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CoreLDRAW绘图技巧

三种CoreLDRAW绘图技巧

一、CoreIDRAW绘图技巧三则(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谢琦圆[2](2021)在《思维导图在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孟林[3](2021)在《《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研究(1872-1911)》文中认为《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从创刊之日就确定了自己的商业性质地位。《申报》在追求商业利润的同时,也在遵循“新闻纸”的理念,即社会责任,因此史料价值极高。近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近代小说广告进入小说产业链,小说广告便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小说广告在话语形态方面进行了平民化改良,注重其作为信息符号应具备的简洁精炼性和多样化的表达效果,为促进社会思想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选取1872-1911年刊登在《申报》上的小说广告,采用穷尽式的整理方法,建立了 409条、66139字的《申报》小说广告话语语料库。本文研究在基于语料库的基础上,采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理论分析《申报》小说广告话语在文本、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特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创新之处以及研究设计等进行总括分析。第一章对小说广告、广告话语和语料库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第二章基于语料库对《申报》小说广告话语进行客观分析,进而得出《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的词汇、句型、修辞和语篇特征;第三章对《申报》小说广告进行话语实践分析,涉及广告话语的主题生产、诉求策略和叙事特征三个方面,总结小说广告话语的话语实践特征;第四章从社会实践角度对《申报》小说广告话语进行分析。本章主要从话语所呈现的营销策略、推动了白话文发展的进程、呈现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对消费者意识的启迪以及对当今传媒环境下文化产品的启示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以语料库分析和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理论为基础,贯入语言学、营销学、修辞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对《申报》小说广告话语进行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客观的呈现《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的语言特点以及在话语实践、社会实践方面显现出其与社会变迁相互影响、相互构建的关系。

韩天[4](2021)在《明代方志中的地图及其作者考证》文中研究说明

李梦玲[5](2020)在《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文中指出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中有着一定数量的翻译小说,与近代其他地区的报刊翻译小说一样,这些刊于岭南报刊的翻译小说同样是近代翻译小说大潮中的一抹别样的浪花。据统计,近代岭南地区刊载翻译小说的报刊多达34种,共刊有101篇翻译小说,1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中译本,82则),翻译小说单行本也有至少40种。可见,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除去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其兴起背景进行探究,涉及小说界革命、岭南地域文化、译者来源以及读者与市场这四个因素。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这四个阶段。第二章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既有与近代报刊翻译小说相似的一般特征,即在呈现传统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西方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又彰显了岭南地域文化色彩,如粤方言、岭南风物与民情、岭南画派以及岭南革命风潮等特色。第三章对突出刊物与名篇译作进行个案研究,不同报刊有着不同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队伍,这对所刊翻译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关注世界名着在近代岭南报刊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译作与原着之间的关系,探析译介手法。第四章考察其对自着小说产生的影响,如观念的革新、题材的拓宽以及小说叙事手法的突破等。最后对其成就与缺陷进行总结,并评价其在岭南小说史和翻译小说史上的地位。

