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患者信心

恢复患者信心

一、为病人重塑生存信心(论文文献综述)

庞慧敏[1](2022)在《个体身份与生命意义:肺癌网络社区的疾病叙事》文中研究指明文章通过对国内"医享网"癌症社区"肺癌圈"中33篇精华帖的叙事分析,探究其中生命故事的主体对自我身份的建构路径及其对生命价值的意义探寻,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反思。研究发现,在自述和他述生命故事中,叙事者在信息寻求过程中改善自我印象,并运用"写作疗法""阅读疗法"和叙事隐喻理解疾病,帮助患者重塑自身角色。通过社群互动,患者形塑了对自身的身份认同,并形成了集体层面的生命价值观。从本研究的结论看,疾病叙事是癌症网络社区患者建构个体身份、形成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叙事或可成为未来增进社会对癌症乃至其他疾病的理解、推进治疗与康复的可行之路。

李雅倩,李铮,吴攀攀,陈蕊[2](2021)在《个体化自我容量管理对心功能不全病人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个体化自我容量管理对心功能不全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就诊的83例心功能不全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41例,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4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自我容量管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出院前1 d和出院6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浓度、自我护理行为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自我容量管理有效率。结果:出院6个月后,试验组病人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T-proBNP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自我护理行为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自我容量管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自我容量管理有助于提高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优化心功能指标,改善病人预后。

靳晓蒙,曹英,邓茹,李彤[3](2021)在《烧伤病人病耻感产生及管理干预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总结烧伤病人病耻感的产生因素、测量工具、管理与干预策略,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降低烧伤病人病耻感的干预研究提供一些新视角。

肖楠[4](2021)在《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爱国主义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资源,以人们对各自祖国的天然情感为逻辑起点,在各自的历史实践中以不同形态传递、发展与继承,建立起同政治权力的共生,从而构建起政权合法性论证、社会整合、身份认同、话语竞争等一整套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基础。以此为理论前提,面对新时代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局势和国内矛盾变化现实,中国主流媒体强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传播。本文以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传播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了新时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社会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爱国主义宣传实践活动,即新冠疫情、香港止暴制乱、中美贸易战事件。运用历史分析和文本定性分析方法,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爱国主义传播溯源分析,认为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是以民族、制度秩序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整体叙事框架,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和强化爱国主义国家个体权力——权利互动,逐步实现现代爱国主义“自我赋权”到“自我赋权”与“社会赋权”共生为内在逻辑,传播呈现主题上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内容上昭彰现代爱国文明、话语上融合官方与民间形态、策略上探索多元路径的总体特点,为推动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针对爱国主义传播面临内在挑战困境,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加强爱国主义传播要在坚持政治导向树立理论权威、坚守人民情怀建构公民道德、继承中国特质创新面向时代、坚定走向世界增进传播张力中实现内在发展。

李国权[5](2021)在《自我与他者:残障患者医疗场域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文中认为残障的医学模式和社会模式造成了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身体社会学和差异女权主义的兴起促使日常生活中的身体逐渐得到关注并形成了空间中的身体、疾痛叙事、活生生的身体、惯习身体等研究范式。然而这些研究或是关注特定场域中残障患者的主体体验,或是关注结构层次的制约与建构,忽视了关系层次上“重要他人”在场对主体产生的持续性流动影响。本研究根据“主体-关系-结构”的疾病社会学分析框架,以残障患者为主体,尝试提出“自我与他者”的残障身体分析框架。“他者”在关系层次上指与残障患者产生互动关系的“重要他人”,在结构层次上指建构残疾人身体实践与体验的文化、制度、规则等。“自我与他者”的残障身体分析框架在强调“主体”、“结构”的同时,重视关系层次上“自我”与在场“他人”的互动分析。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访谈法,以疾病发展的时间、身体转换的空间为线索,研究G康复医院内残障患者在诊疗、康复、病房生活三大场域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研究发现,在以症状、门诊、检查、治疗等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诊疗场域”内,症状认知、医疗责任规避、技术造成的身体隔离、早会和查房等制度化活动的意外后果,促使残障患者产生了焦虑与期待并存的身体体验;在以护理、训练等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康复场域”内,训练时肉体的疼痛、训练效果的边际效应、护士、康复师的倾听与鼓励、身体主体性的重新凸显,促使残障患者经历了从完全康复的希望到最终绝望的身体体验;在以沟通、交往等身体实践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病房“生活场域”内,身体麻烦、延展性身体的培育、病友和亲属的劝导与鼓励,文化污名与保险制度的建构,促使残障患者不得不适应和接受残障后的“新常态”生活。从身体维度出发对医患关系这一现实问题进行重新解读是本文的另一重要贡献。文末试从“医疗场域”与日常生活中身体显现的特征差异、生活中的身体与医学身体在“医院场域”内的有效性与权威性差异两个层面讨论这一问题。

