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一、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金兰[1](2013)在《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联合用药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科疾病,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属于终身性疾病,对患者的心身造成巨大的压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抗溃疡性药物的种类不断增多,能够实现对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控制,促进去愈合,但仍存在消化性溃疡复发率高等问题,降低了整体的治疗效果。因此,联合用药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效果,值得研究。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探讨了消化性溃疡临床联合用药的效果,对最新的联合用药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李升旺,谢爱国,杨晶露,张晓辉[2](2012)在《军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文中研究指明军人消化性溃疡(PU)有着自身的发病特点与因素,本文总结了防治军人PU的措施,这对未来特殊战争环境下,减少部队的非战斗减员、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军人PU的临床治疗1.1药物治疗PU的内科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近年来,随着

李柳骥[3](2007)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保健媛,吴蕊,郭媛[4](2004)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年第11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提出

吕艳宁[5](2004)在《消化性溃疡联合用药治疗现况》文中认为

严海密,孙斌,胡佩琪,刘锦祥,贾淑云,贾红云[6](2000)在《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评估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10 0例经胃镜诊断的消化性溃疡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5 0例 ,采用双盲对照观察。治疗组 :茶色素 2 5 0mg ,2次 /日 ;对照组 :雷尼替丁 15 0mg ,2次 /日。 4周后胃镜复查。结果 10 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 ,失访 5例 (治疗组 3例 ,对照组 2例 ) ,95例完成治疗和胃镜复查。根据意图治疗分析 (ITT) ,治疗组治愈率为 80 % (42 /5 0 ) ,对照组治愈率为 88% (44 / 5 0 )。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差异 (P >0 5 )。对照组出现 4例AST轻度升高 ,治疗组未见副作用发生。结论 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有良好的效果。

严海密,孙斌,胡佩琪,刘锦祥,贾淑云,贾红云[7](2000)在《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经胃镜诊断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采用双盲对照观察.治疗组:茶色素250mg,2/日.对照组雷尼替丁150mg,2/日,4周后胃镜复查.结果:1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失访5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95例完成治疗和胃镜复查.根据意图治疗分析(ITT),治疗组治愈率为80%(42/50),对照组治愈率为88%(44/50).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差异(P>0.5).对照组出现4例AST轻度升高,治疗组未见副作用发生.

