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在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

GIS在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

一、GIS在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坤城[1](2021)在《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公路建设不可避免的对周围生态造成影响和破坏,作为国家重点推广的绿色公路项目,更是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保护和重建,这不仅仅是公路建设初期要考虑的绿色方法绿色技术,还要有长远考虑的绿色公路周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随着国内绿色公路建设项目的增加,对于绿色公路生态工程建设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绿色公路的生态评定需要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这也是证明整条绿色公路对周围生态影响高低一项重要指标。本文通过对绿色公路两年的调查研究,对绿色公路、绿色生态的相关理论学习,在评价体系构建的方法上选择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PSR模型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不仅可以考虑到公路建设方的绿色公路生态建设能力,还可以从人类社会行为角度和生态环境的反馈角度分析整条绿色公路生态建设的程度,多角度分析生态影响更为全面和可靠。研究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构建,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绿色公路生态进行评价。首先,从绿色公路生态角度进行分析,向相关专家咨询研究,确定评价体系的压力层、状态层、响应层指标。并将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综合权重。根据已获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对黑龙江省绿色公路项目国道丹阿公路吉黑省界(珲春)至东宁段改扩建公路进行生态评价,其评价得分为“84.83”。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结果表明通过大数据下BIM与GIS的协助,评价机构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绿色公路施工期状态,使绿色公路生态评价体系和评价分数更为可靠,通过主客观权重方法相结合的办法也有效地规避了单一方法带来的误差。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构建绿色公路全生命周期评价具有补充和完善的重要意义。

王霆宇[2](2020)在《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后评价作为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在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尤为突出的作用。煤矿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这给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实际生产中,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进展缓慢,给煤矿环境管理造成一定困扰。本文在大量资料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对比、技术验证、系统评论等工作,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识别,详细阐述环境影响后评价相关概念和理论;结合原相煤矿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单因子指数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现场调查法、观察法、层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系统科学方法等相结合,以建设前预估的环境影响和建设达产后对环境影响的实时监测的数据为支撑,对原相煤矿开展境影响后评价。本次后评价结果与环保验收的主要结论总体上一致,在生产过程中矿井环保设施运行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到位,矿井周边环境有所改善。

崔胜男[3](2019)在《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技术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现有的基于公路建设期及竣工验收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尚无法全面诠释公路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目前,国内外对于公路建成运营后如何跟踪其生态环境影响,特别是对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影响的跟踪与评估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对于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范围、技术方法等方面均没有明确的界定,尚未形成科学的、可靠的技术方法和标准。随着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开展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方法研究,对于实现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全过程的科学评估和做好公路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及公路行业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于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在分析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基本特征和时空尺度的基础上,针对全国不同生态系统,建立了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长期演变的量化评估技术和时空尺度识别方法,形成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异同以及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与其他环境要素影响的区别,确定了其复杂性、反馈性、跟踪性和现实性的特征。(2)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机理的研究,将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分解为野生动植物影响度、土地利用变化率、景观格局干扰度和生态功能影响度4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3)运用遥感解译软件EasyInterpretation、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格局指数软件Fragstats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格局分析,结合现场调查研究,建立了基于3S技术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技术方法,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4)依托环长白山旅游公路,通过探究公路建成运行前后的动物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时空尺度为4-7年和路侧200-300m范围内,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刘亚娟[4](2018)在《探究环境评价在沧州运河景观改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京杭大运河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属于沧州的代表性景观。本文旨在研究将环境评价方法应用到运河景观带改造中从而直观的了解改造项目是否环保,改造区域规划是否合理等情况。现有的景观评价方法通常从景观的体验性入手,视觉效果的影响比较大,而环境评价方法通过生态数据与计算公式分析出的结果对于如何改善景观区域内人居环境的健康性具有更实际的意义。环境评价包括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质量评价两部分,环境影响评价体现出区域内空气质量在第一季度最差,主要受SO2限制;区域内声环境质量基本达标,由于功能区划分不合理导致局部过高;当前运河水体主要污染指标为BOD5、TP、COD,属有机类污染,并对运河水体2011年至2017年间的数据进行对比,根据水质变化趋势可知景观改造后的运河生态质量逐步变好。环境质量评价则通过确定评价因子与相应权重,定量分析了运河景观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反映出景观区域内功能划分以及植物丰富度不太理想。根据上述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城区运河景观改造项目达到既改善了城市的美貌、又兼顾生态环保的效果,在以后的运河景观带改造中也可以此为鉴。

王涛,熊新竹,杨艳刚,张晓峰[5](2018)在《重要生态敏感区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当前重要生态区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存在的后评价工作程序、技术方法等无规范可循、后评价实施的保障措施亟待完善等问题,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发展历程,分析了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实施中的问题,从制度、资金、技术、人才保障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保障体系,并提出建设保障体系建设建议。

