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的内容
        (三)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的方式
        (四)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的成效评估
    三、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理论
        (一)人本管理理论
        (二)主体教育理论
第三章 沈阳音乐学院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沈阳音乐学院学生管理的现状
        (一)沈阳音乐学院简介
        (二)沈阳音乐学院学生管理机构简介
        (三)沈阳音乐学院学生管理取得的成效
    二、沈阳音乐学院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主体素质欠缺
        (二)管理内容陈旧固化
        (三)管理方式缺乏创新
        (四)管理评估效果不明显
    三、沈阳音乐学院学生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管理主体业务培训缺失
        (二)管理对象特殊性被忽视
        (三)人本管理模式有待完善
        (四)学生管理评价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提升沈阳音乐学院学生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管理主体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二)完善辅导员管理体系
        (三)健全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构建多样化的学生管理内容
        (一)将活动性课程纳入学生管理体系
        (二)优化专业结构,完善管理内容
        (三)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软性措施
    三、健全目标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双管体系
        (一)强化日常管理,建立目标管理体系
        (二)建立科学化的制度,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三)成立大学生自治管理委员会
    四、完善评估体系,注重管理成效
        (一)健全考评体系
        (二)不断完善考核机制
        (三)健全日常检查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激励策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安徽省H市F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激励理论研究现状
        (二)激励策略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概念的界定
    六、理论基础
第一章 激励应用于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二、班主任管理现状分析
    三、社会需求分析
第二章 高中班级管理中激励策略应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过程
        (一)问卷测试
        (二)阅读观察---学生心路历程的解读
    三、调查结果
        (一)高中班主任对高中班级管理中激励策略的认识及应用情况
        (二)高中生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激励的态度的调查
        (三)五种主要激励策略的运用情况
第三章 激励策略在高中班级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运用激励时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
    二、班主任实施的激励与学生期望获得的激励有偏差
    三、激励策略单一化,逐渐丧失激励效果
    四、班主任过分注重成绩,激励有失公平
    五、班主任对激励的适度性把握不当
第四章 激励策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一、激励要形式与实质“双管齐下”
    二、激励要“因需而变”
    三、激励策略要灵活多样
    四、激励要公平公正
    五、激励要适度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激励理论在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意义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
        1.3.3 关于将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第2章 激励理论概述及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2.1 激励理论概述
    2.2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2.2.3 状态型激励理论
    2.3 激励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2.3.1 教育层面的重要性
        2.3.2 管理层面的必要性
        2.3.3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迫切性
第3章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的现状
        3.1.1 对当代大学生特点与需求的分析
        3.1.2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的现状
    3.2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存在的问题
        3.2.1 高校辅导员在运用内容型激励理论时存在的问题
        3.2.2 高校辅导员在运用过程型激励理论时存在的问题
        3.2.3 高校辅导员在运用状态型激励理论时存在的问题
第4章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的对策
    4.1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的基本路径
        4.1.1 积极运用内容型激励理论,增强学生内动力
        4.1.2 系统运用过程型激励理论,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4.1.3 强化运用状态型激励理论,为学生创造发展环境
    4.2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激励理论的具体对策
        4.2.1 关注情感需求,找准激励因素
        4.2.2 合理设置目标,做到奖惩分明
        4.2.3 搭建竞争环境,树立道德榜样
    4.3 将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实例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3.4 案例研究法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难点与重点
        1.5.1 研究的难点
        1.5.2 研究的重点
    1.6 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
        1.6.1 文章的创新点
        1.6.2 文章的不足
2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义务教育
        2.1.2 与工资相关的几个概念
        2.1.3 绩效与绩效工资
    2.2 西方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2.2.1 古典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2.2.2 现代西方经济学派的工资理论
    2.3 激励理论
        2.3.1 内容型激励理论
        2.3.2 过程型激励理论
    2.4 绩效管理理论
        2.4.1. 绩效管理的涵义
        2.4.2 绩效管理的内容
        2.4.3 绩效管理在学校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3 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政策的分析
    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工资的改革
        3.1.1 第一次工资改革:供给制与工资制并存
        3.1.2 第二次工资改革:推行职务等级工资制
        3.1.3 第三次工资改革:实施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
        3.1.4 第四次工资改革:推行职务或技术等级工资制
        3.1.5 第五次工资改革: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工资政策分析