郭婉薇[8](2017)在《绿茶对大鼠胃粘液屏障和胃排空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饮茶习惯和茶文化一直流传。茶叶有很多种,有些是中医治疗的配伍成分,有些则是中医饮食治疗的方法之一。茶叶在胃粘膜损伤与保护中的作用,目前尚有争议。多数研究发现茶叶及其提取物具有提高胃粘膜的防御能力、抗肿瘤、抗氧化、降糖降脂、保护脑神经、预防口腔疾病等作用[6]。然而有些人群,尤其是不常饮茶或空腹饮茶的人饮茶后会有上腹部不适、恶心等症状。但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茶叶对胃粘膜有直接的损伤作用。要完全阐明茶叶与机体胃粘膜防御机制的关系,仍需要系统的和采用最新且被国际所公认的检测方法的动物实验。胃部保护机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机械屏障和化学屏障。其检测指标也可分为两大类:解剖学指标和生化指标。对于解剖学指标,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的研究仍采用H?jgaard L[7]于在1991年发表的关于胃粘膜保护机制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胃粘膜保护机制可划分为3层:胃粘液屏障、胃粘膜屏障、胃粘膜血流。根据此理论,国内外研究多将胃粘液厚度、胃粘膜厚度、胃粘膜血流量作为评价胃粘膜的解剖学指标。此外,胃粘液层中松散层和紧密层的构成比例也是常用的解剖学指标。而对于生化指标,国内外多通过测定胃部的前列腺素E(PGE)及氨基己糖含量。前列腺素E(Prostaglandins E)对胃肠系统的保护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公认的内源性胃粘膜保护因子。而粘膜组织的屏障作用及功能与其氨基己糖的含量关系密切。目前国内外已将胃粘膜氨基己糖测定作为判断胃粘膜屏障功能,研究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病机理,确定药物疗效的重要生化指标。而在胃疾病诊治的研究进展中监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可反映胃粘膜状态,预测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生,也可用于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效的判定,还能反映胃酸分泌情况。此外,近年研究发现,各种损伤或应激因素造成胃运动功能紊乱也是胃粘膜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多个实验证明,胃强烈收缩持续一段时间后,在胃粘膜皱褶部可出现糜烂或溃疡等损伤表现。同时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胃收缩运动的紊乱导致胃排空障碍及十二指肠胃反流也是胃溃疡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通过测定胃粘液厚度、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前列腺素E2、氨基己糖、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及胃排空率,作为评价不同浓度绿茶对胃粘膜影响的指标。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上述背景,通过给予SD(Sprague Dawley)大鼠不同浓度的绿茶浸液4周,观察绿茶浸液对大鼠胃粘液厚度、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前列腺素E2、氨基己糖、胃蛋白酶原I和胃蛋白酶原II水平及胃排空率等方面的影响。旨在探究不同浓度的绿茶水浸液对机体胃部是否存在保护作用或不良影响,从而为广大人群提供健康的饮食建议。研究目的通过喂养雄性SD大鼠绿茶水浸液4周,研究不同浓度的绿茶浸液对大鼠胃粘膜保护屏障和胃排空是否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了解哪个浓度的绿茶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哪个浓度具有不良影响,以及各个浓度对胃排空的影响,从而为广大人群提供健康的饮食建议,以期指导人们正确的生活方式及预防方法。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本实验选用体重为150-180g的5周龄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共48只,每组6只,按随机数字表将大鼠随机分为1.5g组、3g组、6g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采用1.5g、3g、6g茶叶和200毫升自来水煮制后的茶水喂养。喂养4周后空腹48小时后(禁食不禁饮),通过相应处理后使用试剂及仪器检测完成胃粘液厚度、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胃酸分泌量、PGE2、血清胃蛋白酶原、氨基己糖、胃排空率指标的测定。实验完成后及时把数据录入电脑Excel表中,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一)解剖学指标:(1)胃粘液厚度测定:空白对照组胃粘液厚度最大,不同浓度的茶叶组略低于空白对照组,3g组和6g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g=0.025,P6g=0.02,均<0.05),但1.5g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5g=0.131大于0.05)且各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2)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空白对照组胃粘膜基本无明显炎症反应,随着绿茶浓度的增加,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有所增加,1.5g组平均积分(2.5分/只)、3.0g组平均积分(4.8分/只)、6.0g组平均积分(6.0分/只),各组炎症平均积分均比空白对照组高,1.5g组、3.0g组、6.0g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3.0g组、6.0g组分别与1.5g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0g组与6.0g组之间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二)生化指标测定:(1)胃酸测定:空白对照组1 h胃酸总量最少,随着绿茶浓度的增加,胃酸总量也有少量增加,但将各组之间的胃酸测定结果比较后P>0.05,差异不明显。(2)前列腺素E2(PGE2):各组之间的PGE2浓度比较相差不大P>0.05,无显着性差异。(3)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各组之间的PG I和PG II浓度相差不大,P>0.05,无显着性差异。(4)氨基己糖测定:空白对照组胃粘膜组织氨基己糖含量最多,不同浓度的茶叶组略低于空白对照组,3g组和6g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g=0.012,P6g=0.005,均<0.05),但1.5g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1.5g=0.056大于0.05),而各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三)胃排空率测定:空白对照组胃排空率最低,不同浓度的绿茶组胃排空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1.5g、3g组、6g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5g=0.002,P3g<0.001,P6g<0.001,均<0.05),而且随着绿茶浓度增加胃排空率亦相应增高,3g组与1.5g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6g组与1.5g组之间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当茶浓度进一步增加后得出6g组与3g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98大于0.05)。研究结论绿茶可减少大鼠胃粘液层厚度及胃粘液组织中氨基己糖含量,加重胃粘膜炎症反应,并促进胃排空且与浓度相关。