向静[6](2021)在《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交通、医疗等行业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而医疗行业的象征——医护群体的媒介形象也处于不停的变化中。从古至今,医护群体在公众心里一直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形象。但是随着医疗行业的脚步迈向市场化,医患矛盾与日俱增,医护群体媒介形象从“白衣天使”转为“黑心医生”,在媒体的报道中越来越负面化,甚至有被“妖魔化”的趋势。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相关新闻报道在舆论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此特殊时期的医护群体媒介形象也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疫情期间医护群体敢为人先、勇敢无畏的治病救人形象冲破了黑心医生的形象禁锢,打破了大众对医护群体的刻板偏见,医护群体的媒介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塑。文章将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相关问题。主要用五个部分阐述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的媒介形象重塑:第一部分对相关理论概念进行了总体概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的类型、转变及其相关价值。第三部分分别从疫情期间医生形象失衡的背景,医生发声意识增强的现状和媒介技术的助力阐述了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成因。第四部分则对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分别分析了媒体、受众和医护群体自身这三个层面。第五部分探讨了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改进建议。

李全平[7](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指出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周凌明[8](2020)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构建与服务改善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Patient-Centered Care,PCC),是世界范围内被公认的当今卫生系统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它被大量的研究证明能有效地弥合现代医学分科过细而造成的医患关系鸿沟,重塑医疗服务的人文属性,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资源的产出效能。PCC强调医疗服务应围绕病人的需求偏好和价值观开展,医疗决策过程应主动让病人及其家属广泛参与,医患间构建起共同面对疾病的伙伴关系。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直在路上,近年来逐渐步入深水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此前未曾出现的情况不断浮现,比如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基本医保广覆盖后人们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大数据广泛应用后人们对医疗民主化的要求等等。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研究从广东省实际情况出发,将PCC理论中国化、具体化,对指引相关实践大有裨益。目的:首先,在总结国内外关于PCC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广东省,构建一个中国情境下的PCC模型。其次,基于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广东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现状,并评价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研究及决策提供参考。此外,结合理论模型和实证数据,研究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实践策略。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研究法:系统总结世界范围内关于PCC研究的经典模型和相关文献资料,建立研究的理论基础。(2)半结构化焦点小组访谈:基于广东省四个经济区域划分,对住院病人、在职医生、护士开展半结构化小组访谈,构建PCC理论模型。(3)问卷调查法:在广东省四个经济区域选取9家三甲医院,对住院病人进行大样本量的问卷调查,收集研究所需实证数据,验证和优化理论模型,并据此评价广东省PCC现状。(4)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软件,数据分析及建模基于SPSS、Amos、Nviv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综合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回归模型、验证性因子分析、文本编码与理论构建等方法。结果:广东省住院病人对PCC的总体评分为8.60±1.38分,对模型7个维度的评分上,医疗保险的评分最低为7.96±2.08分,就医体验的评分最高为8.97±1.35分。病人对其余5个维度评分分别为:就医环境8.54±1.50分,诊疗质量8.63±1.45分,共同决策8.78 ±1.54分,医患沟通8.89±1.49分,疾病管理8.54±1.65分。来自农村的病人对PCC评分要显着低于来自城镇的病人;珠三角、粤东地区病人对PCC评分要显着高于粤西和粤北地区病人。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对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为7个维度,分别为:就医环境、诊疗质量、共同决策、就医体验、医患沟通、医疗保险、疾病管理,模型共涵括25个方面的内容。(2)医疗机构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改善,仍应首先注重结果质量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向提供“品质型”医疗服务转型升级。(3)从模型7个维度采取针对性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医疗机构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