王玉军[6](2017)在《基于地质环境约束的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环境主要是地球表层岩石、土、地下水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是自然环境的本底和自然资源的赋存系统,也是人类生存的栖息场所、活动空间及生产生活所需物质来源的载体,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所有的土地利用活动均发生在地质环境系统中。伴随着我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导致的土地利用激烈变化,地质环境急剧恶化,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频发,暴露出长期以来未根据地质环境约束开展土地利用活动、土地利用规划中地质环境因素缺位等不足。因此,系统地考虑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将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融入土地利用规划中,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能够从源头上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为探索“矿地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在土地利用上体现出城镇用地、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耕地、未利用地不断减少,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U”型增长。在各类用地增减变化表象的背后,其驱动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和地质环境因素。三类因素对土地利用的作用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和制约的:①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地质环境的变化均是双向影响关系;②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都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底,两者的内涵在地形、水土等方面存在重叠与互动;③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是短期的、主动的,生态环境因素和地质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是长期的、被动的、决定性的;④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的本质关系是地球自然本底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互相作用、互为制约,地形、岩土、地下水、地质灾害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地质环境因素,城镇开发、矿产开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耕作是影响地质环境的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从地质环境方面看,岩土、地下水和地质灾害对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均存在制约影响;从土地利用方面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各种地质环境要素均有较大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是明显的,每一种互动关系中的影响机理也是明确的。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存在两面性,其正、负面影响可归纳为地质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问题两方面。一方面,地质资源作为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所提供的物质支持,包括了矿产、地下水、地热、地质遗迹等资源,其中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强。另一方面,地质环境问题作为危害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现状相冲突的不良地质作用或现象,包括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和水土地质环境问题、特殊岩土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矿山、城市、河湖水库、海岸带等其他地质环境问题,大部分对土地利用都有强约束作用,会阻碍土地用途的主动转变,抑或造成土地用途的被动调整。地质环境对某类土地用途的满足程度即为该土地用途的地质环境适宜性。由于地质环境因素繁杂,土地用途类型多样,不同土地用途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不同。根据耕地、城镇用地、采矿用地的立地条件及其与各类地质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分别建立了耕地、城镇用地、采矿用地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①耕地的指标体系包括地形、土壤、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等5类16项评价指标;②城镇用地的指标体系包括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环境资源等6类22项评价指标;③采矿用地的指标体系包括资源、安全、环保3类9项评价指标。针对各项评价指标,分别确定了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4个适宜性级别的评价标准。运用物元法构建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使各项评价指标的量化值与适宜性级别直接关联;采用AHP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综合赋权法,更加科学、准确地反映不同地质环境因素对土地利用的相对影响程度。以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区为研究区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显示:①研究区耕地适宜性总体较高,铜山区利国镇和贾汪区大洞山极差;②研究区城镇用地适宜性总体较高,泉山区西部和东南部、铜山区局部区域极差;③研究区采矿用地适宜性两极分化,适宜和不适宜的范围均较大,鼓楼区东南部、云龙区南部、铜山区北部和东南部、贾汪区南部等区域极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地质环境数据资料完备的情况下,本文提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准确地从地质环境的角度评价区域不同土地用途的适宜程度。基于不同土地用途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在遵循现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区管制规则,突出地质环境约束、落实约束性指标、保护耕地和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对现行规划的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进行布局调整优化。针对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允许建设用地区,探讨具有普适意义的土地利用规划布局调整优化方法:①将耕地地质环境适宜性为不适宜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为非耕地,较不适宜的调整为一般农地区;②将耕地地质环境适宜性为不适宜的一般农地区调整为非耕地,适宜的优先调整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且尽量保证乡镇内部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不变;③对于允许建设用地区,将城镇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为不适宜的新增城镇村建设用地区,根据其耕地适宜性调整为一般农地区中的耕地、林业用地区或其它生态用途;将采矿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为不适宜的采矿用地区,根据其耕地和城镇用地适宜性及区位,调整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或其它生态用途;④对于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中调出的耕地,优先从调出的允许建设用地区中补充,其次从一般农地区中的非耕地中补充,且尽量保证乡镇内部耕地面积不变;⑤对于允许建设用地区调出的新增城镇村建设用地区,优先从有条件建设用地区中补充,其次从现状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周边、城镇用地适宜性较高的一般农地区中补充,且尽量保证乡镇内部允许建设用地区面积不变。以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区为研究区进行实证研究,调整优化结果为:①研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2431.69公顷,面积保持不变;一般农地区调出2691.38公项,调入2623.64公顷,面积减少67.74公项;允许建设用地区调整248.03公顷,面积保持不变;允许建设用地区内部,采矿用地区减少215.81公顷,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增加215.81公顷;林业用地区增加67.34公顷,水域等其他用地区增加0.40公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提出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能够在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的基础上,基于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对主要的几类土地用途分区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使现行规划布局方案更加科学、合理、安全、可行,弥补了现行规划对地质环境因素考虑不足的缺陷,是“矿地融合”理论实践的有益探索。