徐甜[9](2010)在《四川边茶茶褐素优化提取及降血脂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血脂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高血脂症是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塞、猝死的危险因素,也是引发高血压、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还可导致脂肪肝、肝硬化、胆石症、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围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四川边茶是经过渥堆过程的后发酵茶,其中含有大量的茶褐素物质(Thrabrownine,TB),可以帮助人们消化牛、羊肉和奶类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并补充人体所需营养成分,是边疆地区人民不可或缺的日常饮料。随着黑茶产业的发展,四川边茶、普洱等黑茶也被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人们当做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保健饮品。大量研究表明黑茶在延缓衰老、抑制动脉硬化、降脂减肥、调节糖代谢等方面有正向活性。但目前研究大多是以黑茶茶汤或茶汤萃取成分为材料,并未筛选定位其活性部位。针对四川边茶的研究几乎空白。为进一步了解四川边茶中特征性成分及降血脂活性,本文以四川边茶为材料,对其中的茶褐素物质进行研究,为寻找天然降脂活性物质以及四川边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四川边茶茶褐素提取物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氯仿,其中含有多酚类物质28.44%、多糖类16.36%、咖啡碱0.21%、氨基酸4.61%,具酚性。2.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水提温度、萃取温度、料液比对四川边茶茶褐素提取率的影响,确定四川边茶茶褐素较优的提取范围。通过贡献率法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各因子对四川边茶茶褐素提取率作用的大小依次为水提温度>料液比>萃取温度,数学回归模型通过降维分析可知:在研究范围内提高水提温度可增加四川边茶茶褐素提取率;频率分析得到四川边茶茶褐素提取率>8.27%的优化条件为:水提温度为65.69-77.88℃,萃取温度为13.65-17.48℃,料液比为1:50.75-1:43.58。所建立数学回归模型在研究范围内能较准确的预测四川边茶茶褐素提取率。3.四川边茶茶褐素提取物对正常小鼠的血脂无明显影响,但能显着降低高血脂模型小鼠的血脂,其中低、中两个剂量组四川边茶茶褐素表现降血脂活性。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显着降低(p<0.01)。

袁红霞[10](2004)在《胃癌前期病变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胃癌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胃癌前期病变的研究对胃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现代医学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虽然中医药在本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尚无重大突破,对该病的研究仍存在很多问题,以往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临床报道阶段,未进行严格的科研设计,尤其将分子生物学手段运用于该病的中医药研究,急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本论文拟通过进行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对不同时期、不同证候的胃癌前期病变组织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指标进行观察,为胃癌前期病变的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探讨该病证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以及中医证候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从而促进中医证候学的现代化发展。[方法]将154例胃癌前期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中药观察组(以下简称观察组)和猴头菌片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6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再根据辨证分型分为3组,其中血瘀热毒型(善胃Ⅰ号方)组34例,阴虚有热型(善胃Ⅱ号方)组43例,气阴两虚型(善胃Ⅲ号方)组29例。对辨证分型为血瘀热毒、阴虚有热、气阴两虚的患者,分别给予善胃Ⅰ-Ⅲ号中药,对照组应用市售成药猴头菌片, 3个月为1疗程,服药2个疗程。治疗期间停服一切影响本临床研究的药物。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内镜征象、组织病理学、胃粘膜组织相关细胞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α)的表达情况、胃粘膜组织相关基因蛋白(ras原癌基因P21蛋白和抑癌基因P16蛋白)的表达情况,以及各中医证候(血瘀热毒、阴虚有热、气阴两虚)中上述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中文摘要 1.临床实验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辨证运用中药善胃系列方治疗后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各辨证分型组总体疗效均分别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药解决各种症状特别是调节胃肠动力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2.内镜疗效评定发现,观察组胃镜征象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对颗粒增生和胆汁返流的改善更为明显。病理疗效评定发现,观察组粘膜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积分经治疗后显着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而且观察组治疗后粘膜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积分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 3.病理疗效评定还发现,观察组各证型治疗后中度以上以G以及IM或DyS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而其中尤以血癖热毒型组和气阴两虚型组改善更为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非常显着性。 4.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后HP感染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间有显着性差异,与病理逆转具一致性。 5.观察组中,治疗后结果与治疗前相比,EGF、EGFR、TGF。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EGF、EGFR、TGF。表达水平降低明显,有显着性差异。可见胃癌前病变患者的细胞因子EGF、EGFR、TGF。表达水平较高,中药善胃系列方均可以明显降低其表达水平。 6.研究还发现,观察组中各中医证型组治疗前胃癌前病变组织中EGF、T(iF。均有过度表达,而血癖热毒型和阴虚有热型的过度表达更为明显,与气阴两虚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观察组中各中医证型组治疗前胃癌前病变组织中EGFR均有过度表达,而气阴两虚型的过度表达更为明显,与阴虚有热型和血癖热毒型相比,有显着性差异。 活血清热和养阴清热更能明显降低EGF和TGF。的表达水平,而益气养阴法更能明显降低EGF尺的表达水平。 7.观察组中,治疗后结果与治疗前相比,ras癌基因p21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可见胃癌前病变患者的ras癌基因p21的表达水平较高,中药善胃系列方可以明显降低其表达水平。 中文摘要 8.观察组中,治疗后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抑癌基因P16的表达水平显着提,高,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明显提高,有显着性差异。可见胃癌前病变患者的抑癌基因:p16的表达水平减弱,中药善胃系列方可以明显提高其表达水平。 9.研究还发现,观察组中各中医证型组治疗前胃癌前病变组织中ras癌基因p21蛋白均有过度表达,而其中以血癖热毒型的过度表达更为明显,与阴虚有热型和气阴两虚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观察组中各中医证型组治疗前胃癌前病变组织中pl6蛋白表达均较正常减弱,而其中也以血癖热毒型表达减弱最为明显,与阴虚有热型和气阴两虚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 善胃I号方组活血清热治疗后能显着降低其pZI蛋白的表达水平;善胃111号方组益气养阴治疗后能显着提高pl6蛋白的表达水平。善胃11号方组养阴清热治疗后虽然能使P21和pl6蛋白的表达水平接近正常,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着性。 〔结论〕 L提出了胃癌前期病变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