王娜[9](2020)在《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医学生是未来国家医疗健康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肩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生死重任,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特别是2020年初,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危急关头,广大医护工作者选择了挺身而出、英勇逆行,始终全力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这种关键时刻的行动选择是核心价值观的彰显,也进一步凸显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至关重要。本文紧扣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条主线,以基本理论意蕴的阐释为逻辑起点,分析论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以及新的时代条件下面临的现实境遇,明确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框架,并在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创新和借鉴进行了探讨,系统论证了增强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实施路径。第一章阐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厘定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分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依据。结合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思想要义和价值旨归,以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与发展,论述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阐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理论,分析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挖掘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第二章分析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首先从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角度阐述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情境,然后探讨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分析我国当前医患关系发展的新趋向以及医患关系失调的影响因素,阐明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医患关系背景,最后考察分析了发达国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状况及启示。第三章概括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框架。在从主导内容和基本内容两个层面阐释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分别从理想信念目标、价值认同目标、道德要求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分析了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第四章对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掌握当前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状况,总结和归纳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主要成效,分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偏差以及当前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和困境,并着眼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检视分析。第五章探讨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路,系统论证了教育方法的整体性创新发展。坚持优化、创新、借鉴相结合的原则,对理论灌输、实践养成、榜样示范等常规方法的优化途径进行了具体分析,立足线、面、体三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走向,并对国外医学生人文教育值得借鉴的宏观方法、具体方法和新兴方法进行了探讨。第六章论述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厚植文化滋养根基、突出生命价值观教育、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以“青马工程”为牵引凝聚教育合力等五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加强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路径。