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7](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李鑫[8](2013)在《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水利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水利工程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为了避免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水利工程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进行论证、预测和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受到环境保护部门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很多由其引发的环境问题事先难以预测和判断,因此必须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进行弥补和校正。我国关于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评价指标不易量化,目前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研究基本以定性分析为主,系统性和说服力不强。鉴于此,本研究在考虑水利工程特点的基础上,筛选评价指标,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原理相结合,构建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吉林省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加以应用,从而实现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的定量化综合评价。论文主体内容共分五个部分:1.阐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给出论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2.简要概述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相关概念、进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原则,由此得出进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工作程序。3.分析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特点,筛选评价指标、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4.在分析比较环境影响后评价各种现有方法优劣性的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原理相结合,构建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5.选取吉林省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应用研究得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进行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的环境影响后评价,验证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杨钦杰[9](2012)在《基于GIS的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在极大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高速铁路的修建使沿线地区的生态景观、自然环境发生变化,造成地质或地貌特征的丧失而影响生态平衡。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物质审美要求的提高,高速铁路的景观建设成为了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0578160)和国家京沪高速铁路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铁道部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京沪高速铁路综合景观设计研究(2008G032-12)”子课题。本文针对高速铁路景观建成后是否达到预期的问题,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第一,对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二,对高速铁路景观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根据高速铁路景观的特点,建立了适合本文评价方法的高速铁路景观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在总结常规后评价方法和景观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基于景观敏感度与景观质量的综合后评价模型,并借助GIS功能进行辅助评价。第三,利用Visual Basic2005和ArcEngine9.2进行二次开发,初步建立了基于GIS的高速铁路景观后评价程序,该程序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并结合SQL Server2005数据处理功能,为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提供辅助评价。最后,对京沪高速铁路定远县路段的景观进行了后评价,并提出了该路段的景观相关保护措施与建议。

窦宏江[10](2011)在《基于GIS方法对延长石油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项目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着眼于开发活动的项目层次,不能充分考虑多个建设项目的累积、间接和协同作用对环境的影响,其缺乏战略眼光,因此很难从根本上有效地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做出全局的评价。而GIS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为环境影响评价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延长石油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是延长石油集团为满足延长油田装备和石油机械等现代化石油工业生产需求而配套的制造基地,为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求下应时建立的。该项目是陕西省重点项目,也是延长石油支持延安经济发展投资建设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此项目不仅是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行动表现,更是从实践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GIS环境评价方法与该项目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我国石油企业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理论与方法,而且为延长石油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新途径。论文主要包括六章内容,第一章提出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意义等;第二章系统的介绍了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动态及实践经验;第三章着重介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GIS方法的内容、研究进展及技术路线;第四、五章对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分析了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的社会环境状况、区域环境质量现状、标准等,然后对该项目进行了环境风险分析和环境风险管理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及改进建议。本文通过论证分析,提出了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模式,该方法主要是将地理信息系统与模型库结合分析,得出了该项目的实施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但是,仍应该在项目在运行中及运行后注意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四个方面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可以通过对四个方面污染的技术处理和人为控制,从而将污染降为最小等建议。

二、GIS在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IS在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公路发展现状
        1.2.2 绿色公路生态环境研究现状
        1.2.3 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2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理论及模型选取
    2.1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的PSR框架模型
    2.2 大数据下BIM和GIS技术
    2.3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模型的构建评价过程
    2.4 评价权重方法选取