二、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联合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抑制胃酸类药物与中医辨治
2 经验方与西药结合
3 胃酸抑制类与茶色素联合
4 中成药与单方用药
5 胃酸抑制类与胸腺蛋白联合
6 以现代药理学知识指导组方用药
7 小结

(3)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上篇 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古代文献研究
    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考辨
        1.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病名萌芽期
        1.1.2 病名内涵充实期
        1.1.3 病名内涵争议期
        1.1.4 病名初步统一期
        1.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相关病名的概念考辨
        1.2.1 心痛与胸痛、膈痛
        1.2.1.1 心痛
        1.2.1.2 胸痛与膈痛
        1.2.2 胸痹与心痹、胸痹心痛
        1.2.2.1 胸痹与心痹
        1.2.2.2 胸痹心痛
        1.2.3 厥心痛与真心痛
        1.2.3.1 厥心痛
        1.2.3.2 真心痛
        1.2.4 卒心痛与久心痛
        1.2.4.1 卒心痛
        1.2.4.2 久心痛
        1.2.5 九种心痛
        1.2.6 心胃痛(心脾痛)与心疝、心中寒
        1.2.6.1 心胃痛(心脾痛)
        1.2.6.2 心疝与心中寒
        1.2.7 病名之辨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认识
        2.1.1 风寒为首,外邪侵袭
        2.1.2 思虑过度,七情内伤
        2.1.3 饮食不节,痰饮由生
        2.1.4 劳逸失度,气血不调
        2.1.5 脏腑虚弱,他脏及心
        2.2 病机分析
        2.2.1 心痛发作机理
        2.2.1.1 不通则痛
        2.2.1.2 牵引作痛
        2.2.1.3 不荣则痛
        2.2.2 疾病产生机理
    3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与证候分类
        3.1 冠心病心绞痛的疾病分类
        3.2 冠心病心绞痛的证候分类
        3.2.1 《金匮要略》之辨证
        3.2.1.1 胸痹之辨证
        3.2.1.2 心痛之辨证
        3.2.2 病因辨证
        3.2.3 八纲辨证
        3.2.3.1 寒热辨证
        3.2.3.2 虚实辨证
        3.2.4 气血辨证
    4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则治法
        4.1 治则概述
        4.1.1 辨证治则
        4.1.1.1 阴阳辨证治则
        4.1.1.2 表里辨证治则
        4.1.1.3 虚实辨证治则
        4.1.1.4 寒热辨证治则
        4.1.1.5 气血辨证治则
        4.1.1.6 脏腑辨证治则
        4.1.2 胸痹心痛辨病治则
        4.2 治法概述
        4.2.1 药物疗法
        4.2.1.1 祛邪诸法
        4.2.1.2 扶正诸法
        4.2.1.3 扶正祛邪诸法
        4.2.1.4 心病专药
        4.2.2 针灸、按摩与导引
        4.2.2.1 针灸
        4.2.2.2 按摩
        4.2.2.3 导引
        4.2.3 其他疗法
        4.2.3.1 外治法
        4.2.3.2 食疗药膳
        4.2.3.3 心理疗法
    5 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调摄
        5.1 心绞痛的预防
        5.1.1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5.1.2 起居有常,寒温适宜
        5.1.3 饮食有节,戒烟限酒
        5.1.4 不妄作劳,动而中节
        5.2 心绞痛的调摄
        5.2.1 精神
        5.2.2 饮食
        5.2.3 运动
        5.2.4 禁忌
    6 冠心病心绞痛的专题研究
        6.1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处方用药研究
        6.1.1 研究意义与入选标准
        6.1.2 古代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小方概况
        6.1.2.1 汉唐时期
        6.1.2.2 宋元时期
        6.1.2.3 明清时期
        6.1.3 讨论
        6.1.3.1 汉唐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2 宋元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1.3.3 明清时期治疗心绞痛用药规律