曾征[10](2020)在《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近代以来,科技革命震碎了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传统的认识,也打破了传统的农耕社会格局,包括面具文化在内的大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高速的现代化进程抛进了一场深刻的危机之中,湘西傩面具艺术的传承发展也不例外。要化解古老神秘的湘西傩面具发展的这一危机,并使之具有创造性的转化而出新,从中架设出健康的、持续的、放眼于未来的新的发展构架,是本论文选题的立意。基于这一立意,本论文以史籍记载、近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成就、媒界资料等诸多文本为基础,对湘西的傩面具艺术的源流与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展开了全面分析研究,萃取其中的重要成就与论点并化为论文的背景基础;以二十多次田野实地调研和校级、部级(《关于湘西“咚咚推”傩面具的调研报告》推荐为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成果)等项目研究成果,生成对湘西傩面具发展史料不足的补缺;形成对创新发展机遇的发现、新的经验总结与发展途径的确立;提出立足当下、放眼于未来发展的创建性构架。为此本论文以下述四个层面进行论述。首先,简要陈述了由湘西——“五溪蛮地民族群体”①的自然生态环境、上古神话传说、社会人文环境,构成人们争生存、求发展的生命观,交融出湘西各少数民族对自然万物、神灵、先祖的敬畏心理。其中,原始宗教与楚韵巫风成为面具文化天然的深厚土壤;奇异诡谲的自然地理环境催生了民众对自身生活时空的玄想心理;靠山吃山、沿河而居的狩猎或渔猎经济生产方式衍生出万物有灵的图腾崇拜、“五溪蛮地”沧海桑田的历史进程中争霸战争、胜扩疆土带来的民族与人口失栖迁徙所形成的“文化板块漂移”①效应等因素潜移默化地滋养着面具发展、变迁至今。它们已经融入到湘西人的精神思维方式与文化行为方式中,共同孕育出湘西各少数民族对自然、神灵、先祖的敬畏,生成了对面具与生俱来的心理文化滋养。其次,以“文化板块漂移”典型区域作为考察湘西面具文化特色的第一范式与研究视角,结合田野搜集到的材料,从傩面具的分布及区域特色确定了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市各县为典型区域,重点针对傩面具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审美意识所形成的湘西傩面具所体现的民族特色进行分析,再将傩面具放置在其生存的乡土社会和傩戏的文化生态之中,由此所呈现出“人神合一”的内在文化特质交错于面具制作者、面具使用者和面具观者人与天(神)同在时空场域之中,神人以和的戏剧形式,通过神的名义和神的面容彰显着人性的风采,从而凸显出湘西人依附在傩面具上投射出“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质。湘西人将崇生观念与“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投向面具,从而呈现出湘西人观念世界、生存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相互纠缠和共生的复杂关系。再则,基于以上背景,结合田野实践,以傩面具娱神娱人的戏曲为主要表现形式作为研究湘西傩面具艺术民族特色的第二范式。一是“辰州傩”、“咚咚推”、“杠菩萨”,以及“阳戏”、“高腔”等各类民间戏曲形式中傩面具或脸谱在不同场合中的运用。二是从“形式”“功能”“内涵”三个层面对湘西傩戏面具进行逐一剖析,构建出湘西傩面具“生生”观念下以“戏”为特色的表现形式。三是以承载着人们关于“繁衍”“生存”“发展”这一永恒主题而从以下两点展开。1、湘西——“五溪蛮地民族群体”对自然万物、神灵、先祖的敬畏心理生孕出他们对面具与生俱来的心理文化滋养。生成神秘、怪诞、质朴的重要文化基因、面具形象,从中释放出湘西少数民族以生存发展为主题的审美意识;生成“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存繁衍”,“送旧迎新”“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等美好的生活与生存的内涵,从中传递出由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出傩面具艺术的“生生”观念与意蕴。2、由湘西人在观念世界、生存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纠缠和共生的关系图谱中释放出傩面具艺术在层层历史与文化的积累中,呈现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对“生命哲学”的探讨、对“生命之美”的感悟。如此构成了这一“生生”的观念与意蕴的永恒性,焕发出生生不息、繁衍不已、历久弥新的傩面具强大艺术生命魅力。最后,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在当下傩面具的发展场域建构与多样性文化创意发展状态,它表现在以下三点。1、基于笔者在专题科研项目中的研究发现为前提,论述了在科技造就的现代文明进程中湘西各族人民将承传统与求生存、谋发展中所进行的傩面具艺术发展的场域建构;论述了通过傩面具的独特文化基因、艺术魅力,在当下湘西民族区域与国家乃至国际文化艺术与文旅融合的场域中,进行创意经济的时代魅力重构。2、提出围绕傩面具的文化基因、生命魅力、表现形式与要素特点,推动傩面具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来化解当下所存在的“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的深刻危机”。3、通过“重混·创新”所产生出来的“三式”艺术生命魅力的永恒性,来分析它为古代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精神与物质享受,来阐述它使得面具变为新的文化存在样式,新的社会内容,最终融入当下社会和生活,甚至融化于民族的血液中不断循环和更新,即能从“传统文化的再生产”中促进区域的文化创意与经济发展,又能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中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使我们得以窥见未来的发展前景。最终赋予了傩面具艺术以深刻的隽永性与永恒的新姿,从而又诠释了新时代人们乃至未来人们对精神与物用的需求。本文基于上述“四个层面”及其中的五个要点,力图将根植于湘西文化土壤之中的傩面具作为能够加以保护、挖掘、利用和活态传承的宝贵民间艺术与文化资源。展现出以重视“过去”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的视角与创新发展的逻辑,最终形成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傩面具艺术的整体研究。由此,形成将赋予湘西面具文化以新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和艺术发展的生命力等,放置于既可以深入开展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个案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意经济时代语境下的“面具文化再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又可以为构建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和中国美术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文本,更能够以此来推进以民间艺术“本土化”与“民族化”为基础的传统民族文化复兴之路的延展,进而助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接轨,甚至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