韩蓉[6](2020)在《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初的新着小说图像是小说图像源远流长发展进程中别开生面、自成系统的旁支。这一部分小说图像承载着广阔的现实内容,较大程度地再现了清末民初社会的众生相,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基于此,本文将其置于小说图像发展史的整体框架中进行审视,试图揭示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总体面貌。因此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从纵横两个维度切入,纵向以(附图)新着小说的题材类型为线索,结合时代背景和小说图像发展情况,将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横向以小说图像不同绘制对象的发展情况为线索,具体论述人物图、情节图、副图等的新变。第二章主要探讨清末民初小说图像的叙事功能。从呈现于读者眼前的小说图像的样式(图像和文字的关系、图像和图像的关系)到图像的本身(小说图像主体部分对文本内容的还原情况、新着小说图像独特的具象模式)这两个维度切入,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与文本的互动关系作一番梳理。第三章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刊刻场所作一番追踪,采用点面结合的思路,既对这一时期刊刻(附图)新着小说的书局的总格局作一番总结,又对小说图像的生产和传播起到重要推介作用的书局进行分析,将涉及上海改良小说社、上海书局和文明书局三个重要书局。第四章主要从印刷技术和画师群体两个角度来论述其对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所产生的助力,一方面分析这一时期石印、铅印、铜印等印刷技术的发展所引领的图像发展;另一方面阐述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绘制者的群体特点和画家绘画技术的多维发展。第五章通过个案细读的方式,从解读小说图像内容的角度还原清末民初的社会新貌,主要从“外国人”与异域建筑(描绘异域想象的图像)、从“飞机”到“潜艇”(充满科学幻想元素的图像)、“女学生”与新式学堂(反映教育情状的图像)三个方面来考察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所呈现的历史新貌。

张灵慧[7](2020)在《《笠翁对韵》研究》文中提出《笠翁对韵》是清代出现的一本韵对类蒙学读物,自清代以来,盛行不衰。本文以《笠翁对韵》为研究对象,对其作者、版本源流和流传情况进行考订,并对其中的音韵、属对、格律、诗歌教学意义等方面的价值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考察《笠翁对韵》的作者、成书及版本问题。经过考辨,本文认为此书的作者为李渔,成书时间及注释者难以确知。通过访查,发现《笠翁对韵》存在单行本及合刊本两大类,找到的单行本有五个,而与《千家诗》合刊的版本更多,且存在三个版本系统。此书成于清初,但自道光己酉年(1849)始以刻本流行,此后流传渐广。第二章探讨《笠翁对韵》的用韵问题与李渔的诗韵观。首先分析《笠翁对韵》与“平水韵”、诗歌用韵的关系,并指出其韵书价值。经过统计,发现《笠翁对韵》存在22例出韵现象,原因来自多方面的影响。结合《笠翁对韵》和李渔关于音韵的一些论述,进而探讨其诗韵观。第三章分析《笠翁对韵》的格律问题,并探讨此书与对联及近体诗格律的关系。《笠翁对韵》的律化特征非常明显,在借鉴对联和近体诗的格律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格律体式,且全书较为严格地遵守了其体式,只有12处出律现象。由《笠翁对韵》可以归纳出对联的格律原则和近体诗的格律程式、以及拗救方法,这是其格律价值所在。第四章探讨《笠翁对韵》的内容与李渔的属对理论。既从形式上分析《笠翁对韵》的属对编排体例及编排理念,又从内容上归纳《笠翁对韵》的知识类型、典故来源以及其中蕴含的教化价值。最后分析《笠翁对韵》的属对类型,并探讨李渔的属对创作理论。最后一章进一步挖掘《笠翁对韵》的诗歌教学意义。《笠翁对韵》包含多种修辞格和诗法,这些修辞格和诗法技巧的使用对蒙童的诗文创作具有指导价值。此外,《笠翁对韵》对蒙童诗性审美养成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

王蒙[8](2020)在《明清刊本岳飞故事图像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岳飞的事迹可谓流传甚广。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和《宋史·岳飞传》中有对其事迹的记载,宋元的民间“说话”和杂剧中岳飞故事文学化已初具形态。历经明清两代不断的加工、演绎,岳飞故事日臻成熟,并逐渐形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岳飞形象。由于岳飞故事的广为流传,也相应地产生了诸多图像绘画和版刻插图作品。明清两代是岳飞故事及其图像发展的繁盛期,丰富的插图数量和多样的图文形式为岳飞故事的图文关系和人物造型演变研究提供了资料。本文通过对岳飞故事的文本和图像进行梳理,以明清产生的《精忠录》、《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飞破虏东窗记》、《说岳全传》等较为有代表性的插图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时期岳飞故事的图文关系演变,进一步对岳飞故事的图文互构及岳飞这一历史名人的造型演变进行分析。