        2.4.1 权重方法分类
        2.4.2 组合赋权法的优点
        2.4.3 主客观权重方法
        2.4.4 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
        2.4.5 熵权法计算客观权重
        2.4.6 综合权重计算方法
    2.5 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方法
        2.5.1 评价方法的比较
        2.5.2 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的具体步骤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体系构建
    3.1 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选取
        3.1.1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的提取途径
        3.1.3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的提取
    3.2 构建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3.2.1 绿色公路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2 指标有效度检验方法
        3.2.3 大数据技术下相应定量化指标计算
    3.3 量化绿色公路评价指标
    3.4 本章小结
4 实例分析
    4.1 工程背景
        4.1.1 吉东公路周边地区自然概况
        4.1.2 工程概况
    4.2 吉东公路改扩建工程绿色公路生态评价
        4.2.1 黑龙江省公路绿色发展目标
        4.2.2 主观赋值法权重计算
        4.2.3 客观赋值法权重计算
        4.2.4 组合权重计算
        4.2.5 吉东公路改扩建工程绿色公路生态综合评价
    4.3 结果分析
    4.4 展望分析及意见
        4.4.1 实例项目绿色公路生态建设的优势
        4.4.2 实例项目绿色公路生态建设的未来发展意见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念
    1.2 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内容
    1.3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区别
    1.4 研究背景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路径
    1.7 研究方法
    1.8 研究难点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评析
    2.1 国内研究动态
    2.2 国外研究动态
    2.3 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趋势
3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概述
    3.1 项目概况
    3.2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目的及原则
    3.3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范围
    3.4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3.5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评价标准
    3.6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
    3.7 后评价流程
    3.8 评价方法
4 原相煤矿大气环境影响后评价
    4.1 大气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4.2 大气环境影响环保措施有效性评价
    4.3 小结及建议
5 原相煤矿地表水环境影响后评价
    5.1 地表水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价
    5.3 小结及建议
6 原相煤矿地下水环境影响后评价
    6.1 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6.2 地下水环境影响现场调查和环保措施有效性评价
    6.3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
    6.4 小结及建议
7 原相煤矿声环境影响后评价
    7.1 声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7.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评价评价
    7.3 小结及建议
8 原相煤矿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后评价
    8.1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8.2 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
    8.3 小结及建议
9 原相煤矿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9.1 生态环境影响现状调查
    9.2 生态影响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价
    9.3 小结及建议
10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供需预警程序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2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特征及时空尺度研究
    2.1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特征剖析
        2.1.1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基本概念
        2.1.2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与其它评价的异同
        2.1.3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与其他环境要素的不同
        2.1.4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特征
    2.2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时空尺度
        2.2.1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时间尺度
        2.2.2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空间尺度
    2.3 本章小结
3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机理分析
        3.1.1 不同生态系统区域环境分析
        3.1.2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3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
    3.2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的定量研究
        3.2.1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的筛选
        3.2.2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3.3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方法研究
    4.1 基本评价方法
        4.1.1 统计分析法
        4.1.2 列表清单法
        4.1.3 质量指标法
        4.1.4 生态机理分析法
        4.1.5 对比法
    4.2 野生动物调查方法研究
    4.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4.4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究
    4.5 时空尺度计算方法研究
    4.6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研究
        4.6.1 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4.6.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
    4.7 本章小结
5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案例研究
    5.1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工程概况
    5.2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现场调查
        5.2.1 调查目标及原则
        5.2.2 调查范围及时间
        5.2.3 调查对象及内容
        5.2.4 调研结果及分析
    5.3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单指标评价
        5.4.1 野生动物影响度
        5.4.2 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率分析
        5.4.3 区域景观格局变化
        5.4.4 区域生态功能影响度
    5.5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时空尺度分析
        5.5.1 时间尺度
        5.5.2 空间尺度
    5.6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研究
        5.6.1 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模型构建