二、为病人重塑生存信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病人重塑生存信心(论文提纲范文)

(1)个体身份与生命意义:肺癌网络社区的疾病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论
    (一)在自述/他述“生命故事”中构建自我
        1. 叙事动机:信息寻求与自我形象改善
        2. 重塑角色:“写作疗法”与“阅读疗法”
        3.肺癌隐喻:理解疾病与意义赋予
    (二)在“故事”共享与互动中形成身份认同
        1.故事共享:联结自我与他人
        2.社区互动:实现意义共构
    (三)集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路径
四、讨论

(2)个体化自我容量管理对心功能不全病人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试验组
        1.2.2.1 成立容量管理小组
        1.2.2.2 自我容量管理知识教育
        1.2.2.3 自我容量管理行为指导
        1.2.2.4 自我容量管理行为监测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烧伤病人病耻感产生及管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耻感的概念
2 烧伤病人病耻感的产生
    2.1 个人因素
    2.2 社会因素
3 烧伤病人病耻感的测量工具
    3.1 社会影响量表(Social Impact Scale, SIS)
    3.2 感知污名化问卷(Perceived Stigmatization Questionnaire, PSQ)
4 烧伤病人病耻感的管理与干预策略
    4.1 污名管理模式
    4.2 纠正病人的自我认知
    4.3 完善家庭支持体系
    4.4 提供社会支持保障
5 不足与展望
    5.1 进一步研制适宜的评估工具
    5.2 探索不同时间节点烧伤病人的病耻感
    5.3 开展降低烧伤病人病耻感的干预研究

(4)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1.1 以阶级斗争团结爱国主体
        2.1.2 生产建设与爱国事业的连结
        2.1.3 以革命话语唤起爱国热情
    2.2 改革开放时期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2.1 以综合国力为核心的爱国转向
        2.2.2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爱国价值
        2.2.3 开放性爱国话语的叙事
    2.3 新世纪传播爱国主义思想
        2.3.1 全球化提供爱国新动力
        2.3.2 民族复兴的目标发展
        2.3.3 科学性爱国话语的出场
3 新冠疫情报道中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播
    3.1 以民族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3.1.1 建构奉献、敬业、友爱的民族群像
        3.1.2 攻坚克难的集体记忆
        3.1.3 宣传爱国卫生运动
        3.1.4 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引领
    3.2 场域和意义融合的传播策略
        3.2.1 建构社会治理的传播场域
        3.2.2 以隐喻为叙事话语
        3.2.3 昭彰中国式爱国主义价值
    3.3 评价与小结
4 香港“止暴制乱”报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
    4.1 以制度秩序认同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4.1.1 制度、秩序的合法性正义性
        4.1.2 制度、秩序认同的家国情感
        4.1.3 制度、秩序认同的现实利益
    4.2 建设性的传播策略
        4.2.1 正面引导
        4.2.2 重视情感性与理性批判相结合
    4.3 评价与小结
5 中美贸易战报道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
    5.1 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爱国主义内容构建
        5.1.1 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5.1.2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输出
        5.1.3 对美国错误思想的批判
    5.2 基于对比的传播策略
        5.2.1 聚焦客观事实描述
        5.2.2 强化中美两国奉行的价值对比
        5.2.3 爱国观照——美国国家形象塑造
        5.2.4 舆论争议建构
    5.3 评价与小结
6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整体反思
    6.1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总体建构
        6.1.1 主题上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
        6.1.2 内容上昭彰现代爱国文明
        6.1.3 话语上融合官方与民间形态
        6.1.4 策略上探索多元路径
    6.2 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面临挑战
        6.2.1 爱国主义的两面性
        6.2.2 传统爱国价值消解趋势
        6.2.3 爱国主义传播内在困境
    6.3 新时代加强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的对策
        6.3.1 坚持政治导向,树立理论权威
        6.3.2 坚守人民情怀,建构公共理性
        6.3.3 继承中国特质,创新面向时代
        6.3.4 坚定走向世界,增进传播张力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新冠疫情相关报道列表
    2 香港止暴制乱相关报道列表
    3 中美贸易战相关报道列表

