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非接触式线径测量系统

一种新型非接触式线径测量系统

一、一种新型非接触式线径测量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鹤伟[1](2021)在《高效磁电异质回旋器件及其层间能量传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磁电回旋器是一种具有无源、线性、低损耗、非互异性等特性的四线-双端口电力电子器件,可以实现电压/电流以及电容/电感的非互易性直接转化,在作为功率器件时,还可实现阻抗快速匹配以及功率传输等功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已经在高效功率电子器件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磁电回旋器是以磁电复合材料为核心部件并在其外围密缠铜制螺线管制作而成,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磁致伸缩效应和压电效应的乘积效应实现磁电转化,在磁-机-电能量转化过程中,磁-机转化和机-电转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材料自身的能量转化特性,以往功率转化效率提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一方向,但是其通过界面耦合实现的压磁/压电材料间能量传递过程中的损耗机理目前尚不明确,因而在通过降低损耗的方法进一步提升磁电回旋器功率转化效率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压磁/压电层合磁电回旋器并对其磁电特性进行测量及分析。经研究Ni0.7Zn0.3Tb0.02Fe1.98O4材料在最优偏置磁场下具有较高动态压磁系数42.6ppm/Oe,选其制备三层层合结构回旋器并测量其磁电特性及功率转化特性,在谐振59.01k Hz处磁电电压系数为383V/cm Oe,在偏置磁场22Oe,负载3.5k?处功率转化效率可达到80.3%同时,为进一步定量分析磁电层合结构中的层间能量传递损失,本文设计并搭建了非接触式光学测速系统逐层测量压磁层和压电层振动速度,各层谐振频率相同且最大振动速度差不超过于5%,可视为相对静止运动,故认为其速度损耗主要存在于层合面环氧树脂层中。通过动态能量积分公式分析后可知,约为29%的动能在层间能量传递过程中损耗。本文对磁-机-电动态能量转化的研究和探索,为进一步提升磁电回旋器的功率转化效率提供了研究思路与技术参考。

崔得位[2](2021)在《高温电涡流传感器感应探头的设计与优化》文中认为航空发动机长期工作在高温高压和剧烈振动的环境中,容易发生疲劳裂纹和严重磨损,因此对其叶尖间隙和振动幅度等参数的监测十分重要。涡流检测技术具有测量范围大、分辨率和灵敏度高、能在恶劣环境下长期工作的优点,在无损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的电涡流传感器感应探头在高温下存在变形大、电磁特性失效以及品质因数和灵敏度低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主要研究如下:(1)分析了高温下涡流检测的原理,设计了一种感应探头结构。通过对涡流传感器基本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建立了系统的等效电路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探头阻抗与温度、位移的一一映射关系。分析一般探头不适用于高温环境的原因,根据小尺寸、高电感和高品质因数的要求将感应探头设计为多层平面螺旋结构。采用空气芯作为感应探头的磁芯,解决铁氧体作为磁芯时高温失效和测量精度低的问题,并且根据有限元仿真结果确定了探头线圈的形状和材料。(2)研究了感应探头阻抗特性的影响因素,优化了探头的结构参数并进行实验制作。首先通过COMSOL电磁场仿真分析激励源频率、被测物尺寸和电磁特性对探头阻抗特性的影响规律。然后利用Solid Works和COMSOL建立求解模型进行参数化分析,并且结合遗传算法建立数学优化模型,以提高灵敏度和线性度为目标优化线圈的外径、匝数、线宽和厚度等参数。最后研究LTCC工艺并根据实验测量结果对打孔、丝网印刷和烧结等关键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终的感应探头实物。测量结果表明:感应探头的结构尺寸满足设计要求,线圈线径误差小于5%,相对位置误差小于10μm,探头整体电气性能优良。(3)根据性能要求搭建实验平台并进行了性能测试。搭建实验平台测试探头的阻抗特性和位移特性,实验平台主要分为信号采集和测试系统,位移控制系统和被测目标三部分。测量频率、被测物尺寸、电磁特性和位移对探头输出阻抗的影响,结果表明探头在低频时显现电感特性,自谐振频率为1.8MHz,在1MHz的工作频率下品质因数为17.65,测量范围可达5mm,阻抗模灵敏度为16.8Ω/mm。搭建高温实验平台,将探头在600℃下放置4h恢复至常温后测量其结构和阻抗参数,与之前结果对比表明探头的结构和电气性能未发生明显改变。在200℃、300℃和500℃的高温下测量探头的阻抗特性,结果显示高温下探头阻抗的变化趋势与常温相同,验证了高温下测量位移的可行性。

焦龙飞[3](2021)在《细线拉拔激光外径测量仪》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能够适应企业在细线拉拔生产过程中对其外径的检测需求,基于国内外对激光外径测量仪的研究动态和工业测量指标,针对直径在0.1mm~15mm尺寸范围内的拉拔细线,研制一种高精度、非接触式、非扫描式的激光外径测量仪。论文对激光外径测量仪的原理进行详细论述,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方法和线阵CCD应用技术,提出了细线拉拔激光外径测量仪的总体设计方案,其主要由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该测量系统以ARM为主控核心。硬件部分主要包括电源管理模块、光电信号处理模块、主控制器模块、通信模块和数码管显示模块;软件部分主要包括ARM数据处理模块的程序设计、数码管显示模块的程序设计和通信模块的程序设计。电源管理模块是将输入电压转换成各模块各需要的输入电压;光电信号处理模块是将系统采集的光信号处理成控制器所需要的电压信号,主控制器模块是采集所有的电压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进而获得最终的测量结果;RS485通信模块是将最终的测量结果传输到计算机上;数码管显示模块是将最终的测量结果进行显示。采用不同直径的标准棒对激光外径测量仪样机进行性能测试试验,其标准棒的尺寸为0.100mm、0.500mm、1.000mm、6.000mm、10.000mm、15.000mm。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激光三角测量方法和线阵CCD应用技术的激光外径测量仪能够准确测量0.1mm~15mm的拉拔细线以及各种线材且精度误差可达±3μm,同时能够将激光外径测量仪测得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上进行显示,从而实现实时监控,而且该激光外径测量仪结构简单,精度高,工作稳定性高。因此,该激光外径测量仪具有很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赵禹任[4](2020)在《基于机电液模型的直动式电磁开关阀阀芯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磁开关阀是阀控液压系统中重要的基础流控单元,阀芯动力学性能决定着系统的整体性能。