        6.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代医案研究
        6.2.1 研究意义及入选标准
        6.2.1.1 研究意义
        6.2.1.2 入选标准
        6.2.2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医案分析
        6.2.2.1 元明时期医案
        6.2.2.2 清~民国时期医案
        6.2.3 古代冠心病心绞痛证治规律探讨
        6.2.3.1 元明时期与清~民国时期用药规律比较
        6.2.3.2 证治规律
    7 冠心病心绞痛相关问题探讨
        7.1 肝心痛意义探讨
        7.1.1 概念源起与发展
        7.1.2 现代应用
        7.1.2.1 理论阐述及辨证分型
        7.1.2.2 临床研究
        7.1.3 意义探讨
        7.2 扶阳在心绞痛治疗中的地位
        7.2.1 阴阳关系,阳为主导
        7.2.2 心痛病机,“阳微”为主
        7.2.2.1 心阳虚
        7.2.2.2 肺阳虚
        7.2.2.3 脾阳虚
        7.2.2.4 肾阳虚
        7.2.3 治重阳气,古今一贯
        7.2.4 扶阳含义,“温补通回”
        7.2.4.1 温阳散寒
        7.2.4.2 补气助阳
        7.2.4.3 通阳宣痹
        7.2.4.4 回阳救逆
        7.3 论心绞痛祛邪首当调气
        7.3.1 心痛标证,其“本”在气
        7.3.2 调气之法,重在脾肺
        7.4 热证心痛辨析
        7.4.1 古籍所载,郁热为多
        7.4.2 今人发挥,痰热郁毒
        7.4.2.1 理论上,阐发郁热伤络、热毒学说
        7.4.2.2 临床上,审证应用清法治热证心痛
        7.4.3 评述
下篇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
        1.1 概述
        1.2 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3 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1.3.1 心绞痛的临床特征
        1.3.2 心绞痛的临床分型
        1.4 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 心绞痛的诊断
        1.4.2 心绞痛的鉴别诊断
        1.5 心绞痛的治疗
        1.5.1 抗心肌缺血的综合防治
        1.5.2 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1.5.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2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研究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2.1.1 心绞痛的病因
        2.1.2 心绞痛的病机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
        2.2.1 宏观辨证
        2.2.2 微观辨证
        2.2.2.1 脂质代谢方面
        2.2.2.2 心功能方面
        2.2.2.3 微循环方面
        2.2.2.4 血小板形态与功能方面
        2.2.2.5 血液流变学方面
        2.2.2.6 氧自由基方面
        2.2.2.7 血管活性物质方面
        2.2.2.8 免疫功能方面
        2.2.2.9 激素方面
        2.2.2.10 同型半胱氨酸方面
        2.2.2.11 其他方面
    3 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论治
        3.1 辨证分型治疗
        3.1.1 分3 型治疗
        3.1.2 分4 型治疗
        3.1.3 分5 型治疗
        3.1.4 分6 型治疗
        3.1.5 分7 型治疗
        3.1.6 分8 型治疗
        3.1.7 分10 型治疗
        3.2 各家论治观点研究
        3.2.1 从八纲论治
        3.2.1.1 从虚实论治
        3.2.2 从病邪论治
        3.2.2.1 从痰湿论治
        3.2.2.2 从瘀血论治
        3.2.2.3 从痰瘀论治
        3.2.2.4 从火邪论治
        3.2.2.5 从毒论治
        3.2.2.6 从郁论治
        3.2.3 从脏腑论治
        3.2.3.1 从肾论治
        3.2.3.2 从脾论治
        3.2.3.3 从肝论治
        3.2.3.4 从肺论治
        3.2.3.5 从胆论治
        3.2.3.6 从胃论治
        3.2.3.7 从五脏六腑论治
        3.2.4 其他
        3.2.4.1 从阴虚论治
        3.2.4.2 从络论治
        3.2.4.3 从营卫失调论治
    4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