除绪论外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岳飞故事的文本和图像进行整体梳理,以了解不同时期岳飞故事的图文演变情况。第二章主要对明代岳飞故事各插图刊本的产生背景、版本及插图情况进行考察,进一步探索明代岳飞故事插图本的图文关系,同时认为明代岳飞故事的插图与文本的关系相对简单且较为密切,整体而言对文本的依附性较强。第三章对清代不同版本的岳飞故事插图本进行整理,进而对其插图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探索清代各版本的插图在形式、功能及人物造型上的区别与转变。第四章着重于对岳飞故事的图文互构进行分析,分别就文本叙事规律、图像叙事规律、图文叙事规律进行探索分析,并于图文叙事规律的分析中着重探讨岳飞人物绣像的产生及其在图像构图及造型上的体现。通过对岳飞故事不同时期的图像演变和同一时期的图像对比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岳飞故事的图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绘画表现。其版刻形式、插图风格皆有各自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但在图像情节选择及空间安排上亦遵循一定的共有规律。而岳飞这一人物形象在不同时期的版本中既有对其他版本的借鉴与吸收,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表现,甚至于在同一版本中呈现出士人、儒将、武将等多种造型表达。岳飞造型由单一走向多元既体现出岳飞形象与地位的改变与提升,同时也可以看出在图像绘制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对岳飞故事的理解与创造。本文试以图文叙事的视角对以岳飞这一历史名人为题材的文学插图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图文关系演变对人物形象及造型的影响。

罗丽容[9](2019)在《明茅暎评点《牡丹亭》析论》文中提出从茅暎评点《牡丹亭》出发,可总结出八项内涵:(一)印象批评;(二)对汤氏主情之说之评点;(三)对汤氏写作技巧之批评;(四)对臧懋循改本之批评;(五)对汤剧与元杂剧关系之评点;(六)对明代流行语"当行"、"本色"之观点;(七)对汤剧与唐诗、宋词之关系之评点;(八)杂评等。将茅暎评点与其同时代之曲家作比较,亦可发现当代曲家大多以"场上演出"之角度着眼,而茅暎则从"案头欣赏"之观点出发,所以产生了不同的结论。茅暎之评点观在明代并非普遍,然就汤显祖所主张"文以神、色、意、趣爲主"之立场而言,茅暎无愧爲汤氏之知音。而茅暎以案头文字爲观点之批评,虽非当代主流,然若从文学史角度看,绝对可与唐诗、宋词所形成之韵文史相衔接,而成爲文学史在明代韵文中与唐诗宋词相衔接之关键,从而扩大明代文学史之讨论范围;就此点而论,茅暎之评点《牡丹亭》居功厥伟,亦爲其评点中,意义非凡之所在。

王文强[10](2019)在《《西游记》英译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着”之一,《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不惟如此,早在1758年(乾隆23年),日本着名小说家西田维则就开始了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其后,随着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华传教工作的展开,这部小说也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此后,尽管这部小说的译介主体在不断的变化,《西游记》在西方世界的译介进程却从未中断过。其中,这部小说的英语译文(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自1822年马礼逊在《华英字典》首次收录《西游记》中的部分谚语开始,到1983年余国藩的《西游记》全译本问世,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从“种子”到最终“成形”共历经了160余年的历史。早在1961年,阿瑟·韦利的《西游记》英译本就被选入象征世界文学作品的“企鹅经典丛书”(Penguin Classics),成为最早被该系列丛书收录的中国文学作品,可见这部小说作为“世界文学”的影响力。然而,与《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三部小说相比,学界对《西游记》的英译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国内外尚无系统、全面研究《西游记》英译的着作问世,这显然与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强大的影响力并不匹配。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西游记》的英译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和翻译史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探讨以下问题:第一,自《西游记》问世以来,有关这部小说“主题思想”的解读在中国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那么,这些来自异域的译者们如何定义《西游记》的“性质”?他们的阐释与解读与这部小说的学术研究又有何联系?