传统的驱动方式导致阀芯的响应滞后于励磁电流,限制频响的进一步提高。解决方法之一是添加控制闭环,通过对阀芯的位移、速度进行主动控制和补偿,减小阀芯在运行期间的滞后现象。针对阀芯位移的精确测量是阀芯闭环反馈控制的关键前序工作,目前阀芯位移的测量方法以接触式传感器为主,不可避免地改变了阀芯的动态特性。因此,本文从阀芯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入手,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感识别的阀芯位移测量方法,并通过了试验对比验证。本文基于弹簧振子系统建立阀芯动力学、阀芯电路和阀芯磁路模型。根据电磁耦合理论,得到励磁线圈电感时变曲线与阀芯位移的函数关系,并基于阀芯开启的电磁特性,设计电感-位移拟合算法,建立阀芯动力学经验模型。运用数值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展开电磁开关阀仿真研究,分析影响阀芯动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依据阀芯实际尺寸搭建了动力学、电磁学和流场仿真模型,基于试验结果对仿真参数进行校正。为了验证仿真结果和建立基于电感识别的阀芯动力学经验模型,搭建了三种阀芯测量试验系统,分别具有位移和电磁力同步测量、空气和油液环阀芯位移测量、阀芯加压的功能,每个试验装置都搭载有光学成像元件与非接触位移传感器,可以准确测量空气与油液环境下的阀芯位移。针对测量过程的误差来源,通过数据处理消除了系统误差。在对试验结果的分析中,对比验证了阀芯动力学经验模型和仿真模型。对阀芯动力学经验模型的分析表明,该模型在空气与油液环境下的测量误差分别为7%和9.2%,能够较好地反映阀芯位移变化趋势,但阀芯在油液阻尼-驱动力消长效应下的速度波动会降低经验模型的精度。对仿真模型的分析表明,阀芯阻尼和流场静压强是阀芯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阀芯结构对于内部流场压力分布具有较大影响。基于以上分析,可以通过改变阀芯材料、结构和添加控制闭环来提升阀芯频响。最后,本文对阀芯位移非接触式和无传感器式测量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阐述了进一步提高阀芯动力学经验模型精度的具体方案。

童美帅[5](2020)在《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传感器参数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井下两相流信息检测作为油藏智能开采系统的核心和依据,其参数的精准测量直接影响着油藏优化开采的效果。由于两相流型、流速及各相流量等流动特性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传统方法在两相流测量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很多技术缺陷。核磁共振法的出现,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多受外界宏观物质影响的局限性,为两相流过程参数的全面、准确获取提供了新思路。本文考虑油水两相流动特性,设计了适用于油水两相流的三段式核磁共振磁体传感器和收发一体式线圈传感器,与传统适用于静态介质的核磁共振传感器相比,提高了磁化效率,保证了磁场的均匀性和检测结果的敏感性;并针对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过程中存在的传感器优化问题展开具体参数研究工作,最后设计和制作了核磁共振发射电路系统,开展了相关验证性实验。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针对核磁共振传感器磁体参数设计和优化。本文首先研究了油水两相流动参数下磁化效率与磁化长度的关系,确定了预极化范围,保证了磁化效率;在有限元仿真方法研究的基础上融合了敏感性分析,详细探究了核磁共振传感器所用Halbach阵列参数对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地,为解决探测区域端部磁场快速下降造成磁场均匀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补偿磁体的新型改进结构;最终针对实验室所用50mm直径油管完成了传感器各部分磁体结构的参数优化工作。针对核磁共振传感器射频线圈研究与参数优化。本文首先建立收发一体式螺线管线圈理论模型,针对发射模式空间射频磁场的均匀性问题,基于传统螺线管线圈基础分别提出了分段式结构和添加补偿线圈的两种优化方案;针对接收模式以相对信噪比和品质因素为优化目标,结合分段式优化方案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了接收线圈各项最优参数;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线圈性能得到有效提升。基于DDS技术完成了包括信号源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匹配泄放电路在内的发射单元电路系统设计工作,保证了接入射频系统信号质量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利用所设计的核磁共振传感器搭建实验平台,开展相关验证性实验进行电路测试和传感器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理论要求,进一步验证了所设计核磁共振传感器性能的优良性以及系统方案的可行性。通过上述核磁共振传感器的参数优化和实验研究工作,为核磁共振两相流动态在线测量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今后油井高效精准的开采提供了参考价值。

王晨阳[6](2020)在《颅内深层生物阻抗磁感应信号多维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磁感应断层成像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无创的电阻抗检测技术,在脑部病变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针对磁感应检测系统对深层颅脑组织的检测问题,开展面向颅内深层生物阻抗磁感应信号多维检测关键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测量系统对被测组织的激励-检测深度和信号准确度。首先,研究了磁感应检测技术的涡流检测原理及其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为提高磁感应检测技术对深层颅脑内部组织进检测精度,提出了采用具有聚焦特性线圈作为磁感应系统激励线圈的方案,并根据此设计了一套双8字线圈磁感应检测系统的仿真与实验系统,并给出验证系统工作性能的多维检测评估手段。其次,建立了颅脑模型与双8字线圈的磁感应仿真系统模型,同时建立圆形线圈仿真系统作为对比方案。对两种检测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通过对比两种系统仿真计算了系统在颅脑水平面产生的驱动电场、磁场的强度与分布情况,颅脑数值面的能量激励深度,颅脑内部不同位置处病变体组织的检测效果,不同电导率病变体在仿真系统实验后的相位差幅值大小,结果表明双8字线圈磁感应系统对颅脑内部组织的深层激励-检测性能更佳。再次,设计了磁感应检测的硬件系统,包括激励-检测线圈,以AD815为核心的功率放大电路,为实验系统的激励端提供更大的驱动信号;以LT6600-20和AD8130为主要芯片的滤波放大电路,对检测线圈感应到的电压信号进行滤波和放大处理;基于AD8302鉴相芯片的鉴相电路,为后续的图像重建提供有效相位差数据,结合以上设计建立磁感应检测系统的硬件实验平台。最后,根据实验平台对设计的系统进行实验测试。首先进行系统稳定性实验测试,以及一定电导率的NaCl溶液进行硬件系统的多维检测实验。系统的多点、多时、多频实验测量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双8字线圈磁感应检测系统,相比于圆形线圈磁感应检测系统,实验测量得到相位差数据与目标检测物的电导率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性,且线性度良好,测量到的相位数据与处理后的相位差数据的幅值更大。