        5.6.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6.3 综合后评价体系计算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探究环境评价在沧州运河景观改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环境评价方法介绍
    2.1 环境影响评价
        2.1.1 对于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的意义
        2.1.2 在评价区域体现出的基本特性
        2.1.3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的评价类型
        2.1.4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评价方法
        2.1.5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评价流程
        2.1.6 成功案例分析
    2.2 环境质量评价
        2.2.1 对于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的意义
        2.2.2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评价类型
        2.2.3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内的评价方法
        2.2.4 评价公式
        2.2.5 评价模型
第3章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概况
    3.1 京杭大运河简介
    3.2 运河沧州段历史
    3.3 运河沧州段申遗
    3.4 沧州运河文物资源
    3.5 受运河作用的沧州区域概况
        3.5.1 沧州自然环境介绍
        3.5.2 沧州社会环境介绍
        3.5.3 沧州人文环境介绍
    3.6 沧州段运河改造的重点与难点
第4章 沧州运河景观带规划概况
    4.1 运河景观带规划区域
    4.2 运河景观带示范段改造工程内容
    4.3 塑造运河文化
        4.3.1 运河景观带纵贯狮城
        4.3.2 运河景观带营造沧州风情
        4.3.3 运河景观带助力旅游交通
        4.3.4 运河景观带三条文脉
    4.4 运河景观带滨水空间
    4.5 运河景观带景观要素
        4.5.1 静水
        4.5.2 喷水
        4.5.3 绿化种植
    4.6 运河景观带驳岸介绍
    4.7 运河景观带建筑与小品
        4.7.1 建筑
        4.7.2 小品
第5章 运河景观带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5.1 景观改造区域环境功能区区划
    5.2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5.3 评价适用标准
    5.4 运河水体质量现状
        5.4.1 监测运河水质的意义
        5.4.2 地表水等级分类
        5.4.3 监测指标
        5.4.4 水样采集与监测
        5.4.5 水质污染指数计算公式
        5.4.6 运河水质现状分析
        5.4.7 改造前后水质对比
        5.4.8 沧州城区运河水质总结
        5.4.9 沧州运河水质污染原因
        5.4.10 改善运河水质的建议
    5.5 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
        5.5.1 监测噪声值的意义
        5.5.2 城区噪声标准
        5.5.3 噪声监测点
        5.5.4 噪声数据与分析
    5.6 区域空气质量现状
        5.6.1 监测空气质量的意义
        5.6.2 城区空气质量标准
        5.6.3 空气监测点
        5.6.4 空气数据与分析
    5.7 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第6章 运河景观带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6.1 确定评价方法
    6.2 建立评价因子体系
        6.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6.2.2 评价因子的确定
        6.2.3 评价因子的含义
        6.2.4 生态环境质量计算公式
        6.2.5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级
    6.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1 权重的确定方法
        6.3.2 权重的确定过程
        6.3.3 各评价因子权重值
    6.4 数据来源
    6.5 运河景观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
    6.6 沧州城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
    6.7 沧州城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数据
    6.8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分析
    7.1 沧州城区运河景观区域环境评价总结与建议
    7.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5)重要生态敏感区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内外环境影响后评价发展历程
2 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实施中的问题
    (1) 对环境影响后评价重要性观念转变不到位
    (2) 涉及公路行业环境影响后评价相关技术体系还未建立[30]
    (3) 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相关要求还不明确
3 重要生态敏感区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保障机制建设
    3.1 实施制度保障
        3.1.1 现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文件
        3.1.2 高等级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建设建议
        (1) 完善环境影响后评价规章制度
        (2) 实行赔偿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3) 建立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环境保护机构
    3.2 实施技术保障
        3.2.1 重要生态敏感区高等级公路环境调查
        3.2.2 生态环境监测
        3.2.3 测绘信息技术
        3.2.4 高等级公路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建设建议
        (1) 完善环境影响后评价能力分类管理
        (2) 加强环境影响后评价标准规范建设
    3.3 资金保障
        3.3.1 提高环保投资投入和收益
        3.3.2 环境影响后评价资金保障建议
        (1) 利用排污权交易, 拓展环保投资融资渠道
        (2) 提前谋划, 做好项目环保投资预算
    3.4 人才保障
        3.4.1 做好后评价培训工作
        3.4.2 环境影响后评价人才保障建议
        (1) 开展后评价人才培养智库建设
        (2) 建立后评价人才激励机制
        (3) 做好后评价人才规划工作
4 结语

(6)基于地质环境约束的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数据来源
    1.4 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
        2.1.1 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1.2 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1.3 小结
    2.2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
        2.2.1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的必要性
        2.2.2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的研究内容
        2.2.3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的方法
        2.2.4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的应用研究
        2.2.5 小结
    2.3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3.1 土地利用布局的影响因素
        2.3.2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
        2.3.3 小结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3.1 基本概念
        3.1.1 地质环境
        3.1.2 地质环境评价
        3.1.3 地质资源
        3.1.4 土地利用
        3.1.5 土地利用布局
        3.1.6 土地利用分区
    3.2 基础理论
        3.2.1 系统论
        3.2.2 灰色论
        3.2.3 区位理论
        3.2.4 人地协调理论
        3.2.5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第4章 地质环境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互影响