(5)自我与他者:残障患者医疗场域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理论旨趣
        (二)问题意识
        (三)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身体的理论与经验研究
        (二)有关残障身体研究的三种学术传统
        (三)弥合二元论的研究范式与“结构-关系-主体”的疾病框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自我与他者”:残障身体分析框架
    二、本文的研究结构
    三、研究方法
        (一)参与式观察法
        (二)半结构式访谈法
第三章 焦虑与期待:诊疗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一、症状身体:疾病、门诊与病历
        (一)疾病初显:“不担心”、“不害怕”的自我认知
        (二)门诊:在场医生的实践策略与责任规避
        (三)病历:揭示医患关系的文本档案
    二、病情恶化:主体的消失与客体的呈现
        (一)主体的消失:身体功能丧失引发的焦虑
        (二)客体的显现:医学技术对“活生生身体”感官经验的排斥
        (三)合法化身体:影像和管理的完美结合
    三、期待与信任:早会和查房过程中的意外后果
        (一)早会传递专业信任
        (二)查房制造患者期待
第四章 希望与绝望:康复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一、受管理的身体
        (一)残障身体的日常护理
        (二)残障身体的康复训练
    二、完全康复的希望与绝望
        (一)身体症状的减轻与部分功能的恢复
        (二)训练效果的弱化与训练信心的丧失
    三、与他者沟通过程中的身体呈现
        (一)当前疾病的认知与自我建构
        (二)倾听、鼓励与身体症状的阐释
        (三)残障身体的隐喻与沟通冲突
第五章 适应与接受:生活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一、病房生活中的身体表现
        (一)日常生活中的身体麻烦
        (二)培育延展性身体
        (三)社会关系的破坏与重构
    二、残障后果的适应与接受
        (一)病房就是生活的中心
        (二)主动的身心调试策略
        (三)病友、亲属的劝导与鼓励
    三、文化与医保制度建构患者体验
        (一)以“疾病为名”的污名化
        (二)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与自费治疗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医疗场域内残障患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
    二、医患关系分析的身体维度
        (一)医院场域内与日常生活中身体显现的特征差异
        (二)医学身体与生活中身体的有效性与权威性差异
    三、对方法与方法论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医护群体媒介形象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医护群体
        二、媒介形象
        三、重塑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框架理论
        二、污名化理论
        三、形象修复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的呈现与重塑
    第一节 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的类型
        一、救死扶伤形象
        二、英勇逆行形象
        三、积极乐观形象
        四、情感丰富形象
        五、背负高压形象
    第二节 医护群体媒介形象的转变
        一、从白衣天使到黑心医生
        二、从黑心医生到抗疫英雄
    第三节 疫情期间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价值
        一、增加医患交流,弱化受众刻板印象
        二、缓解医媒矛盾,媒介形象更加真实
        三、提高职业认同感,强化正面形象塑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社会基础
    第一节 疫情期间网络舆论场中医生形象失衡
        一、遭持续污名化的医生形象
        二、医护群体媒介形象亟待修复
    第二节 疫情期间医护群体发声意识增强
        一、疫情中医护群体发声意识的转变
        二、疫情环境助力医护群体发声
    第三节 媒介技术助力医护群体重塑形象
        一、5G远程精准诊疗,医患沟通高效顺畅
        二、人工智能助力报道,灵活再现一线医生形象
        三、大数据辅助医生诊疗,强化医生专业形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路径
    第一节 媒体:坚持正面取向的主流报道框架
        一、恪守积极正向的报道主题
        二、构建形式丰富的新闻体裁
        三、遵循主流框架的报道基调
        四、坚持客观精准的消息来源
    第二节 受众:摒弃刻板印象,理性看待医患关系
        一、抛弃固有成见,客观评价医护群体
        二、提升媒介素养,理性看待标签对象
    第三节 医护群体:加强自身建设,密切与媒体和受众沟通
        一、利用自媒体平台展现个性医生的媒介形象
        二、医护群体针对媒体失实报道主动发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问题
        一、过度夸张宣传造成对医护的失实追捧风气
        二、模式化的叙事架构塑造出脸谱化的医护形象
        三、过度拔高形象极易引发受众对医护的反感
    第二节 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的对策
        一、加强报道思辨性,减少过度煽情
        二、改进报道方式,立体化呈现医护群体
        三、对接时代特征,塑造带有“烟火气”的鲜活人格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构建与服务改善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技术路线与质量控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本研究框架
    第一节 国外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二节 我国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研究现状及评述
    第三节 本研究框架
第三章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构建