欧正宇[7](2020)在《基于磁电层合材料的电流传感器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泛在电力物联网”背景下,需要对电网状态评估、故障定位和调度等方面进行大量优化。在新形势下,基于现有电流测量手段的局限性,亟需一种新型的非侵入式自供电无线电流传感技术,用以获取电网的电流信息及对其状态在线监测,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具有无源、结构简单、室温下拥有较高磁电系数的磁电层合材料是制备新型电流传感器的理想敏感元件。虽然之前的研究已通过对材料性能、结构方式和外部约束方式等优化,使磁电传感器的性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但目前磁电式电流传感器仍然存在灵敏度不高、依赖偏置磁场、谐振频率和偏置磁场不可调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自偏置小电流传感器和一种偏置可调小电流传感器,并通过理论和实验的方法分析了其性能。最后,基于不同磁芯的仿真结果,研制了一种磁电式大电流传感器,并搭建了无线电流测量系统,将其进行实际应用。本文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SrFe12O19/FeCuNbSiB/PZT的自偏置磁电小电流传感器,具有大矫顽磁场的SrFe12O19带向FeCuNbSiB磁致伸缩材料提供偏置磁场,用以增强其磁矩重定向能力,提高了传感器灵敏度。根据实验数据,提出的传感器在50 Hz电流下的灵敏度为198.91 m V/A,并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其分辨率小至0.01 A。2.基于FeCuNbSiB/PZT磁电材料,提出了一种具有偏置可调磁汇聚器的小电流传感器。磁汇聚器提供的直流偏置磁场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用以向磁电材料提供最优偏置,并且该新型磁汇聚器降低了整个磁路的磁阻,提升了灵敏度。另外,传感器的谐振频率可以调节,以实现测量不同电流频率均具有较大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传感器在50 Hz电流下的灵敏度约为246.71 m V/A,线性度约为±0.98%(R2=0.9982)。3.根据COMSOL?中的仿真结果,并基于Terfenol-D/PZT/Terfenol-D磁电材料制备了磁电大电流传感器,相比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其测量范围更宽(50–1000 A),测量角差更小。并将其应用于搭建的具有自供电功能的无线电流测量系统。根据测试,在被测电流100-600 A范围时,系统的测量误差不大于±1%,采样率小至1秒。

张申毅[8](2020)在《基于磁感应的带电作业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架空线路在电能传输与分配领域扮演着大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角色。架空线路长期暴露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当中,极易出现如导线断股、螺栓松动、防震锤位移、绝缘子污秽附着等安全隐患。随着国民经济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架空线路的人工带电作业也成为了电力系统运维中的研究热点。然而人工带电作业面临强度大、空间小、环境恶劣和安全风险高等缺点,针对带电作业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也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的基于磁感应的带电作业安全监测系统可以很好地降低甚至避免人工作业时的安全风险。首先,根据架空线路周围电场与磁场的特点提出了监测系统的作业原理,并对架空线路周围的电场和磁场进行理论分析,同时通过电磁场仿真软件ANSYS Maxwell研究了不同参数下架空线路周围的电场及磁场分布规律。然后,对常用磁场传感器进行介绍并选择了多匝线圈作为磁场传感器的设计方案,通过对磁场传感器的等效电路模型、线圈尺寸、磁芯材料、匝数和电感的研究与分析完成一维磁场传感器的设计和制作,并采用电磁场仿真软件ANSYS Maxwell验证其可行性.将一维磁场传感器的结论推广至三维空间进而完成三维磁场传感器的制作。其次,根据磁场传感器原始信号特点设计信号调理模块,通过仿真软件Multisim对进行仿真从而验证其功能。再次,提出了可穿戴式的监测系统总体结构方案,通过布置在人体各处的传感器从而提高安全距离的检测精度,完成了以STM32F103RTC6为核心的下位机硬件及软件设计并通过Visual Studio2017完成上位机部分的程序及交互界面设计。最后,研制了基于磁感应的带电作业安全监测系统样机,通过模拟实验测试了监测系统的磁场检测、信号调理等功能,并在湖南省带电作业中心进行了工频耐压实验以验证改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监测系统具有较高精度,能够适应110kV及以下的电磁场环境,实现了架空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监测功能。

韩信[9](2020)在《基于电涡流原理的高性能位移传感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是一种建立在电涡流效应原理上的传感器,能非接触、高线性度、高分辨率地测量探头与被测金属导体之间静态和动态的相对位移变化,广泛应用于工业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性能对位移测量结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优化探测线圈、设计传感器电路系统和提高传感器的线性度及稳定性是设计高性能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难点。针对上述高性能传感器的设计难点,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一、研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探测线圈。建立电涡流传感器等效电路模型和有限元仿真模型,研究线圈阻抗与被测导体位移之间的关系,分析线圈参数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为传感器线圈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二、研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硬件系统。