    4.1 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4.1.1 社会经济因素
        4.1.2 生态环境因素
        4.1.3 地质环境因素
        4.1.4 各类影响因素的关系
    4.2 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4.2.1 地质环境对城镇土地开发的影响
        4.2.2 地质环境对采矿活动的影响
        4.2.3 地质环境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
        4.2.4 地质环境对耕地利用的影响
    4.3 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3.1 城镇土地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3.2 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3.3 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3.4 耕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影响土地利用的地质资源利用方式与地质环境问题
    5.1 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问题
        5.1.1 地质资源及类型
        5.1.2 地质环境问题及类型
    5.2 地质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5.2.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5.2.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5.2.3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5.2.4 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利用
    5.3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5.3.1 地震
        5.3.2 滑坡崩塌、泥石流
        5.3.3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
        5.3.4 水土地质环境问题
        5.3.5 特殊岩土地质环境问题
        5.3.6 其它地质环境问题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不同地类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6.1 耕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6.1.1 耕地的立地条件及适宜性评价指标
        6.1.2 耕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
        6.1.3 评价指标来源及适宜性标准
    6.2 城镇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6.2.1 城镇用地的立地条件及适宜性评价指标
        6.2.2 城镇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
        6.2.3 评价指标来源及适宜性标准
    6.3 采矿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6.3.1 采矿用地的立地条件
        6.3.2 采矿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
        6.3.3 评价指标来源及适宜性标准
    6.4 评价方法选择与模型构建
        6.4.1 评价方法确定
        6.4.2 地质环境物元评价模型构建
    6.5 实证研究
        6.5.1 研究区概况
        6.5.2 研究区耕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6.5.3 研究区城镇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6.5.4 研究区采矿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1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布局管控及其问题
        7.1.1 现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分区体系
        7.1.2 现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分区的依据
        7.1.3 现行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分区的问题
    7.2 基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原则和分区调整思路
        7.2.1 基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原则
        7.2.2 基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土地利用分区调整思路
    7.3 基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土地利用分区调出方法
        7.3.1 基本农田保护区调出
        7.3.2 一般农地区调出
        7.3.3 允许建设区调出
    7.4 基于地质环境适宜性的土地利用分区调入方法
        7.4.1 基本农田保护区调入
        7.4.2 一般农地区调入
        7.4.3 允许建设区调入
    7.5 实证研究
        7.5.1 研究区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方案
        7.5.2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区调出
        7.5.3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区调入
        7.5.4 优化方案与现行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 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进展
        二、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进展
        三、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技术路线
        三、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相关理论
        一、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义
        二、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三、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相关理论
        一、 水利工程分类、组成及特点
        二、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原则
        三、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程序
第三章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一、 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识别
        二、 水利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识别
    第二节 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第三节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四章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模型
    第一节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的比选
        一、 定量分析法
        二、 定性分析法
        三、 对比分析法
        四、 综合评价法
    第二节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 确定因素集与评价集
        二、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三、 确定隶属度
        四、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 吉林省老龙口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
    第一节 工程概况及环境影响分析
        一、 工程概况
        二、 环境影响分析
    第二节 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三节 环境影响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一、 确定因素集和评价集
        二、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三、 确定隶属度
        四、 模糊综合评价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基于GIS的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铁路景观环境后评价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铁路沿线景观环境后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景观
        2.1.2 景观生态
        2.1.3 景观与环境
        2.1.4 铁路景观及景观要素的界定
    2.2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景观后评价中的应用