第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游记》的译者们选取这部小说进行翻译的原因是什么?这些译者的身份是否会影响他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和认知?第三,正如安德烈·勒菲弗尔所指出的,翻译实质上是译者对原作所进行的文化层面上的改写,在经历改写而成的《西游记》英译本中,原着的主要人物在形象是否与原着一致?如果发生了“变异”,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研究发现,由于受到历史文化语境、译者文化身份以及他们不同的翻译目的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笔下的译文(译本)差异明显,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原着的一些主要人物形象之所以在译本中发生“变异”,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与上述几个因素息息相关。同时,这些译者对这部小说的翻译阐释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是同步的。根据译者身份、翻译目的、译本(文)形式、译本影响、以及这些《西游记》的译者们对这部小说的阐释与解读,本研究将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旅行时期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22年至1916年,这一阶段的译介主体以传教士为主,《西游记》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传教工具的角色,原着的文学性并没有得到重视;第二个阶段为1917年至1932年,库寿龄首次在英语世界否定了“邱处机作者论”的观点,之后海伦·海耶斯的节译本在英国出版,尽管海耶斯对《西游记》的佛教阐释存在着以偏概全的倾向,然而,它的出现意味着《西游记》走出了“传教士阐释阶段”,序言中大幅引用胡适考证《西游记》的最新成果,正式开启了这部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现代之旅”;第三个阶段为1942年至1968年,着名汉学家阿瑟·韦利的《西游记》译本在英语世界广受赞誉,通过他的译本,原着的文学性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彰显,译者精心塑造的“猴王”形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西游记》为“神话小说”、“滑稽小说”的“属性”在本时期通过韦利译本广泛被这部小说的研究者所接受。第四个阶段是1969年至1983年,在杜德桥、余国藩等学者的推动下,《西游记》的学术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西游记》蕴含的道教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余国藩集《西游记》研究者、翻译家、汉学家于一身,他将有关这部小说最新的研究成果融汇到自己的译作中,使这个全译本充满着浓厚的学术气息。系统全面地考察《西游记》的百年英译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考察《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有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域外传播的诸多因素,并把握其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特点,从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为今后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外译事业提供指导,从而加快中国文学、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

二、CoreIDRAW绘图技巧三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reIDRAW绘图技巧三则(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一、边郡管理系统
        二、内郡管理系统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一、工类
        二、矿业类
        三、商业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一、农林类
        二、水利类
    第四节 畜牧类
    第五节 仓储类
下编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引用谱录简称
参考文献
职官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研究(1872-191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小说广告研究现状
        二、国外广告话语研究现状
        三、国内广告话语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创新
    第五节 理论概念
        一、理论介绍
        二、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申报》小说广告话语和语料库建设概况