    第一节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框架构建
    第二节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优化与验证
    第三节 模型评价
第四章 广东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现状与评价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第二节 问卷调查方法
    第三节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四节 研究讨论
第五章 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改善策略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意蕴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概念界定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理据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理论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现代医学的科学精神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精神情境:新时代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
        (一)精神生活在新时代美好生活中意义的凸显
        (二)满足新时代精神生活的外部条件
        (三)提升新时代精神生活的价值观维度
    二、文化背景: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对价值观生成的影响
        (一)文化在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中的基础性意义
        (二)多元文化对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生成的影晌
    三、医患关系背景:在全社会建立良性医患关系的需求
        (一)医患关系发展新趋向
        (二)医患关系失调影响因素分析
    四、域外考察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验启示
        (一)淡化说教,注重隐性渗透
        (二)回归生活,注重情境体验
        (三)讲求特色,注重本土化构建
第三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框架构建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结构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导内容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
        (一)理想信念目标
        (二)价值认同目标
        (三)道德要求目标
        (四)人才培养目标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问题性原则
        (三)针对性原则
        (四)主体性原则
        (五)系统性原则
        (六)实效性原则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二)体现实践德育效应
        (三)倡导课程思政改革
        (四)打造特色教育模式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效度不高:需增强教育有效性
        (二)温度不够:需提高教育亲和力
        (三)合力不强:需强化整体协同性
        (四)活力不足:需提升话语创新力
    四、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社会转型的价值震荡
        (二)学校层面:教育使命的价值偏离
        (三)个体层面:师生的主体性缺失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进路
    一、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常规方法优化
        (一)理论灌输的方法
        (二)实践养成的方法
        (三)榜样示范的方法
    二、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创新走向
        (一)双线融入:贯穿院校医学教育全过程
        (二)全面覆盖:借助大数据技术变革育人方法
        (三)完善体系:综合构建立体化方法体系
    三、国外医学生人文教育方法借鉴
        (一)宏观方法借鉴
        (二)具体方法借鉴
        (三)新兴方法借鉴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二)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三)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二、厚植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一)制度设计和方式创新相结合
        (二)课程教学和日常教育相结合
        (三)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相结合
    三、突出生命价值观教育
        (一)奠定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思想基础
        (二)弘扬中医学生命伦理思想
        (三)回归生命价值观教育本质
    四、强化医学生自我教育
        (一)自我教育的动机激发
        (二)自我教育的条件创设
        (三)自我教育的多维引导
    五、以“青马工程”为牵引凝聚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一)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前提依据
        (二)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基本原则
        (三)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以长春中医药大学“杏林青马工程”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
        (一) 分析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民族特色
        (二) 聚焦拓展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创新发展
        (三) 展望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