提出一种特殊设计的交流电桥电路,完成传感器线圈的阻抗测量工作,使用频率稳定性极好的有源温补晶体振荡器设计传感器的激励信号源,通过相敏检波电路实现被测导体位移的解调,最后使用微控制器完成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工作。合理的电路设计和器件选型有效提高小尺寸探头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三、研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补偿系统。研究并分析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非线性问题和温度漂移问题,建立多元回归补偿模型,对传感器系统进行非线性补偿和温度补偿,并通过实验测试给出传感器的量程、线性度、温度特性、分辨率、迟滞误差和稳定性的具体数据,为评估本文研制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性能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设计探头直径5mm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线性量程为2.05mm,灵敏度温度系数为0.0085%/℃,测量误差在5μm以内,非线性误差低于?0.24%,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相比于国内厂商生产的探头直径5mm的主流产品,本文研究的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线性量程提高100%,非线性误差降低76%,灵敏度温度系数降低83%,达到高性能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参考价值。

丁岳峰[10](2020)在《某贮箱结构件壁厚自动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检测成为了检测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贮箱结构件被大量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工业等领域,为了保证贮箱结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出厂前对工件壁厚进行检测必不可少。目前,此类工件的检测多采用手工超声测厚的方式,检测结果往往依赖于检测人员的经验,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检测结果存在较大的人为误差。本文针对贮箱结构件的特点及超声波测厚的影响因素,对超声波壁厚自动化检测系统进行了设计研究。本文的出发点是在传统手动超声测厚原理的基础上,构建自动化检测系统以替代人工检测,提高测量效率,减少测量误差,保证测量重复精度。首先,根据贮箱结构件的回转特点及检测要求,本文设计了以六自由度机械臂和回转台为扫查主体、超声测厚仪为主要检测仪器并配合上位机控制的系统整体方案。根据测试系统功能对软件整体结构进行设计,并分析了影响测量结果的主要因素。其次,根据检测要求对扫查机构进行设计、选型。根据接触式超声测厚的特点对测厚执行端进行设计,实现了测量过程中接触力的采集、测量角度的自适应微调、耦合剂供应等。并对检测系统进行建模,完成工具坐标系与工件坐标系之间位置和姿态的匹配。根据贮箱结构件形面特征,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贮箱结构件的分段曲率自适应布点法,该布点方法对各形面特征曲线的曲率及弧长进行点数分配,并对各分段形面进行曲率自适应布点。通过分段函数算例,与传统布点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了该布点方法的自适应度与测量误差之间的关系。对整体无碰撞测量路径进行了设计研究。最后,在完成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后,对本系统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贮箱结构件壁厚自动测量系统满足对该类工件的自动检测要求,提高了检测效率,降低了测量误差,同时系统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二、一种新型非接触式线径测量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新型非接触式线径测量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高效磁电异质回旋器件及其层间能量传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电层合异质结构回旋器件
    2.1 磁电异质结构
        2.1.1 磁致伸缩材料
        2.1.2 压电材料
    2.2 磁电层合回旋器工作原理
        2.2.1 磁电耦合效应
        2.2.2 磁电复合结构及工作模式
    2.3 磁-机-电动态转换过程
        2.3.1 磁电层合结构工作原理
        2.3.2 动态能量转化过程及能量损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电-线圈型回旋器件的建模与仿真
    3.1 磁电回旋器电磁激励线圈内压磁相磁感应分析
        3.1.1 线圈尺寸对压磁相磁场感应强度的影响
        3.1.2 磁性材料磁导特性对压磁相磁能收集的影响
    3.2 磁致/压电层合结构低频磁电响应计算分析
        3.2.1 三层对称模型磁电谐振频率及输出电压计算分析
        3.2.2 尺寸对输出电压及谐振频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电回旋器制备及特性表征
    4.1 核心换能元件的制备
        4.1.1 镍锌铁氧体制备
        4.1.2 Ni_(1-x)Zn_xFe_2O_4/PZT磁电复合样片制备
        4.1.3 磁电回旋器的制备
    4.2 样品特性表征
        4.2.1 压磁相晶体结构及磁性特性表征
        4.2.2 压磁相动态磁致伸缩特性表征
        4.2.3 压电相压电及介电特性表征
    4.4 磁电回旋器性能表征与分析
        4.4.1 磁电转化能力分析
        4.4.2 功率转化效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用非接触式光学测量法的磁电回旋器层间损耗分析
    5.1 采用Lab VIEW的非接触式光学测量系统
        5.1.1 测量原理
        5.1.2 非接触式光学测量系统硬件搭建
        5.1.3 Lab VIEW控制软件设计
        5.1.4 测量步骤
    5.2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2.1 单层、双层和三层磁电复合样片振动速度及谐振频率
        5.2.2 单输入压磁相与单输出压电相振动速度及动能计算
        5.2.3 双输入压磁相与单输出压电相振动速度及动能计算