    第一节 《申报》小说广告和广告话语概况
        一、《申报》小说广告数量分析
        二、《申报》小说广告话语分类
    第二节 语料库建设情况
        一、选材抽样
        二、核准校对
        三、基本数据情况
第二章 《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的文本分析
    第一节 《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的词汇分析
        一、小说广告话语词频分析
        二、小说广告话语词汇分析
    第二节 《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的句型和语篇分析
        一、句型分析
        二、修辞分析
        三、语篇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的话语实践分析
    第一节 《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的生产
        一、主题生产
        二、叙事特征
        三、诉求策略
    第二节 《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的分配
        一、议题设置主导话语权
        二、权利介入话语分配
    第三节 《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的消费
        一、以全社会受众为基础的话语消费
        二、小说广告话语引导特定群体的消费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的社会实践分析
    第一节 小说广告话语聚焦于营销策略
    第二节 小说广告话语推动了白话文发展的进程
    第三节 小说广告话语呈现了小说市场繁荣发展的态势
        一、话语映现了稿酬制度的变化
        二、话语展现了印刷技术的进步
        三、话语浮现了盗版市场的现状
        四、小结
    第四节 小说广告话语启迪了消费者的意识
        一、建构了消费者的意识
        二、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三、促进了社会意识的进步
        四、小结
    第五节 部分小说广告话语隐藏了广告主的牟利意图
    第六节 《申报》小说广告话语对当今文化产品的启示
        一、文化产品要围绕主题进行文本建构
        二、文化产品要进行创新,摒弃模式化量产模式
        三、文化产品要基于时代特色进行生产
        四、文化产品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五、打击盗版现象,对文化产品进行版权保护
        六、文化产品要立足于启迪消费者的意识
        七、文化产品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学术价值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兴起与背景
        一、“小说界革命”对“新小说”的提倡
        二、岭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三、译者来源
        四、翻译小说的读者与市场
    第二节 发展脉络
    小结
第二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特色
    第一节 呈现传统小说特点及文化观念
        一、传统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
        二、传统意象、典故与程式
        三、传统伦理道德秩序
        四、传统文化的印记
    第二节 彰显岭南地域文化
        一、采用粤方言翻译小说
        二、岭南风物与民情
        三、翻译小说插图
        四、革命精神的体现
    第三节 蕴含西方小说因素及文化观念
        一、题材内容的更新
        二、西方小说叙事方法的呈现
        三、西方文化的传输
        四、西书标点符号的尝试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重要个案分析
    第一节 突出刊物
        一、《香港华字日报》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二、《中外小说林》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三、《新小说丛》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第二节 名篇译作
        一、《天方夜谭》的两个早期中文译本——《千一夜夫妻》与《一夜夫妻》
        二、《基督山伯爵》的首个中译全本——《几道山恩仇记》(上编)
        三、《科里奥兰纳斯》的首个中文译本——《钢矛记》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影响与总体评价
    第一节 对自着小说的影响
        一、“开道之骅骝”:敢于打破陈规
        二、摹仿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
        三、积极开拓新题材