        4.1 冉雪峰:利膈通络消症散结治心绞痛
        4.2 曹惕寅:重疏导心经逆气,用药贵乎轻灵
        4.3 蒲辅周:主用两和散治心痛
        4.4 李斯炽:法遵辨证论治,扶正兼以祛邪
        4.5 岳美中:心痛病因阳虚受寒,化瘀辅以通阳行气
        4.6 秦伯未:气血不利为病机,养血扶阳以治本
        4.7 张伯臾:注重心肾并治,推崇膏方调治、散剂善后
        4.7.1 病机认识
        4.7.2 治疗大法
        4.7.3 临床用药特点
        4.8 赵锡武: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胸痹
        4.9 宋孝志:脏腑分型论治心绞痛
        4.10 袁家玑:重视痰邪致病,通阳化痰为治
        4.11 任应秋:辨证论治冠心病,扶阳通营为先务
        4.12 郭士魁:主以通法治心痛
        4.13 俞慎初:治心痛不离“补虚”、“通脉”
        4.14 邓铁涛:治重调脾护心、益气除痰
        4.15 万友生:自拟丹络蒌薤汤疗胸痹
        4.16 董建华:辨病辨证相结合,理气活血基本方
        4.17 陆芷青:病机气阴痰瘀,辨证舌脉为凭
        4.18 路志正:胸痹治从脾胃、肝
        4.19 颜德馨:心痛分三期,法用温、通、补
        4.20 方药中:重视心肾,阴阳平调
        4.21 周信有:自拟心痹一号方,益气温肾祛痰瘀
        4.22 高辉远:辨证兼用自拟方
        4.23 焦树德:辨证虚实,心肺并调,气血同治
        4.24 张琪:辨证八法治心痛
        4.25 印会河:胸痹治同肝着,方用旋覆花汤
        4.26 周次清:祛邪为主,常法有四
    5 冠心病心绞痛的固定方加减与中成药治疗
        5.1 固定方加减治疗
        5.1.1 祛邪诸法
        5.1.1.1 活血化瘀法
        5.1.1.2 疏肝行气法
        5.1.1.3 温阳散寒法
        5.1.1.4 行气活血法
        5.1.1.5 通阳活血法
        5.1.1.6 消积化滞法
        5.1.1.7 软坚破结法
        5.1.1.8 化痰祛瘀法
        5.1.1.9 化痰通阳法
        5.1.1.10 活血通鼻窍法
        5.1.1.11 散寒息风通络法
        5.1.2 扶正诸法
        5.1.2.1 益气温阳法
        5.1.2.2 益气养阴法
        5.1.2.3 益气养心法
        5.1.2.4 温通心阳法
        5.1.2.5 益气健脾法
        5.1.2.6 益气补肺法
        5.1.2.7 补肾法
        5.1.2.8 调补心肾法
        5.1.2.9 滋阴益气补肾法
        5.1.3 扶正祛邪诸法
        5.1.3.1 益气活血法
        5.1.3.2 滋阴活血法
        5.1.3.3 温阳活血法
        5.1.3.4 通络益气法
        5.1.3.5 益气化痰祛瘀法
        5.1.3.6 益气温阳活血法
        5.1.3.7 益气养阴活血法
        5.1.3.8 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法
        5.1.3.9 益气活血、祛风通络法
        5.1.3.10 补肾涤痰法
        5.1.3.11 补肾活血法
        5.1.3.12 温肾化痰祛瘀法
        5.1.3.13 补脾和胃法
        5.1.3.14 健脾活血祛痰法
        5.1.3.15 养心化痰通络法
        5.1.3.16 补心益肾祛瘀法
        5.1.3.17 补脾益肺、理气活血法
        5.1.3.18 补心益肾、化痰祛瘀法
        5.2 中成药治疗
        5.2.1 丸剂
        5.2.1.1 滴丸
        5.2.1.2 微丸与浓缩丸
        5.2.2 散剂
        5.2.3 煎膏剂与流浸膏剂
        5.2.4 片剂
        5.2.5 胶囊剂
        5.2.6 合剂(口服液)
        5.2.7 颗粒剂(冲剂)
        5.2.8 注射剂
        5.2.9 气雾剂、喷雾剂
        5.2.10 软膏剂
        5.2.11 膏药
        5.2.12 其他剂型
    6 冠心病心绞痛的单味药物治疗
        6.1 根类
        6.1.1 三七
        6.1.2 丹参
        6.1.3 西洋参
        6.1.4 当归
        6.1.5 麦冬
        6.1.6 刺五加
        6.1.7 黄芪
        6.1.8 葛根
        6.1.9 缬草
        6.2 根茎类
        6.2.1 大蒜
        6.2.2 川芎
        6.3 果实类
        6.3.1 山楂
        6.3.2 刺蒺藜
        6.4 花类
        6.4.1 红花
        6.4.2 鸡冠花
        6.4.3 蒲黄
        6.5 叶类
        6.5.1 茶叶
        6.5.2 银杏叶
        6.6 茎藤类
        6.6.1 桑寄生
        6.7 全草类
        6.7.1 长白瑞香
        6.7.2 回心草
        6.7.3 灯盏细辛
        6.7.4 红景天