        3.2.1 新中国成立至1959年,确立工资标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3.2.2 1960 年至1969年,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级别
        3.2.3 1970 年至1979年,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同时实行教龄津贴
        3.2.4 1980 年至1989年,提高中小学教师工资标准
        3.2.5 1990 年至1999年,依法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
        3.2.6 2000 年以来,按时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
    3.3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的分析
        3.3.1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的背景及意义
        3.3.2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的内容与绩效考核办法
4 影响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的要素分析
    4.1 政府
        4.1.1 地方政府的公平取向
        4.1.2 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的规模
        4.1.3 中央政府的监督
    4.2 学校
        4.2.1 学校领导方式的选择
        4.2.2 校长的风范
        4.2.3 学校对绩效工资的管理
    4.3 教师
        4.3.1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4.3.2 教师的人文素养
        4.3.3 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
5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5.1 样本的选取及结构
        5.1.1 样本的选取
        5.1.2 样本的结构
    5.2 调查问卷与访谈的设计
        5.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2.2 访谈的设计
    5.3 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标准
        5.3.1 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所要达到的经费投入目标
        5.3.2 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所要达到的效率目标
        5.3.3 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所要达到的公平目标
    5.4 抽样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5.4.1 抽样调查结果
        5.4.2 抽样调查结果的分析
6 绩效工资政策有效执行的建议
    6.1 绩效工资政策的调整
        6.1.1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6.1.2 建立健全增长机制
        6.1.3 完善绩效工资实施办法
        6.1.4 建立健全评估体系
    6.2 绩效工资政策的执行
        6.2.1 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
        6.2.2 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6.2.3 绩效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
        6.2.4 完善教师聘任制
        6.2.5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沟通
    6.3 绩效工资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教师行为
        6.3.1 正确理解绩效工资政策执行的真正意义
        6.3.2 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7. 结论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附录

(10)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1. 理论依据
        2. 实践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进展
        1. 国外激励理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2. 国内激励理论的现状及应用
    (三) 研究的特色、内容和方法
        1. 研究特色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一、 “激励”的基本理论
    (一) “激励”的概念的界定
    (二) 强化内容型理论与管理
        1. 强化理论与管理
        2. 内容型激励与管理
    (三) 过程型激励与管理
        1. 期望激励与管理
        2. 目标与管理
二、 班级管理中激励理论的应用研究情况
    (一) 老师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研究
    (二) 学生对在班级管理上老师的激励的态度调查
    (三) 针对学生中离异家庭的学生的调查
        1. 离异家庭的学生的社会背景的调查
        2. 本班离异家庭学生的调查问卷
        3. 离异家庭学生的常见问题
三、 激励手段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
    (一) 各种激励手段在班级管理中的研究
        1. 情感激励的研究
        2. 民主参与激励管理的研究
        3. 班级管理中的目标激励管理
        4. 奖惩的激励管理
        5. 竞争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研究
        6. 在管理中发挥榜样的力量
        7. 信任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研究
    (二) 在离异家庭学生中应用激励手段的研究
        1. 以情感激励为主,用爱打开心灵之窗
        2. 借助信任激励等多种辅助手段,管理学生
        3. 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要严慈相济
    (三) 班级管理中引入激励手段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激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抓住时机、适度、适量的激励
        3. 及时反馈激励,确保激励手段符合学生的需要
        4. 激励要公平
        5. 选择激励诱因要科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四、浅谈激励原理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研究[D]. 陈钦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激励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易玉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3]小学语文作文激励性书面评价调查研究[D]. 方舒. 江苏大学, 2019(12)
  • [4]大学生激励教育研究[D]. 陈乐敏. 浙江大学, 2018(04)
  • [5]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研究[D]. 李云.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
  • [6]艺术类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沈阳音乐学院为例[D]. 侯钰. 沈阳师范大学, 2016(10)
  • [7]激励策略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安徽省H市F中学的调查[D]. 孟炎炎. 淮北师范大学, 2016(02)
  • [8]激励理论在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研究[D]. 郭琨.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9]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执行效果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D]. 王贺. 武汉大学, 2015(07)
  • [10]激励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孙凌.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浅谈激励原则在班级集体管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