    第二节 总体评价
        一、成就与缺陷
        二、在岭南小说中的地位
        三、在翻译小说史上的评价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一览表
附录二 近代岭南翻译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附录三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内容提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6)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
    第三节 选题缘由与构想
第一章 承与变:清末民初小说图像发展态势
    第一节 题材类型分类:两期发展脉络
    第二节 绘制对象分类:多样性的图像
第二章 清末民初新着小说图像的叙事效果
    第一节 外部:图像样式干预叙事效果的实现
    第二节 内部:图像主体影响叙事效果的达成
第三章 刊印新着小说图像的书局
    第一节 书局出版新着小说图像的总格局
    第二节 重要书局对新着小说图像的推介
第四章 印刷技术与画师群体的助力
    第一节 印刷技术发展引领的图像嬗变
    第二节 画师技术革新引领的图像发展
第五章 社会百相:从小说图像看清末民初的历史新貌
    第一节 “外国人”与异域建筑:从小说图像看异域想象
    第二节 从“飞机”到“潜艇”:从小说图像看科幻想象
    第三节 “女学生”与新式学堂:从小说图像看教育情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清末民初新着单行本小说中不同类型图像的题名情况
    二、清末民初单行本(附图)新着小说编年叙录
后记

(7)《笠翁对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一) 关于韵对类蒙学读物的综合研究
        (二) 《笠翁对韵》及李渔相关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笠翁对韵》的作者、成书及版本考述
    第一节 《笠翁对韵》的作者及成书问题
        一、《笠翁对韵》作者为李渔考
        二、《笠翁对韵》的成书时间及注释问题
        三、《笠翁对韵》与其他韵对类蒙书的关系
    第二节 《笠翁对韵》版本述略
        一、《笠翁对韵》的单行本
        二、《笠翁对韵》的合刊本
    第三节 《笠翁对韵》的版本流传与价值指向
        一、《笠翁对韵》的版本流传过程及特点
        二、《笠翁对韵》的定位与价值指向
第二章 《笠翁对韵》的用韵问题与李渔的诗韵观
    第一节 《笠翁对韵》的韵书价值
        一、《笠翁对韵》与“平水韵”
        二、《笠翁对韵》与近体诗用韵
        三、《笠翁对韵》的韵书价值
    第二节 《笠翁对韵》的出韵问题
        一、《笠翁对韵》出韵现象的重新统计
        二、《笠翁对韵》出韵现象分析
        三、《笠翁对韵》出韵原因探析
    第三节 李渔的诗韵观探析
        一、诗韵须严,音韵须美
        二、从今音不拘泥于古音
第三章 《笠翁对韵》的律化与对联及近体诗的格律程式
    第一节 《笠翁对韵》的格律
        一、《笠翁对韵》的律化倾向
        二、《笠翁对韵》的格律体式
        三、《笠翁对韵》的出律情况
    第二节 《笠翁对韵》与对联的格律原则
        一、《笠翁对韵》中的六类对联平仄格式
        二、《笠翁对韵》中所体现的对联格律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笠翁对韵》与近体诗的格律程式及拗救示范
        一、五言句式与五言律绝的格律程式
        二、七言句式与七言律绝的格律程式
        三、《笠翁对韵》中的拗救示范
第四章 《笠翁对韵》的内容编排与李渔的属对理论
    第一节 《笠翁对韵》的属对编排体例及理念
        一、诗韵为目、知识融贯:《笠翁对韵》的属对编排体例
        二、趣味性、渐进性、丰富性:《笠翁对韵》的编排理念
    第二节 《笠翁对韵》的知识类型、典故来源与教化价值
        一、知识百科:《笠翁对韵》的内容类型
        二、选言宏富:《笠翁对韵》的典故来源
        三、寓教于典:《笠翁对韵》的教化价值
    第三节 《笠翁对韵》的属对类型与李渔的属对创作理论
        一、《笠翁对韵》的属对类型
        二、《笠翁对韵》与李渔的属对理论
第五章 《笠翁对韵》的诗歌教学意义
    第一节 《笠翁对韵》与诗歌修辞
        一、关于语言的形象性与生动性辞格
        二、关于语言的整齐性与音乐性辞格
        三、关于语言的变化性辞格
    第二节 《笠翁对韵》与诗法活用
        一、字法:工巧与出新
        二、句法:灵动与浑然
    第三节 《笠翁对韵》与诗性审美的养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笠翁对韵》校勘
致谢

(8)明清刊本岳飞故事图像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起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选题意义与价值
    4.主要研究内容
    5.主要研究方法
第1章 岳飞故事的图文概述
    1.1 岳飞故事的文本概述
        1.1.1 宋元时期有关岳飞故事的文本
        1.1.2 明代有关岳飞故事的文本
        1.1.3 清代有关岳飞故事的文本