        5.2.4 双层、三层磁电复合结构层间能量损耗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科研鉴定成果
致谢

(2)高温电涡流传感器感应探头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涡流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基于LTCC技术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2 高温下涡流检测原理分析与探头结构设计
    2.1 涡流检测基本原理
    2.2 感应探头阻抗与温度、位移的映射关系
    2.3 感应探头的结构设计
    2.4 探头线圈形状的确定
        2.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2.4.2 线圈形状的确定
    2.5 感应探头材料的选择
        2.5.1 线圈材料的选择
        2.5.2 探头基底材料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3 感应探头阻抗特性分析与结构参数优化
    3.1 感应探头阻抗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3.1.1 激励源对阻抗特性的影响分析
        3.1.2 被测物尺寸对阻抗特性的影响分析
        3.1.3 被测物电磁特性对阻抗特性的影响分析
    3.2 MATLAB遗传算法优化线圈几何参数
        3.2.1 遗传算法优化流程设计
        3.2.2 数学优化模型的建立
        3.2.3 优化结果与分析
    3.3 单层线圈厚度与总层数的优化
    3.4 互联通孔和电极结构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感应探头的制作和性能测试
    4.1 感应探头的制作与关键工艺分析
        4.1.1 LTCC工艺
        4.1.2 制作材料及设备
        4.1.3 感应探头的制作工艺
    4.2 感应探头结构参数测试
    4.3 探头阻抗特性测试
        4.3.1 测试平台搭建
        4.3.2 频率的影响
        4.3.3 被测物电磁特性的影响
        4.3.4 被测物尺寸的影响
    4.4 探头位移特性测试
        4.4.1 水平位移测试
        4.4.2 竖直位移测试
        4.4.3 接近度测试
    4.5 探头温度特性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细线拉拔激光外径测量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细线拉拔激光外径测量仪的原理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细线拉拔激光外径测量仪的工作原理
    2.2 细线拉拔激光外径测量仪的特点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细线拉拔激光外径测量仪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组成
    3.2 光学测量系统的设计
        3.2.1 激光发生器的选择
        3.2.2 线阵CCD光信号接收器的选择
    3.3 激光外径测量仪的数据处理电路系统设计
        3.3.1 光电信号处理模块
        3.3.2 主控器模块电路
        3.3.3 电源管理模块
        3.3.4 通信模块
        3.3.5 数码管显示模块
    3.4 硬件电路的PCB板设计
        3.4.1 PCB设计工具
        3.4.2 PCB设计过程
    3.5 抗干扰措施
        3.5.1 系统结构抗干扰措施
        3.5.2 系统硬件抗干扰措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细线拉拔激光外径测量仪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
    4.2 系统软件组成
    4.3 线阵CCD传感器检测方法
    4.4 ARM数据处理模块程序设计
    4.5 数码管显示模块程序设计
    4.6 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4.7 激光外径测量仪的计算机显示操作界面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细线拉拔激光外径测量仪样机的测试试验及性能分析
    5.1 激光外径测量仪系统各模块性能测试
        5.1.1 激光发生器测试
        5.1.2 通信模块测试
    5.2 激光外径测量仪样机性能测试
        5.2.1 重复性测试
        5.2.2 稳定性测试
    5.3 抗干扰试验
    5.4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机电液模型的直动式电磁开关阀阀芯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磁开关阀阀芯解析建模方法
    1.3 电磁开关阀阀芯有限元建模方法
    1.4 电磁开关阀阀芯位置测量方法
    1.5 电磁开关阀的控制方法
    1.6 研究内容
2 电磁开关阀数学模型
    2.1 阀芯动力学模型
    2.2 动铁电磁模型
    2.3 阀芯电路模型
    2.4 阀芯磁路模型与开启特性分析
    2.5 阀芯动力学经验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电磁开关阀仿真研究
    3.1 数值模型仿真
        3.1.1 动铁电磁数值模型
        3.1.2 阀芯动力学参数计算
    3.2 有限元模型仿真
        3.2.1 动铁电磁场仿真
        3.2.2 阀芯流场仿真
        3.2.3 阀芯流固耦合仿真
    3.3 本章小结
4 阀芯开关特性试验研究
    4.1 阀芯测量试验目的
    4.2 阀芯测量试验设计
        4.2.1 阀芯关键参数测量试验设计
        4.2.2 阀芯开关特性测量试验设计
    4.3 阀芯测量试验装置
        4.3.1 关键参数测量系统
        4.3.2 开关特性测量系统
        4.3.3 阀芯加压系统
    4.4 阀芯测量试验步骤
        4.4.1 电磁阀关键参数测量试验步骤
        4.4.2 电磁阀阀芯特性测量试验步骤
    4.5 试验结果预处理
        4.5.1 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标定
        4.5.2 激光光路非线性补偿
        4.5.3 激光位移传感器延时补偿
        4.5.4 励磁线圈电感纠正
        4.5.5 电磁开关阀加压系统调试
    4.6 本章小结
5 结果与分析
    5.1 阀芯动力学经验模型验证
    5.2 仿真结果分析
        5.2.1 动铁电磁场仿真结果分析