    二、研究动态综述
        (一) 关于面具史方面的研究
        (二) 关于面具民族特色方面的研究
        (三) 关于面具功能、内涵方面的研究
        (四) 关于面具非遗保护、转化与发展方面研究
    三、相关概念和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 湘西地域概念界定
        (二) 傩与傩面具概念界定
        (三) 研究对象“湘西傩面具”与“湘西傩戏”的界定
    四、研究模式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模式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六、创新点
第一章 湘西傩面具的生成土壤与条件
    第一节 湘西傩面具生成的文化土壤
        一、原始宗教的遗留
        (一) 万物有灵的宗教意识
        (二) 史前时期的考古遗存
        (三) 积淀丰厚的古史传说
        二、楚巫文化的浸染
        (一) 巫文化及其特征
        (二) 楚巫文化
        (三) 湘西的楚韵巫风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成长的环境条件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经济生产方式
        三、人文社会环境
    小结
第二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民族特色
    第一节 湘西的傩面具艺术区域分布与特色
        一、湘西傩面具的区域分布
        二、湘西傩面具的区域特色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形象与审美特色
        一、傩面具的寓意与形象特色
        (一) 正神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二) 凶神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三) 世俗人物面具的寓意与形象
        二、傩面具的多重审美特色
        (一) 神秘之美
        (二) 尚力之美
        (三) 狞厉之美
        (四) 稚拙之美
        (五) 繁复之美
    第三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崇生观念与文化特色
        一、乡土社会的崇生观念
        (一) 阴阳交合万物化生
        (二) 共存三元生命世界
        (三) 奇特纹样与生命观念
        (四) 绮丽色彩与生命表达
        二、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
        (一) 心物合一
        (二) 人神合一
    小结
第三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形式、功能与内涵
    第一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戏”说面具与脸谱艺术
        (一) 同源异流的面具文化
        (二) 共存互渗的面具艺术
        二、傩面具作品的表现形式
        (一) 色彩表现形式
        (二) 材质表现形式
        (三) 工艺表现形式
    第二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趋利避害
        二、道德教化
        三、宣泄情感
        四、传承文化
    第三节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深层内涵
        一、送旧迎新秩序的构建
        二、现实世界中自我发展
        三、观念世界中自我壮大
        四、生命世界中自我繁衍
    小结
第四章 湘西傩面具艺术的传承、转化与发展
    第一节 傩面具艺术传承的现状
        一、日渐式微
        二、非遗保护
        (一) 模式
        (二) 实践
        (三) 问题
        三、新兴趋势
        (一) 艺术性
        (二) 商业性
        (三) 创新性
    第二节 傩面具艺术的转化机遇
        一、从反思传统文化之中寻找转化的机遇
        二、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中找准转化的机遇
        三、新兴群体与政策导向激活转化的机遇
        (一) 新兴群体激活转化的机遇
        (二) 政策导向激活转化的机遇
    第三节 创意经济时代孕育出新的创新与发展前景
        一、创意经济时代下湘西面具的创新之路
        二、“资源转化”与“重混·创新”呈现的“三式”生命魅力及发展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四、为病人重塑生存信心(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体身份与生命意义:肺癌网络社区的疾病叙事[J]. 庞慧敏.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个体化自我容量管理对心功能不全病人预后的影响[J]. 李雅倩,李铮,吴攀攀,陈蕊. 全科护理, 2021(29)
  • [3]烧伤病人病耻感产生及管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靳晓蒙,曹英,邓茹,李彤. 全科护理, 2021(28)
  • [4]新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传播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以《人民日报》(2017-2020)为考察对象[D]. 肖楠. 浙江大学, 2021(01)
  • [5]自我与他者:残障患者医疗场域内的身体实践与体验[D]. 李国权. 兰州大学, 2021(12)
  • [6]新冠疫情中医护群体媒介形象重塑研究[D]. 向静.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8]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型构建与服务改善策略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周凌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9]新时代我国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 王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湘西傩面具艺术发展研究[D]. 曾征.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恢复患者信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