    1.2 岳飞故事的图像概述
        1.2.1 宋元时期有关岳飞故事的图像
        1.2.2 明代有关岳飞故事的图像
        1.2.3 清代有关岳飞故事的图像
第2章 明代岳飞故事图像及其叙事
    2.1 明代岳飞故事图像的产生背景
        2.1.1 明代官民对待岳飞的态度
        2.1.2 明代市民文学与版印刊刻的兴盛
    2.2 明代岳飞故事经典插图刊本
        2.2.1 《精忠录》插图本
        2.2.2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插图本
        2.2.3 《岳飞破虏东窗记》插图本
    2.3 明代岳飞故事插图本之图文关系
        2.3.1 明刊本岳飞故事图像及版本概述
        2.3.2 明刊本岳飞故事图文关系分析
第3章 清代岳飞故事图像及其叙事
    3.1 清代岳飞故事图像的产生背景
        3.1.1 清代官民对待岳飞的态度
        3.1.2 清代坊肆出版业的式微与转向
    3.2 清代岳飞故事经典插图刊本
        3.2.1 《武穆精忠传》插图本
        3.2.2 《说岳全传》插图本
    3.3 清代岳飞故事插图本之比较研究
        3.3.1 插图形式之比较
        3.3.2 插图功能之比较
        3.3.3 人物造型之比较
第4章 岳飞故事之图文互构分析
    4.1 文本叙事规律分析
        4.1.1 “历史纪实”与“艺术虚构”
        4.1.2 结构的“分散”与“聚焦”
    4.2 图像叙事规律分析
        4.2.1 图像叙事的情节选择
        4.2.2 图像叙事的空间区隔
        4.2.3 图像叙事的符号隐喻
    4.3 图文叙事规律分析
        4.3.1 图文叙事之视角转换
        4.3.2 图文叙事之“程式”解读
        4.3.3 绣像的产生与图像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9)明茅暎评点《牡丹亭》析论(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一、 明代曲坛对《牡丹亭》之评点重心
    (一) 作者才气纵横而度曲不工
    (二) 《牡丹亭》度曲不工之所在
    (三) 明代曲家对《牡丹亭》之改窜或改编现象
        1. 汤氏生前即已知之者
        2. 汤氏生前所不知者
二、 茅暎评点《牡丹亭》之动机
    (一) 爲汤显祖雪冤
    (二) 维护《牡丹亭》之文学艺术价值
    (三) 案头拈赏,自娱娱人
    (四) 保存《牡丹亭》之原貌
三、 茅暎评点《牡丹亭》之内涵
    (一) 印象批评
        1. 掩映“梅”、“柳”字,巧甚慧甚
        2. 文字如画
    (二) 凸显汤氏主情之说
        1. “开卷便见情语”
        2. “无限光景”
        3. “臧曰: 日前爲柳郎而死,今日爲柳郎而生,正临川所谓天下有情人也。”(56)
        4. “臧曰: 旦已落场重上,直爲情致而尔,然世谓临川非有情人,予不敢信。”
        5. “落花本是无情物,不然至今尚在梦中。”(58)
        6. “臧曰:‘梦魂中真个’,此情至语也。”
        7. “确是情种”
        8. “自是情语,不独凄凉光景也”
        9. “一往情深”、“只此一句爲之泪涔涔下矣”
    (三) 对汤氏写作技巧之批评
        1. 描写人物灵活灵现
        2. 文章结构铺叙停当
    (四) 对臧晋叔改本之批评
        1. 删除一整出之不当
        2. 删除部分曲文之不恰当
        3. 部分评语颇得汤剧三昧
    (五) 汤作得元杂剧之精髓
    (六) 对“当行”、“本色”之观点
    (七) 汤作与唐诗宋词之关系密切
        1. 词曲能手
        2. 风味不减柳七
        3. 从唐人诗而来
    (八) 其他杂评
        1. 得做法
        2. 即“女爲君子儒”一句,已凿破混沌窍矣
        3. 不合身分之语
        4. “当行”另解
结 语

(10)《西游记》英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1 本文对《西游记》英译文本性质界定
        1.3.2 本文对《西游记》的翻译界定
        1.3.3 英语世界的《西游记》
        1.3.4 本研究时间范围的界定及历史阶段的划分
    1.4 国内外《西游记》英译研究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海外研究综述
        1.4.3 国内外《西游记》英译研究述评
    1.5 本研究所涉及的翻译理论
        1.5.1 描述翻译学派
        1.5.2 翻译史学研究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传教士汉学家对《西游记》的译介研究(1822-1916)
    2.1 本阶段《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隐性传播”探究
        2.1.1 开创《西游记》英译史的《华英字典》
        2.1.2 艾约瑟对《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首次介绍
        2.1.3 伟烈亚力《汉籍解题》中的《西游记》
        2.1.4 明恩溥《中国人的德行》中的《西游记》