        5.2.2 阀芯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5.2.3 阀芯流场仿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电感-位移拟合算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传感器参数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两相流研究现状
        1.2.2 核磁共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
第二章 核磁共振测量原理及方案设计
    2.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2.1.1 原子核自旋进动
        2.1.2 能级跃迁与磁化矢量
        2.1.3 弛豫现象
    2.2 核磁共振信号测量
        2.2.1 Bloch方程
        2.2.2 核磁共振信号
        2.2.3 脉冲序列
    2.3 核磁共振测量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磁共振传感器磁体参数设计与优化
    3.1 核磁共振传感器理论模型
        3.1.1 传感器结构模型设计
        3.1.2 磁性材料选择
        3.1.3 磁体结构方案选择
    3.2 永磁体磁场理论与参数方法分析
        3.2.1 永磁体磁场理论计算
        3.2.2 基于COMSOL的有限元分析
        3.2.3 敏感性分析方法
    3.3 核磁共振传感器预极化参数研究
        3.3.1 预极化流体分析原理
        3.3.2 油水两相流磁化矢量与磁化长度关系
    3.4 核磁共振传感器所用Halbach阵列参数研究
        3.4.1 Halbach阵列理论研究
        3.4.2 Halbach阵列参数仿真分析
        3.4.3 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
    3.5 核磁共振传感器磁体参数优化与确定
        3.5.1 传感器A、B段预极化磁体参数优化与确定
        3.5.2 传感器C段测量磁体参数优化与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磁共振传感器线圈参数设计与优化
    4.1 核磁共振传感器射频线圈理论研究
        4.1.1 射频线圈类型选择
        4.1.2 螺线管线圈理论分析
    4.2 发射线圈射频磁场分析与优化
        4.2.1 射频场的理论计算
        4.2.2 射频场理论仿真与分析
        4.2.3 射频场参数优化方案
    4.3 接收线圈信噪比分析与参数设计
        4.3.1 粒子群优化方法设计
        4.3.2 接收线圈参数设计与分析
    4.4 核磁共振收发一体式线圈参数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磁共振发射电路设计
    5.1 发射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2 DDS信号源电路设计
        5.2.1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原理
        5.2.2 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5.2.3 功能实现及软件程序设计
        5.2.4 电路测试与结果分析
    5.3 功率放大模块电路设计
        5.3.1 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与指标
        5.3.2 功率放大电路实现与测试
    5.4 匹配泄放模块电路设计
        5.4.1 理论分析与电路设计
        5.4.2 电路仿真分析与实验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核磁共振传感器性能分析与电路测试
    6.1 实验系统搭建与电路测试
    6.2 核磁共振传感器性能测试与分析
        6.2.1 磁场性能测试
        6.2.2 线圈性能对比分析
        6.2.3 核磁共振传感器实验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6)颅内深层生物阻抗磁感应信号多维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颅内深层磁感应检测的背景和意义
    1.2 颅内深层磁感应检测的技术特点
    1.3 颅内深层磁感应检测技术在发展情况及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颅内深层磁感应检测系统原理及多维检测方法
    2.1 颅内深层磁感应检测的基本原理与系统测量模型
    2.2 颅内生物组织电导率特性
    2.3 磁感应系统中的线圈传感器
    2.4 颅内深层磁感应检测系统的等效模型
        2.4.1 颅脑组织等效模型
        2.4.2 检测系统等效模型
    2.5 深层检测评估方法与多维检测实验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仿真与电磁场能量分析
    3.1 颅内深层磁感应检测系统的有限元仿真设计
        3.1.1 颅内深层磁感应检测系统的仿真过程
        3.1.2 颅脑组织模型设计
        3.1.3 系统激励-检测线圈设计
    3.2 仿真系统的电磁场计算结果与分析
        3.2.1 磁场激励效果
    3.3 颅脑深层检测的评估方法
        3.3.1 深层病变体激励效果
        3.3.2 深层病变体检测效果
        3.3.3 磁场强度分析
        3.3.4 相位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颅内深层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1 系统整体的设计方案
    4.2 激励源的选择
    4.3 激励、检测线圈传感器设计
        4.3.1 激励线圈设计
        4.3.2 检测线圈设计
        4.3.3 线圈空气场感应实验
    4.4 系统电路部分设计
        4.4.1 滤波放大电路
        4.4.2 相位检测电路
        4.4.3 功率放大电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颅内深层磁感应检测系统实验研究分析
    5.1 系统搭建与实验设计
    5.2 系统稳定性实验测试
    5.3 系统多维检测实验
        5.3.1 系统单通道检测实验
        5.3.2 系统多通道检测实验
        5.3.3 系统多频检测实验
        5.3.4 系统多时检测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磁电层合材料的电流传感器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1.2.1 非接触电流测量技术
        1.2.2 磁电器件研究现状