        6.7.5 苦碟子
        6.7.6 香青兰
        6.7.7 穿心莲
        6.7.8 绞股蓝
        6.7.9 益母草
        6.7.10 淫羊藿
        6.8 动物类
        6.8.1 水蛭
        6.8.2 地龙
        6.8.3 熊胆
    7 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穴位、推拿、气功治疗
        7.1 针灸疗法
        7.1.1 体针疗法
        7.1.1.1 辨证分型治疗
        7.1.1.2 固定处方治疗
        7.1.2 耳针疗法
        7.1.2.1 耳穴电针法
        7.1.2.2 耳穴贴压法
        7.1.3 头针疗法
        7.1.4 腕踝针疗法
        7.1.5 第二掌骨侧针法
        7.1.6 温针疗法
        7.1.7 电针疗法
        7.1.8 灸法
        7.1.8.1 艾条灸法
        7.1.8.2 隔物灸法
        7.1.9 刺血疗法
        7.1.10 其他针灸疗法
        7.1.10.1 信息治疗仪穴位治疗
        7.1.10.2 微波针灸治疗
        7.1.10.3 指穴敏感点治疗
        7.1.11 综合疗法
        7.1.11.1 电耳针配合体针、穴位注射
        7.1.11.2 针刺配合灸法
        7.1.11.3 针刺配合耳穴埋针
        7.2 穴位疗法
        7.2.1 穴位注射法
        7.2.1.1 西药注射
        7.2.1.2 中药注射
        7.2.2 穴位埋植法
        7.2.2.1 穴位埋线法
        7.2.2.2 穴位埋藏微型助压器
        7.2.3 穴位贴压法
        7.2.3.1 辨证取穴贴压
        7.2.3.2 固定穴位贴压
        7.2.4 其他穴位疗法
        7.3 推拿疗法
        7.3.1 压痛点推拿
        7.3.2 心区局部推拿
        7.3.3 足反射区推拿
        7.3.4 全身推拿
        7.4 气功疗法
        7.4.1 治疗原理
        7.4.2 治疗冠心病功法简介
        7.4.3 冠心病辨证施功
        7.4.3.1 治疗虚证功法
        7.4.3.2 治疗实证功法
        7.4.4 临床应用
        7.4.4.1 内气疗法
        7.4.4.2 外气疗法
        7.4.4.3 内气与外气结合疗法
    8 冠心病心绞痛的综合疗法
        8.1 中药与非药物疗法结合治疗
        8.1.1 中成药与药浴、刮痧、体疗结合法
        8.1.2 中成药与针灸结合法
        8.1.3 汤剂与体针、耳针结合法
        8.1.4 汤剂与针灸、气功结合法
        8.1.5 汤剂与耳穴贴药结合法
        8.2 西药与针灸结合治疗
        8.3 非药物疗法相互结合治疗
        8.3.1 拔罐、贴敷、温灸结合法
        8.3.2 温灸、拔罐、穴位注射结合法
        8.3.3 穴位注射与食疗结合法
        8.3.4 针灸与氧疗结合法
        8.3.5 穴位按摩与耳压结合法
    9 冠心病心绞痛的食疗与护理
        9.1 冠心病心绞痛的饮食疗法
        9.1.1 冠心病辨病与辨证食疗
        9.1.1.1 冠心病食疗方
        9.1.1.2 冠心病的辨证食疗
        9.1.2 临床应用
        9.1.2.1 单味食品治疗冠心病
        9.1.2.2 辨证配膳治疗冠心病
        9.2 冠心病心绞痛的护理
        9.2.1 冠心病护理常规
        9.2.1.1 环境安排
        9.2.1.2 起居护理
        9.2.1.3 情志护理
        9.2.1.4 服药护理
        9.2.1.5 饮食护理
        9.2.1.6 排泄护理
        9.2.2 疾病护理
        9.2.2.1 危重期护理
        9.2.2.2 缓解期护理
        9.2.3 心绞痛辨证施护
    10 国外中医药治疗心绞痛相关研究
        10.1 针灸
        10.1.1 针灸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10.1.2 针刺对心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10.2 中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I.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急症诊疗规范
    II. 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III.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IV.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危险度分层
    V.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试行标准
    VI.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VII.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