        2.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2.2.2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方式
        2.2.3 GIS在景观环境后评价中的主要功能
    2.3 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实施流程分析及思路
        2.3.1 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实施流程分析
        2.3.2 完善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实施体系思路
    2.4 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与保护理论基础
        2.4.1 景观的生态学原理
        2.4.2 恢复生态理论
        2.4.3 景观结构和功能
        2.4.4 景观美学
第三章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方法研究
    3.1 铁路沿线景观影响分析
        3.1.1 对地形和地质景观环境的影响
        3.1.2 对植物景观环境的影响
        3.1.3 对动物景观环境的影响
        3.1.4 对水土流失及水环境景观的影响
    3.2 铁路静态景观与动态景观分析
        3.2.1 速度与距离对动态视景的影响
        3.2.2 动态视距分析
    3.3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3.3.2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4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环境后评价基本方法
        3.4.1 前后对比法
        3.4.2 景观质量法
        3.4.3 景观敏感度法
        3.4.4 地理信息系统评价法
    3.5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环境综合后评价模型
        3.5.1 景观质量后评价
        3.5.2 景观敏感度后评价
        3.5.3 基于景观质量与景观敏感度的景观综合后评价
第四章 基于GIS技术的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程序设计
    4.1 概述
    4.2 程序开发方式选择
    4.3 程序设计
        4.3.1 程序GIS平台选择
        4.3.2 程序开发环境
        4.3.3 程序总体框架设计
        4.3.4 程序功能设计
    4.4 数据库的设计
        4.4.1 数据来源
        4.4.2 空间数据库设计
        4.4.3 属性数据库设计
        4.4.4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关联
第五章 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研究实证分析
    5.1 京沪高速铁路项目概况
        5.1.1 在拉动经济与路网中的意义和作用
        5.1.2 工程概况
    5.2 京沪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程序研究
        5.2.1 程序管理
        5.2.2 程序主菜单与工具条
        5.2.3 后评价管理
        5.2.4 制图
        5.2.5 帮助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基于GIS方法对延长石油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本文运用的分析方法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1.4.1 国内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1.4.2 国外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动态
    2.1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
        2.1.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2.1.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特征
    2.2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与程序
        2.2.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2.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2.3 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技术评价综述
    2.4 我国石油企业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第三章 GIS技术的一般性描述
    3.1 不同学派对GIS技术的观点
    3.2 国内外对GIS的研究进展
        3.2.1 GIS的发展简史
        3.2.2 GIS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3.2.3 GIS的国外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3.3 GIS技术路线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第四章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分析
    4.1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背景
    4.2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的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情况
    4.3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工程分析
第五章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实证评价
    5.1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环境状况
        5.1.1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社会环境状况
        5.1.2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所属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5.1.3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所属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5.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此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应用
        5.2.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5.2.2 GIS系统总体设计与说明
    5.3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5.4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5.4.1 延长集团石油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5.4.2 项目对外环境风险分析
        5.4.3 该项目对外环境风险管理措施
第六章 结论
    6.1 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6.2 文章创新点
    6.3 主要结论
    6.4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件图表
详细摘要

四、GIS在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SR模型的绿色公路生态评价研究[D]. 吕坤城.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2]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D]. 王霆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技术方法研究[D]. 崔胜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探究环境评价在沧州运河景观改造中的应用[D]. 刘亚娟. 天津大学, 2018(06)
  • [5]重要生态敏感区高等级公路环境影响后评价保障体系研究[J]. 王涛,熊新竹,杨艳刚,张晓峰.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18(04)
  • [6]基于地质环境约束的区域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研究[D]. 王玉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 [8]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 李鑫.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3(12)
  • [9]基于GIS的高速铁路沿线景观后评价研究[D]. 杨钦杰. 中南大学, 2012(02)
  • [10]基于GIS方法对延长石油装备制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窦宏江. 西安石油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GIS在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