        1.2.3 磁电电流传感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磁电效应基础及磁电敏感元件的制备分析
    2.1 磁电效应基础理论
        2.1.1 磁电材料
        2.1.2 磁电效应的分析方法
        2.1.3 影响磁电层合材料性能的参数
    2.2 Terfenol-D/PZT/Terfenol-D磁电敏感元件制备
    2.3 磁电敏感元件测试系统
    2.4 磁电层合材料的磁电性能测试
        2.4.1 偏置磁场对输出的影响
        2.4.2 交变磁场频率对输出的影响
        2.4.3 偏置磁场对谐振频率的影响
        2.4.4 零偏置下的探测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结合面磁芯的仿真研究
    3.1 COMSOL?简介
    3.2 电磁场基础理论
        3.2.1 麦克斯韦方程组
        3.2.2 电磁理论中的势
        3.2.3 边界及连续性条件
    3.3 建模分析步骤
        3.3.1 几何模型
        3.3.2 材料及边界条件设置
        3.3.3 网格划分
        3.3.4 求解及后处理
    3.4 结果分析
        3.4.1 气隙距离的影响
        3.4.2 导线位置偏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层合磁电材料的小电流传感器
    4.1 自偏置小电流传感器
        4.1.1 传感器结构
        4.1.2 工作原理
        4.1.3 实验设置
        4.1.4 实验结果分析
    4.2 偏置可调的小电流传感器
        4.2.1 传感器结构
        4.2.2 磁汇聚结构理论分析
        4.2.3 实验设置
        4.2.4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磁电式大电流传感器及应用
    5.1 磁电式大电流传感器
        5.1.1 传感器结构及原理
        5.1.2 传感器性能测试
    5.2 无线电流测量系统
        5.2.1 有效值保持模块
        5.2.2 CT在线取能模块
        5.2.3 4GRTU模块
        5.2.4 系统实物及监测界面
    5.3 无线电流测量系统测试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基于磁感应的带电作业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带电作业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2.2 带电作业安全预警技术及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架空线路电磁场分析与仿真
    2.1 监测系统作业原理
    2.2 架空线路电磁场分析
        2.2.1 架空线路的模型简化
        2.2.2 模拟电荷法
        2.2.3 架空线路工频电场的计算
        2.2.4 架空线路工频磁场的计算
    2.3 架空线路电磁场仿真
        2.3.1 ANSYS Maxwell软件介绍
        2.3.2 基于ANSYS Maxwell的工频电场仿真
        2.3.3 基于ANSYS Maxwell的工频磁场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场传感器的设计与仿真
    3.1 磁场传感器的介绍与选型
    3.2 多匝线圈检测原理
    3.3 磁场传感器设计
        3.3.1 磁场传感器等效电路模型
        3.3.2 多匝线圈尺寸的确定
        3.3.3 多匝线圈磁芯材料的确定
        3.3.4 多匝线圈匝数和电感的确定
    3.4 一维磁场传感器的仿真
    3.5 一维磁场传感器的制作
    3.6 三维磁场传感器的制作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磁场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的设计
    4.1 信号调理模块的设计方案
    4.2 信号调理模块的设计
        4.2.1 阻抗变换电路设计
        4.2.2 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4.2.3 反相放大电路设计
        4.2.4 精密整流电路设计
        4.2.5 分压跟随电路设计
    4.3 信号调理模块的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带电作业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
    5.1 安全监测系统总体方案
    5.2 安全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5.2.1 单片机及最小系统设计
        5.2.2 声光报警模块设计
        5.2.3 无线通信模块设计
        5.2.4 电源模块设计
    5.3 安全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5.3.1 下位机程序设计
        5.3.2 上位机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监测系统的实验及分析
    6.1 监测系统模拟实验
        6.1.1 信号调理模块模拟实验
        6.1.2 磁场检测模拟实验
    6.2 监测系统工频耐压实验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基于电涡流原理的高性能位移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常用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
        1.2.1 激光位移传感器
        1.2.2 电容位移传感器
        1.2.3 电感位移传感器
    1.3 国内外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基础理论和仿真研究
    2.1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1.1 传感器基本结构
        2.1.2 传感器工作原理
    2.2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等效模型与阻抗特性
        2.2.1 空载模型等效电路和阻抗特性
        2.2.2 负载模型等效电路和阻抗特性
    2.3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有限元仿真
        2.3.1 有限元仿真的理论基础
        2.3.2 电涡流传感器建模和仿真方法
        2.3.3 传感器线圈磁场分布
        2.3.4 传感器线圈参数的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硬件系统设计