        2.1.5 翟理斯对《西游记》的“隐性传播”贡献
    2.2 作为“显性传播”的《西游记》英译文
        2.2.1 詹姆斯·沃尔对《西游记》的译介
        2.2.2 翟理斯对《西游记》的翻译与改写
        2.2.3 晚清时期其它《西游记》英译文
    2.3 本阶段《西游记》“显性译文”的译者身份探析
    2.4 本阶段译者的译介动机考察
    2.5 援佛入耶——李提摩太对《西游记》的“基督式”改造
        2.5.1 李提摩太其人其译
        2.5.2 李提摩太“援佛入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5.3 李提摩太翻译《西游记》动机探析
        2.5.4 “援佛入耶”——李提摩太对《西游记》的“基督式”改造
        2.5.5 走向基督—李提摩太对《西游记》人物的“改造”
        2.5.6 李提摩太眼中的《西游记》宗教成分
    2.6 本时期《西游记》译介之不足
    2.7 本章小结
第3 章《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启蒙期”(1917-1932)
    3.1 库寿龄《中国百科全书》对《西游记》的介绍
    3.2 文仁亭《中国神话与传奇》中的《西游记》
    3.3 东方佛学的“西游记”——海伦·海耶斯《西游记》英译本研究
        3.3.1 译者海伦·海耶斯的身份探析
        3.3.3 海耶斯对《西游记》主题思想的认知
        3.3.4 海耶斯译本中孙悟空的形象建构
        3.3.5 “东方智慧丛书”对中国文学典籍的选材
        3.3.6 海耶斯《西游记》翻译策略探析与底本
        3.3.7 本章小结
第4 章《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繁荣期(1942-1968)
    4.1 倾听译者的心声——阿瑟·韦利的《西游记》英译本研究
        4.1.1 阿瑟·韦利其人其译
        4.1.2 阿瑟·韦利《西游记》英译本介绍
        4.1.4 《猴》的译介语境与读者接受
        4.1.5 韦利对原着创造性的裁剪与英雄主义“猴王”的塑造
        4.1.6 韦利对英雄主义“猴王”的塑造及对唐僧形象的“还原”
        4.1.7 倾听译者的心声——韦利思想倾向在《猴》中的折射
        4.1.8 译,还是不译——韦利对《西游记》诗词的删减原因探析
    4.2 英语世界中国文学教材的《西游记》研究
        4.2.1 梅仪慈对《西游记》的介绍
        4.2.2 陈绶颐《中国文学史述》中的《西游记》
        4.2.3 黎明《中国文学史》中的《西游记》
        4.2.4 白之《中国文学选集》中的《西游记》
        4.2.5 柳无忌《中国文学概论》中的《西游记》
        4.2.6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的《西游记》
    4.3 作为儿童文学与幽默小说的《西游记》英译本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西游记》英译的学术转向——以余国藩译本为中心
    5.1 余国藩其人介绍
    5.2 余国藩对《西游记》的学术研究探析
        5.2.1 余国藩对《西游记》的底本选择以及对小说第九回的认识
        5.2.2 谁是作者?余国藩对《西游记》作者的认知
        5.2.3 余国藩对《西游记》小说中诗词的认知
        5.2.4 《西游记》的宗教意蕴
    5.3 坚持“可译性”——余国藩《西游记》翻译策略探析
        5.3.1 余国藩对《西游记》称谓词的翻译
        5.3.2 余国藩对《西游记》典故的翻译
        5.3.3 余国藩对《西游记》比喻、成语的翻译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本研究的发现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四、CoreIDRAW绘图技巧三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思维导图在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谢琦圆.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申报》小说广告话语研究(1872-1911)[D]. 孙孟林. 山东大学, 2021(02)
  • [4]明代方志中的地图及其作者考证[D]. 韩天.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D]. 李梦玲. 暨南大学, 2020(04)
  • [6]清末民初(1894-1919年)新着单行本小说图像研究[D]. 韩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7]《笠翁对韵》研究[D]. 张灵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明清刊本岳飞故事图像叙事研究[D]. 王蒙. 西南大学, 2020(01)
  • [9]明茅暎评点《牡丹亭》析论[J]. 罗丽容. 人文中国学报, 2019(02)
  • [10]《西游记》英译史研究[D]. 王文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三种CoreLDRAW绘图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