(4)《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年第11卷关键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B]
[C]
[D]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W]
[X]
[Y]
[Z]

(5)消化性溃疡联合用药治疗现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抑酸药+抗菌药的二联疗法
2 短程低剂量三联疗法
3 抑酸药+茶色素 (tea pigment)
4 抑酸药+胸腺蛋白 (thymus protein)
5 其他治疗药物

(8)绿茶对大鼠胃粘液屏障和胃排空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就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四川边茶茶褐素优化提取及降血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四川边茶的研究概况
        1.1 四川边茶概述
        1.2 四川边茶研究利用现状
    2 茶色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茶色素的生物活性研究
        2.1.1 抗菌作用
        2.1.2 抗病毒作用
        2.1.3 抗心血管疾病作用
        2.1.4 抗癌作用
        2.1.5 抗氧化作用
        2.2 茶色素的分析方法
        2.2.1 茶色素的分离提取与检测方法
        2.2.2 茶色素的化学组成结构与性质
    3 生药降血脂研究现状
        3.1 高血脂的病因分类及降血脂途径
        3.2 生药降血脂有效成分研究
        3.2.1 多酚
        3.2.2 蛋白质
        3.2.3 活性多糖
        3.2.4 不饱和脂肪酸
        3.2.5 苷
        3.2.6 黄酮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四川边茶茶褐素的优化提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材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四川边茶浸提
        1.2.2 四川边茶不同提取物主要理化成分测定
        1.2.3 四川边茶茶褐素提取的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
        1.2.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川边茶不同提取物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测定
        2.2 四川边茶不同提取物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测定
        2.3 四川边茶茶褐素定性分析
        2.4 四川边茶茶褐素提取率二次回归模型的组建
        2.4.1 三元二次方程的建立与检验
        2.4.2 单因素效应分析
        2.4.3 双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2.4.4 各因素重要性分析
        2.4.5 浸提条件的优化及验证
    3 讨论
        3.1 四川边茶茶褐素主要理化成分分析
        3.2 四川边茶茶褐素的提取分析
        3.3 四川边茶茶褐素定性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四川边茶茶褐素的降血脂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实验动物
        1.1.3 实验药品
        1.1.4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四川边茶水提物的提取
        1.2.2 四川边茶茶褐素提取物的提取
        1.2.3 四川边茶茶褐素对正常小鼠血脂的影响
        1.2.4 小鼠高血脂模型的制备
        1.2.5 四川边茶茶褐素对高血脂模型小鼠血脂、部分脏器的影响
        1.2.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四川边茶茶褐素对正常小鼠血脂的影响
        2.2 四川边茶茶褐素对高血脂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2.3 四川边茶茶褐素对高血脂模型小鼠血脂的影响
        2.4 四川边茶茶褐素对高血脂模型小鼠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
        2.5 四川边茶茶褐素对高血脂模型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
        2.6 四川边茶茶褐素对高血脂模型小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胃癌前期病变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绪论
    前言
    综述1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研究进展
    综述2 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转化生长因子α
    综述3 p21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综述
    综述4 P16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的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善胃系列方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实验研究
    第一节 善胃系列方对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第二节 善胃系列方治疗胃癌前期病变
    第三节 善胃方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相关细胞因子实验研究
    第四节 善胃方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相关基因蛋白表达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第一节 胃癌前期病变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及其理论依据
    第二节 善胃系列方的组方特点
    第三节 善胃系列方治疗胃癌前期病变的疗效评价
    第四节 胃癌前期病变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节 善胃系列方作用机理探讨
第四部分 结语
结语
附录一 诊断、疗效标准
    1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 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淮(试行方案)
附录二病理图片
附录三 博士研读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附录四 博士研读期间主持课题、成果及获奖题录
致谢

四、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联合用药分析[J]. 金兰. 中国医药指南, 2013(27)
  • [2]军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及预防[J]. 李升旺,谢爱国,杨晶露,张晓辉.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2(05)
  • [3]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4]《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年第11卷关键词索引[J]. 保健媛,吴蕊,郭媛.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4(06)
  • [5]消化性溃疡联合用药治疗现况[J]. 吕艳宁. 中国药师, 2004(10)
  • [6]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J]. 严海密,孙斌,胡佩琪,刘锦祥,贾淑云,贾红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0(04)
  • [7]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A]. 严海密,孙斌,胡佩琪,刘锦祥,贾淑云,贾红云.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二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0
  • [8]绿茶对大鼠胃粘液屏障和胃排空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D]. 郭婉薇.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5)
  • [9]四川边茶茶褐素优化提取及降血脂活性研究[D]. 徐甜.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10]胃癌前期病变细胞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 袁红霞. 天津中医学院, 2004(01)

标签:;  ;  ;  ;  ;  

茶色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