    3.1 常用电涡流传感器阻抗测量电路
        3.1.1 调频式测量电路
        3.1.2 调幅式测量电路
        3.1.3 电桥式测量电路
    3.2 交流电桥的设计和改进
        3.2.1 交流电桥设计
        3.2.2 交流电桥改进
    3.3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系统电路设计
        3.3.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3.2 信号发生模块电路设计
        3.3.3 信号提取模块电路设计
        3.3.4 相敏检波模块电路设计
        3.3.5 后级输出模块电路设计
        3.3.6 信号采集处理模块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案
    4.1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实验装置介绍
    4.2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原始数据采集和分析
        4.2.1 原始数据采集
        4.2.2 原始数据分析
    4.3 传感器温度漂移问题分析
        4.3.1 探测线圈和被测体阻抗的温度漂移
        4.3.2 电子电路的温度漂移
    4.4 传感器非线性问题分析
    4.5 常用传感器补偿方案
        4.5.1 非线性补偿
        4.5.2 温度补偿
    4.6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系统补偿设计
        4.6.1 多元回归分析算法补偿原理
        4.6.2 构建二元回归方程及待定系数确定
        4.6.3 嵌入式传感器系统补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性能分析
    5.1 传感器量程测试
    5.2 传感器线性度和温度漂移测试
        5.2.1 线性度测试
        5.2.2 温度漂移测试
    5.3 传感器分辨率测试
    5.4 传感器迟滞和重复性测试
    5.5 传感器稳定性测试
    5.6 传感器总体性能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10)某贮箱结构件壁厚自动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声波测厚技术研究现状
        1.2.2 超声波自动化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2 贮箱结构件自动化超声测厚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贮箱结构件特点及其壁厚测量要求
    2.2 超声波测厚原理
    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 系统软件组成
    2.5 超声波测厚影响因素分析
        2.5.1 被测物的因素
        2.5.2 检测方法的因素
        2.5.3 检测设备的因素
        2.5.4 环境的因素
        2.5.5 人的因素
    2.6 本章小结
3 扫查机构及测厚执行端设计
    3.1 扫查机构设计
        3.1.1 超声测厚机器人
        3.1.2 回转台
        3.1.3 系统建模与坐标系变换
    3.2 测厚执行端设计
        3.2.1 超声测厚探头选择及耦合剂供应设计
        3.2.2 接触力采集
        3.2.3 自适应结构设计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自动测量路径规划
    4.1 模型的导入与重构
    4.2 测量点选取
        4.2.1 均匀布点
        4.2.2 自适应布点
        4.2.3 分段函数算例仿真
    4.3 测量路径设计
        4.3.1 测量路径比较
        4.3.2 接触式厚度测量单点路径设计
        4.3.3 接触式厚度测量路径
    4.4 本章小结
5 超声测厚系统实验和分析
    5.1 扫查机构定位精度实验及分析
        5.1.1 工业机器人定位精度分析
        5.1.2 回转台定位精度分析
    5.2 超声测厚探头校准实验及分析
    5.3 自动超声测厚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5.3.1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5.3.2 不确定度评定
    5.4 某贮箱结构件自动超声测厚实验及分析
        5.4.1 实验准备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一种新型非接触式线径测量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效磁电异质回旋器件及其层间能量传递研究[D]. 赵鹤伟. 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1(07)
  • [2]高温电涡流传感器感应探头的设计与优化[D]. 崔得位.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细线拉拔激光外径测量仪[D]. 焦龙飞.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机电液模型的直动式电磁开关阀阀芯动力学研究[D]. 赵禹任.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核磁共振两相流测量传感器参数设计与优化[D]. 童美帅.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6]颅内深层生物阻抗磁感应信号多维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王晨阳.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7]基于磁电层合材料的电流传感器研究及应用[D]. 欧正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基于磁感应的带电作业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D]. 张申毅.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9]基于电涡流原理的高性能位移传感器的研究[D]. 韩信.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10]某贮箱结构件壁厚自动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D]. 丁岳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一种新